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钙化病变及影像诊断
血管钙化评估方法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血管钙化评估方法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血管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进而引发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是指由于异常的胆固醇代谢以及其他内环境因素导致的血管内部钙盐沉积现象。
这种沉积物会逐渐增加,并且会堵塞或者变硬动脉壁,从而限制了正常的血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血管钙化评估方法进行详细探讨和总结。
首先介绍什么是血管钙化、其危害和影响以及为何需要对其进行评估。
然后将列举目前常见的三种评估方法:X射线检查法、影像学检查法(包括CT和MRI)、结合临床指标检测法,并分别介绍其原理和操作过程。
最后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了解到血管钙化评估方法的特征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关于血管钙化评估方法的全面介绍和概述。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了解血管钙化的定义、危害和影响,以及评估其程度和进展所采用的常见方法。
同时,我们将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
最后,我们将展望血管钙化评估方法在医学领域未来发展的前景。
以上即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
2. 血管钙化评估方法2.1 什么是血管钙化血管钙化是指在动脉壁内形成钙盐沉积的过程,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壁中的胆固醇和钙盐会逐渐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并且僵硬。
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管钙化,它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2 血管钙化的危害和影响血管钙化可以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
它使得血液无法流过狭窄的动脉,给身体各个器官供氧和营养带来障碍,进而引发多种严重健康问题。
因此,及早评估和监测血管钙化程度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干预非常重要。
肾癌的CT、磁共振诊断
邻近器官受侵及术后评价 与CT相似
肾癌淋巴结转移、对侧肾积水
肾癌淋巴结转移、对侧肾积水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肾 癌 术 后 的 CT 评 价
MR
T1WI 为等低信号 , T2WI 多为等低信号 ; 透明细胞癌T2WI为高信号; MR 强化方式与 CT相似;
治疗及预后
目前,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治疗采用肾癌根治术,但 对于小肾癌也可以采用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
与非乳头状肾细胞癌相比 ,乳头状肾细胞癌就诊时 大部分在早期 ,恶性度低 ,5 年生存率为 82 %~ 90 % ,前者仅为 44 %~54 %。
匀,少数有钙化和出血 增强后多血供者增强明显(>20 Hu),少血供
者10 ~20 Hu 动脉期肿瘤等于或高于肾实质,下降快,实质
期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实质后期及排泄期多为 低密度,分界清晰
小肾癌的CT、MRI表现
CT平扫 大多数小肾癌呈等密度,部分 稍低密度,少数可呈高密度(出 血?),偶见钙化,位于肿瘤中央。
小肾癌缺乏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做其它
检查偶然发现,当肾癌逐渐增大时,常见
临
的临床表现是: 血尿,疼痛和肿块(三联征):间歇性无
床
痛性血尿表明肿瘤已侵犯肾盂、肾盏。肿 瘤侵犯邻近结构或牵张包膜引起疼痛。
表
发热,高血压,血沉快等肾癌的肾外表 现,易与全身其他疾病混淆,发热可能是
现
由于肿瘤坏死、出血、毒性物质吸收引起; 高血压可能是瘤内动-静脉瘘或肿瘤压迫
假包膜与标本对照
影像诊断复习之名词解释
1.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人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2. 平片: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依靠自然对比所获的X线图像,常称之为平片。
3.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月和年)来表示即骨龄。
4.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5.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6.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7. 骨质增生: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这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
8.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9. Colles 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0. 骨“气鼓”:结核侵犯短骨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和骨“气鼓” 之称。
11. Codman 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而且后者还可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或称Codman 三角。
12.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13. 青枝骨折: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常见于儿童。
14.关节肿胀: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致关节肿大。
15.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16.关节退行变:软骨变xing、坏死和溶解,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取代,引起关节间隙狭窄。
磁共振读片细解
横断位弥散加权像DWI
第四十一页,共107页。
横断位弥散加权像DWI判断窍门
• 脾脏最亮、肝脏低信号
• 肝内占位、肿瘤亮信号、腹 水低信号
• 椎管内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低 信号
• 皮下脂肪明显亮信号 • 胃肠道内水分低信号 • 肝脏实质低信号,血管、
胆管系统低信号,胆囊内 胆汁沉积后亮信号 • 下腔静脉、降主动脉内流 空低信号
