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075cd186d4d8d15abe234e61.png)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一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7be7ae7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1.png)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fbeac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b.png)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一、历史与地理的奇妙交融
在这个世界上,历史和地理总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历史是地理的见证者,地理是历史的舞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
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古代文明的兴起往往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与尼罗河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
尼罗河为古埃及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他们能够发展农业,建设灌溉系统,从而创造出了伟大的金字塔和壁画艺术。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河流改道,古埃及文明最终走向衰落。
三、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地理环境也常常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展。
例如,拿破仑的失败与俄罗斯的严寒有着密切关系。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俄罗斯的严寒气候给法军带来了巨大困难,导致拿破仑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四、地理探险与历史发现
地理探险也常常引发历史的重大发现。
例如,哥伦布的航海探
险揭开了新大陆的面纱,开辟了欧洲人向西方扩张的新时代。
地理
环境的变化和地理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结语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它们将继续在人类文明
的长河中流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奇妙而壮丽的画卷。
让我们珍
惜历史,探索地理,感受二者交融的魅力,共同书写人类的未来。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800字【三篇】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800字【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dd18e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7b.png)
【导语】⾼中地理是研究地球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然现象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地理论⽂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中地理论⽂范⽂篇1 假如没有秦岭 从1908年我国地理学家张相⽂⾸次提出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到2009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淮河被⼈们⼀再关注、议论和认识。
且让我们⽤逆向思维探究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 假如没有秦岭,南北⽅地理分界会在哪⾥?南⽅与北⽅的地理环境⼜会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下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
秦岭⼀淮河是我国⼀⽉份OoC等温线;⽇均温≥lOcC积温4500。
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量800mm等降⽔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候和温带季风⽓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农业的分界线;⽔稻主产区与⼩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位变化⼤、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位变化⼩、⽆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和北⽅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此外还有⼤家不怎么关注的⼲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量⽐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份是我国⼤陆⽓温最低的⽉份。
当北国“千⾥冰封,万⾥雪飘”时,南国却是⼀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我国南⽅与北⽅存在较⼤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昼夜长短和太阳⾼度⾓的较⼤差异拉⼤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北⽅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加剧了冬季的严寒。
⽽南⽅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脉的阻挡削弱作⽤,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然⼩于北⽅地区。
秦岭横亘在黄⼟⾼原的南缘,犹如⼀个巨⼤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268b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e.png)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2)推荐文章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热度:中国古代100件历史大事件热度:优秀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热度: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热度:关于蒙古历史演变介绍热度: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篇二浅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我国政治体制发展比较久远,有着一定的历史,制度比较健全,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较为深刻的影响,都是世界其他民族以及国家不能相比较的。
本文主要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古代政治体制;历史;发展过程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产物,增加了古代君王的个人实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君主专制体制还称为君主转正以及君王专制,是一种政府形式以及政治体制,君王统治者有着领导国家以及百姓的全部权力,但是却缺少法定的顺序以及法律约束君王怎样支配权力,君王专制是古代一种政治体制。
主要宝库袄以下几个方面: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基本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为尊。
取消了周朝时期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存在着较多的自主权,皇位世袭制度是皇帝体制的一个重点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发展和安稳以及皇权的传递。
君主专制体制是主旨,也就是君王是封建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以及主宰。
君王指挥以及掌握着国家全部机器的运作。
