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且”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且”一词非常常见,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及连接词。

它多用于语气助词,有时也用作状语或关联词,表示强调、比喻等语气助词。

“且”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一些形容词之间的关系,䑿包括对比、转折等,如“广计谋术,且致远计”(《汉书·贾谊传》),表示“贾谊不仅有广泛的策略,还有远大的计策”的意思。

“且”在文言文中还常用来表示嗜好、喜爱的心情,如“落花盈庭,且复披金衣”(《汉书·宣帝纪》),表示“宣帝很喜欢花,而且穿上了金衣服美丽动人”的意思。

“且”还可以用来表示是非,如“且莫及师,孰能凌此其力”(《西汉书·高唐书·萧衍传》),表示“就连萧衍,也不可能超越这个老师的能力”的意思。

此外,“且”在文言文中还常用来表示延续和排斥,如“朕且畜社稷,勿因辞佞出言谩”(《汉书·刘安传》),表示“我还要守卫国家的宗旨,不能因为口舌之争而破坏国家”的意思。

总之,“且”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用法,它主要用于表示转折、对比、延续、排斥等关系,也可以表示强调、比喻等语气助词,以及表达嗜好、喜爱的心情等。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和、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且在文言文中一般用作连词,常见搭配有“亦且”、“且不说”、“且待”等。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

例如:“吾有一饮,未尝不醉。

且南阳秋风,正好作酒。

”这句话中,且连接了两个句子,表达了时间和地点的关系。

1、且的其他用法除了作为连词外,且还有其他的用法。

比如作为副词,表示“更加”,强调程度加重。

例如:“人心难测,且其变幻无常。

”这句话中,“且”表示情况更加复杂。

2、且与其他连词的区别且与其他连词有些区别。

例如,“而”表示转折或递进,“于”表示具体到某一时间或地点,“或”表示选择关系。

而且则强调同时存在或发生,常用于紧密联系的两个事件或条件之间。

例如:“彼乃勇将,且兵精粮足,必取成功。

”3、且的变形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可以和且结合后形成新的连词。

比如“并且”、“亦且”、“且莫”、“且又”等。

它们都是由且加上其他词语而产生的变形。

这些词语命名方式很有意思,“并”表示“合并”,“亦”表示“也就是”,“莫”表示“不但”或“不止”。

它们都强调了且原有的意义,加深了其语气的强度。

4、且的现代用法虽然且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已经很清晰明了,但在现代汉语中,且的使用却显得比较罕见。

我们常用的连词更多是“并且”、“而且”、“还有”、“此外”等。

这些词语可以表达更加具体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并且”,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发生。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在古文中,虚词"且"有多种用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用法及例句:
1.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解衣推食,且与乐戏(出自《论语·子路》)。

解析:表示不仅养生,还要享乐。

2.表示顺接关系:
例句:魏公子丧车而往于晋朝,且至于绛,兵车争先,马上悍至(出
自《左传·哀公十四年》)。

解析:表示并且,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

3.表示强调:
例句:故其兴也,微而且盛;其亡也,忽而且耀(出自《论语·颜渊》)。

解析:表示更进一步,更加突出。

4.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顾施之东不越鄂;又欲西发,且复西行(出自《史记·陶唐列传》)。

解析:表示然而,但是,用于连接两个对立的动作或状态。

总结:虚词"且"在古文中有多种用法,可以表示递进关系、顺接关系、强调以及转折关系。

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和翻译。

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1. “与”“及”“暨”“且”“而”“并”“且……且……”“既……又……”等:这些词可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

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敏于事而慎于言”“既高且大”等。

2. “亦”“且”“犹”“同样”等:这些词可以表示
“也”“同样”的意思,用于强调并列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例如:“亦步亦趋”“人且恶之”“犹有未树也”等。

3. “咸”“皆”“俱”“悉”“毕”“并”等:这些词表示“都”“全部”的意思,用于表示多个事物或人同时具备某种属性或进行某种动作。

例如:“咸来问讯”“皆大欢喜”“俱为一体”等。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1.表示进一步加强的意思:
例句:明公且谋之,何暇为余?(《红楼梦》)(请明公考虑并筹划,哪里还有时间顾及我这个庶民呢?)
2.表示列举或并列的意思:
例句:吾家且有数百顷田地。

(《红楼梦》)(我家不仅有几百顷的
田地。


3.表示转折或补充的意思:
例句:书归而已且,又何妨!(《红楼梦》)(书只是回来而已,又
有什么关系!)
4.表示控制或限制的意思:
例句:吾之方寸,且已满也。

(《后汉书·律历志》)(我的心思已
经被占满了。


5.表示不确定的意思:
例句:虽昔之丧乱,社稷且得保矣。

(《后汉书·向望传》(虽然以
前有过损失和灾难,但国家的社稷还算得上是安全。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4. “且”“若”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4. “且”“若”的用法(含解析)