•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 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 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 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 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 CT。
门静脉期
平 扫
平衡期
第三十七页,共107页。
CT、增强与MRI T1、T2、T2脂肪抑制、 动态增强各期图像的对比
T1
T2
T2脂肪抑制
动态增强动脉期
门静脉期
第三十八页,共107页。
平衡期
DWI
轴位
弥散加权像
看肿瘤、炎症脓肿病 变
敏感性强、
特异性强
在肿瘤组织中,水 分子运动受限,从 而表现为信号增高, 是发现肿瘤性病变 最为敏感的序列。
目标和方法
• 通过熟悉并轻松掌握MRI片的读片方法,对 磁共振各种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增加了解, 在临床工作中正确选择影像检查手段 ,提高 诊疗水平。
• 正确的诊断方向
正确的治疗工作打好
基础
领先的业务水平
先进
的科技创新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的MRI诊断思路
肝淤血 (HC)—影像表现
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肝肿大,下腔静脉肝段及肝静脉明显扩张, 动脉期对比剂返流,门脉期肝脏花斑样强化,延迟期密度均匀
肝淤血 (HC)—影像表现
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肝脏门脉期花斑样强化,右心明显增大
肝淤血 (HC)—影像表现
缩窄性心包炎所致肝淤血,可见下腔静脉肝段、肝静脉扩 张,肝脏花斑样强化,心包增厚,胸腔积液
肠系膜上静脉 -------------
------------ 肠系膜下静脉
门脉--左 右门静脉--小分支--肝窦--小叶中心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淋巴管 ------------
门静脉 分支
-------
--------- 小叶下静脉
------------------ 肝窦 ------- 小叶中央静脉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
Ø病因: u 植物毒素:吡咯双烷类生物碱,如狗舌草、牙买加 灌木茶、中药土三七。 u 化疗药物:奥沙利铂、5-FU、硫唑嘌呤、环磷酰胺 、白消安等(早期可于化疗开始后1-3周出现) u 其它:骨髓移植、肝区放疗、Vit A过量、酒精性肝 病。 Ø 临床症状 肝脾肿大,黄疸,右上腹疼痛,腹水 Ø 病理学表现 u 肝小静脉内膜炎、纤维化及狭窄, u 肝窦明显扩张、淤血、紫癜形成 u 肝细胞旁中央型坏死,再生结节形成及肝纤维化。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MR表现
病变分布区域类型
肝右叶为主型
多点型
弥漫型
化疗所致HSOS
(二)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 BCS)
Ø 各种原因致肝叶/段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开口 以上阻塞性病变,引起的窦后性门脉高压症。
心脏与大血管的影像诊断
渐加快,会导致门控失效;扫描中其心率变
慢,将延长扫描时间,一但患者不能耐受而 体动,、则图像质量下降,甚至使检查失败。 被检查者在扫描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静止不动, 故应注意取得其合作,小儿或不能配合者可
应用镇静剂。
心脏大血管MRI扫描的层面选择
1 .人体轴横、冠和矢状位扫描 MRI 扫描层面 与人体轴线一致,患者平卧,操作简单,便于 同传统 X线平片、体层摄影及 X线 CT等影像技 术对比。实践证明,人体横断面是心脏MRI扫 描最基本的层面方位,有利于判断心腔、大血 管解剖结构及相对位置;但是按人体轴线切层 所获图像斜切心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腔径 线、室壁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也不利于与超声 心动图等影像技术对比,为其不足之处。
成像方法
普通检查 透视 心脏摄片 特殊检查
US
ECT CT MRI 心血管造影
透视
优点是可以从多角度上观察心脏和大血管 的大小、形态、搏动及其与临近器官的关系。 不足之处,影像清晰度较差,不能留下永 久地图像记录。
常规采取立位观察,观察顺序为后前位、左、右 斜位或侧位。如果病情不允许可取坐位、半坐位或卧 位观察。另外,透视可对心内钙化进行定位,分析钙 化随心动周期的运动情况 .吞钡检查可显示食管与心脏 大血管的邻接关系,尤其是与左心房和主动脉的关系, 对确定左心房有无增大或增大程度有重要价值。
短轴断面像无斜切问题,可准确测量心腔
径线和室壁厚度,以及进行心功能测定, 便于与超声心动图对照。
横断位是心脏大血管 MRI 扫描 的基本层面,通常以其为基础、、 根据不同诊断要求,再外加其他方 位的切层扫描。
正常X线表现
(一) 正常解剖 从心脏和肺的前面观察,右心房构成右心 缘,右心房向上与上腔静脉连接,其开口位右 心房后部,房间隔形成右心房的后内壁,在房 间隔的前方,右心房与主动脉根部邻近。右心 室为心脏最前面的部分,与胸骨贴近,肺动脉 瓣和右心室流出道位于主动脉根部之前方和左 侧。室间隔将右心室与左心室分开。心脏的后 上部为左心房,左、右肺静脉与左心房后部连 接。左心室位左心房的前面和略偏左。在正位 上,心脏的左心缘主要由左心室构成。
肺部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肺门,纵隔,胸膜,横隔))
渗 出
渗 出
渗 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渗 出
增 殖
增 殖
增 殖
基本病变
纤维化
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间质性改变, 或为肺实质破坏后的机体修复过程。大 多数为继发性纤维化,可以是组织破坏 缺损引起的组织修复反应。
纤 维 化
纤 维 化
纤 维 化
纤 维 化
基本病变
钙化
肺部病灶内钙盐的沉积达到一定浓度 和体积时,即形成 X 射线上可见的钙化。 明显的钙化在平片上可辨认,但细微的 钙化常遗漏。
– Below the 4th anterior rib
胸 腔 积 液
Free fluid
Middle
– Homogenous opacity extends upward and obscure the diaphragm and lung base
– The upper edge is concave and higher laterally
– Extend into the pleural fissure
– Below the 2nd anterior rib
Free fluid
Massive
CT 是显示钙化的最优扫描技术。
钙 化
钙 化
基本病变
空洞和空腔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 管排出后形成;洞壁可以是坏死组织、肉芽组 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所构成。多见于肺结 核、肺脓肿、肺癌、肺真菌病等。
空腔与空洞不同,是肺内生理腔隙的 病理性 扩大。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 构成空腔的壁薄而均匀,周围无实变,无气液 面;伴感染时可有液面,周围可有小片影。
心脏大学管影像诊断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左心室
(心前间隙、心后间隙、下腔静脉影)
AA PA
