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读后感读书报告-《娱乐至死》
2018-2019-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一)《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
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会写在书中。
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
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
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
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
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如作者所说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以记忆力的好坏评论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术发明并大规模普及以前,人类处于长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语言是主要的媒介,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头脑必须成为流动的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是靠口口相传交流和延续的;印刷术特别是印刷机普及后,人类由口述文明转化为书写文明,在由铅字组成的文化里,文字取代口述成为文化的重心,思想变得更富抽象性,语言、可解义、逻辑性成为内容的标准,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现;摄影、电报、电视等电子媒介把人类带到一个电子化的世界,在这种由图像构成的语境里,事物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变得更加现实和迫切,事物的界限变得随意而可以分离,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碎片式”世界一样,“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娱乐至死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娱乐至死的读后感1《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言,提到了两个预言:一个是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实现,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
另外一个是来自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认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他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娱乐至死》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预言。
前两个章节讲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印刷机如何在美国发展壮大以及如何让通过控制大众时间、注意力等影响着美国的宗教、政治、商业社会和其他重要社会事项。
为后面和电视时代的对比做好了铺垫。
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讲述了阐释时代如何向娱乐时代转变,从电报、报纸、摄影术的结合部不断改变着公共话语方式,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的出现,人们开始住在躲躲猫的世界里,电视是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代变成了娱乐业的时代。
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是如何发挥作用,把它们变成娱乐的附庸的。
第十一章讲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他认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作者认为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的形式,甚至规范了决定了话语的内容。
所以当媒介的形式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个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改变。
"电视需要的内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二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学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媒体环境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娱乐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波斯曼通过对电视等媒体形式的分析,指出了娱乐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并警示我们要警惕这种趋势。
《娱乐至死》一书首先分析了媒体的本质和功能。
波斯曼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波斯曼指出,过去的媒体形式如印刷媒体(报纸、书籍等)强调文字和逻辑思维,而现代媒体如电视则注重娱乐性和感官刺激。
这种媒体形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的变化,从以文字为中心的深度阅读转变为以图像为核心的表面浏览。
这种转变不仅使得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
波斯曼接着分析了电视对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性质使得政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政治人物被塑造成了娱乐明星,选举成为了一种娱乐节目。
波斯曼指出,电视让政治变成了一种表演,鼓励人们对政治问题进行感性而非理性的处理,使得政治演讲和政策讨论变得肤浅和空洞。
波斯曼还指出,电视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对于政治事务的关注变得散乱,容易受到媒体的引导和操控。
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下更加突出,人们往往只看到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被偏见和谣言所误导。
除了对于政治的影响,波斯曼还分析了电视对于文化和教育的冲击。
他认为,电视追求娱乐性和视觉刺激,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和娱乐性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探索变得肤浅和片面,容易受到媒体的操控和宣传。
同时,电视的广告和商品化导向也加剧了物质文化的浮躁和功利主义。
波斯曼坚信,今天的社会已经沦为一个以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娱乐的价值取代了真理的价值,幸福的追求取代了思考和探索的追求。
《娱乐至死》一书的研究深度和洞察力令人钦佩。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1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
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
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
