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亲爱的评审委员会:我是某某地区的种粮大户,有幸参与了今年的先进事迹申报活动。
在此,我诚挚地希望能够向您介绍一下我的申报材料,分享一些我在种粮生产中的先进事迹和经验。
作为一名种粮大户,我深知粮食生产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种粮的产量和质量,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首先,我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通过科学施肥、合理排水、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我的种田实践中,我不仅关心产量,更注重环保和品质。
我遵循“绿色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种植理念,努力打造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业生产模式。
其次,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致力于帮助他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
我主动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帮助农民朋友们学习先进种植技术。
同时,我还组织农业科技培训班,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技术骨干,为地方农业生产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我积极参与地方农业扶贫工作,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实现稳定增收。
我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分享给有需要的农民朋友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政府扶贫项目,为扶贫对象提供资金帮助、技术指导和就业机会,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种粮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也为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先进事迹申报活动,与更多的农友分享我的种植经验,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谢谢各位评审的耐心阅读!此致申报人:XXX 敬上。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刘XX,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名字,人如其名,一个憨厚、少言、皮肤黝黑的普通农民,却有着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志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且主要装中国自己的主粮;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大人生价值是他的志向写照。
十年时间,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变身时髦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2600亩流转土地的“大地主”,成立植保科技服务公司,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现代化装备应有尽有,年产量达到3280吨,产值630万元。
XX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XX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视察他的家庭农场并给予肯定和高度赞扬获;XX年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
赶上国家好政策,土农民变身农场主45岁的刘XX,出生在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史堤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以耕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为主,耳濡目染,刘XX 也对种菜很在行,为了把蔬菜种的更好,刘XX1999年外出到山东临清租赁大棚育苗种菜,干了几年,挣了点钱,也开阔了眼界,也更加关注国农业政策。
连续五年农业成为“一号文件”,让刘XX隐约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加上得知随着种粮相对效益的降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许多土地被搁置无人耕种甚至出现弃地撂耕现象。
他看到了机会,“作为农民怎么能不跟土地打交道?怎么能让土地撂荒呢?那将来吃什么?他得地租我得粮,还可以为国家粮食生产做贡献,一举三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XX年,毅然放弃外面的事业回乡干了5年蔬菜育苗后感觉服务面窄小的刘XX,又开始上门给人谈条件租地,集中流转土地,并方连片,征求农业局技术人员意见,良种下地,最后将刘营乡的200余亩耕地流转过来进行了规模种植,手中有了200亩地,刘XX对种地这件事更是上心,吃完饭就到地里溜溜看看查苗情,看长势,就怕有大虫大灾,学管理,讲科学,就怕不能将耕种成本降到最低。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第一篇: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文章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个“痴人”。
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
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
一次下乡经过**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
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
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
2007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
2008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市专家服务明星,2007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2007年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
【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在广袤的田野上,有一位执着而坚毅的身影,他就是备受赞誉的种粮大户_____。
多年来,他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科技的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致富之路,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_____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目睹了传统农业的艰辛和低效后,他立志要通过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的面貌。
为了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_____积极参加各种农业培训和技术讲座,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知识。
他订阅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杂志,关注最新的农业动态和研究成果。
同时,他还主动与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交流,虚心请教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实践中,_____大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他率先尝试种植了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并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
通过科学管理,他的稻田产量大幅提高,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____还积极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
从播种机、插秧机到收割机,一应俱全。
这些机械设备的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缩短了农时,提高了作业质量。
在灌溉方面,_____摒弃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引进了滴灌和喷灌技术。
这种精准灌溉方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除了在种植环节注重科技应用,_____在粮食储存和加工环节也下足了功夫。