二、中央官僚体制的形成中央官僚体制开始于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汉初期丞相权力大地位高,在汉武帝时期削弱丞相的权力,频繁罢免丞相,选拔低职位的人才参加中枢决策组成的“外朝”、“中朝”;唐朝时期发展成三省六部制;宋代建立“参知政事”用来削弱丞相权力;隋唐时代的中央官僚体制有着大发展,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又有着重大的改革,这一切都和君君王加强自身的权利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央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缓和改相权以及君权相互间的矛盾。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总的来讲,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经过就是中央集权在逐渐增加的经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601e2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3.png)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Hong-qi,Shan某iNormalUniverity,某ian710062,ChinaThehitory,preentituationandtrendof development oftudyonChineehitorical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ehitoricalgeography/tageofdevelopment/preentituationofr eearch/trendof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414ad1a58da0116c17497f.png)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9348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6.png)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59108822af45b307e8719779.png)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毛婷102101046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⑸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⑹正文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是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而它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
其主要任务不仅是要尽可能地“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还是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
因此,历史地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地理科学的前进和理论发展,也将影响到历史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的地理,不是现在的地理。
但从学科本身来说,其研究的结果是要被今后所用。
目前,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主要的方法是依靠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历史地理文献的重要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并且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通过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还可能将历史提前到夏朝以前。
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同样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缺损或空白,但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研究的时间最长、空间最广,资料的密度最高、可信度最大。
例如历史地理文献,不仅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较早出现的《尚书·禹贡》,是探索中华早期文明的极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文明史上首次展现人文地理观念与文明中心观念的经典。
中国历史与地理
![中国历史与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3c7f6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4.png)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广阔地理面积的国家。
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发展。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朝代,并且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了解各个朝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是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边疆安全。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直在不同的政权更迭中度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时期,如唐朝的繁荣时期、宋朝的创新时期和明朝的文化繁荣时期。
这些时期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重大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地理条件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理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
中国的土地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多样的地理特征。
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穿过中国南部,流经一些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和重庆。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它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量,这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许多繁忙的港口和经济特区。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https://img.taocdn.com/s3/m/d41b204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6.png)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域,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重视。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由河西走廊向南延伸到巴丹吉林戈壁和柴窝堡盆地交界,向北延伸到嘉峪关,东至秦岭山脉,西止康家湾盆地和治多盆地连接有两种说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因而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而建立起来的。
丝绸之路贯穿了西域和中国的文明,使得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从而对各自的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
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在历史上,河西走廊还曾被多个民族统治。
战国时期,西域被匈奴、月氏、乌孙、大宛等游牧民族所占据,河西走廊成为了这些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
在之后的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汉、回等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不断有人丁兴旺,经济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始终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近代史上,河西走廊的地位更是备受重视。
在20世纪初,西北地区成为了军火、资金的重要进口地。
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工业和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的发展进程中,河西走廊也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一直在推动着世界各地文明的互相交流,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地位,从中寻求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河西走廊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仅是在历史上的连接东西方文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ee60d250e2524de5187efc.png)
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摘要:湛江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湛江文化。
本文通过对湛江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湛江人,理解湛江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方言湛江目前的行政规划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坐落在雷州半岛,处在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
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还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全市土地总面积13225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总人口763,1426人,是广东人口第二大市。
