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牛虻式人物

合集下载

王朔 (1)

王朔 (1)

• 他所塑造的"顽主"形象虽然与正统的社会 规范格格不入,并的确有着各种缺点,但 却并非是作者要批判的对象,而是作者向 世界表达自己内心苦闷与不平的媒介。
• (二)人物表面上玩世不恭,但内心却往 往充满烦躁与悲哀。 • 如在《一点正经没有》中王朔假大学生名 义对中国"现代派"钻进象牙塔创作的方式 进行嘲弄: "'我们学西方现代派。'一个勇敢的女 孩子说,'两眼一摸黑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 文学本体上倒腾先谓语后主语光动词没名 词一百多句不点标点看晕一个算一个!'"
• 二、王朔语录 •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 什麽 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广的, 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 的,人称老奸巨滑的。干过这样的工 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 很不容易,平地起波澜,没的写硬写, 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 这才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像作家一样是独立 的观点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是拿自己当素 材,而批评家是拿作家当素材,都是观点 在先,接着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 王朔定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 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 社会 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 中产阶级。 •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 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 揭露。 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 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 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 "一切为了金钱" 这两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 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
• 一个五大三粗,穿着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 低声说:'我敢惹你。' 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 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 '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一点 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及系列 剧《编辑部的故事》(其中《修改后发表》 和《谁比谁傻多少》为王朔亲笔)等。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当代中国作家中,有那么几位或因文学风格,或因文学内容,或因个性使然,或因种种其他原因而在文坛或评论界或读者群中备受争议。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当代中国几位曾经饱受争议的著名作家。

(一)王朔作为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王朔写作涉猎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影视创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王朔现象”。

王朔早期作品包括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多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中后期小说等作品则形成较为特殊的风格,在叙述方面,语言以戏谑、反讽为主,通俗又不失活力,评论界对“王朔现象”显得较为冷淡,更有甚者轻蔑称其为“痞子写,痞子演,痞子看”的“痞子文学”;当然,王朔在对话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时,保持着嘲讽和言语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李敖、张艺谋、于丹、余秋雨、金庸、吴征等。

王朔以他卓尔不群的反叛姿态踏足文坛,给正统文学圈带来一股所谓的“异族入侵”感,随之而来的排斥、争议、拒绝、批判等一一来临,时而判给新潮,时而推给通俗,难以界定其定义。

王朔的作品调侃人人,调侃自身,调侃所有,形成一种向现存秩序挑战的策略,而作品中的人物毫不避讳自己的不正经,他们揭开假正经的面具,使其露出虚伪和丑恶的原形。

文学代表作有:《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致女儿书》《我的千岁寒》《王朔文集》等。

编剧作品包括:《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冤家父子》《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看上去很美》等。

(二)王小波作为当代中国最富争议、最有才情的作家之一,王小波自出名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对其文字奉若神祗,爱不释手,而有人对其冷嘲热讽,嗤之以鼻。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其文学风格一直保持着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黑色幽默”在其大多数作品中显露无疑,而这种“黑色幽默”在当时的主流文坛看来,难以接受以及难以理解,其本人也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坛之外,多部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大奖,而正值创作巅峰的王小波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

我看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1

我看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1

论文题目我看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郝玲学号: 0913001266173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01月26日目录一、“顽主”形象概说 (1)二、“顽主”形象分析 (3)三、“顽主”形象意义 (7)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王朔用一支赋予了“别样人生”意义的笔开辟了市井平民文化中的一片新天地-----顽主文学.在这片文学的新天地中,一个个主人公以异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为人处事哲学形成一个五彩缤纷而又别具一格的顽主世界,顽主文学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中一道新景观。

王朔现象作为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学及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其小说创造上,尤其是他在小说中塑造出的一批顽主形象。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

一言蔽之,“顽主”形象是王朔提供给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王朔笔下的顽主们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内心却充满烦躁与悲哀;看起来游戏人生、潇洒快意,实际上内心大多充满焦灼、苦闷与空虚。

这一形象的出现与作者、时代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对作者、文学史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王朔、痞子、顽主、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浅析一、“顽主”形象概说顽主形象背后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

中国以改革开放的积极姿态代替以往的闭关自守政策,尤其是1985年前后的体制改革引发了社会结构多方位的实质性变化。

在这之中,很值得注意的就是个人利益被重新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多年的人欲物欲复苏,而自由被压制太久,一旦获得被释放的机会,反而以百倍的速度滋长,甚至疯狂扭曲,为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而不择手段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出现了。

如《浮出水面》中的刘华玲,“过去是个胆怯、漂亮的女孩子”,现在却以结婚离婚的形式从老外那“获得一笔赡养费悠闲度日”;《橡皮人》中自称是“合资企业副经理”的李白玲,为了经济利益,能向“一脸生相、透着没文化”的老邱献上肉体;杨金丽则以卖淫为生,还说是“凭本事吃饭”。

