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管理记录
菌种室菌种管理制度
菌种室菌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菌种室的管理,保障菌种的安全、合法及有效利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菌种室内所有菌种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菌种室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数量。
第四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维护菌种室的正常秩序,确保菌种的安全使用。
第五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规定,对管理不善或造成损失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科学原则,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七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私自转让、外借或泄露菌种。
第八条菌种室应当建立健全菌种信息档案,详细记录菌种的来源、种类、数量、用途等信息。
第九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测,确保菌种的品质符合要求。
第十条菌种室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开展菌种技术培训,提高菌种管理水平。
第二章菌种的采集与保存第十一条菌种室应当根据需要确定菌种的来源,保证菌种的合法性和原始性。
第十二条菌种室应当对采集的菌种进行确认和鉴定,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菌种室应当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和条件,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第十四条菌种室应当定期检查保存的菌种,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活力。
第十五条菌种室应当建立健全菌种保存档案,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情况和变化。
第十六条菌种室应当对保存的菌种进行定期更新,淘汰失活或不纯的菌种。
第十七条菌种室应当加强对保存环境的管理,确保保存条件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的申领与利用第十八条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关资料和理由,经菌种室审批同意后方可取得菌种。
第十九条申请人取得菌种后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不得擅自转让或外借菌种。
第二十条申请人应当按照菌种室规定的使用方法和标准使用菌种,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二十一条申请人应当在使用菌种过程中遵守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菌种的安全使用。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应当在使用完菌种后按照规定归还或销毁菌种残余物,不得存留。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为确保微生物检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避免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 定义3.1 测试菌株:一组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只能是具有稳定的性能且有代表性的菌株。
3.2 标准菌株: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
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最好来源于食品或水的菌株。
3.3 标准储备菌株:将标准菌株在检验室转一代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3.4储备菌株: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5 工作菌株:由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4 标准菌株的使用和保管4.1 标准菌株需使用来自认可的国内或者国外菌种收藏机构,并有相应的标准菌株的证书。
4.2 标准菌株的使用4.2.1 标准菌株可作为日常检测质量控制、验证准确度、已知物质验证新方法、评估检验人员能力。
4.2.2 标准菌株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外来污染,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溯源性。
4.2.3 先从冻干粉转至纯培养琼脂平板,再从纯培养琼脂平板移接至冻存管作为标准储备菌株;需做检验室中所需要关键诊断指标的确认以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其管理记录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c)菌种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
4.2.4 从储备菌株接种制备成工作菌株作为日常检测的质控菌株。
4.2.5 不再使用时将菌株灭活。
4.3 标准菌株的保管4.3.1 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
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应包括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发行单位、购买日期、购买数量等。
4.3.2 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应双人双锁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冻存管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
半固体、斜面等方式保存的标准菌株置于2-8℃冷藏冰箱中保存。
4.3.3 微生物检验人员每个工作日对菌种保存冰箱进行温度监控。
4.3.4 菌种不能随意转接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理批准后方可提供。
《菌种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
MBRITC-CX36-2015《菌种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1 目的为了确保试验所用菌种的有效保存和使用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标准参照菌株和阳性对照菌株的保存及使用管理。
3 职责3.1 实验员:负责菌种的购置、保存及使用管理。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菌种的采购审核。
4 工作程序4.1标准参照菌株的购买专业室根据实验需要,提出标准菌株的购买申请,技术负责人审核、中心主任批准后由实验员负责购买,实验室用于培养基质量验证、检测方法验证以及样品检测阳性对照的标准参照菌株的购买,通常应购自中国典型微生物保藏中心,可溯源至有证机构。
4.2菌种的登记管理所有标准参照菌株和实验室检出的阳性菌株等,均应进行编号、登记,并保存。
每株保存菌种应加贴标识,标识内容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传代数、日期等。
4.3菌种保存斜面琼脂保存的菌种,于2~8℃冰箱保存,保存期为2个月;半固体琼脂保存的菌种,于2~8℃冰箱保存,保存期为6个月;冻干菌种或甘油冷冻管保存菌种于-20℃以下冷冻保存,保存期5年。
某些特殊要求的菌种,保存期及保存条件按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执行。
实验室检出的阳性菌株应保存2个月以上。
进口产品检出的阳性菌株应保存6个月以上。
4.4菌种的活化及确认新购进的冻干标准参照菌株,使用前应进行活化,并做确认试验。
活化及确认试验的一般步骤为:冻干菌种肉汤培养平板分离斜面纯培养确证试验(染色镜检、生化及血清学试验)。
经确证试验符合要求的菌株,其斜面纯培养物即为第0代菌种。
挑取斜面菌落于甘油冷冻保藏管中长期保藏,余下少量菌落转种营养斜面或半固体营养琼脂,经24小时培养后,即得到第一代工作菌株。
工作菌株可直接用于检测工作中。
4.5 菌株的传代保存菌株应在保存期到期前进行传代培养。
工作菌株直接转种营养斜面或半固体营养琼脂,经24小时培养后,即得到下一代工作菌株;冷冻保藏菌株应按照菌种的活化及确认程序进行确认试验后,得到下一代保存及工作菌株。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办法2、指定管理人员统一登记、保存、发放,按时传代,定期鉴定:2.1.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斜面底部应加少许无糖肉汤膏,以防干涸(但变形杆菌“OX”及伤寒沙门氏菌“O”菌株的保存,则不加肉汤膏)。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移于4℃冰箱中,一般可保存1个月,每月传代1次。
