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论文题目 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的影响 姓 名陈 海 琴 学 号 08830101专业班级国贸081 日 期 2011年4月3日成绩师字老签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的影响摘要: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只不过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并不重视该观点而将注意力放在资源配置上。

专业化分工会导致劳动力就业增长和劳动力市场扩容,更可以一定程度的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

而漠视分工会导致市场的不当竞争,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专业分工的经济驱动效应做出一定阐述,体现专业分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期提高各大小企业对专业分工的重视。

关键词:专业化分工;经济增长;交换能力;就业机会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不断发展的。

从广度看,今天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规模不仅在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各行各业间展开,还在世界范围内发生。

不但各种各样的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工厂产生,而且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配件也会在不同国家的专业化工厂生产。

例如,一些飞机上的零部件,有的在这个地区生产,有的在那个国家制造,然后在一个国家总装,这看起来会增加运输费用,实际上由于有了更细的专业化分工,不但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再从深度看,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生产部门越来越多,大门类中有小门类,小门类中还有更小门类。

显然,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分工的程度必然是越深化、越细化。

一、分工的出现斯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内生绝对优势导致了交易与分工的产生,李嘉图认为外生的比较优势导致了交易与国际贸易及分工的产生。

马克思强调分工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指出分工是在生产和交往的过程中从人的自然差别中发展起来,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马歇尔及其所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运用边际方法分析供给和需求,把分工水平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社会被分为纯粹的消费者和纯粹的生产者,社会的分工水平和分工结构外生给定;厂商生产函数只与厂商规模有关,而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及全社会的分工水平无关。

旅游行业的垂直分部

旅游行业的垂直分部

垂直专业化: 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中国作为一要] 垂直专业化的生产和贸易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个大国和发展中国家, 垂直专业化的程度相对较高。

随着中国加入WTO , 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战略模式将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对此, 中国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应对方案。

[摘一、垂直专业化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方法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 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就是生产过程中国家间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 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加, 形成了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性贸易链, 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 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ing) 。

垂直专业化的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 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其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经营方式的直接结果, 它把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 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联为一体。

例如, 跨国公司从日本或者欧洲购买电子元器件,把它们运到苏州工业园生产加工成电子设备或电子消费品, 然后再出口销售到欧美或其他国家。

在这个例子中, 跨国公司的贸易关系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在功能上是把苏州工业园作其生产加工制造中心来看待的。

垂直专业化这一概念自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被其他学者广泛地加以引申和转换。

目前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有多种意义相近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提法, 如“价值链切片”、“外包化生产”、“生产的非一体化”、“碎片化生产”、“多阶段生产”和“内部生产专业化”等等。

这些概念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但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是“外包化生产”或“国际外包化生产”。

“外包化生产”是指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 主动把一些在本国生产缺乏竞争优势的零部件生产阶段, 配置在其他国家或地区, 自己则集中精力生产某种商品的核心部分, 利用自己在管理、品牌、市场、研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 进行全球采购、生产和营销的活动。

国 际 分 工

国 际 分 工
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 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
6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
1.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16世纪~18世纪中叶)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这 个时期,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差别较小,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7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
2.形成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中叶)
这个阶段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 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 大工业的建立)。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 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 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 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国和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3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国家往往偏重 发展农业、牧业、矿业等产业,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往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 业。于是,在国家间就有分工和交换产品、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
9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
4.深化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 生产的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

