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详解)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试题1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HY同志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开展的本质要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这说明了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开展的根本所在。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
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开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开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开展。
②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根本特征。
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立家园,在消费生活理论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
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根底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
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
③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
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开展。
随着时间是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才能就成为影响其开展的重要因素。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那么生命就会停顿。
文明也是一样,假设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
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展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开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④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一共赢的必然途径。
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一共同体也是价值一共同体。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一共同的追求。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①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②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③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
显然,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首先,任何实用艺术都应当具有实用性,例如建筑应当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和方便,实用的工艺品应当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
实用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特别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
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
最后,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
例如日本的双轨制,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代相接轨。
④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首先,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
但是造型艺术并不是只限于表面,它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
其次,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等在画面上都是静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将这种瞬间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⑤任何艺术样式都必然要表现情感,而所谓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
2024-2025学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其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
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其涵盖内容之广,涉及理学、朴学、画派、戏曲、篆刻、建筑等诸多方面。
而在徽文化的众多流派中,建筑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文化,徽派建筑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用材、装饰,都深切透露着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唐宋以来,徽州形成了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和街巷,这些村落和街巷既是聚族而居的写照,又是聚族而居的结果。
明清时期,徽商雄起,富甲天下,衣锦还乡之后,大兴土木,建民居,修祠堂,筑牌坊,促进徽派建筑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
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是防火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老宅的采光,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不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广泛地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
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
木雕的精美构件,点缀于梁枋、华板、斗拱等或装饰于福扇、勾栏、门罩等,起着承重负荷、隔离空间和逆化环境的作用。
2021安徽省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安徽省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部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民意和民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发挥。
在民法典编纂的前后 5 年里,共进行10 次公开征求意见,425600 人参与其中,收集到各方意见102 万条。
立法部门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届满如何续期、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等问题,立法部门都在认真研究后,作出明确回应或予以吸收采纳。
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部民法典在制定或编纂过程中,能汇集如此广泛的民意,这彰显了我国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民法典是充分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
民法典建立了从胎儿到坟墓的完整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并通过“衣食住行”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如在充实和完善房屋等不动产制度之外,民法典新增加“居住权”等章节;同时强化对人身关系保护力度,益的保护,强化对人的尊重,如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替换掉了“精神病人”。
民法典这些保护理念、制度体系、概念调整,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的宗旨。
民法典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创设非法人组织……扩大了民事主体,优化了民事主体制度,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法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和地役权等五种用益物权制度进行了充实和优化。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优化了财产权制度,为提升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
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国家,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
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
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
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
