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英英:脑死亡评判定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脑死亡标准的判定

中国脑死亡标准的判定

中国脑死亡标准的判定
一、意识丧失
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呼叫、光照等均不能引起其任何反应。

二、运动和反射完全消失
患者肌肉松弛,肌张力消失,呈尸僵状态。

去皮质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去皮质反射阳性。

三、呼吸和循环功能停止
患者呼吸停止,无自主呼吸,呈深昏迷状态,仅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心跳停止,呈室性停搏,血压为0。

四、脑干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吞咽反射消失;瞬目反射消失;跟腱反射消失。

五、脑电图呈静息电位
呈水平线,电静息状态,无脑电波活动。

六、阿托品试验阴性
阿托品注射后,心率无变化。

七、脑血流量停止或明显减少
脑血管造影检查无脑血流量,提示脑死亡。

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脑血流完全停滞。

此时患者的脑血管系统与血液循环完全隔绝。

如果血流毫无恢复的希望,且已明确导致患者脑死亡的原因不可逆转(例如:脑肿瘤晚期),则此时即可诊断为脑死亡。

但如果病因可逆转(例如:脑梗塞),则需要等待病因治愈之后重新评价是否脑死亡。

对于未满10周岁的儿童,脑死亡的判定需要特别慎重,并需请相关学科专家共同评价。

此外,植物人状态并不等同于脑死亡。

部分植物人是可以恢复的,这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确定。

脑死亡评判定标准解读

脑死亡评判定标准解读

中心建立背景
实施BD判定条件基本成熟
各界有共识(但缺乏知识普及,包括医学专业) 仪器设备有配置(但不均衡) 技术人员有配备(但缺乏专业培训)
推进BD判定速度需要加快
点(医院)、面(区域)、网(全国) 积极、稳妥、合理、有序(贯彻八字方针)
推进BD判定过程中完善与改进
• 中心6项工作任务
– 以上3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 确认试验
–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 SLSEP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
– 脑电图(EEG)
• EEG显示电静息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前循环(双侧)、后循环 • 振荡波、尖小收缩波、血流信号消失
– 以上3项确认试验至少2项符合上述标准
低氧血症导致脑损害?
去传出状态?
周围神经损伤?
第8天脑损伤评估 临床判定 脑干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角膜反射消失 头眼反射消失 眼前庭反射消失 咳嗽反射均消失
自主呼吸消失 意识状态不明确
– 实验室判定 • SLSEP各波消失 • EEG广泛低幅慢波 • BAEP主波正常 • TCD大脑中A和椎基 底A血流速度正常
A
B
图1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A:正常SLSEP B:双侧N9和一侧N13存在,双侧P14、N18和N20消失,符合SLSEP脑死亡判定标准
A
B
图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A:血流信号正常 B:振荡波,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
c
C:收缩早期尖小收缩波,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解读
中国历史与现状
中国脑死亡判定进程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及考核评分标准[1]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及考核评分标准[1]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脑死亡定义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脑死亡判定一、先决条件(一)明确昏迷原因原发性脑损伤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指缺氧性脑病,如心跳骤停、溺水、窒息等.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如急性中毒(一氧化碳、镇定安眠药、麻醉药、精神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低温(肛温≤32℃)、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非酮性高血糖高渗透压昏迷)等.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1、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用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

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测定昏迷评分为3分。

2、注意事项(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2)在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

脑死亡时枕大孔以下的脊髓可能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及脊髓自动反射。

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反射及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引起头部旋转运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旋后;刺激腹部可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可引起下肢屈曲、伸展;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时偶可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

(3)脊髓自动反射必须与自发运动相区别,自发运动通常在无刺激时发生,多数为一侧性,而脊髓自动反射固定出现于特定刺激相关部位。

(二)脑干反射消失1、瞳孔对光反射(1)检查方法用强光照射瞳孔,观察有无缩瞳反应。

光线从侧面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同侧瞳孔有无缩小(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光线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有无缩小(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

上述检查应重复进行。

(2)结果判定对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均无缩瞳反应即可判定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注意事项①脑死亡者多数伴有双侧瞳孔散大(>4mm),但少数瞳孔可缩小或不等大.因此,不应将瞳孔大小作为脑死亡判定的必要条件。

②眼部外伤可影响对光反射的观察。

简述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简述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简述判断脑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是指大脑完全丧失功能,不可逆转且无法恢复的状态。

判断脑死亡的标准通常包括多项医学指标和测试,有多个机构和专业组织发布了相关的指南和标准。

一般来说,判断脑死亡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1.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损失:脑死亡的最主要标志是大脑和脑干功能完全损失。

临床上通常会进行神经检查,包括对眼睛、对光反应、面部表情、瞳孔、角膜反射以及脑干反射等进行测试,如果这些神经功能均不存在,可以初步判断为脑死亡。

2.基础病因和排除原因:确定病因是判断脑死亡的重要一环。

通常需要了解发生脑死亡的原因,例如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脑肿瘤等,同时也要排除一些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其他原因,例如药物中毒、低温等。

3.确认意识消失时间:确定意识消失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在明确时间或事件发生之前有明确的意识体验,然后遭受脑损伤或心脏停搏等严重事件后,意识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认在意识丧失之后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并且无反应。

4.全面临床评估:脑死亡判定通常需要多次观察和检查。

医生会先进行初步的神经系统检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测试,这些测试通常包括瞳孔反射测试、脑电图(EEG)和脑血管造影等。

