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的六大注意点

合集下载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

1、辨明褒贬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了些刚性。

“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个贬义词。

——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2、识别两可(可褒可贬)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但用在此处却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应当是“想入非非的”。

3、用准对象石刻作品上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轮”是“高大”的意思,“奂”是“众多”的意思,适用的对象应是高大的建筑物而非人物形象。

此外,还应注意只能用于男女尤其是夫妻间的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比翼双飞、破镜重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4、搭配合理我们来到兰亭,漫步在山阳关上,风景络绎不绝,使我们应接不暇。

“络绎不绝”习惯上与车辆人马搭配,一般不能与风景这类静物搭配的5、吃透词义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句中错解其义,造成错误。

6、避免混用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置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来金钱。

“鱼龙混杂”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句中的意思是“拿假的充当真的”,应改为“鱼目混珠”。

近义成语,注意他们的差异。

7、消除重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责无旁贷”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之义,与“责任”重复。

8、区别轻重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

“少数党员”虽觉悟不高,但还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用词过重了9、摆正谦敬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在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法研究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其背后往往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使用率比较高。

但是,笔者发现一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无法正确地使用成语。

对此,笔者就谈谈在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多加注意。

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思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且大多都含有一定的典故。

因此,在使用成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理解它们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

错句展示:王某某最擅长作诗,时常在午后兴词构讼。

解析:“兴词”即撰写并呈递状词;“构讼”,即打官司。

“兴词构讼”的意思是撰写并呈递状词,打官司。

正确用法:那麒麟村的居民,最好兴词构讼。

(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二、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

因此,在使用成语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其使用的对象和范围,不能张冠李戴。

错句展示:他非常喜欢画画,有空的时候就在纸上信笔涂鸦。

现在,他画的小动物已经栩栩如生了。

解析:“信”即随意;“涂鸦”,形容字写得不好。

“信笔涂鸦”用于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不能用来形容画画。

正确用法:他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了自己与小伙伴们旅行的经历,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只能算信笔涂鸦。

三、自相矛盾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成语的意思与句子某个部分的语意不一致,就会出现语意前后矛盾的问题。

此时,我们需将其替换成合适的成语。

错句展示:李红本来就对学校的情况不熟悉,张志强却硬要让她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解析:“差”即略微;“人意”,即人的意愿。

“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致,应将其改为“强人所难”。

正确用法:而她自己对于这第三次工作也找出了差强人意的两点:第一是该会职员的生活费一律平等,第二是该会有事在办,并不是点缀品。

(出自茅盾的《蚀·幻灭》)四、不合逻辑有些成语看似符合句意,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因此,我们要根据句子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错句展示:她的发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闪烁其辞,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高考语文使用成语的六点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使用成语的六点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使用成语的六点注意事项成语是历年高考都要考查的一项,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弄清成语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要弄清成语的来源,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文不加点”如果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就错了,它的意思是文章写成不用涂改,形容写文章写得很快;“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得;“万人空巷”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屡试不爽、七月流火、明日黄花、三人成虎等。

二、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注意其感情色彩,以便正确运用。

如“明目张胆”,古代形容不畏权势,敢作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现代,指人公开干坏事,成了贬义词;又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是存心已久,费尽心思,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还有如“趋之若骛”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用来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明哲保身、好为人师等。

三、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在成语中有一些成语有运用的对象,如“炙手可热”只能用于权势,“美仑美奂”只形容建筑,“罄竹难书”只形容罪恶,“不瘟不火”只形容戏剧表演,“匪夷所思”只形容言谈举止,运用时要十分注意,否则就会出错,如“这副画炙手可热。

”又如“他把这理论批驳得遍体鳞伤。

”“遍体鳞伤”只能用于人,这里应用“体无完肤”。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巧夺天工”、“青梅竹马”等。

四、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如“我们学校有许多莘莘学子。

”“莘莘”含有众多的意思,与“许多”重复;如“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难言之隐”中“隐”就是苦衷的意思,“苦衷”与“隐”重复;如“玩具店里挂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玩具,像轮船、飞机、坦克等。

