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水平分工
国际分工的含义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进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三、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旅行社的垂直分工体系
• 旅游代理商
• 旅游经营商与旅游代理商的联系和区别
2.我国旅行社的分类
• 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分类:一类社、 二类社、三类社
• 1996年《旅行社管理条例》分类:国际旅行社 、 国内旅行社
• 2009年《旅行社条例》分类:
内资旅行社
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 经营三种旅游业务
大而全,小而全,形成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政府对旅行社业过多的微观规制容易造成市场不平等、阻碍市场发展 的负面效果
资产存量无法向大型旅行社转移,无法实现在全行业内进行资源的优化 配置
我国旅行社无法实现垂直水平分工的原因
由于旅游产品不可专利性,遏制了旅行社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旅行社行业是由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转轨而来,具 有明显的“路径依赖” 我国旅行社产品利润过低,使得旅行社无法进行诸如批发、 零售之类按交通方式:汽车、飞机、轮船等
特殊旅游市场 商务旅游市场:代理票务
旅游零售商
休闲旅游市场
欧美旅行社行业分工体系的内在机制
旅游市场的发展是旅游批发经营商进行专业化经营的前提,旅 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又会刺激旅游市场的继续发展。当旅游批 发经营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扩展销售部门将导致销售费用的 急剧增加,而且旅游者数量的增多将导致企业市场交易费用的 上升,这时利用布点广泛的零售旅行代理商进行销售可以相对 节省市场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于是旅行社业的“销售职能” 分化出来,完成了业内的垂直分工
信息化条件下我国旅行社行业的新型分工体系
水平分工体系展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 纵向一体化和垂直分工并存
第三章 旅行社的运作模式
第一节 旅行社的分工体系 • 垂直分工 • 水平分工
二、旅行社的分类制度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23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 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 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 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 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 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 国际分工格局。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 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 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 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兴 起不仅使商品交换市场不断扩大,同时还推动 了国际分工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17
五、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影响IDL的参与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现 代化,特别是高效率的运输工具的出现和物 流产业的兴起,商品交换的空间距离正日益 缩小、运输时间不断缩短、运输费用大大减 少,推动了分工的国际化进程。
(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IDL中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IDL的形式、广度与深度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IDL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火星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
15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影响参与IDL的张力
各国人口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国际贸易和 国际分工提供了必要性。资源丰富,人口稀少 的国家往往侧重于发展农业、牧业、矿产等产 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则 更偏重于对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
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 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 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 时期。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五)基本评价 1、积极作用 (1)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 法》。 (2)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 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不足之处 (1)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如以资本和劳 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不能解 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2)不能解释当今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和世 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主导。 形式: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 工。 ②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出口大国。 现在的出口量是2001年的6倍,而进口量也飞速增长, 变成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于中国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 业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场意味着中国内需重要性的 日益增强。
2、结论 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两国 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 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 获利。
3、举例分析
分工前 小麦 (天/吨) 200 英 国 100 法 国 生铁 (天/吨) 100
200
英国应专业化生 产生铁,法国生 产小麦。
分工前每单位产品两国投入 的劳动量
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
葡萄酒
英 0
毛呢
220/100=2.2
葡
170/80=2.125
0
分析: 分工后多了0.2个单位的毛呢和0.125个单位的酒。
交换后
葡萄酒
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资料(重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资料(重点)概念题:企业网络分工概念:指以若干家企业以交易契约的方式而不是以所有制的方式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企业网络,来生产某种最终产品。
国际分工类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补偿贸易:买方在信贷基础上从卖方进口机器、设备、产品、技术或劳务,然后用商品与劳务支付货款。
许可贸易:指许可方在许可协议规定下,允许目标市场国的被许可方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享有使用权以及协议产品的制造权和销售权,而被许可方按规定支付技术转让和使用费。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之比。
四类:商品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因素贸易条件,双因素贸易条件。
贸易差额顺差的利弊。
利:提高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弊:外汇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民币有升值压力;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本国可用资源减少;易于引发贸易摩擦。
比较优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相互需求方程式: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的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由贸易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
