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学派——尼尔·波兹曼
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
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摘要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批评家。
他的电视文化思想在其媒介批评思想中占重要位置。
他主要从媒介的偏向来研究电视文化。
波兹曼认为一切媒介都具有偏向性,电视文化与印刷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电视文化侵蚀了印刷文化。
他以印刷文化为参照,批判电视带来的变化。
在他看来,电视使受众沉溺视觉愉悦,视觉愉悦是电视文化的感官属性,电视文化是一种直观感性文化,掏空了文化的价值。
电视中的新闻、政治、教育等都被娱乐包装,娱乐已渗透到电视中的一切。
电视以图像符号认知现实世界,图像以隐喻的方式影响公众会话,影响社会文化。
波兹曼认为在电视垄断时代,电视已经成为元媒介,电视在影响公众的认知,垄断知识生产和传播上,取得了神话般的地位。
电视使童年受到伤害,使成人文化受到侵蚀。
波兹曼认为教育是抵制电视负面影响的昀后一道防线,在反思电视文化的同时,他希望通过重塑教育来拯救电视时代的人,保护传统文化。
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伊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思想,同时又特别强调印刷文化的人文与道德价值,强调电视定义现实的强大力量,却忽视了电视文本的生产性与受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电视文化的保守态度。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电视文化;娱乐;图像;教育IAbstractNeil Postman is an American media and cultural critic. In his media criticismthought, the television culture accounted for an important position.He studied thetelevision culture mainly from the media biasPostman thought all medias have bias feature, television culture and print culturehave different traits. Television culture had corroded the print culture. He used the printculture for reference, criticised the changes of the television had brought to. He thought,television culture let audience addicted to the visual pleasure,visual pleasure is thesensory attributes of television culture, television culture is a visual and perceptualculture,which had hollowed out the cultural values. In television news, politics,education and so on are all packed by television-entertainment, entertainment hasinfil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n television. Television use image symbols recognise the realworld, images use concealed way influence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and affect thesocial culture. Postman thought in the television monopoly era, television had becometo the prime-medium, on influence public awareness and monopoly product and travelof knowledge, had gained mythical status. Television let childhood suffered injuring, letadults cultural suffered erosion. Postman thought education was the last defense line onresisted the television destruction, and when reflect television culture, He hoped toreshape educati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television age, to protectthe traditional culturePostman’s television culture thought had succeeded Innis and Mcluhan’s MediaDeterminism, in some extent,and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human and moral values ofprint culture,emphasized the power of television on defining reality,but ignored theproduction of television text and the subject attributes and creativity of audience,this isto some extent reflected his conservative attitude on the television culture?Key words: Neil Postman;television culture;entertainment;image;educationII目录绪论..1Ⅰ国内外关于的尼尔?波兹曼研究1Ⅱ国内外的电视文化研究.5Ⅲ本论题的研究目的与价值..7第1章娱乐:电视文化的表征.91.1 沉溺视觉愉悦..91.1.1 视觉:电视文化的感官通道91.1.2 愉悦:电视文化的感官属性111.2 历史视角的丧失..121.2.1 现时: 电视热衷的内容131.2.2 历史:电视割舍的记忆.141.3 被泛化的娱乐.151.3.1 娱乐渗透到一切.161.3.2 娱乐成为目的17第2章图像:电视时代的认知方式192.1 媒介即认识论.192.1.1 理性:印刷文化的思想.192.1.2 感性:电视时代的认知..202.2 媒介即隐喻.222.2.1 图像:电视认知世界的方式..222.2.2 隐喻:电视塑造现实的途径232.3 技术垄断时代..252.3.1 定义现实:电视元媒介..252.3.2 垄断知识:电视“神话”..27第3章保护文化:对电视文化的反拨.303.1 电视时代的政治..303.1.1 形象政治:电视时代的政治家..303.1.2 娱乐政治:电视时代的政治生态..323.2 拯救电视时代的人333.2.1 消逝的童年:电视平等主义的伤害.33 3.2.2 萎缩的成人文化:电视娱乐化的后果..36III3.3 重塑电视时代的教育.383.3.1 被私人化的教育:电视教学的媒介偏向..383.3.2 传承文化与理性:电视时代的学校教育..393.3.3 延续教育关怀:电视时代的媒介教育.40结语..42参考文献..44致谢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48?IV绪论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英语研究者以及媒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家,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尼尔·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