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
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毒药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
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
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
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当下非常流行着这样一些文字:蜗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造就这些物种现象的功臣是电视和电脑,特别是互联网与电脑这个黄金搭档。
蜗居的人比在外面奔波的人还要忙碌,不会无所事事,也不会难以打发时间。
打开电视,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也足以了解天下事;有各种各样的电影频道和电视频道,每个电影、电视频道都有各种专题电影电视和国际电影电视剧,打发只有24小时的一天时间绰绰有余;还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打开电脑,道理、情况,一样,甚至更上一层楼。
有各种各样的门户网站,有几个混得不错的论坛,有几个交友聊天的QQ号和mSN,有微博和博客,时刻关注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崇拜的偶像歌手、明星,在微博里追踪偶像发帖及时发表自身言论,与他们进行互动,发表生活琐事和小感悟,还在博客上发表自身的篇章大论。
有十几个购物网站,及时为生活需要购买各种物体,有三五个邮箱和好几个网络游戏……总之,看一下新闻八卦,网上购一下物品,发表一下言论,追踪一下偶像,和朋友QQ一下,玩一下游戏,都一下地主,偷一下菜,除一下草等,看似什么都是一会儿功夫的鼠标点击,都不需要很多时间,一天能有几个一会儿?因此一圈下来,刷新几下,都还来不及杀毒呢,一天时间就过去了。
《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如今,我们正趋向于赫胥黎所担心的情况,我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空间,失去了童年的梦想,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实的亲情和友谊,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娱乐至死》是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的媒体批评作品。
作为一本读书心得,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首先,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娱乐化对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波斯曼认为,电视和其他媒体以娱乐为主导,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他认为,过度的娱乐化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和消费主义,并且对新闻和政治的关注度降低,进而对我们的民主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娱乐即文化的观点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娱乐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少花费时间阅读书籍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更多地通过娱乐媒体进行信息获取和文化交流。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也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波斯曼在书中提到,电视这个娱乐媒体特别有害。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低效的传媒方式,因为它只能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达信息,而且表现形式浅显、易于消化。
与之相比,书籍和文字能够更深入地展现思想和观点,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娱乐的追求使得电视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书籍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愚蠢和无法深入思考。
我自己也深受娱乐化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也习惯了通过娱乐媒体获取信息,如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和游戏。
这些媒体以其吸引人的内容和便捷的方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但是,这种关注娱乐媒体的方式也在消耗我的精力和时间,使我变得过于消极和浅薄。
从这本书中,我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娱乐媒体的过度依赖,并努力寻找更多的有意义的阅读和思考。
书中还提到了政治和新闻方面的问题。
波斯曼认为,娱乐化使得政治和新闻成为一种娱乐形式,政治家和新闻媒体更关注于如何制造娱乐效果,而不是关注于真实和重要的信息传递。
这种现象使得公众易受欺骗和误导,民主社会的基石也动摇。
我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当今社会的现象,确实存在这种问题。
读书心得娱乐至死(优秀5篇)
读书心得娱乐至死(优秀5篇)读书心得娱乐至死篇1初选《娱乐至死》这本书原因是书名比较喜欢可以让我这个不爱读书的人继续读下去。
读完以后发现书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给我们了许多思考和可以借鉴的话语。
本书大致是说电视在美国的兴起使得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从文化、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阐述这些都开始毫无怨言的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失去了本来的意思。
借我们都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的第一章是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者说媒介即隐喻也就是想说媒介在用一种隐蔽的但强有力的方法左右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
媒介的产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
它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并没有加工那么我们就成了媒介的牺牲品。
第二章是讲媒介即认识论,从印刷品到电视的出现谈人们对认识论的改变,电视出来的认识论劣与印刷制品,而且对于本身还有一定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在逐渐蔓延。
而为什么说媒介即认识论呢?我有些困惑。
认识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的来说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也就是说大量的媒介的出现它开始承载知识,决定知识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无论对错好坏都成了知识。
这些让作者开始谈到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那时候到处都是阅读的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印刷术开始影响公众的话语形式,但也承载着一种文化。
