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解析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法设计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反思第【1】篇〗这是个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杂加上身体的不适,今天的课堂呈现,有些沉闷,可我却有些力不从心,该反思!1.课堂没有灵气,没有调控好,产生"怨气",实属不该!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心境,下午第一节又正是犯困的时候,听着无精打采,有力无力的读书声,老师该做什么?埋怨学生,显然错误,然而,我的态度明显不好,这种互为传染的情绪在蔓延,只会是更加沉闷!本想带着对资料袋的再识,激情导入学诗,环节还是在走,情感流动的缺乏,导致课堂灵气的缺失,反思!2.课堂缺乏信任,没有调控好,产生"不知所措",这样不好!环节的相扣,情感的相连,一旦老师的批评会引发中断,一读短诗,初步了解内容,二读,提出词句疑问,三读,体会作者写法,总结,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本可以进行得很流畅的,本可以留余时间练习的,虽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听与记,需要反思!3.课堂缺少等待,没有调控好,产生"急躁之气",应该改正!周末作业不清楚的只是个别,当然是不好,但不能以点责面,课堂上不专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这个,但对于抛出的问题,显得急躁,总会不由连带"牵连",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要调整的是师生的状态,越是急越是闷,欲速则不达啊!虽然一节课该讲的讲了,虽然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但课堂无端地催赶,莫名的躁气应该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学生的精彩,只有课堂的精彩才是老师的精彩!是为记,在周一!〖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反思第【2】篇〗《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

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

《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介绍写作背景2、精读品悟,学生自由读诗,回顾:整首诗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汇报交流:诗歌分为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写了有两种人;第2、3、4节是第四部分,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第5、6、7节是第三部分,写两种人的结果。

全诗以总分结构呈现。

3.欣赏视频诗朗诵,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现代诗的优美韵律。

4、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写了哪两种人?如何理解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

(2)指导朗读:要铿锵有力,态度鲜明。

3.学习诗歌的二、三部分。

出示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1).读课文,找出两种人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与同桌合作读一读。

(2).交流讨论:诗歌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写作目的是什么?(3).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跟伙伴们说一说。

汇报交流:(1)指名读出写第一种人对待人民态度的诗句。

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

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样对他?(痛恨、蔑视、讽刺)2、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写了哪两种人?如何理解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反思(3篇)【六上部编】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反思(3篇)【六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7《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教学反思《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

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

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应该如何理解。

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

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情愿——甘愿永远——永久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读诗歌。

要求: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

2. 再读诗歌,将诗歌读流畅。

3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指导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1小节,指名读第2小节,自由读第3到7小节。

)4.自由朗读。

三、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对比的写法。

第2、3、4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

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2.(课件出示插图和文字)小组对比朗读,交流探讨:(1)“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这两种人本质的不同是什么?(虽生犹死,虽死犹生)(2)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小结:是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3.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1. 师:诗歌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但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诗人忘了吗?(学生自由说一说)2.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仅仅只是在赞扬鲁迅先生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和鲁迅先生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俯、垮、不朽、情愿”等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在品味赏析中体味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音读。

(一)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学生边听边完成下列要求:1.给每个诗节标上序号。

2.在听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二)自由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书写:俯、垮、不朽、情愿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意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巴金亲自抬棺,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巴金谈了他的感受:“我仍然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鲁迅的朋友斯姆特莱也这样说:“鲁迅之死,不仅给我个人带来悲痛,也是民族的悲剧,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于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一)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两段话的文字:1.“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2.“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二)就上面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材简析: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诗歌对比强烈、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有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法)(出示鲁迅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你们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学生分别回答)可是在1936年的10月19日这位伟人却在上海与世长辞,他最后的遗言是:赶快收殓,卖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同学们,人民真能忘记他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走进作家与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三、学、教1、学习“怎样读好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A理解出示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和你附近的同学配合,进行自由朗读练习。

B老师读每一节的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

C全班齐读,注意重音、停顿和感情地把握。

练习朗读。

2、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提示:A诗中似乎写了很多人,他们可以分为几种类型?B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C本文结构怎样划分?每部分讲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学生汇报,教师或引导或补充。

3、品读第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示:A齐读本节诗,思考两个“活”、两个“死”字的含义。

B思考作者对两种人的态度。

学生汇报,老师适宜指点。

再读本节。

2、比较品味第二、第三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A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B两种人有怎样不同的表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对应怎样不同的结局?学生汇报后出示以下句子理解:A:1、“把他摔垮”;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四个方面深入解读文本,联系实际生活,感悟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学生能够: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上进行一次预热,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朗读练习环节,学生们的表现整体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节奏和韵律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课后找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审美情趣;
2.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代的价值,激发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强化文化意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春节冰心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

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

从腊月廿三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

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

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

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的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

