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语法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的词类活用

屈原列传的词类活用

《屈原列传》里的词类活用
《屈原列传》里的词类活用有很多具体如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姻。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兴。

《屈原列传》文言词句知识

《屈原列传》文言词句知识

《屈原列传》词句知识一、重要词语释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同“罹”,遭受)忧也。

(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

《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及)帝喾,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

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皭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今义:色彩
5、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而能与来自推移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
遇 2、人穷则反本 通“返”,返 回 3、靡不毕见 通“现”,表 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旨 趣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污 浊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 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 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 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 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 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 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 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 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什么
兼词,于此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名作状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朝内,在国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听觉,听力 3、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4、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5、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7、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名作状,用厚币
名作状,一天天地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姻 11、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破败。 名作状,在内,在外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特殊句式整理

屈原列传特殊句式整理

屈原列传特殊句式整理
《屈原列传》中有许多特殊的文言句式,以下是部分整理内容:
- 判断句: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 秦,虎狼之国。

- 此不知人之祸也。

- 被动句: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倒装句:
- 定语后置: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宾语前置: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 状语后置:
- 战于蓝田(于蓝田战)。

-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楚人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既咎子兰)。

- 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

- 省略句: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 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

《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

《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摘要:一、引言1.《屈原列传》简介2.定语前置句的定义及作用二、定语前置句在《屈原列传》中的运用1.形容词定语前置2.名词定语前置3.动词定语前置三、定语前置句对文学表现力的影响1.增强形象生动性2.突出强调3.形成特殊的句式美四、结论1.定语前置句在《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性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及启示正文:《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屈原为主线,叙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楚国政治的影响。

在文中,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了定语前置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一、引言《屈原列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定语前置句作为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屈原列传》中定语前置句的运用,并探讨其对文学表现力的影响。

二、定语前置句在《屈原列传》中的运用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了多种类型的定语前置句,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形容词定语前置如:“屈原,楚之同姓也。

”这里的“同姓”是形容词定语,前置后起到强调屈原与楚国统治者的亲缘关系的作用。

2.名词定语前置如:“屈原,名平,楚之公子也。

”这里的“公子”是名词定语,前置后突出了屈原的贵族身份。

3.动词定语前置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这里的“被发”是动词定语,前置后形象地描绘了屈原被贬后的落魄形象。

三、定语前置句对文学表现力的影响定语前置句在《屈原列传》中的运用,对文学表现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增强形象生动性如上文提到的“被发”,通过动词定语前置,生动地描绘了屈原被贬后的形象,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突出强调定语前置句可以将一些关键词语前置,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如“楚之同姓”,强调了屈原与楚国统治者的亲缘关系。

3.形成特殊的句式美定语前置句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句式美。

如“屈原,楚之公子也。

”简洁明了,句式优美。

四、结论总之,《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为文章增色不少,不仅使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还突出了屈原的形象及与楚国的关系。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总结。]( √ )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___二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憔悴 古义:_脸__色__,__面__容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枯槁 古义:_外__貌__,__模__样_________________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委__婉__得__体___________________
果真
呈献 同“贽” 见面礼
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yū】之地六百
与……断绝关系

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
派遣 使者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第四段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
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 全部
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全部
第三段
含蓄隐晦
正直,方正 同“旨”,意图,宗旨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
事物 近 简约
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
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称述
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huì】,以浮游尘
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五六段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
第二年
抵当
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当权
说假话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

《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

《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

《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屈原列传》概述
2.定语前置句的定义和作用
3.《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举例分析
4.定语前置句在《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性
5.总结
正文
【1.《屈原列传》概述】
《屈原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政治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全文采用叙事和评论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同时展示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风貌和社会风俗。

【2.定语前置句的定义和作用】
定语前置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指将修饰名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前,用以突出和强调被修饰的名词。

这种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增强表达效果。

【3.《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举例分析】
在《屈原列传》中,有许多典型的定语前置句。

例如:“楚之同姓屈原”,“楚怀王之世,楚之贵公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

这些例子中,定语前置句分别突出了屈原的出身、地位和品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4.定语前置句在《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性】
在《屈原列传》中,定语前置句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手法,还起到了突出人物特点、强调关键信息的作用。

