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三十二辨》十一-辨肝胆脉
《诊脉三十二辨》心小肠脉
《诊脉三十二辨》心小肠脉手少阴心经.为一身之君主.神明出焉.居左手寸口.与手太阳小肠为表里.心脏小肠腑.言其体.属南方丁火.言其用.心主血.其窍荣于舌.故舌为心苗.心和则舌音嘹亮.心又藏神.血气两全谓之神.精气之化成也.心平则神明不测.言其性情之杂着.心主臭.心属火.火化物.五味出焉.火炎盛.则生焦苦.故自入为焦.其传五脏者.亦各自有臭.其为各脏所传者.肺主声.入心为言.脾主味.入心为苦.肝主色.入心为赤.肾主液.入心为汗.其为六淫所中.伤暑之病.必心先得.其为七情所害.喜则神庭融泄.火气赫曦.肾水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养心莫善于寡欲.荣神役虑.则神疲而心受伤.心脉受足太阴脾脉之交.脾脉终于心.故心脉起于心中.心附脊第五椎.出属心系.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通.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贯通五脏系.从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心病嗌干.系目.故心病目黄.其直者.复从心系上肺.出腋下.循内后廉.下肘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出其端.故心病臂痛.掌中热.诊脉如六菽之重.浮于六菽者.小肠脉也.按之与血脉相得曰洪.稍稍加力.脉道觉粗曰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曰散.此平脉也.若飞急病太过.如水中浮萍动病不及.沉濡而滑.水来克火.是为贼邪.然汗通则肾水准.火不受水贼矣.单沉主中寒.心气刺痛.单濡.烦躁冷汗.单滑主心热上焦满.痰壅吐逆渴.浮短涩.乃肺脉为微邪.火金相合.火来克金.金虚则木盛主风热.又心浮头旋目暗.心涩精血俱败.胸痹心痛.弦则病因肝木而致.为病虚邪.火中有木.木能御土.无土则水至.又木挟火而欲侮金.金木交战于胸中.能致胸中急痛.若脉紧亦自作痛.缓大乃脾之本形为实邪.火中有土.水不能制火.是谓子能制鬼.然火邪愈甚.热极生风.能令舌不活动.心中惊惕.又有正邪.曰芤曰数.皆属火.芤主血凝不流.心脉芤.积血在胸中.气上则吐衄.气陷则痢数.为邪热太过.数甚能令舌生风.而唇破裂.狂言目见鬼神.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盖肾邪传心.心当传肺.肺旺不受邪.心复欲返肾.肾不受.故留结为积.心脏有余.梦见忧惊怪异之事.心脏不足.梦烟火光明.若心绝而真脏脉见.坚而博.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如转豆.脉又前曲后踞.如操带钩.前曲者.轻取则坚强不柔.后踞者.重取则牢.实不动.全失冲和之气.其见于外者.发必焦枯.面黧黑.掌肿无文.壬日笃.癸日死.死于亥子时.心之大略如此.小肠脉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奉胃司受糟粕.化物而传入大肠.故化物出焉.与心为表里.属南方丙火.用与性情等.皆不外乎心脉.受心交.心脉终于小指.小肠脉即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脘出踝中.腕下兑骨为踝.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故肘臂痛属小肠.出肩解.膂上两角.为绕肩脾.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解.交肩上.入缺盆.故小肠病.肩似拔而痛.络心循咽为嗌痛.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为颈肿不可以顾.又为颊肿.至目兑.入耳中.故为目黄.为耳聋.其支者.别颊上.目下曰.抵鼻至目内.出目内角曰内.外角曰兑.小肠之大略如此.。
诊脉入式歌详解
诊脉入式歌详解诊脉入式歌详解左心小肠肝胆肾.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左寸心与小肠.动脉所出.左关肝与胆.动脉所出.左尺肾与膀胱.动脉所出.歌内不言膀胱者.盖由字多包括不尽也.右肺大肠脾胃命.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右寸肺与大肠.动脉所出.右关脾与胃.动脉所出.右尺命门三焦.动脉所出.歌内不言三焦者.亦因包括不尽也.三十六难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含.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此扁鹊之言也.戴起宗既知扁鹊之论.何必反改肾字为命字也.当与后右手命门歌内参看.按脉经第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现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为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帝门.在季胁下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此言男子之脉.两尺常弱.女人反此背看者.谓惟两尺.当常盛也.至于心肝脾肺肾.亦如男子之分.列部位.初无异也.按经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男子负阴而抱阳.女子负阳而抱阴.南方阳也.北方阴也.男子面南而生.则两寸在南而得其阳.故寸脉洪大.而尺脉微弱也.女子面北而生.则两寸在北.而得其阴.故寸脉微弱.尺脉洪大也.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脉诀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正谓此也.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其说已见上文.若诊他脉覆手取.凡诊他人之脉.医人必自覆其手.以食指候病患之寸.中指候病患之关.无名指候病患之尺.此其常也.故曰.覆手取.戴起宗误以为病患之手.而改为诊脉皆须仰手看.不通甚焉.按薛立斋云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则去之而不辨.要自看时仰手认.!若诊自己之脉.亦必以食指候寸.中指候关.无名指候尺.若亦覆手以诊.则指法颠倒矣.凡欲诊自己左手之脉.必以右手从左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之.