这些测试有助于确认病人的神经功能是否完全丧失。

参考内容:1. 《脑死亡的判定和代位性医疗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and the Use of Neuroimaging in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Brain Death)这是全球较为权威的脑死亡判定指南之一,由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WFN)以及其他国际专业组织共同发布的。

该指南详细介绍了脑死亡的相关定义、判断标准以及临床评估等内容。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第一部分脑死亡判定标准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一、判定的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

(二)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

(二)脑干反射消失。

(三)无自主呼吸。

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实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三、确认实验(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正中神经显示双侧和(或)存在,、和消失。

(二)脑电图(,)。

显示电静息。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

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号消失。

以上三项确认实验至少具备两项。

四、判定时间临床判定和确认实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

首次判定小时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可最终确认为脑死亡。

第二部分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一、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主要为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所致的缺氧性脑病。

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可逆性昏迷包括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麻醉药物中毒、抗精神病药物中毒、肌肉松弛药物中毒等;低温(膀胱温度或肛温≤℃);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等。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

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评分为分。

.注意事项()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病变时,不应轻率判定为深昏迷。

()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

脑死亡时枕骨大孔以下的脊髓可能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和(或)脊髓自动反射。

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反射和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引起头部转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和旋后;刺激腹部可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可引起下肢屈曲和伸展。

学者提出脑死亡判定“三步骤”

学者提出脑死亡判定“三步骤”

学者提出脑死亡判定“三步骤”
健康报讯(记者褚晓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宿英英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历时5年,首次在国内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N-ICU)对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进行了床旁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证实,对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的判定,神经电生理指标预后预测准确性高于临床指标,早于临床观察;该课题还对多种分级判断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脑死亡的判定提出了优于国际现行做法的三步骤。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学者首次提出“不可逆转昏迷(脑死亡)”的概念,此后相关研究逐渐展开,但脑死亡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至今没有得到公认,临床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

宿英英教授等首次在N-ICU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损伤患者进行了心率变异研究。

首次证实了脑功能损伤后迷走神经活性指标明显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强,随着脑功能损伤加重,两个神经的活性均大幅度下降,自主神经(HRV)基本消失;动态监测发现部分指标的界限值可作为判定标准,从而提高预测预后的准确性;重症患者HRV变化的半球优势消失;重症患者年龄对HRV的影响被掩盖。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首次对脑死亡判定提出了“三步骤”,即临床指标判定、实验室指标判定、呼吸停止试验和阿托品实验的判定。

“三步骤”的提出将推进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实施,规范判定技术和判定标准。

脑死亡的定义及标准

脑死亡的定义及标准

脑死亡的定义及标准
脑死亡是指大脑和脑干完全丧失功能,且不可逆转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即使心脏仍在继续跳动,但患者已经失去了所有意识和脑干功能。

通常,脑死亡的诊断需要经过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这些标准可能会略有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深度昏迷:患者必须处于无意识状态,且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2.脑干功能完全丧失:包括对瞳孔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
的检查。

3.停止呼吸功能:需要确认患者已经完全失去自主呼吸,即使在机
械通气支持下也无法维持。

4.无脑电活动:通过脑电图检查,患者的脑电活动呈直线或静息状
态。

5.排除可能影响诊断的因素:需要排除任何可能导致意识丧失的可
逆原因,如药物中毒或低体温等。

这些标准通常由医生团队进行评估和确认,以确保脑死亡的诊断准确无误。

在一些地区,还需要经过多次检查和不同医生的确认,才能最
终确定患者已经达到了脑死亡状态。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是临床上一个诊断的临界值,代表了患者已经没有继续治疗的价值了。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为:
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②无自发呼吸;
③脑干反射消失;
④脑电活动消失(电静息b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72小时内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永久性不可逆性停止,包括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脑电图无脑电活动。

脑死亡比心脏死亡对死亡的判定更科学,脑死亡是人作为意识形体的消亡;有利于器官移植,在心跳没有停止时摘取器官,成活率明显升高。

脑死亡后对病人无意义的抢救或安慰式的治疗措施,占用了社会的医疗资源,也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传统医学认为人的死亡标志是心跳、呼吸停止,随着医学发展、技术进步,目前认为死亡的标志还有脑死亡。

目前医学上特指的脑死亡是指病因明确的不可逆深昏迷、脑干功能丧失,因为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其中有呼吸、循环中枢,如果脑干功能丧失,人会没有自主呼吸,完全由呼吸机维持,拔除呼吸机会很快出现心跳停止。

脑死亡时可仍有心跳,但脑电图检查呈现电静息状态,诱发电位检查显示中
枢神经没有反应,脑血流图检查可以看到钉子波或震荡波。

脑死亡不是植物人状态,在植物状态时脑干功能是存在的,临床医生确定脑死亡具有明确的程序以及诊断标准。

一旦确定脑死亡,也就是宣告患者死亡。

脑死亡诊断标准

脑死亡诊断标准

脑死亡诊断标准脑死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脑干和小脑完全不可逆转地丧失功能,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情之一。

对脑死亡的准确诊断对于医学工作者和家属来说都至关重要。

因此,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学工作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脑死亡。

首先,脑死亡的诊断需要满足一定的临床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脑死亡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排除了各种可能的原因;患者的脑干反射完全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患者需要进行脑电图检查,确认大脑电活动完全消失;同时,还需要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确认脑血流完全中断。

只有在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出脑死亡的诊断。

其次,脑死亡的诊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包括神经系统的各项检查,如脑干反射、脑电图、脑血流灌注显像等;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等。

