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
影像科大夫谈静脉窦血栓
影像科大夫谈静脉窦血栓CVST 是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少见类型,包括颅静脉系统和静脉窦的堵塞,年发病率为(3 ~ 4) /100 万,占所有脑卒中的比例不足 1%,病死率为 5. 5% ~30% 。
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被误诊及漏诊。
随着影像学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使CVST的诊断率有所提高。
一、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因、年龄、病变部位、范围、进展速度,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共同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卒中症状、脑病症状。
(1)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V抵抗、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2)获得性高凝状态: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3)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4)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5)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6)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7)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8)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腰椎穿刺、脑静脉窦损伤、静脉滥用药物等。
(9)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静脉窦血栓,导致脑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是主要改变。
若早期侧枝循环建立,可引起皮层静脉及大量侧支静脉扩张,若失代偿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静脉、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脑水肿、出血、梗塞。
三、诊断:病史+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影像学+脑脊液压力+DSA。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相对较为罕见的疾病,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
危害。
通过MRI技术可以辅助医生做出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如下:
1. T1加权成像(T1WI):在T1WI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表现为信号强度通常较高,呈现为低信号。
而正常的脑脉管系统在T1WI上呈现为高信号,因此血栓形成后的低信号与周围正常血管对比更加明显。
3. 磁致敏感加权成像(SWI):SWI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测敏感性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血栓所在位置及其范围。
静脉窦血栓形成在SWI上呈现为低信号。
4. 对比增强MRI:对比增强MRI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的血管结构,并能够明显显示血栓形成处的缺血坏死区。
5. MR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对血管系统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栓形成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MRI技术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发现血栓,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对于改善患者的
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窦血栓课件
案例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头 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
病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 降压药。
检查
头部CT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 扩张,MRI进一步证实为静脉 窦血栓形成。
治疗
经过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 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案例二:特殊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李某,女性,28岁,因视力下降、眼球 突出等症状就诊。
治疗效果与预后关系
探讨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 脑部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脑部缺氧和水 肿。
