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透刺法
古典针法笔记
古典针法内经、难经论针法:从砭石到九针才发展成真正的针法,九针之中,以毫针为主体,应用最广。
我们所论述的针法主要是古典的毫针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
治疗不同的病症。
阐述了针刺的部位、针刺深度,发针数量、角度以及取穴方法等。
(一)九刺:九刺是针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所运用的九种不同刺法。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萦输,藏腧也”是五脏有病取有关经络肘膝以下的萦穴和腧穴以及背腧穴的方法。
如肺病取肺经的输穴太渊和背输穴肺俞。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是上病下取,经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如胃病取足三里。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单独取病经的腧穴,针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
如瘀血、硬结、压痛等。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以刺血络为主,是一种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令其出血的方法。
现代的三菱针、皮肤针等均属络刺范围。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是针刺直达肌肉的一种方法。
用于治疗肌肉萎痹、软组织劳损等。
6大写刺:“人写刺者,刺入脓以坡针也。
”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泻血的刺法多用于外科疾病。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浅刺载皮毛。
古时用搀针,现多用皮肤针。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使用的方法。
如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
9焠刺: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针法。
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阴虚等证。
现代的火针由此发展。
(二)十二刺:指十二种刺法,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1偶刺:是前后阴阳对应配穴的针法。
胸腹募穴和背腧穴相配,治疗脏腑病痛;如胃病取中脘配胃腧。
2报刺:又称复刺;是根据病人主述的特点来针刺,如针刺痛止,其后再在其他痛处下针,直至压痛点消失或疼痛点减轻。
这是一种治疗游走性疼痛的方法。
3恢刺:在病人肌肉疽急痹痛的部位进针,得气后提针至浅部,然后多向刺,再配合病人关节活动。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透穴疗法
应用举例《针灸大成·玉龙歌·杨氏注解》关于透穴的运用实例如下:
印堂刺1分,左右透刺攒竹婴儿慢惊风
风池刺1.5寸,透风府穴痰饮所致的偏正头痛
合谷穴刺至劳宫偏正头痛
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口眼喎斜
头维沿皮透刺两额角眉棱骨痛及眩晕
瞳子髎透鱼腰两睛红肿疼痛羞明
阴陵泉透阳陵泉关节红肿疼痛
间使透支沟疟疾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手臂红肿连手腕疼痛
列缺透太渊寒痰咳嗽
透穴针刺手法
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应用举例:
展开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一、应用举例:
透穴刺法透穴刺法是继《内经》以后,毫针应用的一种新的特殊刺法。透穴刺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
少泽穴沿皮向后刺3分乳痈
至阳针刺沿皮下刺3分黄疸
风门沿皮向外刺伤风感冒
针复溜3分,沿皮向骨下刺1寸伤寒无汗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等,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多为同一平面的横向透刺,如风池横透风府,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透攒竹等,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
强效实战针法:透穴针法讲解
强效实战针法:透穴针法讲解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
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1、常用针术(1)、通天针(督脉)针法: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针感:额颅痛酸胀麻,发凉,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头脑清醒眼发亮。
主治:镇痛、镇静解痉清热、可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病、精神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头晕、美尼尔氏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感冒、脑震荡后遗症等。
(2)、二龙针(膀胱经)针法: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病、鼻炎、副鼻窦炎。
(3)、穿甲针针法:天井→清冷渊→消泺。
主治:抬肩障碍(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小儿麻痹。
(4)、强心术针法:大陵→内关→间使→郄门。
主治: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虚脱。
(5)、催眠术针法: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主治:失眠、癫痫、精神病、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6)、川阳一针针法:仆参→昆仑→跗阳→飞扬。
主治:偏瘫、腰腿病、癫痫、腹痛、浮肿。
2、其它针术(1)、通天针对锋刺针法:前面由上星→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针交锋相对。
主治:顽固性头痛、通天针所不能止痛者。
(2)、百会十字刺针法:前面由前顶→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侧由正营→百会。
主治:各种脑病。