若诊右手之脉.以左手从右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之.则指法亦如诊他人之脉矣.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其说已见脉赋.大肠共肺为传送.张世贤云.大肠者.肺之府.乃传道之官.传送不洁之物.而变化出焉.其传道也.必待气往下行.肺主气.故共为传送也.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按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心与小肠为受盛.张世贤云.心者.火之属也.火主时令.则万物皆盛小肠者.心之府.乃受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属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心与小肠为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按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脾胃相通五谷消.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盖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洁古曰.脾胃之气常通和.故曰脾胃相通五谷消也.膀胱肾合为津庆.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五脏虽各有其液.而所主者为肾.故曰膀胱肾合为津庆也.戴起宗谓非肾与膀胱所专主.则谬矣.三焦无状空为名.寄在胸中膈相应.所谓无状空有名者.此即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是也.又难经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此焦字当读作平声.无有月旁.故曰无状.空有名也.至于下文肾脏歌内所云.两耳通为窍.三附在斯之三.准经脉篇为手厥阴之府.配十二经络.乃有形有名.有经络者.其字读作去声.并有月旁.不可以无状有名之三焦.混作有状有名有经络之三也.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胆为清净之府.肝开窍于目.故能通眼目为清浮也.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医者.五脏安和.则出入息匀.然后能诊他人之脉.不至差忒也.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言医者.以中指对病患之掌后高骨.转而向前.则为关脉矣.以此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上文既以中指定其关脉.则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不言而喻矣.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中部而名之曰关者.正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而为阴阳之关隘.此又非所论于寸关尺之三部而言之也.按脉经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如征必恶寒.而烦扰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弦为少阳.主半表半里.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今弦脉见于阳部.为少阳有火.而作头痛.此从阳化则热也.阴部见弦.则为少腹有寒痛.此从阴化则寒也.弦为气血收敛之脉.而见于关前.则为风寒外来.见于关后.则为阴寒内生.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要知吐兼头痛.足少阳阳明.皆有此证.倘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弦.则为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故吐而头痛也.若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洪.则为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故亦吐而头痛也.阴脉见微.则下焦之真火衰.衰则脾失其温养之源.故脾虚而作泻矣.然脐者.脾之关也.吼有声也.阳实应知面赤风.关前.阳部也.面.诸阳之会也.实脉.阳火也.今阳部而见实脉.则热极生风.故面赤而为风热也.或曰.数为热.实亦为热.同一热.何以证脉之不同也.答曰.数脉者.火之从下而冲上也.或有虚实之分.实脉者.火之从内而达外也.但实而无虚.阴微盗汗劳兼有.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不用事.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云阴微即泻.而此复云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阳实大滑应舌强.大则为火.实则为火有余.滑则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则痰随火上关前阳部也.心居膈上.亦阳位.舌为心之外应.阳部而见实大且滑之脉.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故舌因之而强也.阴数脾热并口臭.脾主中州.与胃为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液.然亦不可过旺.关后为阴.阴数则相火反乘脾土.脾热则传于胃.胃为阳明.阳明开窍于口.故浊气上升.而口为之具矣.阳微浮弱定心寒.关前为阳.微浮弱为阳气衰.心主火.居于膈上.今阳部而见微浮弱脉.则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阴滑食注脾家咎.食注者.完谷不化也.滑主壅多阴.脉见滑.是脾胃失其运化之机.不能腐熟水谷.故作食注而下矣.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夫九老.阳之数也.十老.阴之数也.欲辨关前关后阴阳之数.准难经所云.