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
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
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
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
对外关系法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怪的。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长城保护管理实践被认为,为各国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云游长城”系列公益产品正式上线,其中的“数字长城”又为长城保护增添了新屏障,为长城宣传增添了新窗口,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用数字化方式向长城这个不朽的人类历史记忆致敬,昭示了中国的数字化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开辟新空间、赋予自己新意义的轨迹。
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信息管理,从信息的挖掘、存储到信息的处理和再利用,几乎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
而这些维度,正是数字化的天然优势。
从符号学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历史信息管理,就是数字化时代新的历史书写方式。
“数字长城”是这种历史书写的代表。
长城绵延万里的宏阔气势、风雨屹立的深厚力量,决定了这种书写的风骨和气韵。
从本质上说,数字化是记录符号的一次革命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历史意识的觉醒和深化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耕文明大国,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对过往经验的重视。
而记录历史,从来就是催生数字、文字等符号发展的关键动力。
结绳记事,“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其用途是解决口述的不稳定性与模糊性,代替不可靠的社会记忆。
传说中发明结绳记事和造字的人,正是担任黄帝史官的仓颉。
《周易》中伏羲画八卦,数、字一体,自古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周易》是史书。
从殷商时期甲骨文、青铜铭文到历代勒石,大多是记史。
当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又一次演绎了历史意识与记录方式如影随行的关系,这种文化行为本身就是沿续千百年来的传统。
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
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
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
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
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
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
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近20多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
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二是从模仿到原创。
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
三是质量大幅提高。
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
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
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
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翻译500多部。
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
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年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年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
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
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
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
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
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
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
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
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
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
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
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 A (B歪曲文意;C. 原文是“日渐”不是“已经”。
D . 原文是“优势”不是“成为胜者”。
)2.B(答非所问)3.答:⑴礼法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那个文化圈奠定了内在的一起价值。
⑵占世界总人口的30%的中、日、韩和海外华人,增进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3分)4.D竖立5.B (A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与,跟,同”。
B,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C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后者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D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后者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6.C(“因为他的临阵脱逃,致使太阳罕孤立无援”,文中没有依照。
)7.⑴乃蛮想要夺取咱们的弓箭,这是小看咱们啊,咱们在道义上应当同生共死。
(“弧矢”,弓箭,1分;“小”意动用法,1分;判定句1分;句意1分。
)⑵这一天,太祖与乃蛮军队大战到晡时(黄昏),生擒并杀死太阳罕。
(晡,十二个时辰之一,译为“晡时”即给1分;禽,通“擒”,1分;句意1分。
)⑶太祖沉着稳重且有雄才粗略,用兵如神,因此能消灭四十个国家,并平定了西夏。
(“深沉”,沉着稳重,1分;“灭国四十”,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
)8.前两句要紧用对照手法。
(1分)除夕夜,千家万户沉醉在笑声盈盈的欢乐中,自己却在节日里心生忧愁,怅然忧郁。
(3分)9.诗人写了如此一件“寻常”之事:除夕之夜,千家笑语之时,唯诗人茫然站在桥上,无人熟悉他,他只能长久地看着一颗像月亮的星星。
(2分)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现在此刻,他孤寂地立于星月之夜,心中产生无穷愁闷和怅惘。
(2分)10.甲:(1)山河破碎风飘絮(2)身世浮沉雨打萍(3)惶恐滩头说惶恐(4)零丁洋里叹零丁(5)人一辈子自古谁无死(6)留取丹心照汗青乙:(1)虽九死其犹未悔(2)羁鸟恋旧林(3)不宜妄自菲薄(4)俯察品类之盛(5)鹿门月照开烟树(6)别有幽愁暗恨生11.①被“放逐”后自己又跑回来。
2021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临门一卷语文试题
第三天傍晚,穿着风衣的李永琪,带着父母牵着妻女从家里出来。小王骂“狗日的啥时候进的家”,掏枪欲冲,被我按住:“他要是跑,你追不上!”
D.“天人合一”的“玄德”审美境界,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共同呈现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 3、MP 4、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等。
纸质书爱好者则认为,触手可及的真实性、阅读带来的满足感和独特的收藏价值都是数字化阅读无法给予的。大多数读者对纸质书有着长久的习惯和认同。如今社会浮躁,纸质书更客易让人进入平静、专注地沉浸式阅读,没有了其他社交软件的干扰。这也证实了为何在数字化阅读盛行时代,纸质书的需求量依旧庞大。
(摘编自孙岱《纸质书会消失吗?》,光明日报2021年4月23日)
娇俏的小女孩不过十岁,头上的马尾飞啊飞。我突然想到我女儿,心里痛了一下。
我们尾随李永琪一家,穿过一条小街,进了一家酒楼,目睹他们进了包房。小王有些兴奋,“房间抓最好,想跑都没出口。”又被我按住。
我们在大厅一角点了两道小菜。吃完,我在点餐纸上写了几句话给前台,指着李永琪的包间:“他们结账时请转李先生。”那之后,我们再次尾随吃完饭的李永琪一家往回走。路上,小王几次拔枪又想前冲,都被我按住。
安徽省芜湖一中等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芜湖一中等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全都。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1卷1~2题,4~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3题,7~14题,第Ⅱ卷18 ~21题)时,必需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形工整、笔迹清楚。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试卷综析】此次考试,从试卷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专题复习内容为依据,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同学的课外语文学习状况来进行考核,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具有肯定的指导意义。
