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
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
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汉语和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探讨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上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动词词条精细分析、语义构成和词化模式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动词在语义成分的构成、词性翻译及前缀、后缀的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中印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习惯、语义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不同。
该研究旨在为汉、印两种语言之间的教学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词化模式1. 引言汉语和印尼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它们分别代表了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中的代表性语言。
这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汉语和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揭示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汉语和印尼语教学和交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意见。
2. 汉语和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的差异在汉语和印尼语中,动词作为一个基本的语法单位,在语法功能和语义表达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动词的使用上,汉语和印尼语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汉语和印尼语动词在语义成分的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汉语中,动词的语义成分更为复杂,一个动词往往包含多个语义成分,例如“买”这个动词除了表示“购买”外,还可以表示“上当受骗”等意思。
而在印尼语中,动词的语义成分较为单一,一个动词通常只表示一个含义。
其次,在动词的词性翻译方面,汉语和印尼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而在印尼语中,动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不会出现其他的词性。
因此,在进行语言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词性差异,避免因词性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最后,在动词的前缀、后缀的变化方面,汉语和印尼语也有所不同。
汉语中,一个动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加前缀、后缀的方式来改变,例如“快乐”这个单词加上“不”前缀就变成了“不快乐”。
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研究已经证实了动词重叠的结构性实现,从而证明了中国语言的双重特征和构筑语言的结构能力。
其次,研究人员对动词重叠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了古代文本中的重叠形式,发现了中古文本中的重叠模式,丰富了历史发展的视角。
此外,还研究了动词重叠与词汇本质和语音规律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了语言系统形成和运行的机制。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丰富了篇章结构和语言系统研究的内容,取得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动词重叠研究还可以用来改善语言教学,引导学习者分析词组的结构,培养对认知语言现象的认知。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研究动词重叠的结构和语义,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另外,动词重叠研究也可以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加深对古老文献的理解,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总之,动词重叠的研究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用的工具。
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还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例如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处理、机器翻译等。
研究结果可以为语料库编写和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设计提供有用的素材,有助于建立更强大更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动词重叠研究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从而探索语言进化的本质和历史规律。
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动词重叠研究,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收集更多的古老和近代文本样本,以深入研究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特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汉语语法研究。
同时,还要研究动词重叠在语义和抽象功能上的差异,探索语言运行机制的规律性,拓宽语言和思维的界限,为汉语教学和语言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缅汉两种语言重叠构词法的比较研究
缅汉两种语言重叠构词法的比较研究在汉语中重迭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
由于重迭的构词发,是词汇量大大的增加。
并且也是词汇的感情色彩也增添了很多。
从构词方式来看,重迭有各种方式,有完全重迭,不忘全重迭等。
列入不完全重迭的有:一蹦一跳——表示蹦跳得动作连续不断的交替发生;又蹦又跳——表示动作的热烈程度,不仅蹦高而且还高高跳起;完全重迭的有:家家、人人、种种、重重——表示多数或程度的加深;蹦蹦跳跳、高高兴兴——表示动作的不断发生或程度的加深等等。
时下,中国有一首通俗歌曲,名为“你好吗”,在这首歌曲中,比较集中的运用了重迭构词法,不仅满足了歌曲语音的美感要求,也赋予歌曲的意境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情绪。
其中歌词写道:在这安安静静的黄昏,(形容词重迭)谁弹起叮叮咚咚的琴?(拟声词)带着缠缠绵绵的思绪,(动词)敲打我空空荡荡的心。
(形容词)望着清清亮亮的明月,(形容词)轻推开吱吱呀呀的门。
(拟声词)把我牵牵挂挂的问询,(动词)托付给飘飘荡荡的云。
(动词)你好吗?你好吗?真真地思念你(副词)我最亲最近的人。
(副词+形容词)知音隔不断,天各一方,月共一轮。
你好吗?你好吗?深深地想念你,(形容词)我最疼最爱的人。
(副词+动词)让平安的祝福,永远伴随我们,甜甜蜜蜜的一生,(形容词)甜甜蜜蜜的一生!(形容词)从构词的内容来看,有形容词重迭的,有动词重迭的、有拟声词重迭的。
从形式来看,有完全重迭的,有不完全重迭的。
种种重迭形式构成的重迭词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搭载着各种词的感情色彩。
因此,汉语中有着各种形式的重迭词,可以用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感情。