为 42. 26 9亿元 ,总 出 口中的垂直 专业化份额 为 0 5, . 6 总进 口中的垂直专业化份额为 0 3 。并且 2 .1 3 通过与 O C E D国家和爱尔兰 、 国、 韩 墨西哥等国家 及地 区 17 —19 年 间的结果对 比得 出, 90 90 中国垂 直 专业化 贸易增长 迅速 ,进 出 口中所 占份额较 高。 高越( o ) 中国加工 贸易进 口与 出口总额 2 4用 0 的比重来替代 中国的垂直专业化 比重 ,并对垂直 专 业化 分工 进行 了模 型 化研 究 。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 中心课题组(06 采 20 ) 用 H m e 等人 的投入—产 出法 ,对 中国 19 — uml s 92 20 年 间共 1 年 的总 出口贸易与对美 出口贸易 03 2 中的来料加工程度作 了分年度、 分产业的计算。其 计算结果显示 : 在这 1 年 中, 2 中国出口贸易中来料 加 工 的 价 值 比率 已从 19 92年 的 1%上 升 至 4 2. 1 %。其中 , 8 中国对美 出口贸易中的来料加工程 度更高 , 2 . 达 2 %。分产业计算结果显示 , 9 仪器、 电 子等产业 出 口贸易 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最高 , 有 的接近 4 %。 0 另外 , 自日本的中间品在中国向美 来 国的 出 口品 的 V S比例 中所 占比重 大 约 为 1 , / 如 5 果加上来 自于韩国的中间品进 口,那么 日 韩对 中 国的中间品出口在 中国向美国出 口的垂直专门化 程度中约 占 1 ,反映 了东亚对美 国的产业链效 / 3
[ 文章编 号]10 - 7 3 20 )5 0 1- 0 5 0 7 7 2 ( 0 8 0 - 0 1 0 0
2 世纪 6 年代尤其是 9 0 0 0年代 以来 ,在经济 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 因素的共 同推动下 ,国际分 工 日益深化 ,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 的分工内容 与形式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国际分工 由产 品层面逐步深入到工序层 面 ,很多产品的生产过 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增值环节 ,分散到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进行 , 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相互连接。分 工的细化导致 国与 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 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 的优势 ,而非传统 的最终产品优势 , 进而导致 全球 收益分配不均 , 对 国际产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分工格局下 , 中 国如何有效发挥 比较优势进而培养动态 比较优势 从而实现经济赶超 ,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课题 。为 此 ,必须对我 国参与垂直专业化 国际分 工的现状 进行分析 , 方能制定有效对策。

垂直专业化

垂直专业化

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计算公式:VSS=VS/Xk 式中VSS代表垂直专业化指数实际上度量了每一单位 出口中垂直专业化贸易的份额。
垂直专业化
定义: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各国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跨越多 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某个 或某几个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贸易现象。其主要 特点是一国向他国进口中间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品,并利用 进口的中间品生产加工后出口至第三国,第三国再将进口品当 作中间品投入,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目 的地为止。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对本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术产权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 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促进论的观点认为 管理当中去 , 一方面解决了研究单位的经费问题 , 另一反面也减少 了 当外国企业与当地公司在同~市场相互竞争时, 当地公司为了在竞 研究成果向企业转化失败的风险。 最后 ,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 争中不处于劣势 , 必然增加研发经费,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主张 业都应该将科学技术作为 自己企业的杨 竞争 力。加大 自主研发的 抑制论的学者认为 , 外资企业的进入并不一定带来本土企业研发能 投入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加强新产品的开发 , 缩小与同
越来越重要 的位置。 面对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战略模式。 中国企 自主创新能力是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要想在激烈 的国际 业应该做好准备应对这种贸易模式的转变。 竞争中获得经济增长 , 就必须拥有 自己的核心能力。随着经济全球 首先企业应该有 自主创新的意识, 加大培育自己的科技人员, 建
化, 国际分工演化到垂直专业化的阶段 , 形成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 立 自己的研发中心 , 不断加大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的投入。 尤其是科
和经营的技术基础 ,而承接发达国家 的产业转移和吸收跨 国公司 技人才作为一国知识存量的大小, 是企业 自主能力的决定因素 。 其次 的扩散技术将是 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因此研究垂直专业化 加大科研机构、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制度上让企业和科研

M一。X 【 A】 , _
( 2 )
为(z ,x即) 维的进
四、 垂直专业化 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式 中, 为(X ) 1 维元素为 1 的项量 ,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过程不仅对我国企业的劳动资源 的价格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