2.2.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应接种于血琼脂斜面上,35℃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中保存,链球菌须半个月至1个月移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的新分离菌株须2-4天移种一次,以后逐渐延长移种时间,在适应后可延至半个月移种一次。
2.3.脑膜炎奈瑟氏菌宜用巧克力斜面,并在35℃孵箱中保存,一般每2日移种一次,其他特殊细菌,则分别选用各自适宜培养基。
2.4.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穿刺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经35℃培养18-24小时,再以无菌手续加入灭菌液体石蜡约1cm厚度,移放于4℃冰箱中保存。
琼脂半固体适用于肠道杆菌及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的保存,一般可保存3-6个月。
血清琼脂半固体适用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保存。
2.5.菌种应由指定的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调动时,应及时作好全面交接工作。
2.6.菌种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所用冰箱和柜应加锁 2.7.菌种传代时,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以防污染。
2.8.菌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编号、来源、分离日期、鉴定日期、鉴定者、鉴定结果、传代情况及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使用转移及销毁情况、保存者、部门负责人等。
2.9.所保存的菌种应于规定时间定期移种,每移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干燥菌种时,应于干燥前先行鉴定。
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2-22.10.用培养基保存菌种时,应有两套,其一供保存传代用,另一供日常使用时引种用。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采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菌种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保证菌种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促进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要求。
二、菌种采集1. 采集目的:明确采集菌种的目的,包括科研、教学、工业应用等。
2. 采集来源:记录菌种的来源信息,包括野外采集、病原菌分离、已有菌种资源等。
3. 采集条件:确保菌种在采集过程中的纯度和活力,采取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确保菌种的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3. 保存记录:建立菌种保存记录,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温度、保存日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份子生物学方法等,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鉴定记录:建立菌种鉴定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等信息,便于管理和查询。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包括营养成份、pH值、温度等。
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确保菌种的良好生长。
3. 培养记录:建立菌种培养记录,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建立菌种分发申请流程,包括申请人、申请目的、菌种数量等。
2. 分发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分发条件,如授权单位、研究项目等。
3. 分发记录:建立菌种分发记录,包括分发日期、接收单位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七、菌种管理1. 菌种库建设:建立菌种库,包括菌种信息数据库、保存设施等,便于菌种管理和查询。
2. 质量控制:建立菌种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鉴定、培养、保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旨在确保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二、菌种收集1. 收集目的:明确收集菌种的目的,包括科研、工业应用、医药开发等。
2. 采样地点: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菌种。
3. 采样工具: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样,避免外界污染。
4. 采样方法:采用适当的方法采集样品,如刮取、剪取、分离等。
5. 样品保存:将采集到的样品立即进行保存,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 保存介质:选择适当的保存介质,如琼脂、液体培养基等。
3. 样品编号:对每个菌种进行编号,并建立相应的菌种库。
4. 记录信息:详细记录每个菌种的基本信息,包括菌株来源、保存日期、保存条件等。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 鉴定依据:根据相关文献和数据库,比对鉴定结果,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每个菌种的鉴定结果,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依据、鉴定日期等。
五、菌种培养1. 培养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如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
2. 培养条件:根据菌种的生长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等。
3. 培养记录:记录每个菌种的培养情况,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日期等。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接受用户的菌种分发申请,包括科研机构、企业等。
2. 分发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和使用目的,制定相应的分发条件,如费用、合同等。
3. 分发方式: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发方式,如快递、自取等。
4. 分发记录:记录每次菌种分发的详细信息,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单位等。
菌种库管理制度
菌种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菌种库管理工作,提高菌种保存和使用的质量,保障国家生物资源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菌种库管理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菌种库的管理工作,确保菌种保存和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菌种资源,促进菌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菌种库的管理工作。
四、菌种库管理责任1. 菌种库负责人对菌种库的管理工作负有全面的责任;2. 菌种库管理人员有责任保证菌种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 菌种库使用人员需遵守相关规定并配合管理工作。
五、菌种库管理制度1. 菌种库的建立和管理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2.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菌种保存和使用记录,保证菌种保存和使用的追溯性;3. 菌种库应当定期进行菌种保存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菌种保管制度,确保菌种的安全和保密性;5. 菌种库应当建立菌种使用管理制度,保证菌种的合理利用。