这些检查和评估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

最后,脑死亡的诊断需要经过多名资深医学专家的共同评估和确认。

只有在多名专家的共同认可下,才能够做出脑死亡的最终诊断。

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医生主观判断的偏差,保证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需要满足一系列的临床条件和检查评估。

只有通过严格的诊断和确认,才能够做出脑死亡的最终诊断。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学工作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脑死亡,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脑死亡判定标准》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现将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起草制订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两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刊登如下。

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见稿)一、先决条件(1)昏迷原因明确;(2)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临床判定(1)深昏迷;(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必须全部具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确认试验(1)脑电图呈电静息;(2)经颅多普勒超声无脑血流灌注现象;(3)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

以上三项中至少有一项阳性。

四、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判定后,观察12h复查无变化,方可最后判定为脑死亡。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脑死亡定义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不可逆转的状态,即死亡。

脑死亡判定一、先决条件(一)昏迷的原因必须明确原发性脑损伤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指缺氧性脑病,如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

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一切可逆性昏迷的原因如急性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镇静安眠药、麻醉药、精神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低温(肛温32C)、严重电介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非酮性高血糖脑病)及休克等。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1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用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

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测定昏迷评分为3 分。

2 注意事项:(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2)在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

脑死亡时枕大孔以下的脊髓仍然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及脊髓自动反射。

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反射及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起头部旋转运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旋后;刺激腹部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引起下肢屈曲、伸展;进行自主呼吸诱发试验时可出现Lazarus 征(典型表现为双上肢肘屈、两肩内收、双臂上举、双手呈张力失调型姿势、双手交叉、旋前伸展)。

脑死亡及判断标准

脑死亡及判断标准

脑死亡及判断标准脑死亡是指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人的大脑功能完全丧失的状态,由此造成的生理功能障碍是无可挽救的。

在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脑死亡十分重要,因为大脑功能完全丧失后,人将不再能够进行任何自主或意识行为,也无法从中恢复。

因此,在进行器官捐赠或者中止维持生命的护理等领域中,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处于脑死亡状态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诊断检查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于2010年由国际脑死亡学会修订。

该指南提出了详细的脑死亡诊断步骤,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确认大脑功能的丧失。

具体来说,诊断脑死亡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需要排除意识完好、反应正常的情况,即排除昏迷或昏睡等非脑死亡状态。

其次,需要评估确认患者减退或消失的意识、自主呼吸、对光反应、对瞳孔刺激的反应、眼球运动、颈部运动、面肌运动,以及脑干反射等大脑功能。

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存在任何反应时,可以初步判定患者处于可能的脑死亡状态。

最后,需要进行两次确认检查,由两名临床医生进行独立的大脑功能检查,诊断脑死亡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6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只是脑死亡诊断的一些基本步骤,实际情况可能因病情、医疗设备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确认脑死亡状态。

总体来说,判断脑死亡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医学过程,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够准确确认。

在具备足够的医疗条件和专业人员的情况下,正确地进行诊断能够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准确的结果,也为医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脑死亡的定义•脑死亡是指所有植物人症状表现的脑部功能的完全丧失,包括大脑、脑干及小脑等主要部位的功能完全消失。

脑死亡的原因•脑外伤•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脑肿瘤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标准进行诊断,通常需要三位专业医师进行确定。

•脑死亡的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命体征检测,包括:–深度昏迷–没有脑功能反应–呼吸功能完全停止–瞳孔缩小无反应–脑波检测无反应脑死亡与器官捐赠•脑死亡是器官捐赠的最佳时机。

•脑死亡者的器官,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效保存和移植,才能减少生命的浪费。

总结: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标准进行诊断。

脑死亡者的器官能够有效保存和移植,来为需要的病人提供机会,救回他们的生命。

脑死亡的意义•脑死亡的确定,代表着病人的生命已经结束,无法挽回。

•脑死亡的意义,在于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依据,决定是否停止维持生命,节省无谓的医疗费用和资源。

脑死亡的伦理问题•对脑死亡患者的器官移植手术,需要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医疗行为的合理性。

•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生命和尊严,在遵守法律规定和伦理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如何防止脑死亡•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食盐、低脂肪、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增强安全意识,在开车、运动等活动中注意自我保护。

结论•脑死亡是一种不可逆的生命-ending 事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诊断,才能确定病人的死亡。

•脑死亡作为器官移植的最佳时机,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对于需要移植的病人来说,意义重大。

•预防脑死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一)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一)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一)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概念脑死亡是指人的大脑完全停止功能,失去意识及自主呼吸,但心脏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跳动,该状态被认为是人类的生命结束。

判断标准判断脑死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需要进行一系列严谨的医学检测。

以下是常见的判断标准:麻醉剂检测在停止使用麻醉剂之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状态的恢复。

眼球反射测试利用强光照射眼球,观察瞳孔是否有收缩反应。

声音及触觉反应测试对患者进行喊话及按压,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神经反射测试对患者进行多个部位的按压,观察患者是否有对应的神经反应。

脑电图检测通过仪器观察患者脑电是否有活动。

应用捐赠器官脑死亡后,身体的其他器官仍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功能,这为捐赠器官提供了可能性。

伦理问题脑死亡如何判断及处理,涉及到伦理、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平衡医学、伦理及法律等各方面的考虑。

结论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是涉及到人类生命的极其关键的问题。

严谨的判断及处理将对患者及家属、捐赠者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补充说明脑死亡与昏迷的区别脑死亡是指人的大脑完全停止功能,包括意识和呼吸,而昏迷是指人的大脑活跃度降低,意识模糊或缺失,但呼吸是正常的。

