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集层的论述及方法

合集下载

储集层

储集层

储集层概念及分类储集层的概念油气在地下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孔洞和裂缝之中的,就好像海绵充满水一样。

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作为储集层,应具备两个基本特性,即孔隙性和渗透性。

孔隙性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储集层储存油气的数量,而渗透性的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储集层的概念强调了这种岩层具备储存油气和允许油气渗滤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其中一定储存了油气。

如果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称之为“含油气层”,若含有工业(商业)价值的油气则称为“油气层”,已经开采的油气层称为“生产层”或“产层”。

储集层的分类1)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储集层的基本特性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和渗透能力,不论什么岩层,只要它具备了这两个特性就可以作为储集层。

例如,我国大庆油田为砂岩储集层;鸭儿峡油田底部油藏为变质岩储集层;在渤海湾盆地的岩浆岩内也发现了大量油气。

迄今为止,人们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岩石中都找到了油气。

但从目前找到的石油储量分布来看,绝大多数油气是储存在沉积岩内的,而且主要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者控制的油气储量与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9%以上,其他岩类所控制的油气储量不足1%。

储集层按岩石类型通常划分为三大类: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其中砂岩储集层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类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如礁灰岩储集层是世界上单井日产量最高的一类储集层;其他岩类储集层——包括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泥页岩等。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油田在这类储集层中获得一定产量的油气,并具有商业价值。

不同的储集层类型对油气藏的形成、油气的分布以及油藏开发动态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并详加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3种基本类型,即孔隙、裂缝、和溶洞。

在自然界中,这3种储集空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因而可形成不同的储层类型,如孔隙型、孔隙—裂缝型、裂缝—溶洞型、孔隙—裂缝—溶洞复合型。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油气储层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

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

《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

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

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

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

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

023第二章 储层和盖层(第三节 储集层模式)

023第二章 储层和盖层(第三节 储集层模式)
第三节 储集层模式简介
一、储集层非均质性 (一)有关基本概念 1、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的地质特征和物性特征以及流体特征随空间变化的
性质。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 2、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储层的岩石类型和组合及其所反映的岩相非均匀性
质。 3、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的结构非均匀性质。
注:储层非均质性可用数学来描述。例如:砂岩颗粒粒度变化(微观非均 质性)导致的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用下面渗透率参数(G)及其变异系 数(VG)公式描述: G=dm 2×e-1。3106δφ VG=S/Gm
上式中:dm—平均颗粒粒径; δφ—平均颗粒粒径( φ )的标准偏差(δφ = (∑(φi—φm)2/n)1/2, φi —颗粒粒径(-Log 2 di),φm—均颗粒粒径 的平均值; S—G的标准偏差;Gm—G的平均值。
(二)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内容和程序 请见图2-28(以碎屑岩为例)。
图2-28 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谱系 (据薛培华,1991)
注: 圆度和球度概念
二、储集层模式 储集层模式:储层的地质特征和物性特征以及流体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 变化规律的概括(模型)。 储集层模式研究程序: 见图2-29。
图2-29储层模式研究程序框图 (据薛培华,1991)
思考题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储集层模式。