试想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出现我们的文化和知识又如何呈现和被记载呢?“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片为中心的文化中不同体现”在作者看来人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在了一些符号,读者没有了判断力。
电报技术和广告的出现是原本理性倾向的人们开始倾斜。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搜寻信息,而现在人们是得到了一些信息而去找这些信息的****。
我们的媒介环境变了,人们开始更少的去思考了。
读书心得娱乐至死篇2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通用13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通用13篇)《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这本书是从媒介(印刷术、电视)的角度来分析当今“娱乐化”社会的现象,并认为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一种娱乐文化,这种娱乐文化一直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至于给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个社会领域打上了“娱乐”的烙印,使得文化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尼尔•波兹曼告诉我们《美丽新世界》里的预言:“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和“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将成为现实。
未来会正如赫胥黎担心的那样,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他根本不在乎娱乐节目的泛滥或媒体的娱乐化倾向。
他写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的知识分子同行的,他呼吁他们回到书籍中去,认真地写作和思考,而不要贪恋在电台、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一夜之间曝得大名。
“娱乐至死”是他对媒体知识分子的警告。
他认为,印刷机更适宜于理性思考,电台电视只会沦为大众娱乐,任何有志于知识工作的人都应该清醒,回到书面写作,那才是他们该呆的地方。
波兹曼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观点可能被扭曲,他还特别做了如下的解释:“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对电视上的‘垃圾’的司空见惯的抱怨,我必须解释一下,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文学批评上,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溢出来。
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
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条据文书、调研报告、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ssay compilation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research report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我们在读后感中汲取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涌现出许多读后感,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娱乐至死》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写于1985年,而作者尼尔· 波兹曼也于2003年辞世了。
yuwenm小编整理了娱乐至死,欢迎欣赏与借鉴。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一】震撼于开篇各名人权威对本书的推崇,好奇在那些精炼又意喻深刻的话语里,这是我对《娱乐至死》的最初映像。
陈丹青和周国平老师的话,更是正中自己平日的一些思考:信息与行动严重失调,我们要把自己娱乐至死吗?怀着有些急切的心情,开始了后续的阅读。
短短前言,讲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直观的想到自己的事:特别喜欢刷微博,几乎每天都要刷到底部。
关注的人,热点,哪里好玩,好吃,点个赞马克一下,下次有钱就去;哪个大V又出调色教程啦,打开,粗略看一下,是小清新风格呀,马克一下以后好好学;咦,噗嗤大叔又出新内容了,怎样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来,点进去,学学,这些点我以前好像在哪儿见过啊。
每天都花特别多的时间在刷微博,刷各种公众号,要做的事,要学习的事,一天推一天,很少,几乎没有落到实处。
每天都在憧憬想要的生活,点赞那一条条微博后,仿佛已经做过努力,好像已Get到了某技能,已做到某事。
我们热爱的东西啊,这样一步步带我们走的离理想更远了。
第一章读的有些艰难。
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这些观点以往不曾听说,读罢全章,混沌的思路稍微开阔了起来,提练起来也就是上一句话了。
作者花了一章的内容在讲剖析一句话,是他在写作的时候,也在考量无名的读者,所以才尽可能写的浅显么?有了他的书写,我们对‘媒介即隐喻’这句话有了认识,这也是认识事物实质,定义事物的一种,作者本身也在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于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
昨天晚上刚好在和朋友讨论一个话题,他最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所有人都会主动去结交你。
”我建议他把这个体悟得出的经历写下来,会更具体的具有说服力,他马上回复到:“还是别了,写出来,怕是会有负面的引导。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_345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_3450字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我们正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在复旦的图书馆,《娱乐至死》这本书一直处于借出的状态,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著作依旧葆有足够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他的思想和观点,但这不是印刷时代的胜利,反而可能是对印刷时代终结的一种缅怀。
尼尔波兹曼先生在书中描绘了从印刷机到电报再到电视时代的变迁,他的忧虑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严肃话语语境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公众的思考和耐心也变成了奢侈品,万千媒介像巫师一样夺走了人们的想象力不同的主流媒介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特征,公众的意识形态和参与方式也发生着巨变。
这一切确确实实正在发生,并且愈演愈烈。
可怕的是,尼尔波兹曼先生不会想到他大肆批判的电视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我们正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技术重构整个社会的秩序,媒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电视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甚至到下一个虚拟现实时代,我们已然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是改革的第一动力,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继而重构整个社会的秩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媒介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罢了,它处于整个序列的前端,我们就误以为媒介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精神,这种看法我是不认同的。