通过定语前置句,司马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尚品质、卓越才华和鲜明个性的屈原形象,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5.总结】
总之,《屈原列传》中的定语前置句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手法,还突出了人物特点,强调了关键信息。

《屈原列传》文言词句知识

《屈原列传》文言词句知识

《屈原列传》词句知识一、重要词语释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同“稚”,遭受)忧也。

(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

《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及)帝誉,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

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解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

屈原列传词类活用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词类活用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词类活用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其中涉及到一些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以下是详细的整理内容:
- 形容词作动词:
- 谗:因谗之曰(讲坏话)。

- 明: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 动词作名词:
- 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取的意见)。

-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曲:邪曲之害公也(邪恶的小人)。

-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

- 名词作状语:
- 蝉:蝉蜕于浊秽(象蝉蜕壳那样)。

- 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象虎狼那样)。

- 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 名词作动词:
- 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继承)。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它可以使句子的语法结构更加多样化,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屈原列传》梳理案重点实虚词第一段: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疾痛惨怛(内心悲痛)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盖(大概)自怨生也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以刺(指责)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治乱之条贯(规律)靡(没有)不毕(全,都)见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不获世之滋(污浊)垢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

)之一,号高辛氏。

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古乐府体裁写成。

本文通过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展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为民请命以及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句式和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例如:“父母之年矣,超越内外矣,四亲兄弟矣,国人矣,则何害之有?”-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如“虽欲往,其谁从?言将行,其谁信?”-使用了拟人修辞,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形容,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了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如“藏之名山,过此太室,是生吾宗,长我维名也”。

-文中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如“踌躇满志,娱以乐,谗谄以进,忠告以退”。

2.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官于文学,为长史、司马,上曰虞舜”的比喻,指代给官之责任。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夸张形容,突出了楚国大夫对屈原的尊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屈原独善其身,而不能用世,反以大篇悲歌自述于斯”。

-文中可以看到抑扬格的运用,如“欲与天下之士士之言也,耳目之祸也,而反其政,振穷厉之兵,雄文明之地,则虞舜之孰能远之。

”3.文言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代词汇,如“应养”(对屈原的恶言中伸张正义)、“诛灭”(指屈原被流放)、“踌躇”(形容屈原内心迟疑)等。

-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句式,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使其侧者则亡”等。

4.文化背景:-《屈原列传》是基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中提到的地名和人物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文中涉及到了古代政治制度,如封建等,借以反映屈原对于政治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屈原列传 知识点

屈原列传 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二、通假字。

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3. 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5.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6.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7.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

1. 明年。

- 古义:第二年。

例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 颜色。

- 古义:脸色。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色彩。

3. 形容。

- 古义:形体容貌。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 从容。

-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5. 反复。

- 古义:返回(楚国),扭转形势。

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四、一词多义。

1. 属。

- shǔ.-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zh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 伐。

-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 疏。

-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分条陈述)4. 离。

-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受)- 约从离衡(使……离散,离间)5. 本。

- 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人穷则反本(根本,这里指祖宗)- 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五、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泥而不滓(染黑)-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天地)2.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3. 使动用法。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使……听觉灵敏,这里指“明辨是非”)- 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六、特殊句式。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翻译:
文言知识点归纳:
1.时序词:作为一篇古文,文中使用了很多表达时间顺序的词语,如「终日」(整天)、「曩者」(往昔)、「吴之东门下者」(东门下的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经历。

2.双音词:文中使用了很多双音词,这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比如
「愄愄」(忧伤)、「泠泠」(清凉)、「骚骚」(忧伤不安)等。

这种
用法可以增加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表达的感情色彩。

3.用典:屈原列传中使用了一些典故和典型的成语,这在文言文中非
常常见。

比如「飞龙乘云」(形容速度快)、「投袂而起」(形容愤怒)、「故园之心」(形容对家乡的思念)等。

4.修辞手法:屈原列传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用来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文中
的「踊跃若飞」(形容跳跃的快速)和「视听焕发」(形容精神振奋)。

5.顺序词:文中使用了一些顺序词来表达事件的发生顺序,如「遂」(于是)、「乘」(然后)等。

这些词语在文中起到连接和衔接的作用,
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1.柱天:《屈原列传》开始,就有“柱天之神”一词。

柱天是指众神所共同依靠的一根柱子,其象征天地间的权威与法律。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荒唐之事屡见不鲜,神明受侵,屈原因此感到忧虑。