《储集层保护技术》课件

《储集层保护技术》课件
储集层面临各种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漏、数据篡改和未经授权的访问等。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威 胁类型以及威胁对企业的影响。
3. 储集层安全保护技术
分类
储集层安全保护技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 数据库安全加固、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备 份与恢复、访问控制和入侵检测与防御。
数据传输加密的安 全,防止被窃听和篡改。
访问控制技术
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 权的访问。
数据库安全加固
采取措施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性,如定期更 新补丁、限制特权用户等。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制定备份策略,确保数据在灾难发生时能 够快速恢复。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通过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应对威胁和 攻击。
4. 储集层安全管理实践
流程
建立储集层安全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评估、策略制定、实施和监测等。
《储集层保护技术》PPT 课件
储集层保护技术是保护企业敏感数据免受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本课件将介 绍储集层的概述、安全威胁、保护技术和管理实践,以及其意义和发展趋势。
1. 储集层概述
储集层是企业中存放敏感数据的关键区域。了解其定义、功能和特点,有助 于建立对储集层保护技术的基本认识。
2. 储集层安全威胁
工具介绍
介绍常用的储集层安全管理工具,如威胁管理系统和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
5. 结束语
1 储集层保护技术意义
保护储集层的数据对企业的安全和声誉至关重要。
2 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储集层保护技术将继续演进,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安全威胁。
参考资料
- "储集层安全保护技术研究" by 李华,网络安全与技术,2019 - "企业数据储集层的安全管理与保护技术" by 刘伟,信息安全与通信工程,2020 - "储集层安全保护技术应用与研究" by 张明,计算机科学与应用,2021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第五章 储集层
页岩储层
蜂窝状小孔洞
页岩储层
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一、储集层概述
储集层是指具有一定连通孔隙,能够使流体存储,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储集层并不一定储存油气。 储存了油气的储集层称之为含油气层,或含油层、含气层。 对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则称之为产油气层或生产层。 储集层的研究对于油田工作来说是首当其冲的。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包括砂砾岩、砂岩、粉砂岩 以及未有胶结好的砂层,其中又尤以中细粒砂 岩和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为主,所谓粒间孔隙是指具有颗粒支 撑的碎屑岩在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充填、胶结物含量较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
二、储集层的特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储集层是沉积岩,只有少数油气藏的储集层是岩 浆岩和变质岩。
储集层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两大基本特性。这两大特性是衡量储集层性能 好坏的基本参数。
1、储集层的孔隙性 储集层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 地壳中没有孔隙的岩石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岩石的孔隙大小、形状和 发育程度不同而已。
而把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称为相对渗透率。并分别以Kg/K、KO/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 渗透率。
实验表明: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其饱和度(某一相流体体积与 孔隙体积之比)成正相关的关系。
在水饱和度未达到20%时,水不渗透,只有油渗透;当油饱和度低于15%时, 只有水通过岩石,油不渗透。在两曲线交叉点,油、气相对渗透率相等。
Г.И.捷奥多 罗维奇按渗 透率大小将 储集层分为 五级:
自然界中,储集层的渗透非常复杂,储集层内常有两相甚至三相(油、气、 水)。岩石对其中每种相的渗透作用与单相渗透有很大区别,为此提出了有效渗 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一般地,次生孔隙以裂缝和溶蚀孔隙为主。
(5)按孔隙直径大小分: 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径>500μ m,裂缝宽度>250μ m,在 自然条件(即重力作用)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 服从达西直线渗流定律。 2)毛细管孔隙:管形孔径为500~0.2μ m,裂缝宽度 250~0.1μ m,流体不能在其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作用 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径<0.2μ m,裂缝宽度<0.1μ m。在 通常条件下,流体不能流动。
基质:随碎屑颗粒同时沉积的粘土级(d<μ )颗粒(也叫 杂集)。
受沉积期水动力条件控制:水动力较强时,基质不易沉淀 下来,岩石中基质含量少。 基质含量与砂岩物性的关系
基质含量(%)
基质含量越高,物性越差。
主要黏土矿物
(二)碎屑岩沉积环境对物性的影响
碎屑岩储集层多分布在陆相沉积环境,从剥蚀区开始
b)粒内溶孔: 矿物颗粒内可溶性矿物被溶解所留下的孔隙;
c) 印模孔隙: 矿物颗粒被全部溶解掉,留下与原颗粒大小、 形状完全一致的孔隙。
(4)根据成因分: 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岩石中至今保存下来的、在沉积期形成或业已 存在的孔隙。 一般地,原生孔隙以粒间孔隙为主。
次生孔隙:形成于沉积期后﹙包括成岩后生期、表生期﹚ 的一切孔隙。
的冲积扇环境到深湖中的浊积扇,不同沉积环境中发育的
不同储集砂体,其物性差别较大。
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
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
公式说明,理论上,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无关。
颗粒粒度大小和分选性相关:
二者常密切联系:都取决于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和搬运距离 -随着搬运距离加长,粒度变细、分选变好 -沉积介质的强烈扰动有助于提高分选性 当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不等,粒度对物性有较大影响。一般 地,随粒径加大,总孔隙度减小,而渗透率则增大。

沉积岩及几种主要沉积岩储集层

沉积岩及几种主要沉积岩储集层

沉积岩及几种主要沉积岩储集层论文提要石油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国际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今时代的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石油。

石油是在地壳中形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与其他固体比较,它的成分极为复杂,具有流动性。

因此,了解石油的生存环境、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石油都是生成在地下岩层中,因而岩石的岩性特征对于生油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油一般又都存在于岩石的储集层中,作为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为石油的储集提供了方便,在储集石油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因而了解岩石的生成环境、岩石的特征和类别对了解石油的储集非常有用。

本文就以沉积岩和几种主要的沉积岩储集层为例来介绍石油的生存环境,以便为石油的勘探提供方便。

正文一、沉积岩论述(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沉积岩是地壳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

在地表或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风化作用、火山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并固结成岩,这种岩石叫做沉积岩,曾经称作水成岩。

由于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形成,因此它构成岩石圈的上部表层,全球大约有3/4陆地面积被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中以粘土岩、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占98~99%。

沉积岩广义为盖层。

沉积岩矿产丰富,除一般金属矿产之外,有机成因的石油、油页岩、煤系等几乎全部产于沉积岩中。

沉积岩在国民经济中价值是很大的。

近年来沉积岩石学发展迅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而石油的生成和富集与沉积岩甚为密切,因此,研究沉积岩对石油地质学意义重大。

