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语文123资源网 (1)

合集下载

《故乡》语文教案

《故乡》语文教案

《故乡》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提高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品中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反思个人与家乡的关系,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故乡》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故乡》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1.2.2 课文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1.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象征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2.1.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1.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1.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2.2.2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2.3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

3.2 评价方法3.2.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和表现。

3.2.2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故乡》的作文或评论文章。

3.2.3 知识测试:进行笔试或口头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课文文本:提供《故乡》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如何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引出课文《故乡》。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词汇与句型: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怀念故乡,故乡有哪些特点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活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4. 表达能力:通过词汇和句型的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故乡》的文本。

2. 故乡的图片和视频。

3.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运用于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情感。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写作实践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故乡》的相关资料,如作者鲁迅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学习资源: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故乡》的学习。

(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2)结合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阴晦”“萧索”等。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领会小说的主题,即对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希望和新生活的探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分享记忆中故乡的人和事,引出鲁迅笔下的故乡。

2.介绍作者鲁迅及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强调作品反映的是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朗读语气。

3.学生再次默读,思考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梳理出“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3.研读课文,分析人物与环境(20分钟)1.闰土形象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2.例如,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表现出他的健康、活泼;中年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体现出他的麻木、自卑。

3.组织学生讨论闰土形象变化的原因,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封建等级制度和生活的重压对他的影响。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故乡》教学设计1(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①闰土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

“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

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

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小学语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庭和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和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寓意进行深入理解。

(2)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故乡》。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教学PPT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故乡》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和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等环节,让学生对《故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深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2)通过具体例子,教授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进行推理和分析。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对家乡有什么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词、难句,并尝试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如“母亲”、“麦田”、“小河”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麦田”象征家乡的富饶,“小河”象征家乡的变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如“我冒了雪,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句话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要回到那里去”这句话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和重点词语、句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增强人际关系的认识。

(3)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关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元素。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以及小说所传递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分享对家乡的情感。

(2)介绍课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故乡》。

(2)学生互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元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学会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分享学习感悟。

(2)简介《故乡》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故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对故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与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表达,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或一幅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变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对家乡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2)对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以及小组讨论。

3. 写作练习法:用于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课文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其他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闰土的关系象征了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家乡变化的思考等,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象征手法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故乡》教学教案设计

《故乡》教学教案设计

《故乡》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手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勇于改变命运的精神。

(3)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选择一个角度,深入解读课文,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了解对《故乡》这篇课文的学习成果。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故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

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提示:闰土、杨二嫂)二、研读与赏析1、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入物的性格。

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刁泼自私)2、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两个人的性格吗?(提示:麻木、恣睢)3、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提示: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入)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

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

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5、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3)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个人身份、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分析。

3. 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3.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口语表达: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故乡的情感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探讨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感受。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入,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故乡》。

3. 分享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作业与评估2. 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乡的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述故乡的景色、人物和变迁。

3. 展示分享:学生将写作成果制作成展板或PPT,向全班同学展示并分享他们的故乡故事。

七、教学要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故乡》文本。

2. 与故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文学作品鉴赏指南和相关理论知识资料。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故乡的认识。

十、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故乡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 “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三、教法、学法说明: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四、教学过程:㈠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㈡课堂教学第一课时1.导入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2.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3.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4.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

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

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5.布置作业:《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1.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

(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2.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

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手制的偶像”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③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③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

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

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3.主题探究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然后交流讨论。

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

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

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

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

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

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

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

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

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4.拓展延伸“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6.布置作业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

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1.问题探究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

2.拓展阅读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

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

㈢课后练习一、基础练习1.读一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然后把词语抄写几遍:阴晦()萧索瓦楞()胯下()祭祀竹匾毡帽秕谷()潮汛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惘然()隔膜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语句中的含义:阴晦萧索愕然鄙夷惘然隔膜展转恣睢3.熟读课文最后三段,然后填空:①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而生活。

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么?只是他的愿望,我的愿望罢了。

③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的沙地来,上面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的。

这正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也便成了路。

二、扩展读写㈠阅读下面这篇小说,然后做后面的题目:军刀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

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

军刀出于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

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

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

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

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

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

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

充分准备,严格训练。

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

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

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

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

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

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

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