它管理的辖区包含雷州市、吴川市、廉江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湛江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
汉族主要包含有广府民系、钦廉民系及高阳民系,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
历史由来【市名由来】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
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
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夏商至明清时期】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
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c919d8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d.png)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不仅仅在物质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相关地区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古老而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使臣张骞率领使团经过险峻的天山山脉,成功地抵达了西域,与西方的大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逐步扩展至欧洲地区。
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沙漠、高山、平原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条主要通道,如北线、南线和中线等。
二、丝绸之路的地理影响1. 商贸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玛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了广泛交易。
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推动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
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佛罗马文化等在这条交通线上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从中受益,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3. 地理认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形成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活动,开拓了眼界,拓宽了地理视野,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4. 地方发展: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因为贸易和交流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各个城市和港口沿线兴起了繁华的集市,人口流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同时,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道路、港口、驿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1. 促进贸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使各种商品得以流通。
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成为了西方贵族追求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工艺的繁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_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_](https://img.taocdn.com/s3/m/0ed9a51e52ea551810a687dd.png)
要为文章内容的缩写,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
5 、 本刊取舍稿件重在学术水平,疋文及I F 释巾不要出现与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6、本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 “中国期刊网”,所以,向本刊投稿;]、.:• 字期刊方阵,进入因特网提供倡息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
又章,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上述数 •意者请另投他刊或特别声明需另作处
r
<
、
f
理。本刊所付稿费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
7 、 来稿文责自负,但本刊有权删改;重大删改当与作者商量,不愿删改者请予
注明。
8 、 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如作者在投稿后3 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可
自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若因一稿多投产生的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负责。
9 、 编辑部专设咨询邮箱:z g l s d l l c @ s n n u . e d u . c n �
《彳⑷编辑部
3 、 所有来稿经初审后进入匿名审稿环节,获得通过者由主编审阅,再提交每期发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介绍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eef995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66.png)
作者: 邹逸麟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历史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基本内容;概论;中国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介绍;珠江三角洲;水利灌溉;水经注
摘要: <正> 近几年来,经常收到社会上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希望我们推荐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基本内容的著作,供他们自学之用.我们总是怀着深深的歉意给他们回信说:目前尚没有这样一本著作,希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这样的著作问世.接着介绍几本有关历史地理的基本典籍,如《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和国内几位前辈学者的一些论文专著,满足他们自学历史地理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北强南弱原因之论文
![中国历史上北强南弱原因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91c41d866fb84ae45c8deb.png)
中国历史上北强南弱原因之探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多次南北的对立。
从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开始,底下有过匈奴与汉的对立,曹魏与吴、蜀的对立,十六国与东晋的对立,南北朝对立,辽、金、元与宋的对立,后金与明的对立,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立等等。
在南北对立期间,曾经多次发生过南北交战。
但是,在历来的战争中,北方往往占着主动,而且往往最终胜利。
南方在军事上,则总是处于劣势,差不多老是被动挨打。
而在战争级别上,基本上是北胜南败,特别是在决定中国统一与否的战争中,基本上是由北而南统一了中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北强南弱,或者说北胜南败的现象呢?笔者先从军事方面粗略讨论一下。
以毛泽东现代军事思想来说,“打仗就是打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又占绝对重要的位置,可是拿这个经济实力主导国力的理论来观照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却发现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匈奴最强盛的时候,人口财富加起来尚比不上汉朝一个大郡;乱华的五胡把他们的家产全卖了凑一起,也抵不上半隅江山。
北宋国力,远非辽金西夏可比,南宋的金帛,更让蒙古羡慕得眼红。
明末天下乱离,民业凋零,然而加起来,又哪里是后金的努尔哈赤部落可以望其项背的。
但是本来应该占据优势的南方,竟就被弱势的北方一欺再欺,最终无一不是亡国速死--所有这些,都是有力反证。
由此可见,以综合国力来解释北胜南败的结局,是错误的。
既然综合实力不是影响北强南弱的因素,那么其他方面呢?是政治制度,还是地理环境?是文化影响,还是人格特征?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南北政治文化制度从历次南北对立,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在北,文明悠久的汉人政权在南,结局大家也都知晓,那么从政治制度上分析。
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北方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比南方落后,南方政权的各种制度事业几近完美时,北方的部落却还在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南方政权的大臣们文韬武略时,北方部落的君臣将佐却大字不识,更不用说什么战略战术了。