(3)、过梁针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
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
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
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
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透穴针法临证谈透穴针法临证谈更新日期:2009-12-20 点击: 李开明关键词:急性腰扭伤;偏头痛;胃下垂并慢性肠炎;针灸疗法;透穴针法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
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
笔者30年来,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男,35岁,1995年4月28日诊。
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
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
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唯左侧腰肌压痛明显。
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
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1次而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痛。
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1.2 偏头痛李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诊。
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
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
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
冯润身透刺针法四肢部验案举隅
表 1上肢 部 穴 位 穴 性 主 治 表
*内蒙古 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10 0 002 )
20 0 8年 8月 1 4日收稿
20 0 8年第 1 2期
3 验 案例 举
2 1
得解 。据此证情 , 拟为痰 湿素 盛 , 心疲 惫 阻遏胸 阳故 发是 乘
内蒙古中医药
冯 润 身透 刺针法 四肢 部验 案举 隅
冯木 兰
关键词 : 冯润身 ; ; 透刺 针法 ; ; 验案 举隅
中图分类号 :2 5 3 R 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0 — 9 9 2 0 )2 0 2 — 3 1 6 0 7 (0 8 1 — 0 0 0 0
治验 : 黄某某 , ,8岁 , 人。素体 盛壮 , 男 5 工 向无 小恙 , 因 争执郁愤 不平 , 卒然擘 地 昏厥 , 省人 事 , 不 喘粗 痰鸣 , 四肢 逆 冷, 急召余诊 。其家人代诉病史 , 谓素 常血压不 高 , 也无 胸痛 头痛诸症 , 急视瞳孔 , 也无异见 , 睑瞬不作 , 惟 状如 酣睡 , 未见 诸病 理反 射 , 肢体 松软 不用 、 纵 、 薄 白、 沉细 、 律 规 舌 苔 脉 节 正 , 其家人赴 医院救 治 , 欲促 皆勉 我一 试。思之 , 经云 : 阳气 “
3 1 养老透通 里案 举 : . 养老 : 穴是 手太 阳经郄 穴 , 活血 此 有
证 , 中诸透少府 , 急针 下针倾刻 , 绞痛缓解 , 唯觉周 身疲 劳 , 神
困懒言 , 片时即解。 按语 : 因气滞血 瘀 、 阳痹 阻之卒 心痛 , 凡 胸 用此 透刺 , 多
逐瘀 、 经络之 功。临床 主 治肩 背酸痛 , 痛 、 视 不 明 、 疏通 腰 日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透穴针刺法是一针两穴或数穴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刺法的特点是刺激点少、透穴多、刺激深、刺激量大、反应效果明显。
透穴针刺法在我国古代针灸文献很少记载,是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
常用透刺穴位及应用!1、单向透刺穴位。
下肢部:(42)太白透涌泉、束骨:由太白穴向束骨穴直刺。
临床用于治疗癫狂、头痛、目眩、项强、耳聋、腰背痛、腹胀、烦满、身热等症。
(43)公孙透京骨: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向京骨垂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腹痛、腹泻、颜面浮肿、呕吐、头痛项强、目赤白翳、足趾足背麻木等症。
(44)公孙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或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以4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头痛目眩、腹痛腹泻、小便不利、喉痹、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45)陷谷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陷谷穴向涌泉穴垂直透刺,酸胀感可放射至整个足背,但注意此处易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肠鸣腹痛、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惊痫、足背肿痛等症。
(46)冲阳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冲阳穴以15°角向涌泉穴透刺,应注意避开足背动脉。
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口眼歪斜、牙痛、脘腹胀满、足痿、狂症、高热惊厥等症。
(47)然谷透涌泉: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然谷以1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喉痹、阳痿、阴挺、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惊风、口噤等症。
(48)丘墟透照海: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穴以45°角向照海穴透刺。
临床治疗月经不调、胸痹、喉痹、咽干、失眠、目翳、疝痛等症。
(49)中封透解溪、丘墟: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向中封透刺,或由中封穴向丘墟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遗精、五淋、便秘、寒疝、腰痛、腹痛、足踝痛、头痛目眩及一切皮肤病。