H-O原理结论模式: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各国要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雷布钦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在两种生产要素中,其中一种要素数量增加,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数量将减少。
里昂惕夫悖论:(1)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2)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与理论推理结果正好相反)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定义:在一个两国贸易模型中,两国间完全自由的贸易将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
第三章国际分工练习题
商务师考试------国际分工试题单选: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C.资本流动D.上层建筑2.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B.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C.农业国与农业国间的分工D.纺织国与纺织国间的分工3.大卫·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A.《国富论》B.《国际贸易》C.《域际和国际贸易》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4.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是:A.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B.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C.各国间商品价格不同D.各国间要素价格不同5.中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A.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D.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多选1.国际分工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有:A.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只有间接影响B.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C.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D.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因素E.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2.西方国际分工代表性论点包括:A.罗伯特逊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D.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说”E.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名词解释:1.水平型国际分工:2.垂直型国际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4.对外贸易依存度:判断题:1.赫-俄的要素禀赋说,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2.战后,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简答题:1.述赫-俄的要素禀赋说和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说的区别?答题提示:(1)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国际贸易》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核心观点是: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财富的直接源泉来自于流通领域;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财富是金银等贵金属,金银是国家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惟一尺度。
5.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既包括先天存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也包括后天获得的资源(如资本和技术),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9.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cs of scale):指由于整个产业的产出水平增加而导致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即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只依赖于产业规模,而不是单个厂商的规模。
10.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cs of scale):指由于单个厂商自身规模扩大和产出水平增加而导致的平均成本下降。
48.普惠制税(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是联合国体制下的一项贸易优惠制度,安排发达国家给予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进口税率。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收益和促进工业化。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进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三、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管理制度分工怎么写
管理制度分工怎么写管理制度的分工可分为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种。
水平分工主要是指不同员工在同一级别上的工作分配,如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垂直分工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工作分配,即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分工。
在公司运作中,管理制度的分工应该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设定。
下面将从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方面来详细探讨管理制度的分工。
一、水平分工水平分工是管理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分配。
合理的水平分工能够确保各部门间的协作效率,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常见的水平分工方式:1. 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是指根据员工的专业背景和技能来分配工作任务。
例如,在一个制造型企业中,可以将工程师负责产品设计,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制造,销售部门负责市场推广等。
通过专业化的分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专业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集中化分工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会设置中央管理部门来协调和分配公司整体工作。
这种集中化的分工方式可以帮助公司对整体运作有更好的掌控和监管,确保各部门间的协作和一致性。
例如,设立一个财务部门来负责公司整体的财务管理和监控。
3. 分部门分工分部门分工是指将不同的职能和工作分配给不同的部门来完成。
例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员工招聘和离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企业财务报表和成本控制,市场部门负责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等。
通过设置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不同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分工协作,提高部门间的工作效率。
4. 交叉分工交叉分工是指员工能够跨部门或跨岗位进行工作协作和分享资源。
这种分工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灵活性和综合能力,促进公司内部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例如,某些团队项目需要不同部门的员工共同参与,通过交叉分工能够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
水平分工的合理规划和设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专业化、集中化、分部门和交叉分工等方式,能够使公司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和有序,促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实现整体运作的高效性和协调性。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上)一、名词解释:1.国际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水平型分工:生产力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即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