脑死亡是一种比昏迷更为严重的状态。

国际上关于脑死亡的统一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颁布的《脑死亡的确定标准》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统一标准。

该标准要求在停药或停止呼吸机下进行一些检测,例如神经反射、脑干反应等。

脑死亡诊断存在的问题脑死亡的诊断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问题,主要包括:误诊、判定的标准不统一、技术限制等,这些问题能够在未来得到解决,使脑死亡的诊断更加合理和准确。

结论尊重生命是医学伦理的核心价值,对于脑死亡的判定也是基于此而进行,应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进行科学、公正、可靠的诊断和处理,以期最大程度地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

脑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是指脑干、脑神经和大脑皮质完全丧失功能,不可逆转的状态。

脑死亡的判定对于器官移植和医学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世界各国对脑死亡的标准都有着严格规定。

一般来说,脑死亡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脑死亡的标准需要排除所有可逆转的原因。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只有在排除了所有可逆转的原因后,才能考虑脑死亡的可能性。

其次,脑死亡的标准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多次检查。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间隔一定时间后进行两次脑死亡的检查,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这是为了避免因为一次检查的误差而导致错误的判定。

另外,脑死亡的标准还包括了特定的检查项目。

例如,医生会进行脑电图检查、脑血流灌注检查、脑干功能检查等,以确定脑干和大脑皮质的功能是否完全丧失。

这些检查项目的结果对于判定脑死亡至关重要。

此外,脑死亡的标准还要求医生进行全面的沟通和记录。

医生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解释脑死亡的情况和意义,征得家属的同意。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备将来参考。

最后,脑死亡的标准还需要符合当地法律和伦理规定。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脑死亡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伦理规定,确保脑死亡的判定合法合规。

总的来说,脑死亡的标准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

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排除所有可逆转的原因,进行多次检查,进行特定的检查项目,进行全面的沟通和记录,同时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伦理规定。

只有在符合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做出脑死亡的判定。

这样才能保证脑死亡的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器官移植和医学伦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脑死亡标准相关内容与法条

脑死亡标准相关内容与法条

脑死亡标准相关内容与法条
脑死亡标准是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的一种方法。

根据国际上的标准,脑死亡的定义是指脑干功能完全丧失、不可逆转的状态,其间隔时间至少要有24小时。

脑死亡标准通常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丧失:患者没有意识、没有自主呼吸、没有自发运动反应。

2. 瞳孔光反射消失:瞳孔不再对光源有任何反应。

3. 脑干反射消失:脑干的功能完全丧失,包括呛咳反射、咽反射、眼球转动反射等。

4. 没有自主呼吸:患者在停止呼吸机辅助下无法自主呼吸。

在中国,脑死亡的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脑死亡诊断技术规范》进行规定。

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诊断脑死亡需要经过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或医疗团队进行临床判断和检查,还需要进行多项实验室检测。

脑死亡诊断必须符合标准,否则不能确认脑死亡。

此外,在中国也存在相关法条,用于保障脑死亡的确定和器官移植的合法性。

例如,中国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人死亡可以依照本法第十七条规定或者依照司法机关鉴定脑死亡来确定。

”这条法规明确了脑死亡的合法性和确定方式。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死亡病人应不存在深昏迷,即意识完全丧失。

2.脑死亡病人的脑干功能应消失,脑干有3个反射,包括头面部对疼痛
刺激产生的反应、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如果这些反射都消失,包括没有自主呼吸,通常可以认为脑干反射完全消失。

3.脑死亡病人的大脑和脑干功能完全丧失,而且大脑、脑干功能即使通
过辅助通气和药物等抢救措施也没有恢复的迹象。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可能会在24小时或48小时后判定病人存在脑死亡可能,而长时间的昏迷或植物人状态也可能会判定为脑死亡。

