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真诚,究竟只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要求,还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其他价值,关于这个问题,古人其实早就探讨过了。
真诚,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属于道德范畴的成分多,但如果要承认它一定管用,并且愿意在无人监督、谁也发现不了的地方依然真诚,这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个考验。
也就是说,不考虑道德因素,你还愿意保持真诚吗?古人给出了一个十分笃定的答案,真诚,是天地的本质,保持真诚,不仅仅是出于道德因素之考虑,还有更多。
真诚与天地之道是一致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真诚者,就自然而然明白一些道理,这是天性;而在明白道理之后变成真诚起来的人,这是源于后天的教化。
真诚就会懂道理,懂道理就会真诚,真诚与天地之道之间是一致的。
可见,诚与明,是一体两面。
所以,对于那些不怎么真诚的人,一方面是其品性上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其才智上也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因为真诚与明理,是一致的,足够真诚的人,具备足够聪明的可能性,足够聪明的人,也一定是足够真诚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天下至诚者,能洞悉天地之理。
至诚,才能洞悉事物隐藏的道理,才能将自身之才智发挥其最大,潜力发挥至最大。
有一句古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能窥见到真理,亦能感化万物,出现类似于奇迹的现象。
同时,唯至诚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这种内心能量的调动,非真诚不可。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很客观的,那么真诚本身就是一种很客观、很尊重事情本身真实状态的态度,真诚是对事物原本状态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已。
唯至诚,可以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参悟万物之理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能通达万物之理,就能发挥人的天性,能发挥人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物之作用,能发挥物之作用,就能感悟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能感悟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也就能够进一步参悟、接近于天地至理了。
社交礼仪古诗句
社交礼仪古诗句: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
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
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中庸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关于诚信的诗句古诗
关于诚信的诗句古诗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
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
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作文描写诚信重诺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作文描写诚信重诺常用诗词佳句汇总1. 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
原文:“(子贡)曰:‘敢问其次。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释义: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
现在一般都将其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
用法提示:我们知道,《论语》一书是由后人编纂而成的,所以有些句子很有争议。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结果孔子却说“硁硁然小人哉”,这就很让人费解了。
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小人”一句可能是编者编错了。
不管怎么样,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修身方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作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越是达不到的目标就越要有“希望”与“要求”。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意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人必须要守信。
用法提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当然是不可了。
孔子说话一向都是这么委婉含蓄,很少声色俱厉,但这并不妨碍他表达自己的态度。
所谓“仁义礼智信”,信,作为“五常”之一,是当代社会被强调较多的一个。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单纯地讲“信”,“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句也可以加上,或者直接翻译过来:信对于人来说,就像是輗对于大车、軏对于小车那么重要。
3. 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修身》。
原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释义:说话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从反面论证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用法提示:墨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补充说明、反面论证、重点强调。
《中庸》以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数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来源出于天,而不可以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以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假如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可以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可以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头,用此中于民。
其斯认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圈套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可以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以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代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国古代诚信名言
中国古代诚信名言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君子履信无不居。
——汉·班彪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论语》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精诚(庄子)敦厚周慎。
——《后汉书》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国古代诚信名言 [篇2]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意思是: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
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意思是: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又称“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3.轻诺必寡信.——《老子》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4.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到自己的心了?和朋友交往守信用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温习了吗?”5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意思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做到诚心待人,言出必行.中国古代诚信名言 [篇3]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春秋)2、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李白(唐)3、言忠信,行笃敬。
