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科教版科学三上《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现代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2.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4.了解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2.了解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分好小组, 指定好组长)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件ppt4——ppt6)1、老师:同学们,还记得第一节课上《草船借箭》、《火烧曹营》这两个故事吗?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吗?古代人民又是如何获取天气预报的呢?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看手机等获取天气预报,古代人民则通过观天象,测风云或是动物行动等方式推测天气状况。
老师: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获取天气预报越来越容易。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板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二、实验探究真知(一)体验“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
出示课件ppt7——ppt10板书:实验体验: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老师:请同学们认真查看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天气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板书:天气预报包含:天空状况、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信息。
(二)体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出示课件ppt11——ppt16板书:实验体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老师: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制作步骤●数据收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天气预报: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8《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案)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8《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案)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引言:天气预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指导我们的日常活动和出行计划。
然而,你是否想过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一、引入:1. 回顾课前巩固内容: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是如何获得天气预报的信息的?可以回答的问题包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为什么我们需要天气预报的信息?2. 导入新知:今天,我们将学习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二、学习内容:1. 什么是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天气观测资料、气象模型和气象学知识,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科学推测和预测的一种服务。
2. 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a. 天气观测:气象台通过气象仪器、卫星图像等方式对大气进行观测,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数据的收集。
b.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观测数据通过气象学知识和气象模型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c. 预测模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使用气象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进行模拟和预测。
d. 编制预报:根据预测模拟的结果,编制天气预报报告,包括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气候特点、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等。
e. 发布和传播:将编制好的天气预报通过不同的媒体和渠道发布和传播给大家,如电视台、广播、手机应用等。
3.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象观测的精准度、气象模型的准确性、气象学知识的应用等。
同时,天气预报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天气是自然现象,难以完全预测和掌控。
因此,在使用天气预报信息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活动设计:1.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记录下来,包括温度、天气状况、风向等。
学生可以使用一个小笔记本来记录。
2. 舞台表演:将学生分为不同组,每个组扮演天气预报员,编写脚本介绍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并进行小型天气预报舞台表演。
1.(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2)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既然天气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如此密切,我们如果能“未卜先知”就好了,这样可以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同学们想不想“未卜先知”?“未卜先知”就是天气预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预知天气。
板书课题:《怎样预知天气》
通过网络文字和视频信息,了解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
学会如何通过网络查资料。
作业:
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必做题目。拓展项目选做。
课堂小结
网上的谚语很多,用自然现象预知天气的事例也很多,教会孩子们通过网络自己学习。
板书
怎样预知天气
乌鸦鸣叫,天将阴雨
猫在阴雨天喝水,天将连续阴雨
蜘蛛忙於做巢就快要下雨。
蟋蟀很热闹的叫啼的晚上,翌日是晴天。
乌鸦啼声比平常小的时候会下雨。
松顶头笠缩短则快下:了解天气谚语
网络资料(略)
拓展探究: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收看天气预报,验证。
认真观看视频
阅读网络资料。
通过网络文字和视频信息,了解天气预报产生的过程。了解高科技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
介绍几种天气预报的收看方式:电视台、手机……
活动二: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
鸟雀低飞,争栖,下雨之兆
鱼跃水面,蚂蚁搬家,青蛙乱鸣,蜻蜓低飞,下雨之兆
鸟类高飞,海鸟向河上飞翔是晴天徵兆
雌鸡登高抱晓是晴天徵兆
蜘蛛张网属於是晴天徵兆
斑鸠早晨与黄昏前鸣叫,表天将晴朗
画眉在早晨,中午,黄昏前鸣叫,天将晴朗
回答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讲授新课
活动一:观看视频,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时《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天气日历,记录、统计和分析天气情 况,那么未来的天气情况能够预测吗?
