娱乐至死读后感

合集下载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通用5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通用5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通用5篇)《娱乐至死》读书心得篇1一个学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清楚注意到平凡表象下的深刻论题,并对此进行理性的认识。

如果他的观念、思想能够预示未来的社会,为将来的人们所借鉴,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有人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判断可以和“我思故我在”的重要性媲美,他们都具有颠覆性,我们太习惯于某种媒介,从而丧失了对他的判断力。

作为麦克卢汉思想的追随者和继承者,尼尔•波兹曼的思考在对电视习以为常的社会里变得十分有价值,我们今天的媒体和社会惊人地印证了他在《娱乐至死》里提出的警示。

一、对两个相悖的预言的看法《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媒介批判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它作者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媒体和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

波兹曼以美国电视为文本,对电报发明之后电视媒体影响下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方式还有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并得出“娱乐至死”的结论。

他在设定“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这样的前提后,在下面的章节中论证了两个问题:一,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二,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是波兹曼对奥尔德斯•赫胥黎193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在理论上的诠释,认为人们会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与《美丽新世界》观点相反的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年》,描述了一个处在独裁统治之下的恐怖世界。

网上曾流传着一副漫画,它比较了赫胥黎和奥威尔的这两部作品。

二者的担心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就美国来看,1984年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人们在空洞的笑声中走进了美丽新世界的大门。

正如波兹曼所说,从欧洲人踏上北美大陆开始,美国就从原始状态直接跳跃进入了印刷时代。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1《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言,提到了两个预言:一个是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实现,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

另外一个是来自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认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他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娱乐至死》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预言。

前两个章节讲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印刷机如何在美国发展壮大以及如何让通过控制大众时间、注意力等影响着美国的宗教、政治、商业社会和其他重要社会事项。

为后面和电视时代的对比做好了铺垫。

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讲述了阐释时代如何向娱乐时代转变,从电报、报纸、摄影术的结合部不断改变着公共话语方式,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的出现,人们开始住在躲躲猫的世界里,电视是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代变成了娱乐业的时代。

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是如何发挥作用,把它们变成娱乐的附庸的。

第十一章讲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他认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作者认为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的形式,甚至规范了决定了话语的内容。

所以当媒介的形式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个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改变。

"电视需要的内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1.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2.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美丽新世界》3.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4.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2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

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娱乐至死读后感1最近时间有点少,更多花在了学习上,还有一大方面花在了自己精神内耗。

总是自己和自己作对,尽管很多次提醒自己看问题不要老是从让自己不开心的角度看,但是还是会出现这种状况。

心情有不太好的时候,我也不太希望把这些情绪传递给别人,加上考研这些事情,有的时候会觉得压力有点大,我想做到最好,所以可能就有很多的困难吧,希望自己可以一步步慢慢克服困难。

很开心,这又是今年读完的一本书。

开始奔着书名来的,觉得《娱乐至死》很cool,读完了,觉得真的.很大受启发,书中抨击了电视带给我们的影响,因为电视,人们变得不再愿意去思考。

看完了非常理解这本书在诸多文学著作中屹立到现在,而且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人去阅读它,大受其益!更多的时候这本书提醒我们不能摒弃思考,因为现在社会的环境驱使,以及文化所致,电视大多数都是画面,影像,大家缺少了很多的思考。

只是看,图个开心就好了。

一想到这里,就想到我看的《易经》里面说的一句话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意思就是说过度沉迷于感官享受的人没有大智慧,反而不那么在乎感官享受的人有大智慧)这句话想要真正理解还需要很多很多的经历。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

要多思考,多加油。

期待期待下一本的书《人间值得》。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90岁仍未退休的心理医生对我们说的一些话。

我觉得看完这本,可能对自己的压力没那么大,当然也不一定,还没开始读,同样也可能带给我一些惊喜。

希望自己可以从中思考。

结尾就用书封面的一句话送给你我吧“未来岁月漫长,依旧值得期待”娱乐至死读后感2常常听人说,现在从电视和网络上就能获取很多知识,事实确实如此。

但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从这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包含了太多的娱乐性。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当下非常流行着这样一些文字:蜗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造就这些物种现象的功臣是电视和电脑,特别是互联网与电脑这个黄金搭档。

