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c850de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7.png)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正文: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有很多种,其中一些包括: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国家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2.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以正当的方式获取财富。
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财富和尊重。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和尊重。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应该虚心学习,不断成长和进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这条原则,以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和尊严。
5.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中国古代思想家诸葛亮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以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必由之路。
拓展:除了上述名句,国学智慧中还有很多关于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的经典名言,例如:- “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
”——唐代诗人白居易-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成功和失败,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这些名言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指导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453306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2.png)
国学智慧人生感悟名句国学智慧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
下面列举了一些关于人生感悟的国学智慧名句,让我们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1.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养成一种气质和风度,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受外界干扰,永远保持一颗平和豁达的心。
2.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荀子曰:“性恶者,其心必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勇于改正,才能真正修身养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4. 墨子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不求个人私利,勇于担当,勇往直前。
5.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坚守原则,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同时也要有大局观念,为天下人谋福祉。
6.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但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要保持初心,守正道。
7.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谦虚谨慎中求知,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8. 庄子曰:“人生如梦,忽然醒来,只有真理永存。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看淡世俗功利,要懂得珍惜眼前人和事,珍惜拥有的一切。
9. 荀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保持真诚和信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10.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勤习之,求其友而无所求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不怕困难和挑战,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不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国学智慧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这些名句不仅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方向和信念。
最实用国学智慧
![最实用国学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c27b2c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e.png)
最实用国学智慧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学智慧则是一种在生活中实用的智慧。
以下是最实用国学智慧:
1. 修身养性:要尊重他人,端正心态,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知行合一:知识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学以致用方能真正掌握。
3. 慎独:独处时要正视自己的行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此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4. 尊师重教:尊敬老师,重视教育,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5. 勤学苦练:要有钻研精神,勤奋学习,不断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6. 谦虚谨慎: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谦虚做人,谨慎言行,避免冒失和鲁莽。
7. 诚实守信:做人要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不欺诈、不欺骗,守信用。
8. 尽善尽美:追求完美,做到尽善尽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些国学智慧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我修养。
- 1 -。
国学人生与智慧感悟
![国学人生与智慧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df392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9.png)
国学人生与智慧感悟国学,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你想想,国学里的那些智慧,不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吗?它告诉我们要善良,要诚信,要懂得感恩,这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嘛!就好比一棵树,根扎得稳了,才能枝繁叶茂。
比如说《论语》吧,里面好多话都特别有道理。
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就是在教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嘛!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事情,干嘛要强加给别人呢?这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呀!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要经常复习,那不是能让知识记得更牢嘛,这不是很实在嘛!再看看《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连串下来,多有气势呀!从探究事物的原理,到获得知识,再到让自己的心真诚、端正,然后修养自身品德,管理好家庭,再到治理国家,让天下太平。
这简直就是给我们规划了一条完美的人生道路呀!咱要是能按照这个来,那人生得多精彩呀!国学里的智慧还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保持乐观呢!就像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别怕,那可能是老天爷在考验我们呢,只要熬过去了,说不定就有大好事等着我们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还有那些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充满了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画面多美呀,让人感觉特别悠闲自在。