他投资建设了标准化的粮仓,配备了先进的通风、防潮设备,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同时,他还引进了现代化的粮食加工设备,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
科技兴农不仅让_____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和现场观摩。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技兴农理念,_____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合作。
他参与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2篇)
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李明,江南省农机大户,以种粮为主业,是当地农业产业的一位杰出代表。
以下是他的个人事迹。
一、坚持创新与改革李明在农业生产中一直积极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农机使用方法。
他不断学习和尝试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引进新型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他还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带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李明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机设备,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
这些农机设备使得农业生产工作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大大提高了种植和收割的效率,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强调科学管理与精细种植李明注重农田的科学管理和精细种植。
他精确掌握土壤的肥力情况,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施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他还注重灌溉管理,利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保证作物的水分供应。
他还通过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四、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李明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与其他农户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
通过合作社的平台,他与其他农户一起购买农机设备、农资和肥料,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他还与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交流和分享种植技术,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
五、注重社会责任与绿色农业李明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他积极倡导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他还关注乡村的环境卫生和农村文化的传承,积极投身于乡村的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当地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带动就业,助力农民增收李明作为农机大户,他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他积极招收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通过他的带动,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对农机大户李明种粮个人事迹的简要描述,他坚持创新与改革,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注重科学管理与精细种植,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注重社会责任与绿色农业,带动就业,助力农民增收。
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材料
陶功臣,男,1979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
当涂县新市镇种粮大户。
近年来,陶功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抓发展机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把2000余亩的土地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民营农场,目前农场平均亩产已达650公斤,年生产稻谷约130万公斤,同时获国家无公害稻米认证和产地认定。
如今的农场已今非昔比,设施完善,科技先进,机械化作业水平高,环境优美,高产高效,成为全市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典范。
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80万元(含农场),净利润62.8万元,资产总计702万元。
陶功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立了当涂县新市鑫绿臣粮油合作社,为农民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农机、统一订单收购等五统一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深受农民的欢迎。
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科技的运用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推进科技兴农,推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让农民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一、奇石集团借助互联网+为农民增收2014年以来,奇石集团在广西展开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试点项目,发挥奇石互联网电子商务核心优势,搭建“电商+农技+资金+增值”四位一体的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农村综合服务新型模式。
通过这个平台,农民可以享受到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卖出自己的农产品,实现增收。
二、云南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蚕桑产业现代化的典范云南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蚕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从1999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蚕桑产业。
公司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蚕桑生产链,创建起自主知识产权的蚕桑品牌,并与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将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目前,公司已形成粘性素、特技纱、环保养蚕等综合产业链,产值已达10亿元以上。
三、天葡集团:打造数字化水稻种植基地天葡集团是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大型农业企业,主要从事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种植和销售。
2008年开始,天葡集团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水稻种植基地,并推出智能种植系统,利用远程数据采集技术,搜集种植信息、气象以及水文测量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为农民们提供全方位的水稻种植技术支持。
这种基于物联网的系统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提高了水稻产量。
四、现代农库:打造智能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库是一家以农业物流为主,集农业种植、育种、转化、流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库采用智能农业技术,打造了数字化农业生产的智能平台,实现设备自动化管理、农业产业链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销售一体化服务、高效、公正的流通交易等全方位的智能化农业服务,其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