20110426113 潘晶晶——王朔

20110426113 潘晶晶——王朔
王朔在《顽主》中他所选的只是像于观, 杨重,马青,这样的小人物,可他自己也 说过‘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捏’越走近目 标,人就越容易‚攻必克,战必胜‛,他 嘲弄着这所谓的‚助人为乐‛,尽流氓式 的反讽。
三、北京街头式的京味儿戏谑
• 在王朔的作品中,京味儿特别的浓,在 《顽主》中,北京话甚至可以说是整篇 文章重头戏。‚别回家了…你就宿地和 哥们儿神‘砍’,没准能‘砍’晕个把 眼睛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 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顽主》)这 么一段话京腔,京味儿十足,王朔俗气 十足的语言,假借北京街头式口吻戏谑 着,这样的‚京味儿‛是一代北京人生 活的总貌,是北京人语言的总貌,王朔 借助北京口语特有的幽默感,形象性, 在场性并以新市井词汇,经典语言,新 典故等为原料用玩世不恭的贫嘴逗乐戏 谑,炒出了一盘‚北京街头式的京味儿‛ 杂烩菜。
对王朔而言,似乎什么 都可以侃,侃什么都可 以。他调侃的方式幽默 而沉重,总叫人在忍俊 不禁的同时想着一些有 的,没有的东西。生活 中的、社会的……
二、痞子语言式的幽默 • 王朔是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带有军人家庭的威严和顽劣 的性格,讲出的话自然是比较粗俗甚至是反道德的话语, 他也是执着的一种‚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然而只有 这种接近市井无赖的词汇才能与他笔下痞性十足的人物相 得益彰,他是在通过最流氓的辞藻对假丑陋的无情鞭挞。 来表达一颗最真挚善良的心,那就是他那些流氓语言特别 的张力。
• 而在王朔的作品中。反讽既是修 辞,亦是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 他的反讽不倾向于某一方面,而 是作为人生态度的运用,它具备 了两个基本特征:
• 一是高度的主体意识自觉性和主 体意识; • 二是无限的绝对否定性。
• 一、反讽中带黑色幽默式的调侃
王朔在作品中能聊,能侃,而且似乎毫无不忌讳。他特 善于将‚文革‛时流行的红色经典话语运用到日常生活 的叙事,也擅长剖析人物语言结构。 如‚孩子们的两个俗妈,坐在一边像看圣人 一样直勾勾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无人喝 彩》),在母亲眼里,自己的孩子当然是最好 的,可王朔却用一种黑色的口吻戏谑着两个俗 妈这种盲目的俗爱。‚又有一个戴眼镜的知识 妇女游动过来,挨个审视这排男人,像在警察 局辨认强奸犯。‛(《无人喝彩》),像在谈 笑,却用是讽刺,有点幽默,想笑却无法开口。 ‚是的是的,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一是一, 二是二——你怎么不长得一是一二是二?…‛ (《顽主》)。‚文学?什么是文学?野生的 还是人工栽培的?多少钱一斤?‛(《一点正 经没有》)。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王朔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导演,以激烈的言辞和犀利的观点而著称。

他的作品充满了讽刺、讥讽、荒诞和狂热,并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王朔的作品大胆、直言不讳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没有顾忌地批判和嘲笑当代中国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例如腐败、道德沦丧、权力傲慢等。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尖锐的观点,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乱象和虚伪。

这种勇敢直言的态度,让人们感受到他的作品是对真实的反映,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王朔的作品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荒诞性。

他通过对人性的揭露和解构,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暴露出来。

他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荒诞的元素,通过夸张和反讽的手法,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和人际关系时的智慧和无奈。

这种幽默的风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再次,王朔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善于通过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创造出一个个奇特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多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性的虚伪。

这种奇特的创造力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吸引了人们对他的作品的兴趣。

最后,王朔的作品反映了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讽刺和挑战,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嘲笑和反抗。

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特别是在年轻一代读者中,他的作品更能引发共鸣,因为他们对传统的束缚和压迫格外敏感,希望追求不受拘束的个人自由。

综上所述,王朔的作品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大胆描绘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幽默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性,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

他的作品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引发了社会上对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写作风格和观点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文坛上备受争议的作家,也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浅析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浅析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元 、丁小 鲁 、于观 , 《 动物 凶猛 》中的 “ 我” 、高 洋 、 他们 成 立各种 所谓 的协 会 名头 ,却更 展示 出其 内心

