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合集下载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审美意蕴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之审美意蕴层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 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 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 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 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 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 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 只有这寂寞的海棠!
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 漓尽致描写出来了。一个并 不符合事实的描写,由于写 出了作者的真切的感受而变 得真实了。
文学形象应合乎真挚的感情
《牡丹亭》中的杜 丽娘因情而死,死 而复生,这在生活 中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由于作者在描写 中灌注了浓浓的感 情,虚幻之笔竟然 也成为可以接受的 艺术真实。
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 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人闲 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 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
文学言语的特点
内指性——符合诗意的逻辑 心理蕴含性——侧重表现功能 阻拒性——强调陌生化效果
二、文学形象层面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教学时数:12课时教材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因此教材所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结构层 次。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本:“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

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0.1 复习笔记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面(1)含义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情节(事件) 叙事性作品有情节,情节是事 件的过程、人物行动的过程,是性格的历史 场面 人物在一定时空的活动场景 细节 对人物、事件、环境的细微描写
(3)环境 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和社会背景,是人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依据
▪ (三)文学意蕴层面(深层) ▪ 作品形象所显示或暗示的世态人情的深
层意义
▪ 主要由题材的意义和作家的情思统一构 成
▪ 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 ▪ 有“象中之意”与“象外之意”

水调歌头

咏石头城
▪Hale Waihona Puke ▪ 六代繁华毕,王气黯然收。石头城上烟雨,
▪ 遥接大江流。楚殿吴宫何在?无处觅残瓯。烽
▪ 火楼台外,霜逼柳枝头。
▪ 星斗移,乾坤转,岁月稠。古来多少豪杰,
▪ 竞逐为谁谋?叹昔日堂前燕,过眼云消尘散,底
1、文学形象的内涵 是由言语所承载的生活信息组合而成的艺术世
界,是具体生动的凝结着作家审美情思的生活图 画 2、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形象的构成材料——题材
中针对《旧人和新人》提出:“每个人都 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 ▪ 阶级典型说;共名说……
▪ 二、文学典型的内涵和美学特征
▪ (一)内涵:富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或性格)。是一种理想“范型”。
▪ (二)美学特征
▪ 1、富于特征性

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第三节 意境 ▪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 1、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提出“三境”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文本层次是在西方文本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本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的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的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语义层:包括表层的字面意义和深层的隐 含意义(双关、反讽、比喻、象征等) ①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 我远一点!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本言语层的主要功能
1、把作家的审美意识符号化:用语音唤起 具体的形象化的感受;用语义创造形象。
2、直接显示语言本身的审美性:语言带给 读者的美感并不是来自语言传达的内容, 而是来自语言形式本身,属于有音无义或 有形无义的语言现象。语言形式有相对独 立的审美价值。
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 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
文本独立性的根据在于文本的符号特点。
文本的“符号性”:构成文学文本的各种 因素如语言、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往往 另有所指,它们构成了传达言外之意的符 号系统。
中国古代文本层次论:言-象-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陈忠实的《白鹿原》具 有“史诗”特色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文本意蕴层的特点
1、意蕴层是文本的实质、核心和灵魂,包括了形 而下的本事意蕴(《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历史 悲剧)和形而上的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红》 透出的人生、人类的苍凉悲怆,《登幽州台歌》 的历史感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的人事豁达)。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指用语言符号创造的形象化 的艺术世界,是读者在阅读中,经过想像 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 生活图景。其特征表现为: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

秋思》中的旅人形象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三方面:1 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 灵魂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3 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1 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2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2 典型环境制约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 典型人物作用于环境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的含义: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境交融举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虚实相生举例:叶绍翁《游园不值》(三)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三,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泛化意象——文学形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尼采:诗人应当是伟大的哲学家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大甲虫,《等待戈多》贝克特(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大甲虫的甲壳和没有翅膀,体现了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的严格引导作用(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含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预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典型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化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的过程意境,抒情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理论 十 名解

文学理论 十 名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6、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

