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背诵版)

合集下载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背诵版)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背诵版)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1.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注:“J ”形增长――――→环境阻力“S ”形增长。

(2)K 值与K /2值的分析与应用①K 值与K /2值的分析②K 值与K /2值的应用3.种群和群落的关系(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种群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

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群落的空间结构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②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③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群落的演替①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②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③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④演替的结果: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群落的季节性①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②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5)生态位①研究内容a.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第三章 生态系统(背诵版)-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生态系统(背诵版)-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群落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根据食性不同分为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异养生物,营腐生生活,包括细菌、真菌、腐食动物(蚯蚓)、一些
原生动物(草履虫)(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非生物环境:有机物+无机物+气候(平均温度+年降雨量)+能源,(如:阳光、空气、土壤)
【思考】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解者吗?不是
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总初级生产量(或生产者的同化量);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总初级生产量 + 人为输入的能量(肥料、污水中的化学能);
⑥在杂草繁盛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将上升
⑦“未利用”是指某一营养级中的能量未被“分解者”“下一营养级”“呼吸”利用,包括被该营养级生物自身存储的、形成煤和石油的、比如:皮草、皮衣也算在内。
同化量=呼吸量+生长繁殖(次级生产量)
同化量=呼吸量+净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下一营养级利用+分解者利用量+未利用的能量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生长繁殖)+呼吸量
总次级生产量=净次级生产量(生长繁殖)+呼吸量
总初级/次级生产量=同化量
(2)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可以理解为体重)
(3)次级生产量:动物的肉、蛋、奶、毛皮血液蹄角以及内脏器官等有机物质这类生产在生态系统中是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
(1)能量流动
①能量输入: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外界输入的能量(化肥、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等)
要看题,勿遗漏,基本答全才给分
注意: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不断获得能量——才可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复习增分必背考点梳理(默写版)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复习增分必背考点梳理(默写版)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

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最基本特征)、、、(包括、、)、。

3.种群密度:指。

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

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取样方法有、,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

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即)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适用范围:,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

(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

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调查种群密度。

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a.定义:;b.类型:(A)、(B)、(C);c.意义:的大小,通过影响出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a.定义:指;b.意义:通过影响影响种群密度。

5.6.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过程中:若标志物有脱落,估算出的种群数量较实际值,若动物被被捕捉过一次后,不容易再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数量较实际值。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 )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

( )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用标记重捕法。

2023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基础知识背诵

2023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基础知识背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基础知识背诵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P2)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如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P2)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记重捕法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P3)4.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P3)5.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P4)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P4)7.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P4)8.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P5“探究·实践”)9.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P5“探究·实践”)10.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P7)11.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①数学公式,优点是科学、准确;②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12.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用数学公式表示N t=N0×λt。

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N 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word版)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word版)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word版)一、判断题(★) 1.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P4)。

( )(★) 2.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选择性必修2P5)。

( )(★★) 3.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采用标记重捕法(选择性必修2P2)。

( )(★★) 4. 使用样方法调查密度时,对于落入样方边线的样本,一般来说取上边,左边,左上顶点的样本,而不统计下边,右边,和其它三个顶角的样本。

( )(★) 5.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 6.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

( )(★) 7.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8. 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P11)。

( )(★) 9. 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但是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 )(★) 10. 气温、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11. 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 12. J 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常表示为λ,S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

( ) (★★) 13. 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食酵母菌,其种群呈现指数增长。

( ) (★) 14.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 15. 食物、天敌都可以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 )(★) 16. 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生物早读必背--必修二 背诵版(12张PPT)

生物早读必背--必修二 背诵版(12张PPT)
早读必背——必修二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_自__然__选__择_学__说__为核 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1)_种__群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__基_因__频__率___的改变;
(3)在这个过程中,突__变__和__基__因__重__组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4)_自__然__选__择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
早读必背——必修二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1.启动子的作用是__R_N_A_聚__合__酶__识__别__和__结__合_的__位__点__,__驱__动__基__因__转__录____, 它与终止子都位于_基__因__上,是_转__录__开始和结束的信号。 2.遗传密码/密码子位于_m_R_N_A_上,__起__始__密__码__子__和_终__止__密__码__子_分别 是翻译开始和结束的信号。
早读必背——必修二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1.虽然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设计思路 有共同之处,他们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_设_法__将__DN_A_、__蛋__白_质__等__物_质__分__离__提_纯__,__单_独__、__直_接__研__究__它_们__的__作_用_ 。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 _让_噬__菌__体_的__蛋__白_质__外__壳__与_细__菌__分_离__,离心的目的是 _将_上__清__液__和_沉__淀__物_分__开_。
10
早读必背——必修二 第1/2章
1.萨顿的假说:4条(课本P27-28) 2.实验证据——摩尔根的果蝇眼色实验(课本P28-30) (1)材料优点: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 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 主要原因。 (1)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 地丧失和碎片化 。 (2)掠夺式利用包括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 原因。 2.环境污染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 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 遗传多样性 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 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 外来物种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C.潜在价值
D.间接价值
解析:生态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如水土保持
等,A、D 错误;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科学科研
等的价值,该题反映了科研的直接价值,B 正确;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还
不清楚的价值,C 错误。 答案:B
新知探究二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 [在探究中学明]
[答案] D
[例 2] 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 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下列关于
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6)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
2.连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
新知探究一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在探究中学明]
下图中图 1 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 2 中甲、乙、丙是关于 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 2 中地雀 A 与地雀 B 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 C 与地雀 A、 B 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第4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手册】高二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沪科2020版选择性必修2)_1

