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试题汇编

2020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试题汇编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试题汇编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

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

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文言文阅读加说明文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加说明文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了翁①日与家人会食②,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必举一话头,令家人答。

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

”(选自《鹤林玉露》)【乙】郑均③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

少好黄老④书。

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

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

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⑤,终身捐弃⑥。

”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选自《后汉书》)【丙】刘忠肃公挚⑦,儿时,父居正督课极严,动必绳⑧以规矩。

或谓曰:“君止一子,独⑨不可少宽耶?”居正曰:“正以一子,不忍纵也。

”(选自《德育古鉴》)①陈了翁:陈瓘,字莹中,号了斋、了翁。

北宋元丰探花,以直谏闻名。

②会食:相聚进食。

③郑均:东汉人。

④黄老:指黄帝和老子。

⑤坐臧:贪赃犯罪。

⑥捐弃:舍弃,抛弃。

⑦刘忠肃公挚:刘挚,北宋人,嘉祜四年进士甲科,能力出众,政绩卓越,谥号“忠肃”。

⑧绳:约束,制裁。

⑨独:岂,难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已.已:________________(2)均数.谏止数:________________(3)或.谓曰或:________________(4)正以.一子以: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2)君止一子,独不可少宽耶?3.【乙】文中郑均为什么“脱身为佣”?4.【丙】文中刘挚父亲“动必绳以规矩”,对此,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甲】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

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

曹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彻军还。

2021届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测试卷 有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测试卷 有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测试卷有答案----eb72cb08-7152-11ec-9c37-7cb59b590d7d2021届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测试卷有答案2022高级三中国科技阅读测试卷和LPAR;有一个答案&rPar;陕西省2021-2021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科技文阅读参考解答一、科技阅读1、(9分,每小题3分)5.D(从文本来看,“网络文化的混乱”应该是网络文化中对人有害的现象;D扩大概念的范围,“网络文化的娱乐文化”不一定是一种不良的娱乐文化,这可以从原文的最后一段看出“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还应该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蔓延将成为社会精神药物。

”6.b(“已经完全”说法过于绝对。

)7.C(“扩大了“条件”一词,在“关注经济”之前遗漏了“太多”,而“忽视思想”一词在案文中没有依据”)2、5.c(a.完整的“在轨”卫星相撞事件。

b.“相当长……存留”的说法变或然为必然。

d.“主要是因为地球的不规则性”与原文不符。

)6.B(卫星碰撞前数据处理系统发生严重故障)7.c(“只要……就”绝对)3、 7.a.这次在铁古拉遗址发现的陶器并非“全是手工制作的混砂陶器和平底陶器”。

根据“陶器主要是家用容器,全是混砂陶器……其他是纺车、珠子等生产工具”,我们可以判断文章的解释水平:先谈“家用容器”的特点,然后指出“生产工具”。

具有“混砂陶、平底器、手工制作”的特点,是一种“家用容器”。

8.c。

a项表述逻辑不严密,应为“细石器的主要原料”;另外“所以”的前后内容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b项主观臆测,由“压制而成的石器制作加工相当成熟,工艺技术较为高超”,并不能推出“打制和磨制的石器则相当的不成熟,工艺技术相当低劣”这一结论。

d项,“数量很多”是主观臆测,有无中生有之嫌。

9.d.a项,本条未规定这些文物的数量。

文章首先说“铜器的数量很少”,然后说“发现了几个铁器”。

因此,这种说法缺乏充分的依据。

2022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2021浙江省“超级全能生”8月联考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

对这个制度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别的国家,权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有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

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

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

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

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

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

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

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己。

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倾向于世袭制。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

世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

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我们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

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

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附解析)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附解析)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 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答案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答案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答案】B【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B项对应文本“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项对应文本“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D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答案】C【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D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含答案)4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含答案)4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含答案)3(天津卷)二、(9分)下面的字,完成6~8题。

生态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不雅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本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抱负,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罗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罗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

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罗: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不变的社会基础。

新标第一网6.下列关于“生态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不雅规律。

B.生态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最新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科技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5.资料

最新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科技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5.资料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科技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5、、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7题。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等,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称之为“古琴”。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

据传文王囚于茭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舍称文武七弦琴。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和弹奏的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应综合地多方面从琴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

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

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

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成为琴派。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8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8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82021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8?浙江二、(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lO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响好当然是第一位的。

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响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滋味,真实是个用言语和文字难以表述的效果。

不过方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下去,可以用直接、正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但是,即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响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绝望的,由于"珠落玉盘"所收回的压根就不是噪音"。

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有数次地援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状;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响上要具有珠和玉的美学质量。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许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

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惹起美感的缘由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

也正由于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丰满。

而"玉"那么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轻飘飘的重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噪音"有"干巴巴"的特性。

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荣,这光荣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那么"绚烂之极",即所谓西方人的委婉之美。

2021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二)

2021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二)

2021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二)2019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二)?3、(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①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②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

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

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③后来大家比力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

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也开宗明义地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运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收缩过程。

④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不然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令揩定国学者,便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

“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⑤“六艺”亦称“六经”。

我国学术的源头即在于此,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

我们今天讲国学,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六经”。

⑥至于“六艺”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有如下概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博识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科学文言文七年级下册答案浙教版

科学文言文七年级下册答案浙教版

科学文言文七年级下册答案浙教版1、光照射到物体上,我们就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

[单选题] *A.被物体吸收B.被物体反射(正确答案)C.传播的方向不会改变2、通过处理后的污水,虽然清激、但依然有可能存在一些有害物质。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3、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

[单选题] *A.地球B.金星C.木星(正确答案)4、红糖在水中溶解,使水的颜色改变,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海面上常有十级以上的大风形成,所以海岛上一般不会生长的植物是()。