RV
LA LV
左侧位
AA PA
RV
LA LV
左侧位
3. 右前斜位
心影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
肺动脉、右心室前壁和左心室下端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端为右心房
X线表现: a.后前位:心影右下缘向右膨凸,心腰丰满或膨隆,
相反搏动点下移,心尖圆隆上翘 b.左侧位:心前间隙缩小,心影前缘与胸骨接触面
增加 c.右前斜位,心前缘下段膨隆 d.左前斜位,心室膈段增长,心影前缘前凸
右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
心影主要向前、向左、向后增大,心呈二尖瓣型,心腰膨隆, 心尖圆隆上翘,心前间隙变窄,食管吞钡左房段明显受压后移
右心室造影 左心室造影 主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主动脉造影电影
播放
退出
左心室造影
左心室造影
右心室造影
主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左冠造影
右冠造影
第二节 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一、心脏位置异常 1.心脏移位 2.心脏异位
X线表现:
a.后前位:心尖向下、向左延伸,相反搏动 点上移,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
b.左侧位:心影后下缘向后膨凸,心后间隙 变窄甚至消失。
c.左前斜位:心影后下缘向后下膨隆,左心 室段与脊柱重叠。
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增大
心尖向下、向左延伸,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
左扩展,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食管吞钡食管左 室段受压后移
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X 线、 CT 和 MRI 检查中,绝大多数诊断都是以图像改变为依据的,因此熟悉图像的正常表现,发现和辨认异常表现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前提条件。
当发现异常后,还要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异常表现所反映的病理变化。
最后,综合各种异常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才有可能提出比较客观、正确的诊断。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是:熟悉正常、辨认异常、分析归纳、综合诊断。
1. 熟悉正常影像表现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正常影像表现非常重要,这是辨认异常表现的先决条件。
人体各个系统和部位常常存在一些解剖上的变异;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器官和结构之间亦可存在差异;此外,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图像上还可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伪影。
如果对这些情况不熟悉、不认识或认识不足,就有可能将图像上的正常表现误认为异常表现,从而导致错误的诊断。
例如,头颅Ⅹ线平片检查时,位于额骨中间的永存额缝为正常解剖变异,若对其不熟悉,就有可能将其误认为骨折线;胸部Ⅹ线后前位检查时,女性乳房在两下肺野形成对称性密度增高影,而在肌肉发达的男性,胸大肌可于两肺中野外带形成扇形均匀致密影,1 / 8右侧常较明显,如果对这些表现认识不足,就有可能误认为相应部位肺的渗出性病变;在青少年,椎体的环状骨骺及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顶端的骨骺尚未愈合,容易误认为骨折;腹部 CT 增强检查时,于动脉期,下腔静脉由于含对比剂血液与不含对比剂血液尚未均匀混合,致其内有低密度灶,而类似下腔静脉内血栓或瘤栓表现,若认识不足也极易发生误诊;在腹部 MRI 检查时,腹主动脉产生的搏动性伪影可在肝左叶外侧段内形成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初学者极易将其误为病灶。
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主要应用场景
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主要应用场景2020年是极其特殊、不平凡的一年。
新冠疫情突然、迅速地在全国爆发。
面对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将抗击新冠作为首要己任,再次显示了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腔內影像与功能学研究在我国及全世界心血管介人领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突破和发展,在优化介人、识别高危斑块、技术革新等方面仍取得重要成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学者在腔内影像与功能学领域发出了更多的声音。
一、优化PCI的新证据:来自IVUS/OCT/FFR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均已证实,腔内影像及功能学指导可以优化PCI的即刻及远期预后。
2018年ESC血运重建指南对IVUS和OCT用于指导和优化PCI的推荐等级为lla类。
2020年EuroPCR公布的LIGHTL AB研究第一阶段结果,在该研究中,OCT指导组均遵循MLDMAX的标准治疗路径。
即术前对班块性质(Morphology)进行充分评估,并根据OCT结果选择适当的支架和球囊长度(Length)以及直径(Diameter),术后运用OCT评估支架效果,包括有无边缘夹层(Medialdissection)以及支架的贴壁( Apposition)和膨胀(Xpansion)情况等。
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造影指导对比QCT指导下的MLD-MAX标准路径改变了88%的PCI治疗策略,术前充分的OCT指导可以减少术后的额外优化操作。
遵循MLD-MAX 标准治疗路径患者可实现平均80%的最小支架膨胀率。
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OCT指导PCI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
当然还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如AIR-CTO、IVUS-XPLHOMEDESIVUS 等)均已证实,IVUS指导的PCI预后优于单纯造影指导组。
其中,张俊杰教授等人开展的ULTIMATE研究是- -项对比IVUS与单独造影指导冠心病患者植人药物洗脱支架预后的allcomer研究,其一年随访结果显示IVUS指导组的靶血管失败率(包括心源性外亡、靶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低于单纯造影指导组。
肺部血管解剖、影像图文详解
要点一
肺部肿瘤
要点二
肺结核
肺部肿瘤可能导致血管受压或侵犯。影像上可能表现为血管 移位、变形或截断。此外,肿瘤还导致肺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像上可能表现为肺门 淋巴结肿大、钙化以及肺动脉狭窄等改变。同时,结核病灶 周围的血管也可能受到侵犯和破坏。
