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完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完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完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简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本文档将介绍该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主要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基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

课程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规范意识教育:- 了解道德、法治和社会规范的基本概念;- 研究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规则的基本能力;- 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2. 道德发展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待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共同责任。

3. 法律常识教育:- 研究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 了解宪法和国家法律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 法治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抵制违法和不良行为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法律态度。

5. 社会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派出所等相关法律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教育目标,教学应采用以下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究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讨论和思考;- 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评估方法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考察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开展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的评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通用9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通用9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文章9篇,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一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一、以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

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二、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

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

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

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

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解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解析


不同年级反复进行教育, 这是符合学生
思想 品德形成和 发展规律 的。人 的品 德, 特别是行 为 习惯, 不是一次 教育就 能奏效 的, 需要 不断 反复强化 为此 , 很多薅 目的内容在 不同年级都有安排 , 只是分出层次, 逐步加深。例如集体 主 义教育. 在低年级是 包含在“ 团结友爱” 薅 目中的, 只要求学生知道 自己生活在 集体 中, 要爱班集体, 喜欢过集体生活。 到三 至五年级 才独立 出 关 心集体” 这 个德 目, 把热爱集体的要 求具体化为积 极参 加集体活 动, 心为集体服 务, 热 珍 惜集体荣誉及 学会在 集体 中过 民主生 活等, 对集体的认识 比低年级 高一个层 次 。到了六年级, 则进一步从 个人 与集 体的关系上认识个人离不开 集体, 出 提 要做集体主人的要求, 理性认识的程度 又高 了一 层。 3 可剥性 < 、 课程标准) 把教学 内 容和基本要求分别表述. 教学 内容设一 栏, 规定在该 年段要教 哪些 内容. 对于 这些 内容要教到 什么程度, 则在相应的 基本要求栏中加以具体规定, 如要求学 生知道什么. 懂得什么, 懂到什么程 度, 做些什么, 做到 什么程度, 等等。( 课程 标准 将基本要求分为“ 认知 ” 行为” 和“ 两方面。 认 知” 的要求 一 般包 含 “ 知 ’ 懂得” 个层次。怎么算懂得了 和“ 两 呢?有的要求举例说 明, 的要求 比较 有 正反实例, 这样就便于教师 教学时把握 度和位, 也便于检测教学和 学习效果时 把握。“ 行为 的要求也是很 具体的, 一 般分为 “ 欢 ” “ 意 “ 做 ” “ 喜 、注 、学 、 学 会’ “ 力 做到” “ 到” “ 动做” ’ 努 、 、做 、主 、 “ 极做” “ 积 、 自觉做” 要求很 有层次 等, 和分寸, 也是容易检测的。 小学一 、 二年级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 } 一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定位 < 课程标准) 关于小学一 、 二年级教学 内容和 基本要求. 有一段定位性的规定 :采取以图为主 ” 的形式, 生动、 具体地对学生进行 日常行为规范 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 , 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 的行为习惯。这段话表明: ” 小学一、 二年级的教学 内容是 日常行为规范 教育。教学 中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 帮助学生养 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 打好做人的基础。教学中的 明理和激情都是为了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 并要 与< 小学生 E t 常行为规 范> 的实施紧密结合。这 是对小学 生进 行思想道德素质 的奠基性教育。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点击蓝字关注☞清茶老师8月18日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适用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自学时间:第4学期(每周2学时)学时数:3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6学时)学分:2前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就是培育适应环境现代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脊梁。

学生在这里自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迈向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搞准备工作。

一、课程性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就是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历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领域理论课程。

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等原理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象,意在阐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

该课程就是政史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广泛原理的抽象化,就是指导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论课程。

二、设计思路1.课程的基本建议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公布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技能。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招揽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一流成果和理论,招揽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代莱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使课程教学具备时代特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著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育。

该课程推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将“说道课”导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方式,例如教学设计,听课等,使用课堂教学训练的方式,以培育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也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视课程研究本身为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以儿童生活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研究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品德与生活课程应该注重开放性,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行)序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中小学德育任务,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并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注意适合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程标准》以六三学制为基准,按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划分四个教育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适用于五四学制和仍在施行的六三学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一、热爱祖国(4课时)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认知: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2、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庆节.3、认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并敬爱他们。

(完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课程标准包括:(1)坚持共产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认识自我,尊重他人;(3)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5)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学会社会规则;(6)引导学生探索人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7)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增强学生的精神追求。

二、道德和社会责任道德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它定义了在社会中行为的良知原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有义务遵守法律,有义务尊重人权,有义务保护环境,有义务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义务支持社会正义,有义务支持社会发展。

三、人格和社会行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

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

四、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公民道德是指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公民忠于自己的国家、尊重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准则。

社会责任是指每个公民要有责任感,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事务,支持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五、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道德观念和建立道德行为标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从而促进社会变革。

道德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它也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二、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上)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标准进行阐述。