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考平人气象论中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释云.经脉一周于身.凡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三迟二败冷危困.凡人身之经脉.周身共计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始一周于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共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数也.今脉见迟息.则犹是其脉之行也.减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脉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较平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尚余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于身.而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而脉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满足五十营之数矣.故曰迟也.二败者.校之迟脉.则又损一至.又损一至.则是二百七十息中.脉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准之平人脉.尚余九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于身.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止得六百零五丈矣.仅平人之一半.故为败也.三迟为冷.损二至则迟而又迟矣.故曰冷.危困也.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六数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脉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今诊得脉数.是于平人脉一息五动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二百七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数也.七极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五百四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极也.数则为数.六至七至.岂非热生多乎.八脱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三至也.既加三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九丈七尺二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四百八十六丈矣.故曰脱也.九死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四至也.既加四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一千零八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十二丈九尺六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六百四十八丈矣.故曰死也.十归墓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加之也.息则犹是.而动数倍加.动数既倍加.则丈尺亦倍加.岂非二百七十息中.已两周于身.而于一昼夜间.已一百周于身矣.故曰归墓也.十一者.较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一动也.既加一倍有余.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于周身外.又多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万三千五百息计之.则一昼夜一百营于身.又加一百六十二丈矣.十二者.设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二动也.既加一倍.又多二动.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是一昼夜得一百营于身.而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此至之极也.此脉至之极.故曰绝魂也.譬诸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若加一二十里.或可强而行之.若加之八九十里.乃至一倍之外.则必倒毙而死矣.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此足上文从迟而益减为损之极也.若曰三迟二败.上文已详言矣.若损之又损.至两息一至.则平人两息.而病患脉始一至也.是一昼夜间.脉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动.以五十营计之.止一周身而尚不足.则死也宜矣.譬之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今筋力渐衰.日行六七十里.或可望其复壮.及日行一二十里.而尚不能.其惫也甚矣.安得望其复生哉.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此总结上文迟数损至之脉.谓迟则为冷.数则为热.其人之呼吸.脉之尺寸.经之度数.具载于秦越人之难经中也.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肝主风热.则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则水盛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也.