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寒假作业检测试题含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老化膨胀引发爆炸之前,面对重重挑战,人类齐心协力拯救地球家园的故事。新奇的背景设定,感人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视觉效果,《流浪地球》令观众大呼过瘾,而这一切都少不了主创人员的精心制作与打磨。相关人员表示,此次《流浪地球》的数字特效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本土团队完成。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 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题中A项,“其他因素"错,原文第一段“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中”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
⑤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道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
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材料二: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
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
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
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
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
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
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
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吾尝终日而思矣惑而不从师C.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自言本是京城女D. 而耻学于师学于余【答案】D【解析】A项乎相当于“于” 比/介词对B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言发语词无实义/动词说D项于均为介词向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2个字南极冰盖的变化①_______________ 比如企鹅?对此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程晓说企鹅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物种受气候变暖、受冰的变化影响非常剧烈在全球环境变化、冰盖融化和冰架崩解的大背景下②_______________对企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为企鹅是从海洋里抓鱼和磷虾来吃的因此冰的退缩、海冰和冰架的变化必然会对企鹅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另外冰架崩解产生大的冰山③_______________ 如果挡住了一些企鹅下海的路径就会对整个企鹅群落的觅食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企鹅大批的死亡【答案】①是否会影响到南极的生物, ②南极冰盖的变化, ③会随着洋流漂浮【解析】①处结合后文“比如企鹅”的疑问句式可以看出此处应是探讨南极冰盖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南极的物种因此可填“是否会影响到南极的生物”之类的句子②处前文一直提到“南极冰盖的变化” 而横线后边是“对企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据此分析此处应填的内容应和前面的叙述主体一致因此可填“南极冰盖的变化”之类的句子③处结合前文“冰架崩解产生大的冰山” 后文动词“挡住了”分析可知横线处应是指冰山的移动因此可填“会随着洋流漂浮”之类的句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②畋即领众出岭外涉夏秋凡十五战贼溃畋感瘴疾归A. 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B. 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C. 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D. 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答案】C【解析】(1)“劫掠州县”意思是抢劫州县“州县”作“劫掠”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专治盗贼事”意思是专门负责捕捉盗贼事务“盗贼事”是一个完成的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文武官员”错误吏部只掌管文官武官归兵部掌管【答案】A【解析】(3)A项“派去人质”错误原文为“纳质使还” 意为让贼寇派出人质后放他们回去【答案】(4)①御史前往察看(巡视)回来说“杨畋曾在山下作战人们乐于被他任用现在要歼灭贼寇非杨畋不可”②杨畋就率军从岭外出击经历夏秋总共作战十五次贼寇溃败杨畋感染瘴疾返回【解析】(4)①视察看巡视为表被动翻译成“被” 殄歼灭②领率领涉经历凡总共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诗歌颈联描述了诗人赴官途中的所见所闻请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A. 首联用“竟”和“又”二字表现了作者因生活所迫而复出为官的深深无奈B. 颔联运用的两个典故准确贴切符合诗人赴官实际突出路途的遥远艰难C. 诗人听说关中名胜古迹众多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D. 本诗在叙述方式上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相近都用诗人自述的形式【答案】C【解析】(1)C项“要到长安游历赏玩”错误传说关中胜迹如云可供游赏诗人不禁发出如此的壮哉豪言“男儿须到古长安”其中流动着诗人感情的波涛表现了江南人对于古长安的羡慕隐含着赴任秦中的愉悦气氛【答案】(2)①表现了作者对秦中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的喜爱既含蓄又形象地表达出到秦中为官的欣慰②与上联叙写行程艰难形成转折使情感不拘于无奈忧愁为下联写立志为官秦中作情感铺垫让情感转变更加自然【解析】(2)辞阙十年重返京城一檄文书分发陕西诗人叙完赴官秦中的缘由再借“凫飞”和“五羊皮”两个典故写自己前往秦地上任离京城越来越远离秦地越走越近随着离秦地愈近诗人的心情也愈发忐忑颔联中“远”“难”二字流露出诗人因养家的压力需再次出山做官而又畏惧做官繁难向往自由的矛盾心绪但毕竟能够赴官秦中还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以前喜欢的伊、凉曲调就是出自盛唐时期的长安这次去秦地一定可以大饱耳福又想到自己去秦中赴任可以饱览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色更令人欣喜的是传说关中胜迹如云可供游赏故诗人在尾联不禁发出壮哉豪言“男儿须到古长安”据此分析可知颈联既表达了作者对秦中人文自然景观的喜爱也流露出赴官秦中的欣喜之情与上联构成情感转折一改烦闷而为愉悦同时结合尾联来看颈联也为其埋下了情感伏笔使情感的转变更加自然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5.(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3)木兰是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请简要分析本文所选取的片段中木兰的人物形象A. 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遭轰炸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侧面反映战争残酷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明目张胆支持日本的现状B. 木兰和荪亚之所以一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是人之常情C. 文章插入阿通出征前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的具体内容将阿通忠勇爱国、牺牲自我、勇于斗争的精神展现出来非常具有真实感D.