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如CT、MRI和DSA等。
静脉窦血栓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血液 高凝状态、创伤、手术、妊娠和口服避 孕药等。
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 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
研究展望
01
进一步研究静脉窦血栓的 发病机制和病因,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02
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 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3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比 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优方案。
0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静脉窦血栓的 研究进展。
03
静脉窦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 病等基础疾病,降低血
液高凝状态。
避免长时间久坐
长时间久坐会增加静脉 压力,导致血液淤积,
应适时起身活动。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高纤 维的饮食习惯,多饮水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其特点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阻塞了颅内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流动。
这一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出现,其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脑静脉窦的结构和功能。
脑静脉窦是一种特殊的血管,是将经过脑组织供氧、排除代谢废物的静脉血排出颅内的重要通道。
脑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等,它们将颅内的血液排除到颈静脉系统中。
脑静脉窦的顺畅运行对于维持脑组织的稳定运转至关重要。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生通常由于血液在流经静脉窦时出现凝块形成。
凝块可以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或纤维蛋白等物质。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静脉窦的狭窄、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从而阻碍颅内静脉血液的回流。
脑静脉窦血栓可以发生在单个静脉窦或多个静脉窦,严重影响了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眼球运动障碍、恶心和呕吐等。
在一些较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精神状态改变、视力损失、昏迷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栓的位置和程度密切相关。
确认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CT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血栓的位置、程度和影响范围。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来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状态。
针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旨在维持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性,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脑静脉窦血栓的预后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血栓的位置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疾病,其病因学特点包括局部原因,如头外伤和局部感染,以及全身原因,如内分泌和内在的血栓形成倾向。
经常使用避孕药的年轻妇女是最常见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起病、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癫痫等症状和局部神经功能体征。
辅助检查包括CT、MRI/MRV、DSA等。
治疗方面,对症治疗和内科系统抗凝治疗是主要方法。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且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
机械碎栓和药物局部接触溶栓是常用的操作方法。
抗凝治疗终点时间为6-12个月,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终生抗凝治疗。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一般使用局部麻醉,若患者不能配合或有意识障碍,可以用全身麻醉。
常规经皮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
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静脉循环时间,确定闭塞静脉窦段位置、形态,了解有无静脉窦的狭窄和侧支循环状况等。