1.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①风化作用阶段:形成沉积岩组成物质的来源。

②搬运沉积阶段:搬运风化物质在新的环境中沉积下来。

③成岩作用阶段:沉积物转变为岩石。

(1)母岩的风化作用阶段风化作用提供了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岩石风化作用的强弱,是由风化作用条件优劣所决定的。

【石油地质】储集层

【石油地质】储集层
下能够产出工业性油气流的油气层实际厚度。
➢标准的储集层厚度扣除不合标准的夹层(如泥质
夹层或致密夹层)剩下的厚度。
16
第三节 储集层的侵入
➢泥浆侵入 ➢侵入剖面 ➢侵入特性
17
泥浆侵入及其具体过程:
• 钻井时,由于泥浆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压力,此压力差 驱使泥浆滤液向储集层渗透; • 在不断渗透的过程中,泥浆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在井 壁上沉淀下来形成泥饼; • 由于泥饼的渗透性很差,当泥饼形成以后,可认为这 种渗滤作用就基本上停止了。 • 在这之前,主要是泥浆滤液径向渗透的过程;此后, 泥浆滤液在纵向的渗滤作用将显著表现出来,油、 气、水和滤液重新重力分异。 • 以上过程称为泥浆侵入。
3
三、储集层的分类
通常按成因和岩性把储集层划分为三类:
➢碎屑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4
碎屑岩储集层:
➢1、岩性: ➢陆源碎屑岩,包括粉砂岩、细砂岩、砂岩、砂砾
岩、砾岩。
➢碎屑岩储集层的上、下一般以泥岩层作为隔层,
在油井剖面上就形成了砂岩层和岩泥层交互的砂泥 岩剖面。
5
碎屑岩储集层:
18
为什么要研究储集层泥浆侵入?
✓正是由于泥浆的侵入,改变了储集层的原有特性,
如流体类型、流体饱和度、渗透率、声、电、核等 特性,使得测井测量值不能反映真实地层的性质;
✓同时,储集层的侵入特性是进行测井系列选择的
基本依据之一。
19
侵入剖面
Rt
SW
原状地层
Rt SW RXO Ri SXO
可动油气饱和度Shm 残余油气饱和度Shr
水,在自然条件下油是气不所能充填的孔隙体积占
自由流动的,称之为整束个缚孔水隙体积的百分比。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储集层及盖层之二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储集层及盖层之二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物理性质 第二节 储集层岩石类型 第三节 盖层
第二节 储集层的岩石类型
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储层是沉积岩层, 其中以砂岩和碳酸盐岩最为重要。 按岩石类型,石油地质上把储层分为三大类: 碎屑岩、碳酸盐岩、其它岩类储层。 按储集空间类型,分: 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 按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小,分: 常规储集层、低渗储集层、致密储集层。
第二节 储集层的岩石类型
目前发现的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可归为三类:
碎屑岩类储集层:砂岩、砾岩、粉砂岩 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白云岩、礁灰岩 其他岩类储集层:岩浆岩、变质岩、裂缝性泥岩
据世界546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统计,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储集层所储油气占总量99.8%,其中碎屑岩中的储量占57.1%,碳 酸盐岩中占42.7%。其中,碎屑岩储集层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储 集层类型。
2、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物源和沉积条件 ——微观因素的控制(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相同成岩作用下,石英砂岩 储集性比长石砂岩好。原因: a长石的润湿性比石英强; b长石比石英的抗风化能力弱。
②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
粒度越大,φ、K大;分选 程度好, φ、K大。 a. 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 物性越好。 b.分选一定时,K与粒度 呈正比。
<2mm
原生粒间或残留孔隙
岩屑粒内微孔、喷出岩岩屑内的气孔等、 杂基内微孔
粒间
颗粒边缘溶解
溶孔 胶结物及晶内局部溶解
杂基溶解
组分
颗粒粒内溶孔
内溶
杂基内溶孔
孔孔 次


铸模


胶结物内溶孔 超大孔

油藏地质学第2章储集层

油藏地质学第2章储集层

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与油田分布图
障壁岛
㈣ 沿岸堤坝砂岩体 1. 形成:海(湖)沿岸地区(岸外砂坝、堤坝、障壁岛) 2. 岩石特征:以中、细砂岩为主,分选磨园好,物性好 3. 分布形态:平面呈狭长带状或串珠状沿海岸线延伸
剖面呈底平顶凸的透镜体 4. 实例:美国 堪萨斯州 契洛期带状油田
蒙大拿州 钟溪油田
扇顶砾为主,分选差。 5.规模大小:最大的可达几百公里,厚度几千米 6.油田实例:克拉玛依 T(三叠) 克拉玛依组油层
点砂坝
河流砂体 (曲流河)
㈡ 河流砂岩体(Fluvial sandstone) 1.形成条件:长期沉降、气候潮湿,河流发育的冲积平原
2.分布形态:形态极不规则,平面上呈条带状、蛇曲状、树 枝状、网状. B.剖面上,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底砾顶泥的二 元结构。
Mz=(P25+P75)/2 ⑶ 分选系数:So=P25/P75
分选好:1—2.5; 分选中:2.5—4; 分选差: >4.0。
㈢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磨园度 1. 排列方式
最紧密排列: Ф理=25.9%; 中等排列: Ф理:25.9%~47.6%; 最不紧密的排列: Ф理=47.6%。 说明:排列越疏松,孔隙半径越大,连通性越好,渗 透率越大。
(据D.C.Beard & P.K.Weyl,1973)
人工混合沙的孔隙度
人工混合沙的渗透率(达西)
分选差的砾岩、粗砂岩,Ф小,储集物性差; 分选较好的中-细砂岩,Ф较高,储集物性较好; 分选最好的粉砂岩,绝对Ф高,Фe小,储集物性差。
风成砂>海滩砂>河流砂>洪积砂>冰川砂
粒度参数和颗粒分选参数描述: ⑴ 粒度中值:Md=P50 ⑵ 平均粒径:
sands) C 前三角洲亚相:

沉积岩及几种主要沉积岩储集层

沉积岩及几种主要沉积岩储集层

沉积岩及几种主要沉积岩储集层论文提要石油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国际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今时代的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石油。

石油是在地壳中形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与其他固体比较,它的成分极为复杂,具有流动性。

因此,了解石油的生存环境、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石油都是生成在地下岩层中,因而岩石的岩性特征对于生油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油一般又都存在于岩石的储集层中,作为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为石油的储集提供了方便,在储集石油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因而了解岩石的生成环境、岩石的特征和类别对了解石油的储集非常有用。

本文就以沉积岩和几种主要的沉积岩储集层为例来介绍石油的生存环境,以便为石油的勘探提供方便。

正文一、沉积岩论述(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沉积岩是地壳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

在地表或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风化作用、火山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并固结成岩,这种岩石叫做沉积岩,曾经称作水成岩。

由于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形成,因此它构成岩石圈的上部表层,全球大约有3/4陆地面积被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中以粘土岩、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占98~99%。

沉积岩广义为盖层。

沉积岩矿产丰富,除一般金属矿产之外,有机成因的石油、油页岩、煤系等几乎全部产于沉积岩中。

沉积岩在国民经济中价值是很大的。

近年来沉积岩石学发展迅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而石油的生成和富集与沉积岩甚为密切,因此,研究沉积岩对石油地质学意义重大。

1.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①风化作用阶段:形成沉积岩组成物质的来源。

②搬运沉积阶段:搬运风化物质在新的环境中沉积下来。

③成岩作用阶段:沉积物转变为岩石。

(1)母岩的风化作用阶段风化作用提供了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岩石风化作用的强弱,是由风化作用条件优劣所决定的。

储集层的名词解释

储集层的名词解释

储集层的名词解释在石油工业中,储藏层通常指地下储存在其间的可以储存和产出油气的岩石层。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储集层(reservoir),储集层指的是可以储集液态或气态油气的岩石体。

储集层是石油地质学和油气工程中重要的概念。

在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储集层的性质和特征至关重要。

储集层有其独特的形成历史和地质构成,其性质的不同会对油气的储集、运移和产出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储集层的成因可以多样化。

常见的储集层形成方式包括构造储集、沉积储集和改造储集。

构造储集指的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形而形成的储集层,例如断裂、褶皱和古河道等。

沉积储集是指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储集层,例如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的砂岩、泥岩等。

改造储集是指岩石原来的储藏层,在后期地质作用中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储集层。

其次,储集层的地质特征对于油气的储集、运移和产出至关重要。

储集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衡量储集层储集性能的重要指标。

孔隙度指的是岩石中孔隙的总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而渗透率则是储集层中流体流动的能力。

除了孔隙度和渗透率,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和岩石结构也对油气的储存和流动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储集层的研究和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储集层的地质构造、储层特征、物性参数和流体性质的综合研究,可以制定合理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方案。

岩心、测井、地震等技术手段常用于获取储集层的地质信息和储层参数。

同时,流体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数学建模方法也可以用于模拟储集层的动态流体行为和预测油气产量。

对于不同类型的储集层,开发策略和技术手段也有所差异。

获得含油气储集层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工程来实施油气的开采。

常见的油藏工程方法包括注水、压裂、人工举升等,以提高油气的采出程度。

此外,也需要综合考虑储集层的地质特征、产出机理和油气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采收率目标和油气开发计划。

储集层作为石油工业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油气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了解和理解储集层的定义、成因和地质特征,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储集层

储集层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

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P t =V p /V t *100%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化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 e =V e /V t *100%二、储集层的渗透性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达西定律:K :为岩石的渗透率,其大小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

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 、Kg 、Kw 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表示为Ko/K 、Kg/K 、Kw/K 。

三、储集层的孔隙结构1. 概念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2. 研究方法① 孔隙铸体薄片法:把岩石切片,孔隙注入红颜色的胶体,制成薄片,在镜下观察其孔隙及喉道的类型、形状、大小等特征。