05
图文详解:典型病例分享与讨 论
肺静脉
在X线胸片上,肺静脉影像不清晰;在CT上,肺静脉与肺动脉伴行,但管径相对较小,显影较淡。增强扫 描时,可见肺静脉内造影剂充盈,与肺动脉同时显影。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差异表现
新生儿和婴幼儿
肺动脉相对较大,肺静脉相对较小,肺门 血管影增粗。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和肺 静脉管径逐渐接近成人比例。
VS
性别差异
血管与支气管比例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直径略大于同级支 气管直径,血管与支气管比例失调可见 于多种肺部疾病。
肺部血管解剖变异及临床意义
解剖变异
包括肺动脉吊带、肺隔离症等,这些变异可能导致 肺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肺部疾病风险。
临床意义
了解肺部血管解剖变异对肺部手术、介入治疗和影 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 疗效果。
3
肺部血管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对肺部 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长期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表现及MRI检查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明确。
鉴别诊断
需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相鉴别。
病例四:原发性肺癌患者多模态影像诊断
影像表现
X线胸片可见肺部肿块影,边缘毛刺状;CT可进一步显示肿块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MRI对软组织分 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多模态影像检查可相互补充,提高诊断准确性。
布加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年4月第17卷第4期JInterventRadiol2008,VbLl7,No.4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结节强化明显,门静脉期仍为较高密度,与肝癌容易鉴别嗍。
增强后肝静脉不显示是一个重要征象,以肝右静脉多见;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之间的连续性中断,以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多见。
有时可以直接显示肝静脉内的栓塞呈低密度影,管腔周围有强化边。
当肝静脉内充填有低密度的栓塞时,常伴有肝脏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图1),主要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
在CTAP检查时当下腔静脉梗阻而肝静脉通畅时肝实质呈均匀性表现,而肝静脉梗阻下腔静脉通畅时则呈不均匀的表现。
尾叶增大可压迫下腔静脉造成狭窄,下腔静脉呈裂隙样。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时表现为下腔静脉肝后段变细,可显示下腔静脉内小斑点状钙化,在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端以下的下腔静脉断面由于腔内压增高往往呈圆形,并且管径增粗。
下腔静脉内有血栓时则见管腔内低密度的充盈缺损,增强扫描时更为明显,但是需要与假性的充盈缺损区别【lOl,后者主要是由于下腔静脉内含有对比剂的血液混合不均匀所致,选择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或在采用多期相的扫描可以避免误诊。
肝内外的侧支血管有时是诊断BCS的唯一线索【5J一,肝内侧支血管可以两种形式,通过包膜下血管与体循环相交通;阻塞的肝静脉与未阻塞的肝静脉之间交通。
侧支血管表现为“逗号”样或迂曲粗大的直管影,或“蜘蛛网”状,走行无规律Ill】。
肝外侧支血管出现率达95%,CT常可显示的肝外侧支循环有:①左肾静脉_半奇静脉通路;②腰升静脉一奇静脉通路;③腹壁浅静脉通路;④膈下静脉-÷心膈周围侧支血管;⑤副肝静脉。
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扩张常见,常被误认为主动脉旁肿块或肿大的淋巴结。
腹壁静脉曲张在增强扫描时明显,在CT图像上腹壁下静脉分布于腹壁内侧,腹壁浅静脉分布于腹-CT增强扫描显示肝左叶增大.密度均匀,而肝脏周边部密度不均匀,见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影壁后外侧。
【干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大PK:IVUSvsOCT
【干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大PK:IVUSvsOCT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判定狭窄程度和介入适应证的'金标准'。
然而,由于斑块常为偏心性或不规则性,CAG仅显示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故在某些常规投照角度下易遗漏或低估病变。
同时,如果斑块是正性重构,即使斑块负荷较重,但血管会发生代偿性扩张,CAG不仅对病变严重程度低估,且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极其有限。
血管内影像学技术的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作为研究冠状动脉的第三只眼睛,可形象比喻为钻入冠状动脉内侦查,可以对冠状动脉管腔细微结构进行精确评价。
同时,不仅可评价管腔狭窄程度,且可对斑块负荷程度、易损性等其他精细化结构进行评价,对探究冠心病发病机制,优化指导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IVUS和OCT基本概念IVUS与OCT尽管都属于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查,但二者对组织穿透能力和分辨率不同,对病变的评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相不能取代。
需强调无论是IVUS或OCT,均只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物理学及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价,对病变程度是否会导致心肌缺血等病理生理功能改变几乎无法评价,需通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来评价。
1IVUS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同时,是识别冠脉易损斑块的经典有创检查,可从脂质负荷、血栓形成、斑块负荷、血管正性重构及点状钙化等方面进行评价,可识别CAG低估的病变。
2OCT可通过测量近红外线反向散射光波的延迟时间和光波强度获得实时断层影像,具有分辨率高的优势,可识别斑块大体形态特征、斑块类型、脂质核大小、新生血管、巨噬细胞浸润和血栓程度。
因此,是临床识别易损斑块的理想方法,尤其可识别薄纤维帽斑块,对临床给予降脂强化治疗、预防斑块进展及MACE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一文总结!