同样,缅甸语中也有重迭形式的构词法,使词汇量大大增加,表达的意义更加纷繁。
由于这种构词法能够衍生出数量极多的词,因此,无论是汉语词典中或者是缅甸语词典中,都无法将重迭的词一一列成词条,只能在字典中有重点的将重迭过后的少量有特色的词列做词条,其余的大量重迭词总的只用“重迭的构词法”来一言以蔽之。
汉语“比”字句与印尼语“lebih…dari(pada)”结构的对比分析
引言 :
印尼是全球华人 、华侨最多 的国家 。近 年来 , 随着印尼政府逐步放宽对华文教育的 限制 , 以及 印尼与 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 日益 密切 ,两国在语言方面的交流也 日益增 多。 因此 , 随着 印尼学生对专业化的对 外汉语教
“ l e b i h ” 是副词 , 表示 “ 较便 ” ,“ d ( p a d a ) ” 表示对 比, 可作介词或连词 , 比较项 x和 Y , 可 以是名词性或动词性 的, 比较客体 Y的谓 词不用重复 , 可省略,比较结果项 w 可以是 形容词 、副词、动词等 。
例 如 :S a u d a r a l e b i h g e mu k d a r i ( p a d a )
a d i k.
育的需求增大 , 我们更需要 通过对 印尼语 和 汉语深入全面 的对 比研究 , 来提高针对印尼 学生 的汉语教学水 平。
比较是人 类认识 事物 和研 究事 物的基 本方法和重要途径 ,也是人类在认知过程 中 所共有 的思维概念 ,比较句 即是这种 思维概 念在语言 中的体现 , 而“ 比” 字句和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构在各 自的语 言中都是最为普
例 如 :P e n a i n i l e b i h b a g u s d a  ̄ ( p a d a 1
p e n a i t u.
比较词三个方面进行对 比分析 , 希望 能为针 对母 语为 印尼语 的学习者 的对 外汉语 教学
提供参考。 i 概述 印尼语 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 是一 种粘着型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 , 是一种分 析型语言 , 其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 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1 】 。 尽管印尼语和汉 语分属不同语 系,有着 显著差别 ,但 比较句 式在这两种语 言中都广泛存在 , 且存在一些 共性 , 一般在结构上都由比较项 ( 包括 比较 主体和 比较客体 ) 、比较词、 比较点 、比较 结果项等成分构成 ,为叙述方便 ,在下文 中 我们 将用 x 表示 比较主体 。即被 比较的事 物, 用 Y表示 比较客体 ,即求 比较的事物 , 用 w 表示比较结果项。 1 . 1 汉语 “ 比”字句 “ 比” 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应用最为普遍 的一种 比较句式 ,它是 由 “ 比”字 短语充 当 状语 的一种 比较句 , 主要 比较两种不同事物 在性 质、数量 、 状态 以及动作行为等方面的 差异 。最基本的句式为 “ X比 例如 : “ 我的身材 比你 ( 的身材 ) 好” ,这句话 表 达的语法意义是 :“ 我”( ) ( ) 和 “ 你 ”㈣ 比起 来, 存 在身材上的差异 “ 好”( n 。“ 比” 字句 中的 “ 比” 是介词 , 是 由动词虚化而来 , 比较 主体 x和比较客体 Y主要由名 词或名 词 性短语充 当, 结果项 w 主要 由 形容 词、 副词 或部分动词构成。 1 . 2 印尼语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构 印尼语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 构也是 用于 比较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 、数量 、 状态 以及动作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 最基本 的句式
汉语AA式重叠词与印尼语完全重叠词的比较及其印尼语翻译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65 July2019(C)总第465期2019年7月(下)摘要在类型学中(Yuwono,2007:178)汉语归为孤立语,而印度尼西亚语(本文简称“印尼语”)归于黏着语。
因此汉语叠词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印尼语。
然而印尼语的完全重叠词中存在的黏着现象较为直观,与汉语的AA式重叠过程又较为相似,两者的对比易于理解。
本文从形态学角度出发,浅析两种语言的重叠词。
关键词重叠词AA式印尼语翻译方法Comparison of Chinese AA-typ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Indonesian Fully Reduplicated Words and Its Indonesian Translation//Shi YuxinAbstract In typology(Yuwono,2007:178),Chinese is classified as an isolated language,while Indonesian is attributed to an ad-hesive language.Therefore,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translate Chinese reduplicated words into Indonesian.However,the adhe-sion phenomenon in the fully reduplicated words of Indonesian is relatively intuitive,and it is similar to the AA-type reduplication process of Chinese,so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is easy to un-derstan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duplicated words of the two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y.Key words reduplicated words;AA-type;Indonesian translation methods汉语重叠词AA式是以单音节语素A为基式的完全重叠,如“看”,完全重叠后构成的双音节AA式重叠词“看看”。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杨琼芳教材
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姓名:杨琼芳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七日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杨琼芳摘要: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早被关注的现象之一,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动词重叠都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现象。
动词重叠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就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现象重叠是汉语构词和构形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重叠式,可以在原词的基础上产生某种意义。
词语的重叠用法,特别是动词的叠用,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广泛,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语言学界曾经做过许多论述和分析。