蜗居的人比在外面奔波的人还要忙碌,不会无所事事,也不会难以打发时间。

打开电视,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也足以了解天下事;有各种各样的电影频道和电视频道,每个电影、电视频道都有各种专题电影电视和国际电影电视剧,打发只有24小时的一天时间绰绰有余;还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打开电脑,道理、情况,一样,甚至更上一层楼。

有各种各样的门户网站,有几个混得不错的论坛,有几个交友聊天的QQ号和mSN,有微博和博客,时刻关注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崇拜的偶像歌手、明星,在微博里追踪偶像发帖及时发表自身言论,与他们进行互动,发表生活琐事和小感悟,还在博客上发表自身的篇章大论。

有十几个购物网站,及时为生活需要购买各种物体,有三五个邮箱和好几个网络游戏……总之,看一下新闻八卦,网上购一下物品,发表一下言论,追踪一下偶像,和朋友QQ一下,玩一下游戏,都一下地主,偷一下菜,除一下草等,看似什么都是一会儿功夫的鼠标点击,都不需要很多时间,一天能有几个一会儿?因此一圈下来,刷新几下,都还来不及杀毒呢,一天时间就过去了。

《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如今,我们正趋向于赫胥黎所担心的情况,我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空间,失去了童年的梦想,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实的亲情和友谊,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心得体会范文】《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心得体会范文】《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娱乐至死》这本书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此谈谈读书心得感想。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1.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2.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美丽新世界》3.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4.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2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

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在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现代媒体的影响和人们沉溺于娱乐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揭示了电视媒体对于社会和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现代社会追求娱乐化的趋势。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波兹曼的观点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结合自我体验和书中内容,分享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电视的媒体特性以及其对于信息传递的方式造成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体,过度强调形象和感官刺激,导致人们对于文字和理性思维的能力下降。

这引发了我对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知识获取方式的反思。

在电视泛滥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视频和图像来获取信息,而对于深度阅读和思考的需求逐渐减少。

我们在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下,很难保持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我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培养思维和拓展视野的有效途径。

其次,波兹曼还讨论了电视文化对于政治和公共生活的影响。

他指出,电视媒体的娱乐化特性使得政治和新闻变得像一场表演,倡导感性情绪而非理性讨论。

这使得公共讨论趋向于表面化和情绪化,而非深入问题本质。

我对此深有同感,现代的政治辩论和新闻报道更多地关注于煽动情绪和制造话题,而非客观分析和深入探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被刺激和干扰,而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信息的来源和背景,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表面现象欺骗。

最后,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于教育和学术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文化对于学校和知识传授方式造成了深远影响,使得教育趋向于表演和娱乐化。

观点在这一部分,我对于现代教育的评价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往往更喜欢通过视频和游戏来学习,而传统的书面阅读和思考训练显得过时和乏味。

然而,我相信传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仍然具有重要性,学校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技能。

总的来说,阅读《娱乐至死》给我的启示很深刻,我意识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娱乐和消遣的追求可能会掩盖了真正的思考和理性。

《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1从经验上来讲,我一直对外国人写的书持谨慎态度——除非读英文原版且英文水平够格,否则每每拿起译本看都陷入云山雾海、过目即忘的痛苦境地。

所以,即便媒介传播学的老师在课上几次提起此书,我都没有动心,因为觉得自己看也看不懂。

当另外一门课“艺术理论与批评”的老师也推荐这本书时,我认为自己有必要买来看看。

第三次,当“导演的空间处理研究”的老师在课堂上再次提及此书时,我摸了摸刚拆开的崭新封皮,觉得一定要仔细、认真地读完这本书。

可能正因为心里对难度有所预判,所以才能屡次鼓舞自己坚持读完。

真心建议读之前先看看我这篇读后感,应该可以帮你降低一点难度,抑或是提高你的放弃阈值。

英文名《AmusingOurselvestoDeath》通用译名《娱乐至死》,我觉得翻译成《自娱致死》可能更确切,虽然有点危言耸听。

这本书是媒介文化大师尼尔·波兹曼二十年的经典畅销作品(经典确是经典,但“畅销”不知真正的意义有几何?个人感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被购买后因无法坚持读完而被束之高阁)。

