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
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
5、“信”。信者,不疑,诚实。就是“言出
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 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 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
二、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 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 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谦逊这五种美德。 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一、禅宗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禅宗认
为,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 是否犯过错误,其实他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 如。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 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 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心,那 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道”。 “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 心之中,生活之中。
三 佛家的智慧
佛教2500多年前由古印度 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的王子乔达摩· 悉达 多所创,19岁出家,30岁 得道。因为他属于释迦族,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 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 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 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 “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 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 本性或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 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 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 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 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儒家思想修身处世大成之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

成经世济民的大胸襟,创独成一体的经营哲学,为打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代企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道家思想自然无为之帝王绝学:体会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管理境界。

教会你怡然自得的思维方式,逍遥自在的人生智慧,虚静睿智的纵横策略,自然生存的处事哲学。

锤炼了独特的经营智慧和管理哲学,掌握开创企业的成功模式。

法家思想尊法尚贤之王霸之道:“强国必法家思想,修身必儒家思想”,历代千古伟人,无不是阳儒阴法的运用高手。

法家管理思想强调法治、法律的强制作用,主张法礼并重,先礼后法、因道生法,法、术、势糅合为一,是诸子管理思想的集大成。

把握法家强调制度、职责与技巧的法、势、术的管理思想,以强化组织的统御与控制能力。

周易智慧中道思维与生生之道: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

周易博大精深,被尊为“群经之道”,“大道之源”。

解读易经,从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中寻找《周易》的基本原理、“易学”的哲学智慧,挖掘阴阳八卦符号中所蕴涵的奥秘,掌握整体变化,阴阳和谐的事物运动规律,为管理者准确分析市场机遇,预测经营风险,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战略眼光提供科学参考。

佛学智慧与企业家心灵修炼:学习佛学智慧,可以顿悟佛法,识破禅机,参悟佛家经典,禅修身心,得自在洒脱,至善至乐。

通过止观双修,明心见性,达到心灵激荡,实现激发内在潜能,释放压力,让内心求得清净,真正达到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境界。

通过禅修,悟道,寺庙修行体验唤醒智慧,重建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的目标。

才商--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才能,有良好的商业视野。

儒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值得信赖,博闻广见,风范儒雅,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哲商--集聚千年文化底蕴,博学多才,腹有良谋,胸怀大志,通孔孟之道,达孙吴之机,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课件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课件
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这种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主张治理时不应强求,要顺其自然,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
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在管理或治理时,应当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强制措施。这种思想强调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规律,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实践体验
参加儒释道相关的讲座、论坛和交流活动,与同好分享心得体会。
交流分享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课件
目录
儒家的人生智慧释家的人生智慧道家的人生智慧儒释道三家的融合智慧
01
CHAPTER
儒家的人生智慧
儒家提倡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仁爱
道德
仁政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符合道德标准,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主张仁政,认为政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内心平静
在禅定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处理情绪和压力,培养正念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无我
在佛教中,“无我”是指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对自我认同的执着,减少对名利和物质的追求,更好地关注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空性
空性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们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偏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忍辱
通过忍受痛苦和逆境来培养坚韧和宽容的心态。这有助于减少愤怒和怨恨,增强自我控制和耐心。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咱今儿个来聊聊儒释道,这儒释道啊,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三位超级导师,各有各的妙处。

先说说儒家,儒家就像是那个严肃又热心的班主任。

整天在你耳边念叨着要做个正人君子,要遵循一大堆的礼仪道德。

这就好比给你的人生画了个规规矩矩的框框,你要是想调皮捣蛋,“啪”,立马被儒家的戒尺打手心。

你看,儒家让我们积极入世,就像硬把你从被窝里拽出来,塞给你一堆任务,告诉你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感觉就像是给你套上了小夹板,让你一路狂奔向着成功的彼岸。