这就是国学的魅力呀,能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里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咱老祖宗的智慧可真是无穷无尽呀,我们可得好好去挖掘,去学习。
国学就像是一座宝库,里面的宝贝数都数不过来。
我们要是能把这些智慧都运用到生活中,那我们的人生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国学人生,那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能收获知识,收获品德,收获快乐。
让我们都踏上这趟国学之旅吧,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美好,去感受国学的独特魅力,让我们的人生因为国学而更加精彩!难道你不想去试试吗?。
100条国学智慧人生感悟
![100条国学智慧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2d8451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5.png)
100条国学智慧人生感悟以下是100条国学智慧人生感悟,供您参考: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言必信,行必果。
1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 满招损,谦受益。
19.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3.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 敏于事而慎于言。
29. 道不同,不相为谋。
30.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3.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5.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6. 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3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9.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
![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770162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b.png)
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能够启迪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以下是人生必读的国学智慧:
1. 修身养性:《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要求人们要懂得自我反省、修身养性,以达到德行高尚、慈善仁义的境界。
2. 尊师重教:《孟子》、《荀子》等经典,强调尊重师长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人们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
同时还提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品德的人才。
3. 诚信正直:《礼记》、《尚书》等经典,强调诚信正直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4. 顺应自然:《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强调顺应自然、遵循天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和天地相应,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5. 恒心不懈:《论语》、《孟子》等经典,强调恒心不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这些国学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
通过学习和领悟这些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1 -。
国学智慧,智慧人生
![国学智慧,智慧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cca23ac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0.png)
国学智慧,智慧人生引言概述:国学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于人生的指导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学智慧如何指导我们过上智慧人生。
一、修身养性1.1 注重修身:国学智慧强调修身养性,要求人们修炼内心,培养高尚品德,保持清净心灵。
1.2 尊重传统:国学智慧倡导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1.3 培养品德:国学智慧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提倡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孝顺父母等美德。
二、修身养心2.1 培养心灵:国学智慧强调培养心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远离浮躁和功利。
2.2 善待他人:国学智慧倡导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悟道修身:国学智慧主张悟道修身,通过悟道修心,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升华。
三、修身养智3.1 勤学好问:国学智慧提倡勤学好问,不断学习进取,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3.2 明辨是非:国学智慧教导人们要明辨是非,懂得分辨善恶,遵循道德准则。
3.3 慎思明辨:国学智慧强调慎思明辨,不轻信谣言,不被外界干扰,保持清醒头脑。
四、修身养性4.1 培养气质:国学智慧注重培养人的气质,提倡端庄慷慨、礼貌谦和的处世之道。
4.2 知行合一:国学智慧强调知行合一,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4.3 善待自然:国学智慧倡导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五、修身养心5.1 善待他人:国学智慧倡导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2 悟道修身:国学智慧主张悟道修身,通过悟道修心,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升华。
5.3 培养心灵:国学智慧强调培养心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远离浮躁和功利。
结语:国学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指导我们过上智慧人生。
通过修身养性、修身养心、修身养智,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智慧水平,实现心灵的升华与和谐。
愿我们能够珍惜国学智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共同追求智慧人生的目标。
国学的为人处世智慧
![国学的为人处世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f6c9c09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5.png)
国学的为人处世智慧
为人处世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国学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国学为人处世的几点智慧:
1. 以诚待人:诚信是国学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用诚信和真诚来对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大学》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民有信,则国强。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过:“道心诚则灵,言语信则果”。
2. 修身齐家:国学注重从内心做起,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的培养。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家庭和谐、孝道、诚恳等方面的表现,才能为人带来积极的榜样意义。
3. 善待他人:国学强调以人为本,尤其是要善待他人。
对待家人、朋友和陌生人都要有尊重和关爱,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给他人带来任何伤害。
4. 以和为贵:国学倡导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强调平等、宽容、理解和尊重。
不管是与上司、同事、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相处,都应该抱着平等互利的心态,以和为贵。
