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
人民福祉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养老保障: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居民,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是针对企业职工所设立的制度。
通过这两个保险制度,可以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
2. 医疗保障: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这些保险制度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3. 失业保障: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和就业促进政策。
失业保险是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度过失业期间;而就业促进政策则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机会。
4. 工伤保障:我国的工伤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政策。
工伤保险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康复
和经济补偿;而劳动保护政策则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5. 生育保障:我国的生育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生育保险和计划生育政策。
生育保险为生育的女性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障;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是通过控制人口数量,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促进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建议(全文)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建议(全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而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社会保障现状1. 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相对完善,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
各类社会保险机构广泛展开,参保人员数量逐年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
2. 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大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3. 医疗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日渐扩大,但仍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医保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特别是对于慢性病、大病保险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很多群众面临就医困难的问题。
4. 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亟待加强失业、工伤、生育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的社保体系中,这些方面的保障还比较薄弱。
很多人在遇到失业、工伤、生育等问题时,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二、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建议1. 加强精准化管理在社会保障领域,加强精准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健全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参保人员和待遇的全方位监管,确保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对慢性病、大病的保障,以及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全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险。
3. 加强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失业、工伤、生育保障是社会保障的“三个零”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确保参保人员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
4.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与医疗卫生政策的融合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和政策协同,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标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标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险的领取标准是保障参保人员在退休后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领取标准如下:
一、基本养老金标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标准是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缴费金额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会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此外,不同地区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会相对较高。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
除了基本养老金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设立了个人账户,参保人员在缴纳养老保险费时,一部分会划入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是根据个人账户累计缴费金额、投资收益以及个人实际退休时的账户余额来确定的。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与基本养老金标准相互补充,能够更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的养老需求。
三、特殊人群养老金标准。
针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如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养老金标准。
这些特殊人群由于身体或生活状况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养老保障,因此其养老金标准会相对较高。
总的来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领取标准是根据参保人员的个人情况、缴费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的。
国家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养老需求。
希望各地区和参保人员都能够充
分了解养老保险的领取标准,合理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是指针对城乡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和组织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社会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旨在保护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改进的过程。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首先是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居民提供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城乡统一的制度安排,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社会保障,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养老金保障。
养老保险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养老难题,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其次是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保障居民在医疗费用方面的一项重要保障政策。
我国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提供了重大疾病治疗费用的保障,为大病患者减轻了负担。
再次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对失去劳动能力且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提供经济补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提供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失业人员尽快重新就业。
最后是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保障职工发生工伤或职业病时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城乡居民工伤保险制度逐渐完善,提高了工伤保险的赔付标准和范围,保护了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了落实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我国加大了政府投入力度。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提供了资金支持,确保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
同时,加强监管,打击保险欺诈等违法行为,保障了参保居民的权益。
然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居民参保率不高,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参保意愿较低。
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一项关乎国民福利的重要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是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和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政府将全面落实缴费优惠政策,加大基本养老金抚养比例,促进更多居民养老有序运行。
二是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参保政策等措施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
在医疗保险方面,政府逐步完善医疗保险改革,落实多种补贴政策,保障参保人员就医时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待遇和福利。
三是工伤保险,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劳动者造成的职业病患者和工伤参保者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和经济补偿。