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1肖立辉是桃江县丽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现年52岁的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干练,整个田间地头、仓库、合作社门口都是她飞奔的身影,现在她的合作社跟她的脚步一样,发展迅速。
历经苦难,农村妇女自立自强2007年,肖立辉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破,丈夫被查出患上口腔癌,多年的积蓄在重病面前很快被掏空,加上儿子在上大学,她的经济很快捉襟见肘,但贫困和磨难没有把她击倒,抹掉眼泪,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开始从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养鸡、养鸭、种田……老天总是眷顾努力付出的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生活再次向她报以微笑。
当人们还来不及对她的痛苦报以同情时,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让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慢慢的,规模开始扩大,她需要请人帮忙,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但是她的经验和技术开始跟不上节奏,她又开始学习,看央视的农业频道,到镇农技站询问、买来各种书籍,只要有关种田种粮的知识,她都认真汲取。
半百的年纪,初中的文化水平,肖立辉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成立合作社,种田也要新技术磨了两年,她赶上了国家稳农强农惠农的好政策和农业生产的好形势,加上对粮食生产行业和农业市场的越来越熟悉,肖立辉开始在鸬鹚渡镇社区流转经营稻田种植双季稻,由最初的240亩,通过精心经营,稻田面积扩大到了2000余亩,覆盖地也从鸬鹚渡扩展到了高桥镇、浮邱山乡,最大连片面积已达千余亩。
规模越来越大后,肖立辉的事业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靠天吃饭;二是阴雨天收割回家的稻谷晾晒不及时长芽发霉,令人十分痛惜等等。
农机种粮大户个人事迹材料
农机种粮大户个人事迹材料土地张先生,男,1965年出生,山东省某县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田耕作有深厚的感情。
他的家乡位于一个农业发达地区,土地肥沃且面积较大,自家拥有30亩的农田,全面引进了现代化的农机具。
创业1985年,张先生毕业于当地一所农业学校,父辈的农田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把自己所学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于实践,开始了自己的农机种粮事业。
创新面对传统的农田耕种模式,张先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采用了一系列的农机化种植措施。
他不断引进最新的农业技术,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一系列农机具,全面实施机械化种植。
在水稻种植方面,他引进了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播种、秧苗栽植、水稻收割的全过程。
管理为了确保农机的安全运行,张先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农机管理团队,负责农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他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技术更新,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农机的高效运行。
规模扩大张先生的农机种粮事业逐渐发展壮大,仅仅几年时间就扩大了生产规模。
他积极与周边的农户合作,通过流转土地、合作种植等方式,积累了更多的农田资源,扩大了种植面积。
他还与当地农户合作,共同使用农机设备,实现农机的共享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贡献张先生不仅仅是一个农机种粮大户,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当地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力。
他还组织了农户志愿者队伍,参与义务劳动,为村庄的环境整治、垃圾清理等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造价值张先生通过农机种粮事业不仅为自己家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还为当地村庄的农田种植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为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的农田种植模式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认可和推崇,成为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典范。
总结通过张先生的个人事迹,我们可以看到,农机种粮大户的成功并不只是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创新和改进现有的农田种植技术,提高农田种植效率。
种粮大户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王先生是我国河北省一个小县城的杰出代表。
尽管他的故事在农村居民中间广为人知,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他的壮举和取得的成就。
王先生是当地一家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不仅使自己的家庭致富,也对当地农民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王先生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普通农民,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好。
从小,王先生就对农田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勤奋好学,上了大学后选择了农业专业。
大学期间,他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研究了一些种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毕业后,王先生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种田事业。
他首先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积极参与社员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不久后,他被选为合作社的负责人。
在王先生的带领下,合作社开始大规模发展。
他首先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耕种技术,采用了科学的播种、施肥和灌溉方法,使作物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他还鼓励社员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另外,王先生还引进了一些农业机械设备,减轻了农民劳力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他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信贷支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农民的精准扶贫基地。
除了经济效益,王先生还非常注重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
他鼓励社员采取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他不仅提供了有机肥料和有机种子,还帮助社员们建立了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社的发展成绩斐然。
王先生带领的团队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致富,也对周边农民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鼓励大家勤劳致富,同时也帮助一些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
在社会影响力的推动下,王先生所在的县开始推行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
他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更多支持和资源。
他还将自己的经验和管理规范写成手册,向其他村庄推广,并帮助他们组建和管理合作社。
如今,王先生所在的县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典范。
种粮大户典型先进事迹