此书初版于1985年,作者深刻地分析了三十几年前,电视蒸蒸日上风靡全美的时代,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人类心甘情愿地、不求进取地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他严肃地警醒大家:长此以往,我们终将毁于娱乐。

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历史,今时今日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惊人相似地重复上演,横行的不是电视,而变成手机。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承载着动态影像的屏幕。

此时此刻,如果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我们每天不就是被各种屏幕占满吗?不管是相对整块的时间抑或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就是被各种形态的娱乐内容占满吗?电视剧是故事性的娱乐;电影是情感性的娱乐;除了老牌的综艺节目健在,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非诚勿扰》之类,各种娱乐节目,比如《跑男》、《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演员的诞生》、《奇葩说》、《吐槽大会》等等,都雨后春笋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冒出来,其实都是访谈节目的变体,都需要披上更具娱乐性的外衣,甚至连读书都成为娱乐节目。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娱乐至死》是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的媒体批评作品。

作为一本读书心得,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首先,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娱乐化对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波斯曼认为,电视和其他媒体以娱乐为主导,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他认为,过度的娱乐化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和消费主义,并且对新闻和政治的关注度降低,进而对我们的民主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娱乐即文化的观点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娱乐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少花费时间阅读书籍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更多地通过娱乐媒体进行信息获取和文化交流。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也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波斯曼在书中提到,电视这个娱乐媒体特别有害。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低效的传媒方式,因为它只能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达信息,而且表现形式浅显、易于消化。

与之相比,书籍和文字能够更深入地展现思想和观点,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娱乐的追求使得电视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书籍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愚蠢和无法深入思考。

我自己也深受娱乐化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也习惯了通过娱乐媒体获取信息,如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和游戏。

这些媒体以其吸引人的内容和便捷的方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但是,这种关注娱乐媒体的方式也在消耗我的精力和时间,使我变得过于消极和浅薄。

从这本书中,我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娱乐媒体的过度依赖,并努力寻找更多的有意义的阅读和思考。

书中还提到了政治和新闻方面的问题。

波斯曼认为,娱乐化使得政治和新闻成为一种娱乐形式,政治家和新闻媒体更关注于如何制造娱乐效果,而不是关注于真实和重要的信息传递。

这种现象使得公众易受欺骗和误导,民主社会的基石也动摇。

我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当今社会的现象,确实存在这种问题。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这本书是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愿意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具娱乐至死的物种,分享读书心得。

下面是xxx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欢迎大伙儿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篇1《娱乐至死》是我读的尼尔波兹曼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童年的消失》。

两部作品都旗帜鲜亮地对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作者大力宣扬印刷媒介将人类带入理性、文明的时代,而电子媒介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赋予人们更多的是享受、娱乐,使人们逐渐丧失了考虑的能力。

正如赫胥黎在《漂亮新世界》中所言,人们感到痛苦的别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考虑,而是他们疑惑自己什么原因笑以及什么原因别再考虑。

几十年过去了,尼尔波兹曼的预言进展怎么呢?《娱乐至死》《童年的消失》想告诉读者的是赫胥黎的预言,即毁掉我们的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非奥威尔的预言,即极权压迫。

(时刻有限,赫胥黎的《漂亮新世界》未读),为此我特地读了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即另外一种预言。

读罢,冒一身冷汗。

虽然中国如今民主法治逐渐步入轨道,奥威尔的预言大概与我们再无瓜葛。

但是,回头看看历史,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纳粹时代的德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极其吻合的展现了奥威尔笔下的世界;放眼当下世界,刚刚垮台的卡扎菲政权、持续遭受军政府统治的缅甸、屡屡挑衅国际法而别知悔改的北朝鲜等均记忆过或正在水深火热的极权压迫。