使用6F导引导管,0.89 mm(0.035 inch)软头泥鳅导丝导引下,小心置入颈内静脉,尽量靠近闭塞段,然后使用微导管技术,将导丝导引的微导管置入闭塞段静脉窦内。
若有可能,尽量测量闭塞段压力梯度(穿过闭塞段置于闭塞的远端测量静脉窦内压力,然后拉回闭塞近端测压,两者之差为压力梯度),以作溶栓再通后对照。
然后将微导管置入闭塞静脉窦内行溶栓治疗,技术与动脉内溶栓相似,可以酌情应用机械性操作。
如导丝头端塑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也可使用拉栓装置将血栓拉出。
静脉窦内给予溶栓药物的同时,可以在动脉内适当给药(尿激酶50万一80万U),促使微静脉栓子溶解。
若因为流出血管狭窄,造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即血栓远端静脉窦狭窄所致,可以在狭窄段置入支架,方法同颈动脉支架术,但不使用保护装置。
年龄<15岁,或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者应该谨慎使用,尽量内科抗凝治疗,可以保留微导管在静脉窦内,持续给予尿激酶(2万一4万U/h),总量<400万U。
术后处理包括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行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静脉窦血栓
也曾有特大的枕窦,似上矢状窦的直接延续,并偏流与 一侧,可起到侧支循环的作用。
【枕窦的变异】
于上矢状窦分支以前注入窦汇→仅5.7% 与窦汇有对称吻合→18.5% 无对称吻合→17% 29.6%注入横窦,21.1%注入直窦,
1.3%注入上矢状窦 枕窦缺失→8%—40% 一般小儿枕窦发育良好,成人则较细小 枕窦粗大者约18%,颅后窝手术时误伤
顶静脉陷窝→最大 枕静脉陷窝→次之 额静脉陷窝→最小
脑膜静脉
静脉陷窝 (外侧陷窝)
上矢状窦 静脉陷窝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变异
一般认为,上矢状窦起始于盲孔的并不多见 (9%);绝大部分(85%)在上矢状窦腔的前 一段有一短的闭锁段,长0.2~4cm;更长达 4~9cm者,但少见(6%)。
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
位于颞骨岩部后缘 的岩下沟,亦是成 对的小窦,较岩上 窦短而粗,前端起 自海绵窦的后缘, 向后下斜行,至颈 静脉孔前注入颈内 静脉的起始部。此 窦收受内耳、脑桥 和小脑底面的静脉 血。
蝶顶窦sphenoparietal sinus
亦称小翼窦, 成对,位于 蝶骨小翼的 后缘,向内 行汇入海绵 窦的前缘
图A、左颈动脉造
影,静脉期、侧位,
显示上矢状窦的前1/3 闭锁(大黑箭)。SSS 在近冠状缝处由大的额 皮层静脉(小箭)组成。 可见明显的上吻合静脉 (Trolard静脉)(白 箭)
图A
图10-19、前后位, SSS(大黑箭)偏离中 线,变成右横窦;直窦 (小黑箭)变成较小的 左横窦。此情况下只有 一小静脉管道(白箭) 连接两侧的横窦,无真 正的窦汇
接受诸多导静脉和 小脑静脉的引流。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表现、易感因素、预后、影像诊断、治疗进展及要点管理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表现、易感因素、预后、影像诊断、治疗进展及要点管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种少见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 0.5%~3%。
临床表现CVT 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局灶性脑损伤(伴或不伴占位效应)等导致的。
约 90% 患者可出现头痛,颅高压其他表现包括恶心、视力障碍、视乳头水肿、复视等。
20%~40% 患者可出现癫痫;20%~50% 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0% 患者出现脑病样表现及意识障碍。
CVT 的发生部位如同图 1 所示,其中,上矢状窦约占 25%~45%,直窦约 15%~18%,横窦约 25%~60%,皮层静脉约15%~17%。
图 1(原文 Figure1):颅内静脉系统解剖及 CVT 分布易感因素预后CVT 预后相对良好,80%~90% 可达到功能独立(mRS 评分 0~2),但有相当患者会遗留长期症状如头痛、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疲劳、癫痫等。
CVT 复发率相对偏低,约 1%/年~6%/年。
影像诊断CT 及 MR 是首选的诊断手段,其可帮助发现:1)血栓直接征象;2)静脉流空影消失;3)静脉回流受阻继发改变(静脉性梗死、水肿、出血转化、颅高压、脑积水等)。
相关表现如图 2~3 所示。
MRV 及 CTV 是诊断 CVT 的有效方式,如考虑血管内治疗则可考虑使用 DSA 检查明确。
图 2(原文 Figure 2)CVT 平扫 CT 典型征象A. 左侧近皮层 C 型出血;B. 横窦血栓;C. 直窦血栓;D. 大脑内静脉血栓(箭头),左丘脑低密度(星号);E. 条索征(箭头)及上矢状窦高密度(星号);F. 上矢状窦血栓继发多发小出血灶,可见条索征(箭头,与图 E 同一病人)图 3(原文 Figure3)CVT 头 MR 典型征象 A. 深静脉血栓形成,FLAIR 序列双侧丘脑高信号;B. SWI 序列示直窦(箭头)、Galen 静脉及大脑内静脉低信号;C. 横窦血栓继发梗死,FLAIR 序列呈异质高信号(箭头);D. 上矢状窦血栓致 FLAIR 序列双额高信号伴占位效应(箭头);E. T1 增强可见血栓影(箭头,与图 D 同一病人);F. MRV 示上矢状窦充盈缺损(箭头,与图 D 同一病人)治疗进展01、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是 CVT 治疗的核心手段。
脑静脉窦血栓知识考试题
脑静脉窦血栓知识考试题
1. 脑静脉窦血栓是指血栓形成在脑静脉窦内,其中血栓通常由血液凝块和血小板聚集形成。
它会阻塞脑静脉窦的血液流动,导致脑组织缺血和缺氧。
2.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改变、眩晕、抽搐、行走困难等。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导致昏迷和脑损伤。