② 扫描电镜:放大倍数增大。

③ 压汞曲线法四、流体饱和度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类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其中物性最好的是中—细砂岩和粗粉砂岩。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①粒间孔隙②特大孔隙③铸模孔隙LPA K Q ⋅∆⋅=μ④组分内孔隙⑤裂缝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1.沉积作用是影响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因素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

第3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3章 储集层和盖层
④孔隙细小,喉道细小,一般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 均较低。
六、储集层类型
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储层是沉积岩层, 其中以砂岩和碳酸盐岩最为重要。 按岩石类型,石油地质上把储层分为三大类:
碎屑岩;碳酸盐岩;其它岩类储层。
按储集空间,分:
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
按渗透率大小,分: 常规储层;低渗储层;致密储层。
束缚水、薄膜滞水:亲水岩石表面分子的作用而滞留 在孔壁上的束缚水。 毛管滞水:被滞留在微小毛细管孔道及其相连孔隙中
的水。
五、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度和 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但没严格 的函数关系,碎屑岩 储层、孔隙度和渗透 率一般有一定相关关 系。碳酸岩储层、孔 隙度和渗透率一般没 有相关关系。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内容提要:
储集层基本特征是孔隙性和渗透性;而决定孔隙
性和渗透性好坏的根本因素是孔隙结构,与沉积
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改造密切相关。按岩石类型 划分为三大类,各类储层有各自的形成特点。 盖层好坏影响着油气在地下聚集和保存;盖层的 形成机理和相对性是盖层的重要条件,评价盖层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
Q=K(P1 - P2)S /μL
式中:
Q——体积流量; cm3/s (P1 - P2)岩样两端压差; S——岩样截面积, cm2; μ——流体粘度, 10-3 Pa s; L——岩样长度,cm; K——渗透率,μm2 ;
即:
对气体:
K=QμL/(P1 - P2)S
K=2( P2 Q2μg L) /(P12 - P22)S
溶蚀裂缝(隙)孔隙
(据邸世祥等,1992)
二、影响碎屑岩(砂岩)储集物性因素
1.沉积作用对储集层储集物性的影响 ①岩石矿物成分(长石、石英、抗风化、亲油 性、亲水性);

石油地质-第三章-储集层、盖层

石油地质-第三章-储集层、盖层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间无严格的函数关系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孔隙度和渗透率取决于岩石本身的结构与组成凡具有渗透性的岩石均具有一定的孔隙度特别是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碎屑岩储集层来说一般是pe越大k值越高即k值随pe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储集层的基本性质 碎屑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盖层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含油饱和度(%)
油、气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的关系曲线
三.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间无严格的函数关系,但有一定的内在 联系,因孔隙度和渗透率取决于岩石本身的结构与组成,凡具有 渗透性的岩石均具有一定的孔隙度,特别是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 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碎屑岩储集层来说,一般是Pe越大,K值越高, 即K值随Pe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 有效孔隙相同,直径小的孔隙比直径大的渗透率低。
1.岩石的矿物成分 碎屑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和长石,它们对储油物性的影响 是不同的。一般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的储油物性好。其原因是: ①亲水性不同,长石比石英强,当被水润湿时,长石表面形成 的液体薄膜比石英厚,一般情况下,这些液体不能流动,因此, 减少了孔隙流动的截面积; ②抗风化能力不同,石英抗风化 能力强,颗粒表面光滑,油气易 通过;长石不耐风化,表面常有 次生高岭土和绢云母,它们对油 气有吸附作用,可吸水膨胀,堵 塞原来的孔隙。 2.岩石的结构构造 沉积岩粒间孔隙的大小、形态和 发育程度主要受碎屑岩颗粒的粒 岩石颗粒 孔隙系统 胶结物 径、分选、磨圆度和填充程度的 岩石孔隙结构示意图 控制。
岩石中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与油气、油水的饱和度(某一单相流 体体积和孔隙体积之比)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该相流体饱和度的 增加,有效渗透率在增加,相对渗透率值也在增加,直到有效渗 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值等于1为止。