参保者在遭受工伤后将获得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偿,以便他们能够就医治疗的权利以及伤残津贴等。
四是失业保险,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失业保险政策,以帮助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按月收取一定的失业补偿金,以帮助失业人员支付一部分生活费用,以支持他们旺旺度过困难时期。
五是生育保险,政府实施了生育保险政策,落实了生育保险政策,主要是为家庭缴纳生育保险费,以帮助家庭承担生育费用,减少家庭压力,为实现家庭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是社会救助,政府为贫困家庭、低收入家庭等提供帮助,如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障,支付一定数量的补贴,以帮助他们应对基本生活,改善生活水平。
以上就是关于社会保障政策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政策是我国政府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政府一方面落实多种政策,一方面通过改革和完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未来,政府将继续努力,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国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政策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政策20XX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政策一、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条件1.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2.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3.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
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
三、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待遇官网邮件保留表格保留链接保留粗体(B) 保留粗体(S)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标准1.最低补贴标准缴100元补30元、缴200元补35元、缴300元补40元、缴400元补50元、缴500至600元补60元、缴700至900元补70元、缴1000至2000元补80元。
2.对重度残疾人、低保户等缴费困难群体,由当地政府为其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3.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能冲抵个人缴费,个人不缴费的不予补贴,事后追补缴费的也不予补贴。
20XX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目前我国并未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进行统一规定,由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据往年数据显示,学生、儿童每人每年筹资标准是100元,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60元,其余40元由政府补助。
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全部由政府补助。
非从业城镇成年居民按照每人每年560元筹资,缴费和补助标准如下:1、重度残疾人、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特殊困难家庭人员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全部由政府补助;2、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120元,其余440元由政府补助;3、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330元,其余230元由政府补助。
城乡居民社保补缴政策
城乡居民社保补缴政策
城乡居民社保补缴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保制度建设而出台的一项政策,旨在帮助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享受到全面的社保福利保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补缴时间可从2018年起至2022年底,补缴年限最长不超过60个月。
该政策适用于一些在社保缴纳期间缴费不足的城乡居民,如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离退休干部以及本应参军入伍的役龄居民等等。
通过对这些城乡居民寻找适合的政策,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福利保障、更加优惠的医疗待遇、更加灵活的退休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城乡居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以获得不同的福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等。
特别是对于年龄达到退休年龄而无法享受退休金的退休人员,社保补缴政策的出台将会对其晚年生活产生重大作用。
总之,城乡居民社保补缴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让更多的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福利保障,并为他们的晚年生活营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解读
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解读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完善。
其中,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本文将对该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政策。
一、政策背景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该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城乡居民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优惠的医疗保障。
二、政策内容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参保对象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的参保对象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等。
其中,城乡居民指的是在城市、乡镇、农村等地区居住的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无单位医保、无公务员医疗保险的人群。
2. 参保方式城乡居民可以通过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方式参保。
参保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保险方案,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门诊保险等。
同时,参保人员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包括月缴、季缴、半年缴、年缴等。
3. 参保资助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资助:(1)政府财政资助。
政府将为参保人员提供一定的财政资助,资助金额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保险方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医疗救助。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参保人员,可以通过医疗救助方式给予资助。
(3)医疗补偿。
对于参保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部分费用,政府也将给予一定的补偿。
4. 医疗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的医疗保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基本医疗保险。
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包括住院、门诊、急诊等。
(2)大病保险。
对于罕见病、高发病、高价药等需要大额医疗费用的疾病,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大病保险的保障。
(3)门诊保险。
参保人员还可以选择门诊保险,享受门诊诊疗、药品费用等的保障。
三、政策意义城乡居民参保资助政策的出台,对于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
一、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国家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成为了当今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保障范围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概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内容。
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医疗保险则是为了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分别针对农村劳动力在工作中受到意外伤害、失业或生育等问题做出了相应的保障。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1. 养老保险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旨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缴纳,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则由个人和政府缴纳。
2. 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主要包括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旨在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新农合由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缴纳,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由个人和政府缴纳。
3. 工伤保险农村工伤保险旨在为农村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意外伤害提供相应的保障,主要由政府和用人单位共同缴纳。
4. 失业保险农村失业保险主要为农村失业人员提供一定时间内的基本生活保障,由政府和个人共同缴纳。
5. 生育保险农村生育保险是为了帮助农村人口控制生育,同时也为生育的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主要由政府和个人共同缴纳。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通过对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可以看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简述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