然而南方先进社会却是被这样野蛮落后的北方部落一欺再欺而束手无策。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84030476c66137ee061986.png)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以后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教学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题中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题目出现已经屡见不鲜。
比如,2011年高考四川历史卷的第12题、全国高考文综卷的第39题、山东卷的第29题、重庆卷的第19题、浙江卷的第13题、福建卷的14题、2012年的江苏卷第9题和第24题c小题的第3小题等都涉及到了史地相结合的题目。
所谓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相互联系,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离不开环境。
所以我们要由原来的闭塞独立的传统历史教学走向开放的现代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平时的讲课当中注意利用适当的地理知识贯穿历史教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全方位的人才。
一、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的养成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
但是历史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既久远又抽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即使学,也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
在高一的学生调查中,为了考试,在考试前突击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相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许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照地图册,说出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最先打响,采用的战术是关门打狗。
门是哪个门呢?具体指哪个城市呢?对照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是锦州。
这样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以解放全东北。
接着是淮海战役,“淮”指的是淮河,淮海战役的中心在徐州,对照地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战场还涉及安徽的双堆集、河南的陈官庄等。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947518ccc22bcd126ff0cb5.png)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任则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大丰收。
学术活动如8月11—14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代表约40多人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增强相互协作研究。
特别是出版了一些著名学者的文集与许多专题学术论文集。
如谭其骧教授的《长水集》,汇集了他治学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学术论文近70篇,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见解独特,无不发前人所未发。
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育民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两书则填补了历史地理专业教材的空白,必将促进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基本建设。
《简论》一书的特点是门类齐全、简明扼要,分上编“历史自然地理”和下编“历史人文地理”。
《概论》则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现出版的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两编,作者注意反映学科最新水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如在河流变迁问题上,不仅叙述了现存一些水道变迁情况,还把历史上曾有一定影响,以后历经变迁,现已改道或已湮废的水道也重加勾勒,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将编撰一套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
首先着手编写的有:《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研究》和《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等专题论集。
该中心还主办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
周振鹤的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开创了断代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先例,突破了前人的窠臼,描述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使前人几百年内对《汉志》的研究成果相形见绌,将成为研究西汉史和西汉政区地理时必读参考书。
谭其骧教授的《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文史知识》第8期),系统地概述了我国二千多年来政区演变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并指出近今时期在市制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田尚《唐代政区中的府制》(《郑州大学学报》第6期)一文,对唐代确立的府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详述了唐代十府设置时间、治所和辖区,还探索了唐代改州(郡)为府的原因、作用及特点,使我们对我国历史上所实行过的府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727a1ccc7931b765ce151d.png)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何星康,10历史学,100301021)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是处在经常不断地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去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今天。
①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②《禹贡》是《尚书》的一篇。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e76f2c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0.png)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摘要:高州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高州文化。
本文通过对高州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高州人,理解高州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高州目前的行政规划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是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2008年,高州市行政区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人口426295户1676769人,比上年减1184人,男性891469人,女性785300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
高州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
汉族包含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使用语言为粤语、客语(涯话)和闽南话(黎话),通用粤语。
其中客家民系大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州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的泗水、谢鸡、根子、分界、新垌、云潭、大坡、马贵、深镇等镇;福佬民系零星分布在与电白交界的几个镇和西部一些镇,基本上已融入广府民系。
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77万亩,耕地面积80万亩。
它包括了437个村委会,40个居民委员会,5770个村民小组,市人民政府驻潘州街道,邮编:525200。
区号:0668。
粤语拼音:Gouzeo xi,普通话拼音:Gaozhou shi。
它共辖23个镇,5个街道办,分别有: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历史由来“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
