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上一章是对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进行了考察。

本章将着眼于文本的审美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的讨论。

先阐明文学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层次,进而讨论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即意境、典型和意象。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本节概述:在本节中,“文本”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关于作品本文层次的构成有各种观点。

比如黑格尔和英加登等。

综观古今中外对文本层次的探讨,本节从总体上将文本氛围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一个从内到外,层层相扣的结构体,这三个层面共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赋予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韵味。

知识点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知识点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重点)(一)文学言语层面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

第二是哲学意味层。

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本节概述: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文学典型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知识点1:典型论的发展典型(Tupos/type)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进入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因此教材所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结构层 次。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
二、文学形象层面
❖ 主观与客观旳统一 ❖ 假定与真实旳统一 ❖ 个别与一般旳统一 ❖ 拟定性与不拟定性旳统一
主观与客观旳统一 ❖章学诚:
❖ “天地自然之象”——物象——客观 ❖ “人心营构之象”——形象——主观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炎《词源 离情》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 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王夫之
景中藏情
安徽太白楼里旳 李白雕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文学意境旳特征
(二)虚实相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 “实境” 与“虚境”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虚”
❖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王弼《周易略例》:
言 —— 象 —— 意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问题
❖黑格尔: “形状”
与 “意蕴”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问题
❖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2.意义单元 3.多重图式化面貌 4.再现客体
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
❖ 文学言语层面 ❖ 文学形象层面 ❖ 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话语和普通话语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基本理论内涵。

3、能灵活运用本文层次理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1、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中国学者“文本”层次思想:《易经·系辞》中,提出“言、象、意”三要素问题;三国经学家王弼,把它解释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3、西方学者“文本”层次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由黑格尔加以理论化。

指出“外在形态”和“意蕴”的关系问题。

西方现代美学家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分为:声音、意义单元组合、“小说家的世界”、“本文中的世界”和“形而上性质”五个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综合来讲,本文层次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它是一种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的话语系统。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二)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的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具有我层次的丰富意蕴。

1、历史内容层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一)典型:又叫艺术典型、典型形象。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Tupos)西方概念。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 同是贾家的女儿也不同
典型的特征性之二:局部特征——丰富性
• • • •
• • • •
崇尚自由 光明正大,洁身自好 爱护民众,蔑视权贵 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见恶必除,除恶务尽 天不怕,地不怕 聪明的头脑,锐利的 目光 幽默、诙谐、乐观 性格倔强,不屈不挠
典型的丰富性,在许多时候表现为这个人物 身上性格的矛盾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读者经过想像和 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 的动人的生活图 景
• • •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 历史内容层 • 哲学意味层 • 审美意蕴层
历史内容层
陈忠实 史诗般的《白鹿原》
哲学意味层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 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 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 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 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 为他人做嫁衣裳。
• (三)韵味无穷——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
练习:
• 三个诗人就同一题旨写出相似的诗句。 • 运用所学的意境理论,分析哪一首写得更 好呢? • 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1)含义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文本层次是在西方文本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本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的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的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特征性
从内涵看,“特征”有两种属性:
①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②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 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 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収的过程。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局部特征与“总特征”问题
第一节 文学作品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一)文本的含义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 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
1、文本是指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 阅读的语言形态; 2、作品则是指经过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 法的语言形态。
◇作品意义等于:
(二)情中见景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 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情中见景
(三)情景并茂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二)虚实相生
1、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 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2、虚境:指由实境诱収和开拓的审美想 像的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韵味无穷
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特征,故作品的意境蕴 含着丰富以致于无穷的意义。
李白《忆秦娥》
杜甫《蜀相》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意象
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专 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 或文学形象。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注意:文学类型:是对文学史上所有作品的归类描述,揭示的是作品外在形态上的共性。

文本层次:通过对某个具体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揭示作品内在审美形态上的个性。

《爱情诗集》海子坐在烛台上我是一只花圈想着另一只花圈不知道何时献上不知道怎样安放解读步骤:1.字词(word)——读音、词义2.形象/意象(image)——比喻意象、象征意象3.意义/意蕴(meaning)蕴含的思想、情感等王弼《周易略例》 P200“夫象者,出意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文本分析结构图文本: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言①文学言语层面文本象②文学形象层面意③文学意蕴层面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言语层面p201: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简答)思考: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的不同?文学言语的特点: P202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二、文学形象层面p203: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

思考:如何创造文学形象?(名词解释)艺术概括 P158: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1.从“个别”到“一般”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1.典型……………现实型文学2.意境……………理想型/抒情型文学3.意象……………象征型文学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P204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

秋思》中的旅人形象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三方面:1 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 灵魂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3 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1 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2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2 典型环境制约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 典型人物作用于环境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的含义: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境交融举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虚实相生举例:叶绍翁《游园不值》(三)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三,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泛化意象——文学形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尼采:诗人应当是伟大的哲学家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大甲虫,《等待戈多》贝克特(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大甲虫的甲壳和没有翅膀,体现了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的严格引导作用(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含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预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典型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化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的过程意境,抒情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思想理念解析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思想理念解析