一、课程目标1. 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乐于助人、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 培养思维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核心内容1. 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合理、准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 人际交往: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性差异,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知识智慧: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知识智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责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社会伦理理论和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活动。

三、教学方法1.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授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行为动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规范化教育法:通过学习道德准则和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

4. 实践教育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教育部日前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力图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倾向,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规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自1997年4月颁布试用以来,对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试行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为适应中小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10月24日正式颁发。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单行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课标小学思品

新课标小学思品

新课标小学思品新课标小学思品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对新课标小学思品课程的全面介绍。

#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小学思品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品质。

2. 增强公民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

3. 发展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 二、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内容。

2. 公民教育:涵盖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

3.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教授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4. 社会适应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体验。

2.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挑战。

# 四、课程实施1. 课程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

2.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师资培训:加强对思品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思品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 五、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2. 成果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

4. 同伴评价:通过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公正评价能力。

小学思品新课程标准

小学思品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完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1.10.17•【文号】教基[2001]25号•【施行日期】2001.10.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宣布失效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2001年10月17日教基[2001]25号)《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自1997年4月颁布以来,对于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对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印发给你们,并就贯彻实施提出以下意见:一、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掌握精神实质《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规章。

此次修订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教育改革步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渠道作用,重点解决“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一、教材编写原则
1. 情感品德原则:教材应渗透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2. 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需符合儿童品德发展及教育规律,适应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具有时代感。

3. 理实性原则:教材应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的有意义内容,并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差异,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使用留出空间。

4. 综合性原则: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特点,将儿童生活各方面内容整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5. 活动性原则: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特点,突出活动性,融合活动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设计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

二、教材范围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材料,经教育部审定后可由各地或学校选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教科书、音像资料、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儿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四、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1.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认真学习研究。

2. 充分利用儿童自身资源,如兴趣、经验等。

3. 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如学校设施、校外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等。

4. 利用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本课程注重儿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儿童在研究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同时,也鼓励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共同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惯。

二、课程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品德教育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故事阅读等形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惯,如诚实守信、友善合作、尊重他人、自我约束、勤奋努力等。

二)生活教育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活动、游戏等形式,帮助儿童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生活态度,如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惯、节约意识等。

三)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形式,引导儿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创新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创意活动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勇于探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情境营造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造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儿童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二)体验活动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从而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惯。

三)社会实践教师应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创新实践教师应引导儿童进行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创意活动等创新实践,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勇于探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方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注重以下方面:一)过程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度、表现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成果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生活技能、品德行为、创新成果等。

三)综合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研究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行)序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中小学德育任务,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并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注意适合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程标准》以六三学制为基准,按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划分四个教育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适用于五四学制和仍在施行的六三学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一、热爱祖国(4课时)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认知: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庆节。

3、认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并敬爱他们。

4、知道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5、知道国旗代表国家,应当尊敬国旗。

6、知道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7、知道升挂国旗的主要场合。

行动:升国旗、唱国歌时立正、敬礼。

二、孝亲敬长(5课时)敬爱父母。

对父母、长辈有礼貌,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

尊敬老师。

听从老师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认知:1、知道敬爱父母、长辈和尊师的故事。

2、知道父母、祖辈是长辈,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

3、能举例说明听从父母教导、不任性的益处。

4、知道老师爱学生,学生也应爱老师,尊敬老师。

5、能举例说明听从老师教导有利于个人进步。

行为:1、对父母、长辈说话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先想到他们。

2、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不发脾气;不惹父母生气,为他们增添欢乐。

3、对老师有礼貌,上下课起立,进校时见老师主动行礼、问好,离校时说再见。

4、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三、团结友爱(6课时)爱班集体、喜欢过集体生活。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认知:1、知道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应当爱集体。

2、知道讲谦让的传统故事和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故事。

3、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4、能分辨在集体中只顾自己和想着别人的不同行为。

行为:1、喜欢过集体生活。

2、和同学在一起能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

3、同学间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架。

4、见同学、伙伴有困难能关心、帮助。

四、文明礼貌(7课时)对人有礼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待客、做客懂礼节。

不打扰别人。

坐立走姿势正确。

爱清洁、讲卫生。

认知: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2、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

3、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使用礼貌用语。

4、列举事例说明不该打扰他人的工作、学习、休息和生活。

5、知道坐、立、走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

6、知道爱清洁、讲卫生是文明行为。

行为:1、对人说话和气,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2、待客做到:问好,让座,递水,客走送出。

3、做客做到:叫门,问候,不乱翻主人的东西,临走道别。

4、不打扰别人。

在别人工作、学习、休息时,说话、举动要轻,不得已打扰时要道歉。

5、注意坐、立、走姿势正确。

6、穿戴整洁,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

五、遵守纪律(4课时)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

遵守课堂纪律。

认知:1、知道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和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守纪律,课间活动要守秩序。