六、菌种保存和使用1. 菌种库的保存工作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测和验证;2. 菌种库不得私自销毁菌种,必须经过相关程序并得到批准;3. 菌种的使用需符合相关规定并经过批准,不得擅自使用或外借菌种;4. 菌种的使用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包括菌种名称、使用目的、使用人员等信息,并及时上报菌种库管理人员。
七、菌种库安全管理1.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2. 菌种库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3.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危险物品管理制度,确保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
八、菌种库知识产权管理1. 菌种库应当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2.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菌种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化管理和保护。
九、菌种库信息管理1.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菌种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和管理;2. 菌种库不得泄露菌种的信息,保护菌种的保密性。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对本科室菌、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以求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有效进行。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科室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的管理。
(三)职责1. 相关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2. 科室必须指定两名菌、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四)工作程序1. 报送及入库(1)所检出的地方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两人参加。
(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5)菌、毒种入库时,两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2. 日常管理(1)保管人员应由两名检验人员组成。
(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专用-85℃冰柜)。
(4)菌、毒种库应由两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5)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6)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7)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3. 索取、领用和发放(1)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科室负责人审核。
(2)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有两人参加。
(3)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批准,二类菌、毒种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化验菌种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实验室的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菌种。
三、制度内容1. 转运、储存和处理菌种的基本原则(1)菌种转运应遵循无菌操作的规程,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2)菌种储存在指定的制冷设施中,根据菌种的特性、要求和实验室情况,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3)处理菌种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对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2. 菌种采购和管理(1)菌种采购应经过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审核,保证菌种来源的合法合规;(2)菌种接收时,应检查菌种的标签、容器、温度和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菌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菌种管理应建立菌种登记簿,记录每一批次菌种的来源、存放位置、使用情况等信息,做到有据可查。
3. 菌种使用和处理(1)菌种使用前,应对菌种进行鉴定和验证,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稳定性;(2)菌种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菌种实验操作规程,做好相关实验记录;(3)菌种使用完毕后,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菌种泄漏和环境污染。
4. 菌种安全和突发事件处理(1)实验室人员应了解各类菌种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2)一旦发生菌种泄漏、失窃或其他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5. 菌种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实验室主管人员应负责对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2)定期对实验室的菌种管理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菌种管理制度。
四、责任制定1.实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和管理实验室的菌种管理工作。
2.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菌种管理制度执行,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工作。
3.菌种采购人员负责对采购的菌种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真实性。
五、附则1.菌种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2.菌种管理制度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确保合法合规。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菌种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5.1菌种的申购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 C 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
5.3菌种的保存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C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菌种的保存、使用和管理,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防止菌种泄漏和污染,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中保存和使用的各类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三、管理原则1. 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2. 保障菌种的质量和纯度;3. 准确记录菌种的来源、保存方式和使用情况;4.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四、菌种的保存1. 菌种应保存在专门设计的冰箱或冷冻盒中,并标注清楚菌种的名称、来源、保存日期等信息;2. 对于高致病性或毒性菌种,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存措施,并设置专门的保存设施;3. 对于保存的菌种,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纯度。