”“形形色色”指各种各样种类很多,与句子“各种”重复;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可以闪光。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注意成语的语义和范围:成语的语义往往比较精炼,一个成语可能只包含一个特定的概念或形象。

在理解成语时,要特别注意其原始意义和比喻意义,以及其适用的范围。

注意成语的来源和背景: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或者民间传说,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的语法结构往往比较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例如,“半途而废”不能改作“半途而返”,“喜出望外”不能改作“喜出望外”。

注意成语的修辞手法:很多成语使用了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的情感色彩:成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褒义、贬义、中性等。

理解其情感色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地使用。

注意成语的搭配对象: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搭配对象,理解其搭配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地使用。

以上就是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使用应该注意的十个方面

成语使用应该注意的十个方面

9.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如: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孚众望"混淆了。
5.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词,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4.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时,(因为书多)把牛累得出汗;存放书籍时,(因为书多)装满了屋子。这里明显是因为不知道使用对象,而把用于书的成语扩大到人身上。
8.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美轮美奂"出自《礼记 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6.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1. 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其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以避免语义上的错误。

2. 注意成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是指将成语与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搭配的词语是否合适,以确保语句的流畅和准确性。

3.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典故、文化故事或历史事件等。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 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一些成语使用时有时态和语境上的限制。

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态,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5. 多读多练多积累成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多读多练来提高。

可以多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诗词,通过实际运用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6. 使用成语要恰到好处成语的使用要适度,不要过度和滥用。

在写作和口语中的使用应尽量恰到好处,以免显得啰嗦或造成语言呆板。

7. 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是汉语语言美的体现。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音律和节奏感,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8. 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成语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应结合实际情况来使用。

在写作或口语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语言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总结:通过合理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注意成语的搭配、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多读多练多积累、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等使用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汉语成语,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1、辨明褒贬2、识别两可3、用准对象4、搭配合理5、吃透词义6、避免混用7、消除重复8、区别轻重9、摆正谦敬10、合乎情理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月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第二类对象误用⑴"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⑶"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⑷"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⑸"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⑼"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⑽"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04
成语的语义变化: 注意成语在现代 汉语中的语义变 化和引申用法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 来比喻另一事物,使
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将事物人格化, 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排比:将三个或三个 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 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使表达更加有力
夸张:对事物的特征 进行夸大,使表达更
加生动有趣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 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成语的运用禁忌
避免使用生僻的成语,以免造成理解困难 避免使用陈词滥调的成语,以免显得老套 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成语,以免造成误解 避免使用过于夸张的成语,以免显得不真实
谢谢
汇报人
成语运用注意 事项
演讲人
目录
01. 成语的起源和特点 02. 成语的运用技巧 03. 成语的误用和纠正
成语的起源和特 点
1
成语的起源
成语起源于古代汉语, 最早见于《左传》、 《论语》等典籍
成语具有简洁、形象、 生动、深刻的特点
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事 件、人物、典故、寓 言等有关
成语的运用可以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搭配不当:成
5 语与上下文搭 配不当,导致 使用错误
语境不符:成
6 语与上下文语 境不符,导致 使用错误
成语的纠正方法
01
理解成语的含义 和用法,避免望
文生义
02
区分成语的褒贬 色彩,避免用错
场合
03
注意成语的语法 结构和搭 析成语的语境和 语义,避免语义
重复或矛盾
成语的特点
简洁明了:成语通常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 的含义
形象生动:成语通常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便于理解和记忆
寓意深刻:成语通常具有深刻的寓意,可以 表达深刻的思想

使用成语时最容易出错的“8个注意”!

使用成语时最容易出错的“8个注意”!