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写描述了一个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择与成长展现了国难当头时刻国人的团结与爱国精神【答案】A【解析】(1)A项没有细节描写原文是“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 文中这一句交代很简单“侧面反映帝国主义国家明目张胆支持日本的现状”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2)①“渡船夫”本意是指在渡船上送人渡河的工作人员②本文中指自己要参与抗战帮助蒋介石一起赶走日本人③展现了阿通想要投入抗战保家卫国甘为人梯的精神【解析】(2)画线句是“阿通说‘我愿给他做个渡船夫’”“渡船夫”本指在渡船上送人渡河的工作人员这里阿通使用的是比喻义联系上文“蒋介石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他警告全国必须准备重大牺牲中途绝无妥协可能否则其恶果更为不堪”“荪亚说‘他这个人别人做不了的事他都做成了北伐战争这项空前艰巨的任务他必须要担当起来他已经完成了现在他又遇到更艰难的任务要领导中国对抗日本’” 可知这里的“他”指的是蒋介石他要做的事是要对抗日本而阿通说的“我愿给他做个渡船夫”取得正是“渡船夫”的“帮助”之意意思是自己要参与抗战帮助蒋介石一起赶走日本人这句话展现了阿通想要投入抗战保家卫国甘为人梯的精神【答案】(3)①木兰是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形象②她爱护自己的孩子面对残酷的战争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战场希望孩子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③她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她忍痛同意儿子参战并在接受这件事情后感受到了一种由衷的激动与光荣【解析】(3)木兰是阿通的母亲当听到阿通要去参军的时候她作为母亲是不愿意的“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 听到儿子已经决定了时“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 这些描写表现出她对孩子的爱面对残酷的战争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战场希望孩子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同时她也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最后“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我命里是要受罪是要伤心的’” 由此可以概括出木兰是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形象甚至在文章最后当收到儿子参军前写的信的时候“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溶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而上之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她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她忍痛同意儿子参战并在接受这件事情后感受到了一种由衷的激动与光荣6.(1)下列关于“长征五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3)该文本由三则材料组成这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长征五号能助力中国航天“超级2020” 根本原因在于其运载能力B. 长征五号的发射与载人空间站等重大工程任务的执行有直接关联C. 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发射探测器抵达火星开展火星探测D. 长征五号发射的成败核心在于原始发现上有没有实现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1)A项“根本原因”于文无据原文是“将以其位居世界前列的运载能力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坚实基础” 可表述为“主要原因”C项“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发射探测器抵达火星”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器发射后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我国将于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D项材料二中并未提及长征五号发射的成败核心在于原始发现上有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且材料三中的“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要在原创研究、原始发现上实现突破”并不专门针对长征五号的成败故选B【答案】D【解析】(2)D项从材料二中可知此次复飞成功“成为中国航天2019年最具标志性的任务” “不仅是因为它决定着后续嫦娥五号、载人航天空间站和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的执行更在于它将科学试验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以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到公众面前”两个方面答案只给出一个方面【答案】(3)①材料一侧重展望2020年介绍长征五号的复飞成功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②材料二侧重回首过去介绍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背后一波三折的研发过程③材料三侧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介绍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突出其重要性【解析】(3)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材料一“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载火箭——昵称‘胖五’的长征五号此次复飞成功将以其位居世界前列的运载能力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择机发射‘嫦娥五号’ 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预计将在2020年迎来首秀这也将加速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的步伐”等分析材料一主要展望2020年介绍长征五号的复飞成功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材料二“长征五号从2017年7月2日遥二发射失利到2019年12月27日遥三发射成功历时908天累计进行了40余次关键技术试验”“各个系统、各个岗位重整旗鼓、从零开始立即投入火箭复飞的准备中”“一次又一次地推演流程一项又一项地预想回想一遍又一遍地操作演练”分析材料二侧重回首过去介绍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背后一波三折的研发过程结合材料三“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探索未知世界奥秘、揭示重要机制机理的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要在原创研究、原始发现上实现突破”等分析材料三侧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介绍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突出其重要性7.(1)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有哪些?7.(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7.(3)文章首段引用了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话有什么意义?7.(4)你认为这篇文章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1)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极致追求专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技近乎道的信念【解析】(1)仔细阅读文章可以找到这些语句“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 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概括归纳即可【答案】(2)①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②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③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解析】(2)本题信息点主要在文章的一、二段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从文章第一段可以概括出“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 从第二段可以概括出“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答案】(3)首段点明文章主旨体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的内容【解析】(3)“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点明了文章主旨并引出了下文对工匠精神的具体阐述【答案】(4)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持论严正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解析】(4)解答此题结合“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等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技术运用于新闻业中如果得不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导致新闻失范的问题出现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B. 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如何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算法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C. 作为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人机协同”的模式将实现人与技术平等和谐人不会高于技术也不会过度依赖技术D. 