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⑦《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 赵俱死。” ⑨《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 ⑩《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以】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 “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 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 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 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 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 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 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17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上)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6高考真题·全国卷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 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考点解析】而:转折连词,却。之:代词,它。 【2016高考真题·全国卷2】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考点解析】其:代词,他、他们。 【2016高考真题·江苏卷】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 不坠先业。 【考点解析】以:目的连词,来。 【2016高考真题·上海卷】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考点解析】前一个之,结构助词, 不译;后一个之: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2016高考真题·山东卷】如此,则诸侯其至矣。其不为 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wenku.baidu.com
【以】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 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 “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 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 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 义耳。”
【之】 ①《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④《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考点解析】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 概”。以:是因为。
【2016高考真题·北京卷】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天且以齐私楚也。 【考点解析】其:祈使语气,一定要。且:将要。 【2016高考真题·天津卷】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 【考点解析】其:<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 【2017高考模拟·山西省省际名校高三联考】惠卿衔之。 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考点解析】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 为“趁机”、“趁着”。【译文】吕惠卿对他怀恨在心。 等到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吕惠卿就借郑侠之事陷害王安国, 王安 国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并把他放归家乡。 【2017高考模拟·广东七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故事 ,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考点解析】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 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以】 ⑿《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⒄《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 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 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 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等。《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 秦之欢,不可。”
文言文翻译经常涉及的虚词含义
【以】 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 秦璧。” ⑥《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