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血红蛋白doc
血红蛋白的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了解血红蛋白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2.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医学实验室四、实训器材1. 仪器:血红蛋白分析仪、离心机、移液器、试管等;2. 试剂: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生理盐水、抗凝剂等;3. 实验样品:静脉血、动脉血等。
五、实训内容1. 血红蛋白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2. 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3. 血红蛋白测定的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六、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1)将血红蛋白分析仪预热至室温;(2)准备好实验试剂和器材;(3)收集实验样品,注意采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2. 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其原理为:血红蛋白在酸性条件下与氰化钾反应生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特定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峰,通过测定该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血红蛋白的浓度。
3. 血红蛋白测定的操作步骤(1)将实验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稀释;(2)将稀释后的样品加入血红蛋白分析仪中,设置测定参数;(3)启动分析仪,待测定完毕后,记录测定结果;(4)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4. 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实验样品的体积和血红蛋白浓度,计算出血红蛋白的实际含量;(2)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样品血红蛋白含量的高低;(3)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血红蛋白含量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七、实训结果1. 实验样品血红蛋白浓度为XXg/L,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处于正常范围内;2. 实验数据经统计分析,血红蛋白含量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八、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入了解了血红蛋白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认识到血红蛋白测定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2. 掌握了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3. 体会到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重要性;4. 认识到血红蛋白含量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负责运输氧气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常见的实验,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疾病。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1. 了解血红蛋白的作用和重要性;2.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血红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材料和方法:1. 实验仪器:血红蛋白测定仪;2.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试剂盒;3.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b. 使用试剂盒中的试剂与血液样本反应;c.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仪测量反应产生的颜色强度;d.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血红蛋白测定仪和试剂盒来测量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样本的颜色强度与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通过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与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可以通过血红蛋白测定仪来测量和定量。
2. 本实验使用的试剂盒中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能够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一种有色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的颜色强度与血红蛋白浓度成正比。
3. 血红蛋白测定仪通过光学原理,测量反应产生的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4. 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与已知血红蛋白浓度的标准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说明血红蛋白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血红蛋白测定是一种常见且可靠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疾病。
本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血红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血红蛋白测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
总结: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其结果对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红蛋白实验实训报告单
实验名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实验室实验者:____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3. 熟悉血红蛋白分析仪的操作流程和维护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蛋白质,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的程度。
本实验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在一定条件下,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成Fe3+,与氰化钾作用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血红蛋白分析仪- 5ml移液管- 吸管- 玻璃比色皿- 离心机- 电子天平- 实验室用纯水2. 实验试剂:- 氰化钾- 稀释液- 血红蛋白标准液- 样本四、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与处理:- 按照要求采集血液样本,置于抗凝管中。
- 将血液样本离心,取上层血清或血浆。
- 用5ml移液管准确移取1ml血清或血浆于比色皿中。
2. 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照说明书配置血红蛋白标准液。
- 分别取0、0.5、1.0、1.5、2.0ml标准液于比色皿中,用稀释液定容至2ml。
- 将比色皿放入血红蛋白分析仪中,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将处理好的样本按照步骤2进行测定。
- 记录吸光度值。