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春弦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夏洪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毛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秋毛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石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冬石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按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如何得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元记.张世贤曰.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微细.则灵机自然晓悟.元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执滞.故曰灵机.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脉.皆轻手取之而即得者.浮以候表.故曰七表.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脉.轻取之不得.重手方得.沉以候里.故曰八里.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周流不息.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营卫外行阳二十五度.内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进而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指导治疗。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一、脉的分类
中医将脉分为三种类型:浮脉、沉脉和弦脉。
浮脉指脉搏有力而表浅,感觉像细细的丝线在表面游走;沉脉指脉搏深沉、力道坚实;弦脉指脉搏有力而有韵律性。
二、脉的定位
中医将脉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部位。
左脉主肝,右脉主胆,前脉主肺,后脉主肾,中脉主心。
三、脉的诊断
1. 脉的频率:指脉搏的快慢,正常人的脉搏频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2. 脉的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性,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
3. 脉的力度:指脉搏的强弱,可以分为弦、滑、浮、沉等不同程度。
4. 脉的形态:指脉搏的形状,例如弦脉、涩脉、细脉、缓脉等。
四、脉的判断
中医通过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比如,弦脉多见于肝气不舒、阴虚阳亢等病症;涩脉多见于肝肾阴虚、血瘀等病症。
五、脉的治疗
根据脉搏的不同特征,中医可以对具体病症进行针灸、按摩、草药煎汤等治疗方法。
例如,弦脉多见于肝气不舒,可以采用平肝舒筋丸等药物治疗。
总之,中医脉诊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脉传心诀
诊脉传心诀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
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
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
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
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
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
(数:读朔,当快讲。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脉主病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
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四诊之四----脉诊
四诊之四----脉诊第五章脉诊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
”《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
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等,确定了二十四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详。
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诀”,附有《四言举要》,易于诵习。
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为二十八种。
此外,李延《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
脉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第一节诊脉概述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
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3、迟脉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
《诊脉三十二辨》脾胃脉
《诊脉三十二辨》脾胃脉属性:足太阴脾经。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居右手关上。
与足阳明胃经为表里。
脾脏胃腑。
言其体。
属中央己土。
言其用。
已化物为水谷之海。
胃戊化火。
火热土湿。
其气相通。
推磨万物。
变化糟粕。
其华在唇四白。
其窍通于口。
故脾和则口知五味。
又上朝肺金。
下按命门。
心主血。
肝藏血。
脾则裹血。
藉胃气运入命门。
男子化而为精。
女子盈而为月事。
由是播敷各脏。
长养骨髓。
荣于一身。
肌肉肥泽。
故又曰脾主肌肉。
脾藏意智。
能思记曰意智。
血气之主持也。
故又曰谏议出焉。
言其性情之杂着。