“ 直专业 化分工”都赋予 了比较 具体的含义 。外包 ( 垂 国际外包 / 离岸外包 )是指一 国企业将 特定产 品生产的某一 阶段或零 部件交 由国外 的非关 联企业进行生产 ,对外包程 度的测算也是基于发包 国的角度 。而垂直专业 化分工 则是对一 国产品分 割 生产过程参 与度 的测 算 ,任何参与产 品分割 生产 的国家都可 以通过测算垂直 专业化 比率来看 它在产 品生产过程 中的参与程 度 。基于 中国 目前 主要是 参与产品分割生产 的现 实 ,本文采用垂直专业化 分工这一 概念 ,同时因本文 主要进行相 关理论综
对较 少 。国内外学 者对 垂直 专业 化分 工 的度量 主要
芬 斯 切 和 汉森 引入 中间 品 进 口 量 , 用 中 间 品 进 口 占非 ( en t n 能 源 原 材 料 购 买 总 量 的 比例 来 测 度 外 包 F e sr a d a
Ha s n [ no ) ] 2 的程 度
论及 实 证分 析 ,本 文在 国 内外学者 对 垂直 专业 化分 工测 度及 经济 效 应研 究 的基 础上 ,对 未来 垂直
专 业化 分工 问题 的研 究 方 向进 行 了展 望 。
[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分工 ;度量;经济效应 [ 中图分类号]F 7 . 文献标识码]A [ 22 9[ 文章编号]1 0 -56 (0 1 9 0 7 3 0 0 9X 2 1 )O 一O2 —1
策 研 究” ( R 0 9 0 7 ; 山东省 政府 “ 山学者” 建 设工 程专 项 Z 2 0 HZ 0 ) 泰
[ 作者简介] 赵 明亮 (95 ) 18一 ,男 ,山东 昌乐人 ,山东 大学经 济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臧 旭 恒 (93 ) 15一 ,男 ,山东海 阳人 ,山东 大学产 业 经济研 究所 教授 ,博 士 生导 师 , 山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张建平张燕生毕吉耀关秀丽张一张哲人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重塑国际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核心地位,属于原生性结构调整,起主导支配作用;贸易和资本结构调整是派生性结构,由产业结构调整决定。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一)垂直专业化分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型主导方式对同种产品,在生产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的要素并不一致。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要素禀赋和价格差异,形成了各自比较优势。

将不同生产阶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配置,如果跨区域生产成本小于在单个区域生产成本,就会产生垂直专业化分工。

由于发挥了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工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切分所获的收益因规模经济而进一步增加。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日新月异、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方式不断进步等因素保障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在全球的发展日益深入。

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增加了生产过程的可分性和专业性。

研发、生产设计、质量控制、采购与售后等活动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专业化分工。

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垂直专业化分工使产业转移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梯度转移,变成现在产业价值链在全球优化配置。

在全球化、自由化及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解除下,各国厂商能通过国际分工新方式,根据比较利益在世界各生产点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快速有效地垂直整合产品上、中、下游生产过程。

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主导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转移链条前后延伸,一开始就转移最先进技术、最好生产方式及生产最新产品。

(二)我国成为东亚垂直专业化发生地和加工组装环节的原因一是依赖于我国经济总量和劳动力等优势。

我国劳动力不仅价格低廉,且素质和效率较高。

从比较优势出发,跨国公司将最能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加工组装环节放在了我国。

据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四国1980年至2004年数据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发现,GDP 、人口及运输工具因素对工业品及其零部件贸易影响都是正面的,亚洲国家工业品及其零部件贸易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优势、规模经济及交易成本降低。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三 )技 术 效 应
断提高 。然而 ,在经济发展 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环境污 染排放 日 益增加等问题 , 造成经济发展成本不断增加 。在此 背景下 ,研
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有利于正确认识 此种分工对 中国的影响 ,
在积极扩大垂直专业化分 工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同时 ,避免对环境产生破 坏 ,与环境保护形成 良 性互动 ,实现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国内外研 究现 状述 评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 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 中,垂直专业化出 口已成为 中国出 口 增长 的重要来源。基于 中国的 比较 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认为中国在 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处于
国际垂直一体化分工使得 国际商 品流动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不 断深化 ,由此带来的技术转移和溢出对环境改善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此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
俞海峰 哈 尔滨商业大学经 济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2 8
【 摘 要 】贸易与环境 的关系一直是被 关注的热点 , 在垂 直一体化分 工背景 下研究 中国国际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 环境 的影响对于 中国以适 当的方 式参与 国际分 工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用投入产 出法证 明了垂 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 ,中国对外贸易会 对环境产
生 负面 影 响 。
进的排污清洁设备,减轻环境负担;由此 ,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环境 的技
术 效 应应 为正 。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 ,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环境污
三 、启 示
从 中国参与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中可以看出 二者关系复杂 ,不能直接得 出对环境有利或有害的简单结论 , 需要在一