(50)昆仑透太溪:患者正坐垂足,由昆仑向太溪直刺,注意以捻转、刮针为主,慎提插以防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肩背拘急、足跟痛、难产、霍乱吐泻、牙痛、咽肿、月经不调、喉痹、肾虚喘咳等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一、住院标准经急性临床药物和/或手术治疗一段时间(根据病情轻重一般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有腰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如马尾神经受压),或出现严重的并发征,影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未经手术者,腰部活动障碍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进行性加重,不需手术治疗;2.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缓解,但腰部疼痛、腰部活动障碍,不能自理,不需要继续手术治疗;3.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二、康复住院时限住院康复治疗一般不超过3个月。
如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征,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常规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腰椎正侧位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1.腰椎CT或MRI适应征:腰椎间盘突出征明确,需进一步为了明确脊髓受压的情况,确定是否手术治疗以及对于预后、康复的指导。
2.肌电图检查适应征:对于神经受压患者,有利于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3.心肺功能检查适应征:老年患者,观察心肺功能的情况,指导康复治疗;四、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非手术治疗:制动、局部保暖、临床药物活血、止痛等治疗以及封闭、牵引等。
2.手术治疗:神经根压迫明显者,行椎间盘摘除术;3.对征支持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等。
(二)常见并发征处理1.肌痉挛:去除诱因,抗痉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2.疼痛:消炎镇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3.肌萎缩:患肢主被动活动,营养药物穴位注射等;4.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5.继发性外伤:双膝关节过度负重,导致损伤等,药物、性辅助器具应用等。
古代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刺法灸法学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0
直针刺法
图
21
半刺图
图
22
2.临床应用
主要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泄泻;亦可用于 肢体麻木、关节扭伤、面瘫患者恢复期部分 无腧穴分布区域亦常用半刺法刺之;对斑秃、 脂溢性脱发者亦常用半刺法。
对部分浅表痛病者可直针刺法。 3.注意事项
12
齐刺法
图
13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痛点固定、压痛明显且 病程缠绵的病症。如肱骨外上髁炎、 肩周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四肢部 骨性关节炎等。
14
(三)扬刺法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 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 气之博大者也。”
62
晕针
3.处理:停止针刺,平卧,放低头部,松 解衣带,保暖。
轻症:休息并喂饲糖水、温开水后可恢复; 重病:按压人中、素髎、内关等穴。并及
时开放静脉,补液升压; 昏仆者:升压、强心;改善微循环;吸氧。
必要时请内科会诊;
63
晕针
4.预防: (1)初诊者畏针,耐心解释消除恐惧。 (2)劳累者休息,饥饿者进食后治疗,汗
2.尾骶穴 长强:膝胸位取穴,沿尾骨与直肠之间斜
刺0.5~1寸。 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
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 网膜下腔出血。
59
四、上肢和下肢部腧穴
(一)上肢部腧穴 1.肩腋部腧穴 2.上臂部腧穴 3.前臂部腧穴 4.手部腧穴
60
(二)下肢部腧穴
2.应用:主要适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性 疾病。
3.注意:取穴应精简,活动幅度应依 病情而定,施行手法应由弱至强,防 止晕针。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试论《灵枢·官针》的刺法分类
2刺肉痹:深刺用于病变局部的刺法
①浮刺(十二刺之一):“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即进针横向肌层透刺的方法,直针刺横刺皮下,本法横刺浅层肌,用来治疗寒邪在于肌肉而致肌肉板滞拘急的肌痹,运用这种方法时,也可以与合谷刺结合作多向透刺。
②络刺(九刺之一):“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就是刺皮表之小静脉,以泻其血,属于放血疗法。
③赞刺(十二刺之一):“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该刺法属于放血疗法的范畴,临床用三棱针点刺丹毒及脓肿的周围放血,以泄其毒热。是治疗痈肿的一种方法。
④豹文刺(五刺之一):“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此法是在病灶的周围(即左右前后)多针刺激以刺中络脉放血为原则,以疏通经络郁血。
二针刺方法类
《中藏经》云:“痹者,闭也。”《易通志》称“痹者,气不达为病。”古人把凡是气机闭塞不通的疾病都称“痹病”如“喉痹”、“胸痹”、“食痹”等,而古人的许多刺法就是专为痹病而设。不同的刺法,对应不同部位,以其之变,应病之万变。现笔者根据自己对针法的理解,对其按在皮、肉、脉、筋、骨等部位病变的不同进行归类如下针则取痹也。”即近代所用的火针。古时主要用于治疗痹痛类疾病。现在火针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病种,并在许多疑难疾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
②分刺(九刺之一):“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刺在肌和肉的间隙,多用在深层肌的一种刺法,用来治疗肌痹,运用时与合谷刺相结合,临床治疗肌肉风湿病最为适用此法。