3.垂直型分工: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国际分工,即前者主要从事高资金、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生产,后者主要从事农矿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4.绝对利益: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则彼此都会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5.比较利益: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
即使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生产率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发生贸易的可能,而且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6.机会成本:为获得生产一单位追加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
7.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即在一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不同产品组合的产量。
8.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
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使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答: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然条件等三类因素所决定的。
(1)生产力因素,它对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进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生产关系因素,即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内部社会生产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3)自然条件因素。
区域总结
概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分析: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主要因素在特定部门的布局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各类产业部门都有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
这种倾向性即为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指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其内容有很多,主要是区域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景观和自然保护政策等。
7、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8、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9、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0、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2、土地利用分区:又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1.国际垂直分工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
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
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
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
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
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
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分工,
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引致的分工。
2.国际水平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
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分工。
当代发达国家
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分工的基础上。
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
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4.经济全球化是以横向的水平分工为基础的。
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的,所不同的是,经济国际化是以垂
直型的分工为主的,即发达国家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而经济落后的国家
则是农产品和原材料的供应者。
而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基础是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不仅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大力实行工业化,
发展制造业。
各国不仅在制造业部门有分工,而且在同一部门的不同产品,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方面也有分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水平型的
分工日益深化。
近年来,国际分工又有新的发展,即发达国家着重发展高
科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发展一般制造业。
这在二者之间,既建立了新
的互补关系,又造成了新的差距。
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既是国内分工的延续,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
2.垂直性国际分工:它是指紧急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
3.水平型国际分工:它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4.混合型国际分工:它是指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结合的分工形式。
5.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世界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动、科技和服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国际收支均衡的行为和方式。
6.贸易平衡: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商品进口和出口相等,叫做贸易平衡。
7.贸易顺差:如果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叫做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8.贸易逆差:如果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叫做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9.国际贸易依存度: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0.出口贸易:它是指将本国生产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或为他国提供服务。
11.进口贸易:它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或接受他国提供的服务。
12.过境贸易:它是指两国之间的贸商品经过第三国国境运送时,对于第三国来说所发生的贸易。
13.复出口:它是指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的贸易行为。
14.复进口:它是指输出国外的商品在输入本国时的贸易行为。
15.净出口:它是指一国出口大于进口的情况16.净进口:它是指异国进口大于出口的情况。
17.关境:它是指执行统一海关法令的领域。
18.总贸易:在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国家,凡是进入过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凡是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叫总进口,后者叫总出口,两者总额相加就是总贸易额。
19.专门贸易:在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国家,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在保税仓库,不进入关境,一律不列为进口。
只有从国外进入关境的商品及从保税仓库提出并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
