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合集下载

课程目标和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和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3) 掌握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及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水灰比理论的形成基础及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 难点: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第二章 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主要内容: (1) 混凝土的组成 (2) 混凝土的结构 (3) 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4)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 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要求:
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混凝土的应用情况和破坏原因;掌握高强与
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重要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防开裂工
程中的应用。 第一章 混凝土发展 主要内容 (1) 水灰比理论的形成 (2) 干硬性混凝土时代 (3) 高强混凝土 (4) 高性能混凝土 (5) 高耐久性混凝土 要求: (1) 掌握水灰比理论的形成基础及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 理解外加剂的发明对高强混凝土的推动作用
属材料生产设备对 于环境保护、行业发 展以及企业效益的 重要性,并关注其发 展动态和环保理念, 能够在以后的生产 实践和科学实验过 程中正确地进行设 备选型、使用、维护
和更新
毕业要求
6:能够基于工
程相关背景知
识进行合理分 析,评价材料的
6-2.能分析、判断材料新产
设计、生产、成 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 型加工等复杂
重点讲解混凝土泵送剂和膨胀剂的科学使用。
第四章 混凝土的性能劣化原因分析 主要内容: (1) 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内因 (2) 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外因 要求:
(1) 掌握混凝土劣化的原因,从内因分析如何防止混凝土性能快速劣化。 重点与难点: 了解内外因影响的主次转化关系及对应预防措施。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实验学时:0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4A05051课程名称:工程制图英文名称:Engineering drawing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6 实验学时:2学分:3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课程负责人:张景德、王伟礼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工程制图》是一门以投影理论为方法、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面向工科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工程基础课。

其任务是培养工科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绘图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程素养。

同时,为学习后续相关良好的基础,为从事本领域工作储备系统的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投影法进行工程形体的构成分析及表达,学会工程图样的基本规范及阅读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同时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程素养,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相关设计(原材料、工艺流程等)和计算,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应用的复杂工程需求,开发或选择适当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式和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工具,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和模拟分析并能够理解其适用范围5-3.能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使用计算机软件与计算参数,对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模型并进行预测与模拟√√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熟悉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主要内容:本课程研究对象、教学目的和任务及学习方法。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
撑关系表
表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3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4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4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5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5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6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6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7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7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8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8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9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9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0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0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WEB系统开发》教学大纲

《WEB系统开发》教学大纲

《WEB系统开发》教学大纲课程名称:WEB系统开发英文名称:Development of Web System课程代码: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后续课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专业综合实验开课单位: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WEB应用系统开发》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作为WEB应用开发的入门课程,向学生介绍了WEB应用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技术。

本课程通过详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案例,为学生指明了目前所学知识的应用方向,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WEB应用技术。

(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设计或借鉴WEB系统的体系结构并进行简单评估。

课程目标2:掌握WEB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设计相关的验证方案。

课程目标3:熟悉WEB系统常用的开发工具和管理工具,并熟悉相关工具的应用领域。

课程目标4: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开发团队中承担与角色相匹配的工作任务。

课程目标5:掌握WEB系统需求分析的基本策略,能够根据需求设计并组织WEB系统开发。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1《WEB系统开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一)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32学时)1.Java WEB应用开发技术概述(2学时)1.1 HTTP协议概述(1学时)1.2 开发环境准备(1学时)2.JSP技术(2学时)2.1 JSP语法(1学时)2.2 JSP内置对象(1学时)3. Servlet技术(4学时)3.1 Servlet技术(1学时)3.2 Servlet常用对象及其方法(1学时)3.3 JSP与Servlet的数据共享(1学时)3.4 Cookie管理(1学时)4. EL、JSTL(2学时)4.1 表达式语言EL(1学时)4.2 JSTL标签库(1学时)5.过滤器和侦听器(2学时)5.1 过滤器作用、过滤器编程接口、过滤器设计(1学时)5.2 侦听器作用、侦听器编程接口(1学时)6. JDBC数据库访问技术(4学时)6.1 JDBC技术简介(1学时)6.2 JDBC访问数据库(2学时)6.3 数据源与连接池技术(1学时)7. MyBatis持久化技术(4学时)7.1 MyBatis体系结构和基础组件(2学时)7.2 MyBastis关联映射(2学时)8. Spring框架技术(6学时)8.1 Spring IoC(2学时)8.2 Spring AOP(2学时)8.3 Spring事务管理(2学时)9. SpringMVC框架技术(6学时)9.1 SpringMVC控制器(2学时)9.2 SpringMVC的核心类和注解(2学时)9.3 SpringMVC数据绑定(2学时)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占比70%,平时成绩30%(含作业),见表2。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A32202课程名称: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Silicate Therma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60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8学分:3.5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等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课程负责人:赵蔚琳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着重阐述硅酸盐工业过程中的热工基本理论。