——孔子(春秋)《论语》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春秋)《论语·学而》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6、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柳宗元(唐)7、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唐)8、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墨子(春秋)9、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冯梦龙(明)10、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
——刘安(西汉)《淮南子》。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意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意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出自《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底下最为真诚的人,才能够感化他人。
在这句话中,“至诚”指的是极其真诚、诚挚无伪。
这句话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认为只
有真诚的人才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感化作用。
从道德层面
来说,只有具备真诚品质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
而影响他人向善。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真诚是一种能够感染他人、
改变他人的力量,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够产生这种积极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真诚的态度和行为才能够打动他人,获得他人
的认可和支持。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真诚都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信任,增进友谊。
因此,这句话也提醒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真诚,才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总的来说,这句话传达了真诚的重要性,强调了真诚对于影响
他人和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
在道德、人际交往以及影响他人等方面,真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之为至,不可已已;其为不至然而有过者,不可去也。
知过而后能改,谓之至道;不知过而又不改,谓之昏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其无形也,万物莫能处之。
此之谓隐德。
夫隐者,天下之至柔也,而攻者,天下之至强也。
隐者不可使敌,故能而示之不可使强也;攻者不可使友,故不祥而福相之。
善敌者,求之于险处。
善藏者,随之于静处。
故善战者,求之于无形;善戒者,随之于静。
故能而示之曰:“迎难而进,则善者退;伏安而处,则善者亡。
”非战之罪也。
故远人先言之,后及其身;致其欲者,先勿勿施于人;其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之谓大德。
斯则天下之达道也,而人不得已而自行焉。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之至刚。
圣人之道,协于天,乐与同,万物浑同,各得其所。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之至刚。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是以聖人不惮于行也,不惮于言也。
故能敬慎而无误者,其德至矣。
其为人也,诚既勇,信既立,修既敏,敬既恭,事既敬,侈则有辱,勇则有悔,依则安,豫则立,固亲之事,孝慈之心,不入于侈,不入于僻,斯世而有仁焉。
《大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学术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四书五经”之一,由朱熹注疏,成为东亚“国学”之一的经典读物。
《中庸》:原文及思想
【导语】本⽂《中庸》:原⽂及思想由能⼒训练频道整理,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持! 第⼀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章,⼦思述所传之意,以⽴⾔。
⾸明道之本原出于天,⽽不可易;其实体备于⼰,⽽不可离。
次⾔存养省察之要。
终⾔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充其本然之善。
杨⽒所谓⼀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章盖⼦思引夫⼦之⾔,以终此章之义。
第⼆章 『1』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 『2』「君⼦之中庸也,君⼦⽽时中。
⼩⼈之反(有书作“⼩⼈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之中庸也”)中庸也,⼩⼈⽽⽆忌惮也。
」 第三章 ⼦⽈:「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
」 第四章 『1』⼦⽈:「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 『2』「⼈莫不饮⾷也。
鲜能知味也。
」 第五章 ⼦⽈:「道其不⾏矣夫。
」 第六章 ⼦⽈:「舜其⼤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
隐恶⽽扬善。
执其两端,⽤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皆⽈『予知』,驱⽽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莫之知辟也。
⼈皆⽈『予知』,择乎中庸,⽽不能期⽉守也。
」 第⼋章 ⼦⽈,「回之为⼈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 第九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第⼗章 『1』⼦路问强。
『2』⼦⽈,「南⽅之强与,北⽅之强与,抑⽽强与?」 『3』「宽柔以教,不报⽆道,南⽅之强也。
君⼦居之。
」 『4』衽⾦⾰,死⽽不厌,北⽅之强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昨天给孩子们上《中庸》,讲到“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一段时,我给他们讲到一个故事,没想到讲完时,有一个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听时居然流下了眼泪,时不时地拿起衣袖来擦眼睛,——他说他感动了,都有些不忍再往下听。
看他眼圈都红了,我有那么一刹那,——就跟讲故事时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也有一些泪满眼眶了。
只不过我没法活得他那般轻灵,想流泪就可以立马不顾周围环境,自然的流出来。
我说的那个故事,是有关于找回初心的,一个年轻人折腾大半生,最后还是在其父亲留给他的遗物中找回了当初的自己,重新认识到了人活着的最高的境界无非就“真诚”二字,——而那个东西,从生命诞生之初苍天就已经将其赋予给了每个人,只不过有的人在途中将其磨薄或是泯灭了,才有了后来那瞎折腾的一生。
大抵这个故事所散发出来的气跟这个孩子真诚的品格很一致,以此这孩子能感同身受。
也不是说其他的孩子没有真诚,只不过他们比这个孩子大,受家庭,社会污染的多,真诚度会低一些,以此有的无感,有的只有少许感动。
一个很容易感动,活得热泪盈眶,心灵敏锐的人,可是大诗人,大文豪,也可是了不起的艺术家,即使没有成为这些角色,他至少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他自己了,——那个天生即纯粹明亮,无藏无忧的真自己。
中庸——致中于和天下至诚(下)
中庸——致中于和天下至诚(下)一、外内之道:明诚篇引言:如何读经典?“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我们一般读到“人一能之,己百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比喻,基本上是强调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别人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做成的,我们可能要反复其道地去做。
其实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实写,真的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比如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朱熹当年为《诗经》作注的时候,就有这么一番感受,一首诗要是读上一百遍的时候,那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特征就都能够领会于心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也有一点感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就着传统文化的经典,我要求学生背诵,有的时候我也和学生一起在背诵。