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一文总结!1.引言1.1 概述下腔静脉是人体中最大的静脉之一,负责将血液从下半身输送至右心房。
下腔静脉变异度是指其在不同呼吸阶段下的形态和径向尺寸的变化程度。
传统上,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评估主要依赖于放射性核素扫描或磁共振成像。
然而,随着超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声评估下腔静脉变异度已成为非侵入性、实时性较强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旨在总结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方法及其优势,并展望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在本章的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下腔静脉及其变异度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随后,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以指导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
通过对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其在不同呼吸阶段下的形态变化情况,揭示人体对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的适应性。
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传统的放射性核素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技术,超声评估具有非侵入性、无辐射、实时性强的优势,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临床决策。
文章的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方法。
我们将系统地介绍超声仪器的选择和参数设置,详细描述超声图像采集的步骤及其解析方法,以及下腔静脉变异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同时,我们将探讨可能影响超声评估结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的优势,并展望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我们将强调超声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方法及其优势,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超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医疗诊断和治疗水平,造福人类健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呈现:1. 引言:介绍背景和问题陈述,说明为何需要进行下腔静脉变异度的超声评估研究。
常见的X线胸片
常见的异常胸片征象导语:X线胸片作为一种经济简便的常规检查,可以较好地显示出胸廓、肺组织与肺血管、心脏、胸部血管等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虽然其精确性不如新兴的断层成像手段,但因其简、便、廉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仍然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参考作用。
临床上对某些疾病,例如主动脉夹层,考虑到此病可能比诊断出此病更为重要,而胸片往往是患者入院后第一手影像学资料,如果可以从胸片的异常征象中发现心血管病的蛛丝马迹,进而诊断出相关疾病,特别是主动脉夹层这种需紧急处理的疾病,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以最常见的后前位胸部平片作引,扒一扒那些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异常胸片征象。
(一)正常胸片中的心脏与大血管1-1图 1-1 正常胸部 X 线平片(后前位)正常胸部解剖结构及后前位胸片如上图所示。
胸片可见:1. 右心缘:上段为上腔静脉,下段为右心房右缘;2. 左心缘:上段为主动脉结(即主动脉弓投影);中段为肺动脉段,由肺动脉主干构成;下段为左心室缘;3.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经右侧膈肌顶端测量的胸廓内壁横径,可衡量心脏在胸腔内相对大小,如图,即 (a1+a2)/b ,正常值为 0.44±0.03,且不超过 0.5。
心胸比率在 0.51-0.55 时,为轻度增大;0.56-0.60 为中度增大;大于 0.6 则为重度增大。
(二)异常胸片中的心脏与大血管1. 普大型心:又称为球形心,见于全心衰、心肌炎、心包积液,胸片特点为:各房室均增大。
多由左右心室、心房同时扩大或者心包内渗出、心影呈烧瓶样扩张所致。
2-1图 2-1 普大型心,左右心房、心室均扩大,肺动脉段平直2.梨形心:也称二尖瓣型心,见于二尖瓣瓣膜病变、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等。
胸片特点为: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突出,房室增大。
多由二尖瓣病变导致左房、右室及肺循环负荷增大所致。
2-22-3图 2-2 普大型心,该例为心包积液,心胸比率约 0.642.图 2-3 梨形心,左房、右室扩大,肺动脉段突出(箭头示),肺纹理增粗。
《下腔静脉》课件
02
下腔静脉的功能
运输血液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主要负责运输血液。它收集来 自下半身和腹部器官的血液,将其输送到心脏。