③大泻刺(九刺之一):“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以铍针治疗肌肉深层痈肿化脓之用,现属于外科的范畴,笔者用火铍针治疗肌肉不管是深、浅层痈肿效果非常好。
针灸奇葩——透穴刺法
针灸奇葩——透穴刺法透穴刺法又称为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透穴刺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近代的横针透刺类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及“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现在的多向透刺法相近。
正式定名“透针”的是金代的窦默,他曾著《针经指南》,内有透针的提法,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
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
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次明确提出了透穴刺法,并为之立名,其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希”。
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
同时《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
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明朝吴昆在《针灸六集》中也有不少透穴针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上确有卓越的疗效。
1 透穴刺法的作用透穴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功能为基础,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的针刺疗法。
这种针法充分发挥了两穴双重主治作用的叠加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并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
1.1 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每一透穴犹如各经又增添一个“经穴”,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之作用。
【针方】王乐亭十二透刺法
【针方】王乐亭十二透刺法01PART透刺法的作用与特点1.一穴贯两经(或数经)沟通经气:用一根针刺入某腧穴,得气后,即可通过手法,引导经气流行,感传之所及与针刺的深度、手法的强弱密切相关。
当透刺到另一腧穴时,再行手法,使之得气,针芒所向则气至病所,这样两经的经气就会沟通交融。
若病在阴,即可从阳引阴;若病在阳,犹可从阴引阳。
有时也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而采取相近而又可能的穴位透刺。
例如王乐亭老医生治疗便秘时,往往从阳陵泉透刺至足三里,以木疏土。
由于两经的经气交融,气血得以流通疏峻,可以加强治疗作用。
有时在透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条以上经络,其治疗作用就更加广泛和明显。
2.一穴担两穴,免伤卫气:针刺某一腧穴,必然要经过皮肤、肌肉而至筋内或深入脏腑近处。
所谓透刺又与一般沿皮刺有所不同,进针深、刺激重,由于补泻手法的实施而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然后,凡用毫针刺破皮肤,在表之卫气必然受损伤,若为三棱针刺破,非但伤气而且耗血,正如《素问·刺要论》所说:“……是故刺毫毛腠理勿伤皮,皮伤则内动肺……。
”所以,针刺一穴而从皮下深处透至另一穴,这样起码减少刺破另一处的皮肤,即能免伤皮卫之气,又能够达到针刺两穴的治疗效果。
02PART十二透穴方1.十二透穴方的形成与组成:关于“透穴”,一般在针灸临床上用之较少。
王乐亭老医生本人在五十年代使用的也不多。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王乐亭老医生所惯用的透穴方已基本形成,先是肩髑透臂騰以舒利肩部关节;曲池透少海,以舒利肘部关节;合谷透劳宫,以舒利掌指部关节;阳陵泉透阴陵泉,以舒利膝部关节;绝骨透三阴交,以舒利踝部关节;丘墟透申脉,以舒利踝部关节或矫正足内翻踦形。
上述透穴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一个或数个。
以后在不断的实践中,他将透穴逐步系统化、规格化,大约在1962年左右才把“十二透穴方”定型下来,其组方如下:①肩髃透臂臑②腋缝透胛缝③曲池透少海④外关透内关⑤合谷透劳宫⑥阳池透大陵⑦环跳透风市⑥阳关透曲泉⑨阳陵泉透阴陵泉⑩绝骨透三阴交⑪丘墟透申脉⑫太冲透涌泉。
多向透刺法
多向透刺法治疗肩痹病肩痹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中医的病名,即西医的肩周炎。
常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急慢性扭挫伤、年老体虚退变所致。
常发于50岁左右中年人。
但因颈椎病而致的肩痹痛也常可见于20-40岁中青年人。
笔者2008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多向透刺法治疗本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58岁;颈椎病15例;肩周炎30例;慢性软组织扭挫伤11例;病程最长5年,病程最短半年。
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上臂部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肩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2.治疗方法(1)主穴:肩贞、肩髎、肩俞、阿是穴、抬肩穴(2)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75mm毫针采用捻转进针法直刺进针,进针后针尖变换方向。
其中肩贞、肩髎穴方向为斜向前、斜向上,斜向手臂方向;肩俞穴为斜向下、斜向后和斜向肩峰方向;抬肩穴为斜向腋窝方向、斜向手臂方向;对于痛点较为集中处,可选用30号,50mm毫针在局部行“齐刺”或“傍针刺”,以加强疗效,针刺深度均较深。
(3)体位①对于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通常采取坐位,先对患侧行快针强刺激,然后嘱患者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
然后取健侧卧位,予以留针。
留针过程中,可采取温针灸,也可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②对于仅有疼痛,无活动受限,特别是由于颈椎病所致的颈肩综合症患者,可嘱患者俯卧位,双手枕于前额下,用75mm毫针刺入穴位,变换方向后留针。