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思考与策略

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思考与策略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9卷 第3期(总第172期)2022年3月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29N o .3(S N172) M A R .2022 ㊃1 ㊃D O I :10.13912/j .c n k i .c h qm.2022.29.03.01宿英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北京 100053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思考与策略宿英英ʌ摘 要ɔ 2012年,国家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的质控工作从零开始㊂经过10年的发展,围绕脑死亡判定质控的基本条件,解决了如下问题:(1)组建脑死亡判定质控团队,其中包括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人员㊁师资人员㊁质控管理人员㊁质控秘书四大团队建设,以及质控专家㊁质控技术㊁质控咨询三大工作委员会建设;(2)制定脑死亡判定质控措施,其中包括制定‘脑死亡判定质控指标“‘脑死亡判定技术管理办法“和‘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工作手册“以及持续推进国家-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医院三级质控管理体系;(3)设定脑死亡判定质控目标,提出了质控技能专业化㊁质控步骤程序化和质控效率信息化三大核心要素,并围绕下一步脑死亡判定质控目标,提出了增加质控病例体量㊁缩小质控地区之间差异和扩大质控国际影响力三大任务㊂ʌ关键词ɔ 脑死亡判定;质量控制;质控团队;质控措施;质控目标中图分类号:R 197;R 741 文献标识码:BT h i n k i n g a n dS t r a t e g y o f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o fB r a i nD e a t h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S U Y i n g y i n g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 Q u a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2022,29(3):01-03,10A b s t r a c t T h e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w o r ko f t h eB r a i n I n j u r y Q u a l i t yC o n t r o lE v a l u a t i o nC e n t e r o f t h eN a t i o n a lH e a l t h C o mm i s s i o n s t a r t e d i n 2012.A f t e r 10y e a r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f o l l o w i n gpr o b l e m sh a v eb e e ns o l v e da r o u n d t h eb a s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b r a i n d e a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1)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b r a i n d e a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t e a m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f o u r t e a m s o f b r a i nd e a t h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i a n s ,t e a c h e r s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m a n a g e m e n t p e r s o n n e l a n d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s e c r e t a r y ,a sw e l l a s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r e ew o r k i n g c o mm i t t e e s o f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e x p e r t s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c o n s u l t i n g ;(2)f o r m u l a t i n g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f o r b r a i nd e a t h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B r a i nD e a t h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I n d i c a t o r s "a n d"B r a i n I n j u r y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E v a l u a t i o nC e n t e rW o r kM a n u a l a n d t h e n a t i o n a l -p r o v i n c e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m u n i c i p a l i t y )-h o s pi t a l t h r e e -l e v e l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3)s e t t i n g t h e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t a r ge tf o r b r a i n d e a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a n d p r o -p o s i ng th r e e c o r e e l e m e n t s o f q u a li t y c o n t r o l s k i l l s 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p r o c e d u r e p r o g r a mm i n g a n d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e f f i c i e n c y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F o c u s i n g o n t h e n e x t s t e p i n t h e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g o a l s f o r b r a i n d e a t h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t h r e e m aj o r t a sk sw e r e p r o p o s e d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v ol um e o f q u a l i t y c on t ro l c a s e s ,n a r r o w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q u a l i t yc o n t r o l r e g i o n s ,a nde x p a n d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f l u e n c e o f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K e y w o r d s B r a i nD e a t h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T e a m s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M e t h o d s ;Q u a l i t y Co n -t r o lO b je c t i v e s F i r s t -a u t h o r 's a d d r e s s X u a n w uH o s p i t a l ,C a p i t a l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e n t e rf o rQ u a l i t y Co n t r o l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 B r a i n I n j u r y ,N a t i o n a lH e a l t hC o mm i s s i o n ,B e i j i n g,100053,C h i n a 1968年,哈佛大学专家委员会和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专家委员会提出,根据永久丧失功能的大脑判定一个人的死亡,即脑死亡[1-2]㊂此后,许多国家进一步确定了脑死亡定义和判定标准[3]㊂2012年,挂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思考与策略宿英英‘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9卷 第3期(总第172期)2022年3月㊃2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29N o .3(S N172) M A R .2022靠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下简称 