顽 主形 象 的主要 性格特 征 分析
享乐 人生 ,亵 渎神 圣 ,戏谑 社会 ,调侃 他 人 ,以十
高晋 、 许逊 、 汪若海 、 方方等 , 《 橡皮人 》 中的 “ 我” 、 的虚无与无聊 。在 《 你不是一个俗人 》中,于观 、 张燕生、 徐光涛 、 李 白玲等, 《 千万别把我当人 》中 杨 重 和冯小 刚成 立 了一 个所 谓 的 “ 三好 协会 ” , 专 事 捧 人 , “ 首 先是 一片 好心 , 其 次是 各种 好话 ,最后 汇 的赵航宇 , 《 玩的就是心跳 》中的方言、 吴胖子 、 刘
坛都是与众不同的。王朔作 品中最绕不开也最值得 受体制内关注的人群 。 关注的便是顽主形象系列 ,这个形象系列贯穿 了王 “ 作为当代文学 的青年形象 , 知青和顽主一样 , 朔早期的大部分作 品,并有着鲜 明的性格特征 :享 也曾经历过信仰的失落 , 但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乐人 生 ,亵 渎神圣 ,戏谑社 会 ,调侃 他人 。这 些顽 知青是 寻找 的失落 ,而顽主则是茫然 的失落 。 ”… 主形 象 与王 朔本人 也 有着 千丝 万缕 、不 可忽视 的联 或许 顽 主们尝 试过 融入 社会但 最 终却 是徒 劳 ,或许 系 ,从顽 主形象 可看 到王朔 的创作 心态 。大 院文 化 他们骨子里的高贵感让他们不屑融人这个芜杂的社
王朔 是 在 2 0世纪 8 0 年 代 开始 崛起 的一名 特立 左右游离 ,或者以自己的小聪明 、小手段去赢取美
独行 的作家。之所 以称其特立独行 ,是因为他 的文 人芳心 , 但这些人物都有一个重要 的共同点 ,即无 风 、语 言 以及 他对 文 学 的标 榜 在 当时乃 至现在 的文 论他们承认与否 , 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和不

解读王朔-专业文档

解读王朔-专业文档

解读王朔有关王朔的议论,骂他的比捧他的更显力度、更有气势、更像文章。

无论是一本正经地骂他“痞”,还是诗兴勃发地骂他为“毒蜘蛛”,都让人觉着解闷、感到快意。

王朔端出来的作品,纵使多么地有滋有味,毕竟只是几碟小菜、几块臭豆腐,可居然在泱泱大国如此招摇过市、横行无忌,不骂何为!然而骂归骂,冷处理却不能不做。

他既已成为“现象”,这里亦不妨郑重其事,效法两位深研“现象”的大师黑格尔和胡塞尔,来它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说不定倒能从王朔那里另有所获。

这种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办法,好像在欧美文坛也时兴过,他们叫做“诠释学的批评”。

“文艺复兴”的应声虫平心而论,在一个社会极度贫乏时,为了彼此相安无事,由教会宣扬诸如“存天理在人欲”那一套,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可一旦饱暖者日众,内中不愿安分守己的才智之士,便要出来大唱反调。

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由这帮与教理唱反调的才子们鼓噪而成。

王朔虽小有才气,要说他有“复兴”的自觉又未免过誉。

但境遇既然相似,声气便不免相通。

市民社会,是王朔活动的天地,也是他表达的背景。

在王朔笔下,小知识分子公然地卖弄才学,“小资情调”被谱成流行歌曲,小市民的趣味登堂入室。

这些违拗“大道”的对市井生活的细碎描摹,正表明人性的顽强。

哪怕被扭曲着,它们也要伺机表现自己,一遇响动,就会苏醒,一有余裕,就要展延。

李冬宝和戈玲们不论在编辑部外东颠儿西跑,还是在编辑部里打情骂俏,都那么鲜活,那么有生气,这显然得益于作者对同人的肯定和张扬。

而老刘和牛大姐们更多地得到讥刺嘲弄,则因为他们时不时会时露出说教嘴脸,总也走不出过去的阴影。

其实王朔最擅长调侃那些用堂皇庄严语词来包裹偏狭私利的丑恶行径,将其卖矛又卖盾的伪善心态夸张地暴露出来。

把权势者送子女出洋说成送他们去反帝反修第一线,熟知的事实加上同样熟知的只是在时间上稍有错位的语言,就凸现了喜剧效果。

王朔用机智在他熟悉的环境中搜罗了不少这样的素材,可惜他每每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王朔,牛虻式人物

王朔,牛虻式人物

王朔,牛虻式人物王朔是个牛虻式人物,时时要在文化的身上找毛病刺痛一下。

他来自边缘的批评当然未必全面和准确,但他牛虻式的刺激仍然会给我们一些反思的可能性。

我觉得他其实是批评一种大众文化的保守和庸俗的风气。

王朔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影响无人能及。

可以说,今天中国大众文化许多方面的基础其实是王朔带来的文化风尚打下的。

当年他的小说是冲击原有文学规范的重要作品,而从《渴望》开始的电视剧创作更是开了先河,变成了今天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开端。