分工、专业化与集聚

分工、专业化与集聚

总之,分工、专业化和集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只有合理运用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优势,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分工、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的重要动力。本次演示将分别探讨这三个关键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然而,过度的产业集聚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压 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因此,在推动产业集聚的同时,需要注重区域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与分工、产 业集聚的关系
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模式可以 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 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而集约型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 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分工、专业化与集聚
基本内容
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分工、专业化和集聚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相互关联, 共同推动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本次演示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对分工、专业化和 集聚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工,是指将生产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由专门从事某一环节的生产者或企 业来完成。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例如,在汽车制造领 域,从发动机、底盘到车身、座椅等零部件的生产都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最后 由整车厂进行组装。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使得生产更加高效,产品质量更可靠。
基本内容
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具有较高的运输效率和垂直专业化 分工的应用价值。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高速铁路在运输效率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垂 直专业化分工方面的应用。
首先,高速铁路具有显著的优势。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速铁路在全球范围 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铁路运输的格局,提高了 运输效率。高速铁路具有高速、安全、舒适、环保等特点,为旅客提供了更加便 捷、快速的出行选择。高速铁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综述

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综述

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价值链(GVC)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传统的贸易核算方法,如总值贸易核算,已无法准确反映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贡献。

因此,增加值贸易核算和垂直专业化核算方法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实际经济活动和价值增值。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Model,ICIO)的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我们将首先概述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然后详细阐述垂直专业化的概念、测算方法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贸易增加值的内涵、核算方法及其在反映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实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增加值贸易核算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基本概念、核算方法以及与传统总值贸易核算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将着重分析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在全球价值链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其构建方法、主要数据来源以及模型在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这些核算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贡献。

本文将对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全球价值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垂直专业化与全球价值链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于理解增加值贸易核算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

垂直专业化指的是一个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阶段或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和协作的现象。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论文报告:标题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背景和现状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分工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垂直分工。

国际垂直分工包括生产链上的垂直分工和商品服务链上的垂直分工两种类型。

今天,国际垂直分工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一趋势,是当前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标题二:中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升级演进中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升级演进具有其自身独特性。

传统的服务业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业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升级演进肩负着着推动全球垂直分工向高端、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责任。

标题三:垂直分工的背景下,服务业竞争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垂直分工意味着,各个国家、各种产业的生产要素和成本差异日益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服务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化、高附加值的服务,将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标题四:服务业升级的途径和技巧服务业升级是任何一个服务企业都面临的任务之一。

升级的途径和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途径和技巧,加速服务业的升级是当务之急。

标题五:如何推动中国服务业向垂直分工高端升级中国服务业向垂直分工高端升级的推动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包括国家政策、企业战略和产业创新等多个方面,而各方面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基于以上五个议题,下面笔者将分别展开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背景和现状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垂直分工是传统分工的进一步演进,不仅考虑生产的过程,还考虑不同区域上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不同速度。

相比垂直分工而言,垂直专业化分工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跨国企业,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过程上的“专业化”。

000045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000045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①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7 页至 52 页。 ②在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中 也 称 为 垂 直 解 体 ( vertical disintegra- tion) ,与垂直一体化是相反的过程。
收稿日期: 2006- 04- 18
作者简介: 陈建军(1955- ), 男, 浙江杭州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博士生导师;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的分行业数据我31个省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18个行业的数据汇总作为各地区的制造业数据
关于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的效率问题, 学 术界没有达成一致。像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跨国 公司, 如制鞋业中的耐克、adidas 企业等, 从原材料 的采购到制成品, 甚至到销售领域, 都由自己公司 承担, 生产组织是垂直整合而不是垂直分工。在温 州, 你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垂直分工, 大量的中小企 业和手工作坊构成了一个生产体系, 有些地方, 整 个村落的所有作坊都只生产一种产品。实际上, 由 于垂直分工而形成的专业化经济就是一种外部规 模经济, 而对生产工序的垂直整合的目的就是形 成内部规模经济。这就涉及到两种生产组织的对 比: 内部规模经济( 垂直整合) vs 外部规模经济( 垂 直分工) 。90 年来以来, Young,Yang,Becker, Mur- phy,Brown 等人一直在讨论这两者的区别。而美国 匹茨堡大学张轶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垂直分工 增加使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①的迅速发展日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及产业经济学界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分析了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涉及面广,生产形式复杂多样,且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难于进行准确的统计,对其进行准确的度量一直是垂直专业化分工问题研究的难点,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主要采用零部件贸易数据、加工贸易数据、投入产出表等设计相应的指标进行度量。