国家质控中心 )开始实施由多学科专家撰写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医学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通过质量控制管理,确保脑死亡判定的安全㊁准确㊁可靠㊂然而,如何充分发挥脑死亡判定的质控作用,推进脑死亡判定快速㊁有序地展开,成为国家质控中心反复思悟的命题㊂1 脑死亡判定质控的基本条件1.1 质控团队建设是否推出了脑死亡判定标准和操作规范[4-9],便可 照本宣科 地完成脑死亡判定这是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最早遇到的问题㊂以往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并未涉及脑死亡判定相关内容,临床一线医师也未接受过脑死亡判定的继续教育,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在 起跑线 上面临挑战㊂2013年-2021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质控中心对脑死亡判定概率最高的神经内科㊁神经外科㊁急诊科㊁重症医学科㊁麻醉科和小儿科医生展开规范化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培训( 星火 计划),近5000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团队1)遍布我国31个省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发挥着脑死亡判定的示范作用㊂2015年-2021年,为了扩大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团队体量,国家质控中心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规范化教学培训,近500人的师资团队(团队2)分布在我国30个省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外),并实施和推动了专业技术人员万人培训计划( 燎原 计划)㊂2017年-2021年,为了对逐年增长的脑死亡判定病例进行质控,国家质控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质控管理人员规范化培训,由此培养既掌握脑死亡判定专业技能又掌握脑死亡判定质控技能的管理人员团队(团队3),近150名兼职质控管理人员在质控的 终点线 上发挥着重要作用㊂2013年-2021年,为了加强国家质控中心㊁省级质控中心和医院质控工作的纵向联系,强化国家质控中心与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医院之间㊁省级质控中心之间的横向联系,国家质控中心组建了具有专业技术能力㊁质控管理能力和沟通联络能力的质控秘书团队(团队4),承担着全年常态化质控管理工作和特殊质控任务㊂2015年-2021年,为了把握重大决策,国家质控中心成立了专家工作委员会㊁技术工作委员会和咨询专家工作委员会,对五年工作规划㊁年度工作计划㊁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具体任务予以审阅与指导㊂综上所述,脑死亡判定四个团队和三个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为高质量完成脑死亡判定以及脑死亡判定质量控制提供了组织保障㊂1.2 质控措施制定是否完成脑死亡判定,便可获得优等㊁同质的脑死亡判定结果?这是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中最为困扰的问题㊂在脑死亡病例质控工作中,不可逆昏迷混杂因素的存在㊁核心判定项目的缺陷和操作技术的不规范常常反复出现㊂由此提示:仅有‘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是不够的,进一步制定质控管理措施,约束判定行为势在必行㊂2015年-2021年,国家质控中心不断完善了‘脑死亡判定质控指标“(措施1)和‘脑死亡判定技术管理办法“(措施2),并据此展开专业技术人员之间㊁医院之间㊁省市之间的脑死亡判定病例质量比较㊂通过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提高脑死亡判定病例质量初见成效[10-11]㊂2016年-2021年,国家质控中心持续推进 国家-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医院 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建设(以下简称 三级质控 )(措施3),并据此对每一例脑死亡病例实施三级质控㊂通过病例信息核对㊁存在问题反馈和病例补充与完善等措施,脑死亡病例质量持续改进㊂2017年-2021年,国家质控中心反复修订‘国家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工作手册“(措施4),并据此对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予以全方位指导,通过组织架构㊁规章制度㊁培训考核㊁质量控制㊁宣教调研㊁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等建制,国家质控中心发挥了更强㊁更优的质控作用㊂综上所述,国家质控中心脑死亡判定四大措施的推出与实施,为高质量完成质控工作提供了保障㊂一直以来,判别措施得当的标准是: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接近目标㊂而对于脑死亡判定来说,则是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㊂1.3 质控目标设定衡量脑死亡判定质量的指标是否可以一成不变这是对脑死亡判定质控目标的挑战㊂当专业技术人员养成规范化脑死亡判定的良好习惯,质控工作便达到了第一个目标(初级质控目标),即少犯错误㊂当质控管理人员将规范化脑死亡判定病例纳入质控流程,质控工作便达到了第二个目标(终极质控目标),即避免错误案例㊁失误案例和虚假案例发生㊂然而,质控工作不可能解决实现初级脑死亡判定质控工作思考与策略宿英英‘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9卷 第3期(总第172期)2022年3月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29N o .3(S N172) M A R .2022 ㊃3 ㊃目标和终极目标的所有专业技术问题,比如百分之百完成自主呼吸激发试验;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医学科学进步带来的新问题,比如E C MO 支持下的脑血流判定㊂因此,国家质控中心需要在脑死亡判定的不同历史阶段,调整质控指标,确认现阶段可实现的质控目标,以此持续推动质控工作进展;确认现阶段尚未可知的目标,以便掌握质控分寸,完成质控任务㊂换言之,国家质控中心需要根据质控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设定和调整质控目标㊂2 脑死亡判定质控的核心要素2.1 质控技能专业化完成质控工作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这是质控的专业化问题㊂对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人员而言,规范㊁熟练地掌握脑死亡判定技能是完成质控工作的第一步,其中包括脑死亡的临床判定㊁脑电图判定㊁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判定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判定㊂对脑死亡判定三级质控人员而言,除掌握脑死亡判定专业技能外,还需掌握质控管理技能,其中包括脑死亡判定的信息确认㊁错误识别㊁溯源分析和意见反馈㊂因此,质控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成为影响质控目标的第一个要素㊂2.2 质控步骤程序化完成质控工作需要采取哪些步骤这是质控的程序化问题㊂国家质控中心的三级质控体系实现了 自下而上 的脑死亡病例质控信息上传和 自上而下 的脑死亡病例质控意见下达,由此形成一条明确的层级质控流程和清晰的质控反馈环路㊂因此,质控的程序化程度成为影响质控目标的第二个要素㊂2.3 质控效率信息化完成质控工作需要怎样的工作效率?这是质控的信息化问题㊂随着脑死亡病例体量的增加,提高质控工作效率成为紧迫的任务㊂而质控效率直接与质控信息化程度相关㊂为了保障三级质控体系的信息通畅交换,分期㊁分级地对质控信息系统实施升级改造,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㊂因此,质控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影响质控目标的第三个要素㊂3 有序推进脑死亡判定质控3.1 增加质控病例体量如何在保障脑死亡判定质量的基础上扩增体量,是国家质控中心工作有序推进的任务之一㊂全国各省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医院已经具备开展规范化脑死亡判定的专业技术团队,但体量(近5000人分布在近1000家医院)仍显不足㊂因此,扩增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团队体量,成为国家质控中心和省级质控中心未来较长时间内不容忽视的任务㊂随着脑死亡判定病例的快速增长,质控管理人员团队体量也显不足,且大量质控管理工作由兼职人员完成,实时质控的效率受到影响㊂因此,扩增三级质控人员团队(兼职或专职质控管理人员)体量,成为质控中心迫在眉睫的任务㊂现阶段,具有脑死亡判定认知并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数量,仍是脑死亡判定病例体量扩增的主要影响因素㊂3.2 缩小质控地区之间差异如何在保障重点地区脑死亡判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其他地区发展,是国家质控中心工作有序推进的任务之二㊂全国各省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青海㊁西藏外)的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工作已经展开,但无论脑死亡病例质控的数量还是质量均有较大差异㊂因此,缩小地区之间质量差异,增强医院之间㊁个人之间的质控同质化,成为国家质控中心需要关注和着力完成的任务㊂3.3 扩大质控国际影响力如何在持续保持国内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基础上扩大国际影响力,是国家质控中心工作有序推进的任务之三㊂全国各省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青海㊁西藏外)的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和信息化脑死亡判定病例质控,已经初具规模,其源于两版(‘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的推广[4-7]以及相关质控工作的推进㊂2021年,基于我国参与撰写的‘全球脑死亡建议案脑死亡/神经病学标准死亡的判定“[3],(‘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专家补充意见“和‘脑死亡判定实施与管理:专家推荐意见“[8-9]发布,标志着我国脑死亡判定已经走向国际㊂虽然在2002年和2015年两次全球脑死亡判定调查(近80个国家)中,中国信息几乎为零[12-13],但近年来的良好开端将为我国打开国际局面㊂展示我国现状的转变与取得的成果,成为国家质控中心通过医学文献㊁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和任务㊂总之,方向目标明确,策略方法得当,步骤稳妥有序,是质控中心开展工作的长期任务和宗旨㊂参考文献[1] B e e c h e rH K.Ad e f i n i t i o no f i r r e -v e r s i b l e c o m a .1968[J ].I n tA n e s t h e s i o lC l i n ,2007,45(4):113-119.