4. 数据处理:-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本中血红蛋白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 以血红蛋白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本中血红蛋白含量。
3. 结果分析:- 将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判断样本是否存在贫血。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了解血液的营养状况,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
实验原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它含有铁元素,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测定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贫血程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实验采用西林法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西林法是一种经典的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的方法,它利用了草酸亚铁与血红蛋白的特异性反应,生成淡紫色的铁蓝衍生物。
通过比色法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材料和设备:1. 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2. 安全眼镜和手套3. 量筒、试管、移液管等常见实验器具4. 分光光度计实验步骤:1. 将血液样本放置于离心管中,以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10分钟,获取上清血浆。
2.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将血浆与试剂按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
3. 将混合液转移至试管中,并在光度计中测量吸光度值,记录下各个浓度的吸光度值。
4. 绘制标准曲线,将吸光度值作为横坐标,血红蛋白浓度作为纵坐标,绘制出吸光度-浓度曲线。
5. 测量待测样本的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中测量的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为X g/L。
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测定的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的贫血程度。
同时,血红蛋白浓度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疾病的恢复情况。
然而,血红蛋白浓度只是评估身体健康的一个指标,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等,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血液情况。
实验结论: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测得待测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为X g/L,初步判断其贫血程度为(正常/轻/中/重)。
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实验报告:血红蛋白引言:血红蛋白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蛋白质,它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红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健康的关系。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复合蛋白,每个亚单位都含有一个铁离子。
这个结构使得血红蛋白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也是它能够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基础。
二、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当我们呼吸时,肺部的氧气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然后,这个氧合血红蛋白会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释放氧气供组织和器官使用。
同时,血红蛋白还能够携带二氧化碳,将其从组织中带回到肺部,完成呼吸过程。
三、血红蛋白与健康的关系血红蛋白的正常水平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过低的血红蛋白水平可能导致贫血,使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引发疲劳、头晕和心慌等症状。
而过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则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保持适当的血红蛋白水平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四、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为了了解血红蛋白的水平,医生通常会通过血液检测来进行评估。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完全血细胞计数(CBC)和血红蛋白电泳。
完全血细胞计数可以提供血红蛋白的数量和其他相关参数,而血红蛋白电泳则可以检测血红蛋白的类型和异常。
五、影响血红蛋白水平的因素血红蛋白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饮食中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物质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同时,慢性疾病、肾脏问题和骨髓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和功能。
结论:血红蛋白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保持适当的血红蛋白水平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血液检测可以了解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而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前言血红蛋白(Hb)是人体内比较常见的一种蛋白质,它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一些相关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材料1.血糖试剂盒2.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仪器3.暗室4.血液样本(采集自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实验方法步骤1:血液样本处理采集完血液样本后,需要先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与血糖试剂盒中的试剂混合均匀,并置于暗室内培养15分钟。
步骤2:测定吸光度在血液样本和试剂混合物培养完毕后,需要使用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仪器测定样品的吸光度。
这里介绍一下使用光度计进行吸光度测定的具体步骤:1.取出测定仪,并将其插到电源插座上,接通电源后打开电源开关。
2.选择合适的波长。
这里以540 nm为例。
3.利用去离子水调零,将样品装入比色皿并置于光度计中,读取吸光度值。
步骤3:计算血红蛋白含量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样品的吸光度值,接下来需要根据吸光度值来进行血红蛋白含量的计算。
具体来说,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血红蛋白浓度(g/L)=吸光度值(nm)/系数A总血红蛋白(g/L)=血红蛋白浓度(g/L)×Dilution Ratio×Correction Factor(其中系数A、Dilution Ratio和Correction Factor具体数值因测量仪器不同而异)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操作时,需要按照正常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比如避免测量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2.对于各项材料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需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实验结果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是三大健康人群的血液样本。
