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十一 书信:信》 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信》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书信”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替不同的对象写信,表达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同时也说明了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诗的语言简练优美,是实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很好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模仿2-4节写出一节以信为主题的小诗。

4.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写信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儿歌《小蜜蜂写信》导入新课。

小蜜蜂用树叶给蚂蚁写信,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

蚂蚁收到信,看了半分钟,也咬三个洞,表示看不懂。

蜜蜂和蚂蚁,商量大事情,赶快学写字,写字很有用!

2.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瞧,出示信件实物:这是一封信。看,中国人对“信”有这么多的称呼。(课件出示“信、函、札、书、简、信札、书简、尺素、雁书”。)读一读,记住它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信能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使人与人的心更接近,情更相连。让我们一起走进《信》这首儿童诗,看看文中的小姑娘都替谁给谁写了信?

2.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通句子,注意生字读音,找出词语娃娃,结合

课件学习。

写信回巢蜜蜂绵绵黄昏航海姹紫嫣红风平浪静

4.送词语娃娃回家,有感情的读小诗。

5.(课件出示)填一填。谁来试着到黑板上贴一贴?

替(雏鸟)给(妈妈)写信快回巢

替(花朵)给(蜜蜂)写信来采蜜

替(大海)给(小船)写信去航海

替(云)给(云)写信变春雨

替(树)给(树)写信连森林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悟

1.你们喜欢这首诗么?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合作伙伴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谁想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喜欢的小节,实行指导朗读与引导理解)

3.重点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要求:一读,读懂写什么;

二读,想象画面读;

三读,体会心情读。

a.自由读读“我”替雏鸟给妈妈写的信,读懂信上写什么了?

b.请闭上眼睛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时间里,在什么地方,有一只怎样的小小鸟?

c.把自己当作写信的“我”,你看到朦胧的黄昏中,树上鸟巢中的幼小的鸟,心里是怎样想的,于是就替它给妈妈写信呢?

4.总结学法:只要用心去读,不但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还能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去品读诗歌,才能读得有滋有味。你们也想自己去试试吗?

5.四人小组共同学习一节诗歌。3-5中选出一节诗歌,按这种学习方法,首先自己反复品读,再美美地朗读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会儿小组里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在全班读。

6.请各小组推荐的学生分别汇报朗读,老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四、续编小诗

1.师讲故事,创造情境,请有爱心的同学替他们写一封信。

2.仿照诗歌的形式,动手写一写,注意用心、用情。

出示仿写格式:

替----给----写信,

--------------------。

3.学生自由创作小诗,争当小诗人

五、拓展写信

1.信是情感交流的工具,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读老师写的一封信。

2.作业:回去后,希望每位同学给老师写一封回信,好吗?

板书设计

替雏鸟给妈妈写信快回巢

替花朵给蜜蜂写信来采蜜

替大海给小船写信去航海

替云给云写信变春雨

替树给树写信连森林

《信》教学反思

养正中心小学西边校区张惠如

本课是一首诗歌,作者以儿童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观察、描述这个世界,表达了一个刚学会写信的孩子的美好愿望。对学生来讲,内容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是在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深层的意蕴。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谈感悟上。体会“信”是人真实感情的流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纽带。课后,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时,我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雏鸟、回巢,但我仅仅让学生去读,没能引导他们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是天色已晚,妈妈还未归巢,雏鸟担心妈妈的安危,这说明雏鸟爱妈妈的深厚感情。使得教学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本堂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实行自由朗读课文,却没能很好的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至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不够。其次,我对教材的分析还不够透彻,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够火候,还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假如今后再执教此课,我会增大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交流他们个性化的感悟,收到阅读教学的预期效果。教,然后知不足,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内蕴的不足,应下决心多读书、学习教学理论,尽快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及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多研究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准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争取更大的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伴的协助下、在自我积极的反思下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