据统计,已经发表的有关学术性文章在百篇以上,涉及重叠的各个方面,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这一课题,60年代取得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开始了对动词的专门研究,80年代的研究更加深入,90年代末重点对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AABB”式进行讨论,近年来结合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系列的有关论著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学术界一直以来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本文就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词语重叠的性质(一)词语重叠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1、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
由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语言表现和重叠的作用等异常纷繁复杂,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大约可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三类。
(1)非词重叠: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看、说”)或一个语素(如“玩、走”),重叠后构成一个词(“看看”、“说说”、“玩玩”)或一个构词成分(“走走”)。
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
(2)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本文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词类的重叠形式、语法功能和意义、专书方言研究等方面,描述概括汉语重叠的研究概况,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标签:汉语重叠研究综述一、引言(一)研究概况汉语重叠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下面通过两个表格宏观介绍一下重叠的研究概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汉语重叠研究的重点为动、形两大词类以及各重叠现象的综合研究,动、形之外的词类研究仍然比较少。
从纵向看,近十几年来汉语重叠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平面上,尤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共时研究上,而历时研究、汉外对比研究的论文成果不太丰富。
(二)重叠的分类现代汉语重叠分为完全、不完全重叠,构词、构形重叠,变形、不变形重叠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情况:朱德熙(1982)提出了顺向、逆向重叠,李宇明(1996)提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等,孙景涛(2008)将重叠分为双向重叠、裂变重叠。
刘丹青(2012)区分重叠为原生重叠与次生重叠。
一般认为,刘丹青(2012)的分类对了解重叠的来源及其形态本质、语法意义等具有创新性。
二、各词类的重叠研究(一)动词重叠1.演变历程何融(1962)提出: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使用动词重叠的情况。
据考证,汉朝出现了极少数的动词重叠使用情况,动词重叠真正产生在唐宋时期,但此时也仅单音节动词可重叠。
在明清时期,动词重叠开始具有调量的语法意义,并从此开始逐步的过渡到现代汉语中进行使用。
汉语重叠的格式和语法意义基本固定是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運动时。
关于动词重叠的形式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1)仅限于AA式,包括ABAB式。
代表人物有:李人鉴(1964)。
不少语法教科书都持这一观点。
(2)包括AA、A一A 、A了A、A了一A四式。
代表人物有:范方莲(1964)、刘月(1984)、房玉清(1992)等。
(3)除了AA、A一A 、A了A、A了一A的四种形式外,还包含A着A 着和AABB。
汉语与印尼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语与印尼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印尼两国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两国语言的研究。
在语言学方面,中印尼两国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两国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中印尼两国语言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两国语言的认识,并促进两国的交流与了解。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汉语和印尼语的定中短语,着重探讨两种语言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规则,以及其中的异同点,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为中印尼两国之间的交流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语法结构分析;
(2)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表达方式分析;
(3)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分析;
(4)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在使用中的常见错误分析。
2、研究方法
(1)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进行深入的搜集、分类和整理;
(2)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进行语法分析,包括句法结构、语素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3)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
(4)运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在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对于了解汉语和印尼语的定中短语表达方式和规律,以及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有重要意义。
这有助于提高中印尼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效率,同时也为汉语和印尼语的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此外,本研究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习得考察
摘要摘要本研究在汉语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汉语和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对于印尼学生与动词重叠的习得有关的自然语料以及调查问卷中的语料进行了标注、统计和分析。
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考察。
并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等角度分析偏误原因,探讨印尼学生对于汉语动词重叠的习得难度,试图揭示印尼学生汉语动词重叠的习得规律。
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从动词重叠格式习得顺序、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以及动词重叠的语法义和语用义四个方面考察了印尼学生的习得情况。
发现印尼学生对于动词重叠格式的习得大致是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的,且与动词重叠完成式相比,动词重叠一般式更容易习得;无条件重叠的动词的习得情况比较好,而有条件重叠的动词的习得问题多一些;与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语用有关的偏误类型比较复杂,且偏误率比较高。