简述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社会权益,促进农村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系。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完善和拓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简述。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金和相关福利待遇的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个人账户和补充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居民通过每年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或收入来建立个人账户,同时政府也会进行补贴,形成补充个人账户。
当农村居民达到法定退休芳龄时,可以领取个人账户和补充个人账户的养老金。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费用报销和健康保障的制度。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分为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部分。
新农合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根据自己的收入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可以享受基本的医疗和健康保障服务。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指在城乡居民中普遍实行的医保制度,农村居民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费用,享受医疗费用报销和健康保障。
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指为无劳动能力或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救助的制度。
农村社会救助主要包括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内容。
低保是对经济困难的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特困人员救助是对特殊群体(如失独家庭、孤儿等)提供救助和关爱的制度,临时救助是对突发困境中的农村居民提供一定时间内的救助。
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保险服务的制度。
农村失业保险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失业保险制度,农民根据自己的收入缴纳失业保险费用,遇到失业时可以申领一定期限的失业救济金。
农村工伤保险是指为农民工提供工伤赔偿和医疗救助的制度,农民工按照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一旦发生工伤,可以享受相应的赔偿和救助。
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
社会保障部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社会保障部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社会保障部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旨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
该保险的报销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以确保参保人员在医疗需求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护。
以下是对社会保障部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详细描述。
一、一般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包括一般医疗费用,如门诊、住院、手术、药品和诊疗费等。
参保人员在享受医疗服务时,根据保险规定可获得一定程度的费用报销,以减轻个人和家庭经济负担。
具体来说,报销范围包括门诊看病的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和验血费等。
住院期间的治疗费用也在报销范围之内,包括手术费、床位费、护理费、药品费等。
此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还可以部分报销药品费用,特别是慢性疾病的治疗费用。
二、大病医疗保障为了应对大病治疗带来的高额费用,社会保障部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设有大病医疗保障政策。
参保人员在确诊患有特定大病时,可以申请享受大病医疗保障,以减轻经济负担。
大病医疗保障的报销范围一般涵盖治疗费用、手术费用、放射治疗费用、化疗费用等。
具体报销比例和额度根据不同地区和年度的政策规定而定。
参保人员在享受大病医疗保障时,需按照程序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诊断证明、住院病历等。
三、特殊疾病医疗保险针对某些罕见病、特殊疾病以及高额治疗费用的情况,社会保障部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设有特殊疾病医疗保障政策。
该政策旨在保障参保人员在罕见病治疗上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
特殊疾病医疗保障的报销范围一般包括罕见病的治疗费用、特殊疾病的治疗费用、门诊用药费用等。
参保人员在享受特殊疾病医疗保障时,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罕见病诊断证明、治疗方案等。
四、门特药品报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还设有门特药品报销政策,旨在保障参保人员使用特定药品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费用报销。
门特药品报销范围涵盖了特定病种的特效药品费用。
参保人员在使用门特药品时,需由医生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如处方、医疗指南等,以证明该药品为特定病种的必需药物。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定的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旨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权益。
该制度的建立,对于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特别是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差距很大,城镇职工和公务员等有固定的退休金和社保系统的保障,而农民和城市非正式工有的甚至没有退休金和社保系统的支持。
因此,国家开始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二、制度内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予以明确。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范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范围包括城乡居民、农民工和一些城市非正式工等,符合规定要求的居民均可参加该制度。
2.基本保障内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保障内容包括:基本养老金、补充医疗保险金和丧葬补助金。
其中,基本养老金是最主要的基本保障内容。
3.缴费方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方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雇主、居民和农民工自愿缴费。
4.权益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了权益保障措施,为灵活就业和不能正常工作的参保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
三、制度实施情况自2009年起,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8.13亿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基本覆盖。
虽然该制度在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地域、人口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障差距仍然存在。
因此,今后应在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提升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我国实现全面繁荣、创造美好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建议(全文)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建议(全文)部分一:社会保障现状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困难而实施的一种制度,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提高全民福利水平。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虽然我国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内的五项社会保障制度,但仍有大量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人群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标准偏低。
虽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各项保障标准偏低,很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在老年人口增加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标准跟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
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尽管我国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和监管体系,但由于各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地方甚至存在“冷保温热”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存在滥用社会保障资金的问题,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部分二:社会保障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以下是一些社会保障政策建议:1. 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居民的保障力度。
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适时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更加公平、合理。
3. 加强社会保障监管,打击滥用社会保障资金问题。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监管机制,严格审查和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打击各种滥用社会保障资金的行为,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4.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保障。
社会保障政策解读