11储集层研究的内容1

11储集层研究的内容1
11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三、储集层岩石渗流特征 岩石的渗流特征是指储集层岩石与地层
流体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属 性。它是储集层最重要的性质,是制约和影
响油藏形成和油气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
12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1、储集层岩石润湿性 储集层岩石的润湿性是储层描述的重点内 容,依据储集层岩石对油和水的亲和性, 可以将储集层岩石分为亲水和亲油两大类, 储集层润湿性对注水开发决策与水驱采收 率有重要影响。
2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2、储集层岩性 对储集层岩性的研究和描述应注重以下主 要内容:矿物组成、沉积相类型、详细的 岩石名称(如河流相岩屑质长石中细砂岩、 三角洲前缘相石英细砂岩等,应详细定名) 胶结物成分与含量、胶结类型、岩石致密 程度等。这些方面都将影响到其渗流特性 和储渗性能。
3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5、沉积相分析 包括沉积亚相类型、微相划分、相带特
征、有利相带的分布。
6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6、黏土矿物特征 黏土矿物的类型、成分、产状、水敏性、 酸敏性及盐敏性等。 黏土矿物的类型、成分、产状主要影响到 其储渗条件(分散式最好、薄层式次之、 搭桥式最差)和岩石润湿性及其改变(吸 水性及注水效果)。
9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1、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类型、裂缝类型、 复合型等。 2、孔、洞、缝的分布与成因。 3、孔隙连通性和裂缝的发育情况。 4、孔隙结构特征:孔径、孔喉分布、毛 细管压力曲线特征等。
10
§1-1 储集层研究的内容
5、孔隙度:孔隙度的数值范围和空间分布 特征。 6、渗透率:渗透率的数值范围和空间分布 特征,以及渗透率的各向异性。 7、储集层非均质性:包括微观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 质性。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总结,滨岸带附近的各种类型砂岩体与油气关系最为密切, 特别是与大型三角洲有关的砂体,已成为近二十年来找油的主 要对象。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坝砂岩体最有利储集油 气。
其次大陆架和深海的各种砂体,尤其是与浊流有关的砂体, 已引起了石油界极大的重视和兴趣。
再者是与湖泊,河流有关的砂岩体,以及风成砂岩体,洪积 扇砂砾岩体等。
Clq 2019/11/17
储层空间结构形体类型
Clq 2019/11/17
碎屑岩不同沉积环境中砂体的结构模型
Webert et al, 1990;于兴河,2019
Clq 2019/11/17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Clq 2019/11/17
Clq 2019/11/17
碳酸盐岩为含油气层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
一般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集物性好,这主要是因为: 长石的亲水性比石英强,长石表面的薄膜比石英厚且不易 移动,其次石英抗风化力强,表面光滑而长石抗风化力弱, 表面常有次生的高岭土和绢云母,易于吸附油气,甚至吸 水膨胀堵塞油气。
因此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的储油物性好。但是,若长 石砂岩中的长石颗粒风化弱,其储油物性同样可以较好。
Clq 2019/11/17
除了粒径外,岩石的分选对其物性影响也很大, 分选差,则细小碎屑充填在大碎屑的粒间孔隙和喉道 之中,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降低。
此外,渗透率和碎屑岩颗粒的轴向有关,垂直层 面方向上的渗透率往往小于平行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 渗透率最好的方向往往平行于颗粒的主要走向。
Clq 2019/11/17
⑴ 粒间孔隙
从 ⑸ 溶蚀粒间孔隙

按 ⑵ 粒内孔隙
蚀 ⑹ 溶蚀粒内孔隙

1--储集层特点_new-22

1--储集层特点_new-22

普通电极系电阻率法测井
微电极测井原理
A0.025M10.025M2
七电极侧向测井
感应测井
R
二次场
T
一次场
L=TR
2、以岩石电化学性质为基础的一组方法 、 自然电位法:SP 人工电位法:IP 电极电位法 3)以岩石弹性为基础的一组测井方法 ) 声波速度测井:Ac 声波幅度测井:As 声波电视测井: BHTV 声波全波列 地震测井
自然伽玛测井
r-r测井 - 测井
中子测井
油、气、水贮层综合解释方法 第一节 储集层特点及定性解释
储集层: 自然界的岩石种类虽然很多, 储集层: 自然界的岩石种类虽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岩 石都能储集油、 只有具有一定孔隙空间(孔隙 孔隙、 石都能储集油、气、水。只有具有一定孔隙空间 孔隙、裂缝和溶 洞等)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即孔隙空间相互连通,形成油、 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即孔隙空间相互连通 洞等 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即孔隙空间相互连通 , 形成油 、 气 、 水流动的通道)的岩石才能储集油 的岩石才能储集油、 水流动的通道 的岩石才能储集油、气、水。我们称这类岩层为储 集层。 集层。 划分储集层:就是从钻井地质剖面中把这种能够储集油、 划分储集层:就是从钻井地质剖面中把这种能够储集油、气、 水的地层划分出来。这是油、 水层综合解释的基础工作。 水的地层划分出来。这是油、气、水层综合解释的基础工作。 划分储集层的前提: 划分储集层的前提: 1) 储集层与非储集层之间,在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 ) 储集层与非储集层之间,在孔隙度、渗透率、 等地质参数上有明显差别,对于一定的地区存在有一定的数量 等地质参数上有明显差别, 界限; 界限; 2) 钻井时一般是采用超过地层压力的方式钻进,因此,储 ) 钻井时一般是采用超过地层压力的方式钻进,因此, 集层一股都存在泥浆的侵入,形成一定的侵入带。 集层一股都存在泥浆的侵入,形成一定的侵入带。这就是利用 测井资料划分储集层的前提。 测井资料划分储集层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储集层和盖层是油气聚集成藏所必需的两个基本要素。