尼尔·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尼尔·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传媒理论家和作家,其批判性的视角和对媒介技术的思考使他成为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著作《迈向奴役的娱乐》(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被广泛认为是对现代媒体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而他对媒介技术所持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也深深影响了人们对媒体的认知。
波兹曼以文化立场为基础,他对媒介技术的批判源于对娱乐和思辨文化的对立。
他认为,过度的娱乐化将影响人类自身成为思考者的能力,以及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他指出,传统的印刷媒介更注重逻辑和内容的思考,而电视等视听媒介更注重感官刺激和吸引眼球,侧重于娱乐和消费体验。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逐渐从“说话文化”向“展示文化”转变,人们更习惯于被呈现的表面信息,却缺乏对深层问题的思考。
波兹曼认为,这样的娱乐至上的文化环境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损害人们的批判思维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波兹曼的理论旨趣体现在他试图重塑人们对媒介技术的认知,为人们提供一种理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他主张透过批判性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媒介技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他认为,媒介技术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载体,它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如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介,社交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波兹曼坚持认为,这些新媒介并未改变人类的本质特征,仍然存在娱乐至上和消费主义等问题。
他鼓励人们反思和怀疑媒介技术所带来的改变,强调教育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波兹曼尤为关注教育的角色和责任。
他对教育系统持批判态度,认为现代教育往往更关注传授信息,而忽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掌握“正确”的知识的能力。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
的信息过滤机制失去作 用 , 于是人类 开始面对 一种文 化“ I S ( AD ” 反信 息缺 乏综合 征 A t—If mao ecec y— ni no t nD f i主导 的传播社 会中, 文字成为文化 的边沿 , 图像将其 中心地位取而代之 , 那些被称为智力 或深 刻思想的 内
的尼 尔 ・ 兹曼 ( e 波 N iM.P s a ) 纽 约 大学 拓 展媒 介 研 究 课 程 时 采 用 “ 介 生 态 ” 一 术 语 后 , 介 生 态 学 才逐 渐 发 l ot n 在 m 媒 这 媒 展成 为 媒 介研 究 的学 术 领 域之 一 。 技 术 和 文化 一 直 是媒 介 发 展 中的关 键 词 , 尔 ・ 尼 波兹 曼 所 开 创 的 媒介 生 态 学 主要 研 究 两者 的双 向互 动 , 注 技 术 与 关
要在于说明技术对文化的影 响, 据此 , 他将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 使用 工具 的文化、 技术专业化和技术垄 断, 并着重分 析 了技术垄断文化 中特有的媒介生态 : 信息过载、 数据显示 ” 专 家“ “ 、 霸权” 和符号枯竭。他指 出技 术变化是 具有生态 性
的, 每一种新技术 的出现都具有改变这个文化的巨大威力 。因为 , 在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 了一个不被它 的制造者 和使用 者所觉察的意识形态上 的偏倚或行为倾向 , 由此它会控制人类对周 围世界 的认识 和理解 。技术垄断在 电子 媒介时代最
2 4 世 界文学评论 8
2 1 第 2期 0 0年
尼尔 ・ 兹曼 的 媒 介生态 学研 究 波
李 晓云
媒介生态学起源于北美 , 在北美的媒介生态学研究 中, 又分为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 。多伦多学派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一、概述在《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这篇文章的概述部分,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该文的核心议题与研究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对于“空间”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及其在技术影响下的深刻变革。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空间并非固定不变的物理存在,而是由人类活动、尤其是技术活动所塑造和重构的社会文化建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空间观念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革新。
文章开篇将首先介绍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背景及其对空间问题的关注点,强调其“技术决定论”色彩下对媒介技术如何“遮蔽”并重新定义空间的理解。
进一步地,“概述”部分会概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指出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空间感知、行为模式乃至社会关系结构,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空间形态进行预见性思考。
本篇文章通过梳理媒介环境学派关于空间的相关理论,力图揭示技术进步是如何隐蔽地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空间结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反思并探讨在技术主导的时代下,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得以拓展和深化。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空间重构。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从物理世界到数字领域,技术不仅塑造了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交往模式、认知结构乃至文化形态。
在此背景下,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以其独特的视角脱颖而出,该学派强调技术作为环境要素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作用,视技术为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构成并定义人类生存空间的核心力量。