社会保障政策解读社会保障政策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以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为例,对其进行解读。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标是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包括雇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
参保人员根据其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享受相应的养老金待遇。
二、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旨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不同层级的保障,覆盖了城乡居民和各类就业人员。
参保人员在就医时,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报销或直接医保支付。
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经济保障,提高了就医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三、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旨在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和就业服务,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参保人员在失业期间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工资补偿,同时享受就业服务,包括招聘信息、职业培训等。
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失业人员的经济压力,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四、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的目标是保障职工因工受伤、患病或遇难时的权益。
参保职工在遭受工伤时,可以享受医疗费用报销、工伤津贴、伤残津贴等待遇。
此外,工伤保险还提供一定的康复服务和职业病防护。
五、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权益,减轻其经济负担。
参保女性在生育子女时,可以享受生育津贴和产前、产后医疗费用的报销。
生育保险的实施,为女性提供适当的经济援助和医疗保障。
六、低保制度低保制度是我国为最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低保对象包括城乡居民中的困难家庭和特殊困难人员。
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低保制度的实施,有力地减轻了最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精选篇)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精选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养老保障。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特点、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为了解决广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问题而推出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旨在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1. 覆盖范围广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全体城乡居民,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等,实现了养老保障的全覆盖。
2. 缴费方式灵活。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缴费方式灵活多样,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 待遇支付稳定。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方式,确保了养老待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 制度衔接顺畅。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为参保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养老保障。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效1. 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效缓解了养老压力。
2.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保障的全覆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3. 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养老保险基金压力较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基金压力不断增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权益,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别。
首先,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而设立的一项制度。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分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部分。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依靠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保险费用,为退休时的职工提供基本养老金。
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由居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为农村和城市非正式就业人员提供基本养老金。
其次,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三个层次。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为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居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为农村和城市非正式就业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而大病保险则主要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医保报销和救助。
第三,失业保险是指为失去工作的人提供临时生活救助和再就业服务的一项制度。
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为被解雇或失业的职工提供一定期限的失业救助金,并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第四,工伤保险是为工人在工作中因工伤或职业病导致的经济损失提供一定补偿和救助的一项制度。
工伤保险主要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费,为工伤职工提供基本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亡补助和生活困难补助等。
最后,生育保险是指为育龄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补助的一项制度。
生育保险主要由职工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缴费,为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补助。
除了以上五大类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还不断完善和推进其他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如低保制度、优抚安置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等。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别。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政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社会保障政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战略方向。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安排,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保障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了城乡居民在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往往容易陷入贫困。
而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降低了他们因风险而致贫的可能性。
在城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则为职工在失业、工伤等情况下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增强了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保障政策缩小了城乡居民在应对风险方面的差距,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社会保障政策有助于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在过去,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往往面临诸多后顾之忧,比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进程。
而随着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如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筹、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等,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便利,降低了他们的流动成本,促进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吸引了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社会保障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社会保障的转移性支付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例如,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政策,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在城市,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并将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投入,再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从而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缩小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城乡消费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现状社会保障政策是国家的基本民生政策之一,是保障国民生命健康,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城乡差距扩大,我国社会保障政策面临着诸多挑战。