不过呢,这夹板也不是坏事,它能让你跑得更直溜,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要是没有儒家的这些唠叨,咱可能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再瞧瞧佛家,佛家就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者,坐在那高山之巅,云淡风轻地看着世间的一切。

佛家告诉我们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就像那海市蜃楼一样,看着挺美,其实摸不着。

我们就像一群在戏台上瞎蹦跶的小丑,被各种欲望牵着走。

佛家说要放下,这放下可不容易,就好比让一个守财奴把他的财宝全扔了,那简直比割肉还疼。

但一旦你真的开始试着放下,就像甩掉了身上重重的壳,一下子轻松得能飘起来。

道家呢,道家就像是一个逍遥自在的神仙。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好比你是一棵小树苗,道家说你就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就好了,别瞎折腾。

别今天想长成参天大树,明天又想变成歪脖子树。

道家就像一阵清风,在你被儒家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或者被佛家的高深理论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吹过来,告诉你:“嘿,放松点,跟着感觉走。

”儒家是那根坚实的拐杖,让你在社会的道路上稳稳当当;佛家是那盏清心的明灯,让你在欲望的迷雾中看清方向;道家是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你自由随性的心灵之门。

有时候觉得,儒家像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把人生的大厦按照精确的图纸搭建;佛家像一个深邃的哲学家,在你灵魂的深处进行一场思想的大扫除;道家像一个浪漫的诗人,带着你在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撒欢。

要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儒家就是那详细的旅行攻略,告诉你每个景点该怎么玩;佛家就是那提醒你不要被途中的小诱惑迷惑的智者;道家就是那个鼓励你随性而游,发现意外之美的伙伴。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

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

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

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

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

“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

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

懂得宽恕,这是一种涵养,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面所说,就是厚德载物,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业的盘子才能大。

2024年关于《儒释道》心得

2024年关于《儒释道》心得

2024年关于《儒释道》心得《儒释道》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本关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三种思想的对比和融合的书籍,《儒释道》旨在帮助人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和内心的平静。

首先,我在阅读《儒释道》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和价值。

儒家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以及个体的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

而儒家强调的“仁爱”和“和谐”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只有真正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信条。

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自己,才能以身作则,引导他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与儒家思想相对比的是佛家思想,在《儒释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体内心的净化和解脱,并通过修行来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对内心的关注和培养。

佛家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和修行方式。

通过冥想和禅修,我们可以深入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只有在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中,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道家思想作为《儒释道》的第三个要素,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道家追求的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

在逐利、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追求功成名就,而忽略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操控,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的律动相结合,才能真正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总的来说,《儒释道》是一部让人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比和融合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儒家入世,方正为人,圆融处世。

道家养性,低调做人,高处成事。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既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又能活得积极而潇洒。

Vol.1儒家使人积极乐观向上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恢宏的意境。

“为天地立心”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

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以匡正万物之性命,此乃为天地立心也。

“为生民立命”“为生民,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运,人民要有一个好的命运;为民众谋福祉,让人民在物质上走向富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此乃为生民立命也。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尧、舜、禹、孔子、孟子等圣贤们,“绝学”是从尧舜开始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沉淀,“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在今天,我们要传承复兴的不仅仅是儒家先贤的思想,对于中华复兴有用的所有思想,我们都应该去继承,去复兴。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和平、富裕、公正。

这是儒家的最高政治追求了。

我们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民族的复兴,为万世太平而努力。

横渠四句,是儒家的一种胸怀。

儒家要成就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有仁、智、勇独立人格的人。

向圣贤看齐,圣贤是最高目标,一般人做不到。

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这是—般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Vol.2道学让人生活恬静内敛清净道家是内敛型的,是内收的哲学,恬淡通脱的哲学,使人在进取时不忘后退,在获得时不忘舍弃。

如果说儒家是进取的智慧,那么道家就是放弃的智慧。

放弃的智慧就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不自然的欲望。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人生修养观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儒家的人生修养观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这五种品德。