算法技术被应用到新闻传播中虽然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配套的监管和法律及时跟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答案】A【解析】(1)B项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反思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C项根据原文“‘人机协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述”可知“人机协同”的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另外根据材料可知人机关系中人的地位高于技术居于统摄地位D项“只要配套的监管和法律及时跟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答案】D【解析】(2)D项文章首先针对问题提出观点接着阐述观点最后论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B【解析】(3)B项原文中“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一句并不是说“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人体功能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9.(2)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9.(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A. 栖息居然就是聚精会神B. 栖身竟然如果聚精会神C. 栖息竟然就是屏息凝神D. 栖身居然如果屏息凝神【答案】C【解析】(1)栖息歇息栖身寄生暂住第一处依据“静静地”“在水边的岩石上”可知应选填“栖息”竟然表出乎意料使用范围较广居然也表意外后面常接说话者不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第二处依据“造出这样完美的有生命的宝石”可知应选填“竟然”如果假如假使倘若就是虽说是即使是表示假设的让步第三处下文“找到了雄麝”是对上文“难以捕捉它的踪迹”的假设让步应选填“就是”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屏息凝神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侧重于神态描写第四处依据“靠近雄麝时”“千万要……”“不能让雄麝感觉到你的存在”可知此处更强调神态应选填“屏息凝神”故选C【答案】A【解析】(2)结合下文“而实际上麝香不过是雄麝脐下的分泌物而已”分析从叙述角度一致原则方面考虑排除C、D两项 A项和B项比较 A项更起到强调作用与下文形成强烈转折更符合文意故选A【答案】(3)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敏捷(矫健)来去如风如果不是一流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或“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敏捷(矫健)来去如风如果是一般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解析】(3)画线句子中用“便捷”形容“雄麝”的身手用词不当可将“便捷”修改为“敏捷”或“矫健” “如果不是一般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不合逻辑可将“一般”修改为“一流” 或将“不”去掉10.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简明不超过70个字11月9日央视新闻官方账号推出了“康辉的第一支Vlog” 视频中康辉手持前置摄像头分享自己出国报道前一天的行程迅速引起网上热烈讨论 Vlog即视频博客作者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生活与网友分享抵达希腊后康辉又连发三支Vlog 将央视主播的工作日常与中国外交的最前线消息及时、真实地展示给大众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很快火爆社交平台凭借轻松明快的短视频康辉拉近了与千万网友的距离让普通群众更多了解央视报道以及主持人“神秘”的生活获得大批网友的追捧央视7月29日正式推出《主播说联播》的短视频栏目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听众随时随地获得最新、最官方的报道与解答这是新闻媒体人的创新相比较重内容轻视觉、重新闻轻用户传统方式这次的创新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也是公众喜闻乐见的【答案】康辉的四支Vlog(视频博客)火爆社交平台有效拉近了新闻与大众的距离央视短视频栏目创新新闻表达方式【解析】解答本题要找出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本语段共有五句话前三句介绍主要事件可概括为“康辉的四支Vlog(视频博客)火爆社交平台” 第四句写康辉的这种做法“有效拉近了新闻与大众的距离” 第五句话阐述“央视短视频栏目创新新闻表达方式”。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
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
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
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
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1.【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负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
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附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 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_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_____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 .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 .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 .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栖居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①④③⑤⑥D .②③④①⑤⑥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 .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 B .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C .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 .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4.阅读下图,对VR (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VR 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 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 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气韵研究成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气韵研究成果在20世纪初,王国维基于误解而对“兴趣”和“神韵”排斥,并且标举“境界”(“意境”)为诗词之本,开启了后世学者对“境界”(“意境”)的过度推崇。
百十年来的中国诗学研究,在将“境界”(“意境”)作为诗学本体加以核心化,并以之为囊括中国诗学理论的最高范畴作体系化建构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忽视并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三个更为根本、且更具传统意蕴的诗学范畴的研究。
“风骨”:刘勰对中国诗学本体的奠基风骨一词,出于魏晋人物品评。
将“风骨”用作文学批评术语,当自南朝梁时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始。
更为重要的是,刘勰是在其文学理论的整体建构中引用“风骨”概念,并且设置专章对之作系统阐释。
刘勰风骨论包含四层意思:第一,将“风”溯源于中国的诗教传统,认为它是一种感化教育力量,但又将之延伸为情志的表现。
第二,认为情志表现要以“风”为前提,“风”对于情,犹如生气对于形体;而遣词造句则以“骨”为前提,“骨”对于文辞犹如形体的骨骼。
第三,以“意气骏爽”和“结言端直”分指“风”和“骨”的表征,并且指出词藻丰繁,缺少风骨,则没有生机和活力。
第四,铸造风骨的关键,是“务盈守气”,气为风骨之本,若劲飞之鸟振奋羽翼。
刘勰在“风”“骨”两词之外,又提出第三个词“采”。
在《风骨》篇主张以风骨与文采既为本末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刘勰所论“风骨”与“采”的关系,是以儒家关于“言”“志”“文”三者关系的文质论为前提的。
风骨论有两个层面,“技”的层面是文章论,“道”的层面是美学。
刘勰以“气”为本的“风骨论”,其美学意旨包含四个层面:自然、性情、神思和风骨。
“兴象”:殷璠对刘勰“兴会”论的推进殷璠以“兴象”论诗,并且“兴象”与“风骨”并举,是对刘勰“兴会”和“风骨”思想的引申采用。
陈子昂在鼓吹魏晋风骨时,已采用“兴寄”一词。
殷陈共同的是反对轻艳文风,主张有风骨的文章。
但是,陈子昂的“兴寄”着眼于“寄”;殷璠的“兴象”着眼于“兴”。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阅读理解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阅读理解一、盛唐文化背景盛唐时期是指唐朝中期,大约在7世纪末至9世纪末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艺术发展空前繁荣。
盛唐文化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点,尊重知识、崇尚才艺,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