在媒介环境学的广阔图景中,技术“遮蔽”效应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挖掘的主题。
所谓“遮蔽”,指的是技术在创造新可能性的同时,可能隐藏或掩盖了其他现实面向,影响人们对于空间的直观体验和深层理解。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对娱乐化社会的思考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对娱乐化社会的思考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对娱乐化社会的思考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本书中,他对当代社会的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娱乐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取代了真实和理性,成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波兹曼对娱乐化社会的思考。
一、信息过载和快餐文化波兹曼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信息过载是娱乐化的根源之一。
在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但这也导致了人们过度接受碎片化、浅薄化的信息。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快餐文化,人们只关注娱乐和消遣,而忽视了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娱乐导向的政治和新闻波兹曼进一步讨论了娱乐在政治和新闻领域的渗透和影响。
他认为,政治和新闻的目的已经转变为迎合公众的娱乐需求,而非真实的信息传递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政治家和媒体更关注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非真实的政策和新闻报道。
这种娱乐导向的政治和新闻导致了公众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觉醒的丧失,使人们更容易受到权威和媒体的操控。
三、娱乐的商业化和商品化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娱乐的商业化和商品化。
波兹曼认为,娱乐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产业,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了文化和艺术的追求。
电影、音乐、体育和游戏等娱乐形式都被广告和赞助商所控制,导致真正的创造和价值被商业化和商品化。
人们只追求短暂的娱乐享受,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四、娱乐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最后,波兹曼探讨了娱乐化对个体和社会的长期影响。
他认为,娱乐化会逐渐侵蚀人们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分辨真相和谎言。
同时,娱乐化也削弱了社会的集体行动和政治参与,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消遣和享乐,而非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这种个人主义和自私的价值观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裂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综上所述,尼尔·波兹曼对娱乐化社会的思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娱乐化的各个层面和问题。
尼尔
尼尔•波兹曼(1931-2003)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出版过20余部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影响巨大的名作。
因其对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为世界瞩目。
《娱乐至死》发表于1985年。
该书从一问世就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的影响,表现了西方人文学者对社会一贯的睿智和忧虑。
既发人深省,也让人对作者的深切人文关怀肃然起敬。
该书自2004年由章艳翻译出版后,在国内立刻引起热议,并获得2005 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
有关“娱乐至死”的话题成了谈论的焦点。
特别是针对当下社会所呈现出的泛娱乐化趋势,这本书的确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反思的空间。
一、电视媒介——智力的灾难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后,在八十年代终于再次安定了下来。
但传统上重视节俭和勤奋、反对纵欲享乐的新教伦理已被倡导感性解放的自由运动冲击得七零八落。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性革命后,人们再也找不到不去享乐的理由。
与此同时,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暂时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短暂的社会复苏在物质上为娱乐时代的到来作了保证。
另外电视也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技术革新使得电视能够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再加上它在商品促销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使它迅速成为广告时代的新宠儿。
“它的影响力可以说无远弗届、无孔不入,已经彻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霸权’力量,占据着全球绝大多数民众的休闲时间。
”[1]据统计,至今每个美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超过4小时,而与孩子谈心的时间则每周还不足40分钟。
所收看的内容也以肥皂剧、真人秀等娱乐节目为主。
电视确已成为今天的传媒霸主。
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
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
心灵与社会。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
人的感官生活——能改变人的所见、所
听、所触、所尝和所嗅,因而能改变人
的认知。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
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2.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
命题一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 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 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 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 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 如何被解码。