(下转第10页)脑死亡判定质量控制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刘 刚 宿英英 陈忠云等‘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9卷 第3期(总第172期)2022年3月㊃10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29N o .3(S N172) M A R .2022n o r r u l e :a s u r v e y of t h e c u r r e n t l a wo n b r a i n d e a t h [J ].J o u r n a lo f M e d i c i n e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2016,41(3):237-256.[3] G r e e rD M ,V a r e l a sP N ,H a qu e S ,e t a l .V a r i a b i l i t y of b r a i n d e a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g u i d e l i n e s i n l e a d i n g U Sn e u r o l o g i c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J ].N e u r o l o g y ,2008,70(4):284-289.[4] S uY Y ,C h e n W B ,L i uG ,e t a l .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u g ge s t i o n sf o r t h e i m -pr o v e m e n to fb r a i n d e a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i n C h i n a [J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a lJ o u r n a l ,2018,131(24):2910-2914.[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7):1288-1292.[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9,57(5):331-335.[7] B r a i nI n j u r y E v a l u a t i o n Q u a l i t yC o n t r o lC e n t e ro fN a t i o n a lH e a l t hC o mm i s -s i o n ,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C o mm i t t e o f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o fN e u r o l o g y (N C C /C S N ),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C a r eC o mm i t t eo fC h i n a N e u -r o l o g i s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N C C /C N A ).C r i t e r i a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g u i d a n c ef o r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b r a i nd e a t h i na d u l t s (2n de d i t i o n )[J ].C h i n M e d J (E n gl ),2019,132(3):329-335.[8] G r e e r D M ,S h e m i e S D ,L e w i sA ,e ta l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B r a i n d e a t h /d e a t hb y n e u r o l o g ic c r i t e r i a :t h e w o r ld b r a i n de a t h p r o je c t [J ].J AMA ,2020,324(11):1078-1097.[9] 张 阳,陈 妍,孙 洲,等.医疗质量控制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3):56-57,61.[10] 高 筠,代 伟,郑 超,等.住院死亡患者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1):56-58.163收稿日期:2021-11-11修回日期:2022-01-05责任编辑:黄海凤(上接第3页)[2] G i l d e rS S .T w e n t y -se c o n dw o r l d m e d i c a la s s e m b l y [J ].B r M e d J ,1968,3(5616):493-494.[3] G r e e rD M ,S h e m i eS D ,L e w i sA ,e t a l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b r a i nd e a t h /d e a t hb y n e u r o l o gi c c r i t e r i a :t h ew o r l db r a i nd e a t h p r o -j e c t [J ].J AMA ,2020,324(11):1078-1097.[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9):637-640.[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56-759.[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7):1288-129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9,57(5):331-335.[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2021)[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23):1758-1765.[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脑死亡判定实施与管理:专家指导意见(2021)[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23):1766-1771.[10] S uY Y ,Y a n g QL ,L i uG ,e t a l .D i a g n o s i so fb r a i nd e a t h :c o n f i r m a t o r y te s t s af t e rc l i n i c a lt e s t [J ].C h i n M e dJ (E ng l ),2014,127(7):1272-1277.[11] S uY Y ,C h e n W B ,L i uG ,e t a l .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u g ge s t i o n sf o r t h e i m -pr o v e m e n to f b r a i n d e a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J ].C h i n M e dJ (E n g l ),2018,131(24):2910-2914.[12] W i jd i c k sE F M.B r a i nde a t hw o r l d -w i d e :a c c e pt e d f a c t b u t n o g l o b a l c o n s e n s u s i n d i a g n o s t i cc r i t e r i a [J ].N e u r o l o g y ,2002,58(1):20-25.[13] W a h l s t e rS ,W i jd i c k sE F M ,P a te l P V ,e ta l .B r a i nd e a t hd e c l a r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sa n d p e r c e p t i o n s w o r l d w i d e [J ].N e u r o l o g y ,2015,84(18):1870-1879.收稿日期:2021-10-13修回日期:2021-12-29责任编辑:黄海凤。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是指大脑和脊髓完全失去功能,是一种不可逆的状态。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医疗机构的诊断准确性,也关系到病人的生死。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脑功能的客观检查,二是脑电图检查。