3. 脑静脉窦血栓的常见原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头部受伤、颅内感染、血液病等。
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卧床也有一定的风险。
4. 确诊脑静脉窦血栓通常通过脑部成像技术(如头颅CT、磁
共振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来观察血流情况和确定血栓位置。
5. 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通常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阻止血栓进一步扩散,溶栓治疗可以尝试溶解血栓,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开窗手术去除血栓。
6. 预防脑静脉窦血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卧床、定期做运动、避免头部受伤、如有需要适当使用抗凝药物或血栓溶解剂。
以上为脑静脉窦血栓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生。
静脉窦血栓病例讨论介绍及总结
CVT的常见的病因
局限的血栓形成:常由头面部、耳部的感染所
致
多发性和广泛性脑静脉血栓 :一般认为与
静脉血管壁的损伤、血液的高凝状态、感染及妊娠 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促进脑静脉血栓发展的原 因为: ①血液凝固性增高 ②血液淤滞 ③血管
壁异常
CVT的常见临床表现*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均有
CVT的常用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全身静脉溶栓或抗凝治疗
介入治疗,经颈静脉导入微导丝至血栓内或附近局部 溶栓或经颈动脉连续注入尿激酶,结合全身抗凝,维 持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5-3.5之间。
辅助治疗手段: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
CVT的常用治疗方法
目前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的多中心治疗研究,因此很难判 断哪种治疗(包括介入溶栓)确实有效 *
欢迎光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患者,男,住院号317182。平阳县鳌江 镇人,年龄28岁,出生日期:1973年7月 8日;已婚,民族汉,籍贯平阳,职业个 体司机。
主诉:头痛18天
现病史
患者18天前(2001年7月20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 痛。位于右颞部,呈阵发性跳痛,以活动后明显,但 尚能忍受,未予重视。 8天前头痛扩展至整个头部,呈持续性阵发加重钝痛, 有紧箍感,伴恶心、呕吐1次,非喷射性,呕出胃内容 物,无咖啡样液。 伴复视,无耳鸣,耳聋,无意识不清,无四肢抽搐, 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活动障碍,无发热、畏寒、寒 战,
MRI Brain
MRV - absence flow of the sinus
20岁女性,既往健康,有抽烟和口服避孕药病史,渐起 头痛伴左眼眶瘀斑。曲坦类药物无效。
静脉窦血栓与闭塞
静脉窦血栓与闭塞平凡的时间遇上不平凡的你,天等放射诊断中心邀你开启天等影像。
The ordinary time meets the extraordinary you,Tian Dend Radiology Diagnosis Center asks you to open Tian Dend image.静脉窦血栓与闭塞(一)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分为非感染性与感染性两大类。
前者多由外伤、消耗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妊娠、严重脱水、口服避孕药等所致,后者多继发于头面部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偏侧肢体无力、偏瘫等。
本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不同于动脉血栓形成,脑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是主要改变。
若静脉窦完全阻塞并累及大量侧支静脉,或血栓扩展到脑皮质静脉时,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静脉、脑脊液循环障碍,进而发生脑水肿、出血及坏死。
疾病晚期严重的静脉血流淤滞和颅内高压将继发动脉血流减慢,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梗死。
因此,临床表现多样性是病因及病期不同、血栓范围和部位不同,以及继发性脑内病变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MRI表现脑静脉窦血栓最常发生于上矢状窦,根据形成时间长短,MRI表现复杂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急性期静脉窦血栓通常在TWI呈中等或明显高信号,T2WI显示静脉窦内极低信号,而静脉窦壁呈高信号。
随着病程延长,血栓在T1WI及T2W均呈高信号;有时在TWII血栓边缘呈高信号,中心呈等信号,这与脑内血肿的表现一致。
T2WI显示静脉内流空信号消失,随病程发展静脉窦可能萎缩、闭塞。
需要注意,缩短TR时间可使正常人脑静脉窦在T1WI信号增高,应与静脉窦血栓鉴别。
由于流入增强效应,正常人脑静脉窦的流空信号在TWI可呈明亮信号,类似静脉窦血栓表现。
另外,血流缓慢也可使静脉信号强度增高;静脉存在较大逆流,可使部分发育较小的横窦呈高信号;乙状窦和颈静脉球内的涡流也常在SET1WI和T2WI形成高信号。
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
Thank You!
谢谢!