媒介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它只是娱乐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人性中对娱乐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们会为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产品买单。
Facebook、Instagram、人人网、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甚至人与过去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泛在的娱乐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比电视时代更加严重。
但是,不要忘了,公众醉心的远不止这些媒介,网上购物、电子游戏、网剧等等,都是互联网时代公众所热爱的活动,它们占用我们的时间比电视高出了许多。
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观点很有预见性,但缺少一定的准确性。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优秀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2024年《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书籍,该书对当代社会中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由于全球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传媒的普及,这本书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读《娱乐至死》,我对现代社会的娱乐化趋势、文化的沦丧以及传媒对公众思维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心得体会。
首先,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现代社会的娱乐化趋势进行了大胆的揭示。
他认为,在电视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而将娱乐视为生活的中心和目标。
无论是政治、教育还是商业领域,娱乐都成为了主导的力量。
波兹曼指出,电视的大规模普及和娱乐节目的泛滥导致民众对于重要议题关心度的下降,他们更愿意去关注娱乐明星的绯闻,而对社会、政治等重要议题选择性忽视。
在当今社会,通过电子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娱乐内容,这种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读者,我对这一现象深感担忧,并认识到娱乐化趋势对于社会的危害。
其次,波兹曼还深入分析了娱乐至上对文化的沦丧和传统价值的遗忘。
他提到,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对信息进行了削减和简化,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这导致了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理性思维的丧失。
他举例说明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新闻被大量娱乐元素取代,观众更关注的是节目的娱乐性,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现象不仅在新闻领域存在,更在教育领域蔓延。
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追求娱乐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关注表面的娱乐而忽略了知识的本质。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娱乐的态度,以及自己在接受信息时的批判性思维。
我希望能够摆脱娱乐至上的思维方式,重新重视传统价值和文化的沉淀。
最后,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传媒对公众思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媒体是有目的的,通过削减信息的复杂性和提供娱乐内容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一:娱乐至死读后感】媒体植物人电视机左右着他们的大脑,可能大脑跟着电视镜头到外景去了吧。
有可能,真的很有可能。
因为很多人都引用过他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
”这无疑是对我所说的原因的最佳诠释。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一个这个时代很多媒体都有的影响受众的一种不是很好的现象。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办起了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本身并无上面害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娱乐节目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于是乎,一大批娱乐节目就随之衍生。
按照道理说,电视台为大众提供娱乐身心的节目应该得到赞赏的,然而在这里我却要做出一番批评,并不是因为所有的电视节目做的不好、而是电视节目中娱乐化的成分越来越多,导致什么都可以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我很喜欢的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然而其他频道看到这一方式能够吸引大量观众之后也就开始邯郸学步,于是乎“中国相亲风”在中国刮起,什么《我们约会吧》之类的类似于《非诚勿扰》的节目大量涌现,导致很多观众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变化,甚至于有些观众看中了其中的某位女士,就千辛万苦的用各种方式去追求她,我并不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是我只是想证明大量这种电视节目的诞生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择偶观念,而通过大量这种娱乐节目来深刻影响大众的择偶观念确实有待商榷,很容易“走偏”、陷入一种真真正正的娱乐至死的状态。
也许有些人觉得无足轻重,但是再次引用伯兹曼的一段名言:“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1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
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
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
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
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包括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演说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而理性的话语的意义。