脾主味。
自入为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传于五脏者。
亦各自有味。
其为各脏所传者。
脾主声。
入脾为歌。
心主臭。
入脾为香。
肝主色。
入脾为黄。
肾主液。
入脾为涎。
其为六淫所中。
湿病必起于脾。
如五泄皆湿也。
其为七情所害。
思虑则意舍不宁。
土气凝结。
肝木乘之。
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
饮食劳倦。
则伤脾也。
大抵土爱暖。
热则伤胃。
寒则伤脾。
不寒不热。
则脾胃和平。
脾脉受胃之交。
胃脉终于足大指。
脾脉即起于足大指之端。
故脾病为足大指不能举用。
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
即孤拐骨也。
上内踝前廉。
循胫骨。
上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
故强立膝股内肿。
腹胀呕食溏泄。
胃脘痛。
客寒于胃。
为善噫。
皆脾病。
从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为舌本强。
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诊脉如九菽之重浮于九菽者。
胃脉也。
按至肌肉阿阿缓漫。
如微风轻柳梢之状曰缓。
次稍加力。
脉道敦实曰大。
此平脉也。
弦紧则肝脉见于脾部。
木来克土为贼邪。
主疼痛。
然土衰则木失培养。
亦主筋拘急而作呕逆。
若沉濡而滑为微邪。
沉主积冷气块。
忧结中满吞酸。
濡则中脘冷痛。
滑则脾家热。
主风寒久停。
渐成霍乱。
实而洪。
心火相乘为虚邪。
土中有火。
火能化物消中。
而脾胃皆虚。
或口干。
或翻胃。
太实主心痛。
芤则血在中焦。
主大肠成痈。
浮涩属金为实邪。
浮主风热。
热则金不能克木。
木来克土。
金乃有病之子。
不能顾母。
主胃中。
空虚。
肢体胀满。
涩则损食气痞上逆。
又有正邪。
【肖春宏】中医把脉辩别病情《诊脉干货》
【肖春宏】中医把脉辩别病情《诊脉⼲货》【诊脉⼲货】⼨,关,尺三部脉,迟则俱迟,数则俱数,怎么确定分部主病?⽐如“⼨迟必是上焦寒”,⼜⽐如“⼨数咽喉⼝⽣疮”谁知道怎么确定⼨迟,⼨数?留段思考时间,我晚上讲此问题。
仅⼨部脉数,⽽关与尺部脉不数,不存在这种情况。
可是还要确定只⼨脉数,中医有智慧![强]诊脉,著书的⼈不少,没⼀个⼈讲此诊脉真经的,也许他不想讲,也许他根本就不会。
迟脉与紧脉都主寒,有何不同?这个⼀定要区分开,有重要临床价值。
伸⼿⼀摸脉,张三是沉迟脉,李四是沉紧脉。
迟为虚寒,张三是脾阳虚或肾阳虚。
紧为实寒,李四是吃冷的饮⾷或寒邪中少阴肾。
张三要温补,李四要温通,不太⼀样的。
既然存在虚寒与实寒之分,诊脉就有鉴别之法,否则怎么施治,是吧。
不要急于去治病,要急于练四诊功夫。
四诊⼯夫不过硬,辨不准证,能治好病嘛!学什么派都⽩废。
[呲⽛]紧脉左右弹,是在⼤拇指与⼩拇指⽅向来回动吗?不是,脉在这个⽅向上来回动,弹击不到指腹,根本不对。
脉只有在上下(即天与地⽅向)⽅向来回动,脉才能弹击指腹,⼈可以清晰感觉到。
那么,左右作如何解?脉这次升上来,弹击靠左⼀点的指腹,脉下次再升上来,弹击靠右边⼀点的指腹,两次弹击指腹不在⼀个位置,⽽是左右两个位置,弦脉总是弹击指腹⼀个位置,固定不移。
这是紧与弦之区别。
让绳⼦在指下转动,保证不了只在指腹⼀个位置转动,它总是跑的,是吧。
当按脉⼒⼤了,由于脉受压,则⽆左右弹现象,只有劲急感。
实寒证并不少见,寒邪犯肺⽽咳喘的肺实寒证,寒邪客于肝经⽽少腹疼的寒滞肝脉证,寒邪⼊胃⽽腹痛的胃实寒证,寒邪犯表⽽⾝痛的表实寒证……。
紧脉是辨证的有⼒依据。
【切脉⼲货】李时珍的爸爸是当时歧黄界⼤名⿍⿍的铃医,⾝怀绝技,治病枪响鸟落!他的绝技已经真传于我们,可惜我们视为草介,没有好好去学习,捧着⾦饭碗去要饭。
例如《濒湖脉学》中数脉篇的主病诗说“尺属滋阴降⽕汤”,这告诉我们的清清楚楚,只要我们照葫芦画瓢,治病就能药⼊即效!然⽽有⼀个问题,就是左脉数,右脉必数,不存在只左脉数⽽右脉不数之事。
诊脉三十二辨白话文
诊脉三十二辨白话文
诊脉三十二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患
者的脉搏情况,可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辨别疾病的病情。
这种方法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艺术,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
践才能够熟练掌握。
在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脉搏节律、脉搏的强弱、
速度和深浅等情况。
通过这些观察,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阴阳虚实、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从而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诊脉三十二辨是指医生在诊脉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脉象,包括三十二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方面包括,脉长短、脉弦弱、脉浮沉、脉迟数、脉洪细、脉滑涩、脉代代、脉洪微、脉洪涩、脉洪数、脉洪迟、脉洪长、脉洪短、脉洪弱、脉洪弦、脉洪浮、脉洪沉、脉
洪滑、脉洪代代、脉洪洪、脉洪微、脉洪涩、脉洪数、脉洪迟、脉
洪长、脉洪短、脉洪弱、脉洪弦、脉洪浮、脉洪沉、脉洪滑。
通过对这些脉象的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为
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诊脉三十二辨在中医诊断中具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医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总之,诊脉三十二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是中医医生必须要具备的重要技能。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1、寸关尺与脏腑对应关系双手寸关尺三个位置,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及相关部位。
目前,一般认为对应关系如下:左手寸脉:心、心胞络关脉:肝、胆尺脉:肾、膀脘。
(阴血)右手寸脉:肺、胸中关脉:脾、胃尺脉:肾(命门)、大肠。