使用成语时最容易出错的“8个注意”!1.注意适用对象,防范“张冠李戴”(针对“短板一”)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指向性有意弄错。

如“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句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句中用来说占领销售市场不当。

2.注意句子语境,防范“不合语境”(针对“短板二”)成语的使用还要注意到与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

如果成语与其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使用就不恰当。

如“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句中“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而前面说的是两个公司,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3.注意关键字词,防范“望文生义”(针对“短板三”)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一到晚上,修整一新的人民南路灯火阑珊,车水马龙,人们兴致勃勃地徜徉在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大街上,尽情地享受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句子中的“灯火阑珊”指灯火稀少、将尽。

此处望文生义,把成语的意思理解反了。

4.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

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中性色彩的成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否则就容易犯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句中“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简述成语熟语运用的“六忌”

简述成语熟语运用的“六忌”

简述成语熟语运用的“六忌”“正确使用熟语”是自2004年以来高考考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多年来,高考对于熟语的考查多为成语辨析,并且每年都有一题,分值为3分,以选择的形式出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此类试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1忌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每个成语都有其词典意义,就是在词典中表述的成语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若对词典意义弄不清,辨析时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1)例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解析:“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论、正直的行动,易曲解为危险的言论、危险的行动。

(2)例句: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创作素材。

解析:“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而不是指人。

类似成语还有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细大不捐(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东西都不丢掉)、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目无全牛(形容对事物所有组成关系了如指掌,处理起来及其准确熟练)、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身无长物(形容生活贫困)、不足为训(不足以当作典范或者法则)、天荒地老(形容时间极为久远)、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等等。

2忌张冠李戴成语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的特定对象,若不注意,极易张冠李戴,辨析时弄出笑话。

如:(1)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解析:“美轮美奂”多指建筑物的高大华美。

(2)例句: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此处用来形容人数众多,显然不合适。

这类成语还有: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蔚为大观(汇成盛大的景象给人美不胜收的观感)、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崭露头角(指青少年初显露优异的才能)等等。

成语的使用范围

成语的使用范围

成语的使用范围
2、注意特定对象,只能用于甲事物的成语不能用在乙事物上。 如: (1)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怎样优美,也 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人或物外表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不能用来表明文章怎么样。 (2)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 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不能用来修饰 刊物。
课堂小合 特定句式
成语的使用范围
3、注意特定人群,使只能用于这一类人群的成语用于了另一 类人上。 如:(1)小沈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当年我们像亲兄弟似的。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而小沈和我 像亲兄弟一样,怎么会“青梅竹马”呢?应该用“情同手足”才 对。 (2)近年来,一些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 了学业,真让人痛惜不已。 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大学生都在二十岁左右 ,且有男性,故不当。
成语的使用范围
4、注意特定时机、场合、对象,不可胡乱扩大使用范围。 如: (1)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的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 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普遍扩大其使用范 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2)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 记他。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是贬义词。媒体经常用来 表示首先干某件事的人,这是扩大了使用范围。
成语的使用范围
1、注意主客体,不得使主客倒置,谦敬错位。 如:(1)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 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 而使贫穷人家的草屋增添光辉。该词是一个谦词,只能用于自谦。 (2)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 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 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1.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如何正确使用成语一、成语考查的类型1.望文生义;2.对象误用;3.谦敬误用;4.褒贬失当;5.多义误用;6.近义误用;7.语意重复;8.语法误用;9.自相矛盾; 10.程度误用; 11.断词取义。

二、如何正确使用成语1.掌握成语的确切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或古诗文,它包含着深刻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理解。

例如:文不加点、差强人意、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目无全牛、久假不归、为之侧目、从井救人、不赞一词、口血未干、明日黄花、目不窥园、再作冯妇、七月流火、述而不作、登高自卑、尾大不掉、河鱼之患、不忘沟壑、悼心失图、南州冠冕、一定不易、具体而微等。