下腔静脉通过与心脏的连接,确保血液能够顺利流回心脏, 为全身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显示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具有无 创、无痛、无辐射等优点。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下腔静 脉的管径、管壁、血流速度等指标,对于判断下腔静脉病 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实 时动态地观察下腔静脉的血流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和治 疗效果。
CT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搭桥术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的 方法,切开腹部或腰部,将自体血管或人造 血管与病变部位进行吻合,以重建下腔静脉 的血液流通通道。血管搭桥术对于治疗下腔 静脉阻塞、狭窄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可
靠性。
05
下腔静脉的影像学检查
X线血管造影检查
总结词
X线血管造影检查是下腔静脉成像的传统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结构,但存在一定创 伤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下腔静脉的属支
下腔静脉的属支包括左右髂总静脉、 肾静脉、肾上腺静脉等,这些属支将 来自下半身和腹部的血液汇入下腔静 脉。
下腔静脉在肝脏后方向左上方弯曲, 形成肝后段,接受来自左右肾上腺静 脉和左睾丸静脉的血液。
下腔静脉的毗邻关系
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侧,前方为肝脏、胆囊和胰腺等器官,后方为脊柱和肾 上腺等器官。
总结词
CT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 法,能够清晰显示下腔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
肝脏病变影像诊断[荟萃知识]
专业知识
6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
提出增强 CT扫描的 意义
CT平扫,遗漏病变
专业知识
7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
提出增强 CT扫描的 意义
增强扫描,病变一目了然
专业知识
8
提出增强CT扫描的意义
CT平扫,即使发现病变,但定性诊断困难
增强扫描后,定性诊断无可争议
(3)检查前 l h 口服 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 液或水 500~800ml,临上机前再服 300ml。
(4) 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专业知识
5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腹部影像规范
“规范CT检查”的主要内容及普及方法:
1. 具备单螺旋CT的医院必须开展增强CT扫描检查 2. 增加增强扫描的比例 3. 腹部为必须增强的部位、肝肿块为必须增强的疾
多参数成像,可获得T1WI、T2WI和PdWI便于比较对照;
多方位成像,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断层像;
流动效应,不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及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及动 静脉发育异常成像,即血流成像;
顺磁性物质如钆作对比剂对比增强检查,效果好,副反应少。
专业知识
26
【肝脏病变】 1.肝脏良、恶性肿瘤:肝癌、转移瘤、海绵
状血管瘤。 2.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包
虫病。 3.肝脏炎性占位病变:肝脓肿、肝结核。 4.肝外伤。 5.肝炎、肝硬化。 6.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专业知识
27
肝硬化、肝癌
专业知识
28
结节型肝癌三期
平 扫→ 动脉期→
门脉期→
专业知识
29
巨块型肝癌
专业知识
钙化病变
支架往往不能直接通过病变;支架直接植入常会 导致支架不能充分扩张
球囊扩张
选择比血管直径小0.5mm以上的半顺应性、耐高压 球囊,扩张压在8atm以上,逐渐增加压力,直至 球囊切迹消失
钙化病变的操作要点(II)
支架释放
为保证支架与钙化斑块的良好贴壁,常需 要高压力释放支架。建议选择略小于血管直 径的支架,先以(8~10atm)释放支架,再 用短球囊于支架内采用14atm以上充分扩张支 架。
切割球囊主要通过压缩斑块、出现夹层达到与普通 球囊扩张达到同等程度的管腔扩大。IVUS显示,切 割球囊可以消除狭窄、明显扩大管腔横截面积,而 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A)、斑块+中膜横截面积 (P+M)与普通球囊相比无变化。小样本研究显示, 明显钙化病变的切割球囊治疗安全有效
钙化病变的操作要点(I)
钙化病变的支架术治疗
严重的钙化增加了支架不能完全扩开的危险性和再 狭窄率。当严重钙化斑块被旋磨预先治疗后,支架后的 最小管腔直径可能小于没有钙化的病变。
如果一个病变没有被完全扩开,放置支架是禁忌的。 不完全支架的释放增加支架血栓及再狭窄发生的危险。
严重钙化病变的处理原则
严重钙 化病变
旋磨
球囊 切割球囊 双导丝球囊
钙化病变单纯PTCA的局限性
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
即刻效果
冠脉钙化与手术成功率的关系看法不一。管腔扩 大不理想的机制包括病变不能扩展和发生弹性回缩
再狭窄
多数研究没有显示钙化病变和PTCA后再狭窄之间的 关系
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
冠脉夹层