通过计算,得出他们的血红蛋白浓度如下:志愿者编号血红蛋白浓度(g/L)001 128.4002 146.7003 135.9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三名志愿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对三名志愿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一定差异。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实训报告
####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2. 掌握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血红蛋白定量分析。
4.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 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蛋白质,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血红蛋白含量是衡量血液携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采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该方法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与邻甲联苯胺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通过测定该化合物的吸光度来计算血红蛋白含量。
####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血浆样本- 邻甲联苯胺试剂- 盐酸- 水浴锅- 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试管2. 实验仪器:- 邻甲联苯胺试剂- 盐酸- 水浴锅- 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试管####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准备:取适量血浆样本,置于试管中,用移液器加入适量的邻甲联苯胺试剂,混匀。
2. 反应:将混合后的样本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60℃,反应5分钟。
3. 冷却:将反应后的样本取出,冷却至室温。
4. 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处测定样本的吸光度。
5. 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红蛋白含量。
####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制作:根据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
2. 血浆样本的测定:根据实验步骤,测定血浆样本的吸光度。
3. 血红蛋白含量的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浆样本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4. 结果分析: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正常值,分析受试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了使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血红蛋白定量分析。
3.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认识到血红蛋白含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七、实验讨论1. 影响血红蛋白含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2. 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优缺点是什么?3. 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血红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血液蛋白,它能够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红蛋白测定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能够提供有关患者体内氧合情况的重要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参与实验的人员的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来了解其体内氧合情况及贫血情况。
实验步骤:1. 收集血液样本:准备工作台和所需器材,包括带有一次性安全针头的注射器、耗材等。
选择一个适当的部位,通常是患者的指尖。
在清洁皮肤后,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
2. 采用血红蛋白计测定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将血液样本倒入已经预装了染剂的检测管中,混合均匀。
将检测管放入血红蛋白计测定仪中。
根据血红蛋白计测定仪的说明书,操作仪器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测得参与者A的血红蛋白含量为X克/升,参与者B的血红蛋白含量为Y克/升,参与者C的血红蛋白含量为Z克/升。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不同参与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范围可能因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血红蛋白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并将氧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因此,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往往与身体的氧合情况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年男性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0克/升,成年女性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50克/升。
如果血红蛋白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存在贫血的情况。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机体内的红细胞数量或质量的减少,导致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缺铁、缺维生素B12或叶酸、慢性疾病等。
血红蛋白测定不仅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而且在科研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以了解机体的氧合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通过本次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我们了解到血红蛋白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贫血等疾病的依据,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篇一: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
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实验报告血红蛋白)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 Kav 值的差异性, Kav 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 Kav 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选择: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实验报告_血红蛋白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 学习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3. 了解血红蛋白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是红细胞中携带氧气的主要成分。
