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2)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必修2)1.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3.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CEF(A将近。
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2.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并列译为“和”“与”或不译3.倚歌而.和之。
连词表修饰译为“地”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承接译为“就”“然后”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7.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导语:文言文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很难,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多看多读多记多些理解就会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 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 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3、悟言(于)一室之内4、放浪(于)形骸之外【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不带实际含义,仅起到语法上的连接、修辞上的衬托或加强的作用。
虚词包括了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类型。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一、连词类虚词1. 而:表示转折、衔接或并列的关系;例子:“昔者夏后氏有苗裔而帝喾是其支继。
”(《史记·夏本纪》)。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例子:“治平时乃去师、五子。
”(《史记·五帝本纪》)。
3. 以:用于表示目的、方式、手段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以及、用”等;例子:“以千人之众,可破一将。
”(《资治通鉴·汉纪》)。
二、助词类虚词1. 之:用于修饰名词,或标明动作的对象;例子:“三年之丧”(《左传·哀公十五年》)。
2. 而:用于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与另一动词或名词,表示补充或递进的关系;例子:“美而不妖,富而不淫。
”(《左传·昭公元年》)。
3. 乎: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例子:“其父母丧而食粥乎?”(《管子·权修》)。
三、语气词类虚词1. 呜呼:表示惋惜、哀叹;例子:“呜呼,哀哉!”(《孟子·告子下》)。
2. 嗟夫:表示叹息、惋惜;例子:“嗟夫!夫敦于礼甚矣,奚丧乎?”(《礼记·曲礼上》)。
3. 哉: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赞叹或加强语气;例子:“谁也不敢称能,是之谓能哉!”(《左传·昭公十七年》)。
四、其他虚词1. 何:用于疑问句,表示打量、疑问;例子:“何为而后遂道?”(《孟子·尽心上》)。
2. 如:引导比喻、拟人、类推等;例子:“人之性也孰能于此觉也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3. 若:引导条件、假设等;例子:“其因之也,果如是乎?”(《庄子·齐物论》)。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本文是关于高中必修四文言文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方面,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1.“予”通“与”,表示给予。
2.“质”通“锧”,指砧板。
3.“不”通“否”,表示疑问语气。
4.“奉”通“捧”,表示用双手托着。
5.“庭”通“廷”,指国君听政的朝堂。
6.“案”通“按”,表示审查、察看。
7.“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___”通“穆”。
9.“孰”通“熟”,表示仔细。
10.“缶”通“缻”,指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1.“于”既可以表示介词“被”,也可以表示连词“同”。
2.“见”既可以表示介词“被”、“受”,也可以表示动词“接见”。
3.“舍”既可以表示名词“传舍”,也可以表示动词“安置住宿”。
4.“负”既可以表示依仗、凭借,也可以表示辜负、对不起,还可以表示违背或使承担等。
5.“使”既可以表示派遣,也可以表示出使、让或使臣等。
6.“引”既可以表示引见、延请,也可以表示拉、牵或调转等。
7.“徒”既可以表示白白地,也可以表示只、只不过。
8.“幸”既可以表示幸好、幸而,也可以表示被宠幸或侥幸。
9.“以”既可以表示凭、用、来,也可以表示因为或连接两个动作。
10.“欢”既可以表示欢心,也可以表示交情。
11.“顾”既可以表示回头、四面看,也可以表示只是、反而或顾惜、怜惜等。
12.“必”既可以表示一定、必然,也可以表示如果。
13.“因”既可以表示于是、就,也可以表示因为。
以上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⑨相如走上前去缻(缻:进贡)⑩___弹奏着古琴①①___与群臣相互看着,苦笑不止b.名词作状语:①相如在朝堂上斥责他②因此让人拿着和氏璧回赵国,绕了一条小路到达③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境④于是他向前走去⑤怒发冲冠,头发直竖向上⑥最终在朝堂上见到了相如c.使动用法:①让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②秦王担心和氏璧被破坏③宁可让他承担负责任的责任,也不让和氏璧留在秦国④礼仪完毕后将和氏璧归还赵国⑤用这种方式断绝了秦国的希望⑥将和氏璧归还给赵国⑦因为他的勇气而被各诸侯国所称赞d.意动用法:①就连普通人都会为此感到羞耻②先解决国家的急需,再考虑私人恩怨③我感到很羞耻,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e.形容词作动词:①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表示尊敬②不知道将军为何如此宽宏大量③国王一定希望我赶快行动f.形容词作名词:①断绝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友好关系②宁可承担理亏的责任g.动词作名词:①从未有过如此坚定明确的约束②成为了生死之交的朋友五、特殊句式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①___是赵国的良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1)习案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必修1)习案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1.朝济而.夕设版焉。
2.而.报将军之仇者3.而.乃以手共搏之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7.大王来何.操?8.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9.夫晋,何.厌之有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11.将军岂有意乎.12.不然.,籍何以至此13.沛公默然.1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7.焉.用亡郑以陪邻?18.子亦有不利焉.。
1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0.而乃.以手共搏之21.乃.今得闻教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3.乃.欲以生劫之24.操其.室25.臣左手把其.袖2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习案教师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1.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2.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 助词,表疑问语气)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G把 H在)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用作语气助词。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用作副词。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4.精思傅会三年乃.成。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季氏将伐颛臾》1、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是:是社稷之臣也(这是,表判断)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正确,形容词)(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动词)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名词)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急速地,副词)(3)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句首发语词)(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5)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是谁之过与(过错,名词)过犹不及(超过,动词)(6)相: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名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7)固:固而近于费(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8)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事情)不事产业(从事)(9)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编借口、找借口)(10)来、安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安定下来)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结构后置)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尔)(宾语前置)译:这恐怕要责备你吧。