试题都是同学生疏的基础学问。
其次段文言文阅读有肯定的难度,但也并非是无从下手。
第四大题的语言运用难度也不大。
第五大题作文是材料作文,既有普遍性,又有肯定难度。
让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但写的深化也不是件简洁的事。
总之,本次的试卷题型稳定,难易适中,体现了《考试说明》的基本精神,照应了教学的实际状况,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题文】M0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汉语“文化圈”①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羞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
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
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
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
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
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
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
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
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
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
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
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
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
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
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
《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
“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
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
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
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
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
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
正如海边冲浪的并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
在满湖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
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2009年12期16页)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昀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直观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
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B.传人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成为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互相加强、彼此相关,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哀枫树梁实秋①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
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
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
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
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
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②枫树的种类很多,据说一百五十种以上。
我们这棵枫树是最普通的一种,自阿拉斯加至南加州一带无处无之,是属于大叶枫的一类。
叶厚而大,风过飒飒作响,所以此树从木从风。
能制枫糖的是属于另外一种。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则又是一种。
我们中国诗人所常吟咏的是丹枫,又名霜枫,亦谓江枫。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刘季游的《登天柱冈诗》“我行谁与报江枫,旋摆旌旗一路红”,都是有名的诗句。
其实,红叶不限于枫,凡是树根吸取土中糖分过多,骤遏霜寒即起化学作用而呈红色,既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
③落叶乔木,到了季节,叶子总要变色脱落的。
西雅图植物园里枫树很多,入秋红叶缤纷,有人认为景色甚美,我驱车往统,只是有一股萧瑟肃杀之气使人不快。
我们这棵枫埘,叶子不变红,变黄,一夜北风寒,黄叶纷纷落。
我曾有好几个秋季给它扫除落叶。
接连十天八天,叶子扫不尽。
一早起来,就发现很厚的一层黄叶遮盖了一大块草地。
我用大竹篾做的耙子,用力地耙拢成堆。
从土壤里来的东西还让它回到土里去。
扫叶工作相当累人,使人遍体生温,和龚半千扫叶楼的情景不大相同。
扫叶楼是南京名胜之一,是我于一九二六年最喜欢盘桓的一个地方。
那里庭院不大,树也不大,想半千居士所扫的落叶也不过是一种情趣的象征而已。
我扫枫叶乃纯粹的劳动,整理庭除,兼为运动。
④枫树不仅落叶烦人,春天开的小花,谢后散落如雨,而且所结的果实有翅,乘风滴溜溜的到处飞扬,落到草地上、石缝里、到路边,随地萌芽生长,若不勤加拔除,不久就会成为一座枫林。
易经说:“天地变化,草木蕃。
”枫树之雄厚的蕃息力量,正是自然之道。
不过由萌芽而滋长,逃过多少灾难,然后才能成为一棵几丈高的大树。
枫树在我们需要阴凉的时候,它给我们遮阳,到了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它又迅速地脱卸那一身的浓密太叶,只剩下干枝光轩在丰空寒风中张牙舞爪。
它好知趣,它好可人!⑤但树也有旦夕祸福。
我这次到西雅图回来,隔窗一望那棵枫树不见了!再探头望下来,一块块的大木橛子、大木墩子,横七竖八地陈列在木栅边。
一棵树活生生地被锯成了几十段!那棵杉,孤零零地立着,它失掉了贴身的伴侣,它比我更难过。
⑥原来是今年春天,树该发芽的时候,这棵枫树突然没有发出芽来,有气无力地在顶端冒出几片小叶。
请了三位树医,各有不同的诊断。
一位说是当年造房子打地基伤了树根,一位说是草地施肥杀莠使它中了毒,一位说是感染了无名的疾病。
有一点三位完全同意:树已害了不治之症。
善后是必须立即办理,否则桔树恐难久立,在风雪怒号之中它会訇然仆地。
邻居测量形式,所受威胁最大。
于是三家比价,以二百五十元成交,立即伐木丁丁了。
言明在先,只管锯成短橛,不管运走。
木橛的最大圆周是八呎有余,直径约二呎半。
唯一用途是当柴烧,分期予以火化。
可是斧劈成柴,那工程不小,怕只好出资请人把它一块块地运走了。
⑦现在我的窗前没有东西遮望眼,一片空虚。
十年树木,只能略具规模,像这棵枫树之枝叶扶疏,如张巨盖,至少是百年以上物。
然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一棵树又岂是例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选自《粱实秋散文集》)4.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
6.本文第②段援引了古代描写枫树的诗句,请分析其作用。
7.“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棵枫树的死去,为什么引发了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甘利明·江盈科呜呼,味之至甘者,莫过于利;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
以至甘之味,投至厌苦之人,往往如石授水,有受无拒。
故四知却馈,杨震标誉于关西;一钱受选,刘宠著称于东汉;挥锄隐居,视同瓦砾;披裘老子,耻拾道遗。
史册所书,晨里落落;而垂涎染指,曲取贪图者,则天下滔滔也。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
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
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
安用箧?”博士遽然曰:“尔所言金,梦耶?”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
徐曰:“尔自雅情,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嘻,此狡生者,持梦中之金,回博士于盛怒之际,既赦其扑,又从而厚款之。
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可惧也已!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官曰:“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呜呼,韩子之言,世情也。
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而美衣媮食,歌童舞姬,受享拟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