血红蛋白的浓度是衡量红细胞携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其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在特定波长下具有特定的光吸收特性。
三、实验材料1. 人血清2. 氯化钠溶液3. 氢氧化钠溶液4. 乙酸缓冲液5. 酚酞指示剂6. 高铁氰化钾溶液7. 分光光度计8. 50ml容量瓶9. 1ml移液管10. 10ml量筒四、实验方法1. 血红蛋白提取:取一定量人血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使血红蛋白释放出来。
2. 血红蛋白分离:将提取的血红蛋白溶液加入乙酸缓冲液,调节pH至4.6,离心分离血红蛋白。
3. 血红蛋白测定:取一定量的血红蛋白溶液,加入高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五、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曲线:取一系列已知浓度的血红蛋白标准溶液,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血红蛋白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提取血红蛋白:取2ml人血清,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使血红蛋白释放出来。
3. 分离血红蛋白:将提取的血红蛋白溶液加入10ml乙酸缓冲液,调节pH至4.6,离心分离血红蛋白。
4. 测定血红蛋白:取1ml血红蛋白溶液,加入1ml高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5. 计算血红蛋白浓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为y=0.021x+0.004,其中y为吸光度,x为血红蛋白浓度。
2.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根据实验步骤,测定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为0.60。
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血红蛋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蛋白质,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直接测定法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法等。
本实验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试剂:血红蛋白标准液、邻甲联苯胺溶液、双氧水、醋酸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等。
2. 仪器: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器、试管、离心机、移液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取一系列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标准液,加入蒸馏水至一定体积。
(2)向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邻甲联苯胺溶液和双氧水,混匀。
(3)室温放置10分钟后,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40 nm处测定吸光度。
(4)以血红蛋白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1)取一定量的待测血液,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
(2)离心分离血浆,取上层血浆至试管中。
(3)按照标准曲线绘制方法,测定血浆的吸光度。
(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如下:```血红蛋白浓度(g/L)| 吸光度-------------------|--------0.0 | 0.0000.2 | 0.1500.4 | 0.3000.6 | 0.4500.8 | 0.6001.0 | 0.750```2.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为X g/L。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较高。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血红蛋白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诊断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血红蛋白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性。
2. 掌握血红蛋白的提取、分离和定量方法。
3. 熟悉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蛋白质,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7000,由四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包含一个血红素(Heme)基团。
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基团,它能够与氧气和二氧化碳结合。
血红蛋白的提取、分离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离心法:根据血红蛋白的密度不同,通过离心分离血红蛋白。
2. 电泳法:根据血红蛋白的电荷和分子量差异,通过电泳分离血红蛋白。
3. 荧光光谱法:通过荧光光谱分析血红蛋白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蒸馏水、0.9%氯化钠溶液、三氯乙酸、碳酸钠、氢氧化钠、硫酸铵、磷酸盐缓冲液、生理盐水、10%TCA溶液、1%Na2CO3溶液、0.1%氢氧化钠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电泳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天平、移液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血红蛋白的提取(1)取新鲜血液5ml,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2)取上层红细胞沉淀,加入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溶液,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3)取上层红细胞沉淀,加入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4)取上层红细胞沉淀,加入10%TCA溶液,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5)取上层红细胞沉淀,加入1%Na2CO3溶液,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6)取上层红细胞沉淀,加入0.1%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2. 血红蛋白的分离(1)取上述提取的血红蛋白溶液,加入10%硫酸铵溶液,充分混合后离心(3000r/min,10min)。
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报告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因此,准确测定血红蛋白水平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测定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从志愿者的指尖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
2. 高氯酸铁法:将血液样本与高氯酸铁溶液混合,并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反应。
3. 分光光度计: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应后的溶液的吸光度。
4. 标准曲线: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血红蛋白溶液,以建立标准曲线。
实验步骤:1. 采集血液样本:使用消毒棉球清洁指尖,然后用无菌针头将足够的血液采集到试管中。
2. 加入高氯酸铁溶液:将已采集的血液样本与高氯酸铁溶液按比例混合,确保完全混合。
3. 反应:将混合溶液置于酸性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通常为15分钟。