但2000年以来,王朔似乎已经淡出了公众视野,沉寂了好几年。

而这几年却也是中国的大众文化风起云涌,开始取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几年。

王朔似乎在文化风暴的外边静静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让我们感慨人生的变化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但这次王朔高调复出确实引人注目:一面痛斥“80后”的无聊,一面也没有忘记抨击他当年常常嘲笑的“知识分子”;一面为公正代言,高度张扬众生平等的观念,一面却对现在的大众文化声色俱厉地加以指责;一面和韩寒“惺惺相惜”,一面又对许多成名人物进行了尖刻的嘲弄。

王朔这次出场仍然不同凡响。

当年的风云人物虽然有点垂垂老矣,但他的锋芒和尖锐还在,那股气势还在。

这里非常有趣的是王朔的矛盾: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他和他的作品召唤来的,但他似乎对它们充满了蔑视。

他好像觉得当年他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其实,王朔的特点就是以幽默和尖刻的方式进行某种来自边缘的批判。

这种边缘性是他的标志或者特色。

他其实是一个常在边缘的人物,只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风云际会,不可思议地在文化上变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最早从计划经济的秩序中游离出来,用独特的“顽主”小说写出了从那个秩序里脱离的第一批人的生活,并展示了他们的独特吸引力,用小说和电视剧的市场运作展开了一个新文化的可能性和内在活力。

在那时,他多少有点像他的小说里的主人公,虽然玩世不恭,追求凡俗的乐趣,像是“大众”的一员,却还是有点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还是“精英”里的边缘人。

论述王朔创作的“顽主”形象意识

论述王朔创作的“顽主”形象意识

论述王朔创作的“顽主”形象意识作者:孙秋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摘 ;要:王朔作为我国著名当代作家,其笔下塑造的顽主形象被广大读者所喜欢,因此顽主则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本文主要谈论了王朔笔下的顽主类型以及王朔创作的顽主形象。

关键词:顽主;形象意识作者简介:孙秋玲,女,河北美术学院教师,毕业于河北大学,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王朔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他的笔下塑造的一系列的顽主形象,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王朔笔下的塑造的顽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是以玩社会或者玩人生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类人大都出生在50年代末期或者6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成长的历程经历了社会“文革”动荡的年代。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大多青年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其自身文化素质低,无任何作为,但是他们也不能踏实地过日子,于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便开始以顽主的心态出现在新时期。

比如在《空中小姐》这部作品中,讲述的是男主人公自从部队复员之后,生活上便没有了规律,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社会闲散人员,他对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婚姻与爱情也是抱着枉然的态度,这是王朔笔下塑造的第一个顽主形象。

在《浮出海面》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石岜没有固定的职业,时而卖苦力,时而写小说,他对父母甚至是对自己都没有的负起该有的责任,对于爱情乃至婚姻也是处于游戏的状态,也可以说他是玩生活的顽主。

到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部作品中,“我”的形象比起王朔前两部作品中的顽主,可谓是个“大玩家”,在作品中“我”冒充警察,同时还拉帮结伙地游戏社会,以流氓的形象跟女大学生“谈恋爱”,因此在这部作品中他玩得手段比较高明,而且潇洒自如。

当然王朔对顽主形象的塑造的过程其实也是让人们逐渐接受的过程。

等到《顽主》这部作品发表之后,王朔在本篇小说中对“顽主”的概念又一次进行了扩展。

为何要向王朔学习

为何要向王朔学习

为何要向王朔学习作为“50后”的一员,我对我们这一代人进行自我批判,应该具有正当性。

现在谁都愿意批评别人,缺的是自我批评的精神。

一个人、一个国家,好像都是如此,每天都陶醉在大话中,扮演着批判者的角色,谁也不愿回头看看自己屁股后面的那堆可疑物。

在这一点上,应当提倡学习王朔。

他在骂别人之前,总是先在自己的头上扣上—个屎盆子,把自己搞臭了再向对手打出有力的一拳。

凭着这种勇于自我批判的气魄,我觉得可以把王朔置于“50后”的批判之外。

他是我们这一代人中少数几个脑子清醒者。

有时我甚至认为,他说的每一个字一当然要扣除那些“丫”和疑似醉酒后的胡言乱语——都是真理。

这不是贬低真理。

真理就是常识,是实话。

用王朔作话引子,的确是不想掩饰我们这一代人的毛病。

我们的毛病太多了,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起。

按一般的看法,现在正是“50后”的大好时机,能够被称为精英的人,大都在这个年龄层,已经登场的新的领导人,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未来10年中,或将把中国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不仅政界如此,在商界和学界,大致也是“50后”充当着各种领袖角色,既掌握资源,也支配话语,言行举止,都对社会影响深远。

对于这种现状,谁都不必羡慕嫉妒恨。

在经过20多年奋斗之后,这一代人理应获得这样的回报和荣誉。

要知道,现在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在上世纪80年代并不拥有特别的优势,几乎都有一段遭受艰苦锤炼的经历。

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既是国家和社会变化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这一代人可以为此自豪,也有理由坐享其成。