2.溲、箕:《屈原列传》中所指的溲是指早晨的小便,箕是指盛糠秕的筐子,这里用作洗涤的工具。

屈原用溲洗去尘垢,比喻对自身进行精神洗涤,净化心灵。

二、修辞手法1.描写手法:(1)对偶:通过在文中使用对偶结构,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和辞章之美。

(2)借代:如把屈原被流放的情景,巧妙地通过属相中的癸巳年来表达,增强了文笔的风趣幽默。

2.修辞手法:(1)比喻:如将公子荆的罪孽比喻为罗网,形象地揭示了公子荆自食其果的命运。

(2)迷喻:如用旱魃之灾来暗指当时朝政腐败,严酷的荒政统治,有效地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文化背景1.政治现实:楚国处于战国时期的腐败和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这种时代背景下,楚国文化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屈原努力振兴楚国文化,提倡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建设。

2.文化思想: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化思想家,他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人物形象1.屈原:文章中塑造的屈原形象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等典型的儒家精神,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期望。

2.公子荆:公子荆是屈原的政敌,代表了当时楚国腐败朝政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充分表现了权谋之士的狡猾和冷酷。

3.武则天:屈原与武则天在异时空交谈,武则天的形象展现了她之前历史上的冷酷与权力欲,也体现出她对文化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关心。

五、主题思想1.忠诚爱国:屈原忠心为国,他为楚国忠贞不逾,毁誉参半的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屈原列传》的主题之一2.英雄追求:尽管屈原最终走向悲剧,但他所秉持的英雄追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奋斗到底,充分展现了他坚定、宏伟的抱负。

屈原列传中虚词解释

屈原列传中虚词解释

屈原列传中虚词解释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详细记载了屈原的生平和他在楚国的政治事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一定的语法和修辞作用。

下面我将对其中几个常见的虚词进行解释。

1. "于":在屈原列传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于"这个虚词。

它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发生或时间的点。

比如:"屈原居大梁,闻之天下,曰于斯时乎!"中的"于斯时乎"就表示在这个时候,这个动作发生了。

2. "则":在屈原列传中,"则"常常用来引导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可以表示转折、对比或者补充关系。

比如:"屈原曰则夫子为舍我而专夷滑矣"中的"则"就表示因为前面的情况,所以后面的结论是什么。

3. "者":在屈原列传中,"者"是一个常见的主语补充语,用来说明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的身份、属性、情况等。

比如:"夫忧患之所〈者〉生自于富,而屈原独不忧夫商女之所忧乎?"中的"者"就代表前面的"夫忧患之所",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4. "乃":在屈原列传中,"乃"通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或推理的逻辑。

比如:"屈原泪石,将为鱼水泣乎!乃去竟湘灵而告之",其中的"乃"表示因为前面的情况,所以后面的动作会发生。

以上是屈原列传中常见的几个虚词的解释。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引导词或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文中的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

高中文言文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最新)

高中文言文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最新)

高中文言文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里的状语后置句

屈原列传里的状语后置句

屈原列传里的状语后置句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呀,屈原列传就像一座宝藏,里面有好多奇妙的语法现象呢。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其中的状语后置句,这可是个很有趣的东西。

啥是状语后置句呢?你可以把句子想象成一个小房子,正常情况下呀,状语就像房子里的小家具,摆在它该在的地方。

可是在状语后置句里呢,这个小家具被放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位置,就好像你本来把鞋子放在鞋柜里,结果有一天你发现它被放到了床底下。

比如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正常语序可能是“夫圣人者,不于物凝滞”。

这里的“于物”就是状语,表示一种对象或者范围。

它被后置了,就像一群小伙伴排队,本来排在前面的,现在被拉到后面去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为啥古人要这么干呢?这就好比我们有时候会调整房间里家具的摆放位置,可能是为了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有美感,或者是为了方便某种使用需求。

古人这么调整语序呀,也许是为了韵律,也许是为了强调某个部分。

再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常可能是“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这就像做菜的时候,本来应该先放的调料被放到后面去了。

你看,“于治乱”和“于辞令”这两个状语被后置了。

这让句子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感觉。

如果按照正常语序读,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

但这么一后置呢,就像是在白开水里加了一点柠檬汁,有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从理解的角度来说呀,我们要是碰到这种状语后置句,就像是在走迷宫。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晕头转向的,这时候我们就得像个小侦探一样,找到那些被后置的“小尾巴”。