脑功能的客观检查是指对病人的脑功能进行客观检查,以确定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客观检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眼球运动、眼球反射、脑干反射、呼吸、心跳等。

如果病人的眼球运动、眼球反射、脑干反射均无反应,呼吸和心跳也停止,则可以确定病人已经死亡。

脑电图检查是指对病人的脑电图进行检查,以确定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电图检查的内容包括:脑电图的持续性、脑电图的振幅、脑电图的频率等。

如果脑电图的持续性、振幅和频率均为零,则可以确定病人已经死亡。

此外,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还包括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血液检查是指对病人的血液进行检查,以确定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血液检查的内容包括:血液中的酸碱度、血液中的氧含量、血液中的血糖含量等。

如果血液中的酸碱度、氧含量和血糖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则可以确定病人已经死亡。

脑脊液检查是指对病人的脑脊液进行检查,以确定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脊液检查的内容包括:脑脊液的颜色、脑脊液的浊度、脑脊液的细胞数等。

如果脑脊液的颜色、浊度和细胞数均低于正常水平,则可以确定病人已经死亡。

总之,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脑功能的客观检查、脑电图检查、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等。

这些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诊断脑死亡,从而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颅脑外伤 • 脑血管疾病
– 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54%)
• 心跳骤停 • 麻醉意外 • 溺水 • 窒息
– 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宿英英等.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可行性的研究及建议.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529-533.
• 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 急性中毒
– 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麻醉药物中毒、抗 精神病药物中毒、肌肉松弛药物中毒
A
B
图1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A:正常SLSEP B:双侧N9和一侧N13存在,双侧P14、N18和N20消失,符合SLSEP脑死亡判定标准
A
B
图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A:血流信号正常 B:振荡波,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
c
C:收缩早期尖小收缩波,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
• 2008年卫生部脑死亡学术研讨会(准备推出标准) • 2012年卫生部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推出质控标准)
中心建立背景
实施BD判定条件基本成熟
各界有共识(但缺乏知识普及,包括医学专业) 仪器设备有配置(但不均衡) 技术人员有配备(但缺乏专业培训)
推进BD判定速度需要加快
点(医院)、面(区域)、网(全国) 积极、稳妥、合理、有序(贯彻八字方针)
▪ 重复判定
▪ 第1次判定脑死亡后,间隔12h再次判定 ▪ 两次判定结果一致
▪ 遗留问题 ▪ 可能重复判定缺失
▪ 第1次脑死亡判定后,12h内心跳停止 ▪ 拒绝再次判定或其他原因未行再次判定
▪ 医师/家属
▪ 判定步骤(3步)
– 2次判定均按临床判定、实验室确认、自主呼吸激 发试验依次进行。
• 2013年第一次会议(北京) • 2014年第二次会议(北京) • 2015年第三次会议(广州)
(1)推出脑死亡标准与规范
•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2013成人质控版)
• 临床诊断注意事项(细化) • 确认试验要求(至少2项) • 判定步骤推荐(3个步骤) • 诊断人员要求(至少2名医师)
• 强调技术规范 • 强调技术优势互补
– 2003年《征求意见稿》仅1项
2008 2014宣武医院
Chinese Medicsl Journal. 2014;127(7).
Chinese Medicsl Journal. 2014;127(7).
A B
图2 脑电图 A:健康成人清醒闭目状态下脑电图:枕叶为著的节律,调频、调幅良好 B:全部导联电静息(脑电波活动≤2 μV),符合脑电图脑死亡判定标准
•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2014儿童质控版)
• 临床诊断注意事项(细化) • 确认试验要求(至少2项) • 判定步骤推荐(3个步骤) • 诊断人员要求(至少2名医师)
脑死亡判定标准 解读
病例一(2008)
• 男性,54岁 • 第1天四肢麻木,双下肢无力 • 第2天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 第4天呼吸费力,PaO2 41mmHg,,即刻机械通气
• 腰穿
– 发病第3天压力275mmH20,白细胞数0×106,蛋白85mm/dl – 发病第14天压力310mmH20,白细胞数0×106,蛋白258mm/dl
• EMG
– 神经源性损害(轴索损害为主) – 发病第14天左正中神经F、H反射未引出
• 诊断明确,治疗好转出院
• 是昏迷吗?
– 假昏迷
• 低温(膀胱温度或肛温≤32℃) • 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 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 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
• 临床判定
– 深昏迷
• 脊髓反射???
– 脑干反射消失(5项)
• 不能全部完成时,增加一项确认试验
– 无自主呼吸
• 靠呼吸机维持通气 •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低氧血症导致脑损害?
去传出状态?
周围神经损伤?
第8天脑损伤评估 临床判定 脑干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角膜反射消失 头眼反射消失 眼前庭反射消失 咳嗽反射均消失
自主呼吸消失 意识状态不明确
– 实验室判定 • SLSEP各波消失 • EEG广泛低幅慢波 • BAEP主波正常 • TCD大脑中A和椎基 底A血流速度正常
– 意识模糊 – 瞳孔5mm,对光反应迟钝 – 双上肢肌力4级,腱反射(+);双下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
力4级,腱反射(-);双病理征(-) – 四肢手套、袜套样针刺觉减退
第5天额纹、面纹消失,四肢肌力1~3级 第6天不睁闭眼,眼球固定,四肢自主活动和刺激反应消失
与外界失去联系 意识障碍?
– 以上3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 确认试验
–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 SLSEP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
– 脑电图(EEG)
• EEG显示电静息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前循环(双侧)、后循环 • 振荡波、尖小收缩波、血流信号消失
– 以上3项确认试验至少2项符合上述标准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解读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宿英英
中国历史与现状
中国脑死亡判定进程
• 1986年南京心肺脑复苏专题座谈会 – 脑死亡判定标准讨论
• 1999年武汉脑死亡判定标准专家研讨会 – 我国脑死亡标准(草案)
• 2003年卫生部脑死亡判定起草小组 – 《脑死亡判定标准》《脑死亡判定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
推进BD判定过程中完善与改进
• 中心6项工作任务
– 推出《脑损伤评估标准与规范》
• 脑死亡评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儿童质控版)
– 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文版)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 培训考核脑损伤评定专业人员(判定人员/师资人员) – 构建网络实施脑损伤判定质控 – 完成脑损伤评估工作量 – 开展脑损伤评估研究 – 召开中国脑损伤评估学术年会
• 是脑干损伤吗?
– 颅神经损伤
• 是中枢性呼吸衰竭吗?
– 脊神经损伤
• 是必须做确认试验吗?
– 不可靠确认试验
• 脑死亡定义
–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 即死亡。
• 判定的先决条件
– 昏迷原因明确 – 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 昏迷原因明确
–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