IVUS显示钙化病变对PTCA术后的夹层形成有直接作 用。钙化的病变中,冠脉夹层的发生率高,程度重。 冠脉夹层发生的部位在钙化与非钙化斑块的移行处, 与球囊扩张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均匀的剪切力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腔静脉钙化病变及影像诊断王茹;徐慧婷;王姗;李清;代岳;韩翠平;徐凯【摘要】下腔静脉钙化是在受损血管壁或腔内病变的基础上沉积形成的矿化物质,发病率低,临床上仅以个案报道出现.然而下腔静脉钙化的存在往往提示了该处的血管及相关脏器的器质性病变.本文将就下腔静脉钙化病变及影像学表现进行文献复习及综述,旨在合理选用影像学方法提高下腔静脉钙化的检出,明确疾病诊断.%Calcified inferior vena cava is 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mineralized material that based on the damaged blood vessels or cavity.Only reported by clinical case because of the low incidence.However,the existence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calcification often suggests pathological change of the blood vessels and related organ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alcified lesions and imaging finding of inferior vena cava,so as to improv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by selected suitable imaging methods.【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7(023)002【总页数】4页(P197-200)【关键词】下腔静脉;血管钙化;影像学【作者】王茹;徐慧婷;王姗;李清;代岳;韩翠平;徐凯【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钙化由Morgagni在1769年进行尸体解剖后首次描述。
成人IVC钙化极其少见,仅在少数个案中被报道。
IVC钙化的存在提示该处的血管狭窄及闭塞病变[1],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高IVC钙化的早期检出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IVC是下肢及腹部脏器主要的静脉回流导管,成熟的IVC由4段构成:肝段、肾上段、肾段及肾下段。
IVC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2-3],涉及到多种血管之间的吻合及原始胚胎静脉的退化,包括卵黄静脉、成对的后主静脉、上主静脉及下主静脉。
后主静脉在胚胎6周时最早形成,并作为主要引流系统收集尾端至心脏的血液。
腹腔脏器的血液则是通过卵黄静脉回收,后期卵黄静脉主要构成IVC的肝段。
在胚胎第7周时,下主静脉开始占主导地位,位于腹内侧并平行于后主静脉,最终构成IVC肾上段。
上主静脉胚胎6周时开始出现,8周时起主导作用,位于下主静脉背内侧、下主静脉外侧,向上延伸穿过横隔构成奇静脉与半奇静脉。
左侧下主静脉退化,右侧上主静脉永存支构成肾下段,上、下主静脉吻合支构成肾段。
发育成熟的 IVC作为全身最大的静脉干,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前方汇合而成,在腹后壁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
髂总静脉由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在骶髂关节前方汇合而成。
髂内、外静脉分别汇集会阴和下肢的静脉血,而腹部的静脉血经IVC的腹部属支(分为脏支和壁支)汇入IVC主干。
此外,IVC系还通过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和Retzius 静脉与肝门静脉系相吻合[4]。
心血管系统的矿物质钙化沉积,即血管钙化,近来研究发现血管钙化本质上是一个类似于“硬组织”(骨、软骨及牙齿)的一个主动、可调节过程[5]。
血管钙化的形成机制复杂,受到血管平滑肌向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转型、钙化促进因子(如无机磷酸盐、基质小泡等[6])与抑制因子(如焦磷酸盐[7]、胎球蛋白-A)的平衡及细胞外矿化环境的稳定等多种因素影响。
研究发现,细胞表面的TOLL样识别受体的活化,可通过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 ,NF-κB)通路引起促炎因子的释放[8],共同参与血管钙化的形成。
Lin 等[9]对降脂类药物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辛伐他丁是通过对炎性介导因子的抑制,而非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来控制血管钙化,其从侧面说明了炎性反应对钙化的影响。
骨质疏松与血管钙化病变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在Ness等[10]的回顾性研究中,内膜型钙化的内皮受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展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他们调查了1000名绝经后妇女,发现在骨质疏松妇女中,60%的女性患者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与无骨质疏松的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Sumino等[11]通过把骨质疏松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发现前者的动脉硬化程度更高,说明了中膜型钙化存在的高度可能性。
此外,在血管基质成分中存在着类似骨骼内的一些基质蛋白,如:I型胶原、蛋白多糖等,这些基质蛋白在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调节水平发生变化,亦可增加血管的钙化程度[12]。
新生血管是血管钙化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
血管钙化与新生血管形成间存在多因子学说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成骨细胞的转移与分化是主要的作用机制,另外,新生血管还被认为在少数血管钙化病变中起到传输干细胞及其它促成因子的作用[13-14],被送到病变血管处的间充质干细胞最终分化为成骨细胞,参与钙化的形成。