2.明确成语的特指对象,不要用错对象。

有的成语源于古代诗文或历典故,其适用对象只能特指用于某人、某事,运用时,在年龄、性别、对象等方面都有特定的限制,不能移作他用。

例如:豆蔻年华的对象必须是女性,必须是十三四岁。

再如:举案齐眉、藕断丝连、青梅竹马、秦晋之好、破镜重圆、汗牛充栋、咏絮之才、巾帼英雄、扫眉才子、徐娘半老、高阳公子、膏粱子弟、红颜薄命、百岁之好、并蒂芙蓉、乘龙快婿、劳燕分飞、母难之日、弄璋之喜、无肠公子等。

再如:美轮美奂(仅限于高大建筑物)、登堂入室、干云蔽日、狗彘不食(限于品格方面)、七手八脚、相濡以沫(限于困境)、天伦之乐(限于家人)、下车伊始(限于官员到任)、反戈一击(限于同伙、内部)、祸起萧墙、如坐春风等。

3.掌握成语的谦敬意义,不要谦敬失当。

谦词要用于自己,而敬词只能用于他人。

如分辨不清楚,就会出现主客颠倒、对象失当的错误。

例如:抛砖引玉、鼎力相助、蓬荜生辉、大笔如椽、敬谢不敏、敝帚自珍、高风亮节、高抬贵手、公门桃李、恭敬不如从命、大方之家、忝列门墙、刍荛之议等。

4.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

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已著上鲜明的感情色彩,只有注意它与全句内容的和谐一致,才能准备地表情达意。

例如:无所不为、趋之若鹜、始作俑者、弹冠相庆、心劳日拙、侃侃而谈、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耿耿于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当场出彩、推波助澜、摇身一变、处心积虑、一意孤行、居心叵测、朋比为奸、欺世盗名、擢发可数等。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正确使用成语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技巧,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魅力。

下面是一些使用成语的技巧:1.熟悉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先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寓意和表达方式,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够正确地运用。

2.根据上下文选择成语。

成语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语境。

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语气,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运用,避免与文章内容不符或者产生歧义。

3.注意成语的音韵和韵律。

成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内容,也涉及到声音的美感。

如果成语的音韵和韵律与文章的整体语调相符,可以让文章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

尽管成语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但是滥用和重复成语会让文章显得呆板和缺乏创意。

适量地使用成语,让它们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而不是占据过多的篇幅。

5.灵活运用成语。

成语的运用不仅仅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进行改编和延伸。

有时候,对成语进行一些变换和创新,能够让文章更有新意和个性。

6.注意成语的准确性。

成语本身是对事物的一种概括和总结,所以要确保成语的使用准确无误。

如果不确定成语的用法或者意义,最好进行查询和确认,避免用错。

7.不要过于依赖成语。

虽然成语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但是完全依赖成语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方式。

写作应该以清晰明了的语言为主,成语只是其辅助手段。

总之,正确使用成语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理解,也需要灵活的运用和创新。

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够达到文思泉涌、表达准确的效果。

陈培:写作中成语运用“六注意”

陈培:写作中成语运用“六注意”

陈培:写作中成语运用“六注意”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了解并灵活运用成语,是中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我文化素养的“终南捷径”。

但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会出现错用成语的现象。

因此,成语运用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六方面:一、注意成语的“语性”。

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

成语也是如此,也有个“语性”问题。

相当于名词的,与名词用法相同。

相当于动词、形容词的,与动词、形容词用法相同。

比如:“差强人意”,动词性,如说“他不聪明,但学习还算努力,因此学习成绩还差强人意”,作句子的谓语,使用正确。

“凤毛麟角”形容词性的,褒义词,用来形容好的事物。

“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时就只能起名词的作用。

“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怎么样,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名词性的。

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成语的语性,才能准确地找到该词语在句子当中所处的位置,才能避免错误地使用。

二、注意以“古”论“古”。

多数成语出自古代典籍,自有他的本来含义,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的意思来对它进行推断,否则,必然造成使用错误。

比如:“求全责备”中的“责”,很容易理解为“批评指责”的意思,所以,就用错了。

“文不加点”的“点”是涂改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标点。

“不刊之论”的“刊”,是“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是我们容易理解成的“不能刊登的言论”的意思。

