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高中地理专项复习第13章 第1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专项复习第13章 第1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ffdc65195f312b3069a593.png)
训练(三十六)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2020·安徽省检测)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
图Ⅰ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图Ⅱ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1~3题。
图Ⅰ图Ⅱ1.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D.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2.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3.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1.B 2.C 3.C[第1题,图示两条含盐量数值线,均为灌木林高于乔木林,则B正确;滩涂裸地表层含盐量高于底层,则A、C错误;表层与底层含盐量差最大是草地,则D 错误。
第2题,依据材料可知,台田高于普通农田,则台田面与地下水位距离较大,即台田地下水埋藏深度大;使地下土壤中的盐分不易被地下水带到地表土层中,从而盐碱程度较低。
第3题,该模式消耗水量较大,而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短缺,限制了该模式大面积推广。
]地表坡面分散的地表径流称为坡面径流,坡面径流侵蚀力的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坡长、坡角和坡形)控制坡面径流的冲刷速度的冲刷量。
研究坡面径流侵蚀能为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下图示意降雨强度不变时,侵蚀强度与坡角的关系。
据此完成4~6题。
4.地形与坡面侵蚀强度的关系表现为()A.同等降雨强度,坡角越大,坡面侵蚀越强B.缓坡(0°~5°)坡面侵蚀强度比陡坡(76°~85°)小C.凸形坡比凹形坡的坡面侵蚀强度大D.坡角大于65°时,侵蚀强度随坡角增加而减小5.植被、土壤在坡面侵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A.植被降低坡面径流速度,减弱坡面冲刷B.植被增加坡面径流量,增强坡面冲刷C.浅薄土层能增强下渗,减弱坡面冲刷D.疏松土质吸水性强,坡面侵蚀较强6.根据坡面侵蚀的原理,下列措施在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中最有效的是() A.改良土壤结构B.修建坡面引水工程C.增加植被覆盖度D.打坝淤地4.D 5.A 6.C[第4题,读图可知,坡角大于65°时,侵蚀强度随坡角增加而减小。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课件模块三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课件模块三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4836be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1.png)
01
生态脆弱区概述
生态脆弱区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 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 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 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特点
环境容量低下,生态系统敏感性强, 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 敏感,时空波动性强,生态恢复能力 弱。
生态脆弱区分布及类型
定期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效果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 取相应措施。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举措推进
1 2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 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工业节水等技术和设备,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实践效果
经过长期的植被恢复实践,该地区 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 境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某污染企业整改后环保效益提升
企业污染状况
该企业排放大量废气、废水等污 染物,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整改措施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保设施 建设和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环保效益
整改后,该企业环保效益得到显 著提升,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放牧、樵采、采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 缺等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增长、贫困、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对生态脆弱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人 口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进而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贫困则使得人们更加依赖 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等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 地表植被,加剧了荒漠化 进程。
2020高考地理第一讲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2020高考地理第一讲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b6615330ba1aa8114431d9f4.png)
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一)黄土高原概况(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判断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
因此,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
例如: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新课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
![新课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ca2189dd3383c4bb4cd2d5.png)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
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
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
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解析:1.B 2.A 3.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
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并存的现象。
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6题。
4.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5.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6.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解析:4.D 5.A 6.B 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第1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第1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08c47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d.png)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内江位于凹岸,即题目中的凹地,水流较急,而外江位 于河流凸岸,水流较缓,A项正确。第2题,都江堰的建设反映了人类顺应自 然、因地制宜的思想。坎儿井是新疆人们顺应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利用 地下暗渠引水灌溉的工程,同样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C项正确。
知识点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地区
煌的古代文明
[真题剖析]
(2020全国Ⅰ卷,7~8)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 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 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
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有(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知识巩固]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纬度位置图,该交错带是某些自然特征的 过渡地带。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是( ) A.从草原向荒漠过渡 B.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 C.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D.从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 2.导致该农牧交错带自然特征发生变化 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洋流 答案:1.B 2.B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 然资源种类不同。 ②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自然资源种类多而 且数量大的区域,自然资源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 的关键。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 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e375a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5.png)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2022·泉州模拟)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降水C.光热D.土壤2.据监测: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主要原因是() A.水源补给减小B.植物蒸腾减弱C.林草面积扩大D.风沙危害加剧解析:1.B 2.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布置有机井,说明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降水较少,限制了农业发展,B正确。