七、静脉窦血栓的继发改变
颅内静脉窦相互沟通,并与脑静脉形成丰富的侧支 循环,局部较小的血栓形成可无病症。
如血栓使静脉窦完全阻塞,或血栓扩展到大量侧支 静脉和脑皮质静脉时,那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病症, 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由于脑静脉循环障碍所致的脑出血、脑水肿、脑堵 塞、SAH等可致脑局灶性病症,如偏瘫、单瘫、双下 肢瘫、局限性癫痫发作等。因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多 变。
随着医生认识的提高和影象技术的开展,特 别是MRI和MRV,大大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 治疗也有很大进展。
一、脑静脉窦的解剖
脑静脉窦主要有6个: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颈内静脉造影示意图
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向 后至枕内粗隆附近的窦 汇。
主要承受大脑背外侧面 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 以及通过蛛网膜绒毛再 吸收的脑脊液。上矢状 窦的血流方向由前向后, 在颅内与大脑浅、深静 脉以及其它窦腔相通。
the hyperintensity of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lack of flow void
Lack of normal venous sinus enhancement "empty delta sign"
MR静脉造影〔MRV〕
诊断的直接征象:
脑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的
承受诸多导静脉和小脑静 脉的引流。
静脉与静脉窦
乙状窦在MRI的位置
海绵窦
位于颅中窝,蝶鞍的两侧, 承受眼上、下静脉的血液。 其后部通过岩上窦与横窦 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 或颈内静脉交通,通过基 底丛与椎内静脉丛交通, 通过基底静脉、大脑大静 脉与直窦相连。
静脉窦解剖和血栓形成
(2)条索症
2、MRI
❖ 初期:正常、血管流空现象消失
T1等信号
脱氧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分解
T2低信号
正铁血红蛋白
❖ 继之:T1 、T2均为高信号
❖ 随血管再生:出现正常流空信号
六、影像学
二)间接症象:
1、颅内压 : 脑室变小
MRI:脑实质高信号水肿区
2、脑实质由出血性或缺血性改变
MRI Ⅳ期改变
Ⅰ期 Ⅱ期 Ⅲ期
1、颅内大的静脉窦
硬脑膜窦: (4)横窦:最大的V窦,位于枕骨粗隆两侧,在枕骨
及颞骨内面向外侧横行,继续向前下由改名为乙状 窦,(该部围绕颞骨乳突而呈乙状)。未端续于颈 V孔,出颅与颈内V沟通。 (5)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其由为结缔组织似海绵 状,两侧海绵窦绕垂体,连通成环,称为环窦。 ∵眼V直接注入海绵窦 ∴面部感染可能经眼V波及到海绵窦 ∵窦内有颈内A、Ⅲ、Ⅳ、Ⅵ、Ⅴ ∴出现相应症状
膜水肿。 (2)眼球各部分活动受限。 (3)角膜反射消失。 (4)眼球有时疼痛,少数可出现视乳头水肿,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5)两侧海绵窦因环窦相连,一侧血栓常在
数日内扩大到对侧。
五、临床表现和体征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 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常发生在产后1——3周, 血液成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机制增强。
发病1—5天 T1高信号 T2低信号 发病6—15天 T1、T2均为高信号 发病16天—3个月 T1、T2信号减弱
流空信号 逐渐增强
Ⅳ期 发病4个月后 有些人可见持续的管腔
内等密度信号,无正常流空信号,表明持续闭塞。
七、治疗
1、抗凝 2、降颅压 3、对原发病治疗 4、合并感染用抗生素 5、激素治疗 6 、溶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它是一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脑静脉回流受阻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由多种原因引起。
发病率不足所有中风1%。
通常在儿童和中青年中很常见,而在儿童患者中,由感染引起的侧窦和海绵窦很常见。
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患者容易形成横窦和乙状窦,统称为侧窦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分别为: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感染病变,最常发生在海绵窦和乙状窦,常见病变有:1.化脓性病变,如面部病变,特别是在危险三角形,很容易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
2.中耳炎或乳突炎等耳部病变可引起乙状窦血栓形成。
3、蝶窦或筛窦炎症,通过筛静脉或破坏蝶窦壁进入海绵窦。
4.横窦岩窦海绵窦可沿翼静脉丛或侵入颈静脉,累及颈深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髓炎等。
5.上矢状窦可通过皮质静脉累积脑膜炎和脑脓肿。
全身性感染,如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
在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中,有各种疾病或综合征导致高凝血。
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
2娠及产褥期。
三、脑外伤。
