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 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

【考点搜索】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教材分析】

◆知识纲要

◆学习目标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学习重点

建国以来的人口迁移概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到8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户籍(即户口)管理制度控制很紧,人口迁移数量小,频率低,规模不大。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也随之放松,并且在城市中取消粮油副食品定量配给供应制度后,农村人口进城由“一发不可收”到迅猛增长的地步。

◆学习难点

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算不算人口迁移?

在严格定义上看,我国80年代以来的农民进城打工,或者说“民工潮”,这些流动人口,其中的大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居住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大多数进城民工,“户籍”仍在原籍。因此,教材用语是“当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到2000多万”和“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等。

◆重要图释

图1.19《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流动人口示意》。分析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流动方向及其成因并与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进行对比。

【学习策略】

学习本节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二是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三是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把握人口迁移的的特点、方向、原因,

通过列表对比的方法,增强理解。

【教学内容】

1.6 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自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2、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3、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和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多为政策性迁移,有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规模扩大,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主要属自发性迁移。

迁移方向:①农村——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迁移原因:①国家政策②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城乡收入差距大

【经典例题1】1978年,黑龙江农民人均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力,可到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1)1985年以来,山东农民纯收人大大超过黑龙江农民,试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题中反映的人口迁移过程变化说明的问题。

【解析】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的实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两省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明显地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1985年前后的山东自然条件并没有大的变化,其经济起飞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完全是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相关的战略部署。在全国,山东以其东鄙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首批得益省份。

【答案】:(1)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2)说明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扰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拓展迁移】

1、影响迁移的因素。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四种,即迁出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因素对某些人来讲,是无关紧要的。人口的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个人生命周期的影响。例如,适宜的气候对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力因素;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童的父母可能是拉力因素,但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推力因素,因为维持好的教育设施,意味着纳税人将要多纳税。

迁移还受迁入地和原居住地之间各种中间阻碍因素,如距离和迁移成本的影响。

最后,迁移还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个性、文化水平、敏感程度、对其他地区的认识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方式等等,都会影响他对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从而影响其迁移决策。

2.迁移量。人口迁移的流量受以下因素的制约。(1)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流量随各个地方之间差异的程度而变化。地区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则迁移流量越大。李的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地区间差异程度越大,人们通过流动而获得的机会越多。但是,当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大到使人难以适应的时候,迁移就根本无从谈起了。(2)人口迁移的流量随迁出地和迁入地人群之间的差异而不同,如果迁出地和迁入地人群间的同质性高,如种族、宗教、教育、收入、信仰等越相似,则迁移量越少。从个人的角度讲,迁移是为了通过在空间上的移动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潜能;从社会的角度讲,迁移是实现地区间人才交换的重要手段。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是同质的,或者说,在特征上没有差异,人口迁移就毫无价值,也无必要了。地区间人口的同质

性越低,则差异越大,人口迁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就越大,人口迁移就越活跃,人口迁移流量就越大。反之,人口迁移流量就越小。(3)人口迁移的数量与克服中间障碍的难易有关。原民主德国的东柏林和原联邦德国的西柏林,最初是一个城市,人口迁移应该很方便,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统一前)东、西柏林之间的围墙却阻碍了德国东、西部人民之间的交流。总之,自然的障碍和政治的限制等,都会抑制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4)人口迁移的流量随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变化。如经济萧条时期的人口迁移就会少于经济繁荣时期的人口迁移。经济周期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的迁移行为,但最重要的仍在于影响人们对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5)除非有某种特殊限制,迁移流和迁移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的差异程度会越来越大,人们之间的差异程度也会日益加大,迁移的中间障碍会减小,从而使迁移量增加,迁移率提高。

3.人口迁移的方向。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1)人口迁移有其特定的方向。通常,人口迁移会集中到几个特定的目的地。这是因为,机会常常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同时,迁移者一般会遵循以往的迁移者走过的道路。以往的迁移者把有关的信息传回原居住地,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迁移的成本,为后来者的迁移提供方便。(2)每一个迁移的流向都伴有一方向相反的返迁移流。这一返迁移流产生的原因是:第一,目的地的拉力因素可能会逐渐减小或消失,从而导致一部分迁移者返回原籍;第二,迁移增加了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接触,开阔了迁移者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原居住地的机会,从而返回原居住地创业;第三,迁移可能使迁入地的居民认识到其他地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向外地迁出;第四,许多以经济为目的的迁移者,在他们实现了其经济目标以后,他们会返回原居住地,特别是在他们退休以后。

(3)流向效率。李将流向效率定义为主迁移流与返迁移流之比。当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在原居住地表现为排斥力时,流向效率较高;当原居住地与迁入地的情况类似时,则流向效率较低;当中间障碍比较大时,则流

向效率较高;流向效率还因经济情况而异。经济景气时,流向效率较低;经济萧条时,流向效率较高。

4.迁移者特征。人口迁移不是均匀地发生在人口中每一个人身上的,相反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一般地讲,年轻力壮、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迁移。当然,这种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背景下,迁移者特征表现各不相同。

【术语释义】

1、原始的人口迁移。这种迁移源于环境的推力,体现的是人口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人类采取的应付方法有两种:改善遭到破坏的环境,或者逃离到其他地方。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技术发展的水平。在工业化以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较低,而且思想较为保守,无力应付遭受破坏的环境,只好转移到与原有生活环境相似的地方,借以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