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1)“恋恋不舍”的意思是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

(2)我”屋墙上挂的是“________”上面的人物是“________”,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________”,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作者家乡元宵之夜南后街的热闹景象。

(4)为什么“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答案】(1)形容舍不得离开;依依不舍(2)走马灯;三英战吕布;金鱼灯;白兔灯(3)元宵之夜,街上店铺的花灯都点起来了,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观灯的人络绎不绝,街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热闹景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备课素材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字说明

六年级上册语文备课素材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字说明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
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有的人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睹物思人,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

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

(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他是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作家。

师:他是一个作家。

(板书:作家)生:他生于1905年,在2004年去世,活了99岁。

师:活了99岁呀,这个鲁迅我不太认识。

(其他学生:是臧克家。

)哦,这是臧克家呀。

鲁迅先生活了多少岁啊?(其他学生:55岁。

)对,55岁。

生:鲁迅先生还是一个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先锋。

师:作家、革命家。

(板书:革命家)还有吗?生:我知道他为什么当一个作家,因为他认为当作家可以用语言让中国人觉醒,推翻旧制度。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当作家,是为了推翻旧制度。

还有吗?生:他在作家群里享有很高的地位,他逝世后很多作家都发文来纪念他。

师: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作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就借助臧克家的这首诗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鲁迅)师:为了让大家能把课上好,刘老师下午还带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

如果你今天课堂上的发言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刘老师这本签名的书就送给你,好不好?想要的举手。

(生踊跃举手)书只有一本,希望同学们一会儿踊跃发言。

二、教学铺垫——聊聊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背景师:臧克家写了《有的人》这首诗纪念鲁迅,有谁能把臧克家写这首诗的背景给我们介绍一下?生:臧克家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师:还有吗?继续补充。

生: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是鲁迅逝世13周年,臧克家写了这首诗。

师:好,掌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 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 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教材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一生从文学到社会,从学者到革命家,跨越了整整一个时代。

鲁迅的小说里充满了对封建迷信和社会不公的揭露,他坚信文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

他用小说告诉读者,生活中的不公和暴力绝不能被容忍。

他的作品虽然充满了悲痛和哀怨,但也充满了人民的奋斗精神和信念,激励了多少中国人发奋图强。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他对传统文学的推崇和关注,以及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使得中国现代小说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大名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用自己的力量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人士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他的作品中,始终流露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追求。

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读鲁迅的小说《药》和《啮齿类》,我被他的惊人笔触和冷酷的现实主义深深地震撼了。

他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难和不平的时代,时光如梭,鲁迅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回过头来看鲁迅的人生历程,他无愧于他所获得的荣誉和尊重。

他的生命是苦短的,但他用他的文字和事业证明了他是一个怀有崇高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操的伟人,他留下的遗产影响了中国文学和人们的心灵。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精神,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历史,关注现实,感受人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领悟力。

我们一定要像鲁迅一样,不断地探索并追求真理,让我们的言论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在学习鲁迅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拓展多个知识点,比如文学、历史、社会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影响和想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的文学思想。

他主张文学要“以人民为主体”,并且把描写现实和反映社会生活作为文学最基本的任务。

他反对“五四”时期的“脱离群众”的文学倾向,提出文学应该走向“百姓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½》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赏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诗人通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一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人的生命价值并非取决于生理上的生死,而在于其精神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接着,诗人以“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为对比,批判了剥削者和压迫者的骄横与自私,赞扬了那些为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人。

然后,诗人用“把名字刻入石头”和“情愿作野草”进行对比,指出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其名声往往短暂易逝;而那些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他们的精神如同野草般坚韧不拔,生命力旺盛。

最后,诗人通过对两种人生选择的结局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为大多数人服务、奉献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和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评价和对待。

总的来说,《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以其深刻的哲理、鲜明的对比和激昂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关于人生价值和选择的重要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歌,更是对所有人的警醒和启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美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美教案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死了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作野草等火烧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民为多数人更好地活批判(对比)课后反思《有的人》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

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

《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教学中,我们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

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

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最后,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

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一、多音字
给:gěi(给力)jǐ(给予)
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
当:dāng (当时)dàng (上当)
着:zhe(看着)zhuó(着迷)zháo(着重)
二、近义词
伟大——崇高俯下——低下不朽——永恒
情愿——甘愿摔垮——摔坏永远——永久
抬举——器重
三、反义词
伟大——渺小情愿——被迫
永远——暂时抬举——贬低
四、理解词语
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五、问题归纳
第一部分(1)是对两种人生和死的评价
第二部分(2--4)是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三部分(5--7)是写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表达了人民对鲁迅的深切怀念之情。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2.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本文不仅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

3.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六、课文主题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并且热情歌颂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那些人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