与之形成鲜亮对照的是波兹曼笔下的美国,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持续享受着相对自由的政治、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繁荣的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福利。

新中国成立到如今,中国大概从奥威尔的笔下一步步走到了波兹曼的笔下,改革开放是转折点,虽然随之而来一些先前没有的咨询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但瑕别掩瑜,即咨询题掩盖别了历史的巨轮向前推进产生的辉煌,最终也可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足步。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

书中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一: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PC娱乐网。

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的信息量冲击的头昏脑胀的我们意义至深。

这本书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

当时,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据此,波兹曼悲观地认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无论是印刷术还是电视,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

在书里,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无法自拔。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二:《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娱乐至死》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在波兹曼看来,在印刷时代读者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读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种理性的活动。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娱乐至死》 读后感

《娱乐至死》 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深刻反思娱乐文化的重要性“娱乐至死”一书,让我想到了目前我们所处的娱乐文化时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娱乐,电影、电视、游戏、社交媒体等娱乐性消遣方式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随着娱乐文化的侵蚀,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尤其是在数字媒体的出现下,娱乐的侵蚀更是难以避免。

现代人使用手机比看电视和阅读书籍的时间更长,这种“碎片化”的数字信息和娱乐文化很容易使我们迷失自我,丧失思考和判断能力,最终变成了等待被操纵的万能工具。

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显示屏社会”,一切都被娱乐化了,哪怕是重大事件也变得无关紧要。

无论是电视互动节目,口水战,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虚拟生活,所有机制都是为了吸引注意力的最大化,而非为了内容本身。

我们已经习惯了信息和娱乐的快餐方式,仅仅满足于表面消费,而对于深度思考和理解却已越来越缺乏兴趣。

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纯粹、朴实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相处的美,与人交谈的艺术,阅读的深度体验,对于难以快速咀嚼的知识的不懈探索,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需求。

这种品质的消逝,才是娱乐至死带给我们的持久的警示。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娱乐至死”的局面呢?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平衡点。

娱乐也是一种生命体验,可以无止尽地追求娱乐快感,但是这样也会让我们失去重要的自我体验。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娱乐的生命意义本身,并为之努力。

其次,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创造心理平衡,与人和事物的真正意义保持联系。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深度交流、深度阅读及其他有意义的体验来实现。

让娱乐与真正的体验相互结合,构建一个更加平衡的生命体验。

总之,人类生命的价值是不复杂、不和娱乐相关的。

我们需要寻找重要的东西,强调它们的重要性,以此发现人在娱乐至死前必须寻找和价值的东西。

这是对书籍“娱乐至死”的最好诠释,值得所有人共同深思。

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

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

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条据文书、调研报告、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ssay compilation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research report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我们在读后感中汲取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涌现出许多读后感,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_3450字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_345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_3450字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我们正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在复旦的图书馆,《娱乐至死》这本书一直处于借出的状态,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著作依旧葆有足够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他的思想和观点,但这不是印刷时代的胜利,反而可能是对印刷时代终结的一种缅怀。

尼尔波兹曼先生在书中描绘了从印刷机到电报再到电视时代的变迁,他的忧虑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严肃话语语境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公众的思考和耐心也变成了奢侈品,万千媒介像巫师一样夺走了人们的想象力不同的主流媒介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特征,公众的意识形态和参与方式也发生着巨变。

这一切确确实实正在发生,并且愈演愈烈。

可怕的是,尼尔波兹曼先生不会想到他大肆批判的电视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我们正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技术重构整个社会的秩序,媒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电视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甚至到下一个虚拟现实时代,我们已然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是改革的第一动力,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继而重构整个社会的秩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媒介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罢了,它处于整个序列的前端,我们就误以为媒介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精神,这种看法我是不认同的。

媒介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它只是娱乐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人性中对娱乐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们会为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产品买单。

Facebook、Instagram、人人网、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甚至人与过去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泛在的娱乐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比电视时代更加严重。