另外像“穷形尽相”中的“形”和“相”、“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七月流火”中的“火”、“具体而微”中的“具体”……都是如此,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三、注意追根求源。

我们要注意探究成语的本来的意义,否则,望文生义,就会错解错用。

比如:“火中取栗”,原来指猴子骗取猫取出烤在火里的栗子来吃,猫自己不但没有吃着栗子,反而把自己脚上的毛给烧掉了。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02
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02
翘首西望……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四、使用对象或范围不适当
倚马可待、倚马千言、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别无长物、在劫难逃、稍纵即逝、如数家珍、
02
瞻前顾后、 呼风唤雨、
03
高山流水、 力透纸背、
04
婆婆妈妈、 风平浪静、
05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01
一文不名、文不加点、火中取栗、
03
久假不归、明日黄花、飞短流长、
05
尾大不掉、对簿公堂、屡试不爽、
Hale Waihona Puke 02惨淡经营、大方之家、登堂入室、
04
罪不容诛、目无全牛、五风十雨、
举例: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1
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2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3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一、有多重含义的成语注意其词义
此类成语,比如:
01
无所不至、 按图索骥、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成语有其固定的含义,字面的意思往往与其真正的含义大相径庭,而那些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就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例如:1.为了治理水流污染,该地区依法取缔了十几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一时间洛阳纸贵,用纸大户纷纷抢购。

分析:“洛阳纸贵”本来是比喻著作风行一时,这里却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纸张很贵的意思,使用错误。

2.“天涯共此时”这个栏目使所有的炎黄子孙在内心深处都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可谓感同身受。

分析:“感同身受”应该是指心里感激得就像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

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这里把它理解成有相同的感受,也属于望文生义错误。

其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火中取栗、从长计议、耳提面命、不足为训、可圈可点、三人成虎、不刊之论、文不加点、海外奇谈、曾几何时、首当其冲、屡试不爽、不忍卒读、危言危行、如履薄冰、胸无城府、胸无宿物、要言不烦、不赞一词、俾昼作夜、妙语解颐、明日黄花。

持之有故、罪不容诛、久假不归、坐地分赃、登堂入室、如坐春风、不名一钱、目无全牛、差强人意、万人空巷、振聋发耳贵、涣然冰释、细大不捐、存而不论、不绝如缕等。

二、似是而非的成语有些成语,模样非常相似,但往往一字之差却使意义迥异,这样的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

例如:1.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分析:“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这里应该用“不以为意”才对。

为意”是不当一回“不以事,满不在乎的意思。

2.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分析:“不负众望”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是不让大家信服,一字之差,意思不同,这里的使用是正确的。

其他容易混淆的词语还有颇有微言与颇有微词、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项背相望与望其项背、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无可非议与无可厚非、一泻千里与一日千里、不容置疑与不容置喙等。

成语使用五注意

成语使用五注意

成语大多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精练生动,有着丰富的内涵。

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经常会用到成语,如用得好会为文章添彩;如果没弄清成语的含义就随意使用,则可能闹出笑话。

下面谈谈在运用成语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注意语意的大小轻重。

成语的含义有大小轻重之分,同学们在运用时常会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错误。

如:①考前要认真复习、做好准备,否则在考场上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害或事故,特指死亡,用在这里语意过重。

②王医生只用一副中药就把张婶的感冒治好了,真是起死回生。

将“起死回生”用于夸奖治好感冒这种小病,明显属夸大其词。

③前几年,他们家是出了名的困难户,但他爸爸最近几年励精图治,带领一家人很快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励精图治”的意思是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显然,该词在句中是大词小用了。