本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热量产生、热量的传递、热量的应用,强调研究热工理论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该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硅酸盐工业热工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热工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硅酸盐窑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硅酸盐工业过程中的热工基本理论。

2.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硅酸盐热工过程计算、分析热工问题的能力。

3.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解决硅酸盐行业中热工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料制备及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分析材料生产尤其是建筑材料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工程问题,识别和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2-2能够运用工程知识表达窑炉系统复杂工况,分析材料生产过程中相关问题√2-3能结合文献研究,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认识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3. 能够设计针对材料生产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材料尤其涉及建筑材料的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作者:刘辉付会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0期摘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求,课程目标评价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工程专业教育持续改进的关键。

作者在课程目标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的关系矩阵,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科学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59-02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通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利用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环节中课程质量和课程目标评价,间接进行课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一、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是进行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

根据专业以及学校的定位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首先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置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然后为了达成毕业要求目标,专业要针对课程体系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最后是某一具体课程的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及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达成度评价如图1所示。

1.课程目标评价。

课程目标评价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成绩、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践或实验等内容。

各课程目标评价值计算公式和评价矩阵如下。

2.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确定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得到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权重矩阵Q,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W=QM (3)二、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以《化工安全》为例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化工安全》课程目标见表1,在明确该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关系见表2。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门课程的目标通常是针对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的预期结果,而毕业要求指标点则是对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进行具体描述和量化的指标。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通常会参考相关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来确保课程内容的覆盖与对应。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成果应当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所描述的学习成果相一致。

通过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同时,课程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和细致,具体到课时、课堂和教学活动的层面,可以更好地指导师生在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参考和对齐,制定出能够达到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pdf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pdf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A31201课程名称: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Inorganic Material Science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88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16学分:5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李嘉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阐明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无机材料在高温下的物理化学过程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材料专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掌握的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学习、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过程中进行材料设计制备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和自主学习无机材料领域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无机材料组成-工艺-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硅酸盐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客观规律,构建硅酸盐物理化学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及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术、工艺、质量等工程问题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用于材料的制备、合成、加工成型、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并能通过资料分析等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得出有效结论2.1能够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工程问题,识别和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2.3能结合文献研究,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认识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2.4能正确表达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分析解决方案的合理性√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2.2具有拓展知识面和跨专业、跨文化的学习能力√12.3能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无机材料的化学键与电子结构主要内容:(1)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的结合能一、元素的电离能与亲和能简介二、离子键的特征三、离子晶体的结合能(2) 共价键与分子轨道理论一、共价键的基本性质与共价晶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选择性讲授)二、共价键分子与分子晶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选择性讲授)(3) 金属键的基本性质与金属晶体(材料物理、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性讲授)要求:(1) 了解无机材料中的各种化学键概念;(2)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与范德华键及其相关晶体的性质与基本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A32110课程名称:新型建筑材料英文名称:New building materials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水泥、陶瓷、玻璃、混凝土、电子、合金材料方向)本科生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热工学、流体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等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课程负责人:李庆刚、张秀芝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新型建筑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任务是介绍新型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功能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三部分。