二、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动词重叠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上既有对应性,又有不对应性,那些在两种语言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学生较难掌握。
另一方面学生的偏误还受到目的语规则泛化的影响。
汉语动词重叠格式多样,且在句法、语义、语用中的使用限制条件较多,这使得印尼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从而导致回避使用动词重叠或将动词重叠规则泛化的偏误。
三、文章最后针对印尼学生习得汉语动词重叠的偏误情况及出现偏误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这不仅对于对印动词重叠教学有意义,对于一般性的动词重叠教学也能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动词重叠;印尼学生;习得规律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习得考察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ontology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in Chinese and Indonesian, we marked, made statistics and analyzed the natural corpus and the investigation corpus about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for Indonesian students.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three levels, including the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acquisition regular pattern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migration from the mother tongue and the rules of generalization, such as target bias point of view, we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the error and 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acquisition.The full text of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First, we analyzed four respects about acquisition situation by Indonesian native learners, including acquisition order of the format of verb reduplication、the scop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the overlapping functions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and the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meaning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We discovered that the forma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verb duplication is generally followed the order of that the simple format is easier to be learned and the complex format is more difficult, and compared with the perfect-typ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the general-type is more easily learned;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without conditions is considerable good, a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onditional verb reduplication has lots of problems; the error types about the semantic functions and the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meaning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are more complex, and the rate of the error is considerable high.Seco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errors of the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One reason is the negative migration of the mother tongue. The verb reduplication in Chinese and Indonesian has both correspondence and non-correspondence in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Those knowledges in the two languages have both contact points and different points is more difficult to mas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errors of the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the rules of 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various formats of the Chinese verb reduplication and the lots ofAbstractrestrictions in the use of the scope of syntactic function and semantic and pragmatic use, which make the acquisition of Indonesian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half-baked knowledge easily, and resulting in the use of the verb to avoid duplication or overlapping of the rules of verb generalization errors.Third, based on the error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error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erb duplication, we made some advices for focused teaching. I hope that they are not only good for the teaching to Indonesian students, but also c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the general duplication of teaching.Keywords : V erb reduplication; Indonesian students; Acquisition regular