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仲淹: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辙: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释之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策)

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何”“若......何”“奈......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文子见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何”字了。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孰与勿救?”(同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孰与”和《论语·颜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