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一、背景及目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动中医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需要建设中医重点专科,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专家,并为中医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建设内容及范围1.确定重点专科方向:根据中医学科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确定一至两个重点专科方向,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
2.建设中医诊疗标准:在各个重点专科方向上,制定符合中医原理和现代医学要求的诊疗标准,推动中医诊疗规范化。
3.培养专科医生:招收中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中医重点专科方向上进行专业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专家。
4.建设专科研究机构:建立中医重点专科研究机构,致力于中医重点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
5.配置专科医疗设备:根据中医重点专科的需要,配备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
6.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中医学科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推动中医重点专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计划与实施方案1.编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组织专家对中医学科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
2.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根据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方向和范围,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并进行评估和监测。
3.组织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支持和相关基金的资助,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4.建立管理机构:建立中医重点专科的管理机构,负责规划、组织和管理中医重点专科的建设与发展。
5.招聘专家团队:在中医重点专科方向上,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中医专家,组建专家团队。
6.推动诊疗规范化:制定中医重点专科的诊疗规范,推动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7.建设研究机构:筹建中医重点专科研究机构,提供科研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中医重点专科的发展与创新。
8.购置医疗设备:根据中医重点专科的需要,购置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
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关键信息项:1、专科建设目标2、建设内容与措施3、人才培养计划4、设备购置计划5、科研与学术交流计划6、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1、专科建设目标11 总体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成为在区域内具有领先水平、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服务优质的中医专科,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
111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目标提高专科门诊量和住院量,年增长率达到X%以上;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提高疑难病症的诊治能力,使疑难病症的治愈率和好转率达到X%以上。
112 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目标掌握并开展X项以上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使专科病种的中医治疗有效率达到X%以上。
113 学科影响力提升目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X篇以上,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X项以上;举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X次以上,与国内知名中医专科建立合作关系X个以上。
2、建设内容与措施21 优化专科诊疗环境改善门诊和住院条件,增加专科病床数量,优化就医流程,为患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
211 加强专科病房建设按照中医特色病房的要求进行装修和布置,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212 优化门诊布局设立独立的专科门诊区域,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等功能分区,方便患者就诊。
22 加强专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中医专业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
221 人才引进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专业人才X名以上。
222 人才培养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中医专科进修学习,每年不少于X人次;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
223 师承教育建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师承教育,培养中医传承人才。
23 提升专科医疗技术水平积极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31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药熏蒸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高临床疗效。
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应强化中医思维能力训练

【 关键 词 l 高专 ;临床 医学专业 ; 中 医学 ;教 学 ;中 医思 维能 力 中 图分类 号 :R 2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14 (02 0 09 - 2 61 8 9 2 1 )2- 6 2 0
1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3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2 1年 6 4 - 01 月1 日世界献血者 日 主题 :2 1年世界 00
45根据卫生部 2 年卫生 工作要点 :建立无 偿献血 长效机 制 ,保证 . 0 1 1
血 液质量 安全和临床用血 需要 ,进一步推动无偿 献血 工作。做好无偿
献血招募工作 的培训 和宣传 ,积极开展 、组织志愿者宣传 队伍 ,建 立 健 全组织机构 ,使其 发挥 无偿献血志愿者 宣传 服务作用 。注 重固定 自 愿 无偿献 血队伍的建设 和管理 。 46 制订 各年 度无偿 献 血宣传 及招 募计 划措施 。投入大 量 人力 、物 .