(3)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译:这是鲁国的臣属啊(4)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省略句)译: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译: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
(7)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结构后置)译:谋求在国内发动战争。
《寡人之于国》1、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2、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数: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shù几,几个)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数罟不入洿池(cù密,与“疏”相对)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ò屡次)(2)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野芳发而幽香(开放)(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通“只”,只是)中通外直(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兵刃既接(兵器)穷兵黩武(战争)草木皆兵(士兵)(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shēng,尽)驴不胜怒,蹄之(shēng,能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6)王: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大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动词,称王)(7)凶: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形容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8)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副词,更加)今:(增加)(9)走:弃甲曳兵而走古:(跑)今:(行走)(10)填:填然鼓之古:(拟声词,鼓声)今:(动词,填入)(11)鼓: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12)生、死、丧:使民养生丧死(生、死:形作名,活的人,死的人;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13)树:树之以桑(名作动,栽种)(14)衣:五十者可以衣帛(名作动,穿)(15)谨: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16)罪:王无罪岁(名作动,归咎)3、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判断句)译:这也是逃跑啊(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译: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必修4文言知识整理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拜送书于庭()2. 召有司案图()3.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5.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其势必不敢留君今义: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古义:______________2. 请指示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古义:______________3.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古义:______________4. 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古义:______________5.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古义:______________6.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负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闻之,肉袒负荆()2. 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 乃使其从者衣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 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 乃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 怒发上冲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 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 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 秦王恐其破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1. 毕礼而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2. 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3.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在学习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将知识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为我们的期末考复习做准备。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一)古今异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举孝廉不行:不行,没有去。
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二)《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与不:不(fǒu),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精思傅会:傅,同“附”。
员径八尺:员。
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三)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言文里有好多特别的虚词,就像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小精灵,有时候能让句子变得特别有味道。
比如说“之”这个字,哎呀,它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有时候它表示“的”,像“忘路之远近”,就是说忘记路的远近;有时候又指代词,像“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前面看到的景象。
你说它是不是像个会变魔法的小精灵呀?
再看看“而”,这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虚词呢!它可以表示转折,“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还能表示顺承,“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
这“而”字就像个爱变脸的演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还有“以”,它的身份也不少呢!可以当“因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也能作“用”,“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头。
这“以”字难道不像个万能工具吗?