其中,“仁”是核心,主张爱人如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基础;“义”则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义,要求人们应当遵循天理、国法、人情等;“礼”是指礼仪、规矩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是指智慧,要求人们应当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信”则是指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

与儒家不同,道家的人生修养观则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强求,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地干预自然规律。

同时,道家也强调“柔中带刚”,认为一个人要善于顺应环境,善于应对变化,同时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

释家(佛教)的人生修养观则注重“因果报应”。

释家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一切结果都有其原因。

人们的行为会引发相应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好的报应;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得到坏的报应。

因此,释家主张人们要行善积德,去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以达到心灵的净化。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注重内心修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自然规律和个人的顺应能力;释家则注重因果报应和心灵的净化。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要成为有修养的人,需要兼修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道家思想则可以帮助一个人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应对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然;释家思想则可以帮助一个人净化心灵,消除内心的烦恼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当然,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悖之处。

例如,儒家强调积极入世,道家主张超脱世俗,释家则注重出世修行。

儒释道三家智慧,洞见人生!

儒释道三家智慧,洞见人生!

儒释道三家智慧,洞见人生!口袋哲学品味读书哲学与人生作者:田青,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来源:活法(ID:huofa2005)本文已获授权我们现在要复兴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我有一个比喻,我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学过物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三根柱子是什么呢?就是儒释道,缺一不可。

现在有一个倾向,很多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国学,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把儒学简化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其实这些都是启蒙的东西。

真正儒学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仁义礼智信。

联合国总部有孔子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个字很简单,但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按照这八个字要求自己,那么世界就和平了。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儒家强调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其实儒家的根本思想就是两个字:礼乐。

但是今天的礼乐还剩多少?首先礼已经很少了,礼貌是要培养的,礼貌要用形式来表达,我们看日本人总在礼貌地鞠躬,但是人家鞠躬是跟我们中国人学的,中国有些年轻人越来越没有礼貌了。

我有一个学生,他跟我说:“老师,我现在特别难受,我见到我尊敬的师长,我想表达尊敬,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他说上小学时,要戴红领巾行队礼,小学毕业之后到今天,他就不会行礼了。

道家让中国人的心里平衡得到最好的补充,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是按照儒家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多少人能够封侯,能够建功立业?那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看到了道家的无争无为的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变化就更大了,儒家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只关注人的道德,子路曾问孔子生死之事,孔子只回答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那么人究竟有没有灵魂?人死了以后到哪儿去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才考虑这个问题。

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为什么中国没有创造任何一个宗教呢?宗教的产生,必须有条件。

任何宗教的产生,都必须是社会的上层感受到现实的不合理和现实的痛苦。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儒家说,要积极入世,做个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就好像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标,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该怎么做。

想想看,要是大家都能像君子那样,讲诚信,懂礼仪,有仁爱之心,那这世界得多么美好啊!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和谐社会嘛。

佛教呢,告诉我们要慈悲为怀,要看破红尘的纷纷扰扰。

就好像给我们的心安上了一双慧眼,让我们能看透那些虚幻的东西,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哎呀,有时候我们在这尘世中摸爬滚打,不就是容易迷失自己嘛。

佛教的智慧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的路,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

再说说道家,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像让我们顺应自然的节奏,不要去强行改变什么。

好比那流水,它总是自然而然地流淌,遇到石头就绕过去,遇到低谷就填满。

我们的人生不也应该这样嘛,不要总是和命运抗争,有时候顺着它的方向,反而能走得更顺畅呢。

你说,要是我们能把儒释道的这些启示都融合起来,那我们的人生得多精彩呀!遇到困难了,我们就用儒家的积极进取去克服;面对诱惑了,我们就用佛教的智慧去抵挡;在生活中,我们就用道家的顺其自然去对待。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不往往都是有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着佛教的平和心态和道家的豁达胸怀嘛。

他们在该努力的时候拼命努力,该放下的时候也能洒脱放下。

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这样啊!工作的时候,就像个儒家弟子一样,努力拼搏,争取做到最好。