“ 、学、做 ”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突 出教学过程开放性 、实 践性和 教
中 医学 是 医学 和 哲学 的统 一 体 ,在 诊 疗 过程 中强 调 “ 以人 为 本 ”,通过 对人体整体机 能调 节达到祛 除病邪 的 目的 ,其针对 的是 患 病 的人 ,而西 医学则 是 以疾 病为 靶点 ,将病 作为诊 治 的 中心 ,是 以
法独具 特色 ,是 当今 医学 大学生在传承与 弘扬 祖国医学过程 中 ,必备
的思维 品质 J 。
养 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j展,具有 良 囊
好 的职业道德 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必备 的基 础理 论知识和专 门知识 , 掌握基 层 医疗卫 生机 构 岗位 工作 的基 本能力 和基 本技 能 ,具 备 融预
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限制。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中医干部和临床医师的水平,需要制定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二、目标设定1.提高中医重点专科临床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2.培养和培训一支高素质的中医重点专科干部和临床医师队伍。
3.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中医重点专科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
三、实施步骤1.制定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和规范。
中医重点专科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包括人员配置、设备设施、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等方面。
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督促各中医院实施。
2.建立中医重点专科培训机制。
中医重点专科干部和临床医师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
应通过定期的培训和科研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
各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应组织相关培训,对中医重点专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
3.优化中医重点专科的管理体系。
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明确中医重点专科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中医重点专科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中医重点专科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中医重点专科的医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加强中医重点专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科研是提高中医重点专科水平的关键。
各中医重点专科应建立科研团队,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并加强同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
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中医重点专科干部和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各中医重点专科应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向全院干部和临床医师普及中医重点专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五、实施效果评估和调整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应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临床服务质量、科研成果、人员培养效果等方面。
六、资源保障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一、引言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是医疗事业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 建设一批全国和区域范围内的中医中医重点专科,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2.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医疗团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中医治疗服务;3. 推动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和创新,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临床价值。
(二)原则:1. 国家政策导向:依据国家中医药政策文件,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2. 区域需求导向:根据区域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规划中医中医重点专科的设置;3. 专业化建设导向:按照专科特色和定位,精心培养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医疗团队;4. 研究创新导向:注重中医医疗模式的创新和疗效的评价,加强临床研究。
三、建设内容与重点(一)设置范围:1. 全国范围内设立若干个国家级中医中医重点专科;2. 区域范围内设立若干个区域级中医中医重点专科。
(二)基础设施:1. 优化中医中医重点专科的场所布局与环境设置;2. 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和辅助检查设备。
(三)人员队伍:1. 指定专业技术负责人,负责专科建设与管理;2. 培养并引进一批中医中医重点专科的临床专家和学术骨干;3. 推动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医生的进修培训,提高临床技术水平。
(四)研究与创新:1. 加强中医医疗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提高治疗效果;2. 推动临床实践中的中医药研究和药物研发。
四、实施步骤(一)规划阶段:1. 调研需求:了解区域中医药服务需求,确定建设重点;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二)准备阶段:1. 选址与布局:选择适宜的场所并进行合理布局;2. 设备采购:根据规划方案,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
(三)建设阶段:1. 建设场所: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场所的装修和改造;2. 人员培训:培养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医生和管理人员。
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5篇(精编版)

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1针对我院自身的评估情况及使我院以后的专科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确保我院的总体建设规划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通过项目建设把我院的特色专科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中医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专科监测工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建设目标根据市立医院中医专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确定中西医结合科为中医重点专科,该科拥有国医堂和30张中医病床,设有肝病专科、腰腿痛专科、胃肠病专科、风湿病专科等,有高级、中级和初级7人,其中学科带头人戴维生主任为安徽省名老中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中药痛点注射治疗腰腿痛。
因此我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经过1至3年努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建设,确保中西医结合科进入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力争进入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使其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带动医院发展的“龙头”科室。
重点提高优势病种1.颈腰椎痛中药痛点注射;2.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三、建设内容(一)制定实施方案。
中西医结合科根据《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和检查细则》(见附件)要求,结合专科发展实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建设计划,报请医院审核同意后开展建设。
(二)开展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市立医院现有中医技术优势、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和一定规模,有计划地选送专科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到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进修培养,逐步形成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中医重点专科建设4篇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中医重点专科建设4篇根据《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研究、传承和推广,培养基层中医临床业务骨干,加强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我委将在全市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开展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以下简称“上海市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为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特色,以学习研究和传承发扬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优秀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核心,提高中青年中医骨干的理论与学术水平、培养一批基层中医临床技术人才为导向,在学习与继承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基础上,做实、做强中医临床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本市中医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水平全面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建成一支医术精湛、特色明显,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基层中医人才队伍。