4. 测量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将反应后的溶液吸入比色皿中,并将其放入光度计中,记录吸光度值。
5. 制备标准曲线:分别测量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已知浓度的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值,并绘制了标准曲线。
根据待测血液样本的吸光度值,我们可以通过标准曲线找到相应的血红蛋白浓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血液样本的采集过程需要小心,以避免污染或损坏样本。
其次,高氯酸铁溶液的配制和使用需要准确控制比例和反应时间,以确保反应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最后,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也需要注意,确保正确操作和准确读数。
此外,本实验中使用的高氯酸铁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之一。
然而,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定血红蛋白,如比色法、电泳法等。
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取决于实验目的和条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血红蛋白作为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血红蛋白分析报告
血红蛋白分析报告尊敬的先生/女士,感谢您选择本实验室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根据您提供的样本,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量,并将结果汇总如下。
1. 样本信息样本编号:[编号]样本类型:[全血/血清/血浆]采样日期:[日期]报告日期:[日期]2. 分析结果2.1 总血红蛋白浓度总血红蛋白浓度是衡量血液中总血红蛋白含量的指标。
根据本次分析,您的总血红蛋白浓度为[数值] g/dL。
2.2 血红蛋白比容值血红蛋白比容值是衡量血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指标。
根据本次分析,您的血红蛋白比容值为[数值] %。
2.3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指标。
根据本次分析,您的红细胞计数为[数值] x 10^6/μL。
2.4 血红蛋白平均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血红蛋白平均含量是衡量平均每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的指标。
根据本次分析,您的血红蛋白平均含量为[数值] pg。
2.5 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红蛋白平均浓度是衡量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根据本次分析,您的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为[数值] g/dL。
2.6 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平均体积是衡量平均每个红细胞体积的指标。
根据本次分析,您的红细胞平均体积为[数值] fL。
3. 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您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比容值在正常范围内,表示您的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生产状况良好。
- 您的红细胞计数符合正常范围,说明您的红细胞数量正常。
- 您的血红蛋白平均含量、血红蛋白平均浓度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也在正常范围内,反映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均匀合适。
鉴于以上分析结果,您目前的血红蛋白状况良好,无需特殊治疗或进一步检查。
然而,我们仍建议您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和血液检查以监测您的健康状况。
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血红蛋白的生物学意义及其测定方法,掌握血红蛋白的测定实验技术。
实验原理:血红蛋白是一种四聚体蛋白质,在其全部载氧的状态下,氧气与每个血红蛋白四聚体中的四个铁原子结合。
血红蛋白含有的铁离子可以通过一种称为法因林反应的化学方法来测定。
在这个反应中,铁离子和一种叫做二异丙基联苯胺(DIP)的试剂可以形成一种可见的蓝色化合物。
由于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四个铁原子,因此法因林反应是一种比色的方法,用以估算血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步骤:
1. 收集标本:收集血液标本并放入一根带有抗凝剂的试管中。
2. 离心:把试管放入离心机中离心,离心速度为2000r/min,持续时间为5分钟。
3. 液面读数:观察离心后的血液,看到血清在上面,血细胞在下面,用经过充气气压法标定后的血球比重做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前提,因此需要记录液面高度。
4. 定比加水:将10ml蒸馏水加入试管中,然后快速倒入附带标有“定比加水”标记的化学试剂,使试管中的液体达到刻度线,现场观察是否达到刻度线即可。
5. 震荡:轻轻地摇动试管,使加入的化学试剂充分与血红蛋白结合。
6. 放置:让试管静置10分钟,使检验结果稳定。
7. 比色:用比色卡将试管中的液体与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色,并根据比色卡上的颜色计算血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血液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5g/L。
实验结论: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贫血等疾病。
而这种测定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因此在医疗保健行业具有广泛应用。
实验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血红蛋白测定实验血红蛋白测定引言本文档描述了实验血红蛋白测定的步骤和方法,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负责携带氧气的蛋白质,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血红蛋白测定可以用于诊断贫血、监测治疗效果以及评估营养状态。
实验原理血红蛋白测定主要基于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的测量。
通常使用血液化学法或血球分析仪进行测定。
血液化学法利用试剂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反应,通过测量反应产物的光吸收来确定血红蛋白含量。
血球分析仪则通过细胞计数和体积测量来获得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步骤1. 收集血液样本:使用合适的采样方法收集新鲜的血液样本,可以选择静脉采血或指尖采血。
2. 处理样本:将血液样本注入采血管中,轻轻倒转几次以均匀混合,避免凝块形成。
3. 血红蛋白测定: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具体方法,使用血液化学法或血球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测定。
4. 记录结果:将测定结果准确记录下来,并注明所使用的测定方法。
实验注意事项- 提前熟悉所使用的测定方法,确保操作标准化和准确性。
- 严格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样本污染。
- 注意个人防护,佩戴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血液样本。
- 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结果解读根据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可以判断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是否正常。
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范围通常在120至160g/L,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范围通常在130至180g/L。