五、菌种的使用1. 使用菌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培训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2. 在使用过程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直接接触菌种;3.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工作台和相关器具,并做好消毒记录。
六、菌种的管理1.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负责人,负责菌种的存储、使用和管理;2. 对于特殊菌种,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管;3. 定期对实验室菌种库进行审查,清理过期或失效的菌种;4.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菌种,应严格限制存储和使用,并做好安全措施。
七、应急处理1. 对于菌种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清理和处理;2. 对于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伤害,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护和处理;3. 启动事故调查机制,查清事故原因,及时采取改正和整改措施。
八、违规处理对于违反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整改、停止使用菌种、追究责任等。
九、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1.立即成立由安全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组成的菌种安全管理小组,确定菌种安全管理责任人;2. 建立健全菌种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包括菌种保存使用制度、应急预案、违规处理制度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3. 对实验室的菌种存储设施进行调查、检测和整理,确保菌种的存储环境符合相关要求;4.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5. 加强对实验室的菌种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的合理使用。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精品文档
. 菌种平安管理制度
1、菌种应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催促检查。
假设因工作变动,应及时安排交换的工作。
2、菌种应保存于平安位置,所用冰箱等保存设备、容器均应上锁,假设要运输或携带必须置于金属罐内密封,由专人领取。
3、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
〔1〕所有菌种须按种类、来源、数量、生产日期一一进行登记入册。
〔2〕使用时须在领用登记册上进行详细记录,通过审批前方能领用。
〔3〕实验菌种使用完毕后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并作好销毁记录。
4、储存的菌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定期进行菌种转管、脱毒。
5、培养菌种的试管上应贴标签,写明编号、菌种名称及日期。
6、菌种不得外借、随意或私自携带出入实验室。
7、菌种的存储范围、转移和销毁等必须严格遵守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生产部负责人须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核实菌种的使用、销毁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资源进行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利用,对于科学研究、工业应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菌种资源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二、菌种收集1. 收集目的菌种收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具有特定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的菌种资源。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础特性。
2. 收集方法(1)野外采集: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来源,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点,采集植物、土壤、水体等样品,并进行标本鉴定和菌种分离。
(2)合作收集:与其他研究机构、大学或企业合作,共享菌种资源,进行资源交换和共同收集。
3. 收集记录(1)详细记录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样品类型、采集人员等相关信息。
(2)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编号和标识,建立样品档案,包括样品名称、采集编号、保存方式等。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1)冷冻保存:将菌种分离株转移到适宜的冷冻保存培养基中,以-80°C或液氮保存。
(2)室温保存:采用干燥法、短期保存法等方式,将菌种分离株保存在室温下。
2. 保存记录(1)建立菌种库存管理系统,记录菌种名称、保存方式、保存位置等相关信息。
(2)定期检查保存菌种的存活情况,记录存活率和保存时间。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1)形态学鉴定: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形态、芽胞形态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菌株对不同营养源的利用能力、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序列分析等技术进行菌种的分子鉴定。
2. 鉴定记录(1)建立鉴定结果数据库,记录菌种的鉴定结果和鉴定方法。
(2)保存鉴定所需的标本和数据,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菌种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xxx食品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1。
目的规范实验室菌种的收集、使用、保管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范围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3。
职责3.1菌种保管员:按照本指导书做好菌种的收集、转种、使用、保存和发放以及销毁工作. 3。
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菌种的使用及管理。
4.管理细则本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仅包括一部分致病性较弱的三类细菌、一部分无致病能力的普通细菌和常见真菌。
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各类培养基、检测试剂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4.1在本实验室保管的菌种名4。
1。
1保留工作菌种:大肠杆菌A 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福氏志贺氏菌2a ATCC12022、副溶血性弧菌200904—1、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溶血性链球菌23310、铜绿假单胞菌10211、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ATCC 23715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ATCC19111、枯草芽胞杆菌ATCC6633b 、蜡状芽胞杆菌A TCC11778、白色念珠菌A TCC10231、酿酒酵母ATCC9763、黑曲霉菌、展青霉菌、黄曲霉菌。
4。
1.2常规检测,科研分离得到的有保留价值的三类/四类菌种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如果在食品中分离到二类/一类菌种,及时送上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并按规定立即销毁。
本实验室不保存一类、二类菌种。
4.2 菌种的保管4.2.1实验室菌种保存于专用的菌种室。
4.2。
2菌种保管员及科室负责人双人双锁负责保管菌种.4.2.3使用菌种需提出申请、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向菌种保管员领用。
4。
2。
4菌种应按规定的时间定期转种,一般每转种3代做一次鉴定,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4。