**县2011年度种粮大户**先进事迹**,男,**族,1950年5月2日出生,初中文化,曾任乡村团总支书记,于1978年至今一直务农,现在是**乡塔拉村村民。
近几年来,他积极响应党的粮食安全生产号召,自2007年至今连续4年一直种植小麦,在他的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15户,120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
2011年**一家靠种植小麦创下了家庭年收入达1500元的全村最高水平,450亩全部种植小麦,粮食总产高达202.5吨,均亩产450公斤。
**一家共4口人,由于自己忙于村里的事务,妻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呢。
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一、该同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了一个种粮大户应有的基本素质。
该同志将450亩全部耕地全部从事粮食生产,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生产过程中村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
通过平时的接触,我们也了解到**同志一直是一个工作勤奋、诚实可靠、遵纪守法、非常注重自身修养的人,他深知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搞好生产的重要性,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
他在生产上全部聘请当地农民,工价公正合理,及时兑付工钱,从没有欠过农民一分钱,使当地农民能得到一份不错的务工收入,近年来,**同志与当地农民相处一直非常融洽,亲如一家。
“大好人一个”---这是当地百姓对**的由衷赞叹。
由于各项工作表现突出,规模种植效益和辐射效应显著,**同志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自1978年开始务农以来,近年来他清楚地看到,由于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于粮食种植,导致种粮面积不稳,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从自己做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将450亩耕地全部用于小麦种植,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近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二十多年前,**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的**,不但安心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海模式”激发现代农业梦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乡——**县**镇洲头村。
**不安心于传统农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农门”,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不当农民,干什么都可以”。
但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重新产生了种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进**区农村,看到那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收割,根本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
”**回忆道,“那壮观的景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至今难忘。
”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把上海模式带回家,回家当农民去!顽强拼搏克服创业种种艰辛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镇黄湖圩内五万亩农田遭灾。
村民们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亩低洼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抛荒。
这一千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里。
1999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一条心,以每亩160元的价格一举承包下这些农田,下定决心要学一学上海的现代农业模式,试试这条种田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注册了**实业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积蓄的30多万元钱全都抖了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还购置了4台拖拉机和农具,雇了20个农民当职工,由一个生意人轰轰烈烈地当起了农民。
崇尚科学当科技兴农急先锋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的,要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种和管理手段。
**来到省气象部门,以一年500元的价格订制了专业气象服务,以便24小时电话查询天气情况,成为预定天气预报指导生产的“**农民第一人”。
记得1999年夏天,正是双抢时节,**从气象局得知将有持续10天的晴朗天气,马上安排人员和农具进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亩、10多万斤稻谷入库。
那场“双抢战”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四邻八舍的乡亲。
2023年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
2023年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1. 前言:农机大户李军,生于1970年,祖籍山东,现居于江苏省南通市。
多年来,李军秉持着勤劳致富的信念,坚持致力于种粮事业,成为一个成功的农机大户。
以下是李军的个人事迹材料。
2. 种植经验:李军在农田管理和作物种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他深入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需求,并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科学的种植调控。
他采用现代化农机设备进行土地耕作,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3. 引进先进技术:李军注重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农机技术和种植技术。
他聘请专业农业顾问,定期学习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自家的农田管理中。
他还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参与新品种的试验种植,以推动农业的发展。
4. 探索新的种植模式:李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种植模式,致力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他试水了无土栽培、水培耕种等新技术,不断挑战自我,探索不同的种植方式。
这些探索为他带来了不少成功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5. 推广农机化种植:李军积极参与农机化种植的推广工作,他致力于将现代化农机设备引入农田管理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劳动效率。
通过亲身经历,他向其他农民介绍和宣传农机化种植的优势,并帮助他们申请政府的农机补贴,促进地方农机化水平的提升。
6. 社会贡献:除了自身的种粮事业,李军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加入当地的农民合作社,并担任理事职务,为农民争取利益,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他也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与其他农民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提高当地农业的水平。
7. 荣誉奖励:由于他在农机化种植方面的出色表现和对农业的突出贡献,李军多次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表彰奖励。
他被评为“先进农民”和“农业创新先进个人”,并多次受邀参加地方农业领域的重要会议和论坛,分享他的种植经验和成功之道。
总结:李军作为一个农机大户,他的个人事迹展示了他在农业领域的坚持与创新。
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还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种粮大户先进事迹种粮是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也是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我国,有一些优秀的种粮大户,他们勤劳、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大丰收,并成为了农村的领头羊。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