pattern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习得考察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研究对象的确定及意义 (1)第二节研究现状 (3)第三节研究的理论依据 (10)第四节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11)第二章动词重叠格式习得顺序考察 (13)第一节使用分布情况及数据统计 (13)第二节汉印动词重叠格式简易对比 (16)第三节习得顺序分析 (17)第三章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及其限制条件习得考察 (19)第一节自然语料的偏误统计 (19)第二节调查问卷的考察 (21)第三节汉印可重叠动词的范围简易对比 (26)第四节习得分析 (27)第四章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习得考察 (29)第一节自然语料的偏误统计 (29)第二节调查问卷的考察 (32)第三节汉印动词重叠句法功能简易对比 (38)第四节习得分析 (39)第五章动词重叠的语法义和语用义习得考察 (41)第一节自然语料的偏误统计 (41)第二节调查问卷的考察 (44)第三节汉印动词重叠语法义和语用义简易对比 (50)第四节习得分析 (51)目录第六章总结及建议 (53)第一节印尼留学生动词重叠习得考察总结 (53)第二节教学思考及建议 (55)第三节余论 (58)附录 (59)参考文献 (62)后记 (65)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习得考察Contents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 The scop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1.2 Research status (3)1.3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10)1.4 Survey methodology and the design of the questionnaire (11)Chapter2 The analyse of the acquisition orde r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13)2.1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statistics of the use (13)2.2 The simple contrast of the form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betweenChinese and Indonesian (16)2.3 The analyse of the acquisition order (17)Chapter 3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the scop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and the restrictions (19)3.1 The error statistics of the natural corpus (19)3.2 The analyse of the questionnaire (21)3.3 The simple contrast of the scop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betweenChinese and Indonesian (26)3.4 The analyse of the acquisition (27)Chapter 4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29)4.1 The error statistics of the natural corpus (29)4.2 The analyse of the questionnaire (32)4.3 The simple contrast of 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between Chinese and Indonesian (38)4.4 The analyse of the acquisition (39)Chapter 5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and pragmatic meaning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41)Contents5.1 The error statistics of the natural corpus (41)5.2 The analyse of the questionnaire (44)5.3 The simple contrast of the grammatical and pragmatic meaning ofthe verb redupl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Indonesian (50)5.4 The analyse of the acquisition (51)Chapter 6 Summary and suggestions (53)6.1 The summary of the analys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acquisition byIndonesian students (53)6.2 Teaching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55)6.3Conclusion (58)Appendix (59)References (62)Postscript (65)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的确定及意义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在人类语言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一些语系中,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重叠现象。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日同形词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自那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 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词汇的形态、发音和字义的对 比上,对中日同形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和感知差异研究不足。此外,大多数研 究采用静态的词汇对比方法,而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探究中日同形词在现实生活 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尚不多见。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在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中,我们认为其重要性和合理性不言而喻。首先, 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语言文化的异同,为两 国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还有助于规范和 促进中文和日语的翻译工作。然而,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中日同形 词的历史演变和动态发展研究不足,以及缺乏对中日同形词在非语言因素方面的 对比研究等。
六、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中日同形词,指的是在中文和日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态的词汇。这类词汇 的出现,既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也给两国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带来了一定的 便利。然而,中日同形词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在各自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中获得了 新的意义和用法。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深入探究其相似 之处的背后,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