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 文 化 与 技 术 研 究 所 ( McLuhan Progr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而得以开展,代表 人物是德里克·德克霍夫。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 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 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命题二 传播媒介有偏向
传播媒介有7种偏向: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 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 上偏向,内容偏向
“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 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 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 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机 能、感官和情操。
如何理解和评价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如何理解和评价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摘要:早在1935年尼尔·波兹曼根据美国电视节目中通俗文化泛滥的问题提出“娱乐至死”的观点,在这个观点被提出以后,获得了社会很大的反响。
目前对于这个观点的讨论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现阶段我国网络媒体得到迅猛发展速,本文对“娱乐至死”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理解与评价,仅供参考。
关键词:娱乐至死;娱乐时代;评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步入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可是随着媒体的发展,其表达方式逐渐向娱乐化发展。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美国文化中出现的变化进行研究与哀悼,书中包含的观点在现在媒体时代仍然具有适用性。
一、媒介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波兹曼觉得人们在在媒介制造出的虚拟的隐喻世界中生存但是却不自知,媒介可以通过隐蔽但是强大力量对现实的世界进行重新定义,甚至还塑造出了这个时代具有的文化精神,因此也提出“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前提下发展出来的。
麦克卢汉理论之前,人们觉得媒介只不过是载体与形式,重要的是其传播的内容,媒介是为内容进行服务的。
但是麦克卢汉认为人类需要在获得某一种媒介以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传播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
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讯息”并不是在每个时代当中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在时代中应用的传播工具具有的性质,还有其的应用能够带来的可能性和社会的变革问题。
人类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也逐渐证明这一观点,通过口头表达让思想与文化能够得到交流与传播,通过印刷术的使用使得人类的文明并不拘泥于口口相传的方法,使其可以通过载体得到保存。
而电报的发明与应用将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打破。
广播与电视的出让传播更加形象和生动。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并没有避讳其中理论具有的历史渊源。
可是“隐喻”与“讯息”之间的差别也可以看出波兹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自我的思考与修正。
他认为媒介的作用没有信息表现出的具体特征,其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暗示来发挥作用,和隐喻相似,具有比较强的力量。
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思想研究
我们 生活得 更好 或更糟 ”,“ 想弄 清楚媒
介环 境是 否 真的有 这样 的作用 ”① 。 对 于
界 观和传统 世界 观两种对 立 的世 界观 在
摩 擦 中 共存 。“ 技 术世 界 观 当然 比较 强
这一 问题的思 考 , 波兹 曼在 《 技 术垄断 》
波兹 曼用技 术的演 化来 划分 人类历 史 ,据此思考技术 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 把人类文化分 为工具使用 文化 、 技术统治 文化和技术垄 断文 化三种类 型。 波兹曼认 为, 从 远古时期到 1 7 世纪, 人类一直处 于
陷入机器神 之产生 的理念是 : 任何技术都能代替人类 对个 人判断力和 主体性信 心 , 文化 生活都 臣服 于技 艺和技术 的统治 。 ” 至此 , 技术高歌猛进 , 传统 信念 贬值 , 技术
一
处于技术 垄断文化中的国家。 因为技术
技 术垄 断论 认 为个 人判 断是 不可靠
的, 测试 和机器却 没有 这样 的不 足 。 技术 垄断论 的信念在 于 , 我们像机器一样工作 时就处在最佳状态 ,在一些 重要的方面 , 甚至可 以以机器替代 个人 。 人们 因此失去 奇效果 的重重包 同中 , 对技术隐含 的意识 形态意义视而不 见, 并深受其害 。 3 、 无处 不在 的隐形技 术 波 兹曼将一 些看似 不像 技术 的技术
称为 “ 媒介批 评三 部 曲”。 他创建 了媒介 环境 学派 , 特别感兴趣 “ 媒介环境 如何使
息稀 缺问题 , 却造 成 了信 息泛滥 , 其 长远 结 果是信 息混乱 。波兹 曼把这种 信息混
乱、 对信息无法筛选无法评价 的状态描述 为“ 文化 A I D S ”。 他满 怀忧 虑地指 m, 我 们 的文化正在用信 息 自我 消耗 , 许多人却 还不知 如何驾驭这个 过程 。 我们 以为信息 不足文化会受到损 害 ,但 如果信息 泛滥 , 失去控制 , 文化也可能 为此受 闲。
尼尔·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2019-09-25【代表作品】波兹曼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种颠覆性的活动》《教学:⼀种保存性的活动》《诚⼼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
其中《娱乐⾄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娱乐⾄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对西⽅媒介体制转型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这对西⽅⽂化界产⽣了深远的影响。
【⼈物简介】尼尔·波兹曼是纽约⼤学媒介⽣态学专业博⼠和硕⼠学位课程的创建⼈,世界著名的媒体⽂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媒介⽣态学真正的开⼭⿐祖。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并为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哈佛教育⽂摘、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各⼤报刊写过两百多篇⽂章。