如果测定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结论实验血红蛋白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通过准确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可以进行贫血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以及营养状态的评估。
在进行实验时应格外注意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样本的安全性。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实验报告:血红蛋白引言血红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存在于红细胞内,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其在氧气运输过程中的重要性。
材料和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新鲜的血液样本、离心管、显微镜、氧气检测仪器等。
2. 实验步骤:a. 从被试者身上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放入离心管中进行离心分离。
b. 取得红细胞样本后,将其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血红蛋白的形态和结构。
c. 利用氧气检测仪器对血液样本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检测,以验证血红蛋白在氧气运输中的作用。
结果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红细胞样本,我们发现血红蛋白呈现出红色的颗粒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
同时,实验数据显示,当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低时,氧气的运输能力也相应下降,从而影响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讨论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能够通过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来实现氧气的运输,从而维持人体各个部位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血红蛋白在氧气运输中的重要性,这也为研究和治疗与血红蛋白相关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结论血红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通过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来实现氧气的运输。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对血红蛋白的进一步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血红总蛋白实验报告
血红总蛋白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进一步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实验原理:血红蛋白是一种含有铁离子的蛋白质,通过与氧气结合和释放来完成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反射光度法来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在测定前,需要将血红蛋白与一种试剂反应,形成一种具有特定颜色的化合物,然后通过测定该化合物的光吸收值来计算血红蛋白的浓度。
实验步骤:1. 首先将一定量的血红蛋白溶液与试剂混合均匀,并将混合液离心,以除去悬浮的杂质。
2. 将离心后的混合液取出一部分,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设置波长为特定值,测定光吸收值。
3. 观察吸光度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标准曲线法来计算未知血红蛋白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我们首先根据实验操作步骤依次进行了实验,并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绘制出了一个标准曲线,该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溶液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然后,我们通过该标准曲线来计算了未知血红蛋白溶液的浓度,得到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结果。
讨论与分析:在该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反射光度法来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通过与试剂的反应,我们得到了一种具有特定颜色的化合物,并通过测定其光吸收值来计算血红蛋白的浓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实验中的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人为误差,例如在混合血红蛋白和试剂时没有完全均匀混合,或者在离心过程中没有完全除去杂质。
其次,仪器仪表的误差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度和光路的校准等。
此外,血红蛋白溶液的质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血红蛋白的纯度和保存条件等。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验操作时要仔细并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血红蛋白和试剂完全混合,并通过离心去除杂质。
其次,在测定光吸收值时要保持仪器的稳定,并在使用前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doc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doc实验报告血红蛋白篇一: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
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实验报告血红蛋白)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 Kav 值的差异性, Kav 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 Kav 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选择: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篇一: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
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实验报告血红蛋白)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 Kav 值的差异性, Kav 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 Kav 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选择: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流经固定相(多孔的固体或覆盖在固体支持物上的液体)时,各组分沿固定相移动的速度不同而分离。
能用于微量样品的分析和大量样品的纯化制备。
按操作形式可以划分为: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
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不同划分:气相层析、液相层析。
按层析的机理可以划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等。
2凝胶过滤是一种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
该方法是把样品加到充满着凝胶颗粒的层析柱中,然后用缓冲液洗脱,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颗粒的静止相中,只能在凝胶颗粒间随流动相移动,因而可以被较快洗出,而小分子则能够自由进出凝胶颗粒,并很快在流动相和静止相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因此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流经柱床,从而使不同大小的分子得到分离。