二、中日同形词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中日同形词研究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深,中日同 形词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同形词的分类 和语义差异的静态分析,缺乏对同形词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情况的动态考察。
二、中日同形词研究背景与现状
此外,现有研究多从语言学和语义学角度出发,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单纯的语 言对比,而忽略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弥补 这一缺陷,从跨文化视角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摘要:随着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印尼华人数量比例很大,对于汉语的学习更加迫切。
本文通过汉语与印尼语的语音对比,把汉语的语音规律呈现出来,为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一、前言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超过2500所大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汉语。
我们国家在6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总数已有238所。
而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且印尼的华人很多,他们和原住民都有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对比研究对于印尼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两国的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扩大汉语印尼语语音的对比研究范围,不断补充完善对两者的研究资料,对于将来走上对外汉语教师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为有志于在印尼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是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
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具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评判一种语言学得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应是是否正确正握语音,吐字、行腔、轻重快慢、升降变化是否掌握到位。
因此,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汉语、印尼语的声调差异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它是汉语音节的一部分,关系到词的具体含义,而印尼语没有声调,是非声调语言。
在印尼语里,声音的高低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表示对话语里某一部分的强调,如ayo,不管念成什么音高形式,它都只是感叹词,只有一个意义,表示邀请或命令:来,来吧。
这就与汉语不同了,在汉语里,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即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同一个音节“[P A]”至少可以念成四种音高形式,[P A55](巴)、[P A35](拔)、[P A214](把)、[P A51](爸)。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俗语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语言形式,具有简洁、生动、易于传扬等特点。
在中文和印尼语中,都有许多常用的俗语,但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的俗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将从字面意义、文化内涵、使用方式等角度,对中印两国俗语进行对比分析。
一、字面意义中文俗语通常是短小精悍、含蓄隐晦的,不少经典的俗语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如:卧薪尝胆、画龙点睛、不出所料、有眼不识泰山等。
这些俗语的意义不仅仅包含在字面上,还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比如,卧薪尝胆是指舜修桥、禹治水的故事,表达了追求事业成功的决心和毅力;画龙点睛则比喻做事做到关键时刻,准确地把握住关键因素,使事物变得完美而成功。
而印尼语俗语则更依赖于语言的字面意义,直接表达出言下意的含义,语言通俗易懂,笔墨简略。
如:“恶犬不吠”则意指有些人在关键时刻缩回,不敢发出声音;“芝麻一点”用来形容某些事物很小很琐碎;“口出狂言”直接描述一个人说大话,这些都是以简单的语言来直白地表达一件事的特点。
在意义的传达方式上,中文俗语更加注重表达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印尼语俗语则更依靠字面的描述。
二、文化内涵中文俗语形成于千年的中国文化沉淀,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历史经验,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和思维习惯。
中文俗语中的文化内涵多与三字经、百家姓、古诗词等经典融合在一起,如“乘风破浪”来源于《史记》,用于形容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拔山盖世”出自《庄子》,是比喻人才高且足智多谋。
这些俗语不能完全用印尼语来解释,因为这些俗语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将文化特色与语言扭曲在一起,一旦脱离文化,其内涵就似乎难以理解。
而印尼语俗语则更为直接,它们往往反映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语言特点。
印尼俗语可以很好的反映印尼人民的性格和态度,如“Hati-hati di jalan”(路上小心),表达了印尼人的礼貌与谨慎;“Akar rumput tak bisa dilepas”(草的根是拔不出的),比喻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根本上解决。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摘要:随着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印尼华人数量比例很大,对于汉语的学习更加迫切。
本文通过汉语与印尼语的语音对比,把汉语的语音规律呈现出来,为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一、前言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超过2500所大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汉语。
我们国家在6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总数已有238所。
而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且印尼的华人很多,他们和原住民都有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对比研究对于印尼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两国的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扩大汉语印尼语语音的对比研究范围,不断补充完善对两者的研究资料,对于将来走上对外汉语教师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为有志于在印尼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是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