(阳气)2、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附:按脉方法:在找准脉的位置后,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熟手指用力较重,以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3、寻法:觅即寻觅的意义,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以细细体察脉象。
又称为“中取”。
4、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巨细相称的指力诊脉的圆法,从整体上分辨寸关尺三部和摆布两手脉象的形状、脉位、脉力等。
5、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床时一般三指平均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共同运用,以求周全捕捉脉象信息。
寸关尺是寸口脉诊法中三个诊脉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左右手的寸、关、尺各代表一定的脏腑,即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关可候肝(胆)与膈,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关可候脾与胃,尺可候肾与小腹。
总的来说,两寸部诊察人体上部,两关部诊察人体中部,两尺部诊察人体的下部。
此外,寸、关、尺各部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诊法,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正确脉象,提供临床诊断参考。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中医脉诊必背口诀大全
中医脉诊必背口诀大全
1. 六脉三部分,寸关尺厘尽。
寸口见人身,关上测阳流,尺前探阴毫,厘中知气血。
2. 先看脉象若,出入定虚实。
八纲配四诊,阴阳辨因果。
3. 色、数、力、势,为脉象标准。
浮沉緩急弱,皆是病情现。
4. 气、血、阴、阳,脉象体病根。
盛、衰、实、虚,诊察要精准。
5. 常见脉象若,有些需特别。
弦、涩、滑、迟,多见于肝胆。
6. 濡、弱、钩、短,多见于心肺。
大而滑、小而沉,多见于脾胃。
7. 缓而迟、数而弱,多见于肾虚。
舒张力、收缩力,多见于心脏。
8. 细、数、弱、短,多见于血虚。
弦而急、诸阳脉,常见于实证。
9. 结、代、涩、滞,常见于血瘀。
匀称节律佳,即为正常表现。
10. 内伤脉与外,阳证脉与阴。
脉诊始终重,精准为要看。
黄帝内经诊脉法
分经候脉法——还原《黄帝内经》遍诊法2017-06-24 儒释道医之家导读提及脉法,其实最早始于《黄帝内经》。
早在《黄帝内经》中,遍诊法是脉学的全体系。
但是由于时代的某些因素,抑或是学术出现断层的现象。
竟然让这样极具学术价值的遍诊法“隐退江湖”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朋友出版了《分经候脉法》一书,一听书名,就觉得格外亲切,一看内容,果然不凡。
其中的二十部脉,正是《黄帝内经》遍诊法的再现。
正如著名编辑西湖散人所说:分经候脉法可视为《黄帝内经》三部九候遍诊法之活化石。
如此佳作,错过了岂不是会“连肠子都悔青了”。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的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舍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一些医生在切脉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丹道医家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
常用中医二十六种脉象的辨别方法
常用中医二十六种脉象的辨别方法(上)路加发表于2009年05月10日 15:11 阅读(7) 评论(2) 分类:中医脉学举报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
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
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
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
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
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
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
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
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
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刘氏脉诀-肝(胆)脉附:简谈诊脉方法
刘氏脉诀-肝(胆)脉附:简谈诊脉方法误后学,我鉴于讲了《左右之误》,因此给予如下更正。
这里讲的左右,是以我们自己身体做参照的。
[原创]刘氏脉诀肝脉总论肝性喜柔,欣欣欲秀。
条达而荣,遏抑而憔。
平和之际,微弦有神。
粗细浮沉,安适为要。
旺乃邪盛,弱为正消。
年少偏旺,耆老常凋。
右关定位三部寻,细把将军腹内敲。
第一脉弦而不粗,中取有力。
微浮之地,强硬难调。
肝气塞滞,郁结不通。
烦恼压抑,所愿何从。
两胁胀满常作痛,胸背上腹亦难安。
烦闷项强燥易怒,经痛量少色紫黯。
第二脉右关弦大,强硬难柔。
重按粗盛,抗手不休。
肝风内动,炎火汹汹。
目赤眩晕,呕便黑红。
躁怒眩晕口干苦,胁痛耳鸣难闻声。
溺黄便秘面充血,薄厥偏枯有凶征。
第三脉右关微沉,应指皆弦,脉体细弱,无力不喧。
肝虚不足,血少何荣。
二目昏涩,月信不中。
眼干目涩视昏渺,手足麻木耳鸣晕。
爪甲枯败性急躁,经少色淡闭难循。
第四脉右关及尺,细紧无和,实而有力,生意奈何。
寒主收引,生机退位。
急需早图,如刃成魅。
少腹痛引睾丸痛,疝颓囊肿寒不通。
寒滞其经如玉树,就暖避寒下元宫。
第五脉右关沉缓,无力而散。
无力湿热,有力湿攒。
肝胆有湿,虚热相交。
湿重于热,急黄胆燋。
外眦睛黄皮色赭,胁痛溺赤呕吐噁。
食少腹胀倦乏力,脂油腻肝患沉疴。
第六脉右关粗弦,浮而有力。