“且”“若”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分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消灭很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且”“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且”“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留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且”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有时也表转折关系,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三)复音虚词(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谈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2)“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兵车行》)二、“若”字的用法(一)动词。

1. 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州》)2.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你)(《鸿门宴》)②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③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文言文虚词且的翻译

文言文虚词且的翻译

一、连接词,表示并列关系文言文中,“且”作为连接词,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此时,“且”的翻译可以采用“并且”、“而且”、“同时”等词语。

例句:1. 吾友且行矣,吾亦将去。

(《论语·子路》)翻译:我的朋友将要走了,我也将要离开。

2. 食且不饱,衣且不暖。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吃的都不饱,穿的都不暖和。

二、副词,表示递进关系“且”作为副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

此时,翻译时可以采用“不但”、“不仅”、“还”等词语。

例句:1. 夫子既知其不可,且图之。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既然夫子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打算去尝试。

2. 吾欲之南海,既莫余知矣,且又安往?(《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既然没有人知道我,而且还不知道要去哪里。

三、副词,表示让步关系“且”作为副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虽然”。

此时,翻译时可以采用“尽管”、“虽然”、“即使”等词语。

例句:1. 吾闻君子之学也,始则恭,终则慭,且其成也,终不可掩也。

(《论语·颜渊》)翻译:我听说君子学习,开始时态度恭敬,结束时谦逊,尽管如此,他们的成就最终是无法掩盖的。

2. 且吾闻之,君子之学也,以明其道,不以利其身。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尽管我听说,君子学习是为了阐明自己的道理,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四、副词,表示时间关系“且”作为副词,表示时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将”、“将要”。

此时,翻译时可以采用“将要”、“即将”、“即将”等词语。

例句:1. 吾且行矣,子其待我。

(《论语·子路》)翻译:我即将走了,你就在这里等我。

2. 吾且老矣,虽欲从之,未可得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快要老了,虽然想要跟随他,但是已经不可能了。

五、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且”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然而”、“但是”。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人教版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人教版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且的古代用法

且的古代用法

且的古代用法
1.副词:
(1)且(qiě):
①副词。

暂且;姑且:你且等一等。

②连词。

尚且,与“况”呼应:君且如此,况他人乎。

③连词。

且…且…(边这样边那样):且谈且走。

④连词。

并且;而且:水流既深且急。

⑤动词。

将近;几乎:年且九十。

(2)且(jū):文言助词。

相当于“啊”“呀”:狂童之狂也且。

2.连词:
(1)表示多种并列关系:斧破斨,剑缺镡,车覻轸,马系鞫。

(2)表示递进关系: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表示顺承关系: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表示假设关系: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与夺主之败乱,以明孤臣之义。

3.代词:古汉语代词一般不重出;且代词“且”一般不表比较关系;故且(j
ū)不同于“姑”、“取”,也不同于“即”、“若”。

同本义及引申义的用法比较见上表“用作副词”。

4.名词:神北行君名之曰“神”或“且”。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和4种特殊句式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和4种特殊句式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虚词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且的文言文翻译字典

且的文言文翻译字典

且,古汉语虚词之一,其用法丰富,意义广泛。

以下就“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翻译进行简要介绍。

一、连词1. 并且,而且例句:君且去,吾将自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你先走,我将亲自前往。

2. 同时,一并例句:且待三秋,再报佳音。

(《古诗十九首·其一》)翻译:等待三年,再给你带来好消息。

3. 然后,接着例句:且说那李白,因饮酒过量,醉卧花间。

(《唐宋传奇·李白醉草堂》)翻译:再说那李白,因饮酒过量,醉卧在花园中。

二、副词1. 将要,即将例句:且待吾师,吾师将至矣。

(《战国策·齐策》)翻译:等待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即将到来。

2. 再,又例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庄子·逍遥游》)翻译: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

3. 仍然,依然例句:且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者,濯清涟而不妖者。

(《爱莲说》)翻译: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三、疑问代词1. 哪,哪里例句:且问先生,天下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请问先生,天下怎么样?2. 为什么例句:且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再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四、感叹词1. 哎呀,哎哟例句:且痛哉!吾将死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哎呀,我快要死了。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多样,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句式及翻译:1. 君且待之。

(你暂且等一等。

)2. 且莫论英雄,试看今朝。

(且不说谁是英雄,且看今天的表现。

)3. 且行且看,不必急。

(走着瞧,不必着急。

)4. 且食且行,且行且食。

(一边吃饭一边走,一边走一边吃。

)5. 且战且走,且走且战。

(一边战斗一边逃跑,一边逃跑一边战斗。

)总之,掌握“且”字的用法及翻译,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