【代表^点】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娱乐⾄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下之意是指“媒介⽤⼀种隐蔽但有利的暗⽰来定义现实世界”。
也就是说,媒介的形式重要,内容不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规定特定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化的特征。
因此,“媒介并⾮⼀种通过所处⽂化来处理⾃⾝事务的不偏不倚的⼯具。
它是价值的塑造者,感觉的疗理者,意识形态的⿎吹者,社会结构的严格的组织者”。
【经典掠影】卡西尔曾说过:随着⼈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例地缩⼩。
⼈们没有直⾯周遭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和⾃⼰对话。
他们把⾃⼰完全包裹在语⾔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以⾄于不借助⼈⼯媒介,他们就⽆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
……印刷术树⽴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感;印刷术创造了散⽂,却把诗歌变成了⼀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媒介环境学简答题
一、媒介环境学的内涵(名词解释、论述题常见考点)1、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公开提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
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
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
2、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有3个互相联系的理论命题:(1)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媒介的物质属性结构和符号形式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对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储存产生影响,对支撑这些传播过程的物质设备也产生影响;(2)传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时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认识论偏向等,读者对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和麦克卢汉的感知偏向论已经比较熟悉;(3)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
(注意:三个理论名词经常会单独拿出来考)二、媒介环境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在了解,有助于掌握媒介环境学的整体脉络,考试一般不会出题,但是知识性很强。
)1、媒介环境学的第一阶段:开创新思路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路易斯·福斯戴尔等,和先驱们相比,他们明确了媒介的定义,同时也更加专注于媒介与人关系的探讨,媒介环境学正式在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闪耀的“双子星”,其思想观点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与讨论。
2、媒介环境学第二阶段:选取研究重点和第一阶段的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相比,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和詹姆斯·凯瑞均是选取了媒介环境学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阶段进行研究。
尼尔·波兹曼表达了对电子媒介的抗拒和对印刷时的留恋与推崇,而詹姆斯·凯瑞则是坚持主张把传播当文化进行研究。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变迁与童年理论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变迁与童年理论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变迁与童年理论引言: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批评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生于1931年,逝世于2003年,是传媒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针对媒体对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波兹曼提出了许多有深刻启示的观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童年理论”。
本文将探讨波兹曼的媒介变迁与童年理论,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媒介变迁在波兹曼看来,媒体是塑造社会的重要力量。
不同的媒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而每种媒体形式又会对社会产生独特的影响。
波兹曼将媒体变迁分为口头传统、印刷术、电传媒和电子媒体四个阶段。
1. 口头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传递信息主要依靠口头的方式。
社会不依赖书写或印刷物来存储、传递知识和信息。
这个阶段的代表媒介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诗歌。
由于信息传递的依赖于个人记忆和口头表达,信息的传递效率相对较低。
2. 印刷术阶段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容易。
印刷品的出现使知识和信息得以固化,并得以迅速传播。
人们开始大规模出版书籍和报纸,知识和信息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广泛传播。
这使得普通人也能够接触到之前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知识,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科学和文艺的迅速发展。
3. 电传媒阶段随着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出现,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快速和便捷。
电传媒的特点是即时性,使得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成为了可能。
新闻可以实时报道,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更直接,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加快。
4. 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媒的面貌。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博客等形式自由地传递信息和意见,形成自发的“公共领域”。