“50后”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因为涵盖众多的政治精英、商业领袖和文化英雄,使得所谓“自我批判”这样的说辞,显得有些矫情,甚至都有些虚伪,如同有些成功人士在得了便宜之后痛说革命家史。

一些人喜欢把他们的成功史和苦难史绑在一起,甚至也不避讳其中曾经有过的愚蠢和错误,这样看起来会生动许多,同时巧妙地把自我批评变成了另一种炫耀。

成功的背后,总是有着阅历的、知识的甚至道德的优势。

中国文坛的四大痞子作家

中国文坛的四大痞子作家

中国文坛的四大痞子作家一、王朔痞子指数:★★★★★人物介绍:王朔,原名王岩,北京人,生于1958年。

点评:王朔是当之无愧的“痞子作家”典型代表,也是开山鼻祖。

“调侃”是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

因此,他成为人们眼中的披着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

王朔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

王朔经典语录:1、余秋雨在文学界真的不入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一个小说没写过,你配称作家吗?散文作家,青春作家,我觉得余秋雨已经是一个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

还来这一套,席慕容他们早搞过了,比你搞得地道多了。

2、《满城尽带黄金甲》我没看。

地主才认为金子是最好的,就跟镶了一口大金牙似的,土鳖。

国产的SB大片我不看。

3、郭敬明,完全一小偷,怎么那么不要脸?他那帮“粉丝”、小偷团伙的。

郭敬明说,我又有名又有钱。

你有什么钱呀?别不要脸了,写那点东西能挣几个钱呀?那几百万算钱吗?太可笑了。

4、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

我不惯着自己。

二、变态老七痞子指数:★★★★☆人物介绍:变态老七,原名韩龙,石家庄人,生于1983年。

点评:几年前,就有评论家认为变态老七才是“痞子作家”最正统的衣钵传人,的确,他犀利古怪,痞气十足的文风让他在出道之初就抢足眼球。

但是,也正是这种痞子式的文风,阻碍了他作品的出版和流传,使他不得不作为一个地下的,小众的偶像存在。

因其“变态老七”这个古怪的笔名,他被大多数网站所屏蔽;长篇小说《差生》虽然出版了,但大量精彩段落被删,剩余的文字也被更改的面目全非,原因是:他痞气十足的语言很难通过出版社保守的审核;而他的情感文集《女人不狠江山不稳》更因为审核问题,始终无法进入大众市场。

浅析王朔

浅析王朔

浅析王朔“痞子”式语言风格10汉语言(2)班于小平K第一次听说王朔,是因为他的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第一次认识王朔,是上学期读过的《看上去很美》。

那时候我感觉王朔跟王小波一样,都是精通于运用荒谬的现象达到深度幽默的人。

最近细细品读,不由感慨万分。

在现代文学史上,王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甚至一度流传海外。

很多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获得不少大奖。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成就了姜文,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我想读过王朔小说的人,都会对他“痞子流氓”的语言所产生的幽默感记忆深刻。

在读过他的几篇作品后,我发现这正是王朔的特色,也是他作品的成功所在。

当然,他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他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思想等的深度。

王朔笔下大多是一群不入流的边缘人物,他们大多干些非法勾当,整日游手好闲,蔑视传统,调侃生活。

他们也吸白面,拐骗并怂恿女子卖淫,诈骗。

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给王朔创作提供了灵感,而塑造这群人物需要的正是这种属于他们的语言。

之所以这些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语言。

文革时期,王朔正在读书。

生活在北京军区的大杂院,分伙打架留给自由时期的王朔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对那个时代孩子的玩意儿就甚是熟悉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高中毕业以后,王朔当过兵,在医药公司工作过,还试图经商,期间他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王朔在《我看王朔》里说“种种所谓以“调侃”冠之的语言风格和态度,是全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街头瞎混的小痞子,打麻将打扑克的赌棍,饭馆里喝酒聊天的侃爷们集体创造的。

王朔仅仅是因为身在其中,听到了,记住了,学会了,并因为没有书面表达能力,不得已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王朔生活于其中,他知道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痞子要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表情和动作。

看王朔的作品,很少会浮想联翩,只是理解其中意味之后,泯然一笑,或者哈哈大笑。

王朔: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对上是狗,对下是狼,对同级是鬼

王朔: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对上是狗,对下是狼,对同级是鬼

王朔: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对上是狗,对下是狼,对同级是鬼人们听到王朔的名字真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他是中国那个时期最有才华的文艺人。

人们熟悉的《玩主》、《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王朔都是这些著名作品中的小说作者或和改编同名电视剧的编剧,他对社会上一些现象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我们中间有一些人是阴阳人,两面派,却被人认为是高情商!一、王朔说这些人对上如哈巴狗一样溜舔巴结;对下属则狠如豺狼,吃人不吐骨头;对待同级像鬼一样,两面三刀,这种道德低下,人鬼不分的人,却被人称作高情商,而且这类人在社会上很吃得开。