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具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评判一种语言学得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应是是否正确正握语音,吐字、行腔、轻重快慢、升降变化是否掌握到位。
因此,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汉语、印尼语的声调差异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它是汉语音节的一部分,关系到词的具体含义,而印尼语没有声调,是非声调语言。
在印尼语里,声音的高低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表示对话语里某一部分的强调,如ayo,不管念成什么音高形式,它都只是感叹词,只有一个意义,表示邀请或命令:来,来吧。
这就与汉语不同了,在汉语里,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即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同一个音节“[P A]”至少可以念成四种音高形式,[P A55](巴)、[P A35](拔)、[P A214](把)、[P A51](爸)。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汉语和印尼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度尼亚语系。
尽管它们之间存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差异,但语音系统也是两种语言之间重要的区别之一。
本文将浅析汉语和印尼语的语音对比,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声调、辅音和元音系统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音节结构对比音节是语言中的最小语音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
在汉语和印尼语中,音节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汉语音节结构汉语的音节通常由声母和韵母构成。
声母可以单独出现,如“p”、“m”等,也可以和韵母组合,如“pi”、“ma”等。
韵母可以单独出现,如“i”、“a”等,也可以和声母组合,如“pi”、“ma”等。
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带声调的音节,如“mā”、“pí”等。
2. 印尼语音节结构印尼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辅音和元音构成,其中的元音可以独立出现,如“a”、“o”等,也可以和辅音组合,如“ba”、“mo”等。
印尼语中没有声调的概念,音节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
二、声调对比声调是一种语音特征,能够改变词义。
汉语和印尼语在声调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1. 汉语的声调系统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它有四个基本的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分别用数字1、2、3和4表示。
不同声调的运用能够改变词义,例如“妈”(mā)和“麻”(má)。
2. 印尼语的声调系统印尼语是一种非声调语言,词汇的重音位置固定,没有特定的声调区分词义。
这也是印尼语与汉语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
三、辅音对比辅音是一种语音元素,它在发音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汉语和印尼语在辅音系统上存在一些差异。
1. 汉语的辅音系统汉语的辅音系统较为复杂,包括爆破音、摩擦音、鼻音、侧音和浊音等多种类型。
例如,“p”、“m”、“f”等。
2. 印尼语的辅音系统印尼语的辅音系统相对简单,并没有汉语中的一些辅音。
例如,印尼语中没有“zh”、“ch”、“sh”等声音,但存在一些汉语中没有的辅音,如“ng”、“ny”等。
汉语印尼语复谓结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语印尼语复谓结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汉语印尼语复谓结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将对比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复谓结构,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具体来讲,本文将结合汉语和印尼语语法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的复句中复谓的结构形式、功能和用法等方面的不同。
本文将采用语法分析和语言对比的方法,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寻找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产生原因。
最终,希望本文能够为汉语和印尼语语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 汉语、印尼语、复谓结构、语法分析、语言对比1. 研究背景和意义复句是语言中常见的语法结构,用于表达更为复杂的语义信息。
其中,复谓结构是复句中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主句中有两个或更多的谓语。
复谓结构不仅存在于汉语中,也存在于印尼语中。
汉语和印尼语作为不同语系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显著的差异。
因此,对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复谓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和语义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促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复谓结构为对象,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对比的方法,分析两种语言中复谓结构的结构形式、功能和用法等方面的不同。
具体来讲,本文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汉语和印尼语中复谓结构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2)汉语和印尼语中复谓结构的句法结构有何异同?(3)汉语和印尼语中复谓结构的语义含义有何异同?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大量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回答上述问题。
3. 研究意义和贡献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了对汉语和印尼语语法结构的新的比较研究视角和思路。
(2)为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为汉语和印尼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思路。
4. 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如下:(1)收集和整理汉语和印尼语中复谓结构相关语料。
(2)分析比较汉语和印尼语中复谓结构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