“于”字也很有意思哟!它能表示“在”,“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见到他;还能表示“到”,“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其”字也有不少作用呢!有时是“他(她、它)的”,“其妻献疑曰”,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有时又是“那”,“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同学们,想想看,这些虚词是不是就像拼图里的小块块,少了它们,文言文这张大拼图就不完整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得把这些虚词搞清楚,不然读起来就会一头雾水。
你们说,要是没有搞懂这些虚词,那读文言文不就像在黑暗里走路,磕磕绊绊的吗?所以呀,咱们可得加油,把这些虚词的用法都弄明白,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一、掌握下列文言词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7、宜:宜可使(应该)8、曲:曲在赵(理亏)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21、靡:左右皆靡(退却)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26、孰及:公之视廉将军孰及秦王(比……怎么样)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二、出自本文的成语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三、通假字1、不:可予不(通“否”)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4、孰:唯大王及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四、一词多义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③则幸得脱(侥幸)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五、词类活用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六、古今异义的词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七、句式归纳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语法作用的词语。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体含义,但是却在语法结构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对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虚词进行总结:一、连词类虚词:1. 且:表示并列或渐进的关系,“又”、“并且”的意义。
2.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然而”的意义。
3. 乃:表示结果或原因,“故”、“所以”的意义。
4. 又: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强调叠加的意义。
5. 亦:表示也或甚至,“也”、“甚至”、“同样”的意义。
6. 然:表示结果或原因,相当于“故”。
7. 若:表示假设或比较,“如果”、“好像”的意义。
8. 或:表示选择或比较,“或者”、“抑或”的意义。
9. 既:表示因果或并列关系,“既然”、“也就是说”的意义。
二、助词类虚词:1. 之:表示的是名词或代词与前面的动宾关系,“的”、“地”的意义。
2. 以:表示手段、方法或理由,“用”、“以便”、“以为”、“以免”的意义。
3. 不:表示否定,“无”、“非”、“未”、“未曾”的意义。
4.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吗”、“呢”的意义。
5. 之:表示的是动词与前面的宾语关系,“的”、“地”的意义。
6. 也: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也是”、“也可以”、“也好”、“也就是说”的意义。
7. 得:表示结果,“使得”、“做得好”的意义。
8. 了:表示变化,“变了”、“好了”的意义。
9.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向”、“往”、“进”、“出”的意义。
10. 乎:表示疑问,“吗”、“呢”的意义。
三、副词类虚词:1. 以:表示手法或条件,“用”、“以便”的意义。
2. 所:表示关系,相当于“的”。
3. 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好好地”、“非常”的意义。
4. 甚:表示程度,“非常”、“很”的意义。
5. 若:表示假设,“如果”的意义。
6.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的”、“它的”的意义。
7. 因:表示原因,“由于”的意义。
8.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高三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1、文言虚词:1.以(1)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所遇(4)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5)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2、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
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
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
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3、古今异义: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4、锦衣纨绔: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纨绔,古时富贵人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
指达官贵人的后代。
饫甘餍肥:饫:饱食;餍:吃饱。
饱食肥美的食品。
形容生活优裕、奢侈。
蓬牖茅椽:牖,窗子。
椽,架设屋瓦的木条。
蓬牖茅椽比喻屋舍简陋。
绳床瓦灶:以绳为床,以瓦为灶。
形容环境简陋,生活贫困。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谋取名誉。
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
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
必修四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必修四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2.表示承接关系。
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列传》)惶恐饮药而死(《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苏武传》)4.表示顺接关系。
不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5.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6.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所以"。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不久,一会儿。
已而相如出(《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一)疑问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
1.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
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
是 (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 助词,表疑问语气)
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G把 H在)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用作语气助词。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用作副词。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精思傅会三年乃.成。
才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6.遂乃.研核阴阳
就
7.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于是,就
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9.秦王恐其.破壁。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0.示赵弱且.怯也。
用作连词。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11.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介词。
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1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介词。
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1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动词。
演奏
1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动词。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1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17.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连词,相当于“而”
1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介词,因为
20.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2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拿,用
2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介词 :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2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助词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4.相如因.持璧却立
副词。
于是,就;因而。
2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依靠,凭借。
趁着,趁此。
通过,经由。
26.因.其势而利导之
顺着
27.因.入京师,观太学
于是
28.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介词。
到
29.君幸于.赵王。
介词。
被。
(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
30.乃设九宾礼于.庭。
介词。
在
31.燕王欲结于.君。
介词。
与,跟,同。
32.于是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3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3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助词。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3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3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3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助词。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38.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助词。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2
3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
40.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代词。
指示代词,这,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