这些人见着领导满脸堆笑,双腿屈膝,恨不得跪下来,对领导的话像哈巴狗一样在面前摇尾巴,对领导的命令往往放大N倍,过度执行,让广大群众苦不堪言。

他们对下属横挑鼻子竖挑眼,眼睛朝上,对下属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他们像狼一样肆意侵害他们的利益。

这些人对待同级则玩两面派手法,在上级面前打小报告,故意制造矛盾,给对方造成困扰,以达到打压别人的目的。

这类人在社会上往往混得风生水起,官运亨通,有的成为领导的心腹,被一再提拔。

二、这些两面人在历史上就有许多典型人物比如王莽、杨广、赵高、李林甫、和珅等,他们对上恨不得将舌头伸出三尺长,极尽谄媚巴结;对下则指鹿为马,搜刮民脂民膏;对同僚这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轻者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重者导致江山沦陷、朝代更迭。

历史上两面派第一人,则首推王莽。

王莽的父亲王曼是太后王政君的弟弟,死的早,没有封侯,太后就把一腔爱酒给了弟弟的子孙们。

王莽从小严于律己,韬光隐晦,极其孝顺。

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有病,王莽在他跟前伺候,数月不洗头,不脱衣服,亲尝汤药,王凤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将王莽推荐给汉成帝刘骜。

凭借此官运亨通,年纪轻轻就担任射声校尉,但他仍然谦虚谨慎,博得许多大臣们的赞誉,汉成帝将他提拔为大司马。

可好景不长,一年之后汉成帝驾崩,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刘康之子刘欣继位史称汉哀帝,由他的母亲丁太后主持政务,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没有了实权,王莽也受到排挤,王莽回到自己的封地行孝,在属地他品行端正,爱护百姓,因而人们向皇上举荐。

解读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解读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解读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摘要:“顽主”的人物形象贯穿于王朔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中,是一群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反英雄”形象,也是一群“文化的边缘人”。

王朔所塑造的这类人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往往以群体形象而非单个人出现,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叛传统价值观念的心态,他们内心一边放达享受着人生乐趣,一边又充满着焦灼苦闷。

可以说“顽主”们是社会和时代潮汐涤荡出来的产儿,是王朔为当代文学提供的前所未有或少见的“新人”形象。

关键词:王朔;“反英雄”;反叛传统;放达享乐;彷徨苦闷“反英雄”形象是黑色幽默小说的鲜明特征,这类形象一反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成为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人公。

他们没有信仰和追求,是被时代抛弃者、精神的受害者,也是道德的背叛者。

王朔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中黑色幽默作家代表,在他的小说中,“反英雄”就是一群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顽主”,也是一群“文化的边缘人”,《顽主》中的杨重、于观、马青;《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浮出海面》中的石邑等等,他们没有正当职业,成天吃喝玩乐,可以说是一群“无业游民”,这类边缘人在王朔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笔者认为这类“反英雄”形象在王朔的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反英雄”群像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反叛者的角色往往都是一个人,一个人似乎更能凸显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反叛精神,而在王朔的小说中,这类反叛者却是由多个人组成的“反英雄”群像。

例如《顽主》里的于观、杨重、马青三个人;《动物凶猛》中的“我”、高洋、高晋、许逊、汪若海、方方等。

“反英雄”群像的出现使得“反英雄”个体形象变得模糊,而呈现出群体性、大众性的特点,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群,一类在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中没有位置、没有生活信念、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他们介于思想解放和放荡不羁之间,他们抛开沉重的使命感、责任感,游戏人生、玩笑人生,将生活的悲喜看作是与自己无关的闹剧,这也使得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带有了类型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反英雄”群体出现在王朔的语言狂欢世界中,通过娴熟的运用北京土话,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调侃着一切正经、正统,很切合“边缘人”的身份和特征,恰当地表现了这些都市浪子门的玩世不恭、穷极无聊的特点,也是王朔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独特方式。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顽主”人物形象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顽主”人物形象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顽主”人物形象作者:梁凤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6期摘要:当各种严肃文本占据中国当代文坛的主流地位时,王朔以独特的写作方式为读者贡献了一群另类的“顽主”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一群人物,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理应对于王朔小说中的“顽主”人物形象以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游戏者落拓者边缘人碎片化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王朔以自己的小说创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了一批独具风格的“顽主”人物形象。

他们在思想、言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其“卓尔不群”之处:他们讽刺现实,调侃政治,戏弄权威,游戏人生,在“顽主”的眼里,人活着享受第一,其余的东西都是假的,毫无意义的。

“(顽主)一方面过着最刺激最冒险的迥异于常人的生活,横冲直闯,左右逢源,能伸能缩,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又从事极端的恶作剧中体现出对生活的执着探索。

”①一、“顽主”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全新的审美形象王朔笔下的“顽主”人物身上带有一系列都市游戏者的典型特征。