一说高凉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而得名。
《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夏、商、周至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至公元前256年,今高州境属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高州境属桂林郡。
【汉至晋时期】秦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取桂林、象郡,称南越武王,及至西汉前期,今高州境属南越国。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灭南越国,分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高州境属合浦郡高凉县。
公元147年(东汉,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兴郡;168年(东汉,建宁元年)改高兴郡为高凉郡,旋废;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凉县立高凉郡治思平县,吴又立高兴郡治广化县,俱属广州,今高州境属广州高兴郡地(高兴郡领广化、莫阳、海安、西平、化平五县;广化在今阳西境,莫阳在今阳春境,海安在今恩平或台山境,西平、化平均未知所在;今高州不知具体属高兴郡何县)。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灭吴,高凉、高兴二郡仍吴制。
太康中,撤高兴郡并入高凉郡。
【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今高州境大部属高凉郡(当时高凉郡领思平、安宁、莫阳、罗州、西巩、平定、禽乡七县;思平在今恩平境,安宁在今阳江境,莫阳在今阳春境,罗州在今化州境,西巩疑在今阳春境,平定、禽乡未知所在;今高州尚未知具体属何县,疑西部、西南部属罗州县);东北部属海昌郡。
齐,除西南隅属越州高兴或永宁郡外,其余同宋制。
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阳西县。
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电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长坡旧城,属高州;同时在今化州升罗州县为罗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属罗州高兴郡;北部属泷州梁德郡;中部、东部属高州电白郡及海昌郡,南部属高州南巴郡。
陈永定二年(558),置务德县(隋改称良德),县治今高州东岸镇良德墟旁,辖今高州北部,隶泷州梁德郡。
至此,今高州中部、东部属高州电白郡,南部属高州南巴郡,西南部、西部属罗州石龙郡,北部及东北部属泷州梁德郡务德县及高州海昌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电白郡、海昌二郡置电白县,废连江、南巴二郡置连江县、南巴县,隶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凉县(今阳江西)。
开皇十年(590),废高兴郡置石龙、吴川、茂名三县(一说开皇十八年增设茂名县),三县均隶罗州。
今高州市中部、东部属电白县、南部属南巴县、西部属茂名县、北部良德县。
隋大业三年(607)高州、罗州被废,复置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今阳江西),废泷州为永熙郡。
当时电白县(今高州中部、东部属之)、南巴县(今高州南部属之)、茂名县(今高州西部属之)属高凉郡,良德县(今高州北部属之)属永熙郡。
唐初属高州,贞观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凉移治良德。
天宝初(742年)改高州曰高凉郡,潘州曰南潘郡。
后梁开平元年(907)茂名县更名为越裳县,龙德三年(923)复茂名县,属南汉。
【宋、元、明、清时期】宋开宝五年(872年)州废,以县属高州。
景德元年(1004年)属窦州。
三年(1006年)还属高州。
元复属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来治(茂名县)。
明朝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从旧城迁治神电卫(今电城)时,把县治旧城的附郭及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茂名县则把下博乡即原南巴县地(霞洞、林头、大衙、麻岗等今电白西面)划给了电白县。
清代沿明制此时高州府辖有化州、茂名、信宜、电白、吴川、廉江等一州五县,属高阳雷道,府治茂名县。
由于高州辖地较大,地理位置又处于战略要冲地带,因此便把高州府称为广东下四府之首府。
【新中国成立后】坡、高山、镇盛、鳌头、袂花等7个镇,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和河东、河西、红旗、新华、露天矿、官渡、站前等7个街道办事处)划给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5月9日更名为茂名市);将原小良乡(今茂名市茂港区小良镇)划入电白县;将原石鼓乡的南盛(今化州市南盛街道局部,下同)、鳌头乡的兰石和龙首乡划入化州县;1961年化州、吴川分县后,兰石、龙首等划给吴川县,南盛划给化州县。
1958年11月茂名、信宜两县合并为茂信县(未发印信),后正式定名为高州县。
县治高州镇。
1961年4月1日起分为高州、信宜两县。
原信宜县除古丁、马贵、深镇三个公社划归高州外,全部划归信宜县;原属茂名县的其余地区和古丁、马贵、深镇为高州县(见1984年《高州文史》第三期)。
故在此之前,上文所讨论的高州历史沿革均当不含此三镇。
1987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和上级批准,将分界公社的山阁、烧酒、霞池、黄杰、禄村、合益、金塘岭、福居等八个大队划归茂名市,成立山阁公社,现为山阁镇。
(见1984年《高州文史》第3期)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6月8日,高州县升格为高州市。
高州特色风俗-年例年例是高州地区乃至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因此年例民俗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年例”是什么?光绪《高州府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 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
”城乡各居民以社(管理区)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求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祭社”。
据《茂名市志》记载:“从正月初二起到一月底止,茂名乡村陆续过‘年例节’一般一个村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以元宵前后的居多,个别村庄在农历二月或者三月。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等。
一个地区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这句话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
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
”“年例”就像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主要的活动1、“游神”活动游神队伍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
彩旗上面写有与保佑、赐福等有关的话语,有的还注有此旗是由谁捐赠等。
彩旗队伍主要由小孩子组成,前面由一个成年人举着一面大旗带领,站在整个游神队伍的最前面。
有的地方还举有“出巡”、“回避”等等的牌子。
炮手沿路隔一定的时间就燃放一个炮头,冲天一响。
2、文艺汇演文艺表演的节目有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魔术表演、醒狮表演、烟花汇演等等,其中粤剧、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魔术表演、醒狮表演分场分段由白天表演到晚上;电影、歌舞、烟花汇演一般安排在晚上至凌晨甚至通宵,烟花汇演一般安排在晚上晚饭后七至九点或夜间“间醮”时或凌晨三四点配合着当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进行烧船活动。
3、年例宴食高州地区将过过年例分为“睇年例”和“食年例”两个部分,宴食在年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主要菜式有:白切鸡、炒粉、扁豆炒鱿鱼、梅菜扣肉、鸡翅膀、红烧鱼、鲜虾等。
有的地方年例的中午饭是吃素的,传说要等到“间醮”、拜神完后才可以开斋,晚饭才是“开大餐”的时候。
(附录)【木偶戏的简单介绍】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
高州木偶戏具有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
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州单人木偶曾赴法国、德国、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备受欢迎。
【表演程序】木偶戏按人数多少可分为大中小班,十人以上的为大班,几人的为中班,一人的为小班,其中小班一人演一台戏,舞、唱、念、敲、打全都是“一脚踢”,样样皆能。
演出时,艺人舞弄木偶并以本地方言说唱,剧目古装现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庄亦谐、独特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高州木偶戏的艺术价值主要是保持了传统,同时能够结合很多现代的流派。
高州木偶造型漂亮,故事美丽,演绎比较清楚。
”高州是一个美丽且富有历史背景的城市,由年例这一风俗可以看出高州人民的热情好客,随时欢迎你的到来,你一定会为我们淳朴的民风感到温暖。
想了解更多关于高州的情况,那就去高州吧。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百度百科李坤鸿:《说年例》人民之声2010年第4期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南方论刊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