二、建设任务为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建设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工作室,学习、传承名中医学术思想,整理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辨证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疗效确切的诊疗优势,促进中医特色优势的发展。
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继承、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以中医辨证思想为内涵的诊疗新技术、专科新特色、疗效新优势,促进中医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树立科学的中医发展观,通过名老中医专家传、帮、带,培养一批能够始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专业素养较高的基层中青年中医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
三、建设周期“上海市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
四、团队要求(一)工作室构成1.由名老中医专家本人、工作室负责人以及5-9名继承人组成。
2.工作室负责人由名老中医专家推荐认可,要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高的临床水平、较强的综合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 (2)1. 总体目标 (3)2. 建设内容 (4)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5)1. 专业设置 (6)2. 课程体系 (7)四、师资队伍建设 (8)1. 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9)2.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0)五、教学设施与资源 (11)1.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12)2. 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建设 (13)六、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14)1. 教学质量标准制定 (16)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16)七、专业特色与优势发展 (17)1. 专业特色凝练 (19)2. 优势发展方向探索 (19)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20)1. 实施计划制定 (21)2. 保障措施落实 (22)九、总结与展望 (23)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学专业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方案针对当前中医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设措施和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医学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融合现代医学知识的课程体系。
加强中医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增设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中医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与中医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强化学生临床实习与实训环节。
加强与中医药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室建设:加强中医基础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科研与教学水平。
医学类专科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以南阳医专为例

据最新调 查研究 表明 ,近年来 医学类大 中专 学生 的就业 问题一直不容乐观 。 造成这种局 面的原 因很多 , 其 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 于个人 职业 生涯规 划没有一个清晰 的思路 ,进而不能有效 的解决 专业成长 中所面 临的困难 以及找 到适合 的 岗位就 业 。 为 了解 决以上 问题 ,本文特从南 阳医专职业 生涯规划 教育实 际出发 , 进行 了 比较具体 、 入 的研 究 , 提 出 深 并 了相应 的建议 与对策 。
科 教 文 汇 ,0 1( 8 :7 5 、 2 1 ,0 )5 — 8
f】 2王永 飞. 院校 计算机 专业学生职 业能力体 系策略探 析 高职
能力 ; 以工作实践 为基 点 , 尽快让学生参加 到工作实践 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 “ 建设 双师 型” 师资 队伍。 计算机技术 的特点是 知 识更新 比较快 , 应用性 和实践性也 比较强 , 以建设优 所
-
[】 1杨欣 , 徐明亮. 中职计算机 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 养【l 浅谈 J I
秀的“ 双师型” 师资 队伍十分必要。就我校而言 , 计算机 专业 教师 比较年轻 , 实践经验 尚浅 , 以必须 不断提高 所 他们 的 自身专业水平 。 一方 面通过 “ 出去 ” 走 的方式 , 让 他们接受培训 , 或参加企业一线的项 目开发 。 另一方面 可以推行 “ 校企合 作 ” 的办学模 式 , 让教师 挂职校 外实 训 基地和学生一起进行专业模 块项 目训练 了解最新技 术动态 , 断更新专业知识I 不 4 ] 。 4 课程考核模式 的改革 。跨越传 统考核的思维定 . 式 ,理 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举 。可 以将考核 分成两部 分, 一是理论考核 , 二是 实践考核 。理论 考核仍采用 书 面考试 模式 , 考试学生对概念 及课程 内容 的理解 , 以实 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实践考核则重视学 生职能力 的 评价 , 心设计 实践 内容 , 精 学生完成 后 , 对其完 成 的程 度、 效果及创造力等进行评 分。另外 , 学校 可推 出以证 代考的制度 ,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证书考试 , 多拿证书 。
中医科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中医科专科建设发展规划背景在中医药领域,中医科专科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增长,建设和发展中医科专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动中医科专科的发展,制定一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制定可行性计划,为中医科专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措施,希望能够提高中医科专科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制定以下策略:1.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中医科专科的教学环境,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改善学生的研究条件。
2. 提高师资力量:引进优秀的中医专家和教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中医科专科教师的专业水平。
3. 拓展科研合作:与国内外知名医院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中医科研项目,提升中医科专科的科研能力。
4. 推进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国外学者和学生到中医科专科进行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5. 加强社会服务: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提供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加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
计划根据上述策略,制定以下计划:1. 建设中医科专科教学楼,并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设施。
2. 招聘优秀的中医专家和教授,并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 与国内外知名医院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4. 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外学者到中医科专科讲学并开展学术合作。
5. 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提供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和服务。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计划,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中医科专科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2. 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3. 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结论中医科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对于推动中医科专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策略和计划的实施,相信中医科专科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职中医课程设置方案模板

