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症状篇发热

合集下载

诊断学症状-发热-2010-护理

诊断学症状-发热-2010-护理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 ①原发性低热 ②感染后低热 ③夏季低热 ④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 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
四.临床表现 ★
1.发热的分度 1.发热的分度√ 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37.3~ 37.3~38℃ 38.1~ 38.1~39℃ 39.1~ 39.1~41℃ 41℃以上 41℃以上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

fever)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 40℃以上,达数天或 以上, 体温维持在39~ 40℃以上 39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常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 常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 --大叶性肺炎
↓释放
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白介素(IL白介素(IL-I)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 血-脑屏障 ↓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温阈)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温阈)上升 ↓ 代谢增加(垂体内分泌因素) 代谢增加(垂体内分泌因素) 骨骼肌阵缩(运动神经) 骨骼肌阵缩(运动神经) ↓ 产热增多
生理变异: 生理变异: 3.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3.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4.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4.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老年人低于 5.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5.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产热==散热。 正常:产热==散热。 ==散热 发热: 发热:产热↑或散热↓。
fever)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 39℃以上 超过2℃,体温最低仍高于正常水平以上。 超过2℃,体温最低仍高于正常水平以上。 2℃ 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及化脓性炎症。 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及化脓性炎症。

《诊断学》中的常见症状

 《诊断学》中的常见症状

《诊断学》中的常见症状
在《诊断学》中,许多疾病都有一些常见的症状,这对于医生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症状,并简要描述与这些
症状相关的一些常见疾病。

1. 发热:发热是身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

常见的
引起发热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细菌感染等。

2. 咳嗽:咳嗽是呼吸道感染和其他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都会引起咳嗽。

3. 呕吐和腹泻:呕吐和腹泻是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等都可能导致这些症状。

4. 头痛:头痛是很多疾病的常见伴随症状,包括偏头痛、颅内
感染、高血压等。

5. 胸痛:胸痛可能是心脏病、肺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


于胸痛患者来说,需要尽快就医以确定病因。

6. 脱发:脱发可以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压力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对于持续性脱发的患者,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7. 骨折和关节疼痛:骨折和关节疼痛常常是骨骼系统疾病的症状。

骨折、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可能导致这些症状。

以上仅为《诊断学》中创作的一些常见症状,每个症状都可能有多种疾病作为潜在原因。

因此,在实际诊断时,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相关的医学检验,以确定最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学简体诊断(常见症状)(已打印)

诊断学简体诊断(常见症状)(已打印)

【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症状七要素】:部位、性质、程度、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症状发生的情景、加重/缓解的因素、伴随表现。

【体征】: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第一节发热☆【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异(1)正常体温:36℃~37℃;①舌下温度:36.3℃~37.2℃②肛表温度:36.5℃~37.7℃③腋下:36℃~37℃;(2)生理变异:24h内下午体温>早晨;运动、进餐后可略有升高,但波动范围≤1℃。

二、发热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①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特征:大分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故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这些细胞可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①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发出冲动通过内分泌、运动增加产热②通过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最终使体温升高。

(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外伤)、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三、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最多见):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1)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周期性发热);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病、溶血;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5)颅内疾病:脑出血、脑挫伤、癫痫;6)皮肤病;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四、临床表现五、热型与临床意义六、伴随症状(了解)第三节水肿【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2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3.体温下降期。

热型:1)稽留热:体温延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动摇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瓜代呈现,体温动摇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延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产生发火。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延续数日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延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瓜代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XXX菌病。

第二节疼痛1、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1性头痛等。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2诊断学常见症状教案

2诊断学常见症状教案
02 症状诊断学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分析和解释 症状,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医学基础,为未来的 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02 症状诊断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病例分 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诊断 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 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症状诊断学需 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 医学发展的需要。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 ,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主要是由于 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狭窄 阻塞(如炎症或痉挛所致)所致,常 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弥漫性泛细 支气管炎等。
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 ,幅度变浅,可伴有呼吸音异常(如 哮鸣音等)或病理性呼吸音。主要是 由于肺或胸膜腔病变使肺换气面积减 少导致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重 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栓塞 (梗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大量 胸腔积液、气胸、广泛性胸膜增厚等 。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呼吸困难发生的诱因、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 呼吸系统的检查;根据初步诊断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线胸片、CT等。
治疗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症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 感染治疗、抗过敏治疗等;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03
常见症状二:咳嗽
咳嗽定义及原因
01
咳嗽定义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02
咳嗽原因
咳嗽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呼吸道感染、过敏 、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诊断学