行为:1、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

做到(1)按时上学,有事有病请假;(2)排队快、静、齐;(3)课间活动守秩序,遵守游戏规则;(4)放学排队离校。

2、遵守课堂纪律。

做到:(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2)做好课前准备;(3)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小动作,不影响别人学习。

六、好好学习(8课时)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

上课专心听讲,开动脑筋,积极发言。

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认知:1、知道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爱学习。

2、知道名人、伟人童年努力学习的故事。

3、结合事例说明,上课专心听讲;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有利于学知识。

行为:1、学习时高高兴兴地学,游戏时痛痛快快地玩。

2、上课专心听讲,眼看、耳听、心想,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言。

3、作业书写工整,不拖拉、不马虎、不依赖大人。

七、勤劳节俭(7课时)从小爱劳动。

自己的事自己做。

学做简单的家务活。

当好值日生。

爱惜生活、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爱护庄稼,节约水电。

认知:1、知道应当从小养成爱劳动和生活节俭的好习惯。

2、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要学着做简单的家务活。

3、知道当好值日生是爱劳动、爱集体的表现。

4、知道生活、学习用品和粮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爱惜。

5、列举水电、粮食作用大和我国目前供应不足的事例,说明节约水电和粮食的重要性。

行为:1、自己的事,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2、学做简单的家务活。

3、认真做值日。

4、爱惜生活、学习用品,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不乱扔,不故意损坏。

5、爱惜食物,不浪费;爱护庄稼,不践踏。

6、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不浪费。

八、遵守公德(3课时)爱护学校的物品。

爱护花草树木。

保持环境卫生。

认知:1、知道学校的课桌椅和其他物品是供大家使用的,应当爱护。

2、知道花草树木对人们有好处,必须爱护。

3、比较环境是否卫生的不同感受,说明应当保持环境卫生。

行为:1、爱护学校的课桌椅和其他物品,不损坏,损坏了要赔偿。

2、不摘花,不踏草坪,不折树枝,不摇小树。

3、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其他废弃物,不在墙上涂抹乱画。

九、诚实勇敢(5课时)不说谎话,有错认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不胆小。

认知:1、知道有关诚实、勇敢的故事,愿意做诚实、勇敢的孩子。

2、举例说明说谎话的害处。

3、知道有了错误应该承认和改正。

4、用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后果。

行为:1、说实话,不说谎话。

2、有了错误能承认,做了错事及时改正。

3、未经主人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4、在日常生活中不胆小,不骄气。

敢当众大胆发言,不怕吃药打针,敢在家里独睡,跌倒受小伤不哭,冬天锻炼不怕冷等。

十、热爱生命(3课时)从小学习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

认知:1、知道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受到伤害。

2、知道社会上坏人欺骗儿童的惯用手段和小学生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一些方法。

3、知道“110”、“119”报警电话的作用。

4、知道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

5、用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事故的事例,感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

行为:1、不玩火,防触电。

2、遵守交通规则。

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边走,穿行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在铁道口注意来往火车,不抢行。

3、提防坏人,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一人在家不给陌生人开门。

小学三至五年级(五三学制小学三至四年级)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知道应选择正确的行为。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一、热爱祖国(7-10课时)热爱家乡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要热爱解放军。

维护祖国尊严。

认知:1、知道要热爱家乡。

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事迹,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知道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一些事迹,缅怀和崇敬他们。

3、知道爱国人物的事迹,愿意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4、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事迹。

5、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些伟大成就,知道一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例,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自豪。

6、知道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故事。

7、知道尊敬国家标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

行为:1、经常读报,听广播,看电话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2、为家乡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立志建设家乡。

3、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4、尊敬国家标志,不做有损祖国尊严的事。

二、孝亲敬长(3-4课时)孝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

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尊敬老人,帮助照顾老人。

认知:1、知道几则孝亲、尊师的故事。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作为子女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3、知道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劳动,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4、知道敬老助老的一些事例,懂得要尊敬老人。

行为:1、关心体贴父母。

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能够分担家务,父母伤病时尽力照顾。

2、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

3、对老人、长辈有礼貌,当他们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和照顾,不嫌弃老人。

三、团结友爱(3-5课时)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不欺负弱小。

团结合作。

诚恳待人,不忌妒。

认知:1、懂得同学之间应互助友爱,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

2、懂得同学要遇到困难与不幸时,应该给予同情和帮助。

3、懂得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团结合作。

4、举例说明嫉妒的危害性。

懂得待人应当诚恳,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

行为:1、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2、同情同学的不幸,能关心、安慰他们。

3、不给同学起绰号,不讥笑和戏弄人。

4、关心、帮助小同学,不欺负弱小。

5、乐于与人合作,能听取别人的合理意见,不固执己见。

6、不传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真诚赞扬同学的优点,祝贺同学的进步。

四、关心集体(5-6课时)个人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热心为集体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