在使用日理万机、永垂不朽、贻笑大方等成语时也容易犯此类错误,应特别注意。

二、注意适用范围。

有些成语的适用范围很小,对适用对象有严格的限制,如果不认真推敲,很容易“泛化”,导致运用不当。

1.该用于指人的却用于指物。

如:④望着扬长而去的摩托车,我们询问了这位挨打的姑娘。

“扬长而去”是形容人大模大样离去的样子,用来形容摩托车不妥当。

应改为“望着疾驰而去的摩托车……”2.该用于指物的却用于指人。

如:⑤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非常多,意思是用牛来拉这些书,能使牛累得出汗;把这些书放在屋子里,能堆满屋子的全部空间。

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人多显然不合适,可改为“举不胜举”。

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不负众望(不辜负别人)、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炙手可热(指权势)等。

三、注意数量的多少。

有些成语本身的含义就有数量的限制,使用时需要注意,如:⑥那是一张两人合影照,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前面却用“一位”来限制,两者互相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运用的六大注意点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1)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2012年山东卷)(2)编辑部收到的这些稿件都是不刊之论,无法采用。

解析:在(1)句中,“瓜田李下”是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在(2)句中,作者显然将“不刊之论”的“刊”理解成了“刊载”。

而实际上“不刊之论”这一成语意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

”◎老师的点滴积累:安土重迁(不愿迁移,形容留恋故土)、安步当车(从容步行当作坐车,形容很悠闲)、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文章悲惨动人)、惨淡经营(尽心竭力地从事某项事业)、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曾几何时(才过了多少时候,指没过多长时间)、从长计议(对事情慎重地考虑,不急于作决定)、大方之家(有专门学问的人)、地老天荒(经历的时间久远)、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地殷切教导)、风雨飘摇(比喻动荡不安或摇摇欲坠的局势)、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现实意义的事物)、目无全牛(技艺高超)、山高水长(喻恩德情义深厚)、特立独行(人的志行高洁)、下车伊始(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罪不容诛(指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不刊之论(删改、修改,不是刊登)、不易之论(改变,不是容易)、不赞一词(添加,不是赞扬)、灯火阑珊(衰减、将尽,不是兴盛)、久假不归(借用,不是请假)、师出无名(理由,不是名声)、叹为观止(赞叹,不是叹息)、危言危行(正直的,不是危险的)、细大不捐(抛弃,不是捐资)等等。

二、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

如:(1)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弹冠相庆。

(2)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年山东卷)“弹冠相庆”这一成语是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这是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可见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2)句中的“巧舌如簧”这一成语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有贬义,用在这儿亦是感情色彩不当。

◎老师的点滴积累:褒义:惨淡经营、重整旗鼓、殚精竭虑、东山再起、凤毛麟角、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苦心孤诣、破釜沉舟、死得其所、危言危行、有口皆碑、雨后春笋等等。

贬义成语还有:半斤八两、长篇大论、彻头彻尾、处心积虑、道貌岸然、翻云覆雨、飞黄腾达、附庸风雅、改头换面、过江之鲫、虎视眈眈、卷土重来、连篇累牍、满城风雨、面目全非、评头论足、巧舌如簧、倾巢而出、罄竹难书、人满为患、始作俑者、拾人牙慧、死灰复燃、推波助澜、无独有偶、无所不为、舞文弄墨、一团和气、衣冠楚楚等。

三、对象误用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乱用,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如:(1)真奇怪,我的语文书怎么不见了,难道会不胫而走?(2)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

形容传布迅速(胫:小腿),可见其使用对象是“消息、新闻、事件”等,不能用以指物品。

本成语可改为“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

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2)句“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老师的点滴积累:(一)用于男女之间的:比翼齐飞(也可表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海誓山盟、结为连理、举案齐眉、劳燕分飞(多指夫妻人或情侣离别)、两小无猜、破镜重圆、秦晋之好、琴瑟和谐、青梅竹马、相敬如宾等等。

(二)用于文艺作品的:别具匠心(文艺方面构思独特)、出神入化(技艺达到绝妙境界)、荡气回肠(形容乐曲、文辞等婉转动人)、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浩如烟海(文献资料等丰富)、绘声绘色(文艺作品描述生动)、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石破天惊(比喻文章或议论等新奇惊人,不同凡响)、天马行空(诗文、书法豪放无拘)、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逼真)、下里巴人(通俗音乐)、栩栩如生(只形容艺术形象的生动,逼真)、阳春白雪(高雅音乐)等等。