诊断学

诊断学第一篇常见的症状第一节发热正常体温腋温36~37度口温36.3~37.2度肛温36.5~37.7度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非感染因素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烧伤,创伤,大手术后),变态反应(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外伤)发生机制致热原的作用,分为内,外致热原两大类,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坏组织及抗原复合物等,它们大多为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但可启动血液中的中性粒红胞,单核,嗜酸性粒细胞等,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其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真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时就出现发热。

临床分度口温低热37.3~38度,中热38.1~39度高热39.1~41 超高热41度以上稽留热持续高热,体温39~40度,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度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但体温最低时也高于正常;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间歇热体温突然升高达39度,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经数天或数小时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交替;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溶血,药物热,输液反应;发热伴结膜片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咽结膜炎,钩体体;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发热伴肝脾肿大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胆系感染,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风湿病,白血病,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钩体病,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发热伴皮疹常见于麻疹,水痘,风疹,风湿热,药物热,发热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浪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第一节发热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1(1)子等。

中枢,(2)、肿,使调定点(停2(1)(2)(3)12⑶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⑸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atisorption fever)。

⑹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

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⑺皮肤病变:皮肤广泛性病变致皮肤散热渐少而发热,见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⑻恶性肿瘤:各种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⑼物理及化学因素:如中枢、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2)感染治愈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

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2024版诊断学常见症状

2024版诊断学常见症状

目录•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与咳痰•水肿•心悸与胸闷发热分类按发热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按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和超高热。

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定义与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感染性发热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包括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

发病机制致热源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发热的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升高、寒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还可能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发热的原因和类型。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

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治疗原则针对发热的原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治疗、抗过敏治疗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预防措施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相关疾病。

疼痛急性疼痛突然发生,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与损伤或疾病急性发作有关。

神经性疼痛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表现为刺痛、烧灼感等。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能数月或数年,常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内脏性疼痛起源于内脏器官,定位不准确,常表现为钝痛或绞痛。

疼痛类型与特点疼痛评估方法0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在一条线上标记疼痛程度,简单直观。

02数字评分法(NRS)患者选择一个数字(0-10)表示疼痛程度,易于量化。

03面部表情评分法适用于无法言语表达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判断疼痛程度。

01020304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颈椎病等。

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肺炎等。

诊断学 症状学名词解释独家发布

诊断学 症状学名词解释独家发布

红字是重点声明原则:以后大家不要问我资料出自哪里。

所有学习资料都是个人整理。

原始资料只有大纲、课本、以及现有资料。

我发布的资料都是整合过的,集中现有资料的优点,删除重复的、增加重点的,才能提高试题命中率。

1.发热: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层及下部体温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而保持相对恒定,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2.稽留热:恒定在39~40以上高水平,数天或数周。

24小时波动范围不大于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上。

3.间歇热:聚升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迅速下降到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一天到数天,高热和低热反复交替出现!见于捏积。

4.波状热:逐渐39以上,数天逐渐下降到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声高,反复!见于布鲁病。

5.回归热:聚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聚然下降到正常。

高热器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件于回归热病。

霍奇金病,周期热。

6.粘液性水肿:面色苍黄,颜面浮肿,硷厚面宽,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系数,舌色淡,肥大。

7.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8.呼吸困难: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9.心源性哮喘:重度呼吸困难,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10.发绀(又称紫绀):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毛细血管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就出现。

中心性发绀:指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的发绀;周围性发绀:指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的发绀。

临床诊断学症状学重点

临床诊断学症状学重点

第一节发热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1、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产热(肝脏、骨骼肌)散热(皮肤)2、腋窝:36℃ -37℃;舌下:36.3℃ -37.2℃;直肠:36.5℃ -37.7℃【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高热无汗;(6)自主功能紊乱。

【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 EX-P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N-P→体温调节中枢(2)内源性致热源 IL-1、TNF、PGE2(3)退热机制: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前列腺素;②糖皮质激素→IL-1 & AA代谢产物2、非致热源性发热【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口测法):37.3℃—低热—38℃—中等度热—39℃—高热—41℃—超高热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畏寒、寒战(2)高热期:皮肤发红、呼吸加快变深、出汗(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诊断学--症状学