重叠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德语、荷兰语、英语、汉语、印尼语等语言中都有重叠现象。
如英语中就有chit-chat、
pooh-pooh等。
汉语和印尼语中都具有丰富多样的重叠形式和意义,
包括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等词类的重叠。
动词重叠的研究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重叠形式在汉语、印尼语中是词法层面的构词手段,也是句法层面的构形手段。
动词重叠这种语法范
畴在汉语、印尼语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在口语语体中。
汉语
中的动词重叠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动词重叠
形式)与主语、宾语、时体、量范畴、语义和语用有紧密的关系。
和
其它语种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从另一个侧面去发现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的特点。
比较汉语跟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表现、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异同,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规则很有学术意义和
应用价值。
本文重点分析汉语和印尼语AA式、ABAB式、AAB式、AABB 式动词重叠形式在语态、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如:AA式存
在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单纯词存在语素不完全对应现象,而合成词
存在显性词(transparent word)、隐性词(opaque word)内部结构的
不完全对应的现象。
我们在前人对两种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
以三个平面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认知语言学、文化语
言学的视角和翻译理论,以HSK甲级动词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这两种
语言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语用的对应系统(diasystem)及其相关
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考察:第一章:动词重叠在汉语、
印尼语中的研究动态。
汉、印动词的重叠结构体现了多种语法意义,而这两种语言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上的异同影响到各自语言的语用
策略。
我们考察了前人在两种语言的动词重叠研究成果,对比动词重叠在这两种语言构形中的语法意义。
我们发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在23项语法意义的对比中,存在着语义平面上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语义对应有13项,不对应有10项。
我们对这10项不对应现象结合具体句子和语境作进一步的考察,又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有关汉、印语言动词重叠的语义对应现象,如:某些汉语动词重叠在具体句子中表
示“轻蔑义”、“非单数施事”、“非单数受事”、“交互义”的语法功能,汉语和印尼语动词重叠都可以表示“非单数施事”和“非单数受事”同时共现的语法功能。
相关这方面的考察,在第三章、第四章继续展开讨论。
第二章:汉语、印尼语语言类型对比。
基于本文第一章的考察结果,我们进一步对跟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相关的一些方面进行考察,如:汉语和印尼语的语系关系、语言系统、语序、词缀等。
并对这两种语言的异同现象试着用“语言类型”和“体”功能的观念进行归纳。
第三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的对比。
对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进行较系统的比较;对比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构词和构形方法。
我们主要考察汉语AA式、ABAB式、AABB 式、AAB式、A了A式重叠格式和屈折类型的印尼语的动词重叠现象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异同。
对比与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相关的“时体”功能;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形式涵盖了“时体+V+V_R”;印尼语的动词重叠形式则涵盖了“时体+语态+V+V_R”。
从形式、语义、语用三方面的
考察,揭示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语义制约。
对比汉、印语言动词重叠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动词重叠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汉、印语言的重叠形式存在着音节的对应与不对应的现象、显性词和隐性词的不对应现象,以及附加词缀不对应的接续现象。
在考察中发现汉语中的(未然标记+(VV_R+了))表示“将来完成体”的时间、态度等语法意义。
对比动词重叠的“尝试义”功能,通过双向翻译证明汉语祈使句中动词重叠不需与“试”、“看”共现就具有“尝试义”。
第四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
在HSK甲级动词的范围内,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进行比较:汉、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重叠对比;汉、印自主动词和不自主动词重叠对比;汉、印持续动词、非持续动词重叠对比。
在对比中发现汉语AABB重叠式有“轻蔑体”(pejorative aspect),从“轻蔑体”出发,我们又进而对AABB式表示“减弱体”(diminutive)、“增强体”(augmentative aspect)
的现象进行了考察,从而解释了AABB式表示“轻松”和“厌恶”两种矛盾对立的语法意义的机制。
在考察印尼语动词重叠表示“交互体”(reciprocal aspect)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客体语义特征的选择性中,发现AABB式和“V来V去”动词叠用亦可表示“交互体”。
AABB式可以表示“非单数施事”和“非单数受事”并可同时共现的语法功能。
从多项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共31项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体”(aspect1)范畴,其中19项有相同之处。
第五章: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的对比。
在以上四章对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
语义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动词重叠在汉语、印尼语口语语体(colloquial style)的出现率甚高。
本章专门考察了两种语言中动词重叠的独立成句功能,考察了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体现的语法功能。
在汉语社群、印尼语社群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都体现了明显的语言经济性和礼貌原则,说明这两个语言社群具有共同的语言观。
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是俗成约定的,俗成约定是语言社群的文化底蕴的体现。
考察研究两个不同社群语言观的异同现象,有利于揭示这些社群的民族语言认知、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语言的相互学习,促进相互间的了解,语言、文化的交流甚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