但是,不要忘了,公众醉心的远不止这些媒介,网上购物、电子游戏、网剧等等,都是互联网时代公众所热爱的活动,它们占用我们的时间比电视高出了许多。

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观点很有预见性,但缺少一定的准确性。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通用14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一开始有先入之见,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现象问题。

正如同在他那个时代当中电视广为普及,人们一方面惊讶于电视—这种科技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让知识更为普及化,一方面也觉察到其中稍有不妥。

正如同当今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但事实上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科技,就任何时候而言,不存在好坏,因为它仅仅是个工具。

道德属性是人们发明创造的,正如同我们不能用人类道德去批判动物世界的好坏一样,以道德的好与坏来评价一件工具本身就很可笑。

当然言归正传,在我看来,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其实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大多数人通过电视(网络)轻而易举地接触到不同的知识。

正因为如此轻而易举,故而产生懈怠,从而不认真对待。

Postman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做报告过程中三番两次不断中断,或是上个厕所,或是泡杯水诸如此类,听报告的人不仅会觉得莫名其妙,更会对这场报告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从而不认真对待。

电视便是如此。

当然其还以传教和电视娱乐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此姑且不表。

由此看来,寓教于乐,前提是教,而非乐。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或许在几千年前孔子已表述的非常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思考了再学习,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基本环节。

且Postman进一步指出,娱乐化下的批量知识生产知识给予人们的是模式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思维的多样性。

不记得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一个例子,颇为相似。

人的眼睛是一种很独特的器官,我们可以看的范围其实很广阔,但人们通常会将焦点放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上,而忽略周遭。

但值得注意的是,是人们自己决定焦点在哪,但电视(或诸如此类)却是替你决定焦点在哪。

或许不是很恰当,但足以说明一二。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其一是让人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在看电视,但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操作起来很难。

另一个则是依靠学校教育。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书籍,该书对当代社会中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由于全球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传媒的普及,这本书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读《娱乐至死》,我对现代社会的娱乐化趋势、文化的沦丧以及传媒对公众思维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心得体会。

首先,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现代社会的娱乐化趋势进行了大胆的揭示。

他认为,在电视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而将娱乐视为生活的中心和目标。

无论是政治、教育还是商业领域,娱乐都成为了主导的力量。

波兹曼指出,电视的大规模普及和娱乐节目的泛滥导致民众对于重要议题关心度的下降,他们更愿意去关注娱乐明星的绯闻,而对社会、政治等重要议题选择性忽视。

在当今社会,通过电子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娱乐内容,这种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读者,我对这一现象深感担忧,并认识到娱乐化趋势对于社会的危害。

其次,波兹曼还深入分析了娱乐至上对文化的沦丧和传统价值的遗忘。

他提到,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对信息进行了削减和简化,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这导致了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理性思维的丧失。

他举例说明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新闻被大量娱乐元素取代,观众更关注的是节目的娱乐性,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现象不仅在新闻领域存在,更在教育领域蔓延。

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追求娱乐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关注表面的娱乐而忽略了知识的本质。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娱乐的态度,以及自己在接受信息时的批判性思维。

我希望能够摆脱娱乐至上的思维方式,重新重视传统价值和文化的沉淀。

最后,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传媒对公众思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媒体是有目的的,通过削减信息的复杂性和提供娱乐内容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娱乐至死》读后感心得范文3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心得范文3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心得范文3篇《娱乐至死》读后感心得范文1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此该书批判的对象还停留在电视文化。

尽管如此,作者的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该书开篇便提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奥威尔的《1984》描绘了一个信息与思想被“老大哥”牢牢控制住的未来世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描绘了一个人类沉迷于由工业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与欢乐、从而失去思考力的未来世界。

结合美国的现实情况,波兹曼似乎更认同赫胥黎的看法,因此他想用本书告诉读者,“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尼尔·波兹曼师承麦克卢汉,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

对于文化研究,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因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波兹曼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即隐喻”,即媒介可以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所以它更像一种隐喻。