(一)利用零部件贸易、加工贸易或中间品进口数据进行度量表1列出了此类研究的代表性文献,由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Revision 2)无法区分全部零部件贸易及普通商品贸易,耶茨(Yeats)只计算了主要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SITC 7)这一组产品的中间品贸易情况。

芬斯切和汉森(Feenstra and Hanson)用中间品进口占非能源原材料购买总量的比例来测度外包的程度。

吉恩斯科和古格(Geishecker and Grg)利用中间品进口及产业产值数据测度外包,此类数据的获取较难,仅对于加工贸易盛行的国家适用性较强,可以利用加工贸易数据与相关产业产值数据进行测算。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不能准确反映全球化生产的现象,他们只是基于发包国的角度进行分析,中间产品进口也不全为外包生产的产品,因此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测算存在偏差。

(二)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度量由于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个产业详细的中间投入、出口和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进行测算,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能够更可靠地反映一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水平以及不同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

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
L : 一
些 垦 一 一 —
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
孙景蔚 , 李淑锦
( 州电子科技 大学 财经 学院 , 杭 浙江 杭州 3 0 1 ) 10 8
【 摘 要 】 垂直专 业化分 工使 国际产业转移 由产业结构 的梯度 转移扩展 到 了产 品价值 链上生产环 节的梯度转移 , 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产 业的若 干生产环 节转移到我 国, 促进 了我 国相应产 业的兴起和 成长 , 加快 了我 国产 业结构优 化升级 的步伐。 但是 , 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 的深化 , 其对我 国产 品价值链 的 ” 锁定 ” 效应 日益显现 , 使我 国若 干产 业 出现 了被锁定 在低 附加值和低技术层次 的趋 势。 文章的分析还表 明, 种 ” 这 锁定 ” 效应 主要表现 在我 国产 品价值链 的_ 艺升级和功能升 T -
级方面。
【 键 词 】 垂直专业化分工; 关 产业升级 ; 品价值链 产 【 中图分类号 】 10 【 F2 . 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 26(082— 13 0 10—78 20 )202-4
2 0世纪 6 O年代以来 ,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 , 分工推进到 了 产 品的生 产过 程 内部 ,形 成 了全球 垂直 专业 化分 工 ( et a V rcl i S eilao ) p c i t n ,即产 品的生产过程被 分解为若 干生产 环节 , az i 并 外包给世界各地 的企业形成 中间品 , 后再将 中间品集 中加工 然 组装 成成 品的专业化 分工现 象 。据 H m l.ai , nI i& u me D vd J hi s u s K iM i2 0 ) e uY ( 0 1 的研究 , — 全球 主要 国家( 或地区 )的 出 口加权 ① 平均垂直 专业化分 工指数② 17 从 9 0年 的 015上升 到 19 . 6 9 0年 的 02 0 2 问大约增 长 了 3 %。垂直 专业化 分工 的发展 及 .1 ,0年 0 其所形成 的全球产 品价 值链 , 使参与分工 的发达 国家 和发 展中 国家之间 的经济联 系 日趋紧密 , 品价值链 上各企业之 间的关 产 联互动效应 口益增 强 , 尤其 是相互联 系的 上下游企业之 间大量

关于分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综述

关于分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综述

关于分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综述分工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

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社会便无法形成和正常运转。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分工的研究有很多,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对理论界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标签:分工;经济发展;区域分工;国际分工分工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

分工把个人、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联系起来,使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从而使社会有机体得以形成并有序运转。

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社会便无法形成和正常运转。

当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工已超出一国界限,国际性分工已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分工的研究很多。

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

一、分工的一般理论研究1.分工的定义斯密是第一个真正把分工置于经济学首要地位来研究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分工能促进生产率的增进,是“富国裕民”的重要方式。