5. 勤奋谦虚:国学认为,勤奋和谦虚是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谦虚的心态,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回报。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总之,国学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种优良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帮助人们树立道德观念,提高修养素质,具备健康人格。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84ef15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c.png)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国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功成身退”便是国学中一条重要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完成了一定的事业后,应该适时的放下一切,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他们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随后却做出了“功成身退”的决定。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他在文学成名之后,却选择了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
这种放下功成的行为,体现了王之涣对于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他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功利和名利,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满足。
同样的,汉代著名政治家贾谊,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清廉的为官作风,成为了当时汉室重臣,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当他的同僚和后人称他为“功成身退”的时候,他淡然一笑,表示自己并非“功成”而“身退”,只是个人已经“心成”而“物退”而已。
这种对功成身退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贾谊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平和,而非外在的成就和名利。
我们可以从国学经典中找到“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善于助人,但又不夺取他人的利益,不和他人争斗。
这种“上善若水”的境界,正是功成身退的最高境界,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不应该因此而高傲自大,而是应该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融入到众人的生活中,为他人带来利益。
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出了“退者为道”的思想,即一个人修身养性之后,应该适时的隐退,不再争斗和争名利,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和人生境界。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2dd73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0.png)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中就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
在国学中,强调“功成身退”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取得成就之后,要懂得适时的退出,不沉迷于权力和财富之中,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身养性。
这种智慧不仅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更能够引导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着一颗清净的心。
国学中的“功成身退”强调一种隐忍的境界。
在国学中,功成指的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和成就。
在功成之后,一个人要懂得及时的身退,不要一味地追逐权力和地位,而是要学会适时的隐忍。
这种隐忍并非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内心的从容和坦然。
只有懂得隐忍,才能在成功之后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
中国古人曾有一句名言:“山高路远,行人莫穷”。
意思是说无论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坚定的、清醒的心,不被任何困难所惊扰、所动摇。
这种境界不是凭空而来,需要通过“功成身退”的过程,使自己内心有所修炼,才能达到。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学会这种隐忍的境界,懂得在成功之后适时的放下,不被功利所迷惑,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国学中的“功成身退”也强调着一种知足的态度。
在国学的智慧中,“功成身退”并非是完全的功成就退,而是要在功成之后,懂得适时的收敛和满足。
这种知足并非是对自己的局限和懈怠,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和对自己潜力的把握。
在国学中,知足常乐是一种智慧,它教导我们懂得珍惜拥有的,不贪婪不满足于表面的成就,而是要懂得收敛内心,坚守初心,保持本真的自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和欲望所左右,追逐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然而国学中的“功成身退”告诉我们,知足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满足的态度。
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在现实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让自己活得更加从容和自在。
“功成身退”也强调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追求。
在国学的智慧中,成功并非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功之后,要有所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层面。
72个国学智慧
![72个国学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69e909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0.png)
72个国学智慧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72个值得珍藏的国学智慧,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和帮助。
1. 仁者自有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
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4.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5. 人心难测,道心易知。
6.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8. 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达成。
9.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0.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1.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拾芝麻满仓粮。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15.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 不耻下问,才能有所长进。
18. 虽千万人吾往矣。
19.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0. 贵人之言,其出必行;卑人之言,其入必止。
21. 刻舟求剑,徒劳无功。
2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3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3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 知识的积累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6. 行百里者半九十。
37. 知耻近乎勇。
38.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9.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0. 人生在世,须学会放下。
41. 知足常乐。
42. 命运多舛,不要轻言放弃。
43. 虑未可知,谋已可成。
44. 桃花扇底,见人不言,知人不疑。
国学经典十大智慧!
![国学经典十大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cbe097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7.png)
