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1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

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光的折射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光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理解。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和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没有系统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有两大特点:概念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学习相对比较困难。

对应试题多在物距、像距、焦距和成像规律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学生在概念形成阶段充分理解这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本节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通过探究过程,更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变化。

4.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一下教学目标:1.利用F型光源,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利用excel整理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比较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对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描述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通过flash动画,移动蜡烛的位置,改变物距,观察像距和像大小的变化,论证像与物距的关系,能解释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的不同。

二、教法学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性教法和学法,并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

首先通过将课堂重点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学习,娱乐与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中进行探究,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学习法则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想法、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3-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规律。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习惯。
3.应用题练习:设计一些与凸透镜成像有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实像与虚像的概念。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说教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掌握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教学重点】探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不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猜想—探究—创新,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论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在学法上,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平时拍照的情景,并且让学生看书上老式照相机的成像情况。

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字被放大,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适当调整凸透镜和字之间的距离,并观察。

有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透过透镜能观察到缩小的像,这样就引发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使学生在疑问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我的说课题目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见PPT),首先我们进入到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

本节是几何光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在该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章教学的重点。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分析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我分别从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兴趣,能力基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究新知识,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欠缺。

利用本节实验探究课创设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自身体验,直观的实验现象解决问题,找出规律,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三、教学目标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四、重难点同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接下来是五、说教法学法。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上述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法归一于学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说教学过程。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五、教学准备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探究过程1。

提出问题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生:不同。

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大,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像都是倒立的,而放大镜的像是正立的,凸透镜的成像(大小、正倒)物距有什么关系呢?2、猜想假设师:猜想要有依据。

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解释含义)3、设计实验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如何才能知道焦距?)、光具座(带有刻度尺)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班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盼望对大家有关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班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节透镜、其次节生活中透镜学问的延长,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试验和平面镜成像试验、以及生活中的透镜的学习,同学已经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预备。

八班级的同学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从他们的身边事物入手,引起同学爱好。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方面目标: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体会如何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学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物理学问和生活亲密相关,通过观看、试验体会到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在科学探究中收集数据,以及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说教法:观看和试验是同学熟悉物理世界、猎取物理学问的重要途径,是进展同学智力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讨论的教学中,为了培育同学的操作力量、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力量,采纳探究性教学法。

说学法:教同学观看、分析、归纳试验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启发同学思索。

教具预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发猜想老师手持一张精致的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同学用凸透镜观看图片,思索并回答:"你观看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状况下观看到的?'接下来让同学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看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标出像高;改进后的光屏:光屏中间画有刻度尺;优点:既可以承接像,又便于测量像的高度。

2.记录物、像位置和像高(三)数据记录方式的创新点:四、实验设计思路:1. 根据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猜想:凸透镜成像性质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2.安装与调节仪器:3.练习找到实像,认识物距和像距,并学会在纸条刻度尺上标记物点、像点和像高;4.分配任务,分组实验:安排持有不同颜色笔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5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标出各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每个小组都各找两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标记此时物体所在位置;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收集不同小组记录实验数据的纸条刻度尺,放在一起观察纸条刻度尺上所记录的成不同性质像时物体所在位置,分别找到实、虚像的分界点以及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的分界点:(2)通过分析讨论和演示实验分别得出当物距u=f时不成像和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的结论;(3)根据两个分界点分别归纳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4)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的小组的纸条刻度尺的数据进一步检验所得出的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是否符合表格中归纳的物距、像距规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5)进一步观察物点和像点的排列顺序,以及像高的变化,还能发现什么规律?6. 原理解释:利用特殊光线作图法,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

五、实验教学目标:课标依据: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七、实验教学过程:分配任务:(1)拿有黑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蓝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2)拿有紫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红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 用》中的第3节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 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 学生的探究愿望。课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 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课程教学皆在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 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通过小孔成 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 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已对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熟练掌握。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探究意识差,缺乏科学探究系统方法,在设计方 案、探究过程以及需要适当引导。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 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 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3.进行实验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中间。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示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 正立,虚、实)……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与升华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节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①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探究中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说学情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教法应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指导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复习引入-----引导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联系实际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由于上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凸透镜,所以我以对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即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各自成像特点的复习引入,既复习了与本节相关的知识又抛出了本节课的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课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三)新课讲授
设计意图:利用应 用软件可以在短时 间内演示全部的实 验情况,可以高效 完成课堂,也可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吸引力。
六、教学流程 (三)新课讲授
设计意图:凸显老师 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把课堂教给学生,体 现学生学习生成的过 程,加强印象。提高 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 结论的能力,同时也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 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 乐。
五、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量表
六、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3min)
设计意图:引起学 生的深入思考,了 解到在生活和生产 中凸透镜的各种应 用,进而带着求知
欲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为凸 透镜成像规律及 光路分析做知识
储备。
五、教学流程 (二)解读学习目标(2min)
设计意图:要想 效率高,心中有 目标,明确重难 点,带着目标进
三、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在第一节了解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和光的作用,在第二节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和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学生对透镜已经获得了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问
题埋下了伏笔。经历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动手能力。

