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九上《3.乡愁》说课稿(精)

(新)人教部编版九上《3.乡愁》说课稿(精)

《乡愁》说课稿《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稳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土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

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

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

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

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在教材中,这首诗安排在第一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

但乡愁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对学生而言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为主线,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乡愁情感,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中的乡愁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原因:乡愁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3.朗读交流:学生进行朗读,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受。

4.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讨论拓展:引导学生讨论乡愁的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牵挂、哀愁、期盼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正确地表达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 、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 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打破了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死模式 ,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这 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 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 审美的层次……
2、创作背景: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
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 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 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 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 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 便写出了《乡愁》。”
从韵律上说,全诗没有一韵到底,但有一个主韵“ou”,“ou”韵读起 来特别厚重,最能表达深沉的情感。“头”字在全诗重复出现了八次之 多,因此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旋律。
4.学生体验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读出语言 的对称和整齐之美、变化和自然之美,同时也要读出音韵的低回悲戚之 美。
二、说学情
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诗歌 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他们在初一时虽然已学过多首中外现代诗歌, 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 一定的困难。初三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 、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 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初三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 要。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 导语: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的诗句。这首 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 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独在异乡为异 客”时,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乡愁》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乡愁》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乡愁》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是一首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现代诗。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感受。

诗歌的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情感表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解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拓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式:现代诗•主题:对故乡的思念•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眷恋、哀愁、无奈、期待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乡愁》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乡愁》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乡愁》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四课,教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通过一个少年在异乡的经历,引发出对故乡、家庭的思念和对正义的追求等深刻的人生话题。

本课内容承前启后,紧密联系,是对初中学生的人生思考和认知的重要教育课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及词汇。

(2)了解乡村人物生活,领会乡土风情。

(3)掌握描写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2.能力和素养目标(1)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合作能力,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考乡村复兴的责任意识。

(3)培养学生爱家爱国情怀,从而提高学生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正确理解作者通过对曾经生活的场景、物品、人物的描绘,表达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2)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家乡、正义等话题。

2.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乡愁》中“乡愁”的具体内涵,并进行分层分化的把握。

(2)通过诗人和写作者的表达,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融合多样的写作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家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2.反思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反思课文中表现的家庭和乡村的特有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师生互相问候。

2.听取学生对老家的印象,并进行收集和归纳。

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建立对故乡的情感连结。

3.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老家和家乡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

第二节教师讲授1.展示文字素材和视频,介绍乡愁的内涵,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它。

2.结合文本,在班级中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理解“乡愁”。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用的重复手法,引导学生发掘“乡愁”的特点和难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首诗属于现代诗歌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面对这首内涵丰富的诗歌,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会,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赏析: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拓展:介绍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拓展知识面。

7.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诗歌。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七个字,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

诗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乡愁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乡愁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悟乡愁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乡愁主题。

2.原因:乡愁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丰富,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余光中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课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3.诗歌品鉴: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4.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人的乡愁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乡愁的魅力。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主题和诗歌意象的重要性。

第4课《乡愁》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余光中的《乡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乡愁》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诗通过邮票、船票等四个意象寄寓了诗人特定时期的情感,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诗歌学习和鉴赏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乡愁”的理解和诗歌的意象、情感把握还不足,加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划分句子节奏,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2)分析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及一咏三叹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法,分析诗歌中数量词、叠词、方位词的作用;(2)通过诵读法,品味诗歌中“邮票、船票”等意象和“小时候、长大后”等时间词,理解该诗的主题,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浓浓的“乡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和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学习新诗要反复朗读课文,感受韵律美和意蕴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我将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对《乡愁》中“邮票、船票”等意象的把握;(2)诗中比喻和化抽象为具体等艺术手法的分析;(3)数量词、叠词、方位词使用妙处的体会。

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结构特点把握存在一定困难,在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上(1)有所不足的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计如下)(2)对诗歌中“一咏三叹”结构形式的探寻;(3)诗歌抒发的思乡、思亲、爱国情感的体味。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征,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讲授法2.情境教学法五、说学法(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意象、意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朗读法2.圈点勾画法3.讨论法六、说教学过程(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新课导入(约2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将采用音频导入法导入本课,具体如下)同学们,今天老师放一首歌给你们听,歌名叫《故乡的云》。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诗歌通过描绘乡愁的具体物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歌还传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都有很大帮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类型、结构、韵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读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余光中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解析: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诗歌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6.拓展: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热爱、悲伤、希望•意境:时空流转、历史变迁、家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6)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同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乡愁这一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乡愁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乡愁情感;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原因:乡愁这一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和简介,引出课文《乡愁》。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感。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6.小结: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乡愁主题。

7.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愁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作者:余光中•主题:乡愁•内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怀念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乡愁》说课稿范文(5篇)

《乡愁》说课稿范文(5篇)

《乡愁》说课稿范文(5篇)《乡愁》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尝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完毕,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确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尝——迁移”。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学问目标:学习现代诗的根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力气目标:培育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力气。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浅薄的思乡之情,呈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依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根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浅薄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浅薄的思乡之情,培育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力气。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预备承受欣赏法、诵读法、觉察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觉察法:引导学生觉察、体会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3 乡愁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3 乡愁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3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现代诗,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感受诗歌魅力,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

但乡愁这一主题距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难以深刻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原因:乡愁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难以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乡愁为主题的歌曲《故乡的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4.讨论: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品味: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7.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首由现代诗人余光中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乡愁的情感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难以理解。

2.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不够:学生可能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不够了解,难以分析诗歌的效果。

3.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品味不足: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不够,难以品味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品味。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现代诗人余光中。

这首诗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全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含义,并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所了解。

但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体会乡愁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乡愁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原因: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同时,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诗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需要学生加以领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互相借鉴,提高认识。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思念眷恋忧愁无奈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进行。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材选取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作者深厚的乡愁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乡愁这一题材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作者余光中的背景不太了解,需要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作者余光中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讨论、分享,学会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乡愁情感。

2.原因:乡愁这一题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韵律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离开故乡的经历,激发他们对乡愁的情感。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互相交流。

5.表达乡愁: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进行创作练习。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情感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渴望、忧伤、期盼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也比较深厚。

但在阅读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体会。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通过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4.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精选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精选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精选1.《乡愁》说课稿之一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诗海骊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通过描写乡愁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诗人展示了自己对故乡、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本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自由诗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同时,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培养家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2.难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这次我说的是第一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多次感受配乐诗)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美美地
说”。

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

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磁带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通过回忆以前关于乡愁的诗,活跃课堂,营造氛围。

很好的过渡余光中的《乡愁》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品
读(读品结合)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

播放配乐诗朗诵
《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

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让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品读(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
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

在美美地品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

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谈谈如何读才能体现情感,交流朗读体会。

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章节。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其它三节以学生分组讨论方式,平等自主合作的探讨它们的意象创设情境和朗读效果。

以第一节为例,找到学习诗歌的方法。

根据这四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会,感觉一下是否读出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再放一次磁带,对比自己朗读情况
请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台电话机;乡愁是一座桥梁;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乡愁是一轮圆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

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
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
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

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

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意象︳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个人故乡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
殷主题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升华
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普遍家国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