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
形式:简答题(5、6道)论述题(2道)
主体与客体:
A.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它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它亦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地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第二,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B.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含义。(1)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实
践主体和认识主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力和智力,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主体的能力结构是: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因素是其物质基础;第二,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主体实践后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具备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第三,精神动力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等形式。
(2)客体:进入人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践客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认识对象与改造对象的统一。
2.辩证关系:
区别:(1)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认识关系)
(2)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改造关系)
(3)需要与满足的关系;需要者与满足者的关系。(价值关系)
(4)地位和作用不同。a.主体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起能动作用。
b.客体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联系:(1)相互依存的关系
(2)相互作用的关系:改造与制约
(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只能就主体而言。)
运动与静止
A.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宇宙间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狭义相对论中著名的质速关系已为许多实验所证实。这一关系表明,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充分利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在扥顶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但是这种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化。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决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得出了天体、物种、社会制度等绝对不变的错误结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把一切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辨认的东西,抹杀了是无间质的差别,也是错误的。
B.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根本的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统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
运动的主体。
2.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1)绝对运动—之运动的总体状态:包括各种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a.没有发生机械位移(相对机械运动)
b.没有发生质变,处在量变阶段(相对质变的运动
形式而言的)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互为存在的前提。
(2)两者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A.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一.生产力及其要素
1.含义: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
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要素:(1)劳动对象——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其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具有使用价值
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
A.一类是未经人们加工的天然自然物。
B.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即由人们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初级产品。
(2)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
(3)劳动者——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
2.从动态看,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生产关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从静态看,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一个生产资料归谁
所有,为谁支配的的问题。
4.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历了五种基本类型:即原始公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
制、资本家占有制、社会公有制。
5.可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归为两种类型:(1)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占主
导地位的生产关系;(2).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