他们大都出身和成长于京城军队大院里,由于“文革”的特殊时代特征,使他们从小少有父母和学校的束缚,先天教育和文化素养的不足,塑造了他们“嬉戏”、“游荡”、“调侃”的性情,以追求个人心理满足为人生目的。

他们有时通过自我贬损来掩饰内心悲痛,有时又为发泄被无辜“训斥”后的憋屈和愤怒,就索性出门找人寻衅滋事,以打人的极端恶劣的行为求得心理的平衡,更甚时,他们反抗父母,对革命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也心怀不满,“都市游戏者”的本性流露无余。

《顽主》中“三T”公司经理于观的父亲,试图为自己无缘无故去“三T”公司发难进行辩解,而玩世不恭、不听管教的儿子却冷热不吃,软硬不服,反倒反击父亲,针锋相对、唇枪舌战,毫不留情,扬言如不是看在父亲的情分上,菲抽歪了他的嘴,父亲的权威被亵渎,都市游戏者的流氓泼皮的行径跃然纸上。

名著解读:《牛虻》中的青春与成长话题讨论

名著解读:《牛虻》中的青春与成长话题讨论

名著解读:《牛虻》中的青春与成长话题讨论概述《牛虻》是中国作家王朔于1988年出版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七在大城市里度过的一段酸甜苦辣的青春故事,展现了当时年轻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所经历的成长和迷茫。

本文将探讨《牛虻》中关于青春与成长的话题,在不同维度上进行分析,并从主要角色、情节发展以及作者意图等方面深入剖析。

青春与成长主题分析主要角色塑造1.阿七:作为小说的主角,阿七是一个生活在城市贫民窟中、机智聪明又不失纯真天真的少年。

他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挫折,逐渐从无知少年成长为思考问题、有自我意识并具备理想追求的年轻人。

2.铁蛋:阿七最好的朋友,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粗鲁直言且对女性充满欲望的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青春期男生的冲动、矛盾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模糊追求。

3.阿波:阿七的初恋对象,她性格开朗、乐观积极,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孩。

通过她的成长经历可以讨论到女性在青春期如何面对困境和选择。

情节发展与青春主题1.青涩早恋:小说中塑造了阿七与阿波之间早恋的经历。

他们从最初只是朦胧意识到彼此喜欢,再到因为种种原因分离,这一情节线索描绘出青春期情感起伏不定、懵懂却又充满热忱的特点。

2.迷茫与反叛:小说中描写城市底层生活艰辛和逼迫感。

阿七在探索自我身份和价值观时逐渐变得叛逆、反动,并深陷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个情节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成长中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并寻找自我价值诉求的思考角度。

作者意图1.批判社会现实:通过描绘青年们在城市底层生活的艰辛与迷茫,王朔在小说中进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快速崛起却伴随着人性堕落和精神虚无感的问题。

2.强调青春期成长阶段的困惑:小说不仅仅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故事,更深入揭示了青春期成长阶段普遍存在的困惑、探索以及成长之路上必经之痛苦。

这使得《牛虻》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时代,而具有普遍的时代价值。

总结通过解读《牛虻》中关于青春与成长的话题,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当时年轻一辈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奇特的视角吸引了大量读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进行浅析。

王朔的作品经常涉及敏感话题和社会现实,如性别、婚姻、权力等。

他以平实而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让人们对于现实产生共鸣并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王朔的作品独具张扬的个人风格和语言特点。

他以犀利、幽默的笔调,对传统价值观和权威进行了颠覆和冲击。

他的作品常常使用大量的俚语、流行语和粗俗语言,把社会底层的生活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视觉冲突。

这种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让王朔的作品在文坛上脱颖而出,成为不少读者追捧的对象。

王朔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他善于塑造独特的、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鲜明、行为古怪、特立独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王朔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常常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往往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王朔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成为了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还与其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密不可分。

王朔自198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作品,在1980年代文学青年中就积攒了较高的知名度。

他的畅销作品《我愿意》以及一系列的舞台剧作品更是使他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坛上有影响力,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言论常常引发争议,使得他本人成为社会焦点,进一步提高了他作品的关注度和流行度。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他作品中敏感话题和社会现实的揭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语言特点、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及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王朔的作品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的嬗变历程

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的嬗变历程
传递正能量
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嬗变过程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能量,鼓励人 们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美好。
对读者价值观的引导
引导正确价值观
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的嬗变向读者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帮助读者 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激发读者思考
王朔的作品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能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 和探索。
培养审美情趣
《致女儿书》中的王忆贫
总结词:传统父爱
王忆贫的形象体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也揭示了家庭中代际沟通的问题 。
他关心女儿的成长和生活,努力为女儿 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详细描述
在《致女儿书》中,王忆贫的形象展现 了一种传统父爱的力量。
《我是你爸爸》中的爸爸
01
总结词:责任担当
02
详细描述
03
文化氛围
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也对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产生了影响。例如,在文化大革 命时期,文学作品通常以革命英雄为主角,而随着文化氛围的转变,王朔开始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个人经历的变迁
人生阅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 王朔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这 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主人公 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04
05
在《我是你爸爸》中, 爸爸的形象展现了一个 有责任担当的父亲形象 。
他不仅关心儿子的成长 和教育,还承担起家庭 的经济重担。
爸爸的形象揭示了家庭 中父亲的责任和付出, 同时也呈现出现代人对 于家庭和责任的思考。
04 王朔笔下主人公 形象的嬗变原因 分析
社会背景的影响
时代变迁
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的嬗变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 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王朔的创作。