1.1 养老保障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个人储蓄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我国养老保障向全民覆盖迈进。
(缺少考虑视角)1.2 医疗保障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医疗救助等多层次构成,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实行“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的制度。
但是,我国医疗保障仍存在医保支付比例不一致、保障水平不同、医保基金不足等问题。
1.3 失业保障我国失业保障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金等多种形式构成。
但是,业保障制度的构建方式、收支平衡方案、失业这一社会问题的连续关注度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需定向重点)第二章发展趋势2.1 就业保障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历史时期。
新型就业的形式不断涌现,如“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型产业和社会企业的兴起为就业创造了新的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就业保障体系建立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各类就业辅导培训,提高就业策略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2.2 养老保障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投资回报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将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
发展企业年金、完善市场化的养老保险机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等也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
2.3 医疗保障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医疗改革,加快实施全民医保和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动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价格改革。
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内部的内控整改、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社会监管机制等也是医疗保障过程中的重点。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政策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减免政策,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保险费用负担。
本文将介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政策的相关内容。
一、减免对象1.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低收入家庭;5.其他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
二、减免政策1.免费参保:针对特困供养人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困难群众,实行免费参保政策,他们可以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资助参保:对于低收入家庭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政府将提供一定的资助,帮助他们参保。
3.减免个人缴费:对于特困供养人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困难群众,政府将减免他们的个人缴费部分。
4.提高报销比例:政府还将提高这些困难群众的医疗报销比例,让他们在就医时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
三、申请流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政策的申请流程如下:1.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需要向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提出申请;2.社区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名单提交给当地医保部门;3.当地医保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认定,并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服务。
四、注意事项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需要提供真实的材料,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请;2.社区居委会或者村委会需要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认真审核,确保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3.当地医保部门需要按照规定程序为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服务,并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减免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希望广大城乡居民能够了解相关政策,及时申请享受减免服务,为广大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2023年社保所实施方案
2023年社保所实施方案2023年社保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旨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一、统一社保制度2023年起,我国将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未来,相关部门将按照一个基金、一个制度、一个账户、一个待遇的原则,逐步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逐步延迟退休年龄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保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起,将逐步延迟退休年龄。
根据国家发展和人口结构情况,具体延迟幅度将逐步确定,并征求公众意见。
同时,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将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
三、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在医疗保险方面,2023年起,将继续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
目前,不同地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存在差异,未来将逐步统一,并提高报销比例。
同时,将加大对大病保险的覆盖面,确保参保人员在面对重大疾病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救治和保障。
四、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是最早实施的社会保险之一,2023年将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门槛和时限。
同时,将加大对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帮助失业人员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再就业率。
五、推进社保卡与电子社保服务为了提高社保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2023年将继续推进社保卡和电子社保服务。
社保卡将成为参保人员的身份证明和医疗保障凭证,实现医疗费用的刷卡结算。
同时,将进一步推广并完善电子社保服务,使参保人员能够通过手机App等方式查询社保信息、办理社保相关业务。
六、加强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为了保障社保基金的稳健增值,2023年将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
通过加强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同时,将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的投资流程和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作者:cqth1309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以合川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为例【摘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形成原因众多,危害极大,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此,探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十分必要。
本文分析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变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对合川区社会的影响及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原因等。
重点探讨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而减少合川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促进合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关键词】:合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正文】:研究背景: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相关人群流浪、乞讨、卖艺、杂耍等人群。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化情况严重,贫富差距扩大,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并呈继续增长趋势,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极易出现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等不良现象。
而且目前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有了新的变化:乞丐的团体化、职业化、经营化、乞丐群体复杂化、犯罪化、乞丐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乞讨方式手段呈现智能化等。
这些影响我区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也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救助,给合川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因此,探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十分重要。