一 意蕴的三个层面: 三 意蕴特点:
1 历史内容层面 2 哲学内容层面
深、隐、厚
3 审美内容层面
二 对于文学来说,意蕴的核心是人生哲理, 艺 术中更多的是审美内容。
链接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件
链接:flash.赤壁怀古
四 意蕴把握途径:
感性、玩味
第二节 文学典型
诗僧皎然:佛学-由意生境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淸.王国维 《人间词话》
意境的定义……224页
二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224)
1. 景中藏情 2. 情中见景 3.情境并茂
(二)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226)
实境-“真境”、“事境”、“物境” 虚境-“神境”、“情境”、“灵境” 两者关系:
1. 虚境是升华-重点 2. 实境是基础
(三)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228)
意境有多种审美要素: 形、神、情、理、意、趣、味……所谓 “韵味”,指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 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李白:《忆秦娥》
四十六字,千古绝唱。 万籁俱寂、月色如水。一缕箫声如怨如慕、如诉如泣……。梦断:突 然惊觉. 惊觉又是一年离别,惊觉风烟万里渺茫。词的上阙,箫、梦、月、 柳,异质同构,一派惆怅、凄迷、幽怨。 秦娥西望古道,车马络绎。然而从早到晚,了无音信。“音尘绝”: 笔墨绝、心命绝-三个字有千钧之力。 立西风、沐夕照,唯汉家陵阙,苍苍莽莽。 此刻,诗人凝时空于当下,聚悲欢于一端。秦娥一人、一时、一地之 情,骤然升华为人类之情、一国之情、千秋之情。 词 的下阙:阔大、悲壮、 雄浑。 宋代人评李白:“百代词曲之祖”。这首词确实开后代婉约、豪放之 先河。 王国维评:“纯以气象胜”--气象博大、苍凉沉郁,“遂关千古登 临之口”--关闭后人登临抒情之口--成千古绝唱。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层面,
是指文学文 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 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内指性 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

文学言语的内指性

文学言语 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普通言语 外指性


艺术世界
符合情感逻辑 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现实世界
符合生活逻辑 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

李白诗句的内指性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
统过程中,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形象 “天地自然之象” “人心营构之象”


物象
天生自然之物
安娜.卡列尼娜丰美的性格内蕴
母性 妻性 女儿性
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亦来自 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或合乎人类的审美 理想 或表达了人类解放 自身的要求和改变 现存秩序的愿望 或体现出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狄德罗:“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 决定”。 左拉:“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 动”。 马克思、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

(二) 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意境说发轫于先秦,孕育于魏晋,形成于唐 代,宋代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盛行于明 清之际。 早在《庄子· 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 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中已开始将“境” 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 盛 唐之后, 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直接使用了“意 境”这个概念。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重点】1、文学话语的特点2、文学形象具有的特征3、文学意蕴的三个层面4、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5、文学意境的特征6、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本章关键词】本文文学形象陌生化文学典型特征化艺术魅力典型环境意境审美意象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本文的构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①《周易•系辞》:“言、象、意”理论。

②黑格尔:“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是“外在形式”;“意蕴”是“内在的东西。

”“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③英伽登的五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一)文学话语层面1、文学话语层面的含义: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2、文学话语的特点(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指向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话语是内指的,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

(2)文学话语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个功能: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话语指称功能增强,而表现功能削弱。

文学话语的表现功能增强。

文学话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话语更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所谓“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的一个概念。

“自动化”的语言是指那些因读者过分熟悉而不再引起注意的语言。

比如第一个用“弹指间”来表现时间过得快,第一个用“永垂不朽”来形容“死”,是很生动、很简明的,因而引人注意,但时间久了,人人都用,也就司空见惯了,人们只把它们当作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产生兴趣了。

这种“自动化”的语言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布莱希特认为现代“戏 剧被哲理化了”。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杰姆逊宣称::现代主 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如余光中的《夸父》:为什么要苦 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那 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 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形象上越出越奇,生活 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大多数 作品。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以写实的手法创造 了寓言式的审美意象。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法 国诗人瓦莱丽认为:“诗人有他的抽象思维,也可以 说有他的哲学;我说过,就在他作为诗人的活动中, 他的抽象思维在起作用。”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审美形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 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 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第三节 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萌芽:庄周-物我同一、无物无我的自由之境。 2、奠基:王昌龄《诗格》首创意境范畴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 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3、发展: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 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

文学概论第十章 文学文本层次和理想形态

文学概论第十章 文学文本层次和理想形态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 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 意”
——《周易·系辞》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制作
4
构成观
❖ 1、黑格尔:“形式”与“意蕴”
❖ 2、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A.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B.意义单元:核心层面 C.多重图式化面貌:未定点 D.再现客体:虚拟世界
延伸的三个层面:
形象的延伸:例:《游园不值》中的一支红杏 与满园春色;
情感的延伸:例:《闺怨》中的少妇惊梦的懊 恼与对戍边丈夫的思念;
意味的延伸:例:《寻隐者不遇》隐含的对隐 士生活的慕往。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制作
37
“实境”与“虚境”
2020/10/2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20/10/2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温州大学 贺晓武 制作
36
(二)虚实相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实境” 与“虚境”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制作
25
两层意思:A、充分现实主义作品中应该揭示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因果关系,B、典型环 境是指反映了“社会现实总情势”但又具有 独特性的作品中的具体社会环境。
2、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教学时数:12课时教材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一)意境的界定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