顶手躁数,右脉无异。
风毒外染,恶药伤肝。
岌岌而炎,里邑或染。
罴极不保身无力,饮食无味口苦干。
即使内外无症状,尤是凶恶早图安。
第七脉右关之脉,突起如豆。
顶手有力,强硬暴骤。
收政太过,金来乘木,硬缩难生,欲折可怖。
倦懒腹胀食难入,大腹水泛伴黄疸。
胁下肿痛便溺涩,甲白掌红见蛛丹。
临床左关部常见之肝(胆)脉,暂时总结到此。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诊脉法。
另外,也对上述7脉作一下详细讲解。
1、脉诊的临床地位脉诊又称切脉。
属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内经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那么,把切脉列于第四位,并谓之巧,是否就是说切脉在四诊当中不重要了吗?就临床来说,绝对不是!内经所谓“神圣工巧”决不是有意在给四诊排名次!而是对四诊的对应性形容,无褒贬之意。
脉经(全文)
脉经(全文)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设军臣林亿等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
脉结者主,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
弦与紧相类。
滑与数相类。
革与实相类。
沉与伏相类。
微与涩相类。
软与弱相类。
缓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
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脉
属性:足少阳胆经。为清净之府。官中正。主决断。与肝为表里。属东方甲木。用与性情等。皆不外乎肝。而惊则伤胆。
脉受三焦之交。三焦脉终于目锐 。胆脉即起于目锐 。病则目锐 痛。上抵头角。主头角痛。下耳后。循颈至肩上。
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抵于 。下颈合缺盆。故颊颔耳后痛。颈缺盆肿痛。
状如覆杯。在左胁下。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以季夏戊己日得之。盖肺邪传肝。肝当传脾。脾旺不受传。肝复欲还肺。肺不受。故留结为积。肝气实梦山林树木。虚则梦细草。若肝绝而真藏脉见。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见于外者。睹物而不能转睛曰直视。又手足爪甲皆青黑。卵筋缩。舌卷。盖筋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也。庚日笃。辛日死。死于申酉时。肝之大略如此。
皆属胆。从是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枢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合髀枢中。故心胁肋髀。痛不能转侧。颈项腋胁。生疮为马刀侠瘿皆属胆。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外踝以上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足跗上。循大指本节之后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爪甲后三毛。故胆病胫膝至外踝。及大指诸节皆痛。又胆汁味苦为口苦。胆气不舒。为善大息。少阳气郁。为面有尘气。体无膏泽。少阳有火。为汗出。胆之大略如此。
属性:足厥阴肝经。名曰将军。居左手关上。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肝脏胆腑。言其体属东方乙木。言其用。心主血。肝藏之故。肝为血海。其候在目。肝和则目辨五色。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爪与筋。皆血所养也。肝又藏魂。从神往来谓之魂。精气之辅弼也。谋虑于是乎出。言其性情之杂着。肝主色。自入为青。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色。其为各脏所传者。肺主声。入肝为呼。心主臭。入肝为臊。脾主味。入肝为酸。肾主液。入肝为泪。其为六淫所中。诸风病皆始于肝。故肝所发病。必头目眩。胁痛肢满。手足青。其为七情所害。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则魂门弛张。木气奋激。
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肺脉从中焦起。诊脉如十二菽之重浮于十二菽者。胆脉也。
重按至筋脉。如筝弦相似曰弦。次稍加力。脉道迨递为长。此其平脉也。少见筋急。其脉必紧。若见肺脉。金来克木为贼邪。然二者皆阳。阳之性热。金畏热。金反虚而木反盛。木来乘金。则为空虚。浮而数。风热入肝经。目昏眼泪。筋。浮而促。心腹胀满。涩则肝虚不能藏血。肋胀身痛目昏。缓大则微邪。不治自退。沉濡而滑。肾邪相干。是为虚邪。
肺金乘之。故曰怒气伤肝。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疲剧筋痛。肝气不调也。肝脉受胆脉之交。胆脉终于足大指三毛。肝脉即起足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去内踝一寸。即螺蛳骨。上踝八寸。上 内廉。即曲膝腕中。循股入阴毛中。过阴器。
抵小腹。故肝病为 疝狐疝。少腹痛遗溺闭隆诸病。从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肝病肋胁腰痛不可俯仰。从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颃。胫也。颡。额也。连目系。目内廉深处为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
沉则引寒入胃。主血冷痞满。沉而坚实。致 癖之疾。沉而虚弱。肝家虚乏。濡至受湿冷雾露之气。精枯筋 。滑则肝家有热。头旋目暗筋急。洪大属火为实邪。风热侵胃。中焦烦闷。目赤左瘫。盗汗呕吐。芤则血不归宗。主吐血。血不养筋。主瘫缓。不能含血养目。主眼暗。又木火相合。木挟火而侮金。主肠痈。又有正邪。弦为本脉。亦不可过。如新上弓弦而急者为太过。病邪在外。令人常怒。忽忽眩冒癫疾。如筝弦解落为不及。胸胁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弦脉见于三部。乃肝气有余。主目痛。又主恚逆满胸。若溢关上涌出寸口。乃木盛生风。主目弦头重筋疼。肝之积名曰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