从理论上讲,任何岩石都可以作为油气储层,在组成地壳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都已发现有油气田,但99%以上的油气储量集中在沉积岩中,其中又以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主。

这些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油气储层是油气藏的核心,储集层的层位、类型、发育特征、内部结构、分布范围以及物性变化规律等,与油气储量、产能、产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油气勘探、开发的部署。

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它之所以能够封盖油气,是由于它们具备相对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盖层的类型、分布范围对油气聚集和保存有重要控制作用。

所以,盖层研究同样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储集层,岩石物性,碎屑岩,碳酸岩,渗透特性第一章石油的形成和储集层的概念一.什么是石油石油是一种黑色、呈粘稠状的可流动液体,它是由碳(C)、氢(H)和少量的氧(0)、硫(S)、氮(N)等元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在岩层的孔隙内,经常以液体或气态存在,有时部份凝结成固态。

石油三相态的相对体积,随着地下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当石油以气态存在,称为“天然气”,主要成份为每个分子含3个碳原子以下的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丙烷、并有少量含4个碳原子以上的碳氢化合物。

液态石油的主要成份为含碳原子在4到3O个之间的碳氢化合物。

而固态的石油以含高碳的石腊及沥青为主。

二.石油的形成人类对于石油生成的认识,是在勘探和开发石油矿藏的实践中逐步加深的。

从18世纪7O年代到现在,人们对石油生成问题,先后提出了几十种假说。

按照生成石油的物质的不同,可以把许多种假说归纳为两大学派,即无机生成学派和有机生成学派。

无机学派认为层。

石油是无机物变成的。

有机学派则认为石油是有机物变成的,即由动物和植物的尸体在适当的环境下变成的。

长期以来;两大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无机学派曾盛行一时,到了2O世纪以来,有机学派则占了优势。

目前,大体上可以说生成石油的物质既有动物也有植物,而以低等微体动、植物为主。

生成石油的环境既可以是海相沉积,即石油是在海洋环境下的沉积物中生成的,也可以是陆相识积,就是在陆地上的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物中生成石油。

生成石油的原始材料是有机物质,这种有机物质既有陆生的,也有水生的。

既包括动物,也包括植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低等生物为主。

石油的生成过程大体是:在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以前,有机物质从陆地上搬运下来,或从水体中沉积下来,同泥砂和其他矿物质一起,在低洼的浅海或湖泊中沉积下来,形成了淤泥,称为有机淤泥,这就是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料”。

但是,仅有这些生物遗体还不能形成石油和天然气,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这种有机淤泥被新的沉积物覆盖,造成了氧气不能自由进入的还原环境。

随着低洼地区的不断沉降,堆积的沉积物和掩埋的生物遗体便越来越厚。

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处在缺氧的环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层的压力、温度的升高和细菌的作用,便开始慢慢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就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和天然气。

三.储集层的概念生成的油气还需要有储集它们的地层和防止它们跑掉的盖层。

由于上面地层的压力,分散的油滴被挤到四周多孔晾的岩层中。

这些藏有油的岩层就成为储油地层。

有的岩层孔晾很小,石油。

挤”不进去,不能储积石油。

但是,正因为它们孔隙很小,却是不让石油逃逸的“保护壳”。

如果这样的岩层处在储油层的顶部和底部,它们就会把石油封闭在里面,成为保护石油的盖层。

第二章储集层的岩石物性参数储集岩必备的两个特性为孔隙性和渗透性。

岩石的孔渗性是反映岩石储存流体和运输流体的能力的重要参数。

一、储集岩(层)的孔隙性岩石的孔隙性即岩石具备由各种孔隙、孔洞、裂隙及各种成岩缝所形成的储集空间,其中能储存流体。

岩石孔隙性的好坏直接决定岩层储存油气的数量。

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空间,即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包括孔隙(狭义)、溶洞和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颗粒(晶粒)间、颗粒(晶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1.孔隙和喉道孔隙(Pore):空隙中的粗大部分,既影响储存流体的数量,也影响岩石渗滤能力;喉道(Throat):沟通孔隙的通道,主要影响岩石渗滤流体能力。

2.孔隙的类型(1)依据孔隙成因,将沉积岩石的孔隙划分为原生孔和次生孔两种。

原生孔是沉积岩经受沉积和压实作用后保存下来的孔隙空间;次生孔是指岩层埋藏后受构造挤压或地层水循环作用而形成的孔隙。

(2)依据孔隙相互之间关系,将储层孔隙分为相互联通的孔隙和孤立孔隙。

(3)根据岩石中的孔隙大小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4)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岩石中的孔隙可分为二类: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