国学经典十大智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在慢慢沉淀。
这里有十个经典句子,包含十种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读一读,定会觉得受益匪浅。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君子的品格应该象天一样顽强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应该象大地一样广阔,容万物,不拘泥。
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
二、上善如水,处下不争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最早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诚子书》也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学习以实现理想。
四、大智若愚,勿恃德明语出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大巧若拙。
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是一个意思。
五、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至于此矣。
”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定将有所作为。
六、滴水石穿,贵在坚持“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语出《汉书·枚乘传》。
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七、海纳百川,包容涵藏语出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重要的修养。
八、戒骄戒躁,虛怀若谷]孔子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老子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要警惕骄傲和急躁的情绪,虚怀若谷,积极进取。
九、归真返璞,涵养心性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国学智慧解读人生的密码
![国学智慧解读人生的密码](https://img.taocdn.com/s3/m/9297b5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f.png)
国学智慧解读人生的密码人生,是一场充满智慧与启发的旅程。
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我们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力量。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解读国学智慧,探寻人生的密码。
一、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教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修身。
修身意味着要先修好自己,培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养。
国学智慧告诉我们,人应该做到自己先正直,以身作则,才能影响齐家治国,进而达到和平天下的目标。
人生之路需要我们不断修炼,修身的过程也是通向真正成功的关键。
二、孝顺:悦天地、怀至诚、敬鬼神、事亲慈在国学智慧中,孝顺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
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与照顾,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孝顺之道,通常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与关怀,同时也可以扩展到对社会、对祖先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尊重。
只有心怀至诚的孝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仁爱:以仁治国国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仁爱。
仁爱是宽容、接纳与关怀他人的美德。
通过体现仁爱之心,我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国学智慧告诉我们,将仁爱融入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四、诚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诚信是国学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中强调诚实守信的价值,认为只有诚实、正直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诚信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它在人生的各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言行一致,我们才能获得他人对我们的认可和尊重。
五、养生:养生之道,让生命更有品质国学智慧中,养生被视为精神与生理健康的基石。
养生是一种修养、保健的方式,旨在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国学强调的养生之道包括保持心境的平和、均衡饮食、适当的运动等方式。
通过理解养生之道,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
六、汲取智慧:慎思明辨,博览群书在国学智慧中,汲取智慧被看作是人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课件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cdf9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2.png)
道德经的智慧
柔弱胜刚强 常数无欲 反语成章
善思略乃过 极物不忘 淳编绝学
无为而治者,天下莫能与之争
真实之谓道
虚虚实实的道,显然淳朴、不 矫揉、达真无华
孟子的学说
仁爱之心
孟子同样强调人的仁爱之心, 追求和谐。
天命与人心
天命与人心相映成趣,人的成 功需要顺应天命,又需要通过 努力来实现。
性善论
孟子提出人性善论,认为每个 人都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里是一份 关于国学中的人生智慧的讲义,带你领略中华智慧的博大精深。
国学的定义和起源
1
定义
国学是以语文、文学、历史和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学科。
2
起源
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名流之间流行“属文”之风,这是中国国学的源头。
3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核,强调礼崇尚德,重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和而不同
中华文化强调包容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 礼仪。
尊老爱幼
中华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
精益求精
中华文化鼓励追求卓越和完美,不断提升自我 和修养。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总结和要点1Biblioteka 学习国学可以增长人的文化素养。
2
中华文化的特征包括源远流长、尊老爱幼、和而不同、精益求精等。
3
领悟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内心,以追求和谐、尊重和信任。
4
孔子的思想涵盖了仁爱之心、善治之道和行礼之道。
5
道德经中的智慧包括反语成章、常数无欲等等。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3bf4f9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4.png)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1. 引言1.1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研究经典文化,探索智慧之道。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人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就是“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意味着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及时收敛并退隐幕后,不贪功好利,避免功利心的侵蚀,保持内心的淡定与清净。
这种做法旨在告诫人们,功成时要适时收敛,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保持内心平和,并即刻退隐幕后,以免功利之心蒙蔽清醒之心,影响自己的修身养性与品德修养。
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悟道的境界。