一、课程设置概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课程设置方案旨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中医教育体系。
二、培养目标1. 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实践能力:具备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
3. 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常用诊法、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药效规律和临床应用。
(4)方剂学:学习方剂的基本知识、组成原则、加减变化和临床应用。
2. 临床课程(1)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2)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3)中医妇科学:学习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4)中医儿科学:学习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5)针灸推拿学: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技术操作和临床应用。
3. 技能课程(1)临床技能训练: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中医四诊、处方开具、药物使用等。
(2)实验技能训练:包括中药鉴定、方剂制备、中药炮制、药效学实验等。
(3)康复技能训练:包括推拿按摩、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
4. 职业素养课程(1)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中医药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医患沟通技巧。
(2)医学心理学: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沟通技巧。
(3)医学伦理学: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临床实践和伦理决策。
5. 综合课程(1)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2)医学英语:学习医学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固始教学点中医中西医专业普通专科《药理学》试题

南 阳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固始北大燕工电脑学校教学点)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医、中西医专业普通专科《药理学》试题(一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副作用2.血浆半衰期3.生物利用度4.隔日疗法5.不良反应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治疗指数是指 与 的比值,该数值越大,安全性越 。
2.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机制是 。
3.应用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用对抗。
4.苯二氮卓类药物对 时相影响小,久用停药后不易产生 现象。
5. 胆、肾绞痛时需选用 与 合用。
6.小剂量缩宫素能增强子宫平滑肌 性收缩。
7.抑制细菌菌体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有、 等类药。
8.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有 、 。
9.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_______类、________类和_________类。
10.青霉素通过抑制敏感菌细胞壁_________合成,导致菌体________缺损而杀菌。
11.氨基苷类抗生素通过阻碍细菌_________合成而抗菌,为________期杀菌剂。
12.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轻度有机磷酯类中毒表现为_____症状,中度有____和_____症状,重度有____、_____和______症状。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1.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往往呈现:A.毒性较大B.副作用较多C.超敏反应较剧D.易产生后遗效应A.使用了治疗量B.使用了最小有效量C.过敏体质D.肝、肾功能不全 3. 下列药物联合用药中属于不合理配伍的是:A.青霉素+SD 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普萘洛尔+硝酸甘油用于心绞痛发作C.庆大霉素+呋塞米用于泌尿系统感染伴急性肾功能衰竭D.氢氯噻嗪+强心苷+氯化钾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4.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 A.药物的作用强度 B.药物的剂量大小C.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D.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5.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 6.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7.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氧化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 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8.某药半衰期为4小时,静脉注射给药后约经多长时间血药浓度基本消除: A.8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24小时 9. 对粘膜穿透力弱的药是A.利多卡因B. 丁卡因C.普鲁卡因D.布比卡因10.静脉注射2g 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 /L ,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20L 11.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动力学影响主要表现在: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C.药物体内分布差异 D.肾排泄速度 12.下列关于药物的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批号、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法均可影响药物的作用B.老年人对药物不敏感C.体温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D.肝功能减退可影响药物的代谢13.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者反复大剂量注射阿托品后,原中毒症状缓解或消失,但又出现兴奋、心悸、瞳孔扩大、视近物模糊、排尿困难等症状,此时应采用:A.山莨菪碱对抗新出现的症状B.毛果芸香碱对抗新出现的症状C.东莨菪碱以缓解新出现的症状D.继续应用阿托品可缓解新出现症状 14.过量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选用对症治疗药物是:A.异丙肾上腺素B.麻黄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 15.普鲁卡因不宜用于:A.表面麻醉B.传导麻醉C.浸润麻醉D.硬外麻醉 16.为防治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异烟肼所致的周围神经炎宜合用: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密----------------------------------封------------------------------------------线----------------------------------------A.维生素B1B.维生素B2C.维生素B4D.维生素B617.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C.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回旋酶D.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18.常用的吗啡和海洛因所致的药物依赖脱毒治疗时重要的替代药是:A.哌替啶B.芬太尼C.美沙酮D.喷他佐辛19.解热镇痛药镇痛的特点,正确的是:A.对各种疼痛均有效B.抑制PG的合成,可用于锐痛C.镇痛部位在中枢D.减轻PG的致痛作用和痛觉增敏作用20.对强心苷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A.奎尼丁B.普鲁卡因胺C.苯妥英钠D.胺碘酮21.为迅速缓解心绞痛,病人应随身携带下列何药:A.普萘洛尔B.硝苯地平C.硝酸甘油D.消心痛22.关于氨基苷类抗菌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G-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B.为静止期杀菌剂C.对G+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D.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性23.不属于抗消化性溃疡药的是:A.乳酶生B.三硅酸镁C.西咪替丁D.哌仑西平24.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支气管哮喘发作者宜选用:A.异丙肾上腺素B.沙丁胺醇C.色甘酸钠D.氨茶碱25.对荨麻疹疗效较好的药物是:A.色甘酸钠B.肾上腺素C.西咪替丁D.阿司咪唑26. 对青霉素易产生耐药性的致病菌是:A.肺炎链球菌B.破伤风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脑膜炎奈瑟菌27. 治疗量青霉素对那种细菌无效:A.溶血性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脑膜炎奈瑟菌D.白喉棒状杆菌28.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若出现饥饿、心悸、昏迷等,应立给予:A.肾上腺素皮下注射B.氢化可的松肌内注射C.50%葡萄糖静脉注射D.胰岛素皮下注射2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为首选药的是:A.大环内酯类B.林可霉素C.万古霉素D.多粘菌素30.下列属于抗菌药合理应用的是:A.病毒性感染应用抗菌药B.发热原因未明应用抗菌药C.超出抗菌药常规剂量和疗程D.严重细菌感染四、配伍题:指出下列药物的相应不良反应(请将正确答案写在括弧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 氢氯噻嗪 A.自发性出血()2.异烟肼 B.干咳()3.东莨菪碱 C.口干()4.四环素 D.瞳孔极度缩小()5.磺胺嘧啶 E.粒细胞缺乏()6.吗啡 F.外周神经炎()7.硫脲类药G.二重感染()8.卡托普利H.支气管哮喘()9.肝素I.肾功能损害()10.普萘洛尔J.高尿酸血症五、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1.药物与毒物是相对的,药物用量过大会使人中毒,某些毒物用量恰当则可以治病。