美国在教育中强调辩证与逻辑,这在各类考试,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讲节目中都能发现,可以说是有洞见的人在竭力传承这一文化的结果。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第一篇: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985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一书,对20世纪后期美国文化中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和铅字,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同时也使得严肃和理性的思考渐行渐远,美国人变得浮躁,并且倾向于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的内容。
波兹曼还借用赫胥黎的预言指出:人们失去自由、丧失思考能力,在汪洋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整本书线索很明朗,先是指出“媒介即隐喻”,说我们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媒介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却往往不为人们注意,而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接着再说“媒介即认识论”,指出每个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并引出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
然后再介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由于铅字本身的逻辑性、思考性而变得严肃和理性,这一时期被称为“阐释年代”,是复杂思维和严格秩序并存的时代,媒介有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娱乐业”时代开始显现:电报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新奇有趣,使得公众话语无聊且散乱;摄影术使得信息没有句法,无法同世界理论,只能提供世界的片面反射;在这个信息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冲进视线,然后又飞快消失,变得没有连续和意义的世界,就像“躲躲猫的世界”。
接着电视开启了真正的娱乐业时代,电视将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包含了所有话语的形式,助长了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电视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影响着宗教、政治和我们的教育活动,最后波兹曼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所著的一部深度思考现代传媒对社会的影响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从“书本时代”转变为“娱乐时代”,传媒的娱乐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
在书中,波兹曼对于电视、广告、新闻等娱乐化传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这些传媒的娱乐化特性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
他认为,传媒娱乐化的特点导致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变得浅薄和片面,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易懂的娱乐化内容,而对于深度思考和复杂问题的探讨却缺乏兴趣。
波兹曼的观点让我深感警醒。
在当今社会,我们被各种娱乐化的传媒所包围,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形式的娱乐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内容虽然能够带来快乐和放松,但同时也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肤浅和浮躁。
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于深度思考和复杂问题的兴趣,而更愿意沉浸在娱乐化的碎片化信息中。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意识到了传媒娱乐化对于我们的影响,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信息获取和思考方式上的局限性。
我决定要更加理性地对待传媒内容,多花时间去阅读深度的书籍和文章,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被娱乐化的信息所左右。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让大家更加重视深度思考和知识的获取,共同抵制传媒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娱乐至死》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媒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反思。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娱乐与信息传播有了全新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过去,人们通过书籍、报纸等文字媒介获取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和声音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这种转变看似让信息更加生动直观,但实际上却带来了诸多问题。
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变得碎片化、表面化。
在电视节目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内容往往注重娱乐性和刺激性,而忽略了深度和内涵。
例如,新闻报道不再仅仅关注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而是更多地展现冲突、戏剧性的画面和简短的评论。
这导致观众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
书中还提到,娱乐化的信息传播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当我们习惯了快速切换的电视画面和简短的信息片段,我们的注意力和耐心会逐渐下降。
我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长篇的书籍,去深入研究复杂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各种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永远在追求即时满足的循环中。
此外,娱乐至死的现象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逐渐变得浅薄和浮躁,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知识难以得到传播和传承。
例如,严肃的文学作品、学术研究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娱乐明星的八卦、综艺节目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波兹曼通过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娱乐化对社会的侵蚀。