和人相处的时候,多一些仁爱之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就想想佛教的那些道理,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在生活中一些选择上,就顺其自然,不要过于纠结。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真的是太宝贵了。

这可不是什么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的智慧呀!我们可不能把它们丢在一边,要好好去领悟,去实践。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儒释道就像是我们的旅伴,它们能给我们指引方向,能给我们力量,能让我们的旅程更加精彩。

所以呀,让我们带着儒释道的启示,开开心心地去走我们的人生之路吧,难道不是吗?。

儒释道与智慧人生

儒释道与智慧人生

素养,原指经常的自我修养。语见《汉书·李 寻传》: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
现多用以指人们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 锻炼,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和境 界,如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艺术素养等。
内在素养影响外在高度
内在素养决定气度,气度决定格局,格 局决定结局。
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 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 旨,而非只以私利做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 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 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小结: 传承儒家思想精髓,从修身做起,从身边点
滴做起,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利国利家利自 身。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佛教东传及其中国化 • 取经与翻译
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中 国的佛教,这工作称为“佛教的中国 化”。 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 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 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 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 时期。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 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 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 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因果论
三生之间的关系是,欲知前生,今生受者即
是;欲知来生,今生作者即是。今天你受到的影 响, 好的影响、坏的影响,皆是你前生做事的结 果,即是报应。想要知道你的来生如何,看看你 自己今生做了什么即知。这种说种法,在实际中, 有很多矛盾,如有人今生受苦,可以推论他前世 作了坏事,此生受恶报。有人今生做很多坏事, 仍然享受福报,便说他前生做了许多好事。前生 做了坏事,今生受恶报,从因果上说得过去。前 生做好事,今生享福,却做坏事,这个前世修行 做好事的人却在今世做恶事,若修行是做恶事的 本钱,修行何其坏。

儒释道哲学的人生智慧 (13)

儒释道哲学的人生智慧 (13)

第四讲 正己立人的智慧4.1 正人方君子 4.2 以正正不正4.3 正己与立人 4.4 正立共赢之方4.5 和谐生百福第一,何为“正”第二,何为“不正”第三,以“正”正“不正”第一 ,何为“正”?本:孝悌忠信,仁在其中,礼在其表。

表:正道务本,正直朴实,纯正无邪。

标: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篇第六》《论语》中孔子论示“正”数十处,均合仁道中庸。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第二》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篇第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第二》第二 何为“不正”?僭越奸蛮,不守规矩,骄傲吝啬,德学不修。

根本:不仁不义 无法无天 无担当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篇第三》——《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篇第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第七》仁心礼表 内外和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第六》《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正则大道,公行光明;不正邪道,恣肆阴暗。

