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知识点
一、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1、怎样给文章分段?
(1).按情节发展划分:抓过渡句、过渡段,有四分法,多指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三分法多指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如《皇帝的新装》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按时间顺序分:抓时间词。
(3).按地点的变化划分:抓方位词的变化。如:〈〈藤野先生〉〉“东京—仙台—北京”。
(4).按段落的内部关系划分:A.总分关系:大部分记叙文有“总—分—总”结构 B.转折关系; C.并列关系 D.因果关系 E.递进关系。
(5).按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划分: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颂春”
(6).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7).按描写角度(正面或侧面)来划分。
(8).按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分。如何归纳段意、层意:
(1).抓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果中心句以转折、递进、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重心)的部分,转折、递进句式以后为正。
(2).抓过渡句。
(3).逐句或逐段归纳内容要点,看几个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相加相综合;偏正关系以正为主,抓主带次,谁为主,谁为次,要联系全文中心来定。递进和转折关系都是以后为主。
(4).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2、划分段落的步骤:
(1).先看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什么意思,逐段归纳要点,排列出文章写了那些材料,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2).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解决“怎么写的”的问题,再根据分段的依据分段。
3、划分段落的意义: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安排文章结构的次序体现出来的。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分段训练有助于我们写作,要写好文章,就要先会拆文章,会分析文章。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如《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三、如何归纳主题、中心思想:
1、分析写作背景,背景出主题出。
2、看标题,标题点明中心。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大都是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的作用在结构上:总领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在内容上:突出主题、画龙点睛、揭示深化中心。
4、抓文眼:因为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也就是中心词、中心句。
1、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人物形象特征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中心。
2、注意中心主题该深化要深化,要由小我向大我转化。
四、写作特色:
1、结构布局上:
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②、首尾呼应。
③作铺垫、埋伏笔。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倒叙、插叙。⑤、出人意料的结局。⑥结构严谨、清晰。⑦利用引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表现手法(写作方法)上:
①、以小见大。
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④、景物烘托。
⑤、对比、对照、衬托(正衬、反衬)。
⑥、欲扬先抑。
⑦、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3、语言特色:
①、婉约动人,生动形象,清新优美。
②、豪放粗犷。
③、诙谐幽默。
④、夸张、辛辣讽刺的语言。
⑤、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情。
⑥、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⑦、句式骈散结合。
⑧、含蓄深沉的语言。
4、表达方式上:
①、先叙后议。②、夹叙夹议。
5、选材剪材上:
①、详略得当。②、选材典型、新颖、别具一格。
五、关键词语
..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句子
..或段落
1、结构上的作用含义:
①、前后照应:
指对前文(含标题)作必要的回应,照应是针对前文说的。包含四种情况: A、首尾内容呼应 B、内容照应标题(开篇点题、结尾点题) C、前文作铺垫、埋伏笔,后文回应 D、前文设置悬念,后文回应。
两个概念:
伏笔:是对后文内容所作的暗示。伏笔是针对后文说的,文章往往同时使用伏笔和照应两种方法,即前有伏笔,后作照应。
悬念:引起读者期待心理并急于阅读下文的一种手段。一种是通篇设置悬念,贯通全篇:“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释除悬念”。另一种只是局部设置悬念。
②、承上启下。
③、总领下文或归结全文。
④、为后文作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伏笔:见上文解释)。
⑤、与后文形成对比、对照,反衬后文,从而突出中心。
2、内容上的作用含义:
①、语境求解,紧扣中心主题分析。(文中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往往画龙点睛,
点明升华主题)。
②、从修辞手法的作用上结合中心分析。(例:“小草青得逼.你的眼”。“逼”字运用
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小草的青翠,蓬勃的生命活力)。
③、找关键词,语境求解。(例:“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寻”字是无中生有,表现贾雨村阴险毒辣,过河拆桥)。
说明:
★对文章相关的环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详写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在文章的开头简略交待一些情况的作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文展开作铺垫,或烘托了某种气氛。★议论抒情式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往往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文章在开头要是有铺垫、伏笔,后面必有照应,这样才能结构严谨。
六、人物形象:
1、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综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进行人手形象的整体分析。同时不要忽略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各种描写都是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内心世界而服务的。
七、文章的线索:
1、线索的特点:
A、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
B、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
①以某一事物
..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两文中都是以我的见闻和感觉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
八、人称:
1、主要人物(主人公)的确定:最能表现中心的人物。
2、第一人称:
①第一人称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任务。
②第一人称做次要人物的作用:陪衬,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采用第一人称的优点: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缺点:不能超出“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3、第三人称:
①优点:不受时间和室间的限;②缺点:不如第一人称那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
说明:有些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但仍然是通过“我”的角度来展示的,所以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