本实验利用凝胶过滤的特点,先向层析柱中加入FeSO4溶液,形成一个还原带,然后加入血红蛋白样品(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的混合液)。
由于血红蛋白分子量大,在凝胶床中流速快,当其流经还原带时,褐色的高铁血红蛋白立即被还原为紫红色的亚铁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蛋白继续下移,与缓冲液溶解的O2结合,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
铁氰化钾是小分子量化合物,呈黄色带远远地落在后边。
这样,就可以形121 百度百科凝胶过滤层析 /81744.htm 百度百科层析 /15375.htm#2象直观地观察到凝胶过滤的分离效果。
本实验操作简便,直观性强,趣味性浓,通过肉眼就可以检验分离效果。
三、仪器与试剂、实验材料1、仪器⑴层析柱⑵恒流泵(HL-2恒流泵,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⑶胶头滴管⑷ 50ml烧杯 3个⑸玻璃棒2、试剂⑴磷酸缓冲液(老师已配好)⑵还原层试剂(1:1的40nM FeSO4和80 mMNa2H2EDTA,0.2MNaHPO4, ,老师提供)⑶ Sephadex G-253、实验材料血红蛋白样品(1ml抗凝血加10ml pH7的20mM磷酸缓冲液,再加入固体铁氰化钾,浓度达5mg/ml,老师提供)四、实验步骤1、凝胶溶胀:老师已准备好2 、检验:旋上层析柱下端柱帽,加少量去离子水,看水是否顺利流出,如果流速过缓,用洗耳球自上端吹气,使其畅通。
上下端倒置,按上述步骤检验。
3、装柱及平衡:取下上端柱帽,装入5cm左右的洗脱液,溶胀好的凝胶边搅拌边倒入柱中,同时开始洗脱,使柱中的凝胶一直处在溶液中,装柱长15cm左右。
溶液液面应该高于凝胶面3-5cm,防止凝胶因脱水而毁柱。
实验中沉降完成后,液面高于凝胶面4cm左右。
此时观察柱面,上下均一,无界面,裂隙。
旋上上端柱帽,细管管接上磷酸盐缓冲液,下端柱帽的细管接恒流泵,开始平衡洗脱。
过程中调节好流速,6滴/分。
平衡过程20分钟。
4、上样:事先剪好略小于层析柱内径的滤纸片,打开上柱帽,将滤纸片放入层析柱中,使其自然飘落覆盖在凝胶面上,防止上样时液滴对床面的冲击。
确定流速后准备上样。
利用恒流泵排气键加速洗脱,直至洗脱液面与胶床液面相切,停止洗脱。
用滴管加0.7ml还原试剂,小心注入胶床液面中央。
开始洗脱,待液面与凝胶床面相齐时,关泵。
上1ml磷酸缓冲液,开启泵,至液面与胶面相齐。
关泵。
上0.7ml血红蛋白样,开泵,至液面与胶面相齐,关泵。
上1ml磷酸缓冲液,开启泵,至液面与胶面相齐。
关泵。
上5ml的磷酸缓冲液。
接上上端柱帽与磷酸缓冲液,连续洗脱,观察现象,并用烧杯分别收集血红蛋白样品与铁氰化钾。
5、待黄色液体全部流出,开排气键,加速洗脱10分钟五、结果1、实验现象还原层上样时,溶液呈黄色,当还原液面与凝胶床面相切时,床面以下两厘米左右呈现黄色。
加上褐色的血红蛋白样品时,开启泵。
此时褐色下渗,在未加入缓冲液之前,褐色带下端已经开始变为暗红色。
层析柱上的色带由上至下依次为黄色,褐色,暗红色。
当上5ml缓冲液并开始洗脱时候,褐色全部变为暗红色,红色带下端颜色变浅。
此时即为两个色带,上端黄色下端暗红。
开始洗脱七分钟时,暗红带下端开始变鲜红色,随时间推移,暗红带全部转变为鲜红色。
过程中,红色带在下,黄色带在上。
两色带一直下移。
色带边界不是很清晰,而且与其他组的同学相比,鲜红色较浅。
随色带的下移,两色带间距变大。
当开始流出红色液体时,用小烧杯接收,待红色全部流出用了30分钟。
当开始有黄色液滴流出时,用小烧杯接收,黄色液体全部流出用了7分钟。
2、现象解释血红蛋白样品中的铁离子最初为三价,显褐色。
当经过还原带时,三价铁被还原成二价,生成暗红色的还原型血红蛋白。
还原型血红蛋白继续下移,与缓冲液中的氧气结合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分子量很大,分子直径大,不能进入凝胶孔穴内部,只能在凝胶颗粒间移动,所以洗脱速度较快。
而铁氰化钾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能够进入凝胶颗粒孔穴内部,故洗脱速度较慢。
3、凝胶过滤效果相比于其他组的实验现象,我们组的效果不是太好。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色带分离效果不好,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界限,但在最后终于是分开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色带间距拉大。
理论上讲,两色带的间距应该保持不变,间距变大的原因,可能是胶床面上的滤纸片没有放平,而且床柱的内部有裂隙,在外部无法观察到。
最后变成的鲜红色带相对颜色较浅,分析原因,是因为在加血红蛋白样品时没有震动试管,而血红蛋白分子又容易沉降,导致加入的血红蛋白样品较少。
六、思考题总结分析柱层析技术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要领和技巧。
1、装柱。
如果装柱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出现太多气泡,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比干法装柱效果要好。
这就要求在湿装时,要边搅拌边加入填柱料(硅胶或凝胶)。
而干法装柱时则要注意密实程度。
填完后应该从侧面敲打,使床柱更密实。
要求柱面上下均一,无界面,裂隙。
装柱后加滤纸片的时候应使其自然飘落在凝胶液面上。
2、恒流泵流速。
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流速。
像本次试验要求流速6滴/分,如果过快的话,分子小的物质来不及扩散,随分子大的物质一起被洗脱下来,达不到分离目的。
如果过慢,则耗时太长。
3、上样。
上样的时候每次加样之前一定要停止洗脱。
否则很可能造成液面到达胶面以下而毁柱。
另外加样的时候要用滴管把液体送到接近滤纸的地方再轻轻滴加,防止液体冲击对胶面造成影响。
七、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凝胶过滤层析2 、百度百科层析 /15375.htm#23 、赵武玲主编,《基础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XX年9月第一版4 、有参考胡老师课件八、实验小结这次实验差点就失败了,应该是装柱的时候出了点问题,而在取血红蛋白样品的时候也没有提前摇匀。
实验前应该多考虑,多思考,并在实验中注意团队合作。
老师在实验前讲了好多道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喜欢这样不单单教授理论知识的老师。
在实验之前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为什么不会被氧气氧化。
查了好多资料,可惜看不太懂,无法理解,还是自己的基础知识没有学充分啊。
篇二: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测定【实验目的】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熟悉毛细管采血过程,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了解血红蛋白测定的注意事项【实验原理】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溶血后,血红蛋白(除SHb外)被高铁氰-化钾(K3Fe(CN)6)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Hi),Hi 再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HiCN 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为504nm。
可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或用HiCN 标准液比色法测定。
即可求出待测血红蛋白浓度。
此法称HiCN法。
【试剂】血红蛋白转化液(文齐氏液,Van kampen-Zijlstra’液):-氰化钾50 mg ,提供氰离子(CN)高铁氰化钾200 mg ,氧化剂无水磷酸二氢钾140 mg ,缓冲液成分,维持溶液的pH 值,【实验操作】(1)取一支试管加入5.0ml HiCN试剂,取全血20μl,加入到5.0ml HiCN试剂中,混匀后静置5 min,使血红蛋白转化完全。
0 (2)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 ,比色杯光径1.0cm ,杯温20-30C,以蒸馏水或空白转化液调零,测定样品吸光度值(A)。
【计算】根据比尔定律,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所以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直接用待测液的吸光度A测/标准液的吸光度A 标=待测液的浓度C测/标准液的浓度C标来直接计算待测液的浓度。
【参考值】男性:120 ~160g/L ,女性:110 ~150g/L ,新生儿:170 ~200g/L 。
【临床意义】照书上写图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曲线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低于3.5×1012/L可诊断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