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一、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1931-2003), 世 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 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他一生出版过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 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个人认为,波兹曼想得太悲观了。
5~6 娱乐业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广播等媒介比较倾 向于理性的话语,在新的认识论的冲击下也转而成为新的认识论的俘虏。”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 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 做任何事的世界。”
三、 本书背景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 加现实和浮躁,社会文化开始走向整体娱乐化的趋势。这一 时期,美国社会逐渐兴起了以身体感官和物质享受的满足为 核心的享乐文化,西方大众媒体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而为了获得收视率,赚取更高额的广告费,媒体在进行内容 制作时,更多地选择了受众喜欢的低俗化、娱乐化内容。
面对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作为媒体文化研究 者的波兹曼想要通过这本书来警醒“被娱乐了的人们”,以 此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 的消极影响。
四、 文章结构
源自文库
两点理论
娱 两个时代 乐 至 四种表现 死
一个警告
第1章:媒介即隐喻
第2章:媒介即认识论
第3~4章:印刷术统治下的严肃话语时代
7 “好……现在”
“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 到了蒙蔽的作用。”
“我们将快速地进入到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欢乐问答’ 的信息环境。”
“新闻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 杂乱的新闻,谋杀、政治错误、悲惨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 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 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 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 交流理论。
第5~6章:电视统治下的娱乐业时代 新闻—第7章:“好……现在” 宗教—第8章:走向伯利恒 政治—第9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教育—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11章:赫胥黎的警告
1 媒介即隐喻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 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 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 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 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作者在这两章高度评价了“印刷术时代”。它是一个严肃 话语时代、一个理性时代、一个“阐释年代”。作者通过对 这个时代的描写,为后文进行了铺垫,并对这样一个时代的 远去表现出了无奈和痛心疾首。
“出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我对作者的这些观点保持部分认同。首先我承认现在的社 会处于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媒介的严肃性话语体系也 在逐渐改变。但是将其称为一个“躲猫猫的世界”有点夸张 了。也许在作者所在的电视时代,互动性差会导致受众的 “不作为”。但是在网络时代,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虚拟环境下,虽然娱乐,但不再“躲猫
作者通过提出“媒介即认识论”这个概念,强调新的媒介 对人们话语结构改变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作者赤裸裸地指责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让整个社会 缺乏对世界、对生活的严肃性。
3~4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及其思想
“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是怎样创造一种严肃而理性 的公共对话,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 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 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二、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 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 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 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 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导致一切公众话语 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就 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最终,我们将成 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8 走向伯利恒
“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 娱乐形式。”
“宗教之所以称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 不是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这一切:亵渎神灵。”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宗教上电视这一 现象的严厉批判。他认为宗教这种神圣又古老的东西,它的 一切纪念、传播方法都应该是严肃的、纯洁的,不应带有任 何目的。
我认同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娱乐。
9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在美国,电视广告已经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 “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 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 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政治话语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失去必要性。”
“媒介即隐喻”: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 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地说明,然而媒介更像 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2 媒介即认识论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 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引导人的思想。” “随着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文化的中心, 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美国的政治竞选早有耳闻,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用钱砸 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无止境的竞选演说。“巧舌如簧 者胜”。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 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 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一 种不理性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