但同时,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真实性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筛选能力来判断信息的可信性。
二、童年理论波兹曼的童年理论被称为他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当代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创立了“媒介生态学”,代表作有《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等。
《童年的消逝》于1982年出版,该书以“童年”作为切入点进行媒介研究,提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在消失。
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退化、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信息环节复杂化等等,共同指向了“童年的消逝”。
1.童年概念的产生——印刷时代的到来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概念的发明是文艺复兴的伟大成果之一,也可能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个发明。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把童年置于社会学的层面进行讨论。
印刷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识字能力的重视程度上升,进而划分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距离。
首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的读写能力进一步发展,现代童年概念的基本文化语境诞生。
因而,有无阅读能力成为区分成年人和儿童的重要标准,儿童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成熟的成人,从而产生童年的概念。
其次,印刷可以重新赋予人类自我意识和人性意识。
文字使儿童退回自己的世界之中,与社会环境脱离,因而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以印刷为基础的阅读强化了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童年得以诞生的重要条件。
最后,成人因为接触的社交范围更广,拥有儿童所不宜知道的信息,这些是儿童不得不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秘密。
因此,印刷时代隔离了成年与儿童,“使儿童远离了成人的秘密、社会的秘密”。
2.童年的消逝——电子媒介时代印刷时代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界线,而电子媒介的产生和传播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童年在消逝的同时,成年的概念也在消逝。
电子时代改变了以文字为主的符号环境,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首先,电视等媒介带来了新的符号——图像,使得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文化鸿沟被重新填平。
尼尔_波兹曼与媒介生态学_李晓云
能 提 供 信 息 的 被 动 传 递 #而 并 非 信 息 的 相 互 作 用 )这 一 点 在 波 兹 曼 看 来 是 使 学 习 达 到 最 佳 化 所 必 需 的 *# 因 此 # 尼 尔!波 兹 曼 认 为 # 电 视 并 非 一 个 提 供 教 育 的 有 效 方 法 " 继 而#波 兹 曼 批 评了电视工业把那些严肃的事情和 娱 乐 混 淆 在 一 起 # 对 政 治 ( 法 律 (教 育 (宗 教 等 方 面 表 现 出 来 极 强 的 娱 乐 性 #由 此 对 文 化 形 成 了 强 大 的 塑 造 功 能 " 电视所主导的这种娱乐化氛围降 低 了 公 共 话 语 的 价 值 #削 弱 了 我 们 集 体 的 理 性 能 力 #总 体 上 摧 毁 了 许 多 文 化 的 价 值 #也 造 成 了 整 个 社 会 文 化 智 力 的 普 遍 下 降 #电 视 已 经 成 了 我 们 当 代文化的指挥中心 " 波 兹 曼 在 一 次 接 受 +城 市 文 化 评 论 ,的 访 谈 时 #坦 言 自 己 %看 电 视 新 闻 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娱乐 &" (沉浸在对 印 刷 时 代 文 明 的 深 切 缅 怀 中 # 尼 尔! 波 兹 曼 试 图 用 一 种 生 态 学 的 观 点 #一 种 平 衡 的 观 点 #指 引 我 们 摆 脱 电 视 媒 介对文化无休止的侵扰与控制 "
传播学研究 的技术统治! 是一种对技术的神化! 意味着文化要改而寻求技术的认可! 并且在技术的侵蚀中一步步让出自 己的领地 " 尼 尔#波 兹 曼 提 出 $ 技 术 垄 断 % 这 个概念主要在说明技术对文化的影 响 & 他追溯了媒介的变迁 ! 认为 $ 在每 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态上 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 ! 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 的机能 (感官和情操 %& !由此 ! 每一次 媒介技术的更迭 ! 必然改变人们在旧 有媒介时代所形成的思想传统 & 以阅 读为特征的文化推广了一种不同以往 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 ! 要求人具有 更高的自制能力 ! 具有关注历史和未 来的能力 & 因为文字描述的抽象性决 定 了 参 与 者 必 须 进 行 相 关 的 思 考 !关 于文字的思考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 的 & 由此 ! 阅读习惯培养了辩识 (选择 ( 判断的能力 ! 也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 事务的热情 & 而电子时代的阅读是忌 讳思考的 !它以现时为中心 !直接用图 像影响观众 & 作为瞬时和图像的二重 奏 !使人们既失去了传统 ! 又放弃了思 考 !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 )) 娱乐 & 因此 ! 波兹曼把电视技术的引入与现 代性的消亡联系起来 & 波兹曼关注的 是技术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 对他来说 ! 印刷文字的修辞深深植根于阅读和谈 话的平衡中 & 而电视话语打破了这种 平衡 ! 它 把 重 点 从 传 播 的 口 头 形 式 转 移到了视觉形式 & 尼 尔#波 兹 曼 认 识 到 ! 电 视 只 是 更 为 巨 大 的 技 术 系 统 中 的 一 部 分 !计 算 机 才 是 今 天 技 术 文 化 的 表 现 (工 具 以 及 象 征 & 计 算 机 是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的 统 治 性 隐 喻 ’它 暗 示 了 一 种 新 的 与 信 息 (工 作 (权 力 和 自 然 本 身 之 间 的 关 系 ! 并 由 此 界 定 了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 " 计算机所代表的新的传播技术神奇 般地增加了我们文化中信息传播的 容 量 !削 弱 了 那 些 通 过 印 刷 话 语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秘 密 和 私 人 的 观 念!导 致 了 信 息 过 载 和 无 法 加 工 (控 制 !从 而 也 就使得信息防御系统的崩溃成为技 术垄断在电子媒介时代最为突出的 表 现& 在 信 息 技 术 落 后 的 时 代 !