一首诗也好,一篇文章也好,你要是能用上午的时间去读它三十遍,中午的时间再读它三十遍,晚间再读它三十遍,然后放下书,再回忆性地默诵它十遍,真的按照这首诗或者是这篇文章,一定要诵读到一百遍为限,你会发现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言不枉发的,确实如此。
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个我们怎么样对传统文化进行接受和传承的问题。
事实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解决的就是中间的语言转换过程。
我们好多人看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总是有一个心理障碍,翻着翻着书,我看不懂,读不懂,就把它放下了。
实质上,我一再强调的一个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不是懂了才读,而是读了才懂。
所以,在不懂的时候,我们只要是在字词上,在那个字的识读、语音上,经过查阅字典、注音,把它梳理清楚之后,剩下就是反复其道地读。
通过大量地阅读,反复地阅读,思想、情感就会一点一点慢慢地由模糊变得清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越来越明确了,所以一定要努力地去读解。
所以真的能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的话,远的事情我们不说,就近说传统文化的学习的问题,实质上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大家不妨就我们所学的经典在课后一试。
(一)诚与明的关系如果要是能做到这一点,实质上,就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第三十二章—原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第三十二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①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②,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③其仁!渊渊其渊④!浩浩其天⑤!苟不固⑥聪明圣知,达天德者⑦,其孰能知之⑧?
注释:
①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
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
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②大本:根本大德。
本,根本。
③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
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
忳,恳诚貌也。
”
④渊渊其渊:意为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
渊渊,水深。
《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
⑤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
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引申意为广阔。
《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
”这里浩浩引申为广阔。
⑥固:实在,真实。
⑦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
达,通达,通贯。
⑧其孰能知之:之,代词。
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译文:
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
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书法作品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原文
书法作品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原文小楷书法《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至诚的诗句
1.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2.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3. 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
4.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6.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
——《格言联璧》
7.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8.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苏武《答李陵书》
9.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10.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11.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王安石《商鞅》
12.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中庸》。
《礼记中庸》原文
《礼记中庸》原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这个暑假,在家静养。
跟着孩子一起早起读书,很有幸的,选择了《中庸》。
初读,完全懵懂,有的断句困难,有的干脆不认字。
好在有网络,有不懂的随时搜索,竟然也磕磕绊绊地差不多背完了。
及至后来,仔细咀嚼品味,竟觉满口醇香,大有相见恨晚之觉。
才又一次深深为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折服。
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所遗憾。
我们的孩子,如果能从小接触祖国的优秀文化,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一定可以传承下去,而我们的孩子也因此可以生活的更严谨,更幸福。
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浸润其中,得天地之精华,顿觉神清气爽,混沌之气豁然开朗。
随意沾染一二,便能受用终身。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
一个人只要做到极端真诚,就可以与天地相提并论了。
至此,才真正明白《弟子规》中“天地人,三才者”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也可以知道,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着的,不仅如此,古今中外,上天入地宇宙万物都是相通的。
)一个极端真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拿出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不哄不瞒不欺不诈。
别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不骄傲自满,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不妄自菲薄。
做了错事坦然承认,积极补救并安心承受一切后果。
而不是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从此陷入谎言的怪圈出不来。
一个人只要做到极端真诚,心中便会包含万物,成就万物。
天地万物都来帮忙。
帮助你朝着正确的合适的道路上行走前进。
生活中遇到事情也都是好事、善事,不会造成恶果的事情。
《弟子规》云: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一个极端真诚的人,不会将自己的好东西私藏,一定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此,便不会让父母亲人伤心,孝悌便做到了。
《弟子规》云:“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一个极端真诚的人,不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轻易承诺,一旦做出承诺,一定是出于公心的考虑,并且坚持不懈努力完成,一定会获得周围人的赞许,如此,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
一个人能做到让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不仅仅是孔子的志向,更是我们所有高尚人的追求。
而只要做到极端真诚,就可以实现我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想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需要做出多大的事情,只要怀着一颗本心,做到极端真诚,如此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