2.学生回答。 3.能,我们通过天气预报可以知道最近几天甚至一周后的天气,那么天 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板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板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八课《天 气预报是怎样制作》。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 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 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 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 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 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 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以及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天气的几个基本要素(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天气观测,并记录和描述天气现象。
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发布天气预报等。
3.天气预报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如出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
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提出“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
天气预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发布天气预报等环节。
2.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方法。
3.认识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能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3.能够与同学合作,进行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模拟实验。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自然现象产生好奇。
但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以及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
2.难点:如何准确地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预报的资料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关于天气的图片和数据,供学生分析和预测。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关于天气的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突然下雨的情况?你们觉得天气预报准不准?”等问题。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制作天气预报。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天气预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见形式和内容。
同时,介绍一些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如气象卫星、雷达、气象仪器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关于天气的图片和数据。
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数据,尝试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让其他学生评价和讨论。
小学科学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3.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制作一份天气预报。
【教学准备】PPT课件、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气象图表、温度计、风速表、云量示意图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或展示一份天气预报图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天气预报的好奇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描述天气预报的特点和作用。
Step 2 探索天气预报制作(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并与学生一起探究。
教师可使用PPT课件或黑板白板进行教学辅助,依次介绍天气观测与监测、天气数据收集与分析、天气预报制作与发布的过程,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Step 3 天气观测与监测(10分钟)教师讲解天气观测与监测的概念,并向学生介绍常用的观测工具,如温度计、风速表和云量示意图。
学生可以观察、模仿和操作这些工具,体验天气观测的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于初级天气变化的兴趣。
Step 4 天气数据收集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天气预报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并告诉学生天气数据可以通过各种天气观测设备进行收集。
教师可以展示实际的天气数据图表,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来预测天气变化。
Step 5 天气预报制作与发布(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包括根据天气观测和数据分析编写天气预报文字、制作天气图表、选择合适的天气预报发布平台等。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和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让学生动手实践,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
Step 6 提问与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和总结。
例如:“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哪些关键步骤?”“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等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发言,互相交流。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关于教学导入: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天气报制作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还是很有成效的。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天气预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收集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意识。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在分析天气图、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天气预报,提高生活应用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学设计第3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2学情分析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3重点难点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4教学过程【导入】天气谚语活动1【导入】天气谚语教学导入一.教学导入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讲授】收集天气谚语活动2【讲授】收集天气谚语搜集天气谚语活动二活动搜集天气谚语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置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活动】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活动3【活动】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阅读三阅读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1.阅读资料。
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阅读资料。
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
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教师讲解。
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
活动4【练习】【练习】 拓展活动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小小气象站四 拓展活动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小小气象站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质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关注天气预报,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L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4.难点:正确理解并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L教具:天气预报制作工具(如气象数据、地图等)、教学课件。
5.学具:学生自带记录天气预报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引出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了解并学习。
3.学习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模拟天气预报制作:学生分组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教师指导。
5.记录和分享天气预报:学生记录自己的天气预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尝试制作一份天气预报,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在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2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材简析】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
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
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5)天气预报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对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1)气象观测仪器的认识:学生对气象观测仪器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气象观测仪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首先,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其次,我需要更多地结合实例和案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课堂展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可能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训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如组织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制作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b.作业要求清晰、准确、完整,注重细节和逻辑性。
c.学生需要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反馈。
(2)在反馈中,指出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的理解错误、分析方法的不当、表达的不清晰等。
(3)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交通运输:天气预报对交通运输具有重要作用,如飞行航班的起降、船舶的航行等,都需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制定计划和采取应对措施。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如何观察天气,了解天气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气预报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预报实例。
2.准备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图,并简单讲解每一步骤。
同时,通过展示具体的天气预报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天气,分析天气变化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天气预报实例,按照制作流程图,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天气预报。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制作过程,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会有天气变化?科学家们是如何预测天气变化的?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分析天气变化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设计
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 3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
科学探索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
未来的天气状况能够预测吗?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思索带着问题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了解天气预报
1、什么是天气预报?