1.2 功成身退的含义功成身退,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价值观,也被称为“功成名遂”或“成者为王,退者为臣”。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功成指的是在事业或学业上取得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身退则是在成功之后自我收敛,低调行事,不沉迷于名利,有所得有所失,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功成身退的含义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
在功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奋斗、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获得了成功与荣誉;而身退则是要在成功之后懂得收敛自己的欲望,淡化名利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不沉湎于权势与物质,而是珍惜当下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功成身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在取得成功之后要适时收敛,避免过度张扬与炫耀,保持低调与谦逊的态度。
只有懂得功成身退,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深层价值,实现内心真正的平和与满足。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着我们在成功之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行事,不被虚荣和名利所迷惑。
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
2. 正文2.1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国学中强调的一种修养自身品德和修炼内心境界的重要理念。
修身是指修养自身的品德和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养性则是指修炼内心的境界,使自己心灵纯净、精神高尚。
国学文化:12个汉字中蕴藏的人生智慧
![国学文化:12个汉字中蕴藏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93d3a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1.png)
国学文化·12个汉字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国学文化·12个汉字中蕴藏的人生智慧本文档旨在介绍国学文化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具体内容如下:一、仁1·仁者不忍人之心:指待人待物要有爱心、善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2·仁者不忍人之言:指谦和宽容,不轻易发怒,不轻信他人的恶言恶语。
二、义1·正义:指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坚守公正、公平的原则,秉持正直的品质。
2·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礼1·礼貌:指待人接物时,要有适当的言行举止,与人为善。
2·传统礼仪:指古代民间的礼仪规范,如婚丧嫁娶等。
四、智1·智者善谋:指具备智慧和计谋,善于解决问题。
2·智者善断:指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轻重、利弊得失。
五、信1·诚信:指言行一致,信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2·相信他人:指相信他人的能力、信誉和诚意。
六、雅1·高雅的品味和举止:指对于艺术和文化有追求,具备高尚的生活品味。
2·举止得体:指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不失礼仪。
七、忠1·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忠诚:指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2·对亲人朋友忠诚:指对亲人、朋友间相互忠诚、真诚相待。
八、孝1·孝顺父母:指尊敬和孝敬父母,保持对父母的敬重和关爱。
2·尊重长辈:指对长辈恭敬有礼,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经验。
九、信1·信仰:指对于宗教和信仰的坚守和尊重。
2·信念:指对于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十、毅1·坚定意志,不懈努力: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气馁,保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2·克己奉公:指个人利益服从大众利益,甘于奉献。
十一、和1·和平共处:指顺应自然规律,与他人保持和谐相处。
2·和谐社会: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追求社会稳定、谐和。
十二、乐1·快乐:指保持正向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30ce7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b.png)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功成身退”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强调在追求成功之后能够恬淡随和地回归内心,保持清静淡泊的心态。
经典著作中,如《论语》、《大学》等,都包含着关于人生修养、处世原则的深刻思考。
悟道修身,实现功成身退,是国学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然,不被功名利禄所累,保持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功成身退,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在成功之后更加坚定地回归初心,实现人生真谛。
【关键词】国学传承典籍, 功成身退, 经典著作, 人生智慧, 悟道修身, 修身养性, 内心平静, 实现人生真谛1. 引言1.1 国学传承典籍国学传承典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智慧和价值观念的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尚书》、《诗经》、《周易》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通过研读这些典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和行为。
国学传承典籍中所包含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道德修养,也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思想引领来应对各种挑战。
研读国学传承典籍,学习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国学传承典籍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不仅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还可以指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努力学习和传承下去,让这些典籍的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1.2 “功成身退”的意义“功成身退”的意义乃是国学所强调的一种人生智慧和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身退并非简单地指功业有成之后便退隐山林,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修炼和放下。
国学经典人生感悟
![国学经典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da21e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d.png)
国学经典人生感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下面我将以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感悟为题,列举10个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一、《论语》中的“仁者爱人”的理念告诉我们,待人要慈爱、宽容,关心别人的需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地去做事,不要强求,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三、《资治通鉴》中的“克己奉公”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要舍弃自私的欲望,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四、《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生的修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孟子》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生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要懂得适时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六、《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告诉我们,要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去认识自己和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七、《庄子》中的“守一而不失”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八、《三字经》中的“温故而知新”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经验教训,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九、《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告诉我们,要以身作则,善待他人,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情,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十、《孟子》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底线,不追逐短暂的欲望,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以上是我根据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总结的十个人生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活出有品质的人生。