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雨霖铃 (苏教版)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雨霖铃》ppt课件(苏教版必修)

《雨霖铃》ppt课件(苏教版必修)

精炼的语言表达
总结词
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了精炼、含蓄的语 言表达方式,使作品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详细描述
柳永通过运用简练的文字,将复杂的情感和 场景描绘得恰到好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 符合宋词的审美标准,又展现了柳永高超的 艺术造诣。同时,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也使 得作品更加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独特的意象选择
总结词
柳永在《雨霖铃》中选取了一系列独 特的意象,如“执手相看泪眼”、“ 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这些意象不仅 具有高度的艺术美感,还深刻地表达 了离别的主题。
详细描述
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柳永将离别的 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意象不仅 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还富有深刻的 内涵,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
课后作业
总结词:拓展阅读
VS
详细描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柳 永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这 个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加深 对柳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同时提高 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THANKS
06
《雨霖铃》的课堂互动环节设 计
课堂讨论
总结词:深入探讨
详细描述: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雨霖 铃》中柳永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讨论可以围绕诗歌中的意象 、情感和语言特点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柳永如何通过文字传 递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小组活动
总结词:创意发挥
详细描述: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 代诗或歌词。这个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同时让他们在实际创作中进一步体会离别的情感。
社会背景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将领,深知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近十年来,我国中学生学习文学的时间逐渐增加,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国教育部新发布的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文学课程中,对于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其中《雨霖铃》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利用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来设计一节《雨霖铃》的教学课程。

一、教学内容《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创作,其中包含了柳永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本课程主要解读柳永的诗歌风格、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同时深入挖掘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系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以及唐代文学的典型作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深度。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柳永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沉淀和反思。

三、教学策略1.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学背景、社会政治和文化特点,为后续讨论营造有利条件。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呈现唐代时期的文化风貌。

3. 采取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从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逐步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4.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雨霖铃》的诗歌技巧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集体阅读与思考首先,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阅读《雨霖铃》。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出评论和问题,并互相探讨和分享,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二步:介绍唐代的文化和柳永的生平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老师将通过多媒体讲解唐代的文化特点和柳永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柳永诗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学作品的认知性。

第三步:解读《雨霖铃》的情感表达通过对唐诗《雨霖铃》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世间事物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感受到柳永的思想观点和想象世界。

雨霖铃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雨霖铃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雨霖铃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雨霖铃》是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栈道雨入耳到铃声与山相应,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雨淋铃曲》。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雨霖铃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进程及内容(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眼前,我没有好好地珍爱,世上最痛楚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期望是,一万年。

周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伤心,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楚。

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设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眼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爱可又不得不舍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楚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

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奏乐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吊唁杨贵妃而作此曲。

《雨霖铃》教学实录一. 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 学习诗歌,很讲求诵读。

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高二语文:雨霖铃 (苏教版)

高二语文:雨霖铃 (苏教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雨霖铃(苏教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Yu Linling (Su Education Edi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雨霖铃(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课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谐音为“留”
名句欣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 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 明的画面。
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 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 何人不起故园情 原为西南风 长逝人君还 —— 曹植
名句欣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
别后生活
景物描写作用:
矛盾 心态 对长亭晚 ——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骤雨初歇 ——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哀景写哀 孤寂、痛苦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 离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 别 难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 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 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 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 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 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 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 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 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探究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中的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心头难以排解的惆怅
浩渺无际的江面 上的粼粼水波
傍晚浓重的云雾 天空的宽阔辽远
心中沉重压抑的心情 愁绪的无边无际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雨霖铃》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雨霖铃》

Pad教学环境下的《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诗音、诗境、诗心,学会词的欣赏方法与步骤。

2、加强柳永的诗词艺术的品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的解读对于诗歌意境创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知人论世,品柳永品柳词。

2、掌握柳永词中的不同风格和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

1、在课前两分钟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创设情境,以暗示词的音乐性特点。

2、师导入: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是由谁为她作词的呢?柳永。

柳永当时填的词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作风靡程度绝对不亚于当代的方文山。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他最流行的一首词《雨霖铃》。

二、音形检测。

首先通过Pad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这首词的字音字形的预习程度。

通过Pad答题情况反馈,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首词的字音字形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两位同学选择了C选项,教师当堂纠错,找到知识点的漏洞——通假字读音的掌握。

三、读音品境1、师:课前我已经将这首词的朗读录音,通过Pad推送给了同学们。

接下来我们自由朗读,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待读毕)大家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悲伤、凄清、孤独。

2、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注意情感基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轻重缓急。

大家推荐谁呢?师:读得非常到位,仿佛带着同学们身临其境。

四、探索诗心(1)情感体验:“情语与景语”1.师:通过朗诵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首离歌,接下来,我们探究,为什么这一百零三个字就能传达出这样的情感呢?欧阳修有一句诗“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在写作上,情痴们有时会直接吐露心声,我们称之为情语。

虽然人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的风月等景无关,情痴们却往往会借风月之景即“景语”来表其痴情的。

“景语”与“情语”的关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接下来我们分两组来找找词中的情语和景语。

以ad多项选择题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雨霖铃》讲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

《雨霖铃》讲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

教学目标: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教学重难点: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

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雨霖铃》名师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雨霖铃》名师教案1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词牌“雨霖铃”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及“点染”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及“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一千多年前的汴河岸边,一个落魄的才子文人,一个多情的天涯歌女,一起演绎了一曲关于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千古绝唱吧。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三、柳永简介柳永,一生仕途坎坷不顺,曾四次科举落地。

他在第一次科举落第之时写了首《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成天与市井子弟相游妓馆酒楼,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示他的愤慨和不平,也因此获得了个“浪子词人”的名号,江湖上人人皆知柳三变的大名。

本词是他在第四次科举落愤懑地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你读我读大家读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3.再请学生试读4.教师范读五、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请找出直接体现本词情感主旨的句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ppt课件15雨霖铃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ppt课件15雨霖铃3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Leabharlann 都执 手 相 看 泪 眼 , 竟 无 语 凝 噎 。
门 帐 饮 无 绪 , 留 恋 处 , 兰 舟 催 发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写什么?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 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 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 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 段,叫“片”或“阕”,分两 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 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 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 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 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唐、五代、 北宋初年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 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 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 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 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 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 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 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 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 词的主文,
“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 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 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便 纵 有 ‘ 千 种 风 情 , 更 与 何 人 说 ?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婉约词的代表作 《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 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 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 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雨霖铃(苏教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Yu Linling (Su Education Edi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雨霖铃(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3.再请学生试读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词句鉴赏(一)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边板书:典型意象:酒、柳、风、月3、教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施肩吾《折柳枝》“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 张九龄《折杨柳》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技法探究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