每 一 种信息都会给人们的行动甚至思想 带来指引! 为人类控制世界提供帮 助 & 但 是 !当 信 息 量 远 远 超 出 我 们 的 消 费 限 度 !并 且 对 我 们 解 决 自 身 的 问 题毫无帮助时! 信息就变成了垃圾! 而我们成了垃圾的收集者 & 最为严重 的 还 在 于 !我 们 对 技 术 所 带 来 的 信 息 过 量 毫 无 防 御 和 控 制 之 策 !精 神 的 安 宁 和 社 会 意 志 面 临 崩 溃 & 因 此 !波 兹 曼认为我们正在遭受一种文化 !"#$ & 波兹曼抱怨技术垄断使人们失 去 了 中 世 纪 思 考 和 理 性 的 传 统 !因 为 技 术 把 它 的 价 值 观 强 加 于 我 们 !改 变 了 我 们 文 化 中 最 基 本 的 思 考 模 式 !同 时也改变了我们置身其中进行思考 的人类精神传统 * 理性和历史 & 由此 ! 他相信可以通过恢复人们关于家庭( 宗 教 和 西 方 文 化 的 传 统 叙 述 !从 而 控 制 技 术 垄 断 !这 样 的 建 议 虽 然 对 于 问 题 的 解 决 缺 乏 有 效 性 !但 毕 竟 提 供 了 一个可供努力的方向 & 的 主 导 性 方 向 & 此 外 !还 要 对 学 生 展 开 技 术 教 育 !它 完 全 不 同 于 那 种 教 人 们使用计算机以加工信息的教育& $技 术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要 学 生 掌 握 技 术 会 帮 助 我 们 做 什 么 !又 会 阻 碍 我 们 做 什么’ 它是关于技术如何利用我们! 以 及 它 在 过 去 是 如 何 利 用 人 类 的 ’它 % & 是关于技术如何创造了新世界的 & %# 总 之 ! 尼 尔#波 兹 曼 是 想 要 提 供 一 种 平衡的教育以对抗文化中信息结构 的成见 & 正如语言以自己的想象建构文 化 !每 个 新 的 传 播 媒 介 也 都 以 自 己 的 想 象 重 构 或 改 造 了 文 化 & 尼 尔#波 兹 曼的媒介生态学理论强调的正是如 何在这种重构和改造中保持文化的 独 立 性 !保 持 文 化 自 身 的 协 调 (平 衡 和比例 & 不可否认 ! 尼尔#波兹曼的理 论 中 充 满 了 技 术 决 定 的 论 调 !所 以 他 对印刷时代的精神传统常常表示怀 恋 !这 就 使 得 他 在 审 视 今 天 的 电 子 媒 介时代时 ! 不免带着一丝悲观 &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媒介生态学的首创者。
其著作《娱乐至死》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
这样的论述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是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传播思想“媒介即讯息”。
相似的表述之间蕴含着怎样的联系?一、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作为加拿大的媒介研究者在1964年凭借一本名为《理解媒介》的书,一夜之间成为了“新思想新学科的巨人和跨学科的奇才”。
其提出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在现时代的一一实现为他带来了“信息社会、电子社会先知”“思想的巨人”等称号。
如今麦氏的思想已经不证自明地影响着今天的媒介研究者们。
“媒介即讯息”是麦氏理论中最具有震撼力、引用频率最高的一条。
“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人和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i][①]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一般都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过是信息、知识和具体内容的载体和外壳而已。
“媒介即讯息”打破了人们视“媒介”为单纯的“用于表现内容的形式”这一成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媒介对信息、知识等内容反作用,而且将这种反作用提到了极高的位置。
所以“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充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
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与铁路媒介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
”[ii][②]“媒介即讯息”就是要论证媒介和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深层心理上。
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而是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
”[iii][③]所以“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
新传理论52 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
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 新传理论52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媒介环境学派(纽约学派)代表人物,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其代表作为《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术垄断》(Technopoly),这三部作品在学术界被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尼尔·波兹曼认为技术并非是中立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他的作品主要分析了技术手段的危害性,批评了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深刻影响了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他捍卫印刷媒体的价值,对沉湎于电子媒介的现代社会表示忧虑。
在三部曲中,波兹曼的思想越来越深刻,观点也越来越激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有力的批判者之一。
飞速发展的技术毋庸置疑地改变着人类生活,与此同时人类也逐渐开始崇拜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与日俱增,对各类打着科学旗号的信息“来者不拒”、深信不疑。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风靡,我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依赖科学,对技术的膜拜也逐渐转变为唯技术主义、唯科学主义,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也开始被侵略。
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里,人类正受到技术日益严格与紧密的控制,并逐渐在技术的标准中寻找自我行动的依据,走向了技术垄断文化的趋势。
一、技术垄断文化波兹曼用技术的演化来划分人类历史,据此思考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把人类文化分为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三种类型。
1.简单技术时期——工具使用文化波兹曼认为,从远古时期到17世纪,人类一直处于工具使用文化之中,工具的出现是为了社会世界和符号象征世界服务的,因而它们在文化中整合的方式使他们不至于和文化中的世界观产生矛盾。
论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思想