“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

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

“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

2.分工理论的演进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阐述了分工的产生及影响。

他指出分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在分工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此,马克思指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论述,对于在配第之后但在斯密之前写作分工问题的一部分英国著作家来说,是直接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柏拉图分析的基础上,斯密在《国富论》中考察了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

他“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

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分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是知识经济下的专业人才,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与分工紧密相关的经济增长,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样的关系如何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分工的出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能使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观点。

通过将生产过程分割为不同的环节,并让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人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效率。

这种分工让每个人都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并通过专业化的技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工进一步发展为各行各业的专业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分工并非只有积极的影响。

在一些领域,过度的分工可能会导致市场的饱和和重复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会看到同一行业出现过多的专业人才,而他们在狭窄的领域内为相似的需求而竞争。

这种情况下,分工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增长可能会受到限制。

因此,找到适当的分工程度对于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另一个与分工紧密相关的问题是技能和知识的转移。

虽然分工使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得到深入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其他领域的重大挑战。

当某个领域的需求减少或消失时,那些在该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可能需要转行或重新学习相关的技能。

这需要社会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培训机会,以确保这些人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同时,技能转移也可能带来新的机会和创新。

那些能够将自己在一个领域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出独特的价值,并推动经济增长。

分工也与经济的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通过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分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资源进行分工,从而实现相互依存和合作。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增长更加互相关联,通过分工,各国可以在特定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产业分工的意义

产业分工的意义

产业分工的意义
1.促进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全球产业链分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
展,进了贸易与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业分工有助于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
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分工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
用存在异质性,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4.优化生产流程:产业分工使企业能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优
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5.促进技术创新:垂直型产业分工一般具有梯度性和层级性的特征,
这种梯度性的产业分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技术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要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加深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中国学术界与政府部门都密切专注着中国经济增长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关系问题。

基于此,本文借鉴了经济增长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同时选取中国2000-2014年产业附加价值率(RRL)和经济增长(GDP)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作者使用EViews软件对二者进行E-G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产业附加价值率度量指标代替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得到产业附加价值率和经济增长虽然存在着协整关系,但未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二者相关性不强,即产业附加价值率并不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由于数据选择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作者在文章结论处又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引言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事物中去,并且吸取国外先进思想与技术,充分利用国外的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的经济状况稳定且迅速的增长,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学者们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因素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使得人们对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热情大为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随着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专家们意识到可以通过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二者存在着很强的牵连关系。

中国政府在统计数据时也发现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此,政府推出一些列政策来鼓励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

而如何更好的利用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何反作用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则是探讨两者关系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对各行业的支持政策使得各行业飞速成长起来,中国在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步,中国正在通过一切正能量的手段来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并且逐渐探索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方法和路径。

尽管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逐年攀升,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些许差距。

特别是中国在各行业在分工理论上的应用有所欠缺,增强专业化分工应用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为了中国经济可以发展的更快更好,专家学者们应该不断努力争取找到更多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二、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对于经济增长的概念界定,由于选取的考虑指标和度量值不同,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都有着自己认为明确的定义。

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段时期内的增长,并且将经济增长定义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诺斯则认为非短期上升的家庭收入才是经济增长,换言之,只有人口的增长速度小于本国市场上的总提收入的情况下也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

综合著名学者们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经济实践,本文采用的是学界通用的经济增长概念即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是个隐含的概念,所以我们用其他的可测得的指标来定义经济增长,通常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我们通常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更好的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其他指标更加容易测定,更好的说明经济发展状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这一指标不仅能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还能很好的体现出这个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就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

这里的国民不仅指本国或地区的居民,也指居住在国外的具有本国国籍的人,所有这些人生产和创造的价值都应计算在内。

本文选取了GDP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概念目前为止,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概念有很多,并且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解释,被广为接受的一个概念是在商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生产阶段需要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来实现这些步骤的产出,这样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才会被逐渐确立,同时需要提出一些规定来限定垂直专业化分工:(1)厂商之间需要多个生产阶段来完成想要生产的最终产品;(2)完成专业化分工的所有阶段时,必须要求不能是同一个国家,且每个国家完成的专业化阶段是不同的,这样才能达到分工的目的;(3)在产品生产中,其中两个生产阶段不能同时存在在一个国家。