(三)用于其他特定对象的:楚楚动人(青年妇女美丽可爱)、大快人心(坏人受到应有惩罚而高兴)、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美轮美奂(多用于建筑物高大华美)、拍手称快(多指仇恨消除后的痛快)、萍水相逢(只用于陌生人)、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情同手足(非兄弟间)、十室九空(天灾人祸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惨象)、舐犊情深(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天伦之乐(家人之间)、信手拈来(写文章时能熟练运用)、秀外慧中(外貌秀美,多指女性)、鳞次栉比(形容房屋、船只等密集排列)等等。

四、不合语境(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合乎语法,合乎语境,与句中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1)搭配不当例1.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筹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就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晋见时奉献的礼品。

【分析】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与“行动方案”搭配不当。

◎老师的点滴积累:如“同心同德”“深思熟虑”等只能作谓语;有的成语只能作修饰语,如“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等等。

有的成语是不及物动词(如“司空见惯”“耳濡目染”等),不能带宾语,如不注意这些用法,会造成语法功能混乱。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肯定句中,如“望其项背”不能用于肯定句,如果不注意这种用法,也会造成搭配不当的毛病。

作不及物动词的成语还有:尘埃落定、出奇制胜、极其罕见、津津乐道、求全责备、视而不见、坐井观天等等。

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的成语有:等量齐观、善罢甘休、无时无刻、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等。

(2)断章取义例1.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不能只取第一之意思。

例2.这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立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

(09四川卷)【分析】牛刀小试:比喻有大的才干,先在小事情上显一下身手。

而例句中“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可以说有“大的才干”,但“自立创业”“开创一番新事业”并不是小事,只取了“牛刀”,而忘了“小试”,所以说不合语境。

◎老师的点滴积累:不瘟不火(不是“不红火”)、功败垂成(不是“成功”)、毁家纾难(不是“毁了家”)、具体而微(不是“具体”)、开门揖盗(不是“打开门迎接”)、茕茕孑立(不是“孤孤单单地”)、炙手可热(不是“热门”)、不置可否(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空前绝后(以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有)、人心向背(人们拥护或反对)、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作同等看待)、鼎足之势(指三方面局势的对立或相持)、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不能用于亲身经历)、集腋成裘(〈好的东西〉积少成多)、济济一堂(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如数家珍(必须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等等。

(3)前后矛盾例1.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分析】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例2.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分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为一个人把守关隘(关隘:指位置重要、地势险要、筑有工事、派兵防守的要道路口),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成语说的是有路,很险要狭窄的关隘路,而例句说的是山下根本“无路可通”,又何来易守难攻。

◎老师的点滴积累:一位莘莘学子、他七手八脚、两兄弟情同手足、在海外遐迩闻名、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等等。

(4)重复累赘例1.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分析】“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例2.“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分析】“居室”与“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

例3.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分析】“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本身结构是个被动式,意为“让内行人见笑”,与语境中“被人”一词重复。

◎老师的点滴积累: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安居”已含有“生活”)、人民的生灵涂炭(“生灵”是“百姓”的意思,与“人民”重复)、没想到的不虞之誉(“虞”是料想的意思,与“没想到”重复)、难言之隐的苦衷(“隐”指隐秘的事,与“苦衷”重复)、目前的当务之急(“当务”与“目前”语意重复)、使他好像如芒在背(“好像”与“如”重复)、真知灼见的意见(“意见”与“知、见”重复)、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重复)、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遍体”与“浑身”重复)、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形”与“显得”语意重复)、至今还记忆犹新(“犹”与“还”重复)五、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如:例1.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分析】一挥而就,根据例句看,此处应为“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蹴,踏;就,成功。

由“一蹴而就”的词义可以说,它才适合例句的语境。

例2.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