的论 断 ,媒介 为人们提供 了很 多便捷 , 我
们可 以方 便地 了解 到全 国各地甚 至是全
球的消息 , 大 到 国 际新 闻 , 小到社会逸 闻、
《 童年 的消逝 》 , 与《 娱 乐至死 》、 《 技术
他著 名 的 “ 媒介批 评三部 曲 ” 。 这个三部 曲有一个纵贯始终 的主题 , 即技 术对人类
社会 、 文化 和 心 理 的影 响 。
一
犯罪等 比率 的直 线上升 , 这些 社会现 垄断 : 文化 向技 术投降 》 三者 一起 , 构成 孕 、
百姓家常 , 但是却 在无形 中影响着人们。 例如 ,现在很多年轻人 选择 看美 剧 、 韩剧 , 认 为美剧 、 韩剧拍摄得 好 , 题材 好 , 技术 好 , 画面好等等 , 但 是 当年 轻人越来 越 多的接受美 剧 、 韩 剧时 , 看 的不仅仅 只
《 童年 的消逝 》 一书作 者波兹曼从社
会学的角度对 童年进行 了研究 。 在书中波 兹曼讲到 , 新型 的电子媒介 以及图像的大
的影 响 , 欣 赏美 国文化 中的开放 , 欣 赏韩 国的服饰 , 电子产 品等等 , 这些 也不单 单 为别 国的经济做 贡献 , 更严重的是导致本 国文化意识的淡薄甚至是否定 。 印刷机使 l 8 、 1 9世纪 美 国社会 的公 众话语具 有了理性 、 秩序 、 严 肃等特征 。 波 兹曼称那 个 阶段 为 “ 阐释年 代”。 然而随 着 以电视 为首的 “ 娱乐 业时代 ”的到来 , 通过电视这个媒介 呈现出的不论 是广告 、
3 08 2 o 1 3  ̄ s t # 1
瘸啦带
学 子 论 文 选 登 I H E W S W O R L D
新传理论50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新传理论50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媒介环境学派(纽约学派)代表人物,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其代表作为《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术垄断》(Technopoly),这三部作品在学术界被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
从口语时代到印刷时代再到电子时代,媒介逐渐成为了信息的主宰,并由此塑造了一个娱乐化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最终,人们娱乐至死。
虽然深受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但不同于麦克卢汉的的乐观,尼尔·波兹曼较为悲观,对电子媒介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技术并非是中立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他的作品主要分析了技术手段的危害性,批评了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深刻影响了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他捍卫印刷媒体的价值,对沉湎于电子媒介的现代社会表示忧虑。
01娱乐至死在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时代,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类沦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认为,在印刷时代读者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读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阅读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活动,印刷时代所培养的客观、理性的思维,鼓励严肃、有序、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随着电视的兴起,印刷机统治思想的“阐释时代”逐渐远去,电视等大众媒介瞬间传递信息,受众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事物丧失了基本判断力,在瞬时和图像的双重影响下,电视使人们既失去了传统,又放弃了思考,并把人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技术学派
“我不解释,我只探索” “I don’t explain——I explore” 勉说其理
这章评价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说明麦克卢汉为何受到非难,又为何应 该受到肯定。 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是只探索,不解释。麦克卢汉喜爱的方法是类比或 暗喻,而不是逻辑论证。 唐纳德· 坎培尔(Donald Campbell)的进化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演化 分为三个阶段:“生成”、“选择”和“传播”。传统的学术规范是: 不仅要探索,还要参加批评、检验和论辩。麦克卢汉着重知识的生成, 他想把知识的“选择”和“传播”留给别人。 麦克卢汉的比喻方法和传统学术的期待视野相对。他表述洞见和类比的 方式,肯定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观念。 莱文森为麦克卢汉的类比暗喻法作了一个生动的辩护。比如“光阴似箭” (time flies)是一个常用的习语。它把时间的一个特征与飞鸟的特征进 行比较,用来说明时间的一个侧面。如果去追问和什么箭相比?用什么 时钟计量?就是犯了钻牛角尖的错误。那些诘难麦克卢汉暗喻方法的人 就是在钻牛角尖。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美】保罗· 莱文森 著 何道宽 译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二元结构:
各章前所引麦氏名言暗喻 其思想、追求和成就 各章题目为作者的理解、 发挥和主张。
⒉波兹曼的媒介思想:
(6)因为信息的编码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 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偏向。 (7)因为技术信息容易获取的程度和速度不一样,所以不 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政治偏向。 (8)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 感知偏向。 (9)因为我们注意技术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 有不同的社会偏向。 (10)因为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一样,所以不同的 技术就有不同的内容偏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211
非诚勿扰
提起《非诚勿扰》,可能无人不知,无了电视收视的一个小高潮,甚至引起 了浙江卫视和湖南卫视的联合打压,同时,这档节目也使不少人引起 了社会的关注,马诺的“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流泪” 让她迅速蹿红,闫凤娇“不雅照”的流传,“凤姐第二”的朱真芳被 迫离场,当然,关于这档节目的丑闻也开始流出,嘉宾是托儿、马诺 的被骂离场是节目安排、节目情节是模仿丹麦的一档相亲节目……流 言蜚语中,不仅没有让《非诚勿扰》降温,反而收视率节节高升,不 少人甚至一边骂还一边乐呵呵的在看 …… 《非诚勿扰》在一片骂声中为何还那么火?_一粒尘埃_新浪博客.mht 差异的背后,或许是一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 “雷”剧越骂越成功 21世纪就是流行“重口味”-搜狐新闻.m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