无论是口头的语言、印刷的文字还是摄影摄像,它们都能用一种隐蔽的方式指导着人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媒介——隐喻”的关系也许是复杂的,但作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人类“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正如眼镜的出现暗示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

正是这种超越媒介表现形式之外的隐喻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内容。

在书的第二章,波兹曼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媒介即认识论。

认识论是一个复杂而晦涩的学问,所以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诺思罗普·弗莱),而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不论一种媒介来自何种语境,它都能越过原有的语境而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并引导人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社会结构。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1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

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

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

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

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包括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演说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而理性的话语的意义。

美国在教育中强调辩证与逻辑,这在各类考试,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讲节目中都能发现,可以说是有洞见的人在竭力传承这一文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娱乐业时代的反思——读《娱乐至死》有感久闻这本书的大名,不少文章和评论专栏都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作为其批判当今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的理论依据。

那时就觉得这会是本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书。

这学期,终于借着这个机会阅读了这部书和相关资料。

它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

在此,我想从以下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娱乐业时代的到来1、作者观点: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文版的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中一家四口,父母和两个孩子围坐在电视机前,本该是一个愉悦温馨的画面,但画中的四个人都没有头颅,只看得到躯干。

这略带诡异的画面,配合着“娱乐至死”的标题,似乎已经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电视将人们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了思想,丧失了判断,麻木不仁,任人摆布。

为阐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对新闻、宗教、政治、教育四大电视内容进行了分析。

电视新闻本该是严肃的,然而在这类关于“真实”的美丽帷幕背后,却浮现着娱乐粗俗而狰狞的面目。

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杂乱的新闻,再残忍的谋杀、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再悲惨的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

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交流理论。

通过电视传播的宗教带有明显的现世主义倾向。

以前的宗教都努力通过艺术、音乐、神像和令人敬畏的仪式来吸引人们,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来让我们获得神性。

但电视里的宗教节目通过舞台的搭建、名人的捧场、市场的推广来吸引观众,获得商业利益。

扎根其中的娱乐性实际上让我们离神越来越远。

电视广告是现代政治观点表达的重要工具,它已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

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

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上的教育似乎变得轻松而愉快。

观看教育节目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不需要有记忆,学习和运用的东西不需要阐释,任何信息、故事、观点都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

对电视来说,教育节目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作者援引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证实:人类已从印刷业时代步入到娱乐业时代,电视具有娱乐性无可厚非,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2、写作背景:1980后的美国社会转型作者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

以“节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

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之中。

从传媒体制来看,美国主流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都是商业化的,营运的根本目的是赚取利润。

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

”因此,为获得收视率,赢得广告客户的青睐,媒体在内容选择、内容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媚俗取宠倾向。

总的来说,19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娱乐至死》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负面影响。

3、电视“泛娱乐化”成因:媒介即隐喻作者认为,电视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由电视媒介自身特性所决定的。

在接受和继承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在他看来,技术和人的关系绝不是机械意义上的工具和使用者的关系那么简单,“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媒介能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加工现实世界,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的、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每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的形式,而不同的传播形式又会规范乃至决定话语的内容。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不同的媒介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

当媒介形式发生改变,公众话语乃至整个文化的内容和意义都会发生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对世界的认识也随之改变。

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漫长历史中.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人们主要通过书籍传播信息、交流思想。

电报产生了大量及时传播的信息,摄影术使图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

电视的出现,更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人类因此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

电视的到来,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成千上万的图片、铺天盖地的广告,,斑斓夺目而稍纵即逝。

信息由于时间限制被压缩成一个个片段,文图声并茂的表述调动着受众的感官和情感。

这种刺激性强、调动感官享乐、新鲜轻松的传播方式让人来不及思考,也没人费心进行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二、娱乐业时代的影响不可否认,电视的娱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

没有哪一种节目能像娱乐节目一样,可以如此彻底地摒弃观众的各种差异,在不同阶层的观众面前实现如此平等的沟通;也没有哪一种节目可以为范围广大的观众提供轻松忘我的休憩环境,让观众在紧张的社会节奏下进发会心的微笑。