静脉与动脉管壁结构相似,也可通过类似作用机制形成钙化病变,当全身病变引起代谢调节紊乱时,受损静脉受到钙化促进因子的刺激,极易引起内膜或中膜结构损伤,形成局限或弥漫性钙化斑。
IVC血管壁、腔内血栓或肿瘤、炎症刺激或新生血管形成时,均可通过上述炎性介导因子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导致血管重塑与钙化。
从钙化研究机制看,在病变累及IVC处,受到全身状态(骨质疏松、肾衰竭及糖尿病等)及局部因素(炎性反应、血管生成及钙磷代谢等)的作用,都不可避免的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钙化的发生。
1. 下腔静脉变异双IVC发生率约占0.2%~0.3%,Masood等[15]曾报道的1例双IVC患者中,右侧IVC植入滤网后,左侧钙化IVC的存在导致了肺栓塞反复发生。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静脉、后主静脉、上主静脉及下主静脉胚胎发育出现异常都有导致IVC畸形的发生。
原始胚胎静脉异常吻合、退化存在时,表现为静脉支数及走行、汇合的异常,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
变异类型主要包括下腔静脉缺如、双IVC 支数变异,左位IVC、环主动脉左肾静脉、腔静脉后输尿管、主动脉后左肾静脉等走行变异;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异常导致的IVC 起源异常。
下腔静脉缺失认为是胚胎静脉发育不良或围产期时静脉栓塞、萎缩所致,在影像检查时除难以显示IVC外,还可看到椎旁侧枝形成的静脉团块影。
左位IVC的发生率占0.2%~0.5%,熟悉左位IVC走行可降低在心血管手术中进入中心静脉的难度。
下腔静脉蹼多是由先天性的血管畸形所致,可呈完全膜型或膜性带孔型。
临床上,Dayal等[16]报道的一例下腔静脉蹼除引起侧枝循坏形成外,还引起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导致了先天性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发生。
2. 下腔静脉栓塞病变根据静脉引流特点及血栓形成病因学,患者出现脑卒中、毒血症、胸腹盆腔下肢或骨科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充血性心脏衰竭、行动不便及外伤等情况时,很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后沿着静脉系统回流,成为IVC主要的来源栓子,引起IVC或肺动脉的栓塞,长期可致血栓钙化的发生。
除了血栓,引起IVC栓塞的另一常见病因,是邻近脏器的癌性病灶(肝癌、肾癌等)直接侵犯或通过相应脏支静脉引流延伸入IVC形成癌栓,钙化亦可通过此途径播散至IVC[17]。
3. 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和(或)IVC自肝静脉流出道至右心房连接处阻塞导致的门静脉和(或)IVC高压临床症候群称为布-加综合征,按部位可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及混合型。
在西方,肝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病因,而在亚洲地区,IVC阻塞是BCS的主要病因[18]。
IVC阻塞型BCS,也称膜性IVC阻塞,通常与慢性疾病相关,临床上常采取介入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干预。
祖茂衡[19]曾报道的IVC阻塞型BCS其膜性形态(包括水平形、弧形、斜形、膜性带孔型)对介入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效果都有不同的影响,当其合并簇状或坚硬钙化时常常增加介入手术风险,易致球囊破裂。
魏宁等[20]对BCS下腔静脉阻塞端合并钙化致球囊破裂的病例做了分析和总结,发现IVC远心端呈倒“V”形钙化灶的存在,易在球囊扩张中导致球囊多次破裂。
4. 下腔静脉肿瘤病变IVC肿瘤中最常见的是IVC平滑肌瘤病和平滑肌肉瘤。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特殊的平滑肌瘤,其源于子宫的平滑肌瘤,侵犯宫旁的子宫壁静脉和宫旁静脉后,经髂静脉及盆腔静脉向上延伸至IVC,乃至右心房与肺动脉。
IVC平滑肌肉瘤是较为罕见的原发性IVC壁来源肿瘤,可生长在IVC上、中、下不同部位,按生长方式可分为静脉内、静脉外及壁内生长三种类型,由于静脉壁较薄弱,通常以静脉外生长伴周围组织侵犯较多见。
Anselmi等[21]报道的IVC内平滑肌瘤多合并钙化,而平滑肌肉瘤却很少见,因此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鉴别良恶性。
钙化为矿物质沉积病变,故经X线穿透后衰减值较高,IVC钙化对其较为敏感,表现为点、片状高密度影。
X线腹部平片空间分辨率高,少数布-加综合征患者通过腹部X线显示IVC走行区椭圆形或子弹头样钙化灶,但受密度分辨率限制,仅可粗略估计钙化位置。
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干扰。
Kobayashi等[22]早在1988年报道的两例布-加综合征病人中,CT平扫时除显示尾状叶增大、IVC阻塞、侧支循环扩张外,还显示IVC肝上段片状高密度钙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和预后。
IVC膜处钙化与IVC内血栓常难以鉴别,常规腹部增强CT在注入对比剂60~70s时,即可显示肾及肾上段IVC强化,延迟扫描时间至70~90s时,可显示整个IVC的均匀强化,发生IVC腔内栓塞时可显示为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样改变。
另外CT扫描得到的横断面图像还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重组,获得多平面(如冠状位、矢状位)的断层图像,精确定位钙化位置并明确相关血栓或肿瘤病变,为临床介入手术的实施提供有力依据。
肺栓塞作为下腔静脉栓塞钙化公认的一种后遗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Chetwood 等[17]报道的1例反复肺栓塞病人,首次通过CT多平面重建显示了IVC钙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