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案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以及他的崇高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举例说明: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例句:“邓稼先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这样的例句,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含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邓稼先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6.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交流、表达,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邓稼先》一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以及邓稼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师应重点讲解文章的关键段落,如对邓稼先一生的概括习生字词,如:卓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对比手法等表现手法来塑造邓稼先的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语文《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多变的句式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导入:华夏创新篇三十五年前君视名利如粪土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二、检查预习(6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â) 鞠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 ù) .....2、根据你所掌握的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其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之手。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结构:《邓稼先》以小标题连缀的结构,变化的句式,描绘了邓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富有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邓稼先的伟大形象。

内容要点: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邓稼先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在《邓稼先》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2.感受邓稼先的人物品格;3.学习邓稼先的脊梁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出生地、成长经历、求学经历、科研经历等。

同时,重点介绍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贡献。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邓稼先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理解程度。

邓稼先课文概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

邓稼先课文概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

邓稼先课文概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邓稼先(1893-1976)是中国现代工程技术学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江南农村,在求学过程中有着极其优异的表现。

他进入南京大学机械系攻读机械学士学位,之后又去瑞士留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3年又在英国读完博士学位。

1924年,他回国投入教育和科研工作。

他的全部科学研究成果和著作,以及他在理论机械学方面的德育教育,构成了他排名第一的“邓稼先课文”,涵盖了六个部分的内容。

一、邓稼先学术思想邓稼先提出了“学术思想”,他强调必须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利用一切有利的科学资源,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这也是邓稼先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主张。

在他的指导下,国内大量的机械研究学者坚定了从事机械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教育研究的方向。

邓稼先发表了许多论文,如《一致线理论》、《蜗轮摩擦力学》、《机械理论》、《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工程实践》等,深刻表达了他在学术思想方面的严谨和深度。

二、机械理论邓稼先发表了许多关于机械理论的论文,如《一致线理论》、《蜗轮摩擦力学》、《机械理论》等,他在机械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机械机理,研究机械变形的物理学原理。

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实验数据验证理论,这样,他的理论研究可以以最终结果的形式反映在他的机械理论中,从而受到广泛认可。

三、机械设计邓稼先提出了机械设计新理论,他强调,机械设计不仅要考虑机械的结构、动力学和总体设计,而且要考虑性能的优化、制造材料的选择、零件的校核、性能的检验等一系列问题。

他把机械设计同材料学、运动学、系统设计等综合起来,这使他在机械设计领域排名第一。

四、机械工程实践邓稼先在机械工程实践中,把系统工程、机械设计、总体设计等很多实践内容,主要集中在机械系统结构、动力学、性能设计等方面,这些系统工程实践内容,都融汇在他的机械工程实践中,他还把制造结构的有效性等问题,都考虑进去,这样,他的机械工程实践,得以有效的完成。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邓稼先》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以下是对该课文的解析:1.文本结构:《邓稼先》课文由引子、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通过邓稼先的童年回忆,引出了他对航天事业的向往。

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邓稼先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包括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建立中国的火箭研究机构等。

结尾部分简洁地总结了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2.人物形象:邓稼先是一位对科学充满热情、勤奋刻苦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对航天事业充满向往,经过不断努力和学习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他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题思想:《邓稼先》课文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邓稼先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不畏困难,勇敢探索,最终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邓稼先的科学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第三,奋斗与梦想的关系。

邓稼先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奋斗实现梦想的过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4.语言特点:《邓稼先》课文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使得课文更具感染力。

比如用“他的心中升起了一种远离人们的心灵空间”来形容邓稼先对航天事业的向往,用“上帝之鸟”来形容火箭等。

5.修辞手法:《邓稼先》课文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邓稼先小时候爬树看天空的情景来对比他成年后直接跃入天宫的形象;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邓稼先同志展翅翱翔,用他智慧的翅膀把火箭带上蓝天”来象征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

以上是对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的解析,主要涵盖了文本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 《邓稼先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 《邓稼先 》教案