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850cb6a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a.png)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摘要】国学传承博大精深,其中“功成身退”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国学能够弘扬传统美德,从“功成身退”散文中汲取智慧启示。
孔子提倡“居敬而行简”,强调谦虚从简之道;而孟子则主张“知天命、行天道”,注重修身养性。
论语中“为学如逆水行舟”的论断,也启示着人生处世之道。
努力学习国学,实践“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通过这些智慧启示,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深刻。
从国学中汲取智慧,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也能够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国学,功成身退,人生智慧,传统美德,智慧启示,修身之道,人生态度,处世之道,传统文化,孔子,孟子,论语,学习,实践,传承,传统,文化,美好的人生。
1. 引言1.1 国学传承博大精深国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国学就是丰富、深邃的中国传统学问,囊括着文学、历史、哲学、道家、儒家等多方面的内容。
国学以儒家经典和经史为核心,融合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学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先贤们对人生、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博大和深邃。
国学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仁爱之道,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精粹。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汲取先贤们的智慧,了解他们对于“功成身退”这一理念的重视和强调。
国学中的许多经典著作都反映了先贤们对于功成身退的思考和总结,强调在功成之后要懂得适时“身退”,不贪功利、不沉溺名利,真正做到内修外玩,安于清淡的境界。
通过学习国学中关于“功成身退”的智慧,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修身养性,做一个真正有内涵、有品位的人。
国学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与时俱进、立足现代的人生智慧。
1.2 “功成身退”理念的重要性“功成身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人生理念,强调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应适时收敛功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人生感悟国学智慧
![人生感悟国学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f5fdcf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3.png)
人生感悟国学智慧
1.道法自然:国学强调自然法则,认为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而不
是过度强调个人的欲望和意志。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
2.天人合一:国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的行为应该与自
然相协调。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与环境和谐相处。
3.仁者爱人:国学提倡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
帮助。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中庸之道:国学主张中庸之道,认为做事应该适中、不过分。
这
告诉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应该保持适度的原则,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或荣誉地位。
5.知行合一:国学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
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不断探索和尝试。
6.静以修身:国学提倡内心的宁静与修炼,认为只有在静心的时候,
才能真正审视自己、思考问题。
这告诉我们,在忙碌的人生中,应该学会静心思考,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2010年12月29日 12:24 来源:新华日报参与互动(0)【字体:↑大↓小】徐小跃,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
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
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
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
“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
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
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
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
“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
“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
“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如果要问“国学”的精华是什么?那就要说到“儒道佛”了。
有的学者就把“国学”主要归结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
在中国过去就有这样的说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
可见,中国人是多么看重这三家。
对作为“国学”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道佛三家,我们最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思想。
因为思想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而思想是由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所构成。
真正要进入国学的殿堂,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一定要对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有所把握。
国学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中国圣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亦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
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
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即“道”来改变天下。
说白了就是,他们建立学说、提出思想的目的乃是: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
群经之首的《周易》有这么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它强调的是通过关注“人文”,以达到变化和成就天下以及天下人之心的目的。
这里出现了为大家非常熟知的一个概念——人文,这是当下许多人都喜谈的一个概念,“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等。