[单选题] *A.高大的水杉树(正确答案)B.崖壁的苔藓C.低矮的灌木6、古人“钻木取火”的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是()。

[单选题] *A.机械能转化为动能B.动能转化为化学能C.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正确答案)7、猫咪可以从很高的地方安全地跳下来,这是因为()。

[单选题] *A.猫爪的肉垫坚硬结实B.猫爪的肉垫有利于排汗C.猫爪的肉垫有缓冲作用(正确答案)8、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藻类植物属于绿色开花植物。

( ) [单选题]对错(正确答案)10、奇奇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做昼夜交替模拟实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实验中,乒乓球被手电筒照亮的部分代表的是白天B.假设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乒乓球不停旋转,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正确答案)C.假设手电筒不动,乒乓球不停地自转,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11、28、为节约用水,我们可以每天不洗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2、下列科学家对生物进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是( )。

[单选题] *A.阿基米德B.奥斯特C.达尔文(正确答案)13、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现象是()。

[单选题] *A.长出嫩芽B.种皮破裂C.种子膨大(正确答案)14、用放大镜观察,可发现蝴蝶的翅膀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小片是扁平的细毛。

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

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

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

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

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

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

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

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

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

语文高考易错点:科技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语文高考易错点:科技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2011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科技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第一层阶纠错特训——精题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技发展的研究应独立成线,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科技发展的研究应独立成线,因为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它始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不会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呈明显的跳跃式发展,所以,科技水乎的高低并不代表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科技的独立性作用更是独一无二的。

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们大概都忽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真正推动中国古代辉煌的实际上是古代发达的实用科技,而不是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实用科技,而不是封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制度体系,我们不能用古代发达的实用科技来掩盖落后的管理制度,也不能用封建的落后制度来,代表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历史的几条主线虽然是互相影响的,但是,这几条主线是应当分开研究的,比如,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飞跃时代,但北宋却是中国封建统治最混乱薄弱的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但是,唐代却是道德沦丧最为严重的时期.如同先秦”诸子百家”形成是因为社会战争的原因一样,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与政治制度的前进是很不协调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授中国历史的时候,总是喜欢按照时间顺序把封建的落后制度、农民运动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情况混在一起叙述和研究,这样一来,就很难说清各条主线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脉络,特别是中国古代一直繁荣的经济文化与因为近代突然受到外族的侵略而落后的对比,会给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一种非常突凡的感觉,给人一种困惑,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最突出的悖论。

这也是我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常常走进的送里,至今许多的学者仍然在走这条老路,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不要总是从前人奠定的大道中走路,是要学会独辟蹊径,并循着这条线索探究下去.著名作家刘心武探侠《红楼梦》,将文学与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路径,尽管他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却着实是有价值的。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3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3

2021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3 2021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3?江苏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

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

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

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

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

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

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

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

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

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20XX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

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2.下列有关“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学术的精华。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表现相当明显。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君劢、熊十力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这是造成其“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寓山注》序【明】祁彪佳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

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日“寓”。

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

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

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

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

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

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

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

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

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

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

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

朝而出,暮而归。

祁寒盛暑,体栗汗浃,丕以为苦。

两年以来,橐中如洗。

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

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

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

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

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

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

迨于中夏,经营复始。

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

于是疏凿之工复始。

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

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

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

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原文有删节)【注】①胼胝(pián zhT):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

②慊(qiè):满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荷.畚锸荷:挑B.而幽敞各极其致.致:尽头C.险者夷.之夷:使……平坦D.都堪.泛月迎风堪:可以.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有感触焉.者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其.下平田十余亩其可怪也欤C.乃.可以称园矣精思傅会.十年乃.成D.园以内花木之.繁臣之.壮也,犹不如人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的一组是()①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②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③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④祁寒盛暑,体栗汗浃,不以为苦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⑥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⑤⑥D.③④⑥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家旁有座名为“寓山”的小山,原是季超、止祥两兄弟交换所得,后来被废置。

二十余年后作者辞官回家,路过寓山,动了建造山园的心思。

B.作者只想在山上修建三五座房子,虽然自始至终对于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在修建过程中兴致愈加浓厚,朝出暮归,乐此不疲,痴迷于山园建造。

C.作者营构山园时,讲究水石、室庐与花木的搭配适宜,轩与斋、室与山房以类相从,桥、榭、径、峰高低错落;体现了虚实相映、聚散结合等特色。

D.山园的建造,始于乙亥仲冬,至丙子孟春建成草堂、斋与轩,当年仲夏又开始营建,后又经过从十一月到第二年春天的百余天修建,山园终于告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

(3分)(2)祁寒盛暑,体栗汗浃,不以为苦。

(4分)(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

此开园之营构也。

(3分)参考答案1.C(据原文,对“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进行“文化回应”的是“现代新儒学”而非“现代新儒家”。

)2.B(“中国学术”“西方学术”应为“中国传统学术”“西方新学”。

)3.C(A.“正式诞生的标志”说法错误,原文说“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这一时期。

B.牟宗三有自己的学派,而冯友兰并未形成自己的学派。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说法不正确。

)4.B(致:情趣)5.C(A.语气词,不译/兼词,于之,在那里。

B.代词,它,代之寓山/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C.均为副词,才。

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D(①表现的是季超、止祥两兄弟。

②是原因,不是表现。

⑤是“卜筑”的具体做法。

)7.B(“自始至终对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理解错误。

)8.(1)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

(3分,注意“辄”“去”“委置”的翻译。

)(2)严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我都不认为是苦。

(4分,注意“祁”“体粟”“汗浃”以为”的翻译。

)(3)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

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

(3分,注意“作文”“韵”“营构”的翻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