一旦找到了,就能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

这就好比你在一堆乱麻里找到那个关键的线头,只要抓住它,就能把麻理顺了。

你看,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古老花园。

状语后置句就是花园里那些形状奇特的花朵。

它们看起来和我们常见的花朵不太一样,可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理解,就能发现它们独特的美丽。

而且呀,掌握了状语后置句,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打开文言文大门的小钥匙。

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更轻松地走进那些古代的故事里,去感受屈原的喜怒哀乐,去体会那个古老时代的文化氛围。

屈原列传语法

屈原列传语法

屈原列传语法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1 . 通假字志——记泥——涅反--返离--罹见--现指--旨濯--浊绌--黜内--纳质--贽被--披从--纵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

吾属,我们。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

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西汉)贾谊名词,疏旧读shù。

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十三经注疏,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屈原列传中之的用法全部解释

屈原列传中之的用法全部解释

屈原列传中之的用法全部解释【一级段落标题:屈原列传中的用法】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录了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一生。

这篇文章除了通过描述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得整个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下面将详细解释屈原列传中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二级段落标题1: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可以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相似性的比较来表达特定含义。

在《屈原列传》中,作者通过使用比喻来描绘屈原的悲剧命运和楚国内外形势。

首先,在描述楚国内部权力斗争时,作者采用了“宛如水火之师”一词来形容政治局势的混乱与动荡。

这个比喻使读者可以感受到楚国当时内部权谋之间相互猜忌和斗争的激烈程度。

其次,在描写楚怀王接受秦昭王胁迫投降时,作者使用了“万念俱灰”这个比喻。

这个比喻将楚怀王心情的低落和绝望形象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屈原所处的时代气息和他内心的挣扎。

【二级段落标题2: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特征和人类行为。

在《屈原列传》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屈原的心情和感受。

例如,在描述屈原写诗流放之时,作者用“宿儿泣血”来形容屈原倾诉思乡之情。

这种拟人手法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屈原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之情。

同样,在描写楚国百姓看到与秦国接壤城市纷纷沦陷时,作者使用了“民皆哀愁”,将民众的失望、悲伤等负面情绪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来,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级段落标题3: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并延长句子中相同或相近的结构、语法和词汇来增强表达的力量。

在屈原列传中,排比手法被广泛应用,使得文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描述楚怀王面对秦国威逼时,作者使用了排比手法:“且留之,且唤之”、“叱诧之中”、“胁以兵车”等。

这种排比手法有助于增强情节紧张感,并呈现出当时局势的危机与压迫。

此外,在描写屈原被流放后无处投诉苦楚之时,作者也运用了排比:“亲朋故旧、觞筹交错,或成曲长短、或胜酒较量”,将屈原无人相告、沮丧孤独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
1 . 通假字
志——记泥——涅反--返离--罹见--现指--旨濯--浊绌--黜内--纳质--贽被--披从--纵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

吾属,我们。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

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西汉)贾谊名词,
疏旧读shù。

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十三经注疏,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

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
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
副词,本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沈括《梦溪笔谈》
代词,这、此。

(使用芽的草药的采摘要遵从这传统的说法、做法)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

臣本布衣
副词,本来( 是) ,原来( 是) 。

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
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
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动词,指向。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
哙遂入……头发上指
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
副词,一直,直接。


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
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 cháng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动词,闻名。

(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动词,调动官职。

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

3 . 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皭然泥而不滓
名词活用作动词,染/ 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

一说为意动用法。

4. 偏义复合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偏在“治”,)
古今异同词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古今同义:认为。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奈何绝秦欢
古义:怎么,为什么。

今义:对付,处置,如“你奈何不了他”“无可奈何”。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 楚国) 恢复( 国家) 。

一说,反,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

颜,颜面。

色,气色。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枯稿
古义:形,形体。

容,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认: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
子。

如成语“从容不迫”。

5.句式特点
A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
遂绝( 于) 齐( 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 赂) 用事者臣勒尚( 省谓语)
C 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介宾短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介宾短语后置)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介宾短语后置)
明道德之广崇(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宾短语后置)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同上)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wéi)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E 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表疑问,怎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表反问,怎么……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