一、栽种优质农作物优质农作物是种粮大户的主要产业。
机械化种植、合理的施肥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让种粮大户能够生产出更健康营养、更高产量的农作物。
在这些先进的种粮大户中,有一个叫李强的农民,他种植的水稻品质高,产量也不错。
他使用了高效的肥料和新颖的种植技术,在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盈利。
二、开展农旅融合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开始开展农旅融合。
比如,有一个叫赵海的农民,他位于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他巧妙地将自己的果园和农家乐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成功的农旅融合模式。
在游客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瞭解种植的过程和种植技巧,增加自己的农业知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除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一些种粮大户还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
比如,有个姓马的种植大户,他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节省了传统厂商和零售商的中间环节,实现了较高的利润。
同时,他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自己的产业进行了全面、高效的管理。
四、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一些优秀的种粮大户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还积极参与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
比如,在某地参选农民团结倍增先进个人的活动中,有一个叫王峰的种植专家,凭借其对农业的热爱和丰富的经验,积极向政府反映农民的诉求,提出合理化建议,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之,种粮大户是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勤劳、创新、实干,不断开拓新领域,为实现美好的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将会涌现,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材料
在农村,种粮大户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
勤劳,每年都能在田间地头创造出丰厚的收成。
江苏省泰兴市的王大爷就是一位种粮大户,在过去的几年里,他
通过对传统种植技术进行改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提高产量
和品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称赞。
王大爷深知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在他的田野上,每一天都是
灰头土脸的辛劳。
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顽强地战斗在了农田里。
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民,他时刻关注作物的生长发育,认真统计每一块
田地的肥力和作物的情况,调整施肥量和时间。
同时,王大爷还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对种植成本的把控,切实提
高效益。
他采用了科技化的管理模式,引进了先进的设施和装备,提
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总结了一套高效、科学、可持续的种植模式。
王大爷的成果不仅仅是丰收和效益,更是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借鉴
和指导。
他积极传播农业技术知识,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助
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种粮大户王大爷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只要用心去耕耘,认真学习科技创新,依靠科学管理,就一定能够生
成出更好的收成。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将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农村种植大户先进材料[范文模版]
农村种植大户先进材料[范文模版]第一篇:农村种植大户先进材料[范文模版]---种植大户---典型材料1975年出生的---,1998年毕业于-----学院。
从农村里跳出“龙门”的他,毕业后再次回到农村当起农民,靠着自我摸索在农村创业,他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每个创业的人都有过不同的坎坷,认准了创业的方向就要做出百倍努力。
刚开始,---养过虾、种植过西瓜,但是慢慢地他发现这些不是他要发展的方向。
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创业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他决定引种北海1号哈密瓜,进行大棚种植。
对于没有大棚种植经验的他来说,大棚种植是个全新的领域。
于是他从头学习,每天泡在大棚里十几个小时,精心的护理自己种植的哈密瓜,一天天看着它们的成长,就像盼望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首批哈密瓜成熟后,瓜肉香甜可口、口感清爽,一上市就被客商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
首次的成功使---更加坚定了走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道路的信心。
去年秋天,他把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
为做好技术管理,他请来农业专家授课,并大胆采用滴灌技术、整枝茎部涂药、人工授粉等高科技技术,达到抗病虫害、提高哈密瓜品质的效果。
到11月份,他一个成熟的哈密瓜可以达到2公斤,又以每公斤11元的高价被客商抢购一空,---再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的棚室哈密瓜种植成功后,村民们赶来参观学习,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的解答,并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
他还说,希望今后可以成立哈密瓜种植培训基地,承担起向周围村民无偿提供参观学习和培训服务的工作,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民做点好事。
今年村委换届选举,---高票当选---党总支部委员。
村民们都说:“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热心,我们相信他能有一番作为,相信他是一个热爱土地、心里装有群众的人,因此大家毫不犹豫地选他。
”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划。
他说:“村民的信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自己只是在埋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却不曾想到,也能给他人带来帮助,这更加鞭策我要加倍认真工作,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事迹材料种粮大户所取得的科技兴农事迹显然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
种粮大户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种植效率和农业生产的质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科技兴农的事迹材料。
在中国,张桂梅女士是一个耕耘在农业田野的女性大户,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
她是山东省省农技术推广协会首届理事,也是省级农业科普师。
因为她的辛勤工作和对农业的贡献,她被授予了“全国先进个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劳动荣誉标兵”等称号。
张桂梅女士有着自己的种植理念,那就是以科技提升种植效率。
她利用了现代化的机器和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不断地自己摸索、实验,在农业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和技巧。
她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与实践结合,将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她在整理一些新的种植技术时,还开展了很多农民培训班,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新的农业方法。