其中有效孔隙为连通的毛细管孔隙和超毛细管孔隙,而无效孔隙有二种,一为微毛细管孔隙,另一为死孔隙或孤立的孔隙。

3.总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称为总孔隙度(率),又称为绝对孔隙度。

储集岩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大。

岩样中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体积(有效孔隙度体积)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称为有效孔隙度(率)或连通孔隙度。

在生产实践中,连通孔隙度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们不仅能储存油气,而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

对同一岩样,在相同条件下,其总孔隙度大于有效孔隙度。

4.孔隙度的测定(1)直接法:岩心实测孔隙度——实验室中常规孔隙度测定方法,利用从岩心上取来的小岩心柱样品在实验室中直接测定而得。

测:岩石体积、颗粒体积和孔隙体积(三个中测二个)。

抽提法:根据从岩心样品中抽提流体量或吸入岩心孔隙中的流体量测定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可得有效孔隙度。

最常用的流体是在岩石表面不被吸收的气体:氮气、氦气。

颗粒体积测试法:在测量岩样总体积的基础上再测量碾碎颗粒的体积。

实验测定的岩石孔隙度通常是在地表条件下进行的,测量结果往往大于地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

(2)间接法:解释孔隙度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地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

测井法、地震法、试井法。

测井解释孔隙度:通过测试储层的某些物理性质间接有效地提供储层孔隙度,包括传统的孔隙度测井(声波、中子和密度测井)和现代测井(脉冲中子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等。

二、储集岩(层)的渗透性一定压力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渗透性。

渗透性的好坏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以渗透率的数值大小来表示,有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三种表示方式。

1.绝对渗透率:K当单相流体通过横截面积为、长度为、压力差为的一段孔隙介质呈层状流动时,流体粘度为,则单位时间内通过这段岩石孔隙的流体量为:当单相流体通过孔隙介质呈层状流动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L F P P K Q μ)(21-= (3-1)2.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相渗透率。

分别用Ko 、Kg 、Kw 表示。

相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本身性质有关,而且与其中的流体性质及它们的数量比例也有关。

3.相对渗透率:Ko/K 、Kg/K 、Kw/K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即相对渗透率,变化值在0~1之间。

渗透率是一个有方向的向量,从不同方向测得的岩石渗透率是不同的。

按渗流方向与地层层理面的关系,分为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

垂直渗透率反映地层纵向的渗透性,水平渗透率反映了流体顺层渗滤的能力。

渗透率的方向性是研究储集层各向异性(或非均质性)的重要内容,对指导开发十分重要。

4.渗透率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实测渗透率)一般先将岩样抽提、洗净、烘干,制成一定的几何形状,在一定温压下,应用空气、氮气或水渗透岩样来直接测定。

(2)间接测定(解释渗透率)利用岩石渗透率与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一些经验公式,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水动力学试井资料、地震资料等资料间接地计算出渗透率。

三、岩石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渗透率一般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具体情况视岩性、储层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碎屑岩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碳酸盐岩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

孔洞不发育者与碎屑岩具有相似的规律;裂缝发育者裂缝比孔隙对渗透率的影响大。

岩浆岩、变质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溶蚀孔、裂缝为主,裂缝对渗透率的影响较大,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

四、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层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So、Sw、Sg)。

油藏投入开发前所测得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的流体饱和度(原始含油、含气、含水饱和度)是储量计算最重要的参数,在开发阶段所测定的流体饱和度,是开发方案调整的重要参数。

任何油气储层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不可动水,即通常所指的“束缚水”或“残余水”。

束缚水主要有亲水岩石颗粒表面的薄膜滞水及微细毛管孔道中的毛管滞水等,相应的饱和度称为束缚水饱和度,用符号Swc表示。

储层孔隙结构、泥质含量和流体性质是影响束缚水的重要因素。

岩石的孔隙越小、泥质含量高、连通性愈差、微毛管孔隙愈发育,则渗透性愈差、束缚水饱和度愈高。

一般水对岩石的润湿性愈好、油水界面张力愈大,则岩石的束缚水饱和度愈高。

当被工作剂驱洗过或油藏能量枯竭,不能够继续产出工业油流的时候,油层中仍滞留有部分油气,这部分滞留的石油体积占油层孔隙总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目前尚未采出、并且尚未经工作剂驱洗或波及到的,通过加深对地下储层的认识、改善开发方案或开采工艺水平等措施可以采出的油,称剩余油;剩余油占油层孔隙总体积的百分数,为剩余油饱和度。

第三章储集层分类一.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包括各种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等碎屑沉积岩,是世界油气田的主要储集层类型之一,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克拉玛依等油田主要储集层均属于此类。

1.碎屑岩储集空间按形态分为孔、缝、洞三大类。

按孔隙的成因,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12个亚类。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称孔隙结构。

通常用Pd、r、Smin%、Pc50作为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

孔隙结构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喉道的形状、大小则控制着孔隙的储集和渗透能力。

3.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其特征表砂岩储集体形成环境与基本特征二.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