本文将结合重庆合川实际,深入探讨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市容,又带来了违法犯罪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所以,研究流浪乞讨人员产生的原因,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有助于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研究方法:我们通过调查收集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流浪乞讨的现状,原因,影响,政策实施进行了解。
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探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一)合川区简介合川是重庆规划建设中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号称重庆的北大门,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故有江城明珠之称。
城乡人口150多万,主城区人口50余万人,城区有6个办事处,120多个社区,居住条件良好,人均经济收入1200元上下。
水陆交通方便,可北至四川南充,武胜,广安,西至重庆铜梁,永川,南至江津等地。
该区主要以第3产业饮食餐饮服务行业为支柱产业。
该区在为民服务方面打造了许多百货公司,超市,广场,步行街以及涪江南北滨江路等休闲场所,然而也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栖身之地。
(二)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从走访调查合川区民政局,区救助管理站得知的资料来看:调查资料1:合川区救助管理站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开展了积极的救助工作,2010年救助流浪人员1456人,其中成年人1164人,未成年人163人,精神病人114人,危重病人15人;2011年救助流浪人员1631人,其中成年人1327人,未成年人165人,精神病人129人,危重病人10人;2012年救助流浪人员1305人,其中成年人1094人,未成年人62人,精神病人123人,危重病人26人;2013年救助流浪人员1115人,其中成年人930人,未成年人34人,精神病人122人,危重病人29人。
由于合川区救助管理站积极的开展救助工作使合川区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良好。
(三)未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生活状况调查资料2:从走访调查合川区民政局,区救助管理站还了解到,由于取消了收容的强制性措施,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到救助站来接受救助,就形成了以下现象:在我区的瑞山车站路段、塔尔门广场、车站、重庆百货商场门口、欠长路步行街,塔尔门新华书店至邮局段,各大酒店旁边等人口密集地方,一些装扮“学生”、“母女”、“老人”、“残疾儿童”等各个角色的职业乞丐频频出现,尤其部分职业乞丐特别是乞讨儿童还被一些“组织者”暗中监管,沦落成为替人赚钱的工具。
调查资料3:甚至在车站、广场、繁华路段有人拉人强行乞讨,有的还拦车乞讨。
这样一来,未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不仅生活堪忧,也给社会市容添乱,加强救助管理已势在必行。
二、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对于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
1.原生型乞讨原生型乞讨人员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因种种原因残疾,个人或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又缺乏社会救济,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乞讨行为获得基本生存。
2.职业型乞讨职业型乞讨是以流浪乞讨为生财之道,常年行乞,甚至举家乞讨,装扮成可怜巴巴的。
利用人们的好心进行乞讨。
又称之为好逸恶劳型。
3.工具型乞讨工具型乞讨,他借助理性弱势,利用婴儿、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为工具进行乞讨。
利用社会上人们的爱心、善心进行乞讨。
4.幕后操控型乞讨操纵者具备劳动能力但受不良价值观影响,通过哄骗、利诱等方式控制老、幼、病、残等,把他们组织起来,经过培训,操纵乞丐从中获利。
他们对行人强索强要,残疾示弱,谎言骗托等。
我们认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位应做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既包括少数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归的城市居民,也包括流动人口中的农村困难群众,而绝大多数是后者;流动人口困难群众中,既包括一部分困灾害、因生活贫困到城市流浪乞讨的农民,也包括一些流入城市务工、寻亲访友遇到临时生存困难的人员,而后者更具有临时性、突发性和救助的迫切性[1]。
三、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变迁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收容遣送制度始于1961年制度化于1982年,废止于2003年,历时40余年。
最初合川区在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的是收容遣送办法。
其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从最初对游民的收容遣送发展到对外流灾民、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教育、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
2003年3月发生孙志刚案,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事件,并暴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引发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抨击,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这已是不小的进步。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对合川区社会的影响随着合川区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化情况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日益成为合川严峻的社会问题。
虽然区政府高度关注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问题,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大、分布杂、生存状况堪忧,加上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管理起步晚,必然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增加,强行乞讨、恶性乞讨、职业乞讨泛滥。
这对城市管理而言,必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它关系到合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合川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合川区社会形象市容市貌影响合川区社会形象市容市貌无论是乞讨者的个人形象,还是乞讨者的乞讨行为,都严重影响合川的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
(二)影响人们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流浪乞讨人员影响人们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现在乞讨手段多种多样,真假难辨,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常常被欺骗,导致很多人现在拒绝乞讨者。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人们的同情心。
(三)影响城市交通秩序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城市交通。
有的乞讨者在交通要道乞讨,有的在红绿灯处向驾驶员乞讨等,有的在街面乞讨,都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
(四)影响公共卫生,危害群众健康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公共卫生,危害群众健康。
有的病人患有传染病,而且又多在人口密集地段,很容易传染于过往行人,形成交叉感染,危害群众健康。
五、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原因(一)社会原因,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出现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富的富得流油,穷的穷得一贫如洗,靠流浪乞讨过日。
而合川的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及城乡社会低保制度也不够完善,实难确保这些处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只好流落街头乞讨过日。
(二)经济原因因灾致贫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一些地区还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扰,农闲时节或遇自然灾害,有些家长携带子女或让子女单独外出务工,盲目外流,难于安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三)家庭原因,遗弃重症未成年人和老弱人员一些患上绝症和重症的病患者,有些被家人抛弃后,倒卧在街头,或者医治了一半,被遗弃在医院,这种丢爹弃子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应该被社会所谴责的。
这些基本上都是外地农村的人,因为重症,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了,想着国家也许不会见死不救,还不如带到医院,他们就把亲人往医院门口或里面一丢。
一些不被家人接纳的老年人家人遗弃留在街头,尽管他们渴望回家,渴望与亲人团聚,却因为亲情的冷漠,而不得不滞留在救助管理站,甚至孤独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是最让人心酸和无奈的现象。
一些贫困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观念的落后、监护缺失、教育失当、家庭人际环境不良等问题,缺少在成长中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和心理上的满足。
父母关系不良或离异,不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监护缺失与粗暴管教,对孩子过度管教、过多的限制和过高的期望,都成为孩子背离家庭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原因,好逸恶劳以职业流浪为生单亲家庭、与继父母生活的流浪儿童与监护人不融洽,造成彼此间感情淡漠,产生家庭矛盾不能及时消除,日积月累与家长有了隔阂,孩子在受到身体或心灵伤害后会离家。
由于不愿回家,他们往往编造假姓名、地址、经历等,需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查询。
在开口吐露家庭地址、愿意回家之前,这些人往往滞留在救助管理站。
许多流浪的智障人员、精神病人和没读过书的聋哑人员,他们说不出也写不出自己家庭信息。
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半点有价值的东西,不能送他们回家,而又不能把他们赶出救助站,如果沦落街头,遇上坏人,后果不敢想象。
大量的重度精神病患者,他们的意识都不正常,只能长期接受救助滞留在救助站。
六、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合川区是农业大县在150多万人口中80℅是农村人口,又多属山地丘陵,一些地区还未完全摆脱贫困,在家务农仍处于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只好背井离乡,盲目外流,难于安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