留针过程中,也可采取温针灸或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③对部分症状较为轻微者,可重点针刺原发病,起针后对疼痛部位行快针,然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以缓解强刺激所致的强烈酸胀感可能带来的不适。
(3)疗程留针25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疗程间隔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
因本法刺激强度较大,故针感会较强,大部分患者起针后还会有遗留针感,以深层酸胀感为主,对于部分精神较为紧张、年老体弱者或初次接受针刺患者可适当减轻针感,以防止晕针。
长针多向透刺方向论析
长针多向透刺方向论析孟锋;吴中朝;张宁;王兵;王笑红;周宇【摘要】透刺针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透刺针法意味着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以有效提高针刺疗效.但自古至今,人们对于长针透刺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长针多向透刺及透刺方向的研究几近阙如.为加强长针透刺应用,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故就长针透刺方向问题进行论述,提出长针透刺方向“四变说”,决定透刺方向的“四因说”,以期有利于针灸临床正确应用长针透刺并提高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5【总页数】3页(P671-673)【关键词】长针;透刺;多向刺;针刺方向【作者】孟锋;吴中朝;张宁;王兵;王笑红;周宇【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 100038;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千百年来,透刺因对很多疾病具有较好疗效而被作为一种特定针法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透刺法有能加强表里经及邻近经脉的沟通、增强刺激量,使针感易于传导的特点[1]。
透穴针法弥补了传统一穴进针针刺刺激点少的不足,以不同的方向由本经透向他经,加强了刺激面、刺激量和针感效应,上下相通,迎随逆从,内外相应,数经相交,疏通经络、脏腑、阴阳、气血,加速神经和经络功能的全面恢复[2]。
古代透刺针法主要是用毫针透刺,对于长针透刺,特别缺少长针多向透刺方向的研究。
为此,经对有关文献研究及长期长针透刺临床实践总结,本文特就长针透刺方向问题初作论述,并提出长针多向透刺方向有关“四变”“四因”说,以飨同道。
1.1 古代毫针透刺单向论透刺针法最早隐见于《黄帝内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向透刺法治疗肩痹病
肩痹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中医的病名,即西医的肩周炎。
常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急慢性扭挫伤、年老体虚退变所致。
常发于50岁左右中年人。
但因颈椎病而致的肩痹痛也常可见于20-40岁中青年人。
笔者2008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多向透刺法治疗本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58岁;颈椎病15例;肩周炎30例;慢性软组织扭挫伤11例;病程最长5年,病程最短半年。
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上臂部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肩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2.治疗方法
(1)主穴:肩贞、肩髎、肩俞、阿是穴、抬肩穴
(2)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75mm毫针采用捻转进针法直刺进针,进针后针尖变换方向。
其中肩贞、肩髎穴方向为斜向前、斜向上,斜向手臂方向;肩俞穴为斜向下、斜向后和斜向肩峰方向;抬肩穴为斜向腋窝方向、斜向手臂方向;对于痛点较为集中处,可选用30号,50mm毫针在局部行“齐刺”或“傍针刺”,以加强疗效,针刺深度均较深。
(3)体位
①对于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通常采取坐位,先对患侧行快针强刺激,然后
嘱患者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
然后取健侧卧位,予以留针。
留针过程中,可采取温针灸,也可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②对于仅有疼痛,无活动受限,特别是由于颈椎病所致的颈肩综合症患者,
可嘱患者俯卧位,双手枕于前额下,用75mm毫针刺入穴位,变换方向后留针。
留针过程中,也可采取温针灸或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③对部分症状较为轻微者,可重点针刺原发病,起针后对疼痛部位行快针,
然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以缓解强刺激所致的强烈酸胀感可能带来的不适。
(3)疗程
留针25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疗程间隔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
因本法刺激强度较大,故针感会较强,大部分患者起针后还会有遗留针感,以深层酸胀感为主,对于部分精神较为紧张、年老体弱者或初次接受针刺患者可适当减轻针感,以防止晕针。
3. 治疗效果
痊愈:肩臂痛、活动受限完全消失。
显效:
无效:
4. 体会
多向透刺法即《灵枢.官针》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
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
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齐刺”和也是“傍针刺”也均是“十二刺”中的重要刺法之一。
齐刺适用于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病变,为三针集中在一个痛点而刺;而傍针刺
则是适用于范围较大而病变范围较浅的病变,先在痛点正中刺一针,上下左右再各刺一针。
对于慢性肩臂痛的患者,常是因局部感受风寒湿邪,加之平素工作生活劳倦,使手三阳经气血运行不通畅或气血亏虚而致。
且这类患者疼痛部位均较深。
四个主穴分别位于了这三条经脉偱行所过之处,深刺这四个主穴可以较好的激发深部经气,祛除风寒湿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当然平素患者也要加强功能锻炼,注意工作和生活时的姿势,注意保暖,适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