就像波兹曼所说,我们要反思和批判的并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一种“泛娱乐化”现象。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消解崇高、解构经典、恶搞历史、窥视明星。

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已经被影视剧、综艺节目、八卦新闻所充斥。

“读图”时代确实给我们一道道视觉盛宴,而且其所具有短时间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大部分文字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如此丰盛的享受到底又留下了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是在一味地看,一味地接受电子媒介传达的讯息,却忘了思考或来不及思考。

如此过度的娱乐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几个例子是在我看这本书时想到的,虽然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在看书过程中的这种联想,加深了我的体会和感受。

a.《新闻1+1》栏目近期播出的一期节目,报道了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多家门店关闭的消息,反映了在网络书店和电子化阅读的冲击下,我国民营书店堪忧的生存现状。

习惯并享受着“读图”乐趣的我们,还有多少人愿意静静地读一本书,进行一次严肃的思考。

b.广电总局下发的“限娱令”,虽不敢说它对各大卫视盲目跟风、竞相制作娱乐节目的现状有多大的改善,但至少可以把它看做是在电视“泛娱乐化”趋势下的另一种声音。

沉溺于内容和形式都不断丰富的娱乐节目中,我们缺少的或许正是一种批判思考。

c.《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而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

也许个案欠缺代表性和广泛性,但结合自己的体会,确实可以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与以前大不相同。

据说现在的大学教授上课如果不准备几个笑话,底下绝对没人肯听。

在这个时代,乏味却认真的教师似乎无法得到关注,相反麻辣犀利的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喝彩。

书中提到:“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

”对比如今新媒介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所谓的“快乐学习法”,印刷文字显得沉闷枯燥,通过无声无图的阅读过程培养思维能力,这甚至成为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

d.《百家讲坛》制片人曾向记者透露,不少主讲人刚上节目都不合要求,经过培训后,他们逐渐悟出,在电视上讲课和在学校讲课完全不同,在电视上讲课就像说单口相声,三五分钟要抖个包袱,学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娱乐精神。

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让学术走向大众,学术才能更有活力。

但问题是, 一些传统文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不少学者明星和娱乐明星一样,出入媒体机构,到处演讲、签名售书,有时甚至打着文化的幌子追名逐利,误导大众。

e.有人说80、90后是历史知识贫乏的一代,这话有点道理。

现在我们了解历史,不再通过单调无味的教科书,而是通过电视上各类历史记录、历史题材电视剧。

而电视中的历史,大部分仅仅作为戏说、作为娱乐而存在。

正如特伦斯·莫兰所说:“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

”历史事实是索然无味的,当下的刺激和体验却是趣味无穷的。

这本书出版的1985年,互联网还没有大行其道,作者还只视电视为洪水猛兽。

但他所描述的有关娱乐的一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有了更为多样的表现、更加多彩的内容。

我们似乎又向着娱乐至死的进程迈了一大步。

如果不想让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反思刻不容缓。

娱乐业时代的反思1、媒介素养教育波兹曼在书中提出了三种解决办法。

第一种方法是反对娱乐进入严肃的话语模式——例如新闻、政治、教育、宗教,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种是找到怎样看电视的方法——以娱乐反对娱乐,也就是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让我们认识到电视对公众话语的控制,但是这种方式仍然要依赖电视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突破。

最后一个希望渺茫的方法是让我们的学校去解决这个难题。

虽然希望渺茫,但我们仍然对此抱有希望。

他的这一方法让我想到了媒介素养教育。

这一概念在90年代以后逐渐被国内的学界接受。

在《媒介素养引论》一书中,作者特意就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做了说明。

她认为,大学生是媒介使用的一个特殊群体:与上一辈不同,他们是中国社会“电视陪伴成长”的第一代;与中小学生不同,这群人对于电视的亲近感以及唯我独尊的收视习惯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后得到延续和释放。

要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让他们用批判的眼观、四边的头脑来看待媒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立媒介教育学科、开设媒介素养的互动型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媒介批评课程、组织相关的学生社团或让学生自主管理校园媒体。

由于时间有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