第2题,图中的河流流经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大量引水灌溉,使得流到生态环境保护区的湖泊水量大大减少,导致湖泊周围出现荒漠化,A正确。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
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①耕地减少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物种多样性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在农牧交错带,宜()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解析:3.D 4.B 5.D第3题,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故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故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森林景观向草原景观的过渡地带,故③错误;该过渡带基本和黑河—腾冲一线重合,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故④正确。
第4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故②③正确。
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51
![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51](https://img.taocdn.com/s3/m/f5791fb9eefdc8d376ee32ed.png)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
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
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
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解析:1.B 2.A 3.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
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并存的现象。
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6题。
4.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5.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6.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解析:4.D 5.A 6.B 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2ac36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e.png)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专题训练)(2023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图示意某地灌木周围与其株高相同距离处风速情况。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裸沙地垂直方向上风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地表起伏2.沙拐枣枝叶最茂盛的高度大致位于()A.0.3~0.5m B.0.8~1.0m C.1.2~1.5m D.2.0~2.3nm3.植株周围最易发生风蚀的是()A.白刺B.梭梭C.沙拐枣D.裸沙地【答案】1.C 2.B 3.C【解析】1.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其中摩擦力自地面向上逐渐减小,使得裸沙地风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强,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起伏对风速垂直方向影响不大。
故选C。
2.植被对风力具有阻挡作用,枝叶越茂盛,阻挡作用越明显,风力越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0.8~1.0m 处风力最低,由此可以判断该高度其枝叶最茂盛。
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地表的风力最大,而风力越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越强,地表最易发生侵蚀。
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为治理Ⅱ生态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划区轮牧B.采伐结合C.退耕还林D.人工降水5.Ⅱ生态区在开发利用中不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土壤次生盐渍化C.草地退化D.水土流失【答案】4.A 5.D【解析】4.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读图可知,Ⅱ生态区为草原区,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Ⅱ生态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过度放牧导致的,故该生态区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等,A项正确;草原区不涉及采伐和退耕还林,BC错误;人工降雨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D错误。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9b47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7.png)
A.减小三江源地区的坡度
B.控制畜牧业的规模
C.削减三江源地区的风力
D.实施全面植树造林
【解析】 人为减小三江源地区的坡度以及风力难度太大,A、C错误;控制畜牧业的规 模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从而减轻水土流失,B正确;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因时制 宜,不能“一刀切”,D错误。 马上拓展
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 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 根据外营力的种类,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 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在现代侵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 侵蚀的影响日益加剧,其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
断升高,气温升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碳能力增强,A、C、D错误。
(2024海南联考)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
源地,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多种土壤侵蚀类型并存。下表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坡度地
区土壤侵蚀情况统计表。据此完成5—7题。
坡角 小于5°
土壤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1课时 生态脆弱区
角度 生态脆弱区
题型觉醒
(2024山东日照期末)生态脆弱区主要
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
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如图示意我国不
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武陵山地区石漠化严重。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人工补植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4章 第1讲 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4章 第1讲 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f1624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3.png)
第(4)题,如果选择赞同,可主要从目前该地降水增多,自然条件 改善,流沙逐渐固定,再结合人们的植树造林力度增大等方面总结理 由。如果选择不赞同,一方面从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分析,另一方面 从过度绿化使区域更加干旱,进而导致风沙活动更强的角度回答。
[尝试解答] (1)_Ⅰ__阶__段__湖__沼__面__积__有__所__扩__大__,__风__沙__活__动__波__动__中__略___ _有__减__弱__;__Ⅱ__阶__段__湖__沼__面__积__达__到__最__大__(_极__盛__),__风__沙__活__动__先 ___弱__后__强__;__Ⅲ__ _阶__段__湖__沼__面__积__骤__减__,__风__沙__活__动__剧__烈__波__动__、__增__强__。__湖__沼__面__积__与__风__沙__活__ _动__此__消__彼__长__。
01
典案重温·基础梳理
[教材内案例] [教材外案例]
[教材内案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干旱、半 干旱
耕地
土地沙 漠化
气候变异
次生盐 渍化
[特别提醒]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 为因素)。
第二步:调用知识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外力作用 中以风力作用为主,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对此问 题的主要治理策略是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分析❸可知,Ⅰ阶段湖沼沉积有所增__加__,风沙沉积在波 动中_减__少_,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增大,风沙活动_较__弱_;Ⅱ阶段湖沼沉 积最多,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 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_减__少_,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增__多__,说 明此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不断增强。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自修案例感知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自修案例感知](https://img.taocdn.com/s3/m/ebaff8bc336c1eb91b375ddf.png)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76..该减流轻域土退壤耕侵还蚀林最工明程显中的种种植植刺方槐式的是原因,主要是刺槐( ( ) )
第四部分 区域发展
第二讲 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 题的防治
12/10/2021
第1课时 基础自修•案例感知
12/10/2021
Contents
N0.1 基础点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N0.2 基础点二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N0.3 基础点三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2/10/2021
3.目前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严重,据此探究以下内容。 (1)雨林被毁的原因是什么?