4.血液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抗凝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抗体和抗心脂抗体)综合征。
6.手术。
心脏病,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
长期口服避孕药。
9、仍有20-25%病人无病因或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三个因素,但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不同。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壁损伤。
3.改变血液成分。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不同,急性疾病,也可在几周后缓慢发病。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盘水肿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该怎么治疗?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该怎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常由外伤、感染、肿瘤、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引起。
血栓阻塞静脉窦造成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可使颅内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压力增加,继而导致脑水肿、颅内高压、癫痫和脑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据文献报道,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生率约为0.5%~2%,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以往较难作出临床诊断,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磁共振成像和脑血管造影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有抗凝和溶栓治疗。
同时,有学者针对病情较重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探索了以脑血管介入技术实施局部溶栓和机械碎栓、取栓等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可能是由静脉狭窄、血流改变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原因所致。
抗凝治疗适用于血栓形成时间较短、阻塞程度较轻、血栓无明显机化、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
可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2次/d),或同时加用阿司匹林0.1~0.3g(1次/d)抗血小板聚集,连续使用2~3周至病情稳定后,改用华法林口服,由初始剂量1.25mg(1次/d)逐渐加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
密切监测并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正常值范围,连续治疗至少6个月。
单个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预防血栓扩展,建立侧支循环,从而加强血液回流代偿,为纤维蛋白自行溶解提供时间,最终使闭塞的静脉窦部分或完全再通。
抗凝治疗的缺点是对于病情复杂如多个静脉窦血栓形成、创伤后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行单纯抗凝治疗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甚至存在血栓复发的风险;抗凝时间窗的把握目前仍无定论。
有研究推荐,存在暂时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可服用华法林3~6个月,有轻度慢性病的患者治疗可以长达1年。
在安全性方面,对于已经存在颅脑外伤或颅内出血的患者,国内外少有因为使用抗凝剂治疗而造成继发性出血的病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
• 误诊率:50% • 病死率:20%~78% • 复发率:70%~90%
目前
• 80%病情可以控制; • 病死率:10%以下。
发病机制Βιβλιοθήκη 静脉窦特点1. 无静脉瓣,可逆流; 2. 颅内外吻合丰富,颅外感染可直接进入颅
内; 3. 静脉窦闭塞可引起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血
流淤滞、脑水肿形成; 4. 静脉窦壁由两层硬膜组成,缺乏肌层,高
溶栓治疗
• 禁忌证: 1. 凝血功能严重异常; 2. 合并颅内出血风险(动脉瘤、动静脉畸
形); 3. 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疾病,不能耐
受手术。
CVST溶栓基本技术
1. 脑静脉造影 2. 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 3. 机械性碎栓 4. 经动脉溶栓治疗 5. 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 6.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
2. 凝血机制异常;蛋白C、蛋白S、抗凝血 酶Ⅲ、纤溶酶原缺乏;
3.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 病、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
非感染性血栓