这就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分工来完成自己国家的专业化生产,并且将本国生产出来产品出口给其他合作的国家。

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没有明确的含义所以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找到以下几个可以代表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度量指标,其中包括:零部件的贸易数据、加工贸易数据、投入产出表数据与企业附加价值率,在许多文献中,学者们运用产业附加价值率来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所以本文也选用这一度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三、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分析(一)数据选取由于本文选用了产业附加价值率这一度量方法。

作者选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作为产业增加值,用第一产业总值与第二产业总值作为产业总值得出:产业附加价值率=产业增加值/产业总值。

同时选择了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

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上,选取了2000-2014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如表1所示。

由于构建模型过程对样本数据的性质有一定的要求与限制,笔者首先选取了GDP和产业附加价值率的数据进行检验,GDP原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二阶差分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不符合协整检验的基本要求;由于对时间序列进行对数处理不影响检验结果,因此笔者又选取了GDP增长率和产业附加价值率进行平稳性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时,发现GDP增长率的变化与产业附加价值率的变化为平稳的时间序列,二者均为一阶差分平稳,这样的结果表明,此次实证分析可以选择E-G检验法来检验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最后,笔者将GDP增长率和产业附加价值率分别记为RGDP、RRL并且对两者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表1:2000-2014年产业附加价值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200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二)平稳性检验由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时间序列的样本数据存在着各种不平稳的因素,所以必须通过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不平稳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对实证分析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将一组非平稳数据对另一组非平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即使拟合度非常好,对另一组时间序列的影响很显著,也有可能得到荒谬的结果,也就是说存在伪回归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单位根检验来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很多研究中表明,我们可以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判断一个时间序列是否平稳,若我们所选择的时间序列为非平稳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其意义的状态下来对时间序列进行变形。

作者取用原时间序列的变化即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若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也就是说一阶差分时间序列都是平稳性序列,既RGDP与RRL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本文在研究RGDP和RRL之间关系时采用两变量Engle-Granger检验法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协整,若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则说明RGDP和RRL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非平稳性时间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是协整检验检验的基本前提,如果该前提不成立情况下变量所构成的回归模型是伪回归模型。

所以,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伪回归现象存在,也实现了建立争取的经济计量模型。

如果本文选取的两组原时间序列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我们可以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并且通过分析模型中的系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基本分析,但是由于本文选用的数据均是原值不平稳,一阶差分平稳,所以只能用检验残差是否平稳的方法来验证二者的协整关系。

检验残差是否平稳时,首先要找出残差序列,将该序列定义为e,然后通过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来验证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如表2所示),检验残差序列平稳性的方法与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方法相同,都需要进行ADF检验,作者对残差序列的检验结果为,残差序列为原值平稳的序列,所以可以说明,GDP增长率与产业附加价值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均衡稳定的关系,虽然二者通过了协整检验,但是仍然需要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一步确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表2:残差序列ADF单位根检验注:检验形式(C,T,N)代表常数项用C表示截距,趋势项用T表示,滞后阶数用N来表示。

(四)因果关系检验事实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变量是否参与到另一个变量的发展进程中。

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为:如果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那么自变量的变化应该比因变量的变化提前发。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长度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通常是依照AIC 准则和SC 准则来确定方程滞后长度的。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RGDP与RRL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基于此,作者用格兰杰因果法去检验RGDP与RRL之间是否存在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结果表明,RRL的变化并没有直接影响RGDP的变化,并且二者的关系非常不明显,所以并不能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具有很显著的关系。

四、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产业附加价值率对GDP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附加价值率对GDP 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产业附加价值率与GDP的关系较弱,中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还未得到完善所以不能很好的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数据选取上可知,作者选取的数据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中国其他产业增加值与产业总值的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缺省处理又可能影响到研究结论,对于存在于中国的大量的第三产业以及其他行业支持经济增长的数据信息并没有囊括于实证分析中,因此本文的分析结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对而言,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体系未得到完善,虽然众多学者创造出了产品生产分步处理、商品外部生产、公司之间分段生产等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本身与经济增长的进行研究,当然这些概念会有不足和重叠之处,可是我们应该明白,垂直专业化分工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分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虽然寻找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指标需要消耗学者们的精力,但是仍然需要我们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究,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寻找度量指标时,不能改变和隐藏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专业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