1邓稼先杨振宁◇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与书信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难点:(1)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2)揣摩语言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超越的,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因为工作性质的需要而隐姓埋名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人物与写作背景。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学习本文变换视角、引用、比较等
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体
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爱国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2.难点:品味本文语言,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历史名人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

2.课文朗读:通过集体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4.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

5.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邓稼先的贡献和品质。

布置作业,要求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
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小组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鼓励
学生继续努力。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者:梁吴芬张雅博设计背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关于杰出人物的散文和一篇文言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单元要求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其中,《邓稼先》抒写了邓稼先以身许国、科技创新的巨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学术上沉默专注、革命时无惧生死的爱国热情;《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记录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可亲、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孙权劝学》则把循循善劝的国君孙权和善读好学的吕蒙呈现给读者。

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吕蒙等人物,都堪称中华文化历史长廊中的“奇丈夫”,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们的品格和气质。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以‘为班级牛人打CALL’为题,写一篇反映同学精神品质的记叙文”。

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写作,和本单元的课文联系紧密。

学生通过学习四篇课文,感受名人风采,学习课文在篇章结构、言语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然后进行写作。

在谋篇布局上,《邓稼先》用六个小标题连缀全篇,多角度组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通篇对举,对比组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空行自然分割,多片段连缀成篇。

学生可以从“篇”的角度学习组材。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四篇课文均运用了“以形写神”的方法,有通过语言写精神,如《邓稼先》抓住邓稼先在井下信号失去时“我不能走”这一“语”,表现邓稼先的责任和担当;有通过外貌写精神,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闻一多先生“头发凌乱”这一“貌”,表现闻一多先生专注学术,专心致志;有通过行为写精神,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写鲁迅先生把书包好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这一“行”,表现鲁迅先生的认真细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优质课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优质课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邓稼先【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一、导入新课点击播放视频(PPT呈现内容)明确: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二、教学新课(一)走进人物走近作者——杨振宁【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介绍——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二)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事迹。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的核武器和卫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展示了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邓稼先的具体事迹。通过这些案例,了解他在艰苦环境下如何克服困难,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无私奉献的品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联系实际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掌握《邓稼先》一文中关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及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人物品质分析: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分析并领会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语言表达: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准确表达对邓稼先事迹的理解和感受。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内容
《邓稼先》教案,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物传记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的学习,以及对邓稼先优秀品质的探讨。具体内容包括:了解“两弹一星”的背景,掌握邓稼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通过分析邓稼先的事迹,理解其勤奋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如何学习邓稼先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邓稼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优秀品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起到了很好的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传记文章,所以,让学生归纳传记体文章的特点,是成为本文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课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声声巨响震撼寰宇,一朵朵蘑菇云光耀中华大地。

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让世人目不暇接,惊呼不已!是谁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工程?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

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

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三)学习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知邓稼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魅力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四)走近人物问题探究交流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勾画各部分关键语句或段落。

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说说六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邓稼先》内容探究

《邓稼先》内容探究

《邓稼先》内容探究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内容上: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邓稼先做出了巨大贡献,作者却说他“鲜为人知”?答:“巨大贡献”和“鲜为人知”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3、本文中,第12、13自然段独立成段有何好处?答:两段独句成段,一方面突出了两个日子的不平凡,表明了“两弹”爆炸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邓稼先在国防自卫武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4、找一找画一画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取得让人瞩目的突出成就。

1、科研环境差:国力衰弱,科研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政治环境不稳定2、自身难题: 责任重大,与“世”隔绝与危险相伴,疾病缠身5、结合第二部分内容,谈一谈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坚定不移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1、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将二人进行对比,鲜明突出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坚毅和奉献的精神。

2、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将邓稼先放在了国际舞台上来写,显示了作者的全球视野,提升了文章境界。

7、在小标题《民族感情?友情?》中,“感情”“友情”后为什么加上了问号?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这一部分写杨振宁从邓稼先处得知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与而引起感情的激荡,为民族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8、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邓稼先为什么要非常慎重地对待寒春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这一谣言?这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答:因为这一谣言带有贬低中国人的意味,是关系到国家实力、民族尊严的重要问题,所以邓稼先慎重地对待这件事。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赏析