障碍:透镜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所以要
五、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量表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习 目标
学情分析 核心素养分析
五、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量表
【重、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能正确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和老师模拟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用选择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说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研究《眼睛与眼镜》、《显微镜与望远镜》的理论基础,让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不强。

因此要多加引导。

(三)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二、说实验创新:原实验实验改进器材烛炬不足1、烛焰易受空气流动而晃动变得形状、大小不稳定;2、烛炬燃烧过XXX不断变短,导致“三心”不在统一高度;3、烛焰成像不易观察到左右相反的特点;4、蜡烛燃烧,污染环境,且容易烫伤学生,存在安全隐患。

器材发光二极管组成的“F”字样优点1.该光源操作方便、稳定,在光屏上易找到像;2.直接观察到像的高低、左右都是相反的;3.安全无污染,可反复使用。

光屏1.不易观察像的大小2.当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上成等大实像时,学生往往以为是缩小光屏上贴上等刻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扫清了实验观察中的障碍度的方格纸的,因为像比物要暗,容易造成变小错觉。

学生容易直接记下刻度尺上的刻1.学生更易测量度,以为是物距、光具座的刻度像距,不再计算,直接影响数据的分析。

三、说实验讲授过程(一)课前准备:选出十二个小组长,课前参与到实验的改进过程中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在纸上画出与光源“F”等大的图像,光具座上重新标定刻度),并了解实验有关事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3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3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

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

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重难点的处理:1、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施教策略: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2、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施教策略: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动手实验分析引导从而将像的倒正虚实大小的判别方法各个击破又通过对成像的性质改变过程引导分析猜想出可能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并分析条件和动手实验突破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划分仪器的调节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从而确定观察对象和记录数据。

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将规律与原理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呈现再学生面前,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实验结论。

使他们再一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我发现现在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细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情感的个体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在围绕身边的物理现象为主题使实验层层递进。

四、说教法与手段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

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说教学、学法)1、教法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

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分析本节在设计意图上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从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讨论等,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照相机模型观察窗外的景物,同时图片展示一架老式的照相机,从它的胶片上能看到物体倒立、缩小的像。

2、教师介绍:我们正在使用的是一台投影仪,可将投影片上的图像放大到屏幕上,使全班的同学都能观看。

3、学生活动一:让学生在窗边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当他们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课本上居然出现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一步步的疑问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此时引入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4、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1、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提问学生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再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此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因为学生很容易把烛焰模糊的光斑误认为是实像,而使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教师这里需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要求学生实验时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观察直接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确定像的性质。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给焦距为10cm和15cm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实验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随着物距变化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分不同情况进行探究。

调整物距,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不妥之处,辅导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数据,交流评估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两个学生一组实验器材,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及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从学生实验的情况来看,学生探究热情高,各小组配合默契,实验数据记录详实。

在实验总结归纳时,我让其中几组阐述实验探究情况,其他小组作出评价,通过合作交流最终确定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我让基础弱的同学说出实验现象,基础中等的学生公布测量的数据,同时将实验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引导学生发现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基础好的学生总结规律,这样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能让所有的学生进一步动起来,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而且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不同层次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教学难点。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还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物体在一倍焦距处成什么像,让学生直接实验,在光屏及透镜一侧均找不到像,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出光路图,说明物体放在焦点处不能成像的原因,是物体发出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正反两个方向都不会相交,即既无实像也无虚像,此位置不能成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经历了所有的实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反思猜想的正确性,探究中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有哪些成功和失误,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学会评估和反思。

4、加深理解用凸透镜成像动画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

总结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动画让学生观察出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较多,可用图表法、编故事法和编顺口溜发帮助学生记忆。

编故事法:当物体由无限远处经过A5B5 A4B4 A3B3 A2B2 位置时,它所成的像依次经过A5B5 A4B4 A3B3及无限远处,可以这么理解,在物体追赶自己的像的过程中,始终沿同一方向追赶,所谓是“月亮走我也走”,并且实像和虚像都遵循这一原则。

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追赶自己的像时发现自己离像越来越近因而非常高兴,当追到二倍焦距时,物体在A4B4位置时离像A4B4最近而“欣喜若狂”。

但是物体继续追赶时,像却突然加速离自己而去,并且物体追赶的再快,而像总是跑得比自己还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