现当代文学王朔

现当代文学王朔

2007年出版以佛经为材料的小说《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小
说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价钱购买, 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 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 2008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第一部发表于《收获》第1期,并且由人民 文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出版了第一部。
•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19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 • 如电视剧 《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 •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
2000-09 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我是你爸爸》 (获奖)
同名小说改 编
《动物凶猛》改编
的现象级地位表示赞扬:
“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
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
“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语
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
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韩少功在一次与王朔的交谈中说:王朔小
说的人物生动,但却太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
贫到底"。
2000-11 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一声叹息》 (获奖)
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
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他的代表作有:《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 者无畏》《致女儿书》《我的千岁寒》《王朔文集》。
少年经历
王朔,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出生后不久, 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自我封闭的大院生 活使作为小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 公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朔,牛虻式人物
王朔是个牛虻式人物,时时要在文化的身上找毛病刺痛一下。

他来自边缘的批评当然未必全面和准确,但他牛虻式的刺激仍然会给我们一些反思的可能性。

我觉得他其实是批评一种大众文化的保守和庸俗的风气。

王朔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影响无人能及。

可以说,今天中国大众文化许多方面的基础其实是王朔带来的文化风尚打下的。

当年他的小说是冲击原有文学规范的重要作品,而从《渴望》开始的电视剧创作更是开了先河,变成了今天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开端。

但2000年以来,王朔似乎已经淡出了公众视野,沉寂了好几年。

而这几年却也是中国的大众文化风起云涌,开始取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几年。

王朔似乎在文化风暴的外边静静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让我们感慨人生的变化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但这次王朔高调复出确实引人注目:一面痛斥“80后”的无聊,一面也没有忘记抨击他当年常常嘲笑的“知识分子”;一面为公正代言,高度张扬众生平等的观念,一面却对现在的大众文化声色俱厉地加以指责;一面和韩寒“惺惺
相惜”,一面又对许多成名人物进行了尖刻的嘲弄。

王朔这次出场仍然不同凡响。

当年的风云人物虽然有点垂垂老矣,但他的锋芒和尖锐还在,那股气势还在。

这里非常有趣的是王朔的矛盾: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他和他的作品召唤来的,但他似乎对它们充满了蔑视。

他好像觉得当年他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其实,王朔的特点就是以幽默和尖刻的方式进行某种来自边缘的批判。

这种边缘性是他的标志或者特色。

他其实是一个常在边缘的人物,只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风云际会,不可思议地在文化上变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最早从计划经济的秩序中游离出来,用独特的“顽主”小说写出了从那个秩序里脱离的第一批人的生活,并展示了他们的独特吸引力,用小说和电视剧的市场运作展开了一个新文化的可能性和内在活力。

在那时,他多少有点像他的小说里的主人公,虽然玩世不恭,追求凡俗的乐趣,像是“大众”的一员,却还是有点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还是“精英”里的边缘人。

他的小说由于边缘,所以还具有某种鲜明的过渡性。

一旦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文化秩序成形,这种玩世不恭的“顽主”就越来越没有了市场,而白领式新生活方式已经变成了新的模式。

王朔这样以“精英”方式追求大众性的人
物,就不免让位于冯小刚式的以“大众”方式追求大众性的人物了。

王朔也由当年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如今变成了这种大众文化的批判者和否定者。

在计划经济的文化里,王朔游离了出来,召唤了新的可能性,但一旦这新的可能性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他又看不入眼了。

他依然没有进入这个秩序,难免觉得那些流行的潮流没有什么意思。

他其实是个牛虻式人物,时时要在文化的身上找毛病刺痛一下。

他的表现聪明、敏感,好像随俗,其实孤傲,到哪里也不合群。

王朔来自边缘的批评当然未必全面和准确,但他牛虻式的刺激仍然会给我们一些反思的可能性。

他的意见难免泥沙俱下,但更应沙里淘金,看到这里的真性情和值得思考与关注的侧面。

我觉得他其实是批评一种大众文化的保守和庸俗的风气,这和他未必看得起的网络中的“草根”有趣味相投之处:看起来不合时宜,其实也可能恰逢其时。

他其实在促使我们对于今天进行更多的追问。

没有王朔这些尖刻的声音,其实我们会觉得有点寂寞。

来源/新华网
编辑/四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