诊断学--症状学
(4)精神神经性呼吸困难
7.发绀(cyanosis)
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而言。广义发绀还包括少数由于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所致皮肤黏膜青紫现象。
发生: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脱氧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5g/dl)时,皮肤黏膜出现发绀。
2.中枢性呕吐:
(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
(3)颅脑损伤: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4)癫痫,特别是持续状态。
(5)全身疾病,可能因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引起脑水肿、颅压升高等。
(6)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洋地黄、吗啡等,因兴奋呕吐中枢而呕吐。
咯血量:每日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以上为大量(也有认为<=50ml/d为小量咯血,一次咯血>100ml为大量)。大量咯血主要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症和慢性肺脓肿,良性支气管瘤为小量咯血或者痰中带血,支气管肺癌的咯血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痰中带血,少有大咯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原体肺炎咳嗽剧烈时,可口有痰中带血或血性痰。
呕血: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出、可为喷射状/棕黑、暗红、有时鲜红/食物残渣、胃液/酸性/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无痰。
咯血病因:以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为常见。
(1)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2)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3)心血管疾病:二尖瓣狭窄;(4)其他: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等)、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风湿性疾病(白赛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诊断学 第1篇 第1章:常见症状

诊断学 第1篇  第1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皮肤黏膜出血
三、水肿
非凹陷性水肿、颜面及下肢明显,伴智力下降、毛发稀疏为粘液性水肿四、咳嗽与咳痰
五、咯血
六、发绀
七、呼吸困难
八、胸痛
例如:心绞痛时除了出现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外,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左颈、左侧面颊部。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如上,皆为绞榨样痛。

心绞痛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物质后稍缓解,心梗则不易缓解。

九、心悸
十、恶心与呕吐
十一、吞咽困难
十二、呕血
十三、便血
十四、腹痛
十五、腹泻
十六、便秘
十七、黄疸
十八、腰背痛
十九、关节痛
二十、血尿
廿一、肥胖及消瘦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廿二、尿频、尿急与尿痛
廿三、少尿、无尿与多尿
廿四、尿失禁
廿五、排尿困难
廿六、头痛
廿七、眩晕
廿八、晕厥
廿九、抽搐与惊厥
三十、意识障碍。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梗死或肢体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热。 ③大量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
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一、病因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 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热等。
二、发热机制
发热机制示意图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doc
二、发热机制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此类发热不是由致热原所致,常 见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
三、临床表现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常 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外伤、炎 症等。
6.脑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发热)
二、发热机制
(一)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致热原包括:①各种病原体及
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机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 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等。 2.内源性致热原 又称白细胞致热原,主要包括 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干扰素(IFN)等。
症状学
发热
一、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一、病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 ①机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
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即使是疑难病人,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 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特征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
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 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 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 升高。
体温升高 → 发热?
40 ℃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36 ℃
月经前期
心理性应激
食物热
小结
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
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F 感染
U
肿瘤性疾病
O

结缔组织病
> 80%
因 最终诊断不明者 5~10%
6
与发热相关概念之体温升高
➢ 体温升高→发热? 中暑 鱼鳞病 甲亢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 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警言 许多病人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 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 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四、临 床 表 现
1.热度
低热 37.3~38℃
心理性应激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有致热原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无致热原
二、发 生 机 制
外源性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 )
机体 产热>散热
内源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发热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三、病因与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
Hale Waihona Puke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四、临 床 表 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 如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如结核。
四、临 床 表 现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炎。
❖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异常 定义 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 二、发病机制 ❖ 三、病因 ❖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分度 2、临床过程及特点 3、热型 ❖ 五、伴随症状 ❖ 六、问诊要点 ❖ 七、治疗要点
发热
与发热相关的概念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昼夜〉
四、临 床 表 现
Temperature
40



39
38 37
hours
Time course of typical fever
Set-point temperature
四、临 床 表 现
3、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 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 态(形状)称为热型。
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正常体温: ➢ 腋窝 36.2—37.2 ➢ 舌下 36.5—37.5 ➢ 直肠 36.9—37.9
发热定义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或散热↓↓ 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或体温波动超过1.2 ℃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是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与发热相关概念
急性发热: 指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者 病因学 •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 •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非感染者仅占少数
4
与发热相关概念
“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 Fever of Unkown Origin(FUO)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T维持在39-40℃以上高水平达数 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常见于大 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持续期。
24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T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在正 常以上。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 化脓性炎症等。
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疾病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25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1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 性肾盂肾炎等。
26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 或以上,数天 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