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7、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8、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本文层次是在西方本文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本文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典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1.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表现:吸引力、感染力和 震撼力。 2.造成艺术魅力的原因:真实性、新颖性、诚挚 性和蕴藉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
(一)典型环境
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据我看来,现实 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 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 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3.特征的内涵: a.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b.内在本质极其深刻和丰富。
4.特征性的两个层次: 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
生命的“总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 b.文学典型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言语、细节、场景、事件的特征性等)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3
3.诗人根据现实生活熔铸而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示出特 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 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志的果实,或 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一、典型论的发展-11
黑格尔《美学》、《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的“这一个”:“当我说:这是一个个别的 东西时,则我毋宁正是说它是一个完全一般的东西。因为 一切事物都是个别的东西;同样这一个东西也就是我们所 能设想的一切东西。” •理想性格的三个特征:a.是具备各种属性的活的整体; b.是以一个基本冲突的性格特征为主导的生动完满具有 更大明确性的性格;c.从性格的发展来看,应具有本身 一贯的坚定性。
一、典型论的发展-9
(四)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典型理论
康德《判断力批判》 1.提出“美的理想”问题,从审美标准的角度来谈 典型问题。 2.提出“审美意象”:“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想象 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 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 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1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1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教学要求:1.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 小组讨论后推荐一人到课堂上汇报讨论结果;2.每一位同学选择所讲专题的一部参考书(亦可自选相关性论著), 提出一个问题供小组讨论, 挑选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现象), 并试着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3.讨论的组织由组长(或寝室长)负责, 围绕着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 并形成讨论报告;4.汇报时注意充分体现小组讨论的多重声音。

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圆桌议题:1. 历史小说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否为现实型文学?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太虚幻境等具有神幻色彩的人.事.景, 是否改变了其现实型文学的身份?3. 理想型文学要反映现实吗?4.如何理解“文学作为反映, 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5.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有何不同?6. 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现实型还是理想型文学?参考书目:1. 【美】布洛克著: 《美学新解》, 滕守尧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19813.达米特·格兰特著: 《现实主义》, 周发祥译,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894.利里安·弗斯特著: 《浪漫主义》,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895.王向峰著: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6.张学正著: 《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 1976-1996》,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7.张德祥著: 《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8.崔志远著: 《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9.陈顺馨著: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10.【英】以赛亚・伯林著: 《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811.汤奇云著: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史论》,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陈国恩著: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13.【美】考德威尔(Caudewell,C.)著: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对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研究》, 薛鸿时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8.614.罗钢著: 《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615.俞兆平著: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6.朱寿桐等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9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象征型文学、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圆桌议题:1.象征型文学如何寻找客观对应物?2.为什么象征型文学具有朦胧性的特点?3.如何理解西方各大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4.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吗?为什么?5.象征型文学与现实性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有哪些?参考书目:1.查尔斯·查德威克: 《象征主义》,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892.钱中文: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3.林兴宅: 《象征论文艺学导论》,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4.【德】黑格尔: 《美学》, 朱光潜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1981;5.居阅时, 瞿明安主编: 《中国象征文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96.陈太胜著: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吴晓东著: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8.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0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散文)圆桌议题:1.必须符合教材中所说的诗歌的几个特征才能算是诗歌吗?2.诗歌与散文有何差异?3.试以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为例, 谈谈诗与散文的差异。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布莱希特认为现代“戏 剧被哲理化了”。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杰姆逊宣称::现代主 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如余光中的《夸父》:为什么要苦 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那 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 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形象上越出越奇,生活 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大多数 作品。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以写实的手法创造 了寓言式的审美意象。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法 国诗人瓦莱丽认为:“诗人有他的抽象思维,也可以 说有他的哲学;我说过,就在他作为诗人的活动中, 他的抽象思维在起作用。”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审美形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 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 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第三节 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萌芽:庄周-物我同一、无物无我的自由之境。 2、奠基:王昌龄《诗格》首创意境范畴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 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3、发展: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 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 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 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阿 Q 与 未 庄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层面
❖ 正是由于具有了内指性、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 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 语言成了审美性的语言。由这种言语组 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 穷的艺术魅力。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形象层面
❖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红楼世界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卡夫卡《城堡》
❖ 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黑格尔
❖ “特征化”
丰 子
❖ 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Q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宝 黛 共 读 《 西 厢 记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审美意蕴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Tupos/type) ❖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0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三、文学意蕴层面
❖ 历史内容层 ❖ 哲学意味层 ❖ 审美意蕴层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乐游原
历史内容层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 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 ——王弼:《周易略例》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第三节 意境
❖ 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 黑格尔:“形式”与“意蕴” ❖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文学言语层面 ❖ 文学形象层面 ❖ 文学意蕴层面(弦外之音、醉翁之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哲学意味层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 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 (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的阻拒性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 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了 ,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 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 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 盘。
历史内容层
陈忠实 史诗般的《白鹿原》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哲学意味层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春江花月夜
哲学意味层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言语层面
❖ 内指性
是指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 心理蕴含性

❖ 阻拒性

“陌生化”,使人反复体味,
从而增强审美效果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