《邓稼先》赏析
《邓稼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传记文学,作者杨振宁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展现了这位杰出科学家非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品质。

首先,文章在结构上非常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以“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等五
个部分,层层递进,逐步展现了邓稼先的生平和卓越贡献。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其次,文章采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得内容生动有力。

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手法,使得文章既有情感真挚的叙述,又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有深入浅出的议论。

这些表达手法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力,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三,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出色。

作者采用了简洁明快、质朴自然的语言,使得文章读来流畅自然,既符合回忆性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又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手法、引用具体事例和数据等方式,突出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

通过与奥本海默等科学家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邓稼先的低调、务实、奉献等品质,让人更加敬仰和钦佩。

综上所述,《邓稼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传记文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

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邓稼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课文《邓稼先》教案范文

课文《邓稼先》教案范文

课文《邓稼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章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敬仰。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包括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及其深层含义。

3. 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章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

(2)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章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邓稼先》,理解基本内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及其深层含义。

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章表达。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敬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对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邓稼先》教案 正

《邓稼先》教案 正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钦佩之情。
解析:“两弹元勋”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是作者熟识的朋友。他们分别是两国的功臣,但性格和为人迥异。一个锋芒毕露,恃才自傲;一个则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将二人放在一起,对比鲜明,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优良品质。
2.运用对比、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情色彩。
参考:对比如“任人宰割”的历史与“站起来了”的今天的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引用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等。排比如第一部分中的一系列历史等。
解析:饱含丰富感情的各种修辞,激荡着民族感情,深深感染了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饱含真挚的感情,站在民族历史、科技发展的高度,将深沉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感熔于一炉,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热爱祖国、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思想品格。文章合理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长短结合、整散交替的句式,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的赤子之情。
参考:高度评价邓稼先以身作则、坚决果断、鞠躬尽瘁的工作作风。
解析:邓稼先从事的事业对于国家来说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充满危险和挑战性的。既需要有精深、渊博的科学知识,也需要有勇敢的献身精神。作为一个领导者和决策者,更需要有常人不具备的魄力和胆识。这一切,在邓稼先身上都具备了。
7.在“永恒的骄傲”一节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邓稼先进行了评价?
本课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中暑 暑名B.祭酋 奠劲
C.骋怀 聘任D.关健 稳健

《邓稼先》结构分析

《邓稼先》结构分析

《邓稼先》结构分析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全文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

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

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

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

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

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

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

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

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

这是从面上写。

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掌握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揣摩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几代热血男儿的奋勇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傲骨铮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男儿”。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传记,是一位蜚声世界半世纪的科学家,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为另外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撰写的回忆录。

赞美了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优秀品质。

这两位科学家分别是杨振宁和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1.了解“两弹一星”。

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作者、人物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精讲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精讲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精讲点击思维1.注意“模”不要拼写成“mú”;“摄”不要拼成“niè”。

2.注意“签订”不要误写为“鉴订”,“轮廓”不要写成了“轮扩”。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水落石出”这里是彻底搞明白的意思。

4. 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在此期间,还与人合作写了6集电视连续剧《华罗庚》,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5.初步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一、邓稼先进核武器研究院的背景。

二、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

三、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贡献的事迹。

四、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

2.语言特色:这篇文章虽然大多涉及核武器、核研究等高科技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用一些专业术语,而是用平常语言加以解说,使文章明白易懂,适合于绝大多数的读者,非常符合作为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

3.把握重点:对邓稼先精神品质的理解是学习的重点。

这篇人物通讯,介绍了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的高尚品质;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4.攻克难点:在人物的塑造上注重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

在写人物通讯时,一般是对人物的事迹做一叙述,而这篇文章在叙述的同时,又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的刻画,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结构分析
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全文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

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

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

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

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

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
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

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

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

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

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

这是从面上写。

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
性特征。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