除了张桂梅女士之外,还有一些大户也在不断摸索着科技创新的路。
比如湖南省的金凤村村民,他们在种植上也采用了科技的方法。
他们一个人采用高科技手段带动他们整个村的种植工作。
他们用的是连根拔、整缕卷的蔬菜生产技术。
他们利用大量的高温热化工艺方法,利用先进的气固混合技术,让蔬菜的生命力更加强大,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这种技术一经推广,就得到了广大的农民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国家实施了很多政策和法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为大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政府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使得大户的农产品能够顺利的推向市场。
同时,还有很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工艺,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种粮大户科技兴农事迹展示了当代科技对农业的强大影响力。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他们在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实践,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现实生产中去。
种植大户事迹作文材料
种植大户事迹作文材料培养大户业绩作文资料篇一:大户培养典型资料奉新县冯川镇城郊村失地菜农余家模,现年56岁,2021年出资五十万元,在宋埠镇青湖村个人承揽200亩土地培养蔬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蔬菜出产经营上,他斗胆研讨新技能,引入新品种,活跃探索蔬菜培养高效新形式,处理周边村充裕乡村劳动力30人作业,完结了依托科技共同致富。
该基地主产辣椒、茄子、长豆角、黄瓜、葫芦及反季节的多种蔬菜品种,每日均匀供给1500-2021斤鲜菜,丰厚了市民的蔬菜品种,保证市场供给,平抑了蔬菜价格,一同当地农户因土地流通获利在8万元左右。
2021年他推行的稻草掩盖培养马铃薯菜,年产150吨,纯收入31.5万元,此办法省工省投入高收益,成为享誉全县的瓜薯菜培养科技标兵。
为展开“两高一优”瓜菜出产,2021以来,余家模仔细研讨瓜菜培养技能,先后总结探索出了甘蓝—西瓜—玉米—白菜和甘蓝—甜椒—玉米—香菜两种菜粮高效培养新形式,其间选用的甘蓝—西瓜—玉米—白菜形式培养20亩,均匀亩效益6200元,完结效益13万元,两项算计创效益25.4万元。
一同,他还经过自己技能创新,选用嫁接技能,研讨出了超大西瓜培养技能,2021年—2021年先后培养出10余个瓜重超20公斤的超大型西瓜,他将自己研讨的技能和新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众,先后招待周边大众观赏300余人次,带动农户150户,带动推行“四种四收”高效培养形式1000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
他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年的培养经历介绍给同村及周边村大众。
同门兄弟人余家水家贫如洗,两年前,余家模得知余家水有培养大棚蔬菜的意向后,自动借5000元协助余家水2亩大棚辣椒,当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
现在,余家水三间土房已不复存在,盖上了新瓦房。
得到余家模直接协助的还有余同付、洪克均、宋士云、洪振国等12户。
在余家模的直接协助带动和影响下,城郊村、青湖村大棚蔬菜培养户已达30多家180多亩,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可达50万元。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
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
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
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
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
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
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二十多年前,**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的**,不但安心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海模式”激发现代农业梦
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乡——**县**镇洲头村。
**不安心于传统农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农门”,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不当农民,干什么都可以”。
但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重新产生了种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进**区农村,看到那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收割,根本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
”**回忆道,“那壮观的景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至今难忘。
”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把上海模式带回家,回家当农民去!
顽强拼搏克服创业种种艰辛
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镇黄湖圩内五万亩农田遭灾。
村民们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亩低洼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抛荒。
这一千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里。
1999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一条心,以每亩160元的价格一举承包下这些
农田,下定决心要学一学上海的现代农业模式,试试这条种田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注册了**实业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积蓄的30多万元钱全都抖了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还购置了4台拖拉机和农具,雇了20个农民当职工,由一个生意人轰轰烈烈地当起了农民。
崇尚科学当科技兴农急先锋
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的,要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种和管理手段。
**来到省气象部门,以一年500元的价格订制了专业气象服务,以便24小时电话查询天气情况,成为预定天气预报指导生产的“**农民第一人”。
记得1999年夏天,正是双抢时节,**从气象局得知将有持续10天的晴朗天气,马上安排人员和农具进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亩、10多万斤稻谷入库。
那场“双抢战”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四邻八舍的乡亲。
大家惊叹:“原来田还可以这样种,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这一年,**除去各项开支,纯收益10多万元。
尝到了科技甜头的他开始大规模投入,他大胆创新传统农作模式,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特别是由他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种养新路子,将一亩地的纯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
惠农政策成就示范龙头企业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的现代农庄茁壮成
长。
截至XX年,他承包的土地中,有水稻1.1万亩、水面1万亩、养鸭4000多亩,创造年总产值1.5亿元。
“正是有科技为依靠,有惠农政策的扶持,种田十年,才成就了我的梦想。
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给了我一份欣欣向荣的事业,让我再当五十年农民,我也愿意!”谈到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地表示,XX年,他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力争到XX年,将公司打造成“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农民致富面广、产业链条完整、品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