这种文化背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二、盛唐诗歌特色盛唐诗歌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婉约含蓄等特点著称。
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国家、民族、历史等宏观话题的探讨。
盛唐诗歌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表现手法新颖,开创了诸多诗歌流派和风格。
三、建安风骨的含义建安风骨是汉末建安时期形成的诗歌风格,它以慷慨悲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为特点。
建安诗人多以国家兴亡为题材,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这种诗歌风格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才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建安诗歌风格建安诗歌以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为主,风格自然质朴,富有抒情色彩。
诗歌语言简练有力,节奏感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建安诗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生境遇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貌。
五、比较分析盛唐诗歌与建安风骨在文化背景、主题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盛唐诗歌在文化上表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而建安风骨则以慷慨悲歌为特色;盛唐诗歌多涉及国家命运、民族问题等宏观话题,而建安风骨则更关注个人命运和人生价值;在艺术表现上,盛唐诗歌以婉约含蓄见长,而建安风骨则以雄浑豪放为特点。
两者各具特色,但在历史进程中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六、影响与意义盛唐诗歌和建安风骨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盛唐诗歌所体现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成为后世文人追求自由和艺术成就的典范;而建安风骨所代表的慷慨悲歌和崇高精神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精神支柱和人生信仰。
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篇章,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2019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部分试题答案(网友版)
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一、填空题:1、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建安作家是。
1、曹操2、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
2、曹操短歌行3、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的《》。
3、曹丕燕歌行4、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
4、曹植建安之杰5、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后期的代表诗作是《》。
5、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白马篇赠白马王曹彪6、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
他的代表诗作是《》。
6、王粲七哀诗(其一)7、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
7、蔡琰悲愤诗8、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和。
8、阮籍嵇康9、阮籍,字。
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
他的代表作是《》。
9、嗣宗步兵校尉咏怀诗10、建安时代,“”、“”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三曹七子11、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1、建安风骨12、曹操,字,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是汉末杰出的、和。
12、孟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13、青年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13、曹操14、建安年,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曹操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14、二十五15、在曹操乐府诗里,写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的是《》。
15、《蒿里行》16、“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是曹操诗《》的诗句。
16、苦寒行17、对酒当歌,!,去日苦多。
17、人生几何譬如朝露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18、惟有杜康19、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
19、食野之苹鼓瑟吹笙20、明明如月,?忧从中来,。
20、何时可掇不可断绝21、宋人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
”21、幽燕老将气韵沉雄22、,枉用相存。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一、(共10题,每小题 3分,共 30分)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组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从手法上分有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B.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一般指少年时代。
“结发”指成婚,古代有新人成婚时行并坐束发合髻之礼。
C. 毛泽东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 是“文采、才情”之意。
其实它分别源于《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还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D.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 抒情诗和叙事诗反了。
点睛: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
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
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
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络。
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从“唐诗风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看“风骨”的内涵
从“唐诗风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看“风骨”的内涵作者:谢富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 524300摘要:唐诗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其为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唐诗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
本文尝试将“风骨”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度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关键词: 盛唐风骨建安风骨涵义演变【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34-“风骨”一词本为汉魏品评人物的风神骨相所用。
“风”即风采,“骨”即骨相。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将其作为文学评论的一个范畴,为后代诸家所认同。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
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标准,“风骨”是指“风力”和“骨鲠”。
《文心雕龙•风骨》:“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风力”即指作品中体现出的感情倾向。
“骨鲠”则指作品中的主要题材“风”,而要有“力”,即要有积极健康的感情力量;“骨”,而要有“气”,即要有简约严明的创新精神,二者互为因果,不可或缺,才是好的文学作品。
笔者根据自己对目前各类看法的理解,试图将“风骨”看成一种集审美要求与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并以此重新审视“风骨”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一、“唐诗风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风骨”作为诗学范畴是经过刘勰的系统阐释真正成熟,并进入了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体系,但“风骨”的广泛应用和倡导则是其同代与后代人努力的结果。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4(含答案)