另外课程还扩展了目前最新的建筑纳米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与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选取反映国内外目前新型建筑材料的最新研究水平与结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工艺实验和材料理化性能测试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工艺理论的理解,提高对材料生产质量控制,工艺实验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科研思想,科研能力,初步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科研方法,为毕业环节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能和使用的知识,并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使学生掌握常用新型建材的性能特点、选用和施工要点;了解新型建材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关系;了解同一类新型材料不同品种其性能异同点及选用应注意问题;了解新型建材发展动向。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产、成型加工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0、能够就材料的设计、生产、成型加工等复杂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国际视野10.3了解材料学科/行业的国际状况、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主要内容:(1) 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2) 新型建筑材料的分类(3)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4)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必要性(5) 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与比较要求:(1) 使学生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了解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重点与难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内容:(1)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2) 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3) 建筑材料的耐久性(4) 建筑材料的其他性质要求:(1) 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及其它特殊性质如热工性质(2) 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与其性能与功能的关系重点与难点:(1) 建筑材料基本性质的包含内容及测试方法(2) 性质与功能的关系发展新型防水和密封材料主要内容:(1) 防水卷材(2) 建筑密封材料要求:(1) 了解新型防水和密封材料的分类、特点和使用环境(2) 掌握新型防水和密封材料制备和施工原理重点与难点:(1) 新型防水和密封材料制备和施工原新型防火材料主要内容:(1) 防火材料的种类(2) 防火材料的防火原理及性能特点(3) 轻质墙板要求:(1) 了解新型防火材料的种类、各种防火材料的防火原理及性能特点、工程应用范围 重点与难点:(1) 不同防火材料的种类及防火原理新型建筑装饰涂料主要内容:(1) 涂料的基础知识(2) 涂料的种类、特点和技术要求要求:(1) 通过本周教学,掌握建筑涂料的功能、分类,涂料的基本组成(2) 内外墙涂料的性能要求差异以及一些功能涂料性能重点与难点:(1) 新型建筑装饰涂料的分类、特点和使用环境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主要内容:(1) 新型建筑石材的特性及应用(2) 建筑装饰陶瓷的特性及应用(3) 建筑装饰玻璃的特性及应用(4) 建筑装饰金属的特性及应用要求:(1) 了解建筑装饰石材的特性、应用(2) 了解建建筑装饰陶瓷的特性、应用(3) 了解建建筑装饰玻璃的特性、应用(4) 了解建建筑装饰金属材料的特性、应用重点与难点:(1) 掌握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制备和施工原理新型建筑材料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主要内容:(1) 纳米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发展趋势(2) 纳米技术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3) 纳米技术对新型建筑材料性能的改进要求:(1) 了解纳米技术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以及对材料性能的改进重点与难点:(1) 掌握纳米技术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如何对材料性能进行改进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主要内容:(1) 纤维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2) 活性粉末水泥基材料(3) 地聚合物水泥基材料(4) 环境友好弄水泥基复合料要求:(1) 掌握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要求(2) 掌握环境友好型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要求重点与难点:(1) 掌握纤维作用机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点功能混凝土主要内容:(1) 防水混凝土(2) 耐酸混凝土(3) 耐碱混凝土(4) 耐热混凝土(5) 防爆混凝土(6) 导电混凝土(7) 防辐射混凝土(8) 透水混凝土(9) 装饰混凝土要求:(1) 了解目前混凝土的发展方向,掌握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 了解一些新型功能混凝土如绿化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水下浇筑混凝土性能、结构特点,工程应用环境重点与难点:(1) 各种功能混凝土的作用机理及其适用范围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内容:(1) 砌墙砖(2) 建筑砌块(3) 轻质墙板(4) 屋面材料要求:(1) 了解目前新型墙体材料的种类,掌握空心混凝土砌块、纸面石膏板、轻质板材等性能及特点重点与难点:(1) 新型墙体材料砖、切块、轻质墙板技术性能及其使用新型隔热和吸声材料主要内容:(1)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现状(2) 纤维状保温隔热材料(3) 散粒状隔热材料(4) 无机多孔性板块保温隔热材料(5) 泡沫石棉和泡沫塑料(6) 玻璃隔热、吸声材料(7) 反射型保温绝热材料要求:(1) 掌握隔热及吸声材料的结构特征、区别、机理,功能参数以及常用绝热和吸声材料种类及性能重点与难点:(1) 隔热及吸声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机理五、实践环节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无实践环节。

六、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练习题(自测题)总题量不少于50题。

每章结束后应布置作业,作业要求规范整洁,教师要认真批阅,共性的错误下堂课订正。

学生必须按时交作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三次不交作业者不允许参加考试。

课程讨论穿插在讲课之中进行。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教学以课堂讲解为主要,讨论为辅。

课堂教学要灵活,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课堂提问,提倡课堂讨论。

课程内容应每年进行修订与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情况和应用。

主讲教师应由讲师以上职务的教师承担,第一次主讲本课程的教师,开课前应通过研究所组织的试讲。

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本学时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并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行课堂教学,不准随意改动。

主讲教师上课前必须有教案,并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讲授、努力钻研。

应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安排适当学时请企业专家授课。

八、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措施如:结合特种陶瓷工艺学、纳米材料、先进陶瓷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在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完善过程,对学生进行创新方法(或理念、意识等)的培养。

结合近年来本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九、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合计对应的课程目标绪论 22 目标7、10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4 4 目标7、10新型防水和密封材料 2 2 目标7、10新型防火材料 2 2 目标7、10新型建筑装饰涂料 4 4 目标7、10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2 2 目标7、10新型建筑材料与纳米技术的结合 4 4目标7、10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 2 2 目标7、10功能混凝土 4 4 目标7、10新型墙体材料 2 2 目标7、10新型隔热和吸声材料 4 4 目标7、10合计32 32十、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方式进行。

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讨论、作业等,占总成绩的20%-40%。

期末考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60%-80%。

详见《新型建筑材料》考试大纲。

考试试题由课程组组织命题小组统一命题,流水阅卷,统一和分,成绩不合格者统一审核处理。

考试前,按学校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答疑,不准划范围,指重点。

十一、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 教材《新型建筑材料》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没有指定讲义。

2. 主要参考书(1) 姜继圣. 新型建筑材料[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2) 黄新友.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