2。
5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作好交接工作。
4。
3 菌种的使用和保存4。
3.1菌种的类别4.3.1。
1实验室内的标准菌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储存菌种、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对实验室或者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菌种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实验或者生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采购、保存、传递、鉴定和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菌种的采购1.1 确认需求:在采购菌种之前,需要明确实验或者生产的具体需求,包括菌种的种属、品种、用途等。
1.2 选择可靠渠道: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菌种库进行采购,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纯度高。
1.3 检查证书:在收到菌种后,要认真查看菌种的相关证书,包括菌种的来源、存储条件、传递方式等信息。
二、菌种的保存2.1 冷冻保存:将菌种保存在-80°C以下的冰箱中,以确保菌种的长期存活和活性。
2.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冰箱温度和湿度,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菌种的要求。
2.3 制备备份:及时制备菌种的备份,以防菌种失活或者受到污染。
三、菌种的传递3.1 传递方式: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包括液体传递、固体传递等,确保菌种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3.2 传递记录:在传递菌种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传递日期、接收方信息、传递方式等。
3.3 确认接收:接收方在收到菌种后,要及时确认,并检查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四、菌种的鉴定4.1 鉴定方法: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包括生化鉴定、份子鉴定等,确保菌种的种属和品种准确性。
4.2 鉴定记录:做好鉴定记录,包括鉴定结果、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等信息。
4.3 鉴定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交鉴定报告,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菌种的处理5.1 废弃处理:对于失活或者受污染的菌种,要及时进行废弃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5.2 污染处理:一旦发现菌种受到污染,要即将进行处理,以避免污染传播。
5.3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实验室或者生产场所,确保环境清洁,避免污染对菌种的影响。
结语:菌种管理规范是实验室或者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惟独严格遵守规范,才干确保菌种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
实验室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办法2、指定管理人员统一登记、保存、发放,按时传代,定期鉴定:.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斜面底部应加少许无糖肉汤膏,以防干涸(但变形杆菌“OX”及伤寒沙门氏菌“O”菌株的保存,则不加肉汤膏)。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移于4℃冰箱中,一般可保存1个月,每月传代1次。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应接种于血琼脂斜面上,35℃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中保存,链球菌须半个月至1个月移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的新分离菌株须2-4天移种一次,以后逐渐延长移种时间,在适应后可延至半个月移种一次。
.脑膜炎奈瑟氏菌宜用巧克力斜面,并在35℃孵箱中保存,一般每2日移种一次,其他特殊细菌,则分别选用各自适宜培养基。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穿刺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经35℃培养18-24小时,再以无菌手续加入灭菌液体石蜡约1cm厚度,移放于4℃冰箱中保存。
琼脂半固体适用于肠道杆菌及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的保存,一般可保存3-6个月。
血清琼脂半固体适用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保存。
.菌种应由指定的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调动时,应及时作好全面交接工作。
.菌种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所用冰箱和柜应加锁.菌种传代时,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以防污染。
.菌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编号、来源、分离日期、鉴定日期、鉴定者、鉴定结果、传代情况及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使用转移及销毁情况、保存者、部门负责人等。
.所保存的菌种应于规定时间定期移种,每移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干燥菌种时,应于干燥前先行鉴定。
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2-2.用培养基保存菌种时,应有两套,其一供保存传代用,另一供日常使用时引种用。
.培养菌种的试管和干燥菌种的安瓶上应贴纸签或胶布签,写明编号和菌名及日期。
微生物室菌种管理规定
微生物室菌种管理规定
1. 目的:建立菌种保藏制度,明确菌种保藏条件,确保菌种质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菌种保藏管理
3. 实验室规定菌种管理人:实验室负责人
4. 管理内容:
4.1实验室不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株),保存菌种(株)主要用于学
生教学工作及进修生带教工作。
4.2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
专柜、专锁)。
4.3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
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4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
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4.5 菌种(株)经纯化后,接种于指定的无菌管中,无菌管编号登记,放置-80℃
低温冰箱中。
4.6 对购进的标准菌种,开启分离后进行菌种保藏,以及其他须保藏的菌种应
填写菌种保藏登记卡,记录菌种名称、编号、标准编号、来源及购进时间。
4.7 建立菌种登记制度,记录所保藏菌种的名称、来源、编号、标准菌号、购
进数量、剩余数量及保藏方法。
4.8工作用菌种每2-3月传代一次,6个月分离一次。
4.9废弃的菌种须消毒灭菌处理(121℃30分钟)方可洗涤,严防污染。
4.10如发生意外,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
4.11 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
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4.12进行菌、毒种领用和分发时,须做好记录,填写《菌、毒种使用及销毁记
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基名称
批号
操作人
保管人
使用
日期
使用
批号
使用人
复核人
销毁
日期
监销人
菌种管理记录
购进日期
菌种名称
菌种来源
菌种批号
购进数量
代数
保管人
领用人
销毁日期
监销人
编号:HH/QR-ZL-4004
传代接种日期
代数
斜面
支数
斜面
编号
培养基名称/批号
储存
温度
操作人
保管人
使用
日期
使用人
复核人
销毁
日期
监销人
接种支数
接种序列号
培养基名称/批号
操作人
保管人
使用
日期
使用
批号
使用人
复核人
销毁
日期
监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