“我不看。”刘禅气喘吁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周围井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
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
(摘编自李玮玮《雪莱诗歌的中国阐发研究——论雪莱诗歌的“风骨”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创作主体能够借助文学“感物吟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间。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
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
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
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
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
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
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
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
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
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
风骨便是一例。
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整理人董营涛(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
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2、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格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代表人物主要有阮籍、嵇康等。
3、太康诗风:太康诗风就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等人不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追求华词丽藻,描写反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的主要表现。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4、左思风力“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5、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内容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代表作品有《仙真人诗》、曹植的《远游篇》、郭璞的《游仙诗》等。
6、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建安风骨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建安风骨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建安风骨”中的“建安”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年号?A. 东汉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答案:A2. 下列哪位诗人不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人物?A. 曹操B. 曹植C. 王维D. 曹丕答案:C3. “建安风骨”中的“风骨”主要指的是什么?A. 文学作品的题材B. 文学作品的风格C. 文学作品的格律D. 文学作品的修辞答案:B二、填空题4.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和“七子”,其中“三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曹操、曹植、曹丕5. 建安风骨的文学作品以________为主要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答案:悲壮、慷慨三、简答题6. 简述建安风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的悲壮、慷慨和深沉,这些作品多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曹操的《短歌行》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和英雄气概,也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悲壮风格。
这首诗通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英雄末路的哀叹。
在后世,这首诗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中经常引用和效仿的典范。
五、翻译题8. 将下列《短歌行》中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答案: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能有多少时光?就像早晨的露水,逝去的日子充满了苦难。
六、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对建安风骨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建安风骨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冲刺卷(全国卷)(一)解析版
期中冲刺卷(全国卷)(一)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
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
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
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傲骨,开了一代诗风。
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
读附答案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
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千
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
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
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
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这显然就是“风骨”脱
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
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
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
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
论家刘勰。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
学的起源与创作。
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
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
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
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
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
大的新王朝。
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
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
陈子昂最早标举“汉
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
这
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
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
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
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
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
老命题。
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
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
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
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X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
”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