对于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则列为出口,称专门出口。
国际分工
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
• • • • • • 人口: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人口的总量与市场; 2)人口的密度; 3)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的素质与文化程度; 5)年龄的结构;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 • • • 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 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 界贸易依存度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 2 、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是发达国家 之间的横向分工。
• 3 、混合型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工 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
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 萌芽 • 形成 • 发展 • 深化
• 二战后至今
• (1)原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 (2)分工特点: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猛发展,居于国 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原因: •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细分和现代工业品的高技术要求 •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部门的分工是“脑”和“手 ”的分工。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
中国从芭比娃娃中获得贸易收益
(二)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产 品内部的国际分工
• 内部分工更加精细 • 产品的差异化导致同一类产品的内部交易
波音777飞机有132, 500个零件,由全球545家 供应商生产
8家日本厂商生产机身、机门和机翼; 1家新加坡厂商供应机头和起落架 3家意大利公司供应机翼阻力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趋势:前灯与尾灯战略
——美国(产品创新) ——德国(精密制造) ——日本(工艺创新) ——中国(规模制造)
信息推动 变化趋势
制造推动 变化趋势
2010 2020
2050
——科技长周期理论
生物推动 变化趋势
工业阶段
信息阶段
生物阶段
——长期增长模型
C — D 科技进步函数(模型) Y = A + aL + bK (a+b=1) 科技进步贡献率=A/Y
Y:GDP增长速度 L:劳动力增长速度 K:资本增长速度或投资 A:科技进步贡献率
——国家科技战略: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讨论
未来发展依靠经济还是依靠科技 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 科技主要解决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还是解
决瓶颈制约问题 科技是产业应用导向还是研究成果导向 创新型国家目标与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经济形势:稳中渐降
——GDP:今年7.5%(去年9.2 % ); ——金融政策:开始宽松,银行系统安全: ——财政政策:继续从紧,地方财政压力大; ——产业政策:压缩资源、能耗型; ——投资政策:高位下降,结构性问题; ——发展模式:各地比较; ——深层次问题:十八大以后的政治经济走向。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上海和全国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六个子系统
宏观调控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与支撑体系
三、产业转型:水平分工与创新集 群发展
*产业思想:垂直与水平分工 *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变化 *产业出路:创新集群 *转型探索: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思想:垂直与水平分工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11五 12五 13五
传统工 业
重化工 与装备
轻纺
钢铁与 石化
家电 汽车 信息
——
电站装 备 工业与 信息化
家电工 业促进
新能源
—— 新材料
7大高新 —— 产业
现代服 物流与 务业 贸易
知识服 务
——
——
—— 研发与 创意
*产业出路:创新集群
上游 原料 产业
价值链 产业链 技术链
——国家第三个科技中长期规划主要内容
目标——创新型国家:排名第五到第三 路径——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集成创新
和二次创新 任务——六大领域:工业制造、信息化建设、
农业与卫生等公共安全、城镇建设与重大工程、 能源与环境资源、国防等六个方面共十六个重 大专项 保障——创新体系产业链 技术链
下游 应用 产业
产业创新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产业创新集群:理论和模型
企业集 群发展
1950年代 熊彼得企业创新理论
泰勒劳 动管理
产业集 群发展
1970年代 波特创新阶段理论
人力资 源管理
创新集 群发展
1990年代 OECD知识经济发展理论
2003年 OECD产业创新集群理论
人均 GDP小 于1000
美元
投资阶段
人均 GDP2万 美元以上
资源阶段
人均
GDP5000 美元左右
——阶段判断标准
人均GDP小于一千美元 恩格尔系数
以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为主
60
50
人均GDP在1千-1万美元 40
以用、行、住等物质消费为主
人均GDP1万-2万美元
以文化、休闲等享受消费为主
知识经 济管理
*转型探索: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概念:指处于现代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在对高新技术开
发的基础上,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 服务的企业集合。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一产
二产
三产
农业 轻纺 重化工 后工业
*社会化趋势:以人为本
权本到人本的转折 人口规模思考 人口结构思考 人口红利与就业思考 内需拉动思考
*城市化趋势:功能城市还是宜居城市
人口与布局问题 住房问题 交通问题 基础设施问题 科技园区的选址
64%
工业投资 城市建设 房地产
九五
25% 50%
25%
工业投资 城市建设 房地产
十五和十一五
33%
34%
33%
工业投资 城市建设 房地产
二、未来趋势:从城市化到社会化
*发展阶段认识 *社会化趋势 *城市化趋势 *科技创新趋势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波特理论模型
财富阶段
人均
GDP1~2 万美元
创新阶段
2010~2030 人才科技 资本资源 知识位差
——产业方向
80年代
(1990年前 )
90年代 (1990~2005 )
传统工业 装备制造业
新区开发和 旧城改造
2005~2020 服务业 城市管理
社会需求
2020~2050 知识服务业 城市运行
产业发展 城市发展
知识需求
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
知识发展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当前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热点
主要内容
一、当前形势: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二、未来趋势:从城市化到社会化 三、产业转型:水平分工与创新集群发展 四、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与知识竞争力
一、当前形势: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国际形势 *国内形势 *创新趋势:从工业化
到城市化的转型
*国际形势:近期疲软
欧洲:主权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 日本:经济乏力 金砖国:创新危机 全球:经济衰退
人均GDP大于2万美元
以旅游、度假等精神消费为主
30 20 10
0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吃 住、行等 文化等
——产业结构阶段与选择(克拉克理论)
农业阶段
工业阶段
轻纺
重化工前期
重化工后期
后工业阶段
(信息化阶段)
(知识经济阶段)
(循环经济阶段)
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 电子、通信、软件、IC等信息产业 汽车、造船和轨道等交通装备 钢铁、石化、水泥和建材等 纺织、轻工、家电、机械等
——产业转型: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
投资与咨询 研发型与创意型 总装型与管理型 生产制造型与劳动密集型
*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变化
基础资源 利用资源 创造资源
1990~2010 区位优势 政策资源 城市级差
——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带来城市化
工业生产基地: 乡镇工业: 产业园区: 科技园区: 创意园区(城区):
——上海实证:投资规模增长趋缓效应
单位:亿元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五 十一
五 十二
——投资结构变化:工业转向城市
八五
2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