他认为,我们应该警惕这种趋势,重新审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虽然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让它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我也常常沉迷于手机上的各种娱乐应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在获取信息时,我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内容,而忽略了更有深度和价值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媒体业的发展浅谈娱乐对公众的影响
——读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陈名艺 2017级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类 2017141043037
也许,我们所热爱的——那些取悦我们的事物,正让一切都在逐渐成为娱乐的附庸。
当文化脱离监狱,而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们是该庆幸,还是反思?让人们感到痛苦的不应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应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当人们不在思考,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果然正处于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这本书分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彻底转变为电视统治的过程,得出了由此导致公众话语权的特征已经脱离了严肃、理性与逻辑,向通俗,肤浅,碎片化发展的结果,深刻揭示了新技术时代的人们关注重心偏移,本末倒置的社会现状。
波兹曼从人类的口语传述时代开始描述,经过印刷,电报,广播电视阶段,深层剖析了电视成为元媒介以后社会的变化——娱乐逐渐主导公众话语,形象政治被多数人接纳。
诚然,虽然这本书分析的是美国社会的现状,但是其实随着科技进步,不仅是美国,整个世界都在经历这场“娱乐浩劫”。
人们会因为播音员的长相或语气来判断新闻的可信度,有时也会在大选的时候观察候选人的发型服装甚至小动作来评价他们是否可靠;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丢给了电视中的亲子教育节目,演讲者要靠引人发笑的小诀窍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波兹曼在书中写道: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成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书的第一章便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这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传播,或者通俗地理解成“会话”,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有了信息传播,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才能沟通文化与文明。
而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脱离了媒介,任何的信息都是不存在,也无法存在的。
媒体为信息提供了传播的形式,从这样的
角度看来,没有媒介也便没有传播。
问题可能恰恰来自这里,从前的公众话语是印刷机的产物,而电视的出现,印刷术时代的没落,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是没办法表达同样的思想的。
媒介即隐喻,也正是说每一种媒介提供给你了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正如波兹曼在书中所谈论到的,上帝并没有创造一分一秒,是钟表的出现定义了分和秒,提供给了人们理解时间的方式。
同样,没有媒介,任何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都不存在,人类的思想也无法运作,因为思想其实就存在于媒介中。
可想而知,媒介对大众话语权,对公众思维都有极大的影响。
从前,哲学界无不在探究“真理何在”的问题,实际上人对真理的认知也与表达方式是密切相连的。
真理很重要,事实也很重要,而讲述事实的形式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发挥各种各样的巨大作用。
波兹曼在书中还提到,印刷时代的来临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电视时代的出现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但其情感力量不容忽视。
读书的前半部分时我本以为作者一味地在摒弃新技术,囿于旧观念,但当看到他提出那样的思想,我便理解了,其实他一直是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媒体的发展问题的。
没有绝对的利与弊,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刷术的出现给人带来的利明显大于弊,它是文明的永恒载体,是严肃话语的标志。
而电视所带来的娱乐时代,弊大于利,无可非议。
在任何传播环境中,输入总是多于输出,人们得到的信息往往少于周围的各种信息。
这样,“信息过剩”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碎片化的信息四处飞扬,公众眼花缭乱——我到底该关注怎样的信息?我该用怎样的眼光关注这些信息?娱乐化世界便从此开始,为夺人眼目,信息要自己把自己包装得很有趣,才能在纷杂的信息群中脱颖而出,这时候也许“有着轻快配音的洗发水广告”就可以乘虚而入了吧?最可怕的是,公众还乐此不疲。
电视已经不只是反应文化的媒介了,它同时也在创造文化。
当人们逐渐适应,最后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以后,无聊的东西已然在我们眼中充满意义,语无伦次的娱乐也变得合情合理。
书中提到了一种“好……现在”模式,这要求新闻播音员可能上一秒在说举国欢庆的国家大事,一句“好……现在”后就要继续面无表情地播报自然灾害的影响。
书中所提到的播音员克里斯蒂娜在1981年8月由于调查显示她由于相貌“妨碍了观众接收程度”而被解雇,真是荒唐!这与新闻有什么关系?她
只是一个传述者,而公众的思维已经不可逆转地把她安置在“表演者”的位置,可见所谓的娱乐精神对公众的思想毒害已经很深。
什么时候,大家对于新闻关注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可信度上了?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关注真相,只要努力让自己的表演达到最逼真的感觉就够了,这个国家的前途何在,未来何在?但我们不能把这一切都怪罪给电视,只是说电视的出现对公众思维模式的影响真的太大了,严肃的公众话语与舆论的分界线已经看不清了——我们并非被剥夺了了解真实信息的权力,而是失去了判断信息的能力。
娱乐给公众带来的是一种便利,因为我们可以更加轻松便捷地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但轻松而娱乐的表达方式不适用于世界上的每一件事,在有些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复杂而严肃的语言,复杂的语言不应该不被人信任。
媒介表达的不是媒介自己的想法,你也没有表达你的想法,媒介表达的是你的想法。
我们,果然正处于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我们该反思,娱乐是否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们独立思考与辨析的能力?一切媒体人也应该反思,永远都在取悦受众难道不是同时在束缚着双方吗?我们热爱娱乐,但我们不能无限地依赖与陷入其中,否则我们真的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人从来都不应该被技术控制,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或电脑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趁着我们还有些清醒,应深思,然后划清一个界限。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现在拾回思考的能力,或许还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