【点拨】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报。
2、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
电视、电脑、电话、报纸、收音机、手机等
3、天气预报包含了哪些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里。
天气预报图
班级记录表
天晴情况晴□多云□认真听
讨论交流
观察,填表,
交流
通过观察天气预
报,了解天气预
报所包含的信
息,天气预报与
生活息息相关。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选自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材。
该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是,他们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知道天气预报的组成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的组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天气预报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制作过程。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准备天气预报的案例,供学生分析。
3.准备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天气预报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组成和作用。
让学生思考: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天气预报案例,了解和掌握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探究,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天气预报,展示自己的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案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以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天气预报的定义和作用。
b. 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入天气预报的话题。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预报吗?它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天气预报图,解释图中的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如太阳代表晴天,云朵代表多云等。
2. 教师简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如观察天气现象、收集气象数据、分析数据等。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教师可以说:“气象工会观察云的形状、风的方向和力度,还会测量温度和湿度等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制作天气预报。
”第三环节:实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天的天气预报数据,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份天气预报表格,包括日期、温度、天气状况等信息。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图标、温度、风向等信息,并解释这些信息是如何得出的。
例如,教师可以说:“当我们看到太阳的图标,就知道是晴天;当看到云朵的图标,就知道是多云;当看到雨滴的图标,就知道是雨天。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和制作原理,了解常见的天气观测工具和数据。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和模拟活动,学生能够初步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根据天气数据和观测结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尊重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和制作原理。
•识别常见的天气观测工具和数据。
三、教学难点•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理解天气数据和观测结果如何转化为天气预报。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天气观测工具模型(如风向标、温度计、雨量计等)。
•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示意图。
•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和制作原理。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天气观测工具和数据的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模拟活动法:通过模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天气变化而影响日常活动的小故事,如郊游因雨取消,引出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你们每天会看天气预报吗?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新课教学•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收集数据:介绍常见的天气观测工具(如风向标、温度计、雨量计等)及其作用,说明这些数据是如何被收集起来的。
•数据处理:解释气象学家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天气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制作预报:说明气象学家根据分析结果,利用计算机模型和专业知识,制作出天气预报。
•发布预报:介绍天气预报的发布渠道和方式,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展示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示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各种仪器和数据来预测天气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但对于复杂的科学原理还处于理解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生动的例子、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难点: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各种仪器和数据来预测天气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
2.天气预报实例。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天气预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天气预报实例,分析实例中科学家们是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的。
学生可以借助教材、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强调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要关注科学、关注生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收集近期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实例中科学家们是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的,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改进意见。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设计
4.提出疑问: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二、探索
(一)观测天气的历史
1.讲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
2.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数据收集,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气象数据是如何收集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数值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在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数据的收集。收集完这些数据,气象员做预报又是如何开展的,请看视频。
接下来就是进行天气会商,这又是要做什么呢?看一下视频吧。
最后就是发布天气预报了,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3.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我们国家真了不起!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课题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预报。
教学重点: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⑤到了宋朝,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提到了闪电、冰雹、气候带等,秦九韶在《数书九章》
中列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可以用来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制造了现存最早的观象台,这
个观象台在我国河南省。
⑦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
成果开始融合。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
天气雷达
【作业设计】
地面观测站
1. 在卫星云图中,绿色区域表示( )。
A.海洋
B.陆地
C.云区
2. 全球不同的地区放飞探空气球的时间应该( )。
A.全球统一 B.由国家决定 C.由地区决定
3.(多选)气象员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做出预报需要结合哪
些信息?( )
A.地面观测站的仪器获取的观测资料
B.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
2.提问:那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谁来说一说? 内容,知道当前
3.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老师带来 真正天气预报
了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的制作过程。
4.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资料(建
议:当地前几天的气象资料),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然后小组
内先来轮流播报,再请小组内最佳天气小主播来台上,为我们播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 之间的相似之
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处或区别,激发
①在 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 学生了解天气
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 预报制作过程
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 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
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
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
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
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
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
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我们国家真了不起!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
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④唐代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
他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给风定了10个等级。
1000年后,英国学者把风划分为0到12级。
⑤到了宋朝,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闪电、冰雹、气候带等,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列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可以用来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制造了现存最早的观象台,这个观象台在我国河南省。
⑦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开始融合。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人员。
到了清朝成立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气象部门,叫做“钦天监”。
3.揭示课题:那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天气预报究竟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板书)
二、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位同学一张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1.这是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
介绍部分仪器。
2. 提问:那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谁来说一说?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
4. 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资料(建议:当地前几天的气象资料),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
然后小组内先来轮流播报,再请小组内最佳天气小主播来台上,为我们播报天气预报。
学生准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
三、研讨: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
2.天脸介绍
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像“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
这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天脸摄像头,它能自动识别云状、云量、结霜等天气现象,让天气要素能更实时、精准地被观测。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先请学生看书本图片说一说,填一填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
2.交流学习后,再对照刚才自己的填写,进行修正。
【作业设计】
1. 在卫星云图中,绿色区域表示()。
A.海洋
B.陆地
C.云区
2. 全球不同的地区放飞探空气球的时间应该()。
A.全球统一
B.由国家决定
C.由地区决定
3.(多选)气象员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做出预报需要结合哪些信息?()
A.地面观测站的仪器获取的观测资料
B.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
C.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