以公制私,以明制昧,以正压邪,己伦家国德行貌色 身 心 言 衣 名 食 坐 卧 居 出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五伦: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八德:孝悌(仁之本)、忠信(礼之本)礼、义、廉、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 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在生死与道德发 生冲突时,“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 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 道精神。 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 “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任道精神和崇 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二 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
道家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 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家之“无” 在道德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 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 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指 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 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 性、绝对性、统一性。“有”是多,“无” 是一;“有”是实有,“无”是空灵; “有”是变,“无”是不变;“有”是内 在性,“无”是超越性。
庄子之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 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 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 限的境界。这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追求 与向往。 这种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之境,看似玄秘莫测, 但实际上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每一时代的人, 虽生活在俗世、现实之中,然总要追求一种超脱 俗世和现实的理想胜境,即空灵净洁的世界。任 何现实的人都有理想,都有真、善、美的追求。 而道家的理想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合 一之境。
《逍遥游》
有比列子境界更高的人,他们顺万物本性,使物物 各遂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 化,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如此, 随健行不息的大道而游,还有什么可待的呢?因其 “无所待”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极境。 这个境界就是庄子的“道体”,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都是道体的化身。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 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在。 “各适己性”的自由观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 等观。逍遥无待之游的基础正是天籁齐物之论。章 太炎《齐物论释》从庄子“以不齐为齐”的思想中, 阐发“自由、平等”的观念。“以不齐为齐”,即 任万物万事各得其所,存其不齐,承认并尊重每一 个体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 思想正好相通。
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 生冲突之时。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 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同上) 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论语•学 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论语• 卫灵公》)。
禅宗启发我们由迷到悟,转识成智。而开 悟也好,解脱也好,就是要返归平常,这 全凭自觉、自识、自悟、自了。了悟全靠 自己,这一过程,任何人不能取代,正所 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欲求,禅的智慧不是要 抹杀每个人的欲望与追求,不是消解事功, 而是让人保持一颗未被污染的“平常心”。
禅宗的伟大和不朽,就是以证悟自性后所流 露的本有悲心、智慧方便来济拨迷妄的众生。 这就是启迪我们每个人,不论智愚、贤否、 穷达、高下,都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 的事业”。因此,禅宗的精神既是入世的, 又是超世的,既是凡,又是圣,既积极参与 社会活动,又善于解脱超拔出来。
孟子提倡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 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孟子•滕文公下》)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 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 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场合中,选择道德还是 非道德,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怎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和气节,终究是自我作主的事。这就是孟子“仁义 内在”的要旨。
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
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 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 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 本最有价值的书——《德道经》
南怀瑾: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 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 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 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 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 儒家之“有”“用”,即建构人文世界, 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无”“用”, 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 而然的自然境界。 道家的逍遥无待之游,是自我真实的自由 人格之体现,以“适己性”“与物化”为 特征;儒家的刚健自强之道,是自我真实 的创造精神之体现,以“人文化成”为特 征。
儒:人所需要的!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 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 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 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 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 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 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 和正义感; 孝悌是“仁”的基础,“仁”是把孝敬父 母、敬爱兄长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亲 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 “仁”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 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 德是非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 行为。
三 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
人生总是充满欲望和烦恼(六根本烦恼:贪、嗔、 痴、慢、疑、恶见),其根源为无明。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 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 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 “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 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 本性或本真。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 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 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 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 家的成至人成真人,一种“平常心”。禅宗认为, 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是 否犯过错误,其实他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 如。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 真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 无一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 心,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 “道”。 “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 心之中,生活之中。
庄子及其学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 《庄子》内篇中的《大宗师》、《齐物 论》、《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 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 逍遥。本篇宗旨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 “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的,即不依赖外在条件、 他力的。大鹏虽可以击水三千,背云气,负苍天,飘 然远行,翱翔九万里之高,然而却仍有所待,仍要依 凭扶摇、羊角而后始可飞腾。有的人才智足以胜任一 方官吏,行为足以称誉一乡一地,德性足以使一君一 国信服,按儒家、墨家的观点,可称得起是德才兼备 的人,但庄子认为他们时时刻刻追求如何效一官,比 一乡,合一君,信一国,仍有所待。宋荣子略胜一筹。 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已属不易,然而他能“存我”而未能“忘我”, 更未能物我兼忘,仍不是最高境界。列子略胜一筹。 列子日行八百,任意而适,无所不顺,更不多见,但 他仍有所待。
和谐:儒释道三教共同追求的境界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 支撑。
和谐理念的生成途径是多维的,其中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和谐文化的 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传统的。也是因 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陆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 热。”
一、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
儒释道 的人格理想与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 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 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 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 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 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 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 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 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周礼的维护上。 周文化源于宗教并取而代之。周代礼乐教 化是中华先民长期的伟大创造的结晶。礼 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 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 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没有仁的礼乐,只是 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 正是孔子要批评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 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 人。’”(《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内在的道德自 觉。
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 义、礼、智、 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 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 值理想通过他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出 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他终身所忧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论语•述 而》)。他的快乐,是精神的愉悦。“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