但你要问他究竟什么叫“人文”?恐怕很少人能明了它的深义。
《周易》是这样给“人文”下定义的,它说:“文明以止,人文也。
”意思是,能止于文明的即是人文。
这是对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提出的标准。
中国古人告诉你作为一个人,要知道“当其所为”和“不当其所为”。
也就是说,人一定要知道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这里有不能越过之线,即当“止”之线。
如果再用一个概念加以说明的话,那就是“义”。
“义者,宜也;宜者,应当也,适当也。
”儒家最重这一“止”和“义”。
《大学》有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由此可见,这里谈的都是人之为人的根据问题。
所以,我们说,所谓“人文”是专就人的本性而言的。
简言之,“人文”要关乎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也即人性。
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根性”呢?这一问题在儒家那里尤其得到重视。
孟子有句名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所谓“几希”就是一点点,微乎其微。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动物的区别就是一点点。
通俗地说,人与禽兽差别不大。
有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与动物之间的一致性竟达到99.99%,只有0.01不一样。
0.01还不是“几希”吗?现在的问题是,这一“几希”究竟是什么?儒家六经之一的《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即是说,鹦鹉会说话,但究其本性,它还是飞鸟,猩猩也会说话,但是究其本性,它还是禽兽,如一个人不知礼,不行礼的话,即便你能说会道,那也与禽兽无别。
前引荀子所论已知,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绝不在“知”,而是在“义”。
儒家并没有把我们熟知的人会说话,人有知识理性,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等视为人与禽兽不同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些,但他们似乎看得更深远。
在他们看来,人高于禽兽的诸种能力如果没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支撑着,那么,人的这些能力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
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残酷的刑具、杀人武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这一点点的“性德”,一点点的“性命”,一点点的“德能”,一点点的“明德”,一点点的“灵光”,即“几希”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孟子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良心”。
包括孟子在内的以后整个儒家,都视“良心”为一超越善恶的至善、纯善之心,亦叫“本心”。
这是天地给人类的“殊胜”赠品。
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希”,但由于受到后天的污染,或由于不善于保存,作为人最宝贵的这一“几希”就会丢失。
如何对待“良心”,又将君子与一般人区分开来?孟子说:“君子所以遍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于是乎,“存心养性”,“尽心知性”遂成为儒家思想的旨归。
孟子直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由此可知,儒家所谓“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中国人评价一位真正的学者,不会只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是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视为是对学者最高的评价。
通俗地说,就是指为人为学,道德文章、德性问学,这两方面集于一身。
孔子曾感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在这里,孔子追忆和赞扬“古之学者”的为学之终的是为了使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心灵世界的净化,生命层次的升华。
而叹息和批评“今之学者”的为学之动机是追名逐利,做学问是做给别人看的,与自己的内在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弘扬完全脱节。
我常常提醒所谓做学问的人,当然包括我本人,要避免在大学校园、科研机构出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的局面。
什么叫“经师”?就是说他专业知识非常精通,像这样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太多了。
什么叫“人师”?就是既有德行又有学问,道德文章双馨,人格魅力非常强的人,这种老师难以碰到。
作为一名学者,或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终的是要求他们能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大任,把爱人、爱天下作为自己终身欲承担和实现的责任。
知识分子不可以目光短浅,不可以急功近利,不可以唯利是图。
这也正是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语)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由上可知,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如用一个哲学概念和命题来说“国学的精华”,那就是“国学”非常重视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的探讨。
儒道佛皆以“修身”为本对儒道佛三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功能作用等问题的探讨乃是表现“国学精华”的最好方式。
儒家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道家乃“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佛家乃言空说假,力主离苦得乐。
尽管儒道佛三家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形态,但他们都有其体现各家思想本质的内容,或者说皆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我看来,“仁信敬诚礼义廉耻”构成儒家核心价值体系。
“道德自然无为处下”构成道家核心价值体系。
“中道慈悲苦集灭道”构成佛家核心价值体系。
儒家是通过“仁爱”之道,道家是通过“自然”之道,佛家是通过“慈悲”之道,以实现社会、人生的和谐与完善。
儒道佛三家分别通过“社会”(人生)、“自然”(人身)、“涅盘”(人死)三极的设定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来展示他们各自的世界图景。
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它强调的是人“生”学。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一种重生轻死,重人事,轻鬼事,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倾向对儒家以及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道教亦谈人“身”的修炼,同样的重“生”。
总而言之,他们都主张把价值取向定在“此生”、“此身”、“此世”上。
当然,在道教体系中也不乏超越性境界的设定,像“天庭”、“鬼域”等等,不过,主张“此身”即在现世长生不死则是道教的根本教义之所在。
而佛教则喜谈“死”后的众生生活,或可称之为人“死”学。
因此亦才有了佛教所主张的“穿透生死”、“生死事大”之说。
当然,我们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三家欲实现他们的三极目标,都共同主张首先应从人的最初和最深处入手,即人的“心性”处。
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来的存在。
由此,“发明本心”,“存心养性”、“诚意正心”;“心斋坐忘”、“虚观静观”、“返朴归真”;“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恢复本来面目”,遂分别成为三家修行的途径。
如果选用一个词和一句话能表达他们共同旨趣的话,那就是“修身”,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为,三家皆明白,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本质属性的呈现要靠“人”去“观想”,而人怎样来观想则取决于人的“心”的状态,心态如何则又需要人“修”。
亦因此之故,我习惯这样表述人们既已熟知的一些提法,我会把“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倒写和读为“观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这里,是在凸显“人”及“人心”的地位和作用。
对儒道佛三家功能及特点,“古人”和今人多有概括和比喻。
宋人概括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
古人有喻:儒是粮食,道是璧玉,佛是黄金。
今人南怀瑾有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