《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奠基期:唐代。

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3)发展期:宋代。

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

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由于构成意境的客观之景是形神兼备之景,构成意境的主观之情是情理交融之情,因而“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必然“实中含虚,虚实相生”,象外有象,韵味无穷。

)3、意味无穷:审美特征(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三)意境的分类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提供了意境的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即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四种意境。

第二种则是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4课时)(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意象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显现”。

1、哲理性:本质特征2、象征性:表现特征3、荒诞性:形象特征4、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5、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二)审美意象的分类审美意象可以从表意的方式着眼将其分为两类:1、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一哲理或观念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如: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萨特《禁闭》2、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1)抽象型符号式意象: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化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如:古、今的抽象雕塑、抽象画、象征性建筑(2)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意象。

如:中国龙凤图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兽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教材缺憾剖析:赋予典型、意境和意象同样合法的地位、并视其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是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完整体系的有益尝试。

然而完整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三者异同的比较和概念关系的阐述,《教程》却仅阐述了各自特征,却并未加以比较和阐述,因而三者事实上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

典型、意境和意象的异同和概念关系,并不是理论体系本身所能解决的,完全有赖于编者的理论创造。

三者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具备文学形象主体与客体、虚拟与真实、明晰与含混、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广义上是同一关系。

在狭义上却是全异关系。

因为典型是歌德、黑格尔、恩格斯、别林斯基、卢卡契等理论家在西方古代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以写实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尤其小说的人物和环境而提出的理论话语,意境则是王昌龄、司空图、苏轼、王国维在老庄哲学和佛教境界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以抒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尤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境界而提出的理论话语,意象则主要是庞德等在西方现代主义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基础上针对以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意象主义诗歌提出的理论话语。

此外,在混合义上又是包含关系,在综合义上又是交叉关系。

只有将其复杂的概念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就意象而言,也没有将以叶燮意象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意象理论、以康德意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意象理论和以庞德意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意象理论进行有机融合。

这三种理论不仅思想基础和具体内涵不同,而且代表性理论也不尽相同:康德认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

”庞德指出:“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与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叶燮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遗憾的是《教程》将文学范畴内颇有影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象理论置之不理,倒是对文学意象即所谓观念意象、审美意象之外的心理意象和内心意象大费笔墨。

基本理论拓展:(一)典型理论作为西方理论家对于文学形象的一种理论阐释,其实际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加突出,因为尽管不同理论家各有侧重,但是主要集中于或者重视共性和类型,或者重视个性和特殊性,或者重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但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特殊性质,而是一切现实世界事物的普遍性质,所以文学典型作为一种建立在西方文化阐释基础上的文学理论成果,并没有真正揭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质,其理论的意义是有限的。

即使作为文学典型理论的集大成者的卢卡契也只是比其他理论家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文学典型作为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普遍属性,并没有真正达到对于文学典型审美特质的揭示。

中国文学理论家尽管力图使文学典型的理论走出哲学的普遍性,但是在概念泛化的同时,同样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理论成果,反倒使文学典型作为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普遍性特质也丧失殆尽。

尽管如此,典型理论作为西方文化基础上阐释文学形象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毕竟是西方文学理论家在叙事文本乃至文学文本的文学形象与生活原型、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所存在的个别与一般、对立与同一,变化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和性质而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理论家对文学形象的一种理论阐释,其实际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突出,因为不仅不同理论家各有侧重,而且即使综合起来看也并不一定真正揭示了文学形象的特殊性质。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成果,却是中国理论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西方典型理论,它是中国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理论家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阐释文学形象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文学理论家针对抒情文本的文学形象所存在的性质上的主体与客体、结构上的书写的实境与省略的虚境、表达上的可以言传与不可言传等方面关系而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

虽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体而论,却有着比较清晰的理论渊源。

(三)意象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又一理论形态,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建构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一理论话语常常是哲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等诸多领域的共同话题,加上涉及中西文化不同的语境,所以显得比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更加具有极其复杂的理论内涵,甚至在不同理论家的阐释之中同样存在更加突出的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内涵,所以,对于文学意象及其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总结就显得更加困难。

但是总体来说,意象理论并没有真正脱离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范畴,至少作为文学理论领域的文学意象确实是中西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和西方理论家在表象文本的主体与客体、心象与物象、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及其合与离等方面的关系和性质所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

由于意象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成果也许同样没有真正揭示出文学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特殊价值和特征,其实践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加具有价值。

所以对于意象理论的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探讨就显得比单纯介绍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甚至是中西文学理论话语体系走向整合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家建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首先值得深思的理论课题。

引申阅读文献:1、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4、《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8、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商务印书馆19649、郭昭第《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缺憾剖析》,《天水师院学报》,2005,110、郭昭第《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本章复习思考题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