第4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手册】高二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沪科2020版选择性必修2)_1

第4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每天的生活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如果把这些为了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换算成对应的自然土地还是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生态占用,指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全球来看是生态赤字,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生态承载力总量大于生态足迹总量时,表现为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总量小于生态足迹总量时,表现为生态赤字人口:指一定地理区域内人类的数量“人口爆炸”:科学家把这种人口大幅增加、自然增长率快速上升的现象。

人口增长导致陆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全球性短缺;环境污染。

全球环境问题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也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水、土地、食物、能源都面临短缺问题,同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超过了生物圈自我调节的能力,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正常生活带来危害,也对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措施:人类应正视现实,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与自然环境更友好地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项目危害防治措施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整个海岸线和海岸线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随之飓风、台风等自然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层蓝绿色而有恶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优良耕地退化;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扩大耕地面积,对自然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气候失衡等)除了农业,住宅、交通、休闲设施和工业等也需要大量土地。

这些土地上很难再重现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动植物随之减少,一些特有物种甚至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土壤也容易因侵蚀而退化,甚至荒漠化沙尘暴遮天蔽日,破坏力极强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物多样性锐减(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入侵(都会导致物种灭绝)(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个物种在消失,自然情况的1000倍之多))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和它们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环境共同组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濒危生物个体数量特别少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①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珍稀动物,入江豚、狮子老虎不用该方法,可采用红外相机拍摄等方法)4.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种群密度。

若标记物易脱落计算值偏大5.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8.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N t=N0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9.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深化中提能]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 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 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 的地方,如可实行计划生育。
[解析] 多食植物性食物会降低生态足迹,A 错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 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 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C 错 误;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就会盲目地开 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破坏,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 正确。
解析:碳足迹是扣除海洋对碳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
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C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人口增加需要人们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
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
因此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 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 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 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第4章人与环境高二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4章人与环境高二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01 归纳·章节概览02 速记·考点列阵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考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考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考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考点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3节生态工程考点1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03 攻克·重点疑难疑难点1 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疑难点2 区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疑难点3 外来物种入侵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基础讲解)1.生态足迹的组成2.人口增长过快的环境压力表现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基础讲解) 1.各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或现象及危害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或现象危害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过度使用,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第4章人与环境知识章章清考点1考点2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率的1000倍物种快速减少将使人类失去其直接使用价值,如食物、纤维和生产原料等;丧失其间接价值,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具有的潜在价值也不多水资源短缺①绿地、湿地面积减小,涵水、蓄水功能降低;②淡水资源受到污染;③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淡水约占地球水资源的 2.53%,但是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13,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沙尘暴肆虐环境污染最常见的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是可以逐个计数。

3.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他们的总结密度。

4.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样方法。

5.标记重捕法的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6.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7.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8.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9.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0.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取样方法有两种: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12.描述解释和预测总值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13.J型增长数学模型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物种的竞争。

14.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成S型。

15.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16.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K值就会变小,这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17.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18.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9.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0.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23.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2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5.植物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是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6.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很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7.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8.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9.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0.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32.出生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33.群主演替的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活性的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4.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

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35.影响群落演地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36.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众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7.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8.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

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0.生产者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所利用。

41.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2.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43.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4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质的能量。

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47.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8.能量流动单向的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在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49.逐级递减的原因是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10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所以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50.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

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

他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51.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那么数量金字塔就会呈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型。

5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例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

2、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54.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5.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物质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

56.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57.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58.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59.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0.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61.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

6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63.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第三,收支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64.所谓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6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66.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人们把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

68.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69.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70.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71.在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7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73.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74.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75.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76.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