4. 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恢复期、溶血 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发作性血红蛋 白尿;
5. 口服避孕药,绝经后使用雌、孕激素,乳 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抗雌激素药物);
栓治疗,术后结合抗凝治疗。
病因治疗
• 感染性CVST,应用敏感抗菌素; • 慎用避孕药; • 纠正缺铁性贫血; •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抗凝治疗
• 目的:避免血栓扩大,有助于自发性血栓 溶解和预防肺栓塞。
• 抗凝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抗凝药特点
• 低分子肝素:不需监测凝血功能及调整使 用剂量,很少引起出血;
time)延长 • 板障静脉网状扩张 • 侧裂静脉扩张 • 颈静脉血栓患者出现患侧颈外静脉扩张
TCD
• 脑深静脉血流速度异常加快
治疗
历经四个阶段: 1. 早期:对症治疗,降颅压、抗癫痫; 2. 1942年开始应用抗凝药物; 3. 1971年溶栓治疗; 4. 20世纪90年代,静脉窦内碎栓联合窦内溶
2. 静脉窦内有许多横贯的小梁,在静脉窦内 形成分隔,使血流缓慢,产后出血、脱水、 心衰时使血流更加缓慢。
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升高; 血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沉偏快;产褥期妇 女纤维蛋白原增高;伴败血症者血培养可 能阳性;血流变检查血液黏度增高,血细 胞比容增大。
2. 脑脊液检查:腰穿测颅内压增高;有颅内 出血者脑脊液中可见红细胞,生化指标一 般无改变。
非感染性血栓
6. 腰椎穿刺:腰穿后静脉窦血流速度减慢、 低颅压使脑组织下移,牵拉皮质静脉及静 脉窦;
7. 颈静脉狭窄或闭塞:肿瘤、非特异性炎症 导致颈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产后CVST
发病机制: 1. 围产期各种凝血因子明显增加,Ⅶ、Ⅷ、
Ⅹ因子,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增加近2 倍,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2. 抗癫痫:有脑实质病变合并抽搐患者,应 早期足量应用抗癫痫药物,可预防癫痫进 展。
溶栓治疗
• 适应证: 1. 规范抗凝治疗不能阻止病情进展或继续恶
化; 2. 合并严重静脉性脑梗死或出血; 3. 规范抗凝及静脉溶栓无效; 4. 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者; 5. 视力进行性下降; 6. 没有血管造影、溶栓禁忌。
脑静脉造影
1. 需行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避免颈外静脉 显影干扰颅内静脉观察;
2. 正侧位投影包括头顶部和枕部皮肤,便于 观察导静脉和头皮静脉扩张及静脉代偿情 况;
3. 前后位投照时,向同侧斜位10~15度; 4. 造影时间足够长,计算CCT。 5. 经颈动脉造影技术参数:7,12,300
股静脉入路
• 普通肝素:停药后凝血功能在1~2h之内恢 复正常,有利于急诊手术,(延长APTT) 维持APTT达正常值的2~2.5倍;
• 华法林:可引起胎儿畸形、新生儿出血, 妊娠期禁用。(延长PT)监测INR,控制在 2~3。
对症治疗
1. 控制颅内压:上半身抬高30°;过度换气; 利尿剂;高渗脱水药。不主张严格限制液 体摄入。视神经鞘减压术;开颅去骨瓣减 压术;亚低温。
• 穿刺点: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内 侧1cm;
• 优点:操作简单,类似于股静脉置管;
• 缺点:导管路径较长,易在右心房内迂曲, 难以到达上矢状窦前段,显示整个颅内静 脉窦。
经颈静脉途径
脑静脉窦血栓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概念
• 是因高凝状态,或感染引起的血管 内皮损伤导致的脑静脉和(或)静脉窦 内血栓形成,出现以颅内高压和神经 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血管病变。
概述
• CVST患病率:0.1%~9%之间; • 男女比例:1:3 • 平均年龄:38.7岁
MRI/MRV
MRV直接征象: • 正常静脉窦和(或)部分脑静脉血液流空
信号中断 • 正常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出现边缘模糊、
不规则的较低血流信号 MRV间接征象: • 梗阻处静脉侧支形成或其他途径引流静脉
异常扩张
DSA
• 静脉窦显影中断 • 部分皮层静脉不显影,软脑膜静脉显著扩
张 • 动静脉循环时间CCT(cerebral circulation
颅压可导致静脉窦受压、血流受阻。
CVST
1. 感染性 2. 非感染性
感染性血栓
• 海绵窦血栓:鼻、唇、面部、口腔、眼睑 处的疖肿、蜂窝组织炎;
• 乙状窦血栓:中耳炎、乳突炎; • 上矢状窦血栓:半球脑膜炎、临近头皮感
染、颅骨骨髓炎 • 脑静脉血栓。
非感染性血栓
1. 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因素:创伤、肿瘤使静 脉窦及大脑深浅静脉损伤或受压,硬脑膜 动静脉瘘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1. CT 2. MRI 3. DSA 4. TCD
影像学检查
CT
直接征象: 1. 束带征 2. 高密度三角征 3. 空三角征(Delta征) 间接征象: 1. 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 2. 脑室变小 3. 无强化的脑白质低密度 4. 不能用动脉供血分布解释的静脉性脑梗死
MRI/MRV
• CVST诊断和随访的最好工具。 MRI直接征象: 第1周 T1血栓为等信号,T2低信号 第2周 T1、T2均为高信号 2周后 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或低信号 MRI间接征象: 静脉性脑梗死或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