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为了促进中医的发展,提高中医服务水平,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二、目标与定位1.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水平、以中医为特色的重点专科,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
2.定位: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将以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科为核心,注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中医医疗的品牌。
三、建设方案1.选址与规划2.人才培养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大量的中医人才,因此要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通过与著名中医院校合作,共建中医实训基地,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同时,通过建立中医中医重点专科的名医工作室和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中医人才的学术水平。
3.科研与创新4.团队建设5.社会宣传四、组织与实施1.确定建设单位:由相关医疗机构与中医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形成联合办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资源优势。
2.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建设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工作目标和落地方案。
3.组织协调推进: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五、评估与调整六、预期效果1.提高中医服务水平: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将通过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提高中医的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对中医的需求。
2.形成中医医疗品牌: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将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医疗品牌。
3.推动中医学科创新发展:中医中医重点专科将注重科研和创新工作,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提高中医的学术实力。
四、总结。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要求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继承与创新精神和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中医学人才。
基本培养要求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较好的新安医学优良传统和学术素养。
2、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交流、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
3、能够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并且在中医学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具有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安全、有效、有道德地进行医疗活动的能力。
4、具有获取和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忠于人民,志愿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医事业,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及家属,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4、在职业实践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5、具有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7、尊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9、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谨慎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②重点病种的出院患者随访率大于50%
4.医德医风
①建立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
②无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
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5.监测数据报送
按照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监测数据
6.协作组工作
积极参加协作组的各项活动并完成所承担的协作组中的相关任务
4.信息技术应用
①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②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项目所在科室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本专科医学情报文献信息
5.接收进修人员
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2名
6.对口协作
建设周期内至少与1个以上专业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并有较密切的协作关系,取得较好的成效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
一、基础条件
项目
项目要求
1.床位数
专科床位数不低于30张,专病床位数不低于15张,或者高于医院设置病床的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
2.设备配备
①共用与专用的诊疗设备满足临床业务工作的需要
②配备必要的中医专科诊疗设备
3.经费投入
①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②本院对专科建设按计划足额投入专项经费
7.中医药文化
体现本专科(专病)中医药文化特色,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普及工作
三、临床能力
项目
项目要求
1.门诊量
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2.平均门诊人次
费用
不高于本区域同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门诊费用
3.出院病人数
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二、基础管理
项目
项目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央财政支持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高[2011]826号)精神,为了提升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特制订中央财政支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一、中医学专业建设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文教育贯穿应用型教学体系为始终,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校院一体,工学结合”为特色,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中医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立足南阳医圣故里的文化沃土,秉承仲景精神的优良传统,全面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目标在我校中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高职高专)建设项目以及中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高职高专)建设点的基础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校院一体,工学结合”,完善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医学专业与医疗行业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医疗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市、县中医行业引导,学校与附属医院及县、乡医院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学历教育及乡村中医继续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教育联合体;探索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使本专业成为仲景特色鲜明,服务南阳,服务基层群众,在同类高校专业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掌握从事乡村医生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地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继续学习能力,具有从事中医医疗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毕业后能适应农村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中医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目标中医学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文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适用”为主的原则,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优秀课、精品课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和共建医院中医科室的人力、设备优势,突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推进“校院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危、急、重病的中西医抢救方法教学,整合中西医妇科、中西医儿科等课程内容,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基础上,开设张仲景文化等选修课,突出“仲景学子”培养特色,并在教学实践中修订、完善“导师制”教学实施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为重点,加大中医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加快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步伐,提升队伍层次,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河南省中医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2年的建设,使中医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达100%以上,高级职称达60%以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50%以上,教师优良课率达80%以上,并不断吸纳中青年教师及行业一线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教学管理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在实验实训建设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结合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核的要求,不断增加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推进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以建立校内模拟中医院为目标,建成中医内、外、妇、儿、急救5个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凸显其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考核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中医临床技能综合实训中心,实现高职高专中医教育与临床实际工作的“零距离”。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为基层医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中医技术人才。
4.教学管理建设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全面实施校内局域网的教学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师资配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强化实验实训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体系。
注重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衔接,进一步落实学生实习的各类制度。
为确保“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体系。
5.监测指标在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
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单位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
二、中医学专业建设实施步骤与内容(一)专业建设实施步骤1.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8月通过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双师型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加快中医学专业的改造和升级,满足基层、农村和社区不断发展的中医人才市场需求。
2.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通过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深层次教学改革等项目,实现专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 专业建设内容1.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开展中医专业的市场调研,制订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所培养人才需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实习实训计划及实训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推行专家教学督导制,监控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
继续做好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重点建设《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等。
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推动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进。
2.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专业建设带头人标准及培训方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建设一支熟悉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骨干师资,使中医专业主干课程每门均有1~2名骨干教师,聘请国内行业有知名度的专家1~2人,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
聘请教学、实习医院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
3.实验教学与实训条件建设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学校与医院合作,凸现工学结合,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中医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就能够逐渐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实现学生与实际中医临床岗位的零距离,成为向省内、全国乃至国际输送中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基地。
4.加强学生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张仲景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续实行全员导师制,使本专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均有专业课教师全程指导;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推进大学生RCT计划、参加挑战杯大赛等方式,进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达到90%以上, 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5.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社会是高校办学职能之一,尤其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一职能显得尤为突出。
以中医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本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在社会服务层面上为南阳乃至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三、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中医学专业2010年3月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为全面提高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拟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课程建设,人才评价方式改革,实训实习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强中医专业建设。
(一)改革举措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努力克服“3+2中医专科”、“中升专对口中医专科”在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实习实训计划及实训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011年完成调研、论证,并形成草案。
2012年实施,并及时搜集使用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包括:加强了农村危、急、重病的中西医抢救方法的教学;贯穿中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教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构建“校院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中医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达到90%以上,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实施“导师制”教学,每位临床医生带教学生3-5人,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随导师坐诊,使学生尽早与患者接触,增加了感性认识,解决了中医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强化实践育人。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至2013年,使中医专业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同类学校处于领先位置。
3.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医院中医文化,积极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仲景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本专业学生人人成才。
开展了讨论式教学与自主式学习联动的研究和实践,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案例式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