12/10/2021
(2)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有哪些?
12/10/2021
[由图忆知]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 流水 侵蚀作
具有较高的 生产力 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 “生命的摇篮”
_调__节__气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_调__蓄__洪__水__
【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f845a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2.png)
8.晴隆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有( )
D ①雨季暴雨频发 ②土质比较疏松
③热带草原广布 ④地形山高谷深
A.①③
B.②④
B C.②③
D.①④
9.晴隆县中、北部休耕地集中,说明该县
中北部( )A.生产规模大,城镇化水平
低
B.耕地利用强度大,生产力退化C.耕地 后备资源少,分布零散
沙漠化是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沙漠化敏感性是指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土地发生沙化的可能性大小。研究表明,中 国西北地区高敏感性的土地面积在2000~2017年间减少了大约 4.78*104km2。下图为中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原理解析。
新课标人教版选必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
课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要求 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理解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从区域认知的角度, 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土地退化的表现。 素养 2.结合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 解读 化的原因。(重点) 3.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 化的综合治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难点)
线索一 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1)降水总量: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 且变率大
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左右。
(2)降水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3)降水年际变化大。
探究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以鄂尔多斯为 活动 例)
线索一 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B.3一降水量大,土壤多呈酸性C.5一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2022年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9b527da0116c175e0e4837.png)
2022年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题汇编一、选择题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①土质致密②地表沟壑纵横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气候比较干旱⑤夏季多暴雨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2.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①延长了生产链②保持水土③增加了农民收入④改善局部气候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有关湿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包括沼泽、滩涂、河湖、水库和稻田等B.湿地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有水或经常有水C.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仅分布沿海和平原地区D.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等生态功能4.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①生态退耕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南水北调④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⑤铺设防渗地膜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④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以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60分钟降水,研究其输沙速率的变化。
下图左图为三种坡面示意图,右图为输沙速率对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原因是()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水强度变化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6.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
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B.损毁史早、坡面径流最较大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7.推测模拟实验中将降水强度增大到100mm/h的影响可能是()A.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峰值减小B.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变化减小C.大、小鱼鳞坑损毁时间提前D.大鱼鳞坑坡面的径流量变化减小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梁、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
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
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
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
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
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
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
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
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
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
解析:1.B 2.A 3.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
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并存的现象。
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
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6题。
4.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5.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
6.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
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
解析:4.D 5.A 6.B 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5题,读图可知,该县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第6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该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为采煤,所以矿区土地复垦是减轻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措施。
地膜覆盖解决不了大面积土地水土流失问题。
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属于小流域沟谷的保土措施,对于坡地来说效果较差。
选B。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如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7~8题。
7.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8.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
A.吸引鱼群聚集 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加剧海岸侵蚀
解析:7.B 8.D 第7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第8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导致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
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10.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由河道两岸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解析:9.B 10.C 11.B 第9题,由材料可知,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地面积自然增长快,再结合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故堆积速度快,B正确。
第10题,根据材料“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可推断出受河流淡水的稀释作用,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①正确;地势越低,受地下水影响越大,盐分含量越高,②错误;黄河入海口附近受河流淡水的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③正确;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所在区域河道较1996年前长,入海口处河道变宽,水流分散,对附近土地盐分起稀释作用,④正确。
故选C。
第11题,根据材料“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可推知,河道两岸水源充足,土壤含盐量较低,植物生长条件较好,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植物分解输入湿地中的总氮相对较多,由河道两岸向外侧总氮含量递减,A错误;近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土壤含盐量高,加上海浪的侵蚀,不利于植物